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子豹听完宝鼎的分析,思考良久后,叹了口气,“这就是你希望看到的结果?”

宝鼎借口集军权于中央,借助兵制改革,建设新北军,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北疆武力,还帮助老秦人进一步扩张了朝野内外的实力。始皇帝明知道这样做会改变咸阳政局,但他为了尽快控制军权,不得不向宝鼎和老秦人做出妥协,而妥协的结果就是宝鼎从贵族集团的包围中成功突围,并且挑起了老秦人和关东人的厮杀。

宝鼎笑笑,淡然说道,“我帮助武成公完成心愿,也算兑现了当初对他的承诺。”

“冯劫是你的师傅。”公子豹对宝鼎漠视生命的态度十分不满。这场厮杀牵连甚广,绝不仅仅局限于冯氏,形势有可能失控,最终受到损害的肯定是大秦。

“我可以保证他的生命,没人会伤害到他。”宝鼎说道。

公子豹摇摇头,“这么说,你要置冯氏于死地?”

“不是我要置冯氏于死地。”宝鼎纠正道。

“如果你出手拯救危局,形势就不会失控,冯氏就不至于全军覆没。”公子豹神sè凝重地说道,“你必须要考虑形势失控的后果。”

宝鼎微微点头,“所以,我要建北军,要确保我大秦的武力。”

公子豹知道宝鼎的布局已经完成,再劝也是无济于事了。良久,他说道,“皇帝如果执意袒护冯氏,老秦人肯定要吃亏。这有先例,当年武安君……”

“形势不一样了,没有可比xìng。”宝鼎摇手道,“当年邯郸大战激战正酣,如今中土一统,南北战争尚未爆发,即便皇帝执意要保全冯氏,我们一样也可以重创关东人,从而确保老秦人对朝政的控制。”

公子豹yù言又止。

“我说过,南北战争若想取胜,前提条件是国内局势稳定,咸阳政局稳定。”宝鼎指了指自己,“你看看我年初的处境,就知道咸阳政局如果不发生根本xìng的转变,不要说政局难以维持稳定,就连我是否能活下去都是个未知数。”

公子豹无奈叹道,“我担心局势失控,假若两败俱伤甚至yù石俱焚,我们还能维持中土的统一吗?”

宝鼎郑重点头,“请你相信我,我有绝对信心保证中土的稳定。”

公子豹反复权衡其中得失,最终做出了承诺,“既然如此,我们就放手一搏。”



琴氏家主隗清染疾,卧床不起,宝鼎携赵仪赴兰苑探望。

大匠琴唐置酒相待,宴前两人漫步于花园。

宝鼎谈到了关东系在统一前后的发展和变化,着重分析了关东博士集团和博士议政制度对大秦政局的影响。

琴唐越听越是心惊。

宝鼎的分析建立在他本人失去权势后宗室的整体衰落,以及老秦人在王翦等老将死去后对军队控制力的急剧下降。北军建设的成果一旦被始皇帝和关东人所攫取,那么隗氏外戚的命运可想而知,必定步熊氏外戚之后尘。

“隗氏大兄过于自信,对楚系力量过于依赖。”宝鼎的脸上露出嘲讽之sè,“他难道就不想想,假如宗室衰落,仅靠外戚的力量,可以保证太子之位的稳固?皇帝可以立太子,也可以废太子,而我们若想确保太子继承大统,就必须保持牢固联盟。”

琴唐连连点头。宝鼎的意思很明确,宗室、老秦人和楚系必须联手才能确保太子之位的稳固,否则楚系未来的利益根本无法保障。现在围绕在太子身边的都是关东系大臣,这是始皇帝的安排,也清晰地表明始皇帝对大秦本土贵族的不信任。

“武烈王,老秦人是否有决心?”琴唐试探道。他担心这场厮杀如果由宝鼎冲锋陷阵,宝鼎和始皇帝发生正面冲突,那结果就难以预料了,毕竟现在宝鼎是名义上的北军统率,没有始皇帝的诏书,宝鼎就无法出京,更无法挟北疆武力威bī咸阳。

“不出意外的话,太子回京之时,就是我赶赴北疆之刻。”宝鼎笑道。

琴唐没有想明白,在他看来,始皇帝怎么可能让宝鼎离京,让宝鼎掌控军队威胁咸阳?

旋即,他想到假如老秦人和关东人爆发血腥厮杀,那么此刻在北疆统率北军的王贲就是一个巨大威胁,而唯一能镇制王贲和老秦将率的就是武烈王。只要始皇帝通过宝鼎牢牢控制住了北军,那么咸阳即便杀得血流成河,国内局势即便动dàng不安,也不会让大秦陷入崩溃的危险。

历史要重演?老秦人和关东人要再次决战?

琴唐沉默不语,反复思考,最终忐忑不安地说道,“牵扯太大,局势会失控,我们可能会受到连累。”

宝鼎冷笑,“谁能置身事外?”

琴唐苦笑,“他一向谨慎,恐怕……”

“你告诉他,现在如果不誓死一搏,那么等待他的就是一片黑暗。”宝鼎的眼里掠过一丝杀气,“该说的我都说了,如果他还是瞻前顾后畏首畏脚,那他的日子就不会太长,关东人迟早都要把他赶出咸阳。”

琴唐低头不语,背心处却是冷汗涔涔。

宝鼎走了几步,脸sè稍缓,又说道,“虽不至于yù石俱焚,但两败俱伤在所难免,这其中获利机会颇大,如果机会掌握得好,或许有可能独揽相权。”

琴唐心神俱震,再也迈不开脚步。武烈王把话说到这份上,隗氏即便有所畏怯,也要义无反顾了。



武烈王公子宝鼎上奏,从北疆传来消息,入冬之后,匈奴人再次攻击河西,大月氏再次向咸阳求援,考虑到中土自身困难,今冬无力给予大月氏以物资或者兵力上的支援,这势必对维持双方的盟约非常不利。

宝鼎建议,请正在巡视西北疆的太子派出使者赶赴河西,主动约请大月氏的胖顿翁侯,与其具体商讨西北疆的局势和对抗匈奴之策。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请太子出长城,与西羌诸族进行接触,让西羌人把太子巡视陇西的消息传送给匈奴人,给匈奴人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误以为大秦要出兵支援河西,从而有效缓解河西局势。

始皇帝接受了这一建议,十万火急传诏陇西,请太子根据河西形势的发展灵活决策,尽可能给大月氏以帮助,维持双方的盟约。

如此一来,太子必定滞留陇西,估计开chūn之后才能返回咸阳。



临时代替冯毋择镇戍山东的齐王公子昌急奏咸阳,指责奉命平叛的少上造冯鸷攻击不利,导致胶东叛luàn愈演愈烈,郡县官吏死伤惨重,城池乡村更是遭到疯狂洗劫。

齐王在奏章中还揭发了冯鸷在镇戍临淄的时候所犯的诸多贪赃枉法之事。

紧接着,常驻山东的黑冰秘兵呈奏密报,以非常详实的证据,揭露冯鸷在山东镇戍期间勾结和藏匿六国余孽,并与修习神仙道的方士有密切往来。大秦禁绝神仙道,捕杀方士,这是律法所定,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置冯鸷于死地。

少上造冯鸷是御史大夫冯劫之子。冯鸷犯法,必定累及冯劫,而冯劫不仅是冯氏家主,更是关东系的领袖人物,这样一位上公大臣轰然倒塌,其造成的影响力太大了。

咸阳震动,弹劾冯劫的奏章铺天盖地。

始皇帝虽然已经预料到武烈王要报复冯氏,大秦本土贵族要乘机打击关东系,但他很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局势,谁料风云突变,一夜间形势骤然恶劣。

这时候文武大臣们才意识到武烈王为什么要借助河西的紧张局势把太子扶苏滞留于陇西了,因为他要把郎中令蒙嘉、客卿司马空和博士淳于越这些关东系的重量级人物全部留在陇西,继而给他摧毁冯氏赢得充足的时间。



始皇帝严格遵照律法,下令将冯鸷押回京城受审。在冯鸷的罪责没有核实之前,冯劫依律规避,官职爵位都予以保留。

冯鸷一案刚刚爆发,从中原、两淮传来急奏,在两地郡县任职的七名冯氏子弟再爆大案,而罪责无非就是贪赃枉法、勾结六国余孽、图谋叛luàn等等。yù加之罪,何患无辞,我要围杀你,白的也能变成黑的。

始皇帝一律压制,拖延时间,给关东系反击赢得时间。

但关东人尚未拿出对策,京中又爆大案,冯去疾和冯氏一系的十几名官员牵涉其中。冯去疾遭到羁押,关进西浦大牢,等待廷尉府审讯。

军中也动手了,北军统率部上奏,凡冯氏一系的将领均遭弹劾,虽罪名不一,但大秦严刑峻法,足以将他们打入地狱。

最后,大秦贵族集团开始对冯氏势力最为庞大的晋中三郡开始“围剿”,先是河东,然后是太原,最后是冯氏的根基之地上党,凡冯氏一系的官员,不分级别高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纷纷落马,无一落网。

咸阳急令,凡涉案官员,一律押往京城受审。



大秦本土贵族集团发起的这场“围剿”冯氏的政治攻击异常凶猛,摧枯拉朽一般,势如破竹,打得关东系毫无还手之力,即便有始皇帝和咸阳宫的全力支撑,也是一败涂地,再无反败为胜的可能。

蒙武从北疆日夜兼程而回,但大势已去,徒呼奈何。他只能调用关东贵族集团的所有力量,竭尽全力阻御大秦本土贵族的“攻击”,以防止蒙氏和其他关东势力被卷进这场可怕的风暴,以致于尸骨无存。

冯鸷和冯氏一系的官员陆续押解到京城,廷尉府开始审理。李斯蓄意拖延,审讯速度极其缓慢。

太傅、上将军公子宝鼎,左右丞相隗状和王绾,太尉公子腾,驷车庶长公子豹,护军中尉王翦等公卿大臣联名弹劾李斯,指责其审案不利,一致要求罢免李斯。

始皇帝忍无可忍了,在廷议上公开斥责左丞相王绾。

左丞相王绾负责中央财政,始皇帝认为造成当前国内局势紧张的直接原因是财政政策上的错误,虽然治粟内史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做为主掌中央财政的丞相,同样要承担罪责。

始皇帝下诏,罢黜左丞相王绾,由右丞相隗状暂时代领左丞相事,独揽相权。

这是一石二鸟之计,既打击了老秦人,又拉拢了楚系,可以迅速分化大秦本土贵族集团。



始皇帝的做法激怒了老秦人。

护军中尉王翦愤而请辞,离开了咸阳,返回频阳。

中将军麃公愤而请辞,解甲归田。

驷车庶长公子豹在廷议上痛骂李斯,因为过于激动,打了李斯一个大巴掌,结果被赶出了朝堂。

太傅、上将军公子宝鼎,丞相隗状,太尉公子腾等三位大臣联名上奏,为防止局势失控,恳请始皇帝允许他们联合审理此案,以便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政局。

始皇帝没有答应,而是命令公子宝鼎马上赶赴离石要塞,掌控北军。

这是要把宝鼎赶离咸阳,让大秦本土贵族失去最强后盾,釜底chōu薪。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宝鼎在回家的路上马失前蹄,摔断了腿,走不了了。

=

新年过后,咸阳掀起的这场风暴迅速席卷中土。

北军将率纷纷上奏,王贲、羌廆、辛胜、李信等北军统率向咸阳施压。

代王公子将闾、齐王公子骧、楚王公子昌、吴王公子高和南海王公子峤也先后上奏,恳请始皇帝考虑到当前动dàng的国内局势,马上结束冯氏大案,尽快稳定咸阳政局。

与此同时,江南镇戍官长杨端和、两淮镇戍官长张唐、江东镇戍官长麃浚和岭南镇戍官长王嵩也上奏施压。

地方郡县官长的奏章也蜂拥而至,劝请始皇帝马上稳定政局,调整国策,确保大秦对中土的控制。

始皇帝和咸阳宫终于承受不了重压。正月底,始皇帝下诏,由丞相隗状、太尉公子腾并廷尉卿李斯,联合审案。

二月初,在始皇帝的催bī下,武烈王公子宝鼎不得不拖着一条受伤的腿,离京赶赴北疆。

二月中,冯氏一案审结,冯劫罢黜,贬为庶民。冯去疾贬为庶民。冯毋择降爵。冯鸷等十几名官员枭首,二十多名冯氏一系官员流放,余者尽数被驱,冯氏及其子弟mén生永久禁锢。

权势显赫的冯氏就此衰落,关东系遭到沉重打击。







        第435章 余波未息

这场风暴前后历时近半年,但如果加上武烈王公子宝鼎在去年年初所遭遇的危机,以及他为摆脱危机和展开反击所做的一系列布局,咸阳政局在过去的一年里可谓惊心动魄,掀起的惊涛骇làng一次次猛烈撞击着新生的帝国,导致咸阳危机四伏,中土更是惶惶不安,随时都有崩溃之祸。

帝国诞生之初的这场政治对决,以两败俱伤而收场,侥幸的是,因为在对决之前中央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军权,稳定了军队和地方镇戍力量,确保帝国平安渡过了此次危机。

三月初,太子扶苏结束了西北巡视,返回咸阳。

郎中令蒙嘉、皇帝客卿司马空和博士淳于越等关东系大臣回到咸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详细了解这场政治风暴的经过,并“清点”关东系在这场风暴中的损失。

经过一番“梳理”,再分析整个风暴的发展过程,蒙嘉等人不禁暗自惊悸。这一轮博弈,就算他们待在京城,亲身参与其中,也是必败无疑,而且关东系的损失会更大,虽然关东系会给对手以重创,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损害到大秦自身,谁也不敢保证那时候还能否维持帝国的稳定。

武烈王以进行南北战争为借口建设新北军,不但让中央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军权,还改善了始皇帝和老秦人的关系,缓解了双方之间的矛盾,这才是关东系必败的关键所在。

始皇帝集中了军权,才敢于打击豪mén贵族来压制分封,才会纵容和默许武烈王挑起老秦人和关东系之间的厮杀。当然,他对这轮政治风暴的估计也不足,他也没想到大秦本土贵族竟然联合起来,彻底摧毁了冯氏。

王翦、麃公等老秦统率返回咸阳增加了本土老秦贵族在朝堂上的力量,张唐和杨端和等老将军们又控制了地方镇戍,与朝堂的本土老秦贵族形成了呼应和支援,但本土老秦贵族同样担心风暴太大,危及到帝国安危,所以在武烈王的指挥下,目标明确,直接摧毁冯氏,毅然放弃了对蒙氏等关东军功豪mén、对李斯、周青臣等关东寒mén贵族和对淳于越等关东博士集团的攻击。

为了确保一击而中,以武烈王为首的大秦本土贵族先是利用太子西巡和北军建设,把蒙氏兄弟和司马空、淳于越等关东系重量级大臣全部“骗”出了咸阳,接着在风暴肆虐的过程中,绝不牵连除冯氏以外的其他关东系势力。

关东各派系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尤其像冯氏这样的“参天大树”假如受到损失,对关东其他派系攫取更多权力和财富有直接好处,所以初始关东其他派系并没有出手相助,相反,冷眼旁观者众,甚至还有落井下石的,但等到事态严重了,危机扑面而至,关东其他派系意识到冯氏这棵“参天大树”要倒了,这场风暴已经损害到他们切身利益,打算出手救助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冲进风暴,即便是蒙氏也有可能被席卷而去,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大秦本土贵族没有对整个关东系实施打击,并不代表大秦本土贵族没有这样的实力,而是不愿意双方打个两败俱伤甚至yù石俱焚,最终危及到帝国安危而已。蒙武回京后瞻前顾后一筹莫展,李斯、周青臣、叔孙通等人更是意见相左争论不休,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结果当始皇帝怒不可遏奋不顾身地冲杀在最前面的时候,关东系却踌躇不前,不敢和大秦本土贵族拼个你死我活,不敢把这场风暴推向全面失控的险境。

冯氏及其势力覆灭了,彻底覆灭,一夜间灰飞烟灭,就连东山再起的希望都没了。

始皇帝非常愤怒。冯氏是他的股肱之臣,这些年为他鞍前马后鞠躬尽瘁,功勋卓著,但大秦本土贵族竟然给了他一个大巴掌,在帝国建立之初就把这样一个受他庇护和恩宠的豪mén贵族彻底摧毁了。这就是打他的脸,扼杀他的权威,是可忍孰不可忍。

始皇帝毫不犹豫,奋力还击,罢黜了左丞相王绾,驱赶了王翦和麃公这两位老将军,驷车庶长公子豹也被其赶出咸阳回雍城养老了,武烈王公子宝鼎更是被其一脚踢到了北疆,中枢数名老秦系大臣也受到连累,不是被降职就是被外放。

齐王公子昌也遭到了始皇帝的严厉责斥,不得不上书请罪。齐王府相和山东郡县官长或罢免,或降职,山东官场来了个“大地震”。同样官场“地震”的还有晋中的河东、太原和上党三郡,河北、中原、两淮的地方军政官长也在这次风暴中大量更换。

大秦本土贵族,尤其是老秦人,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冲杀在最前面,损失惨重,尤其在中枢,更是遭到了沉重打击。

始皇帝趁此良机,重建中枢。

丞相隗状独揽相权的美梦仅仅做了三个月就被无情击碎。

始皇帝力排众议,以非常强硬的态度,破格提拔廷尉卿李斯出任大秦左丞相。李斯不仅仅是关东系的重量级人物,是寒mén军功贵族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法治的坚定支持者,是“集权”的急先锋。

这一任命,直接打破了豪mén贵族对中枢核心位置的霸占,直接让始皇帝和法家大臣们在未来的帝国决策上赢得了一定的优势,十分艰难地把帝国向“集权”的道路上推进了一xiǎo步。

接着始皇帝以公子豹告老还乡,皇族事务急需一位掌管者为借口,免去了武安公公子腾的太尉一职,让公子腾接任驷车庶长,主掌皇族事务。

主掌皇族事务的驷车庶长虽然位同三公,参与国事决策,但其在国事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岂能和主掌帝国军事行政权的太尉相比?始皇帝以冠冕堂皇的借口,再一次打击了大秦本土贵族。

郑公蒙武出任太尉。关东系在国事决策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御史大夫由外戚建成侯赵亥出任。赵亥虽是外戚,但他是赵人,在大秦时日太短,没有自己的根基,无法被大秦本土贵族所接受,所以赵氏外戚必然要借助关东系的力量。

赵亥连升数级,不但进入中枢,还位列三公,这不但意味着赵氏外戚自“嫪毐事件”遭到打击后的重新崛起,也意味着大秦本土贵族失去了对帝国中枢核心位置的霸占。

至此,帝国的新中枢建设完毕。

右丞相隗状,左丞相李斯,太傅、上将军公子宝鼎,太尉蒙武,御史大夫赵亥,驷车庶长公子腾。六位上公大员,帝国的中枢核心,关东系占据了一半席位。

九卿中,主掌帝国财政的治粟内史和少府成为争夺的焦点。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让朝野上下目瞪口呆。

始皇帝下诏,甘罗出任治粟内史卿,赵高出任少府卿。

甘罗是楚人,赵高是赵人,都是来自关东的寒mén军功贵族,但他们不属于关东系,而是依附于大秦本土贵族。从“集权”的角度来说,始皇帝肯定要控制帝国财政,重用与其政治理念相同的关东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甘罗和赵高的确符合始皇帝的需要,然而,这两位是武烈王公子宝鼎的部属,因此,始皇帝的这一任命就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了。

这是始皇帝与武烈王的妥协?由此进一步联想,这场政治风暴是不是兄弟两人联手的杰作?

接下来一系列的人事调整似乎验证了帝国贵族们的猜想,这场风暴背后的秘密的确太多了。

两淮镇戍官长张唐回京,出任大秦的护军中尉。代替张唐镇戍两淮的是老秦人王昕。

江南镇戍官长杨端和回京,出任大秦的大监军。代替杨端和镇戍江南是楚人桓炀。桓炀是桓齮之子,之前是代王府的相。

北军西行辕官长、临洮侯羌廆回京,出任中将军,领蓝田大营。

武勇侯李信代替羌廆,主掌北军西行辕。

始皇帝在重用关东系大臣的同时,也没有继续打击大秦本土贵族,而是善加安抚,重新调用了一大批功勋大将。



直到五月,这场风暴的余波才逐渐平息。

最后的嬴家是始皇帝和中央。

始皇帝虽然失去了冯氏这个股肱,但借助冯氏的“死亡”,始皇帝重创了老秦贵族,并乘机打击和清洗了晋中、河北、中原和山东四地的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方的实际控制。

始皇帝的脸被“打”了,但帝国中央对军队和地方郡县的控制力却得到了加强。从帝国的立场来说,这场政治风暴利大于弊,不但有利打击了地方势力和豪mén贵族对分封的追求,也为帝国稳定中土和巩固统一果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方的chūn耕顺利结束,北方的夏收即将开始,随着笼罩在咸阳城上的乌云散去,大秦政局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好消息也从各地频频传来,最好的消息无疑就是山东、两淮和江东等地的叛luàn终于给武力强行镇压了下去,中土终于艰难地迈进了大一统时代的和平时期。

刚刚结束的政治风暴历时近一年时间,席卷了整个中土,大秦的统治阶层遭到了重创,无论是坚持“集权”的贵族集团还是坚持“分封”的贵族集团,都在风暴中损失惨重。

侥幸的是,历史没有重演,这场由“分封”贵族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政治风暴,虽然其本意是挑起始皇帝和武烈王的厮杀,让这对兄弟手足相残,但最终这对兄弟在共同的政治理念的驱动下携手抗敌,棋高一着,在形势最为危机时刻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反手一击,给了贵族集团以沉重打击。

当咸阳政局渐趋稳定之刻,大秦的统治阶层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始皇帝是中土之主,而武烈王是大秦第一权贵,两人的力量都过于强大,更让人恐惧的是,两人在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上取得了一致,所以不论是坚持“集权”的贵族集团还是坚持“分封”的贵族集团,在新时代来临之刻,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不得不暂时放弃蠢蠢yù动的心思,转而搁置本集团的政治理念,老老实实地沿着既定国策,集中力量恢复国力,稳定中土。

这一刻不论是中枢大臣还是中央官员,不论是地方封王还是地方郡县官长,都不敢再叫嚣着“分封”,以免遭到始皇帝的雷霆打击,也不敢公开鼓吹“集权”,担心激怒武烈王遭到致命一击,大家都是xiǎo心翼翼,战战兢兢地跟着始皇帝的步伐前进,始终遵从咸阳宫的命令。

风暴结束了,在辽东建封国的事情再也没人敢提了,而即刻发动北伐的呼声也停止了。



五月中,太傅、上将军武烈王公子宝鼎在离石要塞的北军统率部召集东西北三大行辕官长,诸军将军等北军统率进行军议。

军议的核心内容就是建设和发展北疆,确保北疆武力。

宝鼎拿出了建设和发展策略,其中第一条就是直道修筑。围绕着直道修筑,宝鼎拟制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基本原则就是利用北疆自身的力量帮助咸阳修筑直道,比如调用军队挖山添谷以减少徭役征发,而参加直道修筑的将士一律授予军功,此策既节约了国力,又锻炼了军队,还给将士们赢得了军功,利国利民利军队,一举多得。

第二策就是大力推进以垦荒屯田为主的边疆农耕和以建设牧马苑为主的边疆畜牧,同时给予商贾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加快山泽之利的开发和利用,以此来推动边疆城镇和市榷的建设。

此策的关键是人口迁徙,边疆需要大量的人口,为此,宝鼎和北军统率们向始皇帝和中枢建议,把各地参加叛luàn的罪犯及其家眷全部流放边疆,其中像胶东即墨、两淮彭城这些屡屡叛luàn的地区,则干脆把城乡人口整体迁徙到边陲,而像江东等大江南部地区的叛民则迁徙到岭南,如此既能减少关东地区的叛luàn,又能帮助南北两疆进行戍边和发展,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第三策就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北疆镇戍策略。宝鼎的建议是,结盟河西大月氏,攻击云中匈奴人,以东西两翼的牵制,来帮助秦军在中路进军河南,占据贺兰山,继而把匈奴人在漠南的防线拦腰斩断,然后秦军利用河南的战略位置,向西与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右方王诸军,向东则与代北大军东西对攻拿下yīn山。

这一攻击策略是出塞作战,需要直道修筑的完成,更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所以宝鼎联合北军统率上奏,恳请始皇帝和中枢马上实施休养生息之策,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国力,不要再增赋加税,横征暴敛了。过度压榨中土之民,等于杀jī取卵,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最终会伤害到帝国,更影响到中土的稳定和存亡。



奏章送到咸阳,始皇帝和中枢大臣们意识到武烈王又要干涉朝政了,他这是以武力为后盾,胁迫中央调整国策,把以稳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调整为他所始终坚持的以“与民休养”为基础的致力于稳定中土的战略。

以右丞相隗状、驷车庶长公子豹、治粟内史甘罗和少府卿赵高为首的中枢大臣借助武烈王公子宝鼎的这份奏章,马上举起了“休养生息”这面“大旗”,坚决主张“稳定”战略,要求实施“轻赋薄徭”之策,并有限度地重开市榷,鼓励私人营商。

始皇帝和以左丞相李斯为首的中枢大臣则坚决要求维持既定战略,维持既定的赋税和徭役政策,进一步遏制工商业,集财赋于中央。

“休养生息”之策对稳定帝国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此策一旦实施,名义上是“让利于民”,“官不与民争利”,“先民富,然后则国强”,但实际上受益最大的是贵族集团和地方郡县,这将导致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民富了,普通国民吃饱穿暖了,家里有余粮了,而地方富豪也是重新崛起,那么很显然,地方势力就大了,尤其那些富裕郡县,因为地方上有钱有粮了,实力强了,其yù望必然膨胀,必然导致其对抗中央。

前两年中央为稳定新占领地区,掠夺地方财富,把关东六国的大约十万户富豪全部迁徙到大秦本土,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中xiǎo工商业者。此策实施后,受到直接打击的就是中土工商业,可以说,此策把中土工商业打得一蹶不振,咸阳很轻松地就完成了“重农抑商”的政治目的。

中土几百年来各诸侯国都大力发展工商业,以工商业来增加赋税收入和收购稀缺资源,如今中土统一了,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当然需要“重农抑商”,但帝国在统一之初不是“重农抑商”,而是直接摧毁了私营工商业,试图以官营来垄断中土工商业,这直接侵害了贵族集团的利益,当然会遭到激烈抵制。

从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军、政、财等权力都要集中,但如此一来,地方利益如何保证?贵族们的利益如何保证?普通国民的生存如何保证?所以必然发生尖锐斗争。

        第436章 为何恐惧?

加建封国的事暂时不敢提了,北伐之议也暂时搁置,那么朝廷理所当然要休养生息,要恢复国力,只是国策应该怎么走,是集中财赋于中央,继续增赋加税,以加强王国之利,还是让利于民,轻赋薄徭,让中土之民安居乐业?

这两种不同的国策走向涉及到“集权”和“分封”之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