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癖涑闪嗣逼涫档牧覆帧V9纳屏斯刂械墓喔忍跫黾恿斯刂械目筛恋睾土甘巢俊5蘼凼嵌冀呋故侵9毓谛藿ㄋ堑氖焙蚓拖竦蹦暝诒苯藿ㄊЮ锍こ且谎憔×斯ΑU庵止Φ乃鸷姆浅>耍枰欢ㄊ奔涞幕指矗诨指雌谀冢豕隙ㄒ娑阅谕馕;闹匮埂
长城帮助大秦抵御了北虏人,都江堰和郑国渠帮助大秦增强了国力,那么今日武烈侯要开凿的大渠呢?它能帮助大秦增强国力吗?它能帮助大秦开拓西南吗?
帐内的江南军政官长们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到武烈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第一次听到南北战争和中土统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承认,武烈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对未来天下形势的判断非常有说服力。
北虏一直是中土的威胁,几百上千年了,但从犬戎攻灭镐京迫使周王东迁开始,北虏对中土的威胁骤然增大,尤其是三家分晋之后,中土北方三个诸侯国秦赵燕就和北虏频繁作战,最后实在是难以承受两线作战的痛苦,不得不倾尽国力修建长城。长城的作用很明显,自从有了长城,秦赵燕三国在中土争霸战中尽显枭雄本色,先后独领风骚,但有一个事实也不容置疑,即便有了长城,大漠上的匈奴人、东胡人还是牵制了秦赵燕三国很大一部分力量。
最近两年,北部边疆的形势再度恶化,秦赵燕三国再度与北虏激烈交锋。赵国丢掉了长城防线,燕国也在辽东屡战屡败,秦国虽然守住了长城,但其主力却被匈奴人拖在了北疆。然而,中土诸国只顾自相残杀,尤其是关东诸国,在自身生存遭遇重大危机的情况下,根本无暇顾及来自大漠上的敌人。
今天突然听到武烈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大家才蓦然惊醒,现在危及到自身生存的最大敌人不是来自中土,而是来自大漠。北虏人已经杀到了家门口,而中土人竟然茫然不知,或者说是故意视而不见,任由中土的生存危机一步步扩大。
但是,中土的生存危机目前仅仅停留在对未来的分析上,不管是第一次霍然惊醒的军政官长们,还是早已知道此事的蓼园核心层,他们在今日身陷危机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化解现在的危机,而不是去重视未来的危机。将来的事将来再说,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忧患意识不能没有,但不能因为忧患就杞人忧天,不顾眼前的现实去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
武烈侯要做的事,不管是远征西南还是开凿大渠,都超越了现实,超越了自身能力,其失败是必然,而这种失败对武烈侯是一种毁灭性打击,对所有追随武烈侯的人也同样如此。
=
大帐陷入长时间的沉默,气氛再度变得异常压抑。
宝鼎背负双手,面对地图,心情非常沉重。他知道历史,他知道南北战场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是一次次影响到中土历史的战争,他当然无力去改变这种大历史,但他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帝国的命运,可以拯救千千万万的苍生,所以他现在必须做一些事,即使这些事看起来惊世骇俗甚至根本没有完成的可能,但他还是要坚持去做,即便由此而失败,他也无怨无悔。
军政官长们望着他单薄而挺直的背影,清晰地感受到从这具身体里透射出来的坚毅和执着。武烈侯再一次疯狂,今日的计策比当日决定转徙灾民更疯狂,是不是继续跟着他一起疯狂?
盖聂、荆轲,朱英、庄翼,还有几位同样来自河北和江南的官员们,被武烈侯的才智和疯狂所深深震撼。武烈侯的传奇故事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耳熟能详,但听故事和亲声经历完全是两回事。这一次他们亲身经历了,他们全程参加了奇迹的创造,他们和那些曾经与武烈侯一起出生入死的人一样,已经被这位年轻的封君所折服。
然而,这一刻他们才发现,他们直到此刻才算看到了真正的武烈侯,一位站在巅峰俯瞰天下的武烈侯。这样的人,让他们自叹不如,让他们高山仰止。
谁能看清这个时代?谁能推动这个时代的发展?谁能决定这个时代前进的方向?唯有天道而已,但今天他们竟然看到了一个可以与天道相抗衡的人。
武烈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有相当的说服力,与之相对应的对策也堪称完美。虽然这一切都是基于分析,基于推测,但假若它变成了现实呢?假如匈奴人统一了大漠,几十万上百万北虏杀进中土呢?所以中土必须尽快统一,而占据西南,不管是对于中土的统一还是对于可能存在的未来的南北大战,都是必须要做的,甚至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关系到中土存亡的关键所在。
盖聂站了起来,在众人惊讶和不安的目光中,缓缓说道,“我曾数次深入大漠,我在长城一线与匈奴人屡次作战,我对北虏的了解超过了在坐诸位,我可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匈奴人的实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匈奴人统一大漠的速度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料。”
停了一下,他又说道,“赵国的大将军李牧曾在长城重创匈奴人,追杀千里,但很快,匈奴人又卷土重来了。如今他们更是占据了阴山长城,对中土形成了直接威胁。代北大地震之后,假如秦军没有急速北上挡住匈奴人南下的脚步,我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匈奴人已经杀进了河北。”
盖聂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当今世上,有多少人像武烈侯一样清醒地认识到匈奴人的强大?像武烈侯一样清晰地看到正在逼近中土的危机?”说到这里他冲着武烈侯深施一礼,“我愿追随武烈侯诛杀北虏,矢志不渝。”
盖聂这句话一说,帐内众人不禁暗自苦叹。盖聂的支持最为关键,无论是开凿大渠还是远征西南,实际上都要靠十八方镇的灾民。十八方镇的灾民如今突然就变成了决定蓼园命运的一股强大实力,这种变化让大多数人一时难以接受。
短短几个月时间,武烈侯把一盘散沙的转徙灾民打造成了一股足以改变中土命运的强大力量,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其中的一系列变化历历在目,不相信都不行。
武烈侯可以翻云覆雨,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奇迹或许就是这样创造的。
=
盖聂之后,南山子、朱英、荆轲和庄翼等河北、江南官员都表示支持武烈侯的决策。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都像盖聂一样深刻理解天下大势和中土危机,而是这时候必须义无反顾地支持武烈侯,现在开凿大渠和远征西南就是“投名状”,是赢得武烈侯信任的最好机会。
蓼园一系的军政官长们当然要追随武烈侯一起“疯狂”,这里面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此一来,以魏起为首的楚系官员不得不服从。现在熊氏外戚非常需要武烈侯的帮助,这位盟友的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到大秦的王统,也直接决定了楚系熊氏的未来。
远征西南的决策终于获得了江南军政官长们的一致支持。
远征西南的前提是开凿大渠,打通南下的粮道,而开凿大渠的前提是把当前江南所面临的危机全部解决,赢得一个相当稳定的局面。
江南当前的危机有三个,一是粮食不足,二是楚国的反攻,三是咸阳的遏制。
粮食不足的危机最少要延续一年,在未来的一年里,武烈侯必须获得足够的粮食以维持十八方镇的需求,如此才能保证垦荒土地和开凿大渠。
“咸阳明年肯定要打赵国,咸阳所能给我们的粮食只会减少,不会增加。”魏起说到这里,目光转向了盖聂。秦军在河北全力攻打赵国,江南的这些赵人是否会有所异动?
盖聂当然知道魏起眼神里所蕴含的意思,他目露苦色,转头望向南山子。
南山子很平静,他早在出塞的时候就听武烈侯说过南北战争和中土统一的事,这次他又听到了占据西南对未来中土的重要性,考虑到赵国和楚国的急剧衰落以及两国政局的混乱,他已经接受了赵国即将败亡的残酷事实,由此也接受了武烈侯的大一统观念。
“天要灭赵,人力岂能挽救?”南山子黯然长叹,“你修习剑道几十年,难道还没有窥破天机?”
盖聂目露悲色,低声说道,“所以我离开了。侥幸的是,我遇到了武烈侯,找到了救世之路。”
南山子伸手拍拍他的肩膀,想安慰两句,却感觉心痛彻骨。亡国之痛啊。
宝鼎看看南山子,又看看盖聂,忽然想到了赵仪。我也很侥幸,或许天意如此,竟然让我到了江南,再不用去打邯郸了。
宝鼎一直在想,假如他亲自指挥大军攻克邯郸,赵仪还会待在自己身边吗?南山子还会留在蓼园吗?赵高的心里会不会产生报复之念?好了,现在他不用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可以全心全意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灭赵的功绩的确大,但他拿到了却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倒不如把这个大功劳送给公子扶苏,送给老秦人。
“粮食始终是我们的要害。”宝鼎对盖聂说道,“大师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要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我可以保证十八方镇的稳定。”盖聂的语气异常坚定。
荆轲迟疑了一下,接过盖聂的话说道,“武烈侯,开凿大渠是个苦力活,粮食如果严重缺乏,庶民只靠一天一顿稀粥和野菜充饥,那恐怕……”
“恐怕怎样?”宝鼎问道。
“恐怕要死人。”荆轲说道,“死很多人。”
宝鼎心里一惊,蓦然想到了埋在长城脚下的无数枯骨。“大家都想想办法,群策群力嘛。”宝鼎抬头望向帐内的官员们,大声说道。
开凿大渠的财物消耗和救助灾民的财物消耗完全是两个概念,仅靠江南一地的粮食肯定不够,而巴蜀、荆宛、中原的支援也有限,咸阳会严格限制,以便把主要财力集中于攻打赵国。
“武烈侯,大秦的国力毕竟有限啊。”朱英这时开口说道,“以目前大秦的国力无法在攻打河北、守护北疆的同时再在南岭开凿一条大渠,所以我们若想获得更多的粮食,只能从其他诸侯国想办法。”
宝鼎眼前顿时一亮,“先生的意思是,尽快与楚国达成盟约,从楚国获得粮食?”
“大秦与楚国缔结新盟约的条件主要是三个,割让长沙郡,给转徙江南的灾民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还有就是少师的真实身份。”朱英说道,“现在楚国承认了少师是春申君之后,但正是因为李太后答应了这个条件,导致寿春政局急骤恶化,新盟约也迟迟无法缔结。”
“公子负刍当然不想缔结盟约,秦楚的敌对关系维持得越长,寿春的局势就越乱,对李太后和楚王悍就越不利。咸阳也是一样,咸阳正准备攻打赵国,楚国政局越乱对中原越有利,但对江南就非常不利了。”
“秦楚不能缔结盟约,导致我们不但无法及时从楚国获得粮食支援,还导致楚国水师一直封锁着洞庭水道,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水路运输。大渠一旦开始动工,粮食和其他各种物资的需求量猛增,假如洞庭水路不能畅通无阻,势必影响江南局势。”
宝鼎微笑点头,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不是没想过要尽快促成秦楚缔结新盟约,但这里牵扯到一个关键性问题,楚国政局到底怎么走?
咸阳基本上接受了武烈侯对楚国的谋划,想方设法混乱楚国局势,激化李太后和楚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挑起熊氏兄弟自相残杀,让公子负刍篡夺王位。目前寿春的局势对公子负刍非常有利,只要寿春继续混乱下去,秦国对楚国保持重压,那么楚国的贵族们考虑到自身利益,必然有更多人开始反对李太后和楚王悍,一旦李太后和楚王悍众叛亲离,公子负刍就可以发动兵变篡夺王位了。
但这需要一段时间,武烈侯缺少的就是时间,偏偏此刻朱英突然建议武烈侯尽快缔结盟约,很显然,公子负刍把春申君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的背叛之举激怒了春申君旧部。
当初让春申君残余势力扶植公子负刍篡夺王位的计策就是武烈侯拿出来的,南山子、黄依和朱英等人也竭尽全力去做了,但公子负刍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们。
当然,公子负刍以诬陷春申君来打击李太后之举可能并非出自他的本意,驱赶和屠杀春申君旧部可能也不是他想干的事,但在集团整体利益面前,他个人利益无疑不在考虑之列,他只能服从整体利益。
楚国承认了黄依是春申君之后的真实身份,然后黄依嫁给武烈侯,那么将来公子负刍篡夺王位,天下人都知道是秦人帮助他登上王位,他就是秦人的傀儡,试问他在楚国还有威信吗?楚国上上下下还能齐心协力一致抗秦吗?公子负刍所在的利益集团当然不能接受,所以公子负刍必然要背叛春申君,驱赶和屠杀春申君旧部。
这也是武烈侯的策略,其目的是获得春申君旧部的力量,为将来灭楚后稳定大江南北局势做准备,同时进一步激化楚国内部的矛盾,混乱寿春局势,谁知公子负刍比他想像的厉害,一不做,二不休,为避免将来的麻烦,干脆背叛春申君,而且背叛的非常彻底,连“鞭尸”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公子负刍的凌厉反击当然对他篡夺王位有好处,但他的反击破坏了武烈侯的全盘计划。按现在的寿春政局走下去,公子负刍很快就能做楚王,而且威信不错,至于楚国国策在那些主战派贵族的控制下显然是对秦国不利,所以武烈侯一直在考虑对策。
今天朱英这话的意思是暗示武烈侯要打击公子负刍了,只有打击公子负刍,支持李太后和楚王悍,在寿春维持一个两强对峙的局面,才是对秦国或者说对现在的江南最有利。
“大师可否去一趟寿春?”宝鼎抬头望向南山子,问道。
“我不想看到那个无耻的小人。”南山子愤然说道。
宝鼎摇手,笑道,“你有办法见到李太后吗?”
南山子脸色微变,随即心领神会,抚须笑道,“我当然见不到李太后,但有人可以见到李太后。”接着他低声问道,“这么说,阳文君要官复原职了?”
“阳文君此刻应该在中原与昌平君谈判。”宝鼎笑道,“他能否官复原职,就看昌平君的手段了。”
“好计。”南山子赞道,“这一巴掌定能把那个无耻之徒打得晕头转向。”
=
=
=
第294章 武烈侯的困局
第294章 武烈侯的困局
南山子火速赶赴寿春。宝鼎则给公子扶苏、昌平君写了封信,把江南局势和自己新的西南策略详细告之,请他们调整谈判策略,进而推动楚国政局的变化。
接着,他把修改后的远征西南之策上奏咸阳,同时给秦王政写了封私信,把西南策略的实施提高到了关系到中土和大秦存亡的新高度,试图以此来说服秦王政,赢得咸阳的支持。
宝鼎在全力解决江南危机的同时,又指挥水师继续与楚国楼船对峙,两万步军则部署于洞庭和湘水交汇之处,阻御楚人攻击长沙。
荆轲和熊庸则率三万军队进入老山界,占据湘桂谷地,然后沿着离水(漓江)推进百里,扫清老山界一带的百越人,为开凿大渠做好前期准备。
墨者马骕、姜平带着一帮墨家子弟深入湘桂谷地勘察地形,拟制开凿大渠的具体方案。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宝鼎命令东方无畏带着两百黑鹰锐士贴身保护。
盖聂则带着十八方镇的民众开始垦荒拓地,在南岭之下建设新家园。
魏起则安排护军府的一帮掾吏奔赴各地筹措粮食。现在江南严重缺乏的不是金银绢帛,而是粮食,赖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粮食。
江南局势在武烈侯和各级军政官长们的努力下,逐渐走上正轨。
也就在这个时候,蓼园巨贾们陆续赶到了长沙。宝鼎在长沙城相迎,亲自向他们阐述修改后的西南策略。
新的西南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垦荒,利用转徙而来的百万人口,增加江南的土地和粮食产量;二是开凿大渠,把湘水和离水连为一体,连通大江水系和西南水系,继而贯通南岭;三是远征西南。
这三个步骤的前两个步骤都需要巨贾们的财力支持。此策耗费惊人,即便咸阳支持,但考虑到大秦当前最为急迫的是统一中土,所以咸阳最多也就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财力上的支持肯定有限。
西南策略投入大,但看不到利益。未来就算大秦统一了中土,西南终究还是边陲,还是蛮荒之地,只有无止尽的投入,没有利益产出。无利可图的事情谁会干?秦王政和咸阳中枢从统一后的天下大势出发,当然会意识到西南的重要性,但重视程度有多高?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所能给予的重视都有限,由此可以想像西南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
蓼园巨贾们在过去两年里收获巨大,但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惊人。
武烈侯与关东合纵军交战,大秦本土巨贾在钱粮上全力支持。武烈侯攻占中原,还是依靠这些巨贾们的钱粮支持。武烈侯南下攻打楚国,军资还是出自这些巨贾。而这次中原危机的解决,更是把巨贾们的私库彻底掏空。
但武烈侯给予的回报非常丰厚,巨贾们以粮食和各种物资赢得了武烈侯的信任,赢得了土地、作坊、庄园、金银珠宝等各种财富,赢得了垄断之下的盐铁之利,尤其赢得了蓼园在诸多领域的新技艺。大家一起在中土牧羊,一起剪羊毛,一起掳掠中土财富。
这一次武烈侯再创奇迹,在解决中原危机的基础上又拯救了百万灾民,武烈侯的西南策略算是完成了,后期的投入应该不大了。至于远征西南,巨贾们根本没放在心上,远征西南事实上就是武烈侯的“画饼充饥”之策,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然而,让巨贾们目瞪口呆的是,他们在长沙看到的依旧是“疯狂”的武烈侯,他不但拿出了一个新的西南策略,而且还是一个只“烧钱”不产出的策略。这次武烈侯终于露出“狞狰”嘴脸,举起血腥屠刀,要痛宰他们了。
武烈侯当真要做“天下第一劫匪”抢劫他们?当然不会,抢劫他们的财富就等于抢劫他自己的财富,哪有自己抢劫自己的道理?
武烈侯还是一如既往,和他们做交易,不过这一次的交易做得更大而已。
逐利是商贾的本性,就算商贾中不乏有远见卓识之辈,但他们的远见卓识也是用在“逐利”之上。
中土最大的敌人是大漠上的匈奴人,未来必定会爆发声势浩大的南北战争,战争耗费惊人,这就给了商贾“逐利”的机会。大秦的国力有限,现在正在打统一战争,未来还要与匈奴人进行南北战争,这等大规模和频繁的战争显然让大秦无力支撑,于是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国库穷竭的情况下,君王和王国大肆掳掠民众财富,民众的财富会在一夜间化作乌有,还有一种情况则正好相反,是调集民众财富,以赊贷等方式整合全部国力,以举国之力进行战争。
这两种不同政策造成的后果是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不同。第一种政策显然对君主和王国有利,战争打赢了,君王和王国可以迅速恢复元气,而第二种政策则让君主和王国在战争后陷入财赋崩溃的窘境,不得不依靠长期赊贷来慢慢恢复元气。在这个过程中,民众越来越富,而君主和王国始终拮据,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对君主和王国十分不利,最终将演变为君主和王国在权利上的严重损失。
很明显,大秦面对未来严峻的局势,必将采取第一种政策,名义上称之为“重农抑商”,实际上就是掳掠民众财富,否则大秦没办法支撑未来的大规模的频繁战争,但这种政策显然是“竭泽而渔”的短视之策。
打劫是一次性的,打劫的财富用完之后怎么办?再去打劫?被打劫的人因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一穷二白了,还怎么打劫?官营垄断在一定时间内的确可以让财富增长,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显。战争结束了,王国和民众都变穷了,贫穷导致消费骤减,而消费的持续减少则让工商业持续萎缩,由此导致财富持续减少,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国穷民穷,王国崩溃。
春秋战国六百余年,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密集而残酷,从理论上来说,诸侯国早就崩溃了,但他们竟然持续了六百余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施了农商并重的国策。计然、白圭、吕不韦都推崇“以商富国”,但这个“以商富国”是建立在“重农”的基础上。各诸侯国变法无论成功失败,最终都走上了“农商并重”之路,这才是诸侯国一代代把争霸局面维持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烈侯穿越而来,这方面的历史经验还是较为丰富,所以他坚持“无为而治”,坚持农商并重的策略,为实现这一策略,他首先必须改变中土的局势,以便缓和甚至化解帝国统一后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就今日中土局势来说,如果大秦提前占据西南,那么统一后就避免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帝国的国力就足以支撑南北战争。如此一来,帝国的危机也就不至于非常严重,而帝国危机的缓和显然有利于缓解朝堂上的激烈矛盾,这种宽松的政局同时也有利于帝国在统一后所进行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假如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能够让各方都满意,那么保证这一分配方案的国策肯定会让各方都获得一定利益,如此武烈侯的拯救帝国的梦想也就实现了。
=
武烈侯重新认识到了西南策略的重要性,这段时间他把所有精力都放了这一策略对未来帝国命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研究上,所以他在这一次的长沙议事上做出了精辟而详细的阐述。
江南的军政官长和这些参加议事的蓼园巨贾们,也因此对西南策略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并把西南策略放到了一个足以影响到自己未来利益的全新高度上。
去年在中原的时候,武烈侯和军政官长们、巨贾们也就如何确保未来利益做过商讨,当时武烈侯拿出来的策略是“以退为进”,把财富转移到土地上,以逃避重农抑商之策对财富的掳掠。这一策略显然很被动,而且依照武烈侯的设想,本利益集团至少需要花费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摆脱这种被动局面,重新改变本利益集团在权利和财富再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而今日武烈侯拿出的西南策略却是一个主动策略,一个主动控制中土大势发展,继而影响未来帝国的局势,改变未来帝国国策,在未来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中赢得有利地位的策略。
当然,这一策略的不确定性也是非常明显,风险无限大。西南策略投入惊人,没有直接收益,而这一策略的回报纯粹是一种预期,这种预期随时都有可能被形势的不确定性发展打得粉碎,也就是说,本利益集团在西南策略上的巨大投入随时都有可能化作乌有。
说白了,武烈侯是又一次“画饼充饥”,只不过这一次诱惑的对象由灾民变成了本利益集团。如今武烈侯以自己的强势迫使本利益集团接受了西南策略,西南策略肯定要实施,现在武烈侯要做的就是说服本利益集团在西南策略上进行投入。指望咸阳在财力上支持西南策略根本不现实,只能靠自己,而回报就是未来的预期。以巨额钱财去投资预期利益,这个风险太恐怖了,即便这些中土富可敌国的巨贾们也是心惊胆战,忐忑不安,无法马上做出决断。
这场决定本利益集团未来命运,决定未来帝国命运的讨论整整持续了半个月,蓼园各方的争论非常激烈。
期间昌文君和甘罗赶到了长沙。公子扶苏和昌平君的“私人特使”章邯也赶到了长沙。昌平君在看到新的西南策略后,知道武烈侯暂时不会远征西南了,断然留下了章邯和麃(biao)浚两位大将,但他担心武烈侯因此产生误解,另外他对新的西南策略也有自己的看法,于是让章邯代表自己赶赴江南当面向武烈侯做出解释。
昌文君、昌平君和甘罗对武烈侯的这一策略都抱着慎重态度,因为风险太大了,一旦此策失败,本利益集团必定分崩离析。
=
咸阳也陷入了激烈争论。
秦王政和咸阳的中枢大员们被武烈侯的这一“宏伟”策略所震惊,它的实施严重影响到了大秦国策。
按照武烈侯所奏,这一策略至少需要五年,其财力耗费大约是大秦目前十年赋税收入的总和,而为此征发的徭役更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当年修建郑国渠已经让大秦“深受其害”,吕不韦自主持修建郑国渠之后,国力损耗严重,大秦更是因此完全停止了对外战争,面对关东合纵军的攻击差点丢掉了函谷关。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大秦岂能重蹈覆辙?更重要的是,开凿南岭大渠,远征西南,对大秦的现在和未来到底有什么好处?
当然,武烈侯在奏章中也说了,这一策略的实施,咸阳只要在政策上支持即可,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政策上支持意味着国策的改变,这正是咸阳所无法容忍的事。说到底,西南策略就是武烈侯拿来干涉朝政的工具。
反对一方把此策驳斥得体无完肤,就差没有公开指责武烈侯阴谋害国了。
支持一方则以大秦耗尽国力修建长城、都江堰和郑国渠为例。当年昭襄王修长城、修都江堰,秦王政修建郑国渠,朝堂上也几乎是一片反对之声,但事实证明,这三大决策都是正确的,它们帮助大秦一步步走向了强大。
大秦的未来是统一中土,是征服天下,是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而这一点武烈侯在奏章中表述得很清楚,所以西南策略对大秦的未来至关重要。
另外,此策有个让反对法都不得不承认的优势,武烈侯不要咸阳的财赋支持,也不要咸阳在全国范围内征发徭役,而是调用大秦巨贾们的财富和征发刚刚转徙江南百万灾民实施此策。
巨贾们的财富也属于大秦国力的一部分,尤其巨贾私库里的粮食布帛和其他各种物资更直接关系到秦军在统一战场上的胜负,所以武烈侯的这一策略肯定损耗了大秦国力,也影响到了大秦的统一战争,但这些财富的大部分目前只有武烈侯才有可能调用,如果支持武烈侯把这些财富消耗在西南策略上,可以严重消耗武烈侯的实力,这也算是遏制了武烈侯实力的发展。
咸阳遏制武烈侯的办法不过是把武烈侯从中原赶到西南,而现在武烈侯却利用西南策略把自己“囚禁”在西南,如此好事,咸阳岂能错过?
=
咸阳在争论,长沙也在争论,而武烈侯的奏章更是从长沙频繁送到咸阳,写给秦王政的私信也是每日一封。
武烈侯的目的就是一个,赢得秦王政和咸阳中枢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没有咸阳在政策上的支持,长沙的争论不可能有结果,西南策略也就无从实施。
秦王政的这个决策太难下了。
秦王政从接触武烈侯开始,武烈侯就是一个大一统理论的狂热支持者,无论是出塞还是征战中原,包括目前到西南,武烈侯的所作所为,其一系列疯狂的举措,都是为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