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完颜守绪与徐格二人离开后,便只剩下了燕儿和我两人。屋内顿时便陷入了沉默之中。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说什么好。因为如今我知道了燕儿的真实身份,也知道了她以前的所说的身世都是假的,那么她也就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燕儿了,我突然觉得我心中那个燕儿已经不在了,面前的这个女人,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

“相公还在怪我吗?”良久,燕儿终于打破了沉默。

“不,不怪你。”我摇头叹道:“毕竟你也是迫不得已的,你也是在做该做的事。只是我觉得,我已经不认识你了。”

闻言几颗泪珠立时便从燕儿的脸上滑落,好一会儿燕儿才稳定住心神道:“燕儿明白,燕儿不敢奢望相公能够原谅燕儿,燕儿只希望能够留在相公身边,如此燕儿便心满意足了。”

“我还能信你吗?”我摇了摇头道:“从一开始你就在骗我,从头到尾在我面前的燕儿就是一个不存在的。”

“不,相公。”燕儿双目含泪地望着我,摇头说道:“虽然燕儿一直在骗你,但是有一样却是真的,那便是燕儿对相公的心。燕儿还记得当初被父皇派去见相公之时,燕儿刚满十六岁,正到了燕儿要执行任务的年龄。燕儿只道从今以后燕儿的生活便要像姐姐们一般,每天都要以泪洗面。哪会想到燕儿却有如此好的运气,上天竟然让燕儿碰到了相公。自从见了相公之后,燕儿才知道什么叫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只要几日不见,燕儿满脑子便是相公的身影。相公不信燕儿可以,却不能怀疑燕儿对相公的心,否则……否则燕儿也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

“你父皇为何要如此做?”我皱着眉头问道:“民间的美女也可以完成你们所做之事,为何却要公主来做?”

“相公有所不知。”燕儿悲泣道:“要笼络一位有能力的臣子,一位公主远比一位民间的美女有用得多,比如说相公此时便是一位附马了。”

我暗想道原来如此,看来这个完颜守绪虽是一个好皇帝,却并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我并没有因为燕儿的眼泪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因为我觉得这一切很有可能还是一场戏。我发现我已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毫无顾忌地对她了,不光是因为她欺骗了我,还因她是完颜守绪的女儿,如果有一天我和完颜守绪两人处在敌对立场的话,我不相信燕儿会放弃她的父皇而站在我这一边。

想到这里,我拍了拍燕儿的香肩柔声说道:“燕儿先下去歇息吧,郑言要适应你的新身份,还需要一些时间。”

第二十七章 入洛

端平二年六月,此时正直雨季,灰蒙蒙的天空不断地飘洒着牛毛细雨,一阵风儿吹过,便能将这些绒毛吹得粉碎,形成一道道波浪般的水雾。

“杀……”空气中突然爆发出一声震天的喊杀声,一万余人的骁骑军军士从西面直奔细雨中的洛阳城。这一万余军士所带的粮草已不足三日,所以他们刚赶到洛阳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攻势。但是当这些抱着必死决心的勇士冲进城之后,迎接他们的甚至比突然冒出来十万蒙古伏兵还要令人震惊——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伏兵,没有守军,没有迎降的官员,甚至连惊慌的百姓也没有,洛阳已经完全成了一座空城。

此时离骁骑军攻占汴京已有二十余日。五日前,赵癸所领的淮西兵顺利地与骁骑军在汴京会师。当赵葵看见骁骑军还在汴京时,一脸吃惊地望着我。

“为何郑统制还在汴京?”赵葵说道:“此时距郑统制攻下汴京的时侯已有旬余,为何郑统制不趁势直取洛阳?”

“赵置使有所不知。”我叹道:“如今我军的粮草只够维持五日,如何还能取洛阳?”

“我军粮草也所剩无已了。”闻言赵葵眉头大皱道:“不知为何朝廷还不发粮草?不过事已至此,我们已不能再等了。”

“郑统制。”说到这里赵葵语气一变,对我高声说道:“本帅命你率骁骑军带上五日粮草,速取洛阳,即时起程。”

“赵置使。”我急道:“无粮出战,只怕我军……”

“郑统制不必多言。”赵葵打断了我的话道:“如今蒙古援军未至,我等正好乘虚攻取洛阳。若待粮草至此,只怕蒙古援军早已南下了,到时蒙古若是据守洛阳坚城,我军想要取胜更是难上加难。至于粮草,只要朝廷一送到,本帅便会马上命人送往洛阳。”

“是。”闻言我无奈地应声道,心中却是直泛苦水,汴京到洛阳就有五日的行程,而骁骑军只带五日粮草。以这样的军队进攻坚城洛阳,就算守城的蒙军只有两、三千人,只要他们能够支撑住一日,骁骑军便要受不了了。

“还有。”赵葵想了想又说道:“淮西兵中杨谊所领的一万强弩兵,便做郑统制的后应,郑统制取下洛阳后,务必趁势直取潼关、虎牢关,而后死守直至援军将粮草送达。”

就因为赵葵的这道命令,我便站在了洛阳的城头之上喝着西北风。想像中的恶战并没有发生,但是我的心情却并没有因此而轻松,相反地,却是越来越烦乱。这场过于顺利的战争让我有了一种不祥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轻松地咬到了肥肉的饿狼,等着它的,只有猎人的陷阱和圈套。

李伯渊与李琦两人所领的降军被我编入了骁骑军,但我将他们作为族外军另编成了一支独立的军队,我可不想让金人与汉人的矛盾在在这紧要关头体现出来。而且大凡像他们这样灭国的降军,由于已没有了自己的国家和奋斗的目标,所以极容易临阵叛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和完颜守绪秘密会见了李伯渊与李琦两人。当他们两人见到了完颜守绪,知道了我金国附马的身份,明白复国有望后,竟然兴奋得痛哭流涕。

洛阳城位于黄河中游南岸,它幅员五十二余里,北依邙山、黄河、南望洛河、伊河,西据秦岭、潼关,东靠虎牢、黑石,为历代所重视的形胜之地。这也正是赵葵急取洛阳的原因,洛阳虽说是此次要收复的三京中最小的一京,但却是地势最为险要的一京。占据洛阳,便北有黄河天险,东、西则分别是天下闻名的雄关虎牢关和潼关,可以说占据了洛阳,便好似在这条以三京为主的防线上扎上了一枚钉子,当然,这是要在有粮草的情况下才能成立。

为了能够多撑几日,我命令全军每日只吃两餐,一干一稀,所以到了现在粮食还可以勉强撑上三日。一进洛阳后,我又命人四处采摘野菜,虽然能摘到的野菜很有限,却也是寥胜于无。

“我们还要依令取潼关和虎牢吗?”王坚在旁问道。

“不必了。”我摇了摇头说道:“没有粮草,再坚固的城池,再有名的雄关都是一样的。”

“蒙古人在打什么主意?”身旁的张珏皱着眉头说道:“他们好似放弃了河南一般,他们又怎会如此好相与?”

“照我说。”此时唯一一个没有忧愁的人,还属那个少了根筋的吴欲刚,只见他谄笑着说道:“这定是蒙古人听到了郑统制的威名,望风而逃了。蒙军有什么可怕的,想当年郑统制还不是在三峰山上不费一兵一卒,便将蒙军四万轻骑活埋于三峰山之下,就连蒙人的军神拖雷也不能幸免。所以他们一听来的是郑统制所领的骁骑军……”

“停……”我大声喝道,众人乍闻此声,均惊异地向我望来,因为要喊停吴欲刚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大的声音,他们只道是吴欲刚说错了什么话触怒了我。而吴欲刚则像做错了事般,呆立在一旁诚惶诚恐地望着我,空气中立时便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压抑。

“什么声音?”良久,我才皱着眉头,小声说道。

众人闻言都不由暗松了一口气,明白了刚才我并不是生吴欲刚的气,于是众人都停止了动作,凝神细听着。

“咻……”

一个长音隐隐约约地从雨中传来,接着又是一声。听到了这种声音,王坚三人刚放下的心又猛然提起,吴欲刚更是吓得脸色苍白。他们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将目光集中在我的身上。

“是斥侯报信的响箭。”张珏说道:“蒙古人来了。”

第二十八章 洛阳之战1

部队无论是驻地还是行军,都会向四方派出大量的斥侯兵。这些斥侯兵就好似部队的耳目,他们的任务就是发现敌情并以最快的速度回报部队。如果他们被敌人追击,便会发出随身携带的一种响箭,这种响箭其实就是在普通的箭枝上绑上一种竹哨,它在箭枝高速射出时,能够发出一声刺耳的长啸声。

不远处一个十余人的斥侯部队正向我所立的城墙飞奔而来,其中还有几人在不停地发射着响箭,后面还紧跟着一队蒙古人。我马上示意王坚带上一队骑军前去接应,不过随后我发现这已是多余的,因为那队蒙古人在发现洛阳城墙上的人后,便立时掉转了马头飞奔而去。不过盏茶的工夫,王坚便带着几个气喘吁吁的斥侯兵与两个浑身是血的军士跪在我的面前。

“属下参见统制大人。”其中一名斥侯兵叫道:“属下等在正东八里处,救下这两名正被蒙军追杀的军士,据他们所说,正是杨谊所领的强弩兵。”

“杨谊的强弩兵。”闻言我不由一惊,忙向受伤中的一位看起来清醒些的军士问道:“你们是杨谊的强弩兵?杨谊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回统制大人。”那位军士强忍着伤痛,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我军行至洛阳东三十里龙门处,正埋锅做饭,却不料胡哨一声,蒙军已四至,我军仓猝无备之下,大败往南溃逃,路上却又中了蒙军的埋伏,此时只怕已全军覆没了。”

“什么?”闻言众人个个大惊失色,照这样看来,蒙古的援军不是没来,而是来了却隐藏在洛阳的四周,布好口袋就等着我们钻进来了。

“可恨。”我冷哼一声道:“蒙军竟然清楚地知道我军缺粮。”

张珏与王坚很快就明白了我的意思,如果蒙军不知道我军缺粮的话,是不可能定下将坚城洛阳拱手相送的。因为如果我军有粮,便可以坚守洛阳待援,以宋军的擅守和蒙军的不擅攻城,一万宋军便是面对三、四万的蒙军也是不成问题。那蒙军如今敢如此放心地定下这陷阱,显然是知道了我军缺粮。

“统制大人。”一位斥侯接着说道:“属下等还发现一支约三千余人的蒙古先锋军朝洛阳直奔而来,此时只怕离洛阳已不足五里了。”

这斥侯的话音刚落,立时又引起了众人一阵骚动。先锋军便有三千余人,那么再加上中军和后军,想必东面的蒙军便有一万余人,而我军全军才只一万余人,此战又如何能打。

“统制大……大人。”吴欲刚此时已是面色苍白,他用颤抖的声音对我说道:“蒙军势大,属下认为我军该避其锋锐……”

“哼。”我不满地瞪了吴欲刚一眼,然后大声对王坚等人喊道:“全体整装,出城迎敌。”

“是……”王坚与张珏大喊一声回应道,他们没有提出疑问,因为他们知道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出城作战虽是九死一生,但不出城作战,一旦被蒙军围困在城内,则是十死无生。

城墙上传来了战鼓的轰鸣声,一万余骁骑军军士从东城墙的三个城门鱼贯而出,聚集在城墙之外,转眼间人上马,刀出鞘,箭上弦朝着东面布好了阵形。

此战李伯渊等三千余族外兵与完颜守绪都被我安排在洛阳城内守城,为的是不让我军腹背受敌。而其余的骁骑军军士则全部出城布阵,四千神臂弓手在前一字排开,三千重步兵在后,两千骑军保护侧翼,一千弓箭兵压住阵脚。

因为“神臂弓”较为平直的弹道,所以神臂弓手只能排成这种又宽又薄的阵形排在重步兵的前面。他们将在与敌人接触之前进行远程打击,在敌军骑兵将至时迅速退回到重步兵之后。

绵绵细雨还在不停地下着,万余军士排着整齐的阵形静静地望着远方。远处不知何时隐隐传来了一阵闷雷声,渐渐地雷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了,我们都知道那是蒙军的马蹄声。

“呜……呜……”随着号角的长音,蒙军的先锋军终于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由于蒙军一般每人都有两、三匹甚至有些还有四匹马,所以这支三千余人的蒙军军容却是空前的强盛。万马隆隆的蹄声震耳欲聋,迎着细雨放眼望去,前方却有如一片灰褐色的海洋直往宋军所立之处涌来。

我骑在马上冷冷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身旁传来了军士们粗重的呼吸声,在我前方的长枪兵与刀盾兵则紧握着枪柄、刀把,直将手握得毫无血色的苍白,处在队伍前方的神臂弓手甚至已出现了一些骚动。我明白他们已被蒙军的这种气势所震慑,毕竟他们大多都没打过仗,此时会怯场也是正常的反应。但我心中还是忍不住暗叹一声,这才只是三千蒙军而已,若是这样下去如何还能对付将来的大仗,是时侯做些什么来提高他们的士气。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平时教给他们的,经过我稍加改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于是我高声吼道:“向前向前向前……唱”。

向前 向前 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

初时响应我的只是稀稀拉拉的几个歌声,但随着歌声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军士加入了歌唱的队伍,不多时战场之上便响起了万名军士震天的齐吼,这个吼声甚至已盖过了面前万马的蹄声。

有人说音乐有一种魔力,有着令人恐怖的感召力,此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意。我回头看看身后的军士,他们的眼里已不再有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蒙军的怒火。而蒙军好像也被这吼声给震住了,不知什么时侯他们已勒住了战马,立在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第二十九章 洛阳之战2

书友会的朋友建了个福建的书友群,各位福建的大大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加加。群号:12819051起点福建书友会

————————————

歌声乍止,四周立时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整个战场上除了战马烦躁不安地踩踏着地面的声音,就只有细雨落在盔甲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一阵微风吹过,雨粉像小草一样撩拔着我的脸庞,“郑”字大旗在我的身边飘起。我冷冷地注视着对面的蒙军,观察着他们的每一个动静,我知道此时的我已不允许再出任何差错,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差错,都有可能让我身边的这些战友失去宝贵的生命。

蒙军的队列里突地分出两骑奔至两军正中,他们用娴熟的汉语朝宋军大声喊道:“前面的可是郑言所领的骁骑军?”

“正是。”我大声朝那两员骑兵喝道:“有话快说,我正急着砍下你的脑袋。”

四周的军士不由发出了一阵哄笑声,紧张的气氛立时便缓和了不少。

那两名骑军也不生气,高声回道:“郑言听着,耶律丞相在大汗面前极力称赞你是个人才,我蒙古大汗胸襟广阔,虽知亲王拖雷死于你的计策之中,还是命我等尽力招降于你。并要我等转告你,若你肯降,大汗将不计前赚,立时便任你为万夫长。”

“哈……”我大笑道:“大汗果然胸襟宽广,只是若有朝一日大汗也死在我的刀下,不知他介意否?”

四周又是一阵哄笑声……

“哼……”任那两位蒙骑如何镇定,此时也气得牙关紧咬脸色发青,他二人也不答话,一边用蒙语咒骂着,一边调转了马头往回奔去。

蒙军见此也明白招降失败,他们不等那两骑回到阵中,便分出了五百余人策马狂奔上前。这五百余人每人都带着三、四匹马,所以看上去却有千余人的攻势。他们虽没有任何阵形,却是杂而不乱,每人都能很好地控制所带的马匹朝宋军阵营冲来。而且人人都很好地躲藏在马匹里,一眼望去处处都是马头,不认真看却看不出人藏在哪里。

“传令下去。”我转身对身旁的传令兵说道:“不使用三个小组发弩,暂用单人散射。”

“是……”传令兵应了声,便对着前方挥舞着两面小旗。

这是蒙军的试探性攻击,目的是摸清敌军的实力,看看正面攻击的可行性。但我却不会这么轻易让他们知道骁骑军的实力,我想利用眼前这队蒙军的轻敌心理,一口将他们吃掉,这样在他们中军来时,对付起来便容易些。

蒙军轻骑在不断地加速着,我眼前出现了一幕我从未见过的奇怪景像,千余匹马在我的面前狂奔着,只有偶而露出一只手臂或是闪着寒光的箭簇,才证明了它们确实是有人在其间控制着。这才只是五百蒙军而已,看着这种威势,一种无力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但我却不敢将这种感觉表现在我的脸上,我只能在心中暗暗想道,这些战马除非是射中要害,否则寻常的几枝弩箭根本就不能让狂奔的马匹停下来,往往还会让它们跑得更快。而蒙军这样隐藏在马匹之中,便让我们不得不将攻击目标指向那些马匹,如果此番来的不只是千余匹而是对面的全部呢?我军的弩阵能抵挡得住吗?就算能挡得住,那么随之而来的中军呢?

我在蒙军到此之前,已事先测量过的距离,这让我们可以省下“测距”的这一点时间,我很清楚战场上的一点点时间,有时就意味着生命和胜负。随着越来越响的马蹄声,我很快就根据周围的景物判断出蒙骑已到了“神臂弓”的射程。

“放……”一个连我自己都觉得陌生的声音从我的喉咙里迸出。

几乎是在我嘶吼的同时,两千余张弩发出了松弦的怒吼,接着两千余枝木羽箭带着令人恐怖的嘶啸,如漫天的蝗虫一般飞向狂奔而来的蒙古马。

首先传入我耳中的是木羽箭折断的咔嚓声,在强大的冲击力下,木羽箭纤细的箭杆在射中物体后便会很快折断。几乎与此同时便传来了一片战马的惨嘶,但很遗憾的是在这其中并没有听到多少人的惨叫。后面的马匹依然前仆后继,蜂涌而上,不顾一切地冲锋着。偶尔还能看到几个蒙军的身影,从一匹受伤的马上飞扑往另一匹马。靠,我在心里暗骂一声,没想到蒙军竟然能够在飞奔的马匹上换马。

由于我发出的命令是暂时用单发散射,而不使用三人小组,所以神臂弓手们在射完一箭后,便开始了紧张的拉弦,上箭的动作。

就在这时蒙军的弓弦响了,几百只箭像是凭空从马群中冒了出来似的,凌散地朝宋军阵营飞奔而来。很显然蒙军并不是在齐射,他们在隐藏自己的同时,也只能靠一点点的视线攻击所能见到的敌人。但是即便是如此,他们的命中率还是让我吃了一惊,宋军阵营中转瞬间便有几十名神臂弓手发出了惨叫。而上好弦的神臂弓手也毫不犹豫地发起了反击,一时间前方弦声四起,箭矢乱飞。

弓和弩之间的优缺点也在此时展现无遗,蒙军几乎是连绵不断地发射着弓箭,而反观神臂弓手,他们在发完一箭后,在拉弦、上箭的过程中便好似一个绝好箭靶,干等着迎接蒙军的箭矢。

“回阵。”几轮箭雨之后,看着越来越近的蒙军轻骑,我铁青着脸下令道。

随着传令兵发出的旗语,四千神臂弓手井然有序地退回到了重步兵之后,重步兵随后便架起了枪盾阵。蒙军见此便一声唿哨,欢呼着掉转了马头回到已方阵营。转瞬间战场上便只剩下百余名宋军和一大堆勿自惨哼乱嘶的蒙古马。

看着战场上的这番景像,我不由得轻皱了一下眉头。初时我还以为就算是单发散射,两千余张的“神臂弓”也足以应付这五百蒙军,没想到却是这般光景,蒙军除了损失了两百余匹马外,死在战场上的只是区区几十人而已。

不过幸运的是,我很快就发现我的“示敌以弱”大计已经发挥了作用,因为对面的三千蒙军已欢呼着向宋军蜂涌而来。

第三十章 洛阳之战3

“呃……”

“哟喝……”

三千蒙军轻骑怪叫着,挥舞着手中的弓箭,驱赶着成群的马匹,像潮水一般地往宋军阵营冲来。刚刚退回重步兵后的神臂弓手,也在第一时间便重新站到了重步兵的前方。他们在我的命令下,很快就组成了训练已久的三个小组。发弩手站在最前方,平端着已上好弩箭的“神臂弓”,屏息静气,双目一动也不动地望着远处蜂涌而来的蒙骑。进弩手拿着一张已上好箭的“神臂弓”,随时准备着与发弩手交换。只有上弩手两手空空,正紧张地等待着传弩手递来空弩。

这是我首次与举世闻名的蒙古骑兵对阵,到了此时我才明白蒙军的战术并不是我所想像的那样简单。至少他们现在所用马匹冲阵的战术,就是我没想到了。我心中暗想,若此时与我军对阵的是一万蒙军,那么他们拥有的空马至少有两、万。不说这其中还夹杂着一万蒙军,光是这两、三万匹空马一古脑儿地冲将上来,也会让我们受不了。不过所幸我们现在要对付的只是三千的蒙军,全部也只有万余匹马,但愿我们能够抵挡住。

妈的,我暗骂一声,我怎么老是当心骁骑军抵挡不住蒙军的进攻,如果这一万人的骁骑军还挡不住这三千蒙军的进攻,我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想到这里,我必中豪气顿生,对着全体骁骑军军士大声喊道:“众将士听令,务必全歼敌人,不准放过一个蒙军,只要死的,不要活的!”

身旁的骁骑军军士闻言先是一愣,然后个个双目闪出了几道狠意,异口同声地大吼道:“是……”

此时他们的心理,已随着我的话发生了一个微妙的转变,由最初只想防守保命,转变成了现在的奋勇杀敌。

马蹄轰鸣,大地在颤抖,我们要面对的敌人已不再是三千蒙军,而是一万匹向我们高速冲来的蒙古马。虽然我在很小时就学过万马奔腾这个词,但我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直到此刻我才直正理解了它们含义。在这一万匹马的面前,我脚下的地球就像是一张鼓,而擂鼓的鼓槌,便是前面这千万只狠狠地敲打着地面的马蹄。在它们的面前,骁骑军这一万人是那么的渺小,只是这些渺小的人手上,却端着能让它们倒下的武器——“神臂弓”。

“放……”这是我第二次喊出这个字,但是这次喊出的意义却与上次有所不同,那些杀气腾腾向我们狂奔而来的蒙军最能体会这一点,因为他们预想中的发弩间歇并没有出现。

有人会认为三千枝弩箭同时发射,与分成三个时段每个时段发射一千枝弩箭的差别是不大的,其实却不然。因为弩箭发射的弹道相对较平直,所以它不能像弓箭一样以一个大的仰角发射,在敌军阵地上形成一个较均匀的箭雨。弩箭较平直的弹道,决定了它的打击面就是敌军最前方的两三排。可想而知,若是三千枝弩箭同时发射的话,必然会有许多弩箭射中同一个人或马。而我训练的三人发弩小组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实际上就是将这些相同数目的弩箭,均匀地分成三份,形成一个连续的打击。

弓弦声乱响,战马惨嘶。千余枝木羽箭连绵不绝地从发弩人的手中发射出去,他们都是张珏从六千余弓弩手选出的箭法精准的军士。虽然他们看不见蒙军隐藏在哪里,但是他们的羽箭都很精准的射入面前蒙古马前腿的大腿处,那里马腿的力量所在,这样虽不能将马射死,却能减缓他们的速度,或是让它狠狠地栽一个跟斗,然后很快就被后面冲上来的马匹踩为肉泥。

这才是骁骑军的实力,看着面前速度已明显减缓的马群,我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但只做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蒙古人通常会在有些损失后,便依靠他们马匹的机动性逃出战场,然后整军重新再战,我当然不会给他们重来的机会,我转身朝早已跃跃欲试的王坚点了点头。

“喝……”王坚见此发出一声欢呼,转身对身旁的骑军高叫道:“弟兄们,要死不要生,杀……”

“杀……”两千余骑军大吼一声,在王坚的指挥下分成两队,朝蒙军的左右两翼包抄过去。

看着威风凛凛地往前冲的王坚,我心中竟然生起了一种羡慕加妒忌的感觉。我也很想能够像王坚一样亲自带着骑军在战场上冲杀,但作为一军的统帅,亲上战阵冲杀只有全军面临生死存亡的时侯,或是在小说里才会出现。汗,其实偶这也是小说。

蒙军此时也发现了形势对他们不利,他们立时勒住了马头,转身如风而去。错,不好意思,士兵开个玩笑与上次的千余匹马试探性攻击不同的是,这近万匹高速奔跑的战马群是不可能勒住马头转身的,因为这样必然会发生战马互相践踏的情况。他们要想逃离战场只有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拉偏马头从两翼撤出战场。

两百余步的距离,蒙军与张珏的骑军相对而行,不过几秒钟便到了彼此弓箭的射程。双方展开了第一次骑射的比拼,但是很显然蒙军的骑射要比宋军娴熟得多。宋军军士并不懂得如何在马上隐藏自己,而且射程也不及蒙军的强弓,所以才一轮箭雨下来,便传来了不少宋军军士发出惨叫声。从我所处的位置望去,只见一个接着一个骑军中箭从马上倒栽下来,骑军若是落马,那基本上也就等于死亡。

眼看蒙军就合围中冲出去,眼看我和王坚幸苦地培养起来的骑军一个个地倒下,我心痛地倒吸了一口凉气。现在就看我那新武器了,我紧张地想道,如果这玩意也不行,那我就得考虑一下是否还要做一回“雨夜刺客”来着。

第三十一章 洛阳之战4

宋骑与蒙骑相对而行,才只一轮箭雨的时间,两军便只有百余步距离。王坚平时对骑军的训练到此时才体现出来,只见处在最前端的二十余名宋骑冒着箭雨,迅速收起了弓箭,左手取来别在腰上的火种,右手取下挂在马上的霹雳火球,将火种往引线上轻轻一碰,接着在引线点燃的第一时间,便将手中的霹雳火球趁着马匹的惯性远远地甩了出去。

刚点燃引线便急着将霹雳火球抛出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军士在点燃引线后,来不及抛出火球便被箭矢射中。所以我在平时训练这些骑军投弹时,重点训练他们投弹的远和快。再加上箭矢的杀伤力并不大,除非是被射中要害,否则军士不会在一瞬间便失去行动能力。所以前方几十名投弹的军士虽然不时有人中箭倒地,但手中的霹雳火球全都顺利地抛到几十步前的空地上。

投完霹雳火球后,骁骑军的骑军迅速将队形向两翼展开,面向蒙骑摆出了一个长长的1字。若是在平时的骑兵对阵中,以这样的阵形面向敌骑就跟找死没什么区别,因为这样的队形极容易被敌人的骑兵一冲成两段,然后再分割包围。只不过此时却与平时不同,因为此刻两军的中央正燃烧着一种这个时代没有的武器——蒺藜霹雳火球,这名字是我取的。

骁骑军已抽出了长枪、大刀,在不远处默默地看着蒙军的前方,那里有几十个霹雳火球的引线正冒着白烟徐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