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个折叠桥后面都紧跟着几十名填壕兵,他们的任务是将折叠桥推至护城河,然后将折叠桥在护城河上展开。在前进时填壕兵还可以依靠斜立的那一段桥面作掩护,但在完成任务时,他们将完全暴露在敌人弓箭手的面前。所以很无奈的是,对填壕兵来说,完成任务差不多就意味着死亡。

在折叠桥后便是云梯和木驴。

宋朝时的云梯绝不是在电视里看到的那种,只需城上的守兵用两根衣叉就可捅翻的梯子。这种云梯下设车轮和掩体,形状有如活动的房屋,内可藏兵三十余人。掩体上面设有一个折叠的梯子,梯子的末端装有铁勾便于勾住城墙。看起来颇像现代的消防车。作品相关内附图

而尖头木驴则比较简单,它像一个加了轮子的三角房顶,内可藏兵十余人。因为他的头是尖的,所以就算是被城上飞来的石块砸中,也能分散石块的力量将其滑向一边。

大量的刀盾手躲在云梯和木驴里平稳地向前推进着。其它的刀盾手和弓箭手则保持着阵形紧跟在四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二战时,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前推进的情景。这才是战争嘛,哪会像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攻城前没有远程火力打击,攻城时一大群人扛着几把破梯子就往城墙上攻。用那种梯子攻城,再多的兵还不是找死。

战车群很快便进入了敌人“抛石机”的射程,不过显然在经过“忠顺军”远程武器的打击后,金军所剩的抛石机已经不多了。所以城墙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十余颗巨石飞射而出,大多巨石砸在泥土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偶尔一两颗巨石砸中战车,便发出一阵木块碎裂的声音和惨叫声,接着便有几个满身鲜血的军士从残破的战车里爬了出来。

还能行动的,便自觉地跟在前面的战车后,不能行动的也不呼救,兀自呆在原地自行处理着伤口。身旁的战友一个个经过他们身旁,却也没有人过去帮他们一把,也没有人会把他们抢回营急救。因为“忠顺军”中有一个不近人情的规矩,便是战斗没有结束,任何人都不准离开战场,否则以逃兵论处。

此时战车群已进入了金军弓箭的射程,城头上突然冒出了一排排的弓箭,随着一声令下,瞬时万箭齐发,破空之声过后便是一片炒豆般的“夺夺”之声。但攻城部队在战车和盾牌的掩护下伤亡极少,只有少数几个被流箭射中。

见此“忠顺军”的军士一声发喊,加快速度往城墙攻去。特别是弓箭兵,因为敌人处于高位,所以双方射程不可以道理计。所以弓箭兵们此时也顾不上安危,以最快的速度跑近城墙开始了反击。霎时满天都是来来往往的箭枝,弓弦声、破空声不断,我甚至还能听到双方箭枝在空中对撞的“咔嚓”声,这其中还夹杂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

由于金军在城墙高处,而且还有女头墙掩护,所以弓箭对金军的伤害极其有限。而随着距离不断的拉近,“忠顺军”的军士便越来越多地暴露在金军弓箭的射程之下,伤亡也随之增大。伤亡最重的当属担任掩护任务的弓箭兵,他们没有盾牌,在仰角过大的情况下,战车也不能给他们掩护,对于居高临下的敌人,他们好像只是些会移动的靶子。但他们还是坚定地拉开弓箭顽强地反抗着,虽然他们知道双方的伤亡完全不成比例。

待战车又前进一段路程时,城墙上又射下了不少火箭,这些火箭上都绑着油布,射在木制的战车上如不迅速扑灭的话,火势很快就会蔓延开来。但“忠顺军”的军士显然早有准备,只要哪个战车着火,战车里便钻出几个军士,提着早已准备好的泥浆和水袋,三两下便把火扑灭了。

而冲在最前面的填壕兵此时很不幸地成为金军弓箭手的攻击重点。 “折叠桥”每前进一步,便会传来几声凄历的惨叫。以至于在“折叠桥”后面,很快便形成了一条血肉搭成的红色小路。

终于,“折叠桥”冲到了护城河边上,一位军官兴奋地大叫道:“砍……”他的命令还没发出,一支箭矢便无情地插入了他的胸膛。但在临死前,他还是很欣慰地看到了士兵们执行了他的命令。

填壕兵们一刀砍断了绑住上半段桥身的绳索,然后摇动“绞车”,调好延伸桥面的俯仰度,再迅速插上“销轴”固定好两个桥面,最后再将“折叠桥”往护城河里用力一推,一座壕桥就顺利地架上了护城河。

虽然在此其间有无数的填壕兵被弓箭夺去了生命,但这些填壕兵显然在战前已经过了无数次的训练,他们的动作十分娴熟,一瞬间便有十余座“折叠桥”成功地架上了护城河。同时“忠顺军”的弓箭手也加快了他们的攻击频率,他们成功地掩护着幸存的填壕兵将剩余的折叠桥全都架上了护城河。不多时,在箭来箭往中,护城河上便铺满了一座座鲜血淋淋的折叠桥。

第五十章 蔡州之战3

见填壕成功,最靠近城门的几十辆“尖头木驴车”中迅速抢出几百个手持长枪、轴木的军士,他们冒着箭雨熟练地将长枪穿插在轴木中,然后一排排地斜立在城门的不远处。这就是拒马枪,如果攻城部队在登梯攻城时,城内突然冲出一队骑兵来,那将是攻城部队的噩梦。而拒马枪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切准备就绪,身后的云梯不断地调整着位置,对准前面刚架好的“折叠桥”,然后一字排开地等待着。他们在等着其它云梯调整好位置,云梯战术是不可能以单梯作战的,如果以单梯作战,就算再多的攻城兵也会轻易地被敌人消灭掉。所以云梯战术讲究的是尽可能多的云梯同一时间架上城墙,攻城兵同一时间爬上云梯攻上城去,这样才可以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已方的伤亡,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城墙上的敌人造成有效的进攻。

“上……”随着一声歇斯底里的吼叫声,上百架云梯同时冲向城墙,在一阵令人齿痒的“咯吱”声后,云梯末端的勾子成功地勾住了城墙上的女头墙。藏在云梯和木驴内的刀牌手欢呼一声冲出战车,争先恐后地往云梯上冲去。

“杀……”震天的喊杀声,宋军有如潮水般地顺着云梯向城墙上涌去。由于云梯的斜度较小,而且云梯上用于踩踏的横杆面积也很大,所以宋军可以一手持盾、一手持刀沿梯而上。

面对这些刀牌兵,弓箭的作用反而不大,所以城墙上射下的箭枝一瞬间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巨石、石灰、火油、还有滚木。这些武器显然对登梯的部队十分有效,每一个巨石砸下,便会带走好几条生命;每一个滚木滚下,便有几名军士随之摔落地面;每一桶火油洒下,便会有几名军士惨叫地成为火人。

但是面对死亡“忠顺军”的军士们毫不畏惧,巨石带着惊人的速度从天而降,只见一位军士毫不犹豫地举起盾牌加快速度往巨石迎了上去。他知道自己越往上,巨石对自己造成的冲击力便越小。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挡住这颗高速运动的巨石,但至少可以减缓它的速度,身后的战友便可以将它挡住。

面对顺着云梯滚下的巨木,一位军士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它的轨迹,他将盾牌斜插在云梯的两个横杆之间,然后用肩膀扛住。滚木“空”的一声重重地撞在盾牌之上,然后失去平衡腾空而起。随着滚木一同飞起的,还有一颗圆睁着双目的人头。而那具尸身,却依然死死地顶着盾牌……

望着从天而降的火油,他们没有退宿,一位军士不知哪来的勇气奋力往上冲去。在被燃成一个火球后,他还不懈地往上爬着,他想在临死前扑到城墙上的敌人,但在爬了一段距离后,烈火便让他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他带着遗憾的眼神无奈地往城墙下跌落而去。身后赶上来的战友根本就无视云梯上的火焰,他要趁着云梯没有烧断之前冲上城去,为在火焰中的战友复仇。

对于城下的弓箭手,现在正是他们发挥箭术的关键时刻。为了能给刀牌手们让出更多的空间,弓箭手们都离城墙有一段距离,他们要透过城上洒下的石灰,准确地瞄准城墙上正往下投各种物品的金兵,他们知道现在每射杀一个敌人,便可以挽救好几条战友的生命。而那些抬着油锅的金兵无疑是他们最渴望的目标。

一位弓箭手瞄到了一张隐藏在油锅后的脸,他毫不犹豫地举弓放出了复仇之箭,然后满意地看着那个油锅打翻在地,城墙上霎间便燃起了一处火头。终于有一个机会了,那位弓箭手露出了成功的微笑,但很快便有一枝箭结束了他的笑容。

“杀……”云梯上的军士们狂吼一声,城墙上的火头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这个火头使得这个云梯暂时没有受到攻击,他们要趁着这个短暂的时间直冲而上,然后为他们身后的战友夺取一块立足的空间。

一名军士已趁此爬上了女头墙,他毫不犹豫地朝正燃烧着的火头扑了过去。当他冲出火堆后,他突然发现敌人的长枪就在眼前了,他没有举起盾牌。因为在这时侯只要有点,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停顿,身后战友的前进步伐便会被挡住。敌人也许也会因此而把他们重新赶回到云梯上。于是他毅然地挺起胸膛迎上枪尖,胸前的剧痛几乎让他室息,但他还是凭着强大的冲击力冲到了敌人的面前,一伸手便抱着敌人滚下了城墙。这样可以为身后的战友提供更多的空间。

“忠顺军”有如决堤的洪水一样涌上了城墙的这个缺口,然后这个缺口很快就扩散到邻近的两个云梯,然后是另外一个……

登上城墙后的“忠顺军”,有如上山的猛虎般的横冲直撞,他们左手盾牌左格右挡,右手腰刀猛劈猛砍。敌人一个个在他们眼前惨叫倒下,头颅一颗颗飞起,无头的尸身斜躺在城墙边,冒着热气的鲜血从断颈处顺着城墙直淌而下。

面对着这些群如狼似虎的“忠顺军”,金军早已失去了抵抗的意志,但他们还是不会选择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忠顺军”是不留俘虏的。所以他们选择了逃跑,死亡的恐怖让他们早已忘了哪里才是下城墙的通道,他们只知道往“忠顺军”相反的方向狂奔。

于是冲上城墙的“忠顺军”便像赶鸭子一样,赶着越来越密集的金兵在城墙上奔走,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给落后的“鸭子”来上几刀。这其中还不乏有些想继续抵抗的金军,但在人流的冲击下,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波逐流。

由于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鸭子”的行列,平时宽阔的通道此时竟已变得捅挤不堪,以至于不断地有人被挤下城墙而发出了一声声凄历的惨叫。

这就是所谓的兵败如山倒了,我扭过头不忍再看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没过多久,耳边便传来了一阵阵只有在地狱里才能听到的惨叫声……

第五十一章 蔡州之战4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蔡州南面的城墙在“忠顺军”的强大攻势下,前后不过三个时辰便土崩瓦解。而攻城战中若有一面城墙告破,其它的三面城墙马上就要面临着被围攻的危险。但是“忠孝军”也不愧是金国少有的劲旅,它在宋军还没来得及形成合围之势时,便以壁虎断尾的方式从容地撤走了大部份兵力。只是金国的“蔡州军”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们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注定要在此战全军覆没。

我带领着“新兵营”的军士,缓缓地跟地孟珙后面走向蔡州城。城外余烟撩绕,各式攻城器械星罗棋布。城墙角下堆积如山的死尸让我的心胃一阵抽搐。绕是“忠顺军”身经百战,却也在此留下了两千余名勇士。由于他们多数是被巨石、滚木和火油攻击至死,所以死状凄惨,让人不忍目睹。就算久经战阵的我,也颇受不了这种悲壮的场面,而孟珙却好像见惯了这种架式,对此已毫无感觉。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我身后的新兵营军士对此也没多大的反应,也许他们都是见惯了这些吧,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

走进城内,满地的金军尸身和城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尸身要比城外的还要多上几倍,只不过他们大多都是死在利器之下,死状并不恐怖,所以进入城内反而有了一种轻松之感。偶尔在城墙上还可以看见一些百姓装束的尸身,其中甚至还有一些妇女。我知道“忠顺军”是不会滥杀无辜百姓的,那么这些尸体存在的唯一解释,就是他们被武装起来参加了战斗。

金军不至于兵力空虚至此吧,我皱着眉头想道,我预想的巷战也并没有发生,这些事情让我心里很不安,但又抓不住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参加战斗吗?也许是吧,我在心里对自己说道,孟珙的计划不是让我在此战中立功的吗?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又如何能够为自己平反,难道我还真要像贾似道那样,专抢别人的功劳不成?

宋、蒙联军顺利地进入了蔡州,大街之上空空荡荡的杳无人迹,百姓全都心惊胆战地躲在房里,他们就像是一只只待宰的羔羊一样,猜测着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置。但他们这次的运气显然很好,宋军虽对金军斩尽杀绝,对百姓却从来都是秋毫无犯;而蒙军则因为耶律楚材答应了完颜守绪,所以也不伤百姓的性命。但是蒙军一贯视财如命,所以一进城后,便四处破门大肆劫掠。霎时蔡州城内一片混乱,到处都是破门之声和百姓的惊叫声。但令人奇怪的是,那些蒙古军士若发现里面的百姓是汉人,便自觉地退了出来。

“哼。”孟珙见此冷哼了一声道:“这些靼子什么时侯学聪明了。”

“也许他们是看在‘忠顺军’的面子上吧。”我心知这定是耶律楚材下的命令,否则以蒙人的野蛮和对宋人的轻视之心,他们才不会对汉人如此客气呢。但此事又不好明说,所以便对孟珙撒了个小谎道:“这些靼子肯定也不希望在金国被灭之前和我们起冲突的,毕竟这是自毁长城的事。”

“嗯,有理。”孟珙点头回答道,但不久又苦笑地说道:“可叹这些尚未开化的靼子也知道这个道理,枉我大宋自称文明大国,自毁长城之事却累出不穷。”

“将军。”闻言我知道孟珙又想起了我被通辑一事,不由感动地说道:“将军为了郑强的事,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不过……”

我顿了顿,鼓起勇气说道:“不过郑强却是不会做夺人功劳之事,所以还请将军给郑强一个立功的机会。”

“哈……”孟珙开怀大笑道:“我孟珙果然没有看错人,郑统领果然是个英雄好汉,不过郑统领放心,本帅自然会给你一个立功的机会,而且还是一个大功。”

大功?闻言我不禁心生疑虑,若说此次攻金最大的功劳,无非便是完颜守绪,难道……难道孟珙是要让我攻打完颜守绪的御所?

想到这里,我心中立时便觉得有若吃了一只绿头大苍蝇一般难受。虽然我今天会被赵昀通辑,完全是因为完颜守绪的离间,但总的说起来完颜守绪对我还是不错的,他甚至还可以称得上是我的知已了。如今我却要利用他来为我平反。确切地说来,应该是利用他的尸体,因为史上的完颜守绪是自缢而死的。而且如果能够打到完颜守绪的御所,那也就是说攻城和巷战都结束了,攻打御所只是件轻而易举的事,那跟抢功劳又有什么区别?

“唉……”想着想着我不自觉地长长叹了口气,但心中的郁闷却丝毫不减。

“呵呵。”孟珙见此靠近我身旁,拍了拍我的肩膀笑道:“郑统领到底是年轻气盛啊,不过统领用不着担心,机会还多着呢!一个不怕死的勇士我‘忠顺军’中比比皆是,但像郑统领如此睿智之人却是凤毛麟角。郑统领不是在三峰山一个雪崩之计便埋葬了四万蒙军吗?所以本帅是不会让郑统领去攻城的,一来是因为新兵营的军士实战经验不足,二来是想留着统领的有用之身,为大宋去对付那些更加强悍的蒙古靼子。到时就算统领不想打,我孟珙还不肯呢。”

“谢将军。”我无奈地叹道,现在孟珙是最高长官,所以我也只好认了。只是这完颜守绪,难道还真是我将他逼死的?

第五十二章 蔡州之战5

宋、蒙联军用了两天的时间,分批将粮食和攻城器械运进了蔡州外城。联军并不急于进攻内城,因为他们知道内城的金军正缺粮。他们之所以知道这点,是因为蒙军剖开了几十名金军的肚子,他们兴奋地在里面发现一些还未消化的树叶、草籽和少量的马肉。

所以孟珙和塔察尔一致认为无须再浪费力气进攻内城,他们相信只要再过十余日,联军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内城,然后再砍下完颜守绪的人头。

得到了金军缺粮的消息后,联军的每一个人都处在胜利前的亢奋状态。宋军的兴奋来自于际将解决多年的宿敌。灭了金国后,按蒙古的给出的条件,宋国就可以收复河南重回汴京,汴京是宋太祖赵匡胤选定的都城,所以收复汴京对宋国来说,意义非同小可。而且灭了金国还可以为徽、钦二帝复仇,宋国等着这扬眉吐气的一天,已经等了一个世纪了。

蒙军的兴奋之情也并不亚于宋军,蒙、金的世代仇恨不说,灭金还是成吉思汗的遗愿。更重要的是蒙古人都认为,他们唯一的大敌就是金国。只要灭了金国,那么这个世上马能跑到的地方,都将成为他们的牧场。所以蒙军的军士将他们在草原里的习惯也带到了蔡州,每当夜幕降临的时侯,他们就在宽敞的地方燃起篝火,然后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我也许是唯一一个没有好心情的人,两日来,我心中一直在为孟珙给我设计的“大功”耿耿于怀。每当我想起这个“大功”,我就会想到城外两千余战友捐躯的惨状。我觉得我就像是一个踩着他们的尸体,窍取他们战果的无耻小人。

“这样的事我也不做。”王坚坚决地说道:“我宁愿战死在城墙上,也不愿意今后在兄弟们的白眼中过日子。”

“对,我也不干……”新兵营的其它军士也纷纷表明自己的立场。

于是我就来到了孟珙的大帐来为军士们请命,实际上我等这一刻也等了很久了。

“进攻完颜守绪的御所?”孟珙听完我的话,不解地望着我说道:“本帅好像并没有下这个命令吧。”

“将军不是说,让郑强立个大功吗?”我疑惑地说道:“那么除了进攻完颜守绪的御所,取完颜守绪的性命,还会有哪个功劳比这更大呢?”

_奇_“哦……”孟珙恍然大悟地笑了笑道:“郑统领误会了,本帅所说的功劳并非此事。何况进攻完颜守绪的御所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本帅又怎会让郑统领冒此大险呢。”

_书_倒,难道还有比这更安全,而且功劳还更大的事?

_网_“也罢。”孟珙看着目瞪口呆的我笑道:“孟珙此时告诉郑统领知晓也无妨,横竖本帅已决定将此事交给郑统领做了,早晚也是要告知郑统领的。只是郑统领切记不可将此事张扬出去。”

“属下遵命。”闻言我心中直泛苦水,不会又涉及到了什么政治阴谋。

“郑统领想必也知道徽、钦二帝是薨于金国的吧。”孟珙不此时已收起了笑脸,严肃地对我说道。

“自然知道。”闻言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徽、钦二帝先后薨于金国,尸骨均被宋国以大量的黄金白银赎回,而后葬于临安。这不但是史书上的记载,而且也是当世百姓闲聊时,常提起的话题。据说二帝尸骨回临安时,百姓、官员一路哭迎。由于土壤所受泪水太多,所以二帝尸骨所经之地,至今寸草不生……

我皱着眉头想着,这些事地球人都知道,为什么孟珙还要这样问呢?

“嗯。”孟珙顿了顿接着说道:“郑统领的任务便是在蔡州之战后,抢在蒙人的前攻下汴京,取回在汴京皇城太庙中二帝的尸骨。”

“什么?”闻言我大惊失色道:“宋国不是已将二帝的尸骨赎回了吗?”

“郑统领有所不知。”孟珙满面愤恨地摇着头说道:“当初我们大宋的百姓却是被金贼给愚弄了,我们用真金白银换回的两副棺木是实,但徽、钦二帝的尸骨却不在里面。徽宗棺内只是一段朽木,钦宗棺内只有一个木灯檠。”

“啊,当初不是说不敢惊忧二帝,而未开棺……”我话还未说完,心中却已将此事猜出了**分,便住口不说了。但我还是不敢相信我得出的结论,赵构应该不会懦弱到这个地步吧。

孟珙见我表情有异,知道我已想到了其中的关键,他无奈地摇头叹道:“郑统领想必已猜到是怎么回事了。当初二帝棺木初到临安时,高宗便暗中使人开棺验过,是已知晓二帝的尸骨并没有在里面,只是此事若张扬出去,朝廷将不得不与金国开战。其实本帅倒认为当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若将此事宣扬出去,必将激起大宋爱国之士的抗金之心,到时群情激愤之下,又何愁金贼不灭。只可叹当时的朝廷只顾偏安一隅,无心开战,硬是将此事以‘不敢惊扰二帝为由’强压了下去。”

果然如此,我在心中长叹一声,我知道孟珙是为了顾全高宗的面子,才将赵构的懦弱说成了朝廷的懦弱。相传赵构因受到了金兵的惊吓,而成了第一个创“继发性阳痿”的皇帝,这种生理阳痿使赵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些雄性的特征,成了半个太监。这种生理上的缺陷也导致了他在人格上的自卑,也为他杀害了阳刚气十足的岳飞打下了基础。现在看来这些事情多半是真的。徽、钦二帝被掳时赵构不敢相救不说,明知金国归还的父、兄尸骨是假也不敢生张。这确是只有一个太监才会做的事了。

第五十三章 蔡州之战6

“咣咣咣……”

“着火啦……着火啦……”

宋、蒙联军进驻外城的第三夜,一阵让人心烦的铜锣声和呼喊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该死的蒙军。”我在心里咒骂了一声,这定是那些蒙军燃起篝火惹的事。但随后我便在空气中闻到了几丝硝石味,这让我意识到是我错怪了他们,这应该是有人故意纵火。

这个结论使我一个猛子从床上翻身而起,然后匆匆走到窗前推开木窗。展现在我眼前的景像让我大吃一惊。

蔡州城内已是火头四起,乱成一片,不少百姓在哭喊声中四处乱窜,“忠顺军”的军士则在忙着提水救火。但由于灭火工具简陋,大火还是趁着北风迅速向全城蔓延,火光照得蔡州红彤彤的一片。各种糟杂的声音交织在黑暗的苍穹下,其中还夹杂着火yao爆炸的巨响,每声爆炸后,便是火星四射,惊叫连连。更历害的是,在爆炸处的周围,很快就燃起了处处新火。

完颜守绪?见此情景我的脑海里首先闪过的便是他身影,我终究还是低估了他。这些火头的位置是均匀地分布在蔡州外城内,他是想将整个外城都覆盖在火势之下。而且刚发现起火,火势便已达到了如此威势,显然完颜守绪早已命人在民房内夹杂了易燃易爆物。

好毒的计策,我早就应该想到不会这么容易就攻下蔡州的。完颜守绪所处的内城已被联军团团围住,他不可能派人从内城潜出纵火。那唯一的解释就是,金军假扮百姓藏在外城中,到如今趁宋、蒙联军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内城时,一举纵火作乱。完颜守绪倒是充分地利用了耶律楚材不屠城的承诺。

不好……粮仓要完了,想到这里我心中直泛苦水,若是粮仓被烧,八万余的宋、蒙联军便只有撤军的份,那么此次蔡州之战必将功亏一溃。

“郑统领……”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后,门外传来了王坚的声音:“禀统领,外城着火,兄弟们已在外面准备妥当,请统领下令。”

“嗯……”我匆匆地应了一声,一边以最快的速度穿戴好盔甲,一边对门外的王坚叫道:“传令下去,全体强行军,一刻钟之内赶到粮仓。”

“是……”王坚显然也已经想到了粮仓会出事,所以应了一声后便匆匆领命而去。

宋军的临时粮仓设在一个大户人家的庭院里,庭院的主人早在战前就逃走了。将粮仓设在庭院里的一个好处就是为了便于防火,周围的四面围墙将庭院与其它的民房很好地隔开,如此在出现火情之时,就不容易受到火灾的影响。而且万一火势蔓延进去,庭院中的人工湖也可以为灭火提供一个很方便的水源。“忠顺军”中负责粮草的伙头兵与辎重兵,也都有经过专门的防火、灭火训练,他们每次设下粮仓都会对粮仓做一些必要的防火措施,比如说将靠墙的竹子、树木砍倒等等。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火势想要蔓延进入庭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是有人趁乱摸进庭院放火就不一样了。

当我急匆匆地带着新兵营的军士,辛苦地挤过纷乱拥挤的人群赶到粮仓时,孟珙也恰好带着几百名亲卫赶到。我们很无奈地发现此时庭院的一角已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无数军士正高声呼喊着,提着一桶桶的水扑向大火。但是他们显然已控制不住火势,眼看大火就要烧到了粮仓。

“众军士听令。”孟珙沉着脸大喝一声,对着众军士叫道:“立刻将粮食抢出院外。”

“是……”从军士大喝一声扑向粮仓,他们知道粮食对军队的重要性,所以个个奋不顾身地往外抢着粮食。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平时还觉得宽敞的大门,此时在每人身上都背着一袋米的情况下,已变得拥挤不堪,以至于院内有不少人扛着粮食在门口等着出去,院外却有不少人等着进去。这种情况使得抢粮的速度变得十分的缓慢,而如果只是把粮食丢在院内的空地上的话,那么粮食很快就会被大火所波及。一时看得孟珙心急火燎,却一时又没有办法。

“众军士听令……”我瞄了一眼距粮仓不远的人工湖,急中生智地大声喊道:“把粮食全投往湖里。”

“妙计……”孟珙闻言赞叹了一声,粮食投入湖中自然就不会被大火焚毁,只要等大火一过,再从湖里打捞起来便可,这么简单的事却没有人能想到。

众军士猛然醒悟过来,纷纷将背上的米袋往湖里投去。由于粮仓离湖水很近,这么一来运粮的速度便大大地加快。霎时千余人便已将小半的粮食抢出丢入湖中,湖水也因此涨了不少。只是此时大火也终于蔓延了过来,挡住了众人的运粮的脚步。

“唉……”望着眼前的大火,孟珙长叹一声道:“看来此次金国还是命不该绝。完颜守绪果然历害,现在我军便只有撤军一途了。”

我无言地默认了孟珙的话,原因很简单,宋军确实抢出了点粮食,但是蒙军应该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们的粮食多半已被烧了个精光。就我们这点粮食,供给“忠顺军”也许还可以勉强渡过几日,但是如果要分给蒙军的话,最多只能支持一天。那么这场战也打不下去了,除非宋军能在两日内运送一批粮食到蔡州,但这却是不可能的。离蔡州最近的襄阳城离此也有五日的路程,再加上求援、筹备所需的时间,粮草至少要在十余日后才能到达,如此看来联军也只有撤军一途了。

“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