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中央财政完全崩溃,军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即便赵陀带着南方大军北上平叛,最终也难逃败亡一途。
宝鼎至此才算读懂了这段历史,他先前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他根本没有看到大秦败亡的本质原因,大秦的败亡不是因为中央集权,也不是因为南征北伐,也不是因为中央财政的崩溃,更不是因为李斯、赵高的叛国,不是因为章邯的投降和赵陀的割据,而是因为“集权”和“分封”的矛盾不可调和,因为秦王政和他的追随者的政治理念完全脱离了整个统治阶级的需要,秦王政和他的追随者与整个贵族阶级成了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敌人,其结果必然走上覆灭之路。
=
今天宝鼎因为自己的理想,因为中土大势的发展,因为咸阳的政治博弈,终于和秦王政走上了同一条道路,一条必然覆灭的道路。
宝鼎的理想是大秦的统一和中土的和平,而现实是大秦尚未统一,中土就要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宝鼎怎么办?是进还是退?进,与秦王政携手合作,最终肯定要以武力来镇压功臣,以绝对实力来消灭豪门贵族,中土必然要掀起内战;退,与豪门贵族携手合作,最终肯定是中土分裂,争霸兼并之战随之而来。
有没有中庸之道?有,现在就有,让秦王政和豪门贵族联手杀了自己,然后在天上看着历史重演,看着帝国崩溃,看着天下苍生死于非命。
“你必须做出选择。”秦王政终于打破了缄默。
宝鼎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选择追随秦王政,秦王政已经把他逼到了不得不舍命追随的地步。
“我早就做出了选择。”宝鼎叹道,“恳求王兄马上立储吧,否则不待西南远征结束,恐怕我就要背上阴谋篡国的罪名,重蹈我父亲和成蛟的覆辙了。”
储君一立,宝鼎挟北疆武力篡位夺国的难度无限制增大,用这种借口诬陷宝鼎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减小,而扶苏以储君的身份镇戍山东,遥领燕南封国,其实力在短短时间内会骤然膨胀。扶苏是储君,是大秦未来的君王,他的实力的膨胀,对增加和维护中央的权威有难以估量的好处。
本来扶苏不过是一国封君,功臣们可以借助他的力量,与其一起胁逼咸阳分封诸侯,但扶苏一旦被册立为储君,形势顿时颠覆,扶苏的力量随即为中央所用,扶苏可以联手中央一起压制功臣们,帮助中央控制地方。
秦王政略略皱眉,然后轻轻摇头。
宝鼎骤感窒息,一股怒火冲天而起。立储难道就这么难?你为什么就是不相信我?难道非要逼得我和功臣们大打出手,两败俱伤,你才出手?但那个时候形势已经变了,你未必还有能力控制已经失控的局势。
第411章 利之所在
第411章 利之所在
宝鼎请秦王政立储,其所立储君不但镇戍山东,还遥领封国,这等于大大增强了储君的实力。
在宝鼎看来,储君实力大了,既有助于增加中央的权威,增强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助于他自己通过储君之力来有效控扼中原和两淮,再加上他对江南的控制,那么宝鼎可以从战略上达到把北疆强悍武力所造成的威慑传递到大河流域和大江流域的目的,继而对功臣们形成间接压制。
但这一战略对秦王政来说就是个威胁了,一个让他寝食难安的威胁。宝鼎已经拥有北疆,假如再让他把手伸到山东和中原,将来再加上江南和岭南,那宝鼎的实力太可怕了。可以想像一下,假如宝鼎利用蓼园的巨商富贾和本势力的地方官员等各种公私渠道,从河北、山东和中原等地获得粮食以缓解北疆的粮食危机,那咸阳还拿什么钳制他?
秦王政不会相信宝鼎的誓言,兄弟两人的合作是以利益为基础,一旦这个利益基础不存在了,双方还有合作的可能吗?
另外,最让秦王政担心的就是储君和功臣们联手胁逼咸阳宫打开分封之门。
谁敢保证储君不会与中央对抗?所以,秦王政认为,如果立储,储君就一定要在咸阳,而且其实力要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储君的势力庞大到可以抗衡咸阳宫甚至凌驾于咸阳宫之上,那储君还是储君吗?如果储君和功臣们联手,而宝鼎又倒戈一击,大秦的王统肯定要更替,秦王政肯定要灰飞烟灭,而更替了王统的大秦因为政局上的剧烈动荡,还能守得住“法治”的堤坝吗?“法治”的堤坝一旦崩溃,分封诸侯必然成为现实,于是大秦陷入分裂和战乱。
宝鼎主张即刻立储,是从他的立场和利益出发,而从秦王政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目前显然不具备立储的条件。
兄弟两人不欢而散。
=
宝鼎并没有就此放弃,立储的事情关系到他自身的存亡,他不得不全力以赴。
宝鼎主动邀请琴氏家主隗清,由她从中斡旋,让后宫的怀德夫人和右丞相隗状务必鼎力相助。怀德夫人和隗状一直在为扶苏立储的事而殚精竭虑,现在得知宝鼎要利用这次机会全力以赴帮助扶苏上位,当然是喜出望外。
不过宝鼎有交换条件,那就是熊氏外戚必须继续控制荆宛。荆宛是熊氏的根基之地,东南熊氏走了,到西南去东山再起了,但留下来的力量不能给别人,关中熊氏可以趁此机会出京,代替东南熊氏继续控制荆宛。
宝鼎若要长期控制江南,控扼岭南,必须得到荆宛的支持,但以宝鼎目前的处境,不可能再拿到荆宛的控制权,而楚系是控制荆宛的最好人选,秦王政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所以宝鼎拿出了这个建议,让关中熊氏出京,这符合秦王政的心意,让关中熊氏控制荆宛,这符合楚系的利益。
怀德夫人和隗状已经知道东南熊氏要去远征西南,以开辟西南之功东山再起,此策对楚系的好处不言而喻,但问题是东南熊氏一旦离开荆宛,楚系再想拿到荆宛的控制权就难了。秦王政肯定想控制荆宛,宗室、老秦人上次利用东南熊氏全面“隐退”的机会也已经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为了争夺这一地区的控制权必定有一番争斗。现在宝鼎要与楚系联手夺取荆宛的控制权,这对怀德夫人和隗状来说是个大大的惊喜。
但合作归合作,双方的关系却没有因此而改善,彼此间的裂痕也没有因此而得以弥补。
=
宝鼎又与太尉公子腾、驷车庶长公子豹等宗室重臣商量。
王统继承关系到国之存亡,但秦王政十三岁继位,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就是不立储,这在大秦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事情。过去昭襄王在太子死后也是迟迟不立储,结果政治风暴不断,当然这些政治风暴的爆发与王统没有直接关系,但每一次政治风暴都牵扯到了王统之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治风暴的复杂性和破坏力。
现在也是一样,现在中土大势和大秦政局与昭襄王中后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每一次政治风暴都能看到王统之争的影子,尤其随着王子出镇地方,封国的建立,王子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加,王子不可避免地要被卷进政治风暴,而愈演愈烈的王统之争一旦与政治风暴相结合,其产生的巨大威力足以摧毁一个王国,所以宗室重臣们对立储的事越来越关注,越来越迫切。
然而,秦王政在这件事上不仅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而且非常固执,一意孤行,就是不立储,这使得王统之争不但日趋激烈化,也让咸阳政局陷入严重危机。
王统继承既是宗室家事,也是重大国事,但考虑到非宗室大臣的立场,所以主导王统继承的还是宗室和外戚,也就是说,推动秦王政立储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宗室和外戚。宗室和外戚们以宝鼎为首,一次次地推动秦王政立储,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大秦的储君还是虚位以待。
这次宝鼎提出立储,时机把握的比较好,因为宗室力量越来越强大,尤其是王子们都长大了,扶苏、高、将闾、峤都出镇一方,而扶苏和高之间的竞争随着中土局势的发展和咸阳政治格局的变化,已经危及到宗室内部的稳定,立储不是势在必行,而是迫在眉睫了。
公子豹、公子腾、公子成、公子庄都表示支持宝鼎推动秦王政立储,但他们明确反对扶苏在成为储君之后,继续出镇地方,遥领封国。
宝鼎头痛欲裂。虽然他在回京之初直言告诫宗室,要保持内部的团结,要维持咸阳宫的权威,要保证大秦的统一,但从近期宗室大臣们一系列的举措来看,分歧依旧很大,宗室们同样对分封抱有极大的**,很多时候他们与宝鼎意见相左,甚至根本不在一个步调上,这导致宝鼎愈发感觉到自己的“孤立”,感觉到自己处境的危险。
宝鼎实力强大直接推动了宗室势力的发展,但强大过份了,那对宗室本身来说就是个潜在的威胁。秦王政和宝鼎兄弟相残,损失最大的是谁?就是宗室和老嬴家。假如宝鼎的目标仅仅是割据北疆,做一方诸侯,那等同于摧毁“法治”的堤坝,打开了分封的大门,宗室将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但假如宝鼎的目标是篡位谋国,是要取秦王政而代之,那宗室是否还能从中获取最大利益?显然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宗室的心态很矛盾,既不愿意看到宝鼎太强大,损害到老嬴家的利益,又不愿意看到宝鼎和秦王政兄弟同心,断绝了宗室寻求分封之路。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他们既想限制宝鼎实力的过度膨胀,又想利用王统更替来平稳而顺利地改变国策,继而打开分封的大门。
说白了就是宗室们希望和宝鼎齐心协力更替王统,把秦王政这个阻止分封的最大障碍清除了,大家你好我好,都能从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取最大的一块利益,至于大秦的未来是统一还是分裂,暂时无须考虑,那太过遥远了。
扶苏做了大秦储君,回京,那么山东镇戍重任由谁担当?是再派一个小王子,还是让宗室大臣出镇?或者由功臣直接镇戍?很明显,这种局面下,小王子出镇地方就是个摆设,无法帮助中央控制山东,而功臣直接镇戍,有割据地方对抗中央之祸,所以最佳镇戍者当然是宗室。将来分封诸侯,镇戍宗室摇身一变就是一国之君,这片疆土还是老嬴家的疆土,无损于老嬴家对中土的实际控制嘛。
至于燕南封国,本来就在宝鼎的控制之下,谁去镇戍都是一样,都是宝鼎的地盘。
在这些宗室大臣看来,你现在实际上已经是一方诸侯了,而你有今天,和宗室的“保驾护航”是分不开的,现在你发达了,总该提携帮助一下其他宗室吧?不能说好处都是你一个人的,“吃独食”始终不是长久之计,迟早都会被别人吞噬。
宝鼎毫无办法,只能做出妥协。
扶苏回京,宗室出镇山东,而燕南封国有两个处理办法,一个是宗室大臣以守相的身份暂领,一个是由宗室大臣辅佐某个小王子到燕南建功立业,如果能赢得远征辽东的胜利,彻底灭杀燕国,那么小王子也就可以做封君,领封国了。
这一计策让宗室各方都能获利,各方都很满意,而相比起来,宝鼎的原定计策是再度发展自身,他的本意是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有效控制中土局势,但这是不现实的事,你发展了自己,同时也就遏制了别人,你当别人都是空气啊?不要说秦王政不答应,宗室们当然也是坚决反对。
=
宝鼎与王绾、王翦、麃公、王戊等老秦贵族商议。双方现在隔阂很大,矛盾也很突出,但因为彼此渊源太深,政治利益也是错综纠缠,所以始终维持着脆弱的联盟关系。
在交谈中,宝鼎意识到,老秦人对王统的重视程度已经如往昔大不一样,指望说服老秦人支持自己把扶苏推上储君之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老秦人的想法改变了太多。
权力和财富必须依附而土地而存在,没有实际控制的土地,权力和财富如何体现?老秦人曾是大秦的根基,但那时候大秦疆土有限,就一个关中而已。到了昭襄王时代,大秦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巴蜀、荆宛、陇西、北地、晋中纷纷纳入版图,老秦人开拓了疆土,建下了辉煌功业,然而,这个辉煌随着武安君白起的死去,随着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的禁锢,灰飞烟灭了。
老秦人迅速由盛转衰,甚至在王龁死去,王陵老迈之后,连军队的领导权都被蒙骜这个“外来户”抢去了。这是老秦人最为黑暗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熊氏外戚也遭到了重创。昭襄王很强悍,壮士断臂,一口气斩断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宁愿国力大损,也要集权于中央,阻止功臣们对权力和财富的过度掠夺,维持大秦的“法治”道路,让大秦继续行进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
昭襄王死了,继任者孝文王也死了,大秦的权柄落入华阳太后的手中,于是熊氏外戚卷土重来,而老秦人依旧是暗无天日。
就在这段时间里,在华阳太后和楚系主政之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开始逐渐旁落。关中当然是各方势力盘驻之地,荆宛落入熊氏手中,巴蜀被隗氏所控制,晋中则被关东人所把持,老秦人因为在中枢没有话语权,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只能在军队里顽强挣扎。至于宗室,也就只剩下管理王族事务这最后一点权力。
宝鼎横空出世,楚系大将桓齮和关东系大将蒙武先后战败于河北,老秦人和宗室终于迎来了发展的大机遇。
在最近几年里,秦军先后攻占了中原、河北、代北、燕南、江南、山东和淮北,其中宗室和老秦人直接控制了河北、代北、燕南和江南,而中原因为战略位置太过重要,秦王政和中央始终要控制在手,所以各方势力在中原都未能占据优势。
中原决战之后,宗室和老秦人又控制了山东和淮北,但宗室和老秦人的亲密关系也到此结束,宝鼎不能任由老秦人继续控制地方了,假如老秦人拿下了整个大江流域,把两淮和江东全部收入囊中,那势必引发中央和地方的对抗,大秦必将有分裂之祸。
宝鼎和老秦人反目成仇,老秦人的损失太大,首先老秦人失去了北疆的控制权,虽然北疆大军里老秦将领至少占据了一半以上,但这些人不足以威胁到宝鼎对北疆的控制。其次老秦人失去了江南的控制权,虽然公子高是江南封国的封君,但江南军政两届几乎都是江南楚人和十八方镇的赵人,他们只听宝鼎的命令,假如宝鼎暗中挚肘,这一次渡淮作战的前后夹击恐怕难以实现,大军渡淮作战的难度将成倍增加。
老秦人因为武安君一案,遭到的打击太大了,虽然现在恢复了元气,但距离老秦人的鼎盛时期还差得太远,所以老秦人若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宝鼎合作,与宗室合作,继续发展自己,直到足以抗衡中央为止。
如何才能维持与宝鼎的合作?当然是最大程度地压制宝鼎,限制宝鼎实力的发展,不断地挤压宝鼎生存的空间,蓄意挑起宝鼎和秦王政、和其他势力之间的矛盾,从而迫使宝鼎不得不向老秦人求助,不得不竭力维持与老秦人的联盟。
老秦人的目标是什么?是分封诸侯。他们世世代代为大秦奋战,几百年了,如今终于统一了中土,大秦应该赏赐他们什么?老嬴家应该如何报答?既然你秦王政不愿意分封,那么我们就自己来,我们拿我们应该得到的权力和财富。
既然目标是分封诸侯,那么大秦的储君是谁,老秦人其实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土地的大小,是自己实力发展的快慢,是未来分封时自己所能获得利益的多少,所以,“王统”就成了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成了他们压制宝鼎、激化宝鼎和秦王政以及与其他势力之间矛盾的手段。
宝鼎现在要联合朝堂上的所有势力把扶苏推上储君之位,那好,老秦人可以鼎力相助,但条件是,你必须改变策略,全力支持老秦人把统一大战进行到底。
宝鼎拒绝了。
老秦人也不强求,毕竟秦王政已经做出了决策,中枢也通过了这一决策,假若再改,秦王政和中枢的威信何在?那么就退而求其次,把山东和荆宛的控制权让给我们。
老秦人无意与宝鼎争夺北疆和江南的控制权,但山东的控制权绝对不能给关东人,荆宛的控制权绝对不能给楚系,这是原则性问题,关系到老秦人自身发展的问题,不容妥协。
老秦人说得有道理啊。统一大战都是谁打的?谁出的力最多?当然是老秦人,但老秦人得到了什么?到目前为止,老秦人控制了河北两个郡,中原一个郡,然后就是刚刚占据的淮北两个郡了,这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
我们是盟友,我们一直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如今你宝鼎掌控了北疆三地五个郡,中原两个郡,江南一个郡,这之间的差距是不是太大了?
关东系在统一大战中出了多少力?楚系在统一大战中又出了多少力?如果扶苏做了储君返回京城,山东十有**由关东系镇戍,而楚系目前正在力图夺回荆宛,咸阳何曾考虑过老秦人的利益?
宝鼎无言以对。宗室势力现在非常庞大了,假如由宗室出镇山东,恐怕上至秦王政,下至楚系、关东系和老秦人都会反对。
宝鼎黯然离去。
=
=
=
第412章 大败而走
右丞相隗状、太傅公子宝鼎、太尉公子腾、驷车庶长公子豹、宗正卿熊布、典客卿公子骞等大臣联名上书,请秦王立储。
宗室和外戚联名举荐长平侯公子扶苏为大秦储君。
秦王政召集中枢大臣商议。
御史大夫冯劫、郎中令蒙嘉、上将军蒙武、治粟内史冯去疾等大臣唯秦王政马首是瞻,他们知道秦王政暂无立储之意,而当前形势也的确不合适马上立储。公子扶苏镇戍山东遥领燕南封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咸阳宫控制地方,遏制功臣们进一步拓展地方势力以对抗中央,所以他们明确表示,立储一事既然已经拖了这么久,又何必急在这一刻?待统一大业完成,中土稳定,再立王储岂不更为合适?
左丞相王绾、上将军王翦和麃公、少府王戊等大臣则以沉默应对。他们和宗室没有达成妥协,但他们不能因为王统一事而与宗室针锋相对,更不能公开反对导致两者之间的联盟破裂,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以此来暗示秦王政和其他大臣,老秦人不参与这事,立何人为储是老嬴家的家事,他们不合适发表意见,更不合适公开支持谁反对谁。
老秦人的沉默其实就是蓄意阻扰立储,尤其当王绾、王翦这对将相在议事上顾左右而言他,大谈即将开始的渡淮作战,摆明了就是支持秦王政暂不立储的意见。
宝鼎在议事上滔滔不绝,据理力争,充分展示了他做为大秦政治格局中的第三股势力的强悍力量。
当初秦王政从北疆调走二十万大军的时候,朝野上下都以为宝鼎的实力给严重削弱了,但宝鼎在北疆实施的一系列新政尤其人口迁徙和垦荒屯田发挥了重大作用,宝鼎的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被他借助北方本土诸族的力量迅速壮大,这次中原决战中宝鼎就是以绝对实力在关键时刻吞灭了齐国,震撼中土。
绝对实力的强大在政治斗争中还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秦王政的政治谋划若想成功,就必须借助北疆武力,所以秦王政不想在此刻与宝鼎发生冲突,而宗室、外戚、老秦人包括关东系,都非常乐于看到这对兄弟大打出手。宗室和外戚支持宝鼎,老秦人和关东系支持秦王政,其实就是意图借助“立储”来推波助澜。宝鼎之所以在与秦王政私下沟通后,依旧固执地推动“立储”,其实也就是将计就计,借豪门贵族的力量来逼迫秦王政让步。
秦王政让步了。他首选认为立储一事迫在眉睫,但当前时机并不合适,然后他夸奖了公子扶苏,认为公子扶苏这些年在外征战功勋卓著,已经具备了成为大秦储君的所有条件。这是秦王政第一次在中枢议事上公开表示,他倾向于由长子公子扶苏来继承王统,做大秦的储君。
=
宝鼎对秦王政以这种表态的方式来拖延立储极其不满,他毫不犹豫,乘胜追击。
宝鼎详细分析了统一大战的最后进程,对中土大势的发展做了一番预测,虽然很多事情不能公开说,更不能说透,但君臣们心里都清楚,宝鼎之所以这样咄咄逼人,还是要逼着秦王政拿出一个具体的立储时间。
宝鼎认为,渡淮之后,就是最好的立储时间。如果秦王政和咸阳宫认为还是不合适,那可以推迟到西南远征结束之后。
这个建议拿出来之后,老秦人的脸色有些难看了。
从功臣们的立场来说,一鼓作气打过大江,吞灭楚国,完成统一大业无疑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但秦王政要想方设法控制地方、遏制功臣们扩张地方势力,宝鼎则想方设法要以最快速度发展北疆武力,这两股政治势力都要阻挠统一大业的迅速完成,所以,秦王政的决策才出乎了大多数人的预想,而宝鼎更是提出“稳定”战略来拖延统一战争的进程。
现在,宝鼎第一次公开支持西南远征,其目的很明显,你老秦人不支持我推动立储,我也就坚决阻止你们渡江作战完成统一战争,大家都来赌一把,假如秦王政赢得了西南远征,国内矛盾在中央财政崩溃的情况下愈发激烈,他还有什么理由不立储?假如秦王政输了,那大秦因为中央财政的崩溃而陷入分裂之危,秦王政若想维持大秦的统一,那就更要立储了。
储君一立,就算老秦人打过大江,吞灭楚国,帮助公子高以江东为封国对抗中央,公子高也永远失去了立储的机会,老秦人也失去了以公子高继承王统来顺利打开分封之门的可能,最终迫使功臣们不得不以武力手段来形成割据事实。如果局势发展到那一步,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彻底激化,内战必然爆发,而内战对中土的伤害之大可想而知,功臣们虽然谋求分封,但绝不想以如此高昂代价达到自己的目的。分封之路太过艰难,谁敢保证他们能走到终点?如果行至中途就灰飞烟灭,那就是一场惨痛的悲剧了。
宝鼎和老秦人对立,双方联盟破裂,这导致老秦人对军队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导致秦王政和中央可以籍此机会削弱宝鼎和老秦人对军队的控制权,这是秦王政乐于看到的局面。
秦王政仔细权衡后,再次让步,承诺在西南远征结束后便择机立储。
这是秦王政在中枢议事上第一次公开与宝鼎联手,其实也就等于变相地改变了他的决策。有宝鼎出面阻挠大军渡江作战,那么西南远征也就是势在必行了。
=
既然西南远征已经成为正式决策,那中枢必然要做出一系列的准备,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事调整。
本来这一轮的人事调整中并没有涉及到西南远征,朝堂上各方势力经过激烈博弈,已经在很多人事上形成了妥协,但秦王政和宝鼎却非常默契地以“王储”为工具,突发奇招,政局再掀波澜,打了公卿大臣们一个措手不及,各方势力先期在人事上达成的妥协已经无法应对这一新局面了。
宝鼎拿出了一系列人事调整意见。
上将军杨端和出任西南远征军统率,右更章邯坐镇江南为远征军运送粮草辎重。杨端和离开燕南后,燕南镇戍由少上造蒙恬出任。章邯离开山东后,其镇戍临淄之重任则由左更冯鸷承担。冯鸷是冯劫之子。
做为交换,关东系大臣蒙氏、冯氏坚决支持上将军杨端和出任西南远征军统率。
楚系主掌西南远征之重任,如果成功,凭此功绩足以保证熊氏外戚东山再起,所以隗状、熊布和公子骞等楚系大臣也一致支持。
老秦人无力反对。
秦王政当即准奏。
杨端和回东南组建远征军,远征军以荆宛军队和江南军队为主力,东南水师负责运输粮草辎重,整个东南战场上的军队都归杨端和调度。也就是说,此次秦军渡淮作战后,麃公也就完成了他的使命,只能到江淮和王翦一起准备渡江作战,老秦人彻底失去了争夺江南控制权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把本系势力延伸至山东的机会。
接着就是荆宛的控制权。荆宛两个大郡,南阳和南郡。南阳郡守现在是关东系的人,是秦王政的亲信,而南郡郡守还在楚系手中。这次出镇江陵的公子峤要随同远征军作战,辅佐他的昌文君熊炽肯定要带着东南熊氏的主要力量进入西南发展,以图东山再起。东南熊氏一走,南郡就成了朝堂各方势力的必争之地。
宝鼎举荐颍川太守隗藏转任南郡郡守。隗藏主掌南郡,可以把巴蜀和荆宛两地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确保给西南远征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
在宝鼎的举荐里,南郡郡守一职,非隗藏莫属,如果由其他人出任,必定严重影响到西南远征的胜负。
这话一说,先声夺人,本来觊觎南郡的其他势力急切间竟然找不到反驳之辞。
秦王政有些犹豫,但对西南远征胜利的渴望终究占据了上风。准奏。
荆宛依旧被楚系所牢牢控制,隗氏和宝鼎都达到了目的。
做为交换,隗状建议,王公子骧随宝鼎去北疆,杀虏建功。这意思很明显,公子骧到北疆,就是为领燕南封国做准备,一旦秦王政立储,公子扶苏回京,那么公子骧就可以领燕南封国,宝鼎依旧可以牢牢控制整个北疆。
更重要的是,两位王子在北疆,领两个封国,对宝鼎可以形成一定的钳制作用,这正是秦王政和宝鼎都需要的局面,有了这样的局面,咸阳和北疆之间的合作关系才有一定的保证。
=
宝鼎在这一轮政治博弈中可谓大败而归,无论是在推动稳定战略还是推动立储上,他都失败了,虽然在其后的利益争夺中他赢得了不少,但这是建立在发展战略上,建立在他根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上,而他所争取到的这一些利益与他所失去的利益根本没有可比性。
宝鼎心力交瘁,回到蓼园后浑身乏力,甚至有一种了无生趣的弃世之感。
在不久之前,他天真地认为,自己只有拥有了绝对实力,就可以主宰天下,但这一刻,他只能嘲讽自己的无知。
穿越之前的那个世界里,曾有一位伟大领袖,他像神一般存在于中土,他就是中土的神,今日的秦王政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然而,因为政治理念的分歧,因为在国策走向上的争论,他不得不打倒自己的政治对手。想象一下,以这位神级领袖的绝对实力,他是不是只要挥挥手就能击倒对手?不是,普罗大众看到的绝对实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权力场上,尤其在权力最高层,永远不存在绝对实力,只有相对实力,即便是神级的领袖,也不得不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来打倒政治对手,清洗政治对手的庞大势力,然后扶植新势力,拉拢政治盟友,继续让国策行走在他的政治理念下。
今天宝鼎的绝对实力只是相对于权力场上的其他政治势力的武力方面而言,在诸如中枢的话语权、朝政的控制上、财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