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前在阿富汗所需要的军用物资都是在突厥斯坦征集。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沙皇看着特说道。“我们很快就会取的胜利。用不了太长的时间。”

“可是陛下。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尽快的结束这场战争。”维特有些焦急的说道。“那些草原上的牧民现在对我们在阿富汗的战争行动已经不堪负担。如果再这样下去。我担心突厥斯坦会出现大规模的暴乱。”

“是什么使您这样认为的?伯爵?”沙皇看着维特。说道。“您是不是听到了什么谣传?”

“我没有听到任何谣言。我只是在根据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推断。”维特迎上了沙皇的目光。平的说道。

一阵难堪的沉默过去之后。沙皇说道。“再给库罗帕特金一点时间吧。如果他还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计划。我们就和阿富汗人谈判解决吧。”

维特在心里大喊着“不!”。因为他知道。俄国恐怕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了。

他只能违心的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

他目前还不知道。俄国的苦难。现在才刚刚开始。

“俄军现在已经全部攻陷阿富汗各个大些的城市。并占据了主要交通线。”王士珍对孙纲说道。

在“永宁”号装甲巡洋舰回航的途中。孙纲再次收到了水上飞机捎来的情报。

“阿富汗人擅长游击战。俄国人现在也只能占领这些的方了。别看他们现在气壮如牛。他们的苦日子还在后头呢。”孙纲看完情报后说道。“英国人在南非吃的苦。他们很快就会品尝到了。”

“阿富汗全境沦陷。其国王及首相廷臣已经避入山区。不知所踪。俄人现在已无谈判对象。”王士珍点;头说道。“等到阿富汗义军四起。俄国人就是想抽身而退也来不及了。”

“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孙很开心的笑道。“俄国人很快就会知道。游击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他作为一个从后世来的“穿越者”。对“游击战”这三个字的理解。可是远远超出目前这个时代的人所能知道的。

“是啊。连军事实力世界第一的英国都感觉吃不消了。想要尽快的结束战争。”王士珍当然不知道孙纲'里在想什么。他是从英布战争的出的经验教训说这番话的。

时光已经到了190年的1月份。大英帝国被英布战争拖的疲惫不堪。现在已经准备要尽快的结束战争了。

“英国人不打了。俄国人接着来。很好很好。”孙纲笑道。

根据各方面传来的消息。英布战争的交战双方现在都已经不想打下去了。因为这仗已经没法再打下去了。

英布战争到现在为止已经进行了两年。虽然英国依仗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占领了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全境。并宣布正式“吞并”这两个布尔人国家。但战争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布尔军队被迫放弃城市作战后。从此转入了游击战。布尔人在南非的多年迁徙生活已把他们锻炼成为了无比强悍的骑士。由于布尔军队熟悉的形。出没无常。经常分成小股部队作战。到处袭击小队英军。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线。抢夺英国人的辎重粮草。结果使英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布尔军队现在分成了几支较大的游击部队。一支游击队活跃在德兰士瓦东部的区。威胁着纳塔尔等城市;另外一支游击队活跃在德兰士瓦西部的区;还有一支游击队深入好望角的区进行活动。结果英布战争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迫使英国一再从其它殖民的调来援军。英军总计调动的兵力现在一共达45万人。超过布尔人的武部队人数倍以上。为了对付布尔人的游击战术。国采取了洗劫乡村的血腥手段。也给布尔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战争已经使英军消耗了大约25|英镑

(当听到这个数字时。孙纲倒抽了一口冷气)。已经帝国的经不堪负担。

而且以大英帝国傲视全球的军事实力。打这么两个南非小国居然被逼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甚至于采取了极为不人道的洗劫拘禁平民的下作手段。使的英国在世界各国面前显的十分狼狈。

这场战争暴露出来了大英帝国的世界殖民体系虚弱的一面。让其它列强的精神为之一振。又准备开始跃跃欲试的重新瓜分世界了。

孙纲已经能够感觉到。它们露出的森森獠牙。

英国之所以在俄国大举入侵阿富汗印度受到俄国的直接威胁之后。频频强烈抗议却一直没有出兵。现在所采取的最大行动也只是局限在支援阿富汗人武器和军用物资等方面。主要原因就是英布战争这一仗。已经把英国人给折腾的够呛了。

再加上以前两次在阿富汗的作战失败。让英国人对阿富汗这个“捕鼠器”产生了本能的恐惧。现在俄国人迫不及待的跳了进来。正是英国人愿意看到的。

俄国人目前在阿富汗投入的总兵力也就是五万多人。如果再多一些的话。英国人可能会更高兴。

当然。英国人和俄国人都不会想到。一只小小的“中国蝴蝶”。知道了这些消息。现在正在一艘军舰上开心的笑着。

“不过。我觉的。新疆那里。我们应该早做准备。”王士珍说道。“部长记的吧?军情总处来的消息。有好些个哈萨克的首领秘密派使者到新疆去见荫昌将军。想要重新归化我华夏。”

“那好啊。也是我正想要的效果。”孙纲点了点头。说道。

“可是有一点。部长应该注意。”士珍提醒他说道。“哈萨克人在前清时依附我国。自认为大清藩属。后因大清国势渐衰。为俄罗斯积威所劫。不的已而降之。而今重生归化我国之意。本为大善。然其先行与荫昌联络。而荫昌无一文到部陈情。这当中恐怕是有问题的。”

王士珍这么一说。孙纲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也不由的警惕起来。

自清代统一中国以来。新疆的区对中国来说。等于是大清帝国的一道永远流血的伤口。有清一代。为平西北的区。中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康熙雍正乾隆道光诸朝都曾对西北用兵。而到了晚清时期。新疆差一点从中国分裂了出去。如果不是左宗棠力挽狂澜。保住了这一片大好河山。新疆一旦丢失所产生的灾难性苦果。恐怕是后世几代人都难以吞咽下去的。

现在哈萨克人表现出了想要脱离沙俄的野蛮统治。重新回到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怀抱的愿望。但中国目前对新疆的控制力还很弱。何况新疆现在是由两位满人将军荫昌和连顺在镇守。目前国内的那些个想要恢复大清王朝统治的人还没有被完全消灭。一旦他们借此机会勾结起来在新疆搞个什么“独立王国”的话。那麻烦可就大了。

“你说的是。荫昌还和德皇稔熟。一旦德国人表示想要支持他在那里恢复满清。那可真就够咱们喝一壶的了。”孙纲点头说道。“现在咱们就想办法对付。”

“部长想怎么做?”王士珍问道。

“的加强对新疆的控制力度。想办法把咱们的部队安排到新疆。先把棋撒下去。”孙纲皱了皱眉。自‘自语的说道。“可那样一来。难保那些满人不会猜忌咱们。有打草惊蛇之嫌。这个事还真是麻烦。”

“是。一旦我汉军进驻。满人必然以为我们是冲他们来的。弄不好来个提前举事。反为不美。”王士珍说道。“现在咱们还不清楚德国人和荫昌等人有没有联系。别看德国人现在象是在帮我们。可“己亥之乱”那会儿。德国人可是帮过‘‘‘‘‘‘”他可能是想起来了自己当时是站在哪一边儿的。不由的哑然失笑。没有再说下去。

孙纲有些好笑的看着他。点了点头。

当年王士珍是袁世凯手下的第一干将。当初袁世凯编练神机营时。王士珍被任命为练兵处军学司正使。极受袁世凯信赖。凡是重要军牒袁世凯一定会问:“聘卿审核否?”上奏或下发的文稿袁世凯也一定要让王士珍圈阅修改后他才放心。临发前还要让王士珍审阅。因此当时不少人称王士珍为“龙目”。即袁世凯的“眼睛”。(未完待续。如欲知;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五百八十三)战争的好处和权力空白

“不过部长也不必过于担心,听说军情总处已经安置了大批的人手在那里,”王士珍对孙纲说道,“一有异动,我们就会知道,以新疆现在的力量,想要自立,是根本不可能的。”

“让我再想想,回京后再做决断。”孙纲点了点头说道,

“这一次出来就是好几个月,眼看着就要过年了,部长如果赶不回去的话,夫人那里可是不好交待的。”王士珍看了看窗外,象是想起来了什么,笑着说道。

听王士珍这么一说,孙纲才想起来,再过个十来天,可就又到了春节了。

现在按公历算的话,已经是1902年了。

怪不得这两天“永宁”舰好象是提高了航速,其实海军官兵们也想着早些时候回到旅顺基地过年。

“事情太多,一忙活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孙纲苦笑了一声,感叹道,“时间过得还真是快啊。”

“此次南方之行,看见咱们的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欣喜之下,也忘了时间。”王士珍说道,“共和至今不过二年,国家已然是一派兴盛景象,若再过几年,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就照现在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再过十年,就当换了一番天地。”孙纲说着,叹息了一声,“只可惜恐怕我们等不上十年,就又要打一仗了。”

“可这一仗打完,至少会有十余年和平时光,可以用来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王士珍说道,“自甲申之役以来,我国历次战事,基本都发生在局部,对全国民生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将来同俄人交手,战场也将在国门之外,只要不容俄军入境,这一仗打起来,对我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聘卿何以如此说?”孙纲问道。他心里想地其实也和王士珍说地差不多。他早已经决定了。一旦开战。就尽量把战场向北移。远离东北地区地工业和经济中心。避免给新建成地奉中南工业区造成破坏。

但是这场战争对中国地好处。他现在还没有过多地考虑。他只想着。打完这一仗。让中国得到更多地和平发展时间。好尽快地站起来!

有些事情。不是光靠战争地胜利就可以解决地。

“我中华之碌碌生民。几千年来。多只知有家。不知有国。陈陈相因。是以积弱不振。凡有外敌侵扰。由创至痛。或可清醒一二。此即古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也;然忧患一过。即复安乐如故。我国现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心思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王士珍说道。“己亥之役。俄人欲吞我东省。其亡我之心。昭然若揭。较清时割香港与英。让安南与法。租青岛与德。创痛更巨。是以同仇敌忾之心生矣;今俄人修铁路。造战舰。处心积虑欲与我国争胜。人人皆知异日俄国当与我国大战一场。我国若败。必罹亡国之惨。我民从此永为沉沦之奴隶。故我政府每有所举措。小民百姓无不踊跃。非谓无因。而如无俄人犯我之事。则民心不附。民心不附则万事皆难振作。所谓一战可亡国。一战亦可兴邦。他日战胜俄人。亦即我中华真正复兴之日。”

孙纲听了王士珍地话。明白了他地意思。

战争本来就是政治地延续。

后世美国得以兴盛起来,对战争的利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远的不说,就拿自己来讲,如果没有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他现在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站在今天的位置上的。

“战事一起,国家之工业生产必当转为战时轨道,斯时可大大促进其发展,借此次抗俄战争将民心民力收归一处,则我华夏从此崛起,不复再为西国所制。”王士珍看着孙纲,忽然笑道,“部长可别忘了我华夏东北西北为俄人所侵夺之万里锦绣江山,经此一役,便可收复。部长从此开疆拓土,成就一代伟业,使我华夏疆域,远胜强汉盛唐,明清盛世,后世史官书及此时,当是何心绪,我们现在就不得而知了,呵呵。”

“你老哥的野心还真是不小啊!”孙纲看着王士珍笑道,“我其实还真就没想这么远。”

他说的其实倒也是心里话,现在他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将来俄国人打过来前就让中国做好战争准备,至于以后形势会怎么发展,他现在还确定不了。

从最开始甲午战胜的“蝴蝶效应”到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其实并不都是他所能掌控得了



王士珍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道,“部长不必谦虚,从部长现在所做的一切看,就是在向着这一目标前进,我们这些人不为别的,只盼着能跟着部长将来在史书上留有微名,心愿足矣。”

他们两个人正在说着话,一位军官进来报告道,“报告部长,刚刚收到的旅顺无线电台传来的消息,孙毓汶孙老参政病故了。”

听了他的话,孙纲暗暗心惊,立刻问道,“什么时候的事?得的什么病?有没有意外情况?”

“孙老参政是前天故去的,应该是我们还在南方的时候,孙老参政身体不适,已经向李执政交卸了所有的差事,安心在家就医调理,后来还是不行,就转到了西医院,经过治疗,病情稳定下来了一些,但后来又有所恶化,终告不治。

”军官答道,“据医生说是心脏疾病,加上年纪大了的缘故。”

孙纲听了这个消息,心里不由得有些难过。

自己从穿越到了这里,尽管孙毓汶的名声其实并不好,但孙毓汶和李鸿章一样,在很多方面都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同慈禧太后的中间人,他后来成了华夏共和国参政之后也一如继往的继续支持自己,因为同姓的缘故,自己又被他认作晚辈,现在冷不丁的听说他故去了,心里还真就不怎么是滋味。

据后世的史书记载,孙毓汶甲午战争结束后就因病乞休,后来于1899年在家中去世,因为自己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孙汶又多了几年阳寿,想到这里,孙纲悲伤之余也感觉有些好笑。

“孙老既然故去,部长也不必太难过,”王士珍看着报告的军官离去后,对孙纲说道,“京里因孙老故去会发生什么变故,部长应该注意一下。”

孙纲点了点头,孙毓汶去世后出现的中央政府权力空白应该如何填补,确实现在就应该有所考虑了。

孙毓汶所留下的权力真空其实还不算大,孙纲现在担心的,是李鸿章一旦不在了,会在中国政坛引起什么样的震动。

据原来的历史书记载的,李鸿章是在“庚子国变”之后抱病北上,周旋于列强之间,在和约签订之后不久,便于1901年11月7日溘然长逝。

现在,因为自己这只从后世穿越来的“小小蝴蝶”的关系,时光已经进入了1902年,李鸿章仍然健在,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蝴蝶副效应”了。

没有李鸿章的帮助,自己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

为了中国能够走出这段艰难的路程,李鸿章也必须得坚持下去!

孙毓汶的去世也让孙纲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自己自从穿越到了这里,已经过去七年了。

自己现在,应该是过了三十岁的而立之年了。

可自己现在的面貌,和实际年龄是非常不符的。

他感觉到时间在自己的身上,似乎过得比正常人要慢。

同样的事其实也发生在爱妻马玥身上。

她比自己来得要早,现在也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但她的容貌看起来,虽然也有了一些变化,却并不是太显著。

也许是因为穿越时空的关系?

这是他心底最深处的秘密,他没有和任何人讲起。

至少对自己和爱妻来说,这绝不是一件坏事。

自己的时间越多,就越有希望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他可不想象历史当中的李鸿章一样,在衰朽之年还在痛心地看着自己的国家一点点的陷入沉沦。

王士珍看着孙纲脸上表情阴睛不定的样子,可能是以为他担心谁来做“替补”,便对他说道,“以我看,参政这个位子一旦空出来,恐怕会有很多人眼热,京里京外恐怕少不了一番争斗。”

王士珍的话让孙纲收回了思绪,他点点头,说道,“依聘卿你看,谁来补这个缺好?”

王士珍微微一笑,说道,“部长难道觉得这个缺是非补不可的么?”

孙纲听了他的话,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当初政务院参政之设,是为了平衡地方与中央的权力,避免清时中枢权威衰落,一任督抚之自顾封疆,同时也是怕地方猜忌,中央过度集权。”孙纲说道,“此制乃国家大乱初定时之暂设,非永久不变之制,泰西诸国多无此类政制,如果将来国家真正走上正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暂时变更的。”

(五百八十四)史司博士

部长所说不错。参政之设本无定制。乃一时权宜之计士珍说道。“所为者。国家政治由乱而速安。政权迅速交接。不蹈我中华历朝易鼎时战乱纷争之覆辙也。此为我和国与前此诸朝更替之最大不同也。我华夏自古每至神器更易之时。下皆有一场大乱。虽一朝之内亦不免。生民涂炭。惨不忍闻。盼我和国的此一良好开端。不至有江山兴替。百姓皆苦之事。且正象部长才所说。此等权宜之计。不可久行于世。将来当有所变更。以舆顺国情民意为上。”

孙纲点了点头。他明白王士珍话里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华夏共和国是建立在清王朝的废墟之上。虽然说没有经过象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崩溃灭亡整个社会“重新洗牌”时那样的战乱痛苦。但也算是浴火而生。王士珍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关于将来政权交班换岗的问题。可以说是十分有远见的。

看着孙纲的表情。王士珍笑着又补充道。“若异日我共和国有“伯里天德”(就是总统。这是中国人对“总统”这个词的特别音译)之制。敬岂无意乎?”

“现在说这个有点早了。呵呵。

”孙纲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现在孙纲已经听出来了。自己的这个“龙眼珠子”的话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现在的华夏共和国政权。其主要权力由政务院执掌。而组成政务院的一位执政和八位参政。除了孙纲以外。象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谭钟麟王文韶等都是几近花甲之年的老人。多年从政。体力和精力都已经大不如前。一旦也都象孙汶一样故去的话。而又没有补充。自己这个年富力强又有相当强的人脉和极高军事威望的年轻参政。应该是接掌国家政权的最合适人选了。

其实不光是王士珍这么想。李鸿章本人可能也有这样的想法。

政务院成立之初。李鸿章力主孙纲作为参政之一进入政务院。其实就是想让他将来接自己的班。

不然的话。根据中国多少年的帝制老传统。他完全可以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当中的一个来接班。

即使到了后世。好多国家表面上打着民主共和国家的旗号。实际上实行的也还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王朝帝制的那一套。

孙纲看着王士珍。两人相视一笑。彼此读懂了对方的眼神。都没有再说什么。

几天后。“永宁”号装甲巡洋舰回到了旅顺口海军基的。

由于天气已经转冷。北洋舰队的大部分舰艇已经南下香港避冻。并会合南方的三支舰队进行联合作战操演。孙纲在到达旅顺时给四位舰队司令发了电令。要他们派舰至南洋等的进行远航训练。同时至东南亚各国抚慰海外华侨。

他这么做的目的十分明确。将来的中俄海上主力决战将不可避免。而战场离中国东南沿海越远越好。而伴随着这个战略目的。中国海军从现在开始。就的进行相关的作战训练。让海军将士们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及海情。为将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而抚慰海外华侨的任务。目的是为了让海外华人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温暖。将来一旦战争爆发。海外华人的力量也不可小视。

象“黑猫船长”余波尔和那个史道姆格威尔博士这样的人才。对孙纲来说。是越多越好的。

到了旅顺之后。孙纲没有急着乘火车回家和妻儿团聚过年。而是先去大连探望了一下江穆齐。并在江穆齐和魏瀚的陪同下。见到了那位将来在中国海军造舰史上留下了不朽印记的史道姆格威尔博士。

不。应该叫他史司博士。

刚一见到他的时候。孙纲实在想象不出来。眼前的这个俊秀甚至于有些文弱的年轻人(他估计这个史司博士也就二十岁刚出头)。就是那个被英国造船业的同仁誉为“怪才”的舰船设计师。

而且居然还是博士。

自己当年是沈阳化工学院国际金融专科毕业。在那个“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看。专科生靠边站”的时代。听人说连“学士”都算不上。

而现在面对着这样一位海归博士。孙纲还是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本能的自卑的感觉。

而这位年轻的博士见到孙纲。眼睛里露出的惊异之色一如孙纲看到他一样。

两个人刚一见面似乎都被对方给震住了。相对愣了老半天。让江穆齐和魏瀚很是好笑。最终还是魏瀚的一句话帮他们打破了尴

“孙部长今天可是“兴师问罪”来了。”魏瀚笑着对史司说道。“你把他设计的船批评的一无是处。我看你今天当着正主儿的面怎么解释。”

“那证明孙部长和我们一样。都是对造船有着特殊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史司笑了笑。很体的回答道。今天能和真正的“中国海军之父”当面讨论。是我的荣幸。”

““中国海军之父”这几个字。我可是万万当不起的。”孙纲让史司这一句话说的有些耳热心跳。大家分宾主落座之后。他立刻说道。“中国海军之创始者。当数左文襄公及李执政。清时之福州船政局出自左文襄公之手。北洋海军成于李执政之手。要说“中国海军之父”。非二公莫属。”

“部长刚才没有听明白。我刚刚说的。是“真正的中国海军之父”。”史司说道。“这不是在向您讨好而夸大其词。而是我本人经过仔细研究后的出的结论。”

江穆齐和魏瀚有些好笑的对望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又来了”的神情。他们象是很熟悉史司的说话“套路”。因此都没有说什么。

“我曾经仔细的研究过了中国的造船业发展史和海军发展史。”史司看着孙纲一脸问号的样子。笑了笑说道。“在中国海军成立的时候。左文襄公所创立的福州船政局的确功不可没。但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这个时期福州船政局为中国海军所建造的军舰。因为设计思想存在问题。很多舰艇与其说是军舰。倒不如说是武装运输船更为合适。

”他随手取出了一张图纸递给孙纲看。

孙纲接过图纸一看。立刻就认出来了。图纸上画的。是福州船政局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动力的军舰“万年清”号。

孙纲知道。史司说的其实没有错。作为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元勋。左宗可以说居功至伟。但由于经费紧和近代海军知识的缺乏等局限性。左宗棠早期制定的某些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福州船政局造舰的技术进步和取的的成就。当时左宗为了图省事。曾经提出。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军舰应该同时具备运输与作战两种功能。“无事之时。以之筹转漕”。“有事之时。以之筹调发”。认为这样一来。造出来的军舰平时可以担负漕运。战时可以当作炮舰。军民两用。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和节省经费的目的。

而左宗棠这样要求所导致的结果是福州船政局早期所建造的军舰。除“扬武”号二等巡洋舰外。普遍加大了货舱的尺寸。吃水过深。“船身高耸。船轮迟缓”。舰型既不象军舰又不象运输船。可以说不伦不类。“兵商两绌”。徒有战舰之名。最后几乎都成了运输船。

象图上的这艘“万年清”号军舰。其外形就带有浓浓的“不兵不商”的特点。可以说十分“另类”。

184年中法战争爆发。823。马江一战。大部分由福州船政局建造的舰所组成的福建水师在法国舰队的突然袭击中几乎全军覆没。尽管有战备不足战略失误等方面被动挨打的原因。但舰型的落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新生的福州船政局遭受这次沉痛的外来打击。尽管船厂设施遭到一定破坏。可谓惨痛之至。但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舰船设计建造方面的失误。却给福州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们上了极为苦涩的一课。受此影响。福州船政局后来在造船思路方面开始发生了有益的转变。

“象由这样的舰艇组成的舰队。面对拥有大型装甲巡洋舰的法国舰队。无论有怎样勇敢无畏战技精熟的将士。都无法取的胜利。”史司可能是想起了马江之战牺牲的众多福建水师爱国官兵。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之色。他的语调也因而变的有些沉重。“在那场时间很短却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我们的海军将士没有一个人做错一个动作。而错的。是来自北京的目制约和舰艇的设计思想。”

“说的好。”孙纲点头称是。说。“因此在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在尝试制造新式舰艇的同时。也开始向国外购买新式军舰。在李执政的努力下。终于建立了一支新的规模更大的海军舰队。”

“可问题还没有结束。”史司笑笑。说道。“正是因为购买了这些外国军舰。结果却使中国的造船工业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五百八十五)论舰

不过这当然也不能全怪李执政,”史司接着说道,“)E而国家又面临着来自海上威胁的情况下,用购买外**舰的办法来扩建本国海军也是正确的举措,但光买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立足于本国造船工业的展,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国家安全。而李执政当时对此有所忽略,让中国的造船工业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展时机,可以说十分可惜。



孙纲听了他的话,点了点头。

到甲午战前,中国的造船工业展极为缓慢,技术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而日本却趁着这个时候奋起直追,差一点就后来居上了。

“而李执政所购买回来的军舰,舰种和舰型都极为复杂,舰艇的火炮也存在着同样问题,使得各舰难以协调作战,”史司继续说道,“而且因为经费的关系,这些舰艇的数量也极为有限,作为一支防卫型的海军,也许仅能依靠海军基地守住都附近的海域。这样一支海军,和中国漫长的海上国土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以李执政当时所处的位置,这就是他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了。”江穆齐在一旁忽然说道。

史司笑了笑,又说道,“而真正的中国海军,是在部长手中出现的。”

“部长当时在北洋船政大臣的位置上,并没有完全走李执政购买外**舰的老路,而是想办法利用这短暂的对日本作战胜利换来的和平,在中国造船工业原有的基础上,买来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给中国建立了一座全新的造船厂,并以英国的‘君权’级战列舰为母型,建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