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苑股嫖侍猓挂Χ哉匝嗥胛核母龆允值奈Чィ灾灰怨茉谥猩郊岢窒吕矗蠢吹男问贫郧毓⒉焕
赵王迁和赵国中枢的这一想法显然没有错误,虽然保守了一点,但可以确保赵国国祚得以延续,而李牧显然不同意,他在河北战场上的连续胜利让他和他的部下们对击败秦军充满了信心。只要邯郸利用坚固的城池咬牙坚守,只要邯郸拖住南线秦军主力,不断地消耗秦军,只要战局继续僵持下去,那他肯定能找到机会击败王翦,从而颠覆战局。
矛盾最终激化了。赵王迁得不到李牧的支持,他就无法控制代北军,而代北军是戍守赵国的最后一支大军,失去这支大军,赵国败亡在即。赵王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下令剥夺李牧的兵权。李牧拒不交出兵权。赵王迁无奈,只好杀了他,撤了代北军副统率司马尚的军职,让赵葱和颜聚指挥这支军队。
内讧导致军心大乱,军心大乱导致大军崩溃。王翦抓住机会,击败了代北军,俘虏了赵王迁,于是邯郸只好投降。
今日河北战局是否还是按照这个历史轨迹发展?答案是否定的。
武烈侯集结中原全部力量北上,南线秦军号称六十万,邯郸拿什么防守?虽然李牧还是坚持固有的防守策略,以邯郸拖住南线秦军,他在北线寻找机会击败王翦,但赵王迁和赵国中枢不会陪他一起疯狂,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国祚亡于旦夕之间,所以赵王迁毫不犹豫,下令弃守邯郸,命令赵葱和颜聚带着邯郸守军撤到东阳。
接下来战局如何发展?
武烈侯轻松拿下邯郸,其六十万大军继续北上,试图与北线秦军合围赵军。赵王迁还会坚守东阳?李牧还会固执己见?显然不会了,也就是说,武烈侯妄图重演历史,以严峻形势逼迫赵王迁诛杀李牧的计策基本上失败了。
李牧看到邯郸丢失,他还有条件继续与王翦对峙吗?他还有时间寻找击败王翦的机会吗?没有,李牧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他只有扈从赵王迁撤到中山,据中山而坚守。
秦军南北两线大军会师,是继续北上攻击还是暂时停战?答案同样很明显,在今日中原局势下,秦军不可能再北上攻击了,也没有足够的钱粮去攻击了。
河北大战结束了。
=
武烈侯的目的达到了,他在大帐里意气风发,叫统率们不要再去关注中原,与统率们兴致勃勃地商讨决战之策,但他心里想的却是中原,却是如何利用接下来的形势去影响和改变大秦国策。
“天一亮,大军全速北上,直杀东阳。”
武烈侯命令一下,统率们轰然应诺,然后兴冲冲地告辞而去。
武烈侯留下了桓齮、司马锌。这两位老将军的任务是镇戍邯郸,为呼沱水前线运送粮草辎重。
赵高端上热气腾腾的甘醪、燕麦饼。四个人围坐在火盆四周,一边吃喝,一边轻声笑谈。
“武烈侯打算何时向咸阳报捷?”桓齮语意双关地问道。
“可以报捷了。”宝鼎笑道,“当然,如果咸阳下令继续攻打中山,那这场决战就无法避免。”
桓齮和司马锌毕竟人老成精,在咸阳的权力漩涡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果连眼前这种局面都看不清,那当真是白活了。
“是否决战,决策不在咸阳,而在于你。”司马锌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你是否打算决战?”
“没有必要。”宝鼎摇手道,“河北战局以完胜而结束,目前的战果虽然没有达到咸阳的理想目标,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最好的结果。”
“你只要邯郸?”桓齮笑道。
“我只要邯郸。”宝鼎也不否定,直言不讳地说道,“拿到邯郸,河北大战的战果也算是非常显赫了。至于灭亡赵国的国祚,不过是时间问题。”
桓齮和司马锌相视而笑。赵高不动声色地问了一句,“武烈侯打算何时攻打中山?今年秋收之后吗?”
“这要看咸阳。”宝鼎笑道,“我拿到邯郸,拿到河北大半土地,也算是兑现了与大王三年灭赵的约定,咸阳在这件事上已经无法对我形成威胁。”
“但在我看来,你还是在三年内彻底灭亡赵国为好。”司马锌说道,“此仗结束,武烈侯可以全力救灾。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秋收可以保证。有了充足的粮草,大军攻打中山不过是举手之劳。”
宝鼎眼里露出一丝忧色,迟疑片刻后说道,“先把咸阳的事解决好。我不想和咸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对大秦的未来更没有好处。”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没有说话。宝鼎的想法是好的,但事关利益轻重,秦王政和咸阳宫岂肯让步?不过好在武烈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颠覆了河北战局,扭转了中原危机,武烈侯就此牢牢掌控了主动,相反,咸阳宫却因此陷入了被动,形势发展对武烈侯还是非常有利。
=
秦军南线六十万大军马不停蹄,火速向北推进,气势如虎。
赵王迁大惊失色,当即在赵葱、颜聚的扈从下,率领中枢越过呼沱水,撤到中山境内。
李牧听说邯郸丢失,怒不可遏,当着信使的面把中枢骂得狗血淋头,虽然他没有指名道姓责骂赵王迁,但大家都知道,他其实骂的就是赵王迁和国相郭开,君臣将相之间的矛盾到了这种地步,赵国算是彻底完了,再无反败为胜的可能。
李牧无奈之下,下令大军退守呼沱水北岸,死守中山。
=
秦军南北两路大军会师于呼沱水南岸,将近八十万大军一字排开,气势磅礴。
武烈侯传书李牧,相约阵前对话。
次日,两军对峙于呼沱水两岸,战阵威武,战旗迎风狂舞,大战一触即发。
宝鼎打马冲出战阵。东方无畏高擎大旗,紧随其后。十名黑影锐士和十名墨家剑士侍从左右,飞驰河堤,驻马而立。
李牧面如寒霜,眉头紧锁,两眼紧紧盯着对岸那面大旗,踌躇不决。他知道武烈侯的用意,见一面容易,聊几句也不是难事,但麻烦无穷,然而,他又不能不去,此时个人荣辱已经不值一提,大军的士气才是至关重要。
李牧缓缓举起马鞭。
“武安君……”司马尚蓦然一声暴喝,“不要去。”
李牧举起的马鞭骤然停止。他慢慢转头望向司马尚。司马尚目露哀求之色,在马背上躬身为礼,“武安君,请以大局为重,不要争一时意气。”
李牧苦笑,“如果大王一定要杀我,我又何必在乎什么罪名?”
说完他再度举起马鞭。
“父亲……”李行策马冲上,一把抓住了李牧的手臂,激动地叫道,“父亲,你不要去。大王就在后面,他要夺你的兵权,他要夺你的代北军。你这一去,代北军必将陷入无边劫难。你不为自己考虑,总要想想这些追随你的将士吧?”
李牧抬头看看四周一双双无畏无惧的眼睛,心里突然涌起万丈豪情,身体里的热血突然沸腾起来。为了守护自己的国,粉身碎骨又如何?
=
宝鼎看到对面久久没有动静,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之色。
他向东方无畏伸出手。东方无畏惊讶地看着他,不知他要干什么。宝鼎轻叱一声,猛地一把夺过了东方无畏手上的大旗。东方无畏蓦然反应过来,失声惊呼,“武烈侯,万万不可。”
宝鼎笑笑,“留在这里,我和李牧有私密要事商谈。”
“武烈侯……”东方无畏当然不会答应,刚想阻止,却见宝鼎用马鞭指着冰面问道,“你看看河面中央距离赵军战阵有多远?你距离我又有多远?你认为这种距离下,我有危险吗?”
东方无畏看了一眼河面中央和对方战阵,断然摇头,“我必须跟在你身边。”
“不行”宝鼎口气严厉,“此事关系到这一仗的胜败,关系到几十万将士的生死,所以你不能跟在我身边。”
东方无畏本想继续坚持,但看到宝鼎眼神凌厉,杀气凛冽,心里骤然发寒,不敢再反对了。
宝鼎拿着战旗,策马冲下河堤,沿着坚硬的冰面缓缓而行,然后驻马立于河面中央。
=
北风厉啸。白色的冰面上,秦军统率一人一骑,傲立于两军阵前。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两军将士。
秦军士气大振,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冲天而起,惊天动地。
李牧再不犹豫,一把推开李行的手,打马冲向前方。卫士扈从于后,风驰电挚一般席卷而去。快到河堤之时,李牧高高举起手中马鞭。卫士们不敢再跟,勒马停下。
李牧越过河堤,冲上了冰面。
赵军将士的欢呼声在这一刻蓦然响起,巨大的声浪撕裂了寒风,直冲云霄。
=
李牧驻马停下,望着眼前这位气势凌厉的封君,脑海中不禁想起当初被自己抓住的那位神秘的黑冰秘兵。这是同一个人?
“大将军别来无恙?”宝鼎策马上前,笑着问候道。
李牧仔细打量着,良久说道,“你长大了,我已经认不出来了。”
“人终究会长大,就像中土终究要统一。”宝鼎笑道,“你比我更清楚长城外的匈奴人对中土的威胁有多大。假如中土迟迟不能统一,你估计再过多少年,匈奴人的大军就要杀进中原?”
“我已经听很多人说过你的事。”李牧叹道,“中土出了你这样一位天之骄子,不知是中土之祸还是中土之福。”
“像你我这样的人,其功过得失自有后人评说。”宝鼎说道,“做为中土人,保护中土,保护中土的子民,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我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凡阻碍者,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李牧面无表情地望着宝鼎,半晌后说道,“我是赵人,我的军队是赵国的军队。”
“你首先是中土人,你的军队是中土的军队。”宝鼎转身指向秦军战阵,“我和我的军队也是如此。你我两军厮杀,无数将士倒在血泊之中,这时候你可曾想过,未来当匈奴人铺天盖地的越过长城杀进中土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去抵御?中土的军队在哪?”宝鼎的声音蓦然提高,“他们都死了,都被像你我这样的人杀死了。我们是中土的罪人,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摧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摧毁了生我们养我们的子民。这就是你的信念,你的目标,你为之浴血奋战的理想?”
李牧冷笑,“你正在摧毁中土,你正在屠杀中土的子民,你所谓的统一大业,不过是一次次血腥的屠杀,你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粉饰你残忍本性的华丽借口而已。”
宝鼎脸色逐渐难看,“你希望看到我屠杀?”
“你现在还有力气屠杀?”李牧嗤之以鼻,手指秦军战阵,“你有多少精锐将士?你有多少粮草武器?你还能坚持多久?你以为你能击败我们,灭了我们的国,杀了我们的国人吗?”
“你错了。”宝鼎摇头,目露怜悯之色,“正如你所说,我的确没有力气灭你的国,杀你的国人,但正因为我停下攻击的步伐,你的国才灭得更快,你的国人才会死得更多,尤其是你,终究会死在自己大王的刀下。”
李牧心里蓦然一痛,眼里露出无尽的悲哀。
“我无意劝你投降,我也不想和你拼个两败俱伤。”宝鼎挥挥马鞭,指着赵军战阵说道,“他们都是勇士,都是戍守我中土的勇士,他们不应该死在这里,他们即使要死,也应该死在长城上,所以,我今天在这里劝告你一句,回去吧,回到代北去,那里才是你的家,你的国,你应该为之奋斗的理想所在。”
宝鼎冲着李牧拱拱手,拨马离去。
李牧望着他的背影,缓缓闭上眼睛,一脸绝望。
秦军鼓号齐鸣,战阵迅速后撤。
赵军将士吃惊地望着对岸撤退的秦军,一个个目瞪口呆。秦军撤退了,八十万秦军竟然不战而退了。
=
=
=
第310章 不打了
第310章 不打了
赵人已经绝望,他们鼓起最后的勇气,凝聚起最后的力量,打算与秦人做最后一搏,即使亡国也要让秦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他们眼里,武烈侯带着八十万秦军呼啸而至,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赵人根本没有抵御之力,呼沱水一战,不过是赵人最后的挣扎,是为了尊严而进行的最后一战。
然而,奇迹发生了。
当秦人高高举起长剑,打算做雷霆一击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武烈侯拨马而走,八十万秦军如潮水一般退却。
这一切,都是缘由公子宝鼎和李牧阵前相见,都是缘由两人在大战来临之刻的短暂交谈。没有人知道李牧对公子宝鼎说了什么,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公子宝鼎放弃了攻击,带着八十万大军在胜利唾手可得的时候突然离开了战场。
赵国因此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赵军将士终于在死神的屠刀下逃了出来,但所有人都没有因此而激动欢呼,因为赵国事实上已经败亡了,这头曾经常称霸中土的猛虎终于在对手一次次的打击下轰然倒下,本来它还有一次绝地反击的机会,还有一次拼尽全力重创对手的机会,但对手太狡猾了,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秦人举剑而立,默默地等待着这头伤痕累累的猛虎流尽鲜血,然后,轻轻一击。
赵人无助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不过,这一刻他们心里总算有了一线生存的希望,那就是李牧。不管李牧用什么办法让公子宝鼎拨马而走,让八十万秦军调头撤退,总之这个奇迹是李牧创造的,如果奇迹可以延续下去,那么李牧必定可以着他们逃脱死神的追杀。
风雪之中,赵军将士期待着奇迹的降临,而赵王迁和中枢大臣们却是心灰意冷,死亡的威胁和亡国的恐惧让他们最后的理智正在一点点丧失。
离间计?在秦人完全有能力一鼓而下灭亡赵国的情况下,秦人还有必要实施什么离间计?公子宝鼎带着八十万秦军放下屠刀的唯一理由就是李牧投降了,李牧以赵王迁和赵国宗室权贵们的性命,以赵国国祚来换取他个人的生存,他个人的荣华富贵。
赵王迁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命令李牧发动反攻。
李牧拒绝了。赵军最后的勇气和力量都在那一天的“奇迹”中殆尽,赵军的士气已衰,反攻不过加速死亡,所以他建议赵王,固守中山,等待时机。
李牧的拒绝验证了赵王迁和中枢的怀疑,君臣上下在亡国的重压下终于失去了最后的理智。
赵王迁以李牧拒绝反攻为由,罢黜其大将军一职。
李牧再一次拒绝,拒绝交出兵权。
=
那一天的“奇迹”激化了赵国内部的矛盾,同样也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连续作战七个月之后,秦军终于拿下了邯郸,这让精疲力竭的将士们紧绷的心理突然松弛下来,士气是高涨了,但战斗的**却就此失去。尤其那些统率们,在经历了蒙骜、桓齮和蒙武的三次攻打河北的失败之后,这第四次攻击的胜负就像一块千斤巨石压在他们的心上,让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到窒息。邯郸的攻克让这块压在他们心上的巨石突然消失,将率们因此心神俱疲,恨不得立即躺下来痛痛快快地睡上一觉。
这种情况下,秦军不宜展开决战,更不宜和垂死挣扎,试图在临死前反噬对手,甚至要与对手玉石俱焚的赵军作战。
战前,武烈侯的计策赢得了南北两路大军绝大部分统率的赞同,这才有了“奇迹”的产生。八十万大军完成列阵,然后又井然有序的撤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全军将士们的绝对服从。
但是,仅仅过了一天,武烈侯却告诉南北两路大军的统率,他打算结束河北大战。统率们大为吃惊。
武烈侯要考虑的不仅是河北大战,更需要考虑咸阳政局。在武烈侯这等上位者的眼中,河北大战始终是围绕着咸阳政局展开,两者主次分明,河北大战始终要服从于咸阳政局的需要。
王翦、公孙豹、羌廆、杨端和、王贲等人对此非常清楚,所以当武烈侯提出结束河北大战的时候,他们迫切想知道理由是什么。
这天晚上的大帐里只有八个人。武烈侯公子宝鼎和公子扶苏,北部军统率王翦和公孙豹,北疆军统率羌廆,南部军统率杨端和和王贲,还有一个就是武烈侯的长史赵高。这八个人里有宗室,有老秦人,有楚系中坚,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
“理由很简单。” 宝鼎指指围坐在案几四周的众人,“河北大战的主要功劳都是我们的,这就是理由。”
王翦等人当然明白武烈侯的意思,就是十二岁的公子扶苏也是心如明镜。
武烈侯之所以重返中原,是因为咸阳失去了河北大战的信心,打算把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武烈侯和公子扶苏,这样武烈侯就倒了,他背后的势力遭遇重创,公子扶苏也失去了问鼎储君的可能,至于熊氏外戚,更是难觅翻身之日,而咸阳宫虽然在战场上再度失利,但在政治上却大获全胜。秦王政不但由此控制了朝政,也借机掌控了军队。
可惜咸阳宫失算了,武烈侯去年十一月重返中原,十二月进入河北战场,今年正月就拿下了邯郸,取得了河北大战的胜利。正如武烈侯当初的预言,只要坚持到隆冬,局势必然逆转,可惜这种逆转的机会不是人人都能把握,除了武烈侯这种在中原和军队里都具有显赫声望的人,一般人也难以借助这个大势扭转整个战局。
“武烈侯,邯郸是拿下来了,但赵国并没有灭亡,赵王迁和李牧的代北军都还在,赵国最后的力量还在坚守中山。”王贲紧锁眉头说道,“我们并没有实现河北大战的最终目标,灭赵的功绩我们还没有拿到。”
“我们拿功绩的目的是什么?”宝鼎笑道,“你们不会以为我们拿到了灭赵的功勋,咸阳宫就对我们束手无策吧?”
众人当然不会这么天真,但假如摧毁了赵国国祚,功勋盖世,咸阳宫也不致于马上翻脸,兔死狗烹吧?
宝鼎手指铺在案几上的地图,“我们来做个假设,假设我们休息一段时间后,继续攻打中山,中土局势将如何变化。”
很简单,秦军逼得狠,打得猛,赵王迁就需要李牧,两者的矛盾就会受到压制,赵国上下为了生存会齐心协力,再不齐心协力他们就完了,而燕国也会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秦军主力被拖在中山,几十万大军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再加上河北灾民的赈济,秦国将被拖进一个无底洞。
这个“无底洞”首先影响到中原救灾。中原大饥荒如果不能及时缓解,中原局势将在春耕前后进入一个极度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状态对齐楚两国有利。在秦军中原主力鏖战中山之际,齐楚两国一旦出兵中原,反过来就影响到河北战场,河北局势将发生逆转,秦军将因为粮食短缺,河北和中原大饥荒的持续等一系列危机而兵败如山倒。
兵败如山倒的后果是什么,可想而知了。
“我们现在结束河北大战,首先可以缓解粮食危机,可以全力救灾中原。中原春耕有了保障,那么夏收的粮食可以有助于缓解河北灾情。河北灾情得以缓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今年内基本扼杀大饥荒,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因为大饥荒而导致的严重损失。”
“大饥荒结束,河北和中原只要有个一两年的风调雨顺,咸阳再给一些减免赋税的优惠政策,那么一两年后我们就可以牢牢控制河北和中原,就此奠定大一统的基业。”
“其次,河北大战即刻结束给我们稳定邯郸和解决中原危机赢得了足够时间,同时也缓解了赵国亡国的危机,这会促使赵国内部矛盾的迅速激化,赵王迁和李牧一旦自相残杀,那我们随即可以渔翁得利,非常轻松地拿到中山,灭了赵国。”
“与此同时,这对齐楚两国是个重压。我们拿到河北,接下来必然要攻打齐楚两国。齐国有大饥荒,楚国有王统之争,极度重压下,齐楚两国内部的矛盾会激化,一旦机会合适,中原大军即可果断展开攻击。”
“其三,河北大战现在结束可以让我们摆脱不利局面,掌控咸阳政局的主动权。如今咸阳比较被动,暂时还拿不出打击我们的对策,我们可以乘机在河北和中原两地进行布局。东南和江南两地的布局基本完成,如果我们再牢牢控制了河北和中原,那么在与咸阳的抗衡中,我们稳居上风。”
宝鼎说到这里,目光转向了坐在身边的公子扶苏,“未来两年,我们必须让大王立储,这关系到大秦的未来,中土的未来。”
宝鼎这番话一说,众人再无反对之意,即便有不同意见也只能放在心里了。未来储君就坐在这里,这时候反对武烈君的策略就等于阻碍公子扶苏问鼎储君,这不是自找麻烦嘛。
“对此你可有不同看法?”宝鼎主动询问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本来是想乘胜攻击,一口气拿下赵国,现在听到武烈侯一番分析,也不敢坚持了。
在这之前,因为大饥荒愈演愈烈,不管是咸阳还是前线大军统率,都已经对河北大战不抱信心了。如今武烈侯翻云覆雨,短短时间内逆转了局面,大部分人马上就好了伤疤忘了痛,眼里只看到灭赵的功绩,把大饥荒抛到脑后了。孰不知武烈侯这次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冒着丢失中原的代价行险一搏,说到底还是为了拯救中原,扼杀大饥荒。河北大战的胜利不过是拯救中原的手段而已,在大饥荒没有解决之前,武烈侯无论如何也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攻击了。
“我听叔父的。”公子扶苏迟疑了一下,问道,“叔父,你是留在邯郸,还是马上回中原?”
“我即刻回中原。”宝鼎手指杨端和和王贲,“中原大军全部撤回,地方军和新军全部解散,以减少粮食的消耗,同时为中原春耕做好充分准备。春耕是重中之重,也是阻止这场大饥荒继续蔓延下去的唯一办法。”
“我呢?”扶苏继续问道,“我随叔父一起回中原吗?”
“不,你留在这里,留在呼沱水前线。”宝鼎手指王翦、公孙豹和羌廆(hui),“北疆军马上返回离石要塞,防备匈奴人的入侵。春耕之前,北部军一部返回太原,中原留十万大军足矣。这样既可以节约粮食,也可以缓解对中山的重压,有助于我们尽快拿下中山。”
扶苏没有听懂,目露疑惑之意。
“我们一边撤走主力,一边与李牧谈判,这也算是公开的离间计了。”宝鼎解释道,“赵王迁肯定要夺李牧的兵权,而李牧绝不会放弃兵权。这对君臣互不相让,最终李牧必死无疑。李牧一死,代北军必乱。代北军一乱,赵军再无抵抗之力,拿下中山不过是举手之劳。”
“赵王迁一定会杀死李牧?”扶苏表示怀疑。
“我和郭氏有密约。”宝鼎笑道,“对于郭氏来说,赵国已经完了,但郭氏不会为赵国陪葬,所以你耐心等一段时间,然后便与上将军一起拿下中山。”
扶苏望着宝鼎,吃惊地问道,“叔父是因为有郭氏暗中相助,知道李牧必死,所以才决定即刻结束河北大战?”
宝鼎微笑点头,“我的目标其实就是邯郸,但因为邯郸旦夕到手,大军士气如虹,所以我也就顺势杀到东阳,陈兵呼沱水,然后卖了李牧一个人情。”
“你那也就卖李牧一个人情?你是把他往死路上狠狠推了一下。”公孙豹嗤之以鼻,“杀人不见血,你的剑技是越来越高了。”
王贲、羌廆等人暗自偷笑。
王翦手抚长须,摇头叹道,“本想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杀了李牧,但你非要借刀杀人。你就不怕桓齮、蒙武找你算帐?他们到了这里,可是一门心思要报仇。”
“此刻即使在战场上击败李牧,也不算什么真本事?”宝鼎不屑地撇撇嘴,“如今这种局面,李牧哪有力挽狂澜之力?但他毕竟是当世名将,临死前的爆发必定惊人。我们在战场上击败他,仇是报了,怨气也出了,但死去的将士太不值。他们为何而死?为了大秦的脸面而死,死得毫无价值。你们不心痛将士的性命,我心痛,我绝不会让他们做无谓牺牲。”
几位统率笑而不语,心里却对宝鼎这句话不屑一顾。
在宝鼎的说服下,公子扶苏和统率们最终接受了宝鼎即刻结束河北大战的建议。统率们的意见统一了,下面的中高级将领们虽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也只有遵从。
公子扶苏、公子宝鼎和上将军王翦随即联名奏报咸阳。
此刻咸阳一片欢腾,河北大捷的消息让新年的喜庆气氛达到了**。
秦王政却是极度郁闷。河北战局的发展太快了,快得让他难以想象,甚至怀疑武烈侯是不是谎报军情欺骗咸阳。
先是南部军攻克长城,包围邯郸。攻克邯郸的难度太大,想当年秦军在全盛时期,打了两年也没有打下来,这一次估计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谁知一转眼,邯郸攻克了,几十万大军铺天盖地地杀向东阳。东阳再克,接下来就是与李牧决战于呼沱水了。这是河北的最后一战,这一仗打完,赵国灭亡。
还有御驾亲征的意义吗?秦王政尚没有在中枢表达自己御驾亲征的意愿,河北大战就要结束了,这让先前的谋划完全失败。
武烈侯当真是天纵之才,到了中原翻云覆雨,瞬间扭转局面,取得了河北大捷。这对大秦来说是个惊天之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但对咸阳宫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武烈侯和公子扶苏拿到了灭赵的功勋,那么接下来咸阳宫无论在朝政上还是在王统上,都非常被动。
正当秦王政和一帮亲信大臣商议对策的时候,河北奏报,要求即刻结束河北大战。
河北战场的统率们在奏章中把即刻结束河北大战的原因和利弊都做了详细说明,看上去理由充足,但秦王政不得不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不乘胜追击?为什么要让赵国龟缩在中山苟延残喘?”
尉僚一句话说中要害,“武烈侯需要时间稳定中原,控制河北,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实力。”
这的确是根本原因。秦军以八十万的兵力还不能瞬间拿下中山?八十万这个数字的确太夸张了,但秦军至少有三十万主力在河北战场,而赵军主力能有多少?十万?十五万?就算有二十万又如何?
武烈侯不是没有能力南下中山,而是他根本不想拿下中山,他要以此来展示自己强悍的实力,胁迫咸阳宫做出更多的让步。
秦王政勃然大怒,责令武烈侯公子宝鼎和上将军王翦,马上拿下中山。
=
=
=
第311章 大王东巡
第311章 大王东巡
太尉尉僚、御史大夫冯劫和郎中令蒙嘉等大臣一致认为,公子宝鼎和王翦不会遵从咸阳的命令马上攻打中原。咸阳逼得越凶,他们越是阳奉阴违,以各种借口拖延攻击时间,从而迫使咸阳在王统、分封功臣、稳定河北和中原等重大国策上做出让步,而这种让步将导致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严重受损。
中枢权威已经受到打击了。武烈侯逆转河北战局,攻克邯郸,等于狠狠打了咸阳中枢一个大巴掌。
咸阳中枢在兵强马壮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不但未能攻克邯郸,反而受困于河北战场,甚至还把中原推向了岌岌可危的险境,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咸阳以付出一个丞相公的代价逼迫武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