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尚、蒙恬两军联手,步骑大军依托堡寨,再加上平城方向源源不断送来的粮草武器,再一次把匈奴人拖进了攻坚战,不断地消耗匈奴人的兵力。匈奴人马上醒悟过来,撤军而走。

双方就此陷入僵持。代北军暂时没有能力劳师远征,只能筑垒坚守,稳固目前的防线,稳定北方战局,反之,匈奴人连续“碰壁”之后,也不敢再深入代北腹地了,那对匈奴人来说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纯粹是损兵折将、自取败亡之举。

至九月,代北战场上的厮杀彻底停止,双方以金河山为界,形成对峙。

这时从燕北、辽东传来消息,匈奴人和东胡人依旧在饶乐水两岸厮杀,燕**队和东胡人也在辽水长城一线反复交战,短期内,燕山防线不会受到敌人的攻击,燕南形势渐趋稳定。杨端和遵从武烈侯的命令,组织人力在渔阳的古北口要隘,在辽西的令支城、渝水要隘修筑和加固堡垒,确保燕南之地的安全。



北方战场在武烈侯和将士们的努力下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尤其垦荒屯田渐露成效更是让咸阳松了一口气,由此对中原决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十月,公子扶苏指挥水陆大军出云梦,向楚国夏口展开攻击,就此拉开了中原决战的序幕。

大秦为中原决战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齐楚韩魏四国也是齐心协力,全力备战。

齐国太子安、楚国上柱国项燕、魏王咎、韩王越数次会面商谈决战事宜,最终四国合纵,以齐王建为合纵长,楚上柱国项燕为副,并由项燕全权负责指挥决战。

项燕对战局的判断是秦国的主攻方向必定为楚国。齐楚相比,楚国弱,秦国当然要先打楚国。秦国攻打楚国的策略肯定是两路夹攻,从中原和两个方向夹击寿春,所以楚国早在年初就全国动员,以江东、九江两地的军队加上楚国水师全部力量投入东南战场,死守九江郡。

楚国的九江郡横跨大江南北两岸,包括现在的江西和安徽西南部,所以九江郡不但是江东的屏障,也是两淮的屏障,只要守住九江郡,则楚国无忧。上一次楚国在东南战场上吃了亏,不过事出有因,不是因为战略上的错误,而是因为政局动荡,无暇顾及。这一次寿春吸取了教训,把整个大江南部的军队和水师力量全部投到了九江战场,以一半的楚国国力戍守九江郡,以确保自己后方的安全。

楚国的两淮军队是楚军主力,项燕把两淮军队全部投到了中原战场,打算以陈、项两城为陷阱,把秦国的中原主力全部吸引到陈项战场,继而给齐魏军队赢得从侧翼攻击中原的机会。

项燕亲自坐镇陈,统率楚韩联军指挥全局。齐太子安和魏王咎坐镇薛郡鲁城,指挥齐魏联军攻打中原。大司马昭公坐镇九江战场,戍守楚国大后方。

楚国五大贵族,景、昭、屈、项、庄,加上熊氏宗室,就是六大贵族。这六大贵族在李太后主政时期分为三派,以景、项为首的贵族是合纵抗秦的激进派,以熊、昭为首的贵族是连横秦国的保守派,以夏、庄为首的贵族是中立的骑墙派。在公子负刍击败李太后和李氏外戚力量顺利篡位的政变过程中,六大贵族联手了,但在接下来由“景、项”两大贵族发动的以控制朝政为目的的政变中,以阳文君熊岳为首的保守派力量遭到血洗,其原因则是六大贵族分裂了。

阳文君熊岳的保守势力非常庞大,“景、项”发动的政变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说服了昭氏,赢得了昭氏的支持,而昭氏背弃熊氏,则是以阳文君熊岳为首的保守势力突然覆灭的重要原因。

昭氏审时度势,在王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昭氏利益至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新一轮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昭公继续出任楚国的大司马,昭邵出任楚国最富裕的江东郡郡守,就是一个明证。

此次决战,昭氏坐镇九江战场,项氏坐镇淮北战场,屈氏、景氏和庄氏坐镇中枢,就清晰得表明了楚国新的权力架构的组成,由此证明楚国的六大贵族再一次联手。

昭公到了九江后,马上把主战场放在了彭蠡泽。彭蠡泽就是现在的鄱阳湖。当时的彭蠡泽范围非常大,囊括大江两岸的湖泊,在湖泊的四周有很多城池,其中就包括九江郡首府番阳,江南重镇寻阳,江北重真余干,沿江重镇柴桑和彭泽。

依托彭蠡泽四周的城池构筑江南江北两道防线,依靠庞大水师进行支援,二十多万楚军将士完全可以守住九江郡,把秦军阻挡在彭蠡泽寸步难进。



秦军在东南战场上还是采用两路攻击之策。

公子腾和盖聂率军从陆路挺进,直杀彭泽。公子扶苏和章邯指挥水陆联军沿江而下,与公子腾会师彭泽。拿下了彭泽,大军登陆江北,可以直杀寿春。

水路攻击异常顺利,本以为在夏口有一番激战,谁知楚国水师不战而退。

陆路攻击同样顺利,秦军挺进千里杀到余干,但紧接着他们便在余干遭到了楚军顽强抵抗。

余干城位于彭蠡泽的南端。过了余干城,北上杀到大江边上就是彭泽城。上一次秦军打了楚人一个措手不及,顺利杀到彭泽,这一次不行了,楚军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水陆两军协同作战,反过来把秦军打得动弹不得。

与此同时,公子扶苏和章邯也在柴桑受阻,水师打不过楚军,陆路攻击更是遭到了楚军的迎头痛击,不得不后退一百余里,在下稚扎营。



中原战场上,冯毋择、李信率十万大军从鄢陵而下,只杀陈城。

韩王越坚守城池,项燕率五万楚军予以支援,与秦军形成对峙。



蒙武、王贲率二十五万大军直杀定陶。

魏王咎根本无力抵挡,率军后撤。

秦军势如破竹,连克成武、昌邑、方与,然后杀进了齐国的薛郡。

齐太子假率三都大军会合魏王咎死守鲁城。



三个战场先后打响,秦军受阻于东南战场,在中原南部战场上则与楚韩联军形成了对峙,在中原东部战场上则是势不可挡,齐魏联军只能在薛郡死死支撑。

秦军的攻击策略已经明朗,两路夹击楚国以牵制楚军,主力则猛攻齐国。

接下来战局如何发展?合纵军统率部经过分析,认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秦军在攻占薛郡,迫使齐军死守长城一线后,其主力调头南下,三路夹击楚军,以攻占淮南为主要目标。

秦军攻占淮南,切断了秦楚之间的联系,齐楚再无合纵条件,只能各自为战,如此则大势已去。

无论如何要阻止秦军攻占淮南,也就是阻止秦军主力在南下薛郡后调头打彭城,彭城一旦陷落,秦军只杀寿春,那么项燕的淮南主力只能放弃陈、项战场,退守寿春。



大战之初,因为合纵军统率部判断错误,导致合纵军陷入被动。项燕及时调整策略。

他书告齐王建,恳请齐王建暂时放弃鲁城,以主力戍守阳关(今山东泰安东南部)。阳关在汶水之滨,其后就是长城。这道长城的东南方向是泰山和沂山,西北方向则终止于济水。在泰山和济水之间的长城叫卢奇长城,这里是中原进攻齐国的最佳通道。

齐国的北部有流入大海的济水、漯水,还有大河,如果秦军从济水以北展开攻击,那么最大的险阻就是河流,而渡河的困难之大可想而知,所以秦军若要杀进齐国,最佳的攻击路线就是攻占薛郡,从薛郡过阳关,从肥城、平阴方向杀进齐国腹地。

齐国自从四十多年前遭到五国合纵攻击差点亡国之后,痛定思痛,首要之务就是沿着泰山和沂山修筑长城,沿着济水修建堡垒和烽燧,以人力修建防御屏障。四十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今日的齐国靠着长城和济水,把自己完全封闭在山东半岛之上,虽然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敌人若要杀进齐国腹地,最佳的可以说是唯一的通道就是卢奇长城,就是平阴要隘,这大大增加了齐国的防御能力。

项燕的目的是希望齐国放弃薛郡,把秦军主力吸引到卢奇长城,与秦军激战于平阴要隘。这样一来秦军主力距离淮北战场就远了,项燕随即可以集结两淮主力攻打陈、项战场上的秦军。合纵军只要把这一路秦军击败,那么楚军就可以直杀中原腹地,从而迫使攻打齐国的秦军主力回师救援。秦军回师救援,齐军随即可以杀出长城,夺回薛郡,并与楚军对中原腹地形成夹击之势,如此战局被彻底扭转,中原决战就以秦军的失败而告终。

=

齐国君臣对项燕的计策产生争论。

有大臣认为不能放弃薛郡,假如项燕的计策失败了,齐国还能在薛郡战场上拖住秦军主力,从而给项燕重整大军进行反击赢得时间。

有大臣认为与秦军主力死战薛郡,会给齐军带来重大损失,不如早早放弃薛郡,退守长城,以减少齐军的损失,同时也配合了项燕在陈、项战场上的歼敌之策。

就在这个时候,东南战局发生了变化。

秦军受阻于东南,让公子扶苏承受了重压。赵高、章邯等人经过商议,断然决定改变攻击策略。既然楚军重兵戍守彭蠡泽,秦军两路夹击之策已经失败,那只有把两路大军合二为一,重新选择突破口。

公子腾、盖聂和荆轲在余干进退两难,接到公子扶苏的命令后,毫不犹豫,沿着彭蠡泽西线一路攻击前进,挺进四百余里杀到柴桑。此刻公子扶苏为配合公子腾北上正在攻打柴桑。两军会合,十万大军猛攻柴桑,楚军抵挡不住,弃柴桑而走。

彭泽肯定是打不下来了,但若要对中原战场形成支持,秦军必须进入江北,向寿春方向展开攻击,以牵制更多的楚军兵力。

扶苏与公子腾、章邯、赵高等人商议之后,决定从柴桑渡河北上,攻打江北重镇寻阳。寻阳位于彭蠡泽北端的西北部,拿下寻阳,秦军可以沿着彭蠡泽的北线挺进,直杀九江郡的居巢、舒城,就此杀进淮南腹地,威胁寿春。

此策等于甩开了楚军的彭蠡泽防线,从间道直插淮南腹地,但风险非常大,一旦彭蠡泽守军云集江北,夺回寻阳,那等于切断了秦军的退路,后果不堪设想。

扶苏考虑再三,果断下令渡江北上。武烈侯的怒吼一直在他的耳边回荡,他没有退路,他必须在东南战场上取胜,否则不如战死疆场,一了百了。

公子腾、盖聂和水师守柴桑,其余大军渡江北上,直杀寻阳。章邯攻克寻阳,亲自率兵戍守。公子扶苏随即率曝布的虎烈军、荆轲的江南军和杨昱的荆宛军共四万步骑大军直杀淮南腹地。



秦军攻占居巢、舒城,其前锋军杀进淮南腹地的消息传到项燕手中的时候,已经是年底了。

项燕可以肯定这是秦军的一支偏师,战斗力有限,对京畿形成不了威胁,但它会扰乱淮南的局势,动摇楚人的军心,打击楚人的士气,所以楚军的两淮主力必须在中原战场上有所表现,最起码要给楚人以信心。

转眼新年过去,三个战场依旧是激烈交战。

秦军主力攻克了鲁城,王贲的前锋军直杀阳关,逼近了齐国长城防线。

项燕等不及了,他也不敢指望齐军配合自己了。在正月的中旬,项燕说服了韩王越,佯装不敌,弃守陈,吸引秦军南下,伺机围杀。

正月下,冯毋择、李信攻克陈。



中原决战三个月,三个战场都都是捷报频传。

中原东部战场的战果最为显赫,秦军收复了砀郡,攻占了薛郡,拿下阳关不过是时间问题,接下来就要打卢奇长城,威胁齐国腹地了。

中原南部战场,秦军收复了陈,前锋军与楚军对峙于项。

东南战场,秦军攻占了夏、柴桑、寻阳等沿江重镇,主力杀进了淮南腹地,对楚国京师形成了重大威胁。

决战的前期目标基本达到,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攻克齐长城,杀进齐国。

这时候如何进一步牵制楚军成为关键,所以在是否继续南下攻打楚国一事上发生了争执。太尉麃公和御史大夫冯劫都反对继续南下攻楚,坚持重兵镇戍陈,确保中原的安全。此刻秦军主力已经逼近齐长城,中原两个战场距离太大,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不了保护,此刻冯毋择和李信如果继续南下攻击,基本上就是孤军深入,一旦陷入楚军的包围,后果不堪设想,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战局发生逆转。

秦王政、隗状和蒙嘉等人则认为楚军在秦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已经失去反击能力,冯毋择和李信此刻率军南下攻击,可以迅速扩大战果,把楚军牢牢压制在淮河以南,运气好的话,甚至有可能拿下整个淮北地区。

秦王政下令,冯毋择和李信率军南下,向寿春方向攻击前进。







        第379章 给面子

第379章  给面子

蒙武是中原战场上的最高统率,他有战场指挥权,他可以决定冯毋择和李信是否继续南下攻击,但此仗齐国是首要目标,蒙武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中原东部战场,而东部战场距离南部战场有七八百里,讯息传递不便,再加上中央有意集中军权,控制军队,所以南部战场的指挥权便授予了冯毋择。

冯毋择和李信都反对继续南下攻击。冯毋择行事谨慎,李信虽然勇猛彪悍,但他自小随父征战边陲,作战经验非常丰富。两人早在攻击之初就察觉到楚军隐藏了实力。项燕手上至少掌控了二十万以上的军队,但打了快三个月,直到秦军攻占陈,也没有看到楚军主力的出现,由此可以推测到项燕肯定有后招。

淮北是主战场,楚军主力云集在泗水、睢水和颍水三条线上,彭城、相城和项城分别是这三条防御线上的重镇。现今秦军打陈,攻击的就是颍水这条防御线,所以项城肯定部署有重兵,南下攻击必然受阻,甚至有可能掉进楚人的陷阱。

退一步说,就算项城方向没有楚军主力,南下攻击有惊无险,但假如项燕打算集结淮北主力从彭城、相城方向攻击中原腹地,与齐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从而迫使秦军主力从东部战场上撤离,那么继续南下攻击就等于放弃了镇戍中原,放弃了对东部战场的保护,拱手送给了齐楚两军夹击秦军主力的机会。

冯毋择和李信从南部战场的作战任务,从南部战场的兵力配置,从整个中原战局出发,定下的攻击策略就是以攻代守,以攻打陈城,压迫和牵制楚军来实现镇戍中原,从而配合东部战场上的主力攻打齐国。

从这一策略出发,冯毋择和李信连续攻打了快三个月也没有拿下陈。能否攻克陈并不重要,重压的是牵制楚军主力,对寿春形成威胁。

项燕和韩王越主动放弃陈,主动后撤,却是对秦军这一策略的反击。我把陈给你,看你接下来怎么办。

冯毋择和李信坚持既定策略不变。此次决战关系重大,容不得丝毫闪失,一步错就可能导致战局扭转,瞬间从天庭坠落地狱。

他们两个坚持既定策略不变,但咸阳主导整个战局的发展,咸阳不允许他们坐在陈城无所事事作壁上观。



东南战局并没有像咸阳所预计的那样发展。

东南战场兵力有限,又是远征作战,粮草辎重的供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能否拿下彭泽是关键。拿下了彭泽,粮草辎重可以通过水路直接运到九江郡的腹地,从而帮助大军进入江淮作战。

谁知楚国准备充分,在彭蠡泽设置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秦军打不过去,只能取间道,轻车简从奔袭江淮,这样一来奔袭军队的生存就非常困难,对寿春形成的威胁也就非常有限。

既然东南战场未能取得预期战果,未能牢牢牵制楚军兵力,那么两淮方向的楚军随时可能杀进中原。如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进攻。秦军打得越猛,就越能牵制两淮楚军,如此就给蒙武和王贲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攻打齐国。

另外,淮北战场战况激烈,也可以有效缓解东南战场秦军的艰难处境。公子扶苏亲自率军杀进江淮,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虽然值得褒奖,但也让秦王政牵肠挂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秦王政当然要给扶苏以有限的帮助,希望他能在江淮坚持更长的时间,最终能够率军平安归来。

事实上咸阳的担心是正确的,东南战场在过完年之后就陷入了困境,但东南战场上的统率们不敢如实上奏,一个个咬牙支撑。

昭公在彭蠡泽防线展开了凌厉反击。楚军水师配合陆路大军猛攻柴桑和下稚,频繁威胁秦军粮道。昭公则亲自指挥主力攻打寻阳,试图断绝秦军主力的退路。在后路随时可能被切断的情况下,公子扶苏根本不敢深入到江淮腹地,只能在居巢和舒城一带活动,不时还回援寻阳,以确保退路不失。

秦军在东南战场很快陷入被动,不要说扰乱江淮、威胁寿春了,就连自己的生存都岌岌可危。

公子腾和章邯前期是报喜不报忧,等到战局不利则轻描淡写,给咸阳的讯息就是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战果,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威胁到了寿春的安全,还是起到了牵制江淮楚军的作用。

东南战场距离咸阳太远了,虽然为了中原决战,东南各地的驿站得到了加强,但讯息传递还是十分缓慢,这也给了东南战场隐瞒军情的便利条件。



冯毋择和李信接到秦王政的命令后,不得不继续南下攻击。

两人仔细商量后,还是决定以防御为第一要务。中原的安全至关重要,这是保证主力攻打齐国的首要条件。从这个决策出发,两人决定避敌锋芒,选择一条“捷径”直接威胁寿春。

楚军淮北防御集中在泗水、睢水和颍水三条线上,彭城、相城和项城是这三条线上的第一道防御重镇,淮北楚军主力就集中在这三座重镇里。假如项燕要诱敌深入,无法两个目的,一个是集结重兵围杀秦军,然后直杀中原,一个是以偏师诱敌,把南下秦军牵制住,同时主力直杀中原,与齐军前后夹击秦军主力。若要破解项燕的计策,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直接威胁寿春,迫使项燕不得不调集三路淮北楚军南下救援。

冯毋择和李信选择的“捷径”就是避开楚军在淮北的三条防御线,从防御线的“缝隙”里钻进去,于是城父就进入了两人的视线。

城父是一座小城,位于颍水和睢水之间,距离相城和项城大约两百多里,距离陈也只有两百余里。从城父到寿春则是一条直线,距离大约四百余里。冯毋择和李信决定先行攻占城父,做出直杀寿春的态势,从而迫使项燕把睢水和颍水两条防御线上的楚军全部调过来,继而实现牵制楚军的目的。

这个计策既完成了咸阳要求的南下攻击任务,又达到了防御中原,牵制淮北楚军主力的目的,算是面面俱到了。

冯毋择率军直杀城父,执行吸引楚军主力阻截的任务,而李信则率军驻守陈,一方面策应冯毋择,一方面防备楚军反攻陈。假若项燕不上当,率主力反攻陈,然后直杀颍川,那整个中原防御就被摧毁,此仗必败无疑。



冯毋择和李信对战局的判断非常准确,项燕的计策正是先示敌以弱,然后诱敌深入,围杀秦军,最后则集结主力北上,直杀中原。

秦军避开楚军的防御重镇,取道城父直接威胁寿春,早在项燕的算计之中,所以当冯毋择攻打城父的时候,项燕是拍案而起,激动不已。

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秦军在中原东南两个战场的兵力部署已经彻底暴露。秦军在南部战场上只有十万大军,但这十万大军是从北方战场过来的,是秦军真正的主力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楚军虽然在淮北战场上部署了二十多万大军,但因为防御面太大,三条防御线上都没有兵力优势,根本吃不掉这十万大军。不过吃不掉也要吃,否则合纵军就打不赢这一仗。

随着战局的发展,项燕不断地调整兵力部署。当秦军拿下薛郡,猛攻阳关,其攻打齐国的意图完全暴露之后,项燕也就下了决心,不惜代价也要吃掉这十万秦军。

遵照项燕的命令,就在韩王越弃守陈的时候,彭城和相城两地的楚军也悄悄渡过睢水,在下城父一带集结。

在项燕看来,秦军如果继续南下攻击,不外乎两条路线,一条是攻打项城,沿着颍水攻击前进,一条是取道城父,避开楚军防御重镇,以最近的路线直杀寿春。假如秦军攻打项城,必定是倾巢而出,那二十万对十万,是一场惨烈的血战,楚军要付出惊人的代价。假如秦军取道城父,那必然要分兵驻守陈,这就给了楚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果然,秦军南下攻击了,而且还是取道城父,秦军一分为二了。项燕惊喜万分,对上苍的帮助更是感激不尽。

下城父距离城父八十里。冯毋择的大军一日之内攻占城父,但一夜之后,就被楚军团团包围了。

李信闻讯,断然弃守陈,率军直杀城父,打算不惜代价救出冯毋择。

当他率军赶到距离城父八十里的淝亭时,楚军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李信和五万将士陷入绝境,只有拼死一战。

双方展开血腥厮杀。

与此同时,冯毋择开始突围,指挥大军向李信靠拢。

项燕豁出去了,即使把二十万大军打完了,他也要吃掉这十万秦军,彻底赢得决战的胜利,但他还是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尤其低估了冯毋择和李信誓死一搏的决心。

战局已经明朗,秦军中计了,这时候若想保住中原,唯一的办法就是死战,以命搏命,以十万将士的性命换取楚军十万条性命。不管楚军有多少人,拼掉十万,项燕无论如何也没有能力反攻中原了,那么此仗秦军虽然败了,但最起码还可以保住中原,甚至还有可能保住东线主力大军的战果。

李信就地布阵,摆出了一副同归于尽的架势。手下将士也知道没有退路,逃回去的下场更惨。秦律的基本原则就是连坐,百人将战死,手下肯定要全部陪葬,即使有人侥幸逃回去了也是死,还要连累家人,而李信假如战死,手下将领不死也要脱层皮,那是生不如死啊。

激战两天两夜,秦军固然是死伤殆尽,而楚军付出的代价更是高昂。项燕以十五万主力连续攻击,斩杀秦军七个都尉,都未能摧毁这支军队的意志,相反,李信和秦军将士们越来越疯狂,一个个酣呼鏖战,不死不休。

在阻击战场上,楚军也是节节败退。项燕以五万人阻击冯毋择,按照他的预计,冯毋择一旦救援受阻,必定会急速撤离。楚军既然以主力围杀李信,李信生存的希望太渺茫,如果冯毋择不及时撤离的话,他势必被再一次包围,更严重的是,假如他也被围歼了,那中原门户大开,这场决战秦军不但大败,而且连中原都丢了。

只要冯毋择还有理智,他就一定会放弃李信,断然撤离,然而,让项燕想不到的是,冯毋择竟然比李信还疯狂,冯毋择根本就失去了理智,竟然带着大军疯狂攻击,突破了楚军的一道道防御,誓死也要救出李信。

战局的发展完全超出了项燕的预料,本来应该是各个击破,胜券在握,谁知竟然演变成了一场不死不休的血战,这样打下去,就算楚军把秦军吃掉了,把冯毋择和、李信和十万秦军将士都杀了,楚军还能剩下多少?整个淮北防线还有多少军队?这样一场惨烈的胜利还是胜利吗?

项燕不得不佩冯毋择和李信,如果继续打下去,秦军在淮北战场上是败了,但在中原决战中却是打赢了,齐国遭到重创,楚国也遭到重创,那么当秦军发动第二次决战的时候,齐楚两国怎么办?

激战到第二天深夜,楚军阻击军队在冯毋择和秦军将士猛烈而顽强的攻击下丢掉了最后一道防线。五万对五万,楚军败北,冯毋择和秦军将士的“疯狂”终于扭转了战局。

项燕无奈长叹,下令撤离战场。

李信坚持到了最后,五万大军折损大半,但大秦的战旗依旧在风中狂舞,大秦的将士始终在战斗。

冯毋择救出了自己的袍泽,救出了一万多个兄弟,他为此付出了近两万人的代价,但他无怨无悔,他宁愿战死疆场,也绝不抛弃自己的兄弟。



王贲拿下了阳关,其前锋军直杀卢奇长城,但就在此刻传来了南线战败的消息。

蒙武果断下令,王贲率军退守阳关、鲁城一线,自己率十万大军直杀彭城。

鲁城距离陈有八百余里,距离彭城不足五百里,若想阻挡楚军攻打中原,当然是攻打彭城最为便捷。攻敌所必救,项燕若要确保淮北,就不得不回援。

项燕已经料到秦军主力为阻截自己攻打中原,必定要打彭城,所以在退出城父战场后,亲自率主力赶赴彭城。

两军在彭城相遇,激烈交战。



中原战局的变化迅速传到咸阳,秦军战败城父,损失惨重的消息如迎头一棒,打得咸阳眼冒金星,头晕目眩。

中原决战已经无法继续了,楚军的战斗力远远超出了咸阳的预料,如果继续打下去,不但蒙武和王贲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恐怕就连东南战场都岌岌可危。

咸阳第一时间做出决策,秦王政下令,即刻停战。王贲率军与齐军对峙,蒙武率军阻御楚军,公子扶苏撤出江淮,与公子腾、章邯撤回夏口。

咸阳的气氛令人窒息。

这一仗前前后后打了四个多月,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秦军在中原东线战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但相比折损在三个战场上近十万将士的性命,这一仗肯定是打败了,而且还是败在咸阳中枢的指挥之下,这等于狠狠地打了秦王政和中枢一个响亮的大巴掌,颜面尽失。

咸阳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还是出现了。秦王政失语,中枢失语,文武百官齐齐沉默。

就在这个令人窒息的时刻,太傅、武烈侯公子宝鼎上奏,恭贺中原决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此仗战果显赫,秦军夺回了整个中原,扫灭了韩魏余孽,重创了齐楚两国,尤其重要的是,它为第二次决战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中原决战是个大战略,要分几个阶段进行,而第一阶段完全实现了中枢的攻击目标,可以说是一场辉煌的胜利。秦王政和中枢指挥得好,秦军将士们打得好,咸阳要马上着手部署第二次攻击,要将中原决战进行到底,要坚决实现中土的统一。

武烈侯的奏章向咸阳清晰地传递了一个讯息,他无意利用中原决战的失利打击咸阳的威信,挑战咸阳的权威,相反,此时此刻咸阳要团结一致,要激励前线将士的士气,要齐心协力打赢中原决战,完成统一大业。

咸阳的气氛骤然扭转,秦王政和中枢立即开始筹备第二次中原决战。

给前线将士的封赏异常丰厚。秦王政和中枢主动承担了责任,冯毋择和李信不但无过,反而得到了嘉奖。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冯毋择和李信的确是有功无过,如果不是他们拼死作战,那中原战局完全就是一边倒了,根本就不会给秦王政和中枢赢得回旋的余地。

=

四月,秦王政亲自赶赴频阳看望王翦,其意思很明显,你不出山也得出山了。

王翦还是那两个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