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景帝纪事-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卫老侯爷本来就已告老在家,而且皇帝念他劳苦功高,并没有被削爵,不过卫家的其他人都因此事所累,被贬官的贬官,削爵的削爵,更有好几位子辈上书自请离京,皇帝都一一准许了。经此事,虽然卫家在朝中的势力大受打击,大概此后许多年会一蹶不振。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卫家经营数代,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也不是能轻易摧毁的,虽无法替卫衍脱罪,但打点上下的能力还是有的。
〃我就怕他照顾不好自己。〃柳氏边说边用锦帕抹去了眼角的泪滴。
〃不会有事的,他早就不是孩子了,会照顾好自己的。〃卫老侯爷无奈地劝道。他对柳氏是这么说,其实心里面对这个早就成年多年的小儿子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同样一点也没底。
夫妻两人站在路边自家马车旁边望着儿子越来越远的背影说着话,却有一辆牛车慢悠悠的过来让他们的马车让路,等到自家的车夫把马车赶到了远处,那赶牛车的汉子推起帽檐说了声〃多谢〃也往那个方向去了。
〃那个是。。。。。。〃柳氏在那人推起帽檐的瞬间瞧见了他的脸,脱口而出的瞬间又想到什么掐住了话头,转过头去用眼神向丈夫求证。
卫老侯爷暗中握紧了她的手掌,示意她不要多说话。在刚才交错的瞬间,他也认出牛车上的那人就是这些年来一直跟随在卫衍身边的赵侍卫。震惊之余很快就想明白,原来皇帝陛下同样放心不下,派出人来一路跟着北上了。这样的话,他们应该能稍微安下一点心来吧。
卫衍与父母分别后,就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中,机械地跟着前面的差役不停往前走。很快到了中午,正好路边有一个歇脚卖吃食的地方,就停下来吃了午饭。午饭不算粗陋,三个人都一样,五个肉包子,外加一碗清汤。大概他家老爷子打点过了,那两个差役对他很客气。卫衍走得饿了,也不挑不拣,没几口就吃完了,还感觉有点意犹未尽。
吃过午饭,灌满水囊,休息了一会儿,一行三人继续上路。
卫衍刚开始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中没注意到,后来等吃过午饭伤感过去重新开始走路,才发觉这样走路脚底心开始痛。领路的差役健步如飞,后面的差役也紧紧跟着,呼吸都没乱一下,显然对这样的赶路速度一点都不觉得吃力,卫衍自然也没好意思说让他们走慢点,只能让自己忘了脚底心痛跟上他们的速度赶路。
然后走啊走,走啊走,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一个驿站吃饭过夜。等洗脚的时候卫衍才发现脚后跟和小脚趾旁都起了水泡。
〃刚开始走那么多路都这样,等多走几天习惯了就没事了。侯爷再忍几天,等我们出了京畿地区就不用这么辛苦赶路了。〃行路的时候总爱跟在后面的稍微胖点的那个差役帮他打水过来,见他将脚浸入水里在那里呲牙,帮他用针挑了水泡,又拿出个小瓶子给他抹了点药。
等一切收拾好了,外面落了锁,人走远后,卫衍才钻进被窝。
其实不上锁他也不会逃的,如果他逃了,皇帝也许不会怎么样,但是太后肯定不会放过他的家人,他怎么敢逃?
驿站的被子是粗布的,不柔软,不过还算暖和。他埋首被窝里,手掌默默地攥住贴身挂在心口的那方暖玉,那是皇帝陛下临行的时候特地从身上解下来挂在他头颈里面的。
刚才那个胖差役给他上药的时候,掏出来的那个青瓷小瓶明显也是宫中的制式。
〃陛下。〃他在心中念了一声,不知道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该怪他还是要感激他。不过他没有想出个所以然,因为整整走了一天,他很快被疲累征服,见周公去了。
〃咱们是差役,不是卫家的小厮,虽然收了他家的银子,一路上对他照顾些就好了,你干嘛这么用心伺候他?〃那胖差役端了脚盆出去,倒了洗脚水,回到了房间,就听到瘦差役在那抱怨他。
〃卫侯爷不是坏人,他肯定是因为那个孙状元的案子得罪了 奸
人才落得这个下场,能照顾一点就多照顾一点。〃这是胖差役对卫衍被流案的理解,〃他以前被人照顾惯了,现在一下子什么都要自己做,哪能一下子就学会,总要给他点时间适应。再说要是真没照顾好,卫家不会把我们怎么样,那位爷会放过咱们?〃
听了胖差役最后那句话,瘦差役不做声了。这趟差事他们收获很丰厚,卫老侯爷打赏了他们每人二百两让他们一路照顾卫衍。其实在这之前,早就有人打赏过他们了,不过那位爷是一手银子一手刀子,他的确不敢得罪,便对胖差役近乎小厮的服侍行为当没看见了。
第二天继续赶路,卫衍的脚还是痛。
第三天继续赶路,卫衍的脚依然痛。
第很多天过去,等到卫衍的脚上起水泡的地方长了老茧,终于不痛了。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出了京畿地区。一旦出了天子脚下,不再担心会碰到啥啥御史官员之类的,那两个差役也就放松下来,不急着赶路了,两个人都走到了后面闲扯,让卫衍在前面带路,并且经常要他慢些走。
如果不能按时到达流放地,虽然可以用路上种种理由来做解释,也可能会有些麻烦。
卫衍很好心地为他们着想,却被他们笑话了一顿,一气之下就开始走走停停起来。
卫衍以前出门,不是骑马就是坐车,身边又跟了许多人,他就算对路边的东西有点兴趣,也很快会被人劝走。前阵子走路脚痛,又忙着赶路,自然不能东张西望东看西问。现在习惯了走路又兼行路速度明显减慢,就开始有心情对种种东西好奇起来。
那两个差役对这些东西知道很多,通常会对他解释。如果不知道卫衍也可以问路边的行人或者地里的老农,如此这般,走走停停,若不是路上经常路过些牛车马车顺路带他们一程,以他们这个磨蹭的速度,也不知道哪天才能够走出冀州。
第七十三章
四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了流放地。
从京城到流放地的路程,就算队伍中有着老弱妇孺,三个月足矣。他们三人都是青壮年,却走了足足四个月的时间,是有很多原因的。一路上东张西望走走停停也就不去说了,耽搁的路程好歹有那路过的牛车马车帮他们赶上去,最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后来带路的人变成了卫衍。
让一个不熟悉道路的人带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冀州时还好,官道通达,还不至于搞错方向。后来进了幽州,经过的地方多是荒山峻岭,走岔路就变成了经常的事,有一次甚至在山里兜了好几天,到最后连那两个差役也晕头转向,不辨东西。若不是后来冒出个打猎的山民帮他们带路,他们转得都快生出落草为寇落地生根的念头了。
如此这般,在赶路和迷路间反复了无数次,终于到达了流放地的某个矿场中。
交接后,卫衍并没有受到什么为难。管理矿场的官员小心翼翼地接下了他这烫手山芋,例行训话都变得非常客气,听那官员的言下之意,只要卫衍不找他们麻烦,他们也绝不会来找他的麻烦。
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是由于卫家的关系和皇帝的势力早就渗透了这里。这世上或许有人不爱银子不畏权势,或许有人会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但是这世上的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在乎的东西。皇家的暗卫从设立之初做的就是见不得人的勾当,拿捏别人的弱点是他们的长处,赵石率领的众暗卫自然知道该如何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来达到目的。
矿场给卫衍拨了一个干净的单间给他居住,一路上一直在照顾他教导他种种生活琐事该如何处理的胖差役还帮卫衍收拾了一遍房间,又叮嘱了他一番才很不放心地和瘦差役告辞离去。
就这样,卫衍在这极北之地的矿场开始了他的苦役生涯。当然,比起其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放犯,他的活还是很轻松的。
这个矿场主要从事白玉的开采,另外还有一个小型的手工作坊做些白玉雕刻。卫衍一来就被分到手工作坊给一位老师傅打下手。
那位老师傅姓袁,手艺精湛,人也很和气。卫衍每天的工作不过就是帮他去搬运石头,打磨雕刻好的成品,打扫整理。这些事情卫衍以前都没做过,不过他人不笨,袁师傅也和气,教过一两遍以后卫衍也就能做得像模像样了。
过了两个月,卫衍在袁师傅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雕刻。袁师傅的人生感悟是〃家有金山银山不如一技傍身〃,万贯家财也会有散尽的那天,学会一门手艺活的话走到哪里都会有饭吃,就算是流放,会手艺的流放犯也比不会手艺的流放犯处境要好。他观察了两个月见卫衍是个实诚人,做事认认真真吃苦耐劳不会表面勤快背后偷懒,对长者真挚有礼照顾有加,虽然不是聪明伶俐到一点就透,好在勤能补拙,应该不难教导,便准备收他做徒弟。
虽然皇帝说过以后要让卫衍回去,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日后会怎么样谁也料不到,凡事做最坏的打算也未尝不可。此时见袁师傅厚爱,卫衍就郑重拜了师,开始认真学习手艺。袁师傅说得很对,有一技傍身,日后就算真的回不去在这里的日子好歹能够好过一点。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客商订了一石狮,袁师傅看了好几块卫衍挑来的石料都不满意,卫衍就陪他去石场实地去挑。
〃二号矿洞里有一块我估摸着合适,要不袁师傅进去看看?〃袁师傅在这个矿场的雕刻师傅里面也算是排得上号的,见他进来,很快有相识的管事过来和他们打招呼,问了袁师傅的要求后,略想了想以后对他们说。
〃师傅您在这里等着,我进去想办法把它搬出来。〃二号矿洞很深,卫衍担心师傅的关节会受不了,自告奋勇要去把那块石头弄出来。
后来发生的事有些玄乎,众说纷纭,事实的真相除了后来负责审理的赵石外,大概只有皇帝心中了然。
那日卫衍进去没多久,外面就发生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岩石炸裂声,地动山摇的剧烈振荡竟然把二号矿洞的入口处给震塌了。
赵石收到这个消息后连想死的心都有了。皇帝心爱的人不明不白的折在了这里,皇帝怕是会失去理智的。他们这些跟着的人固然要下去陪他,至于这个矿场其他的人,恐怕也逃不过。
当下他不再顾忌会不会暴露身份,直接找上门去,亮明了皇差的身份,逼矿场的总管赶紧组织犯人去把人挖出来。
〃大人,这是意外,矿场开矿出现这样的意外很平常。〃矿场的总管战战兢兢地对凶神恶煞脸色铁青的赵石解释道。这种矿洞塌陷的事很平常当然是假话,不过几年有一次却是正常。
〃是不是意外事后我会调查清楚,如果你现在不把人挖出来我保证你连解释都不需要了。〃赵石冷冷地回答。不是他要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就是那样。
外面组织起人开挖的时候,里面已经乱做一团了。这个矿洞里面有百来个犯人在开采。听到炸裂声,当时就有人想冲出去,不过已经是反应慢了,冲前面的那几个人被活活压死在乱石里面,后面的人退得快才捡回了一条小命。片刻之间,长达五百米左右的通道就被掉下来的石块堵了个严严实实。
卫衍当时在矿洞深处,只听到了声响,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等他听到众人喧哗的声音上来的时候,进来的路已经被堵死了。
旁边的人有的歇斯底里团团乱转,有的瘫倒在地绝望到无法动弹,有的聚在一起七嘴八舌讨论要怎么办,有的疯狂的要去搬那些乱石,还有些想去里面寻条出路。一旦遇到生死攸关的危险,每个人的表现都各各不同。
〃大家不要乱,先商量个办法出来,再一起动手,人多力量大,这种时候分散开来怕是更没有活路。〃卫衍从来没有被困在地底的经历,实际上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过他此时的话含了内力喊出去,很快让乱成一团的众人安静了下来。
〃怎么办?〃
众人面面相觑,茫然了一阵后将目光落在了场中的长者身上。显然,这种不知所措的时候,年长者的经验比较重要。
〃从塌的地方开始挖。〃
〃这样挖可能会继续塌,换个地方挖。〃
〃地下也许会有出路。〃
〃如果外面没人挖,光靠我们要挖到什么时候?〃
。。。。。。
可惜就算是年长者意见也没法统一,再加上各个支持者,场面顿时又乱成一团。不得已,卫衍只能又一次做了维持次序的人。
最后,总算商量好,派几个人去地下找路,还有几个人去弄水,其余的人分成几班开挖,不挖的尽量休息节省体力。挖的通道不需要太大,能够过人就可以,已经塌下来起支撑作用的石块都不能动,尽量从旁边钻孔打通。
里面挖挖塌塌,进展缓慢,勉强挖出了一歪歪扭扭的地道。外面又何尝不是边挖边塌,唯一的优势就是外面加固的材料比较多,挖的速度要比里面快。
饶是这样,被关在里面的人再一次看到阳光也是三天后了。
当最后一块石块被拿走,两头的犯人看到彼此的手时都欢呼了起来。这三天,无论是里面的人还是外面的人日子都不好过。里面的人因深埋地底而恐惧,外面的人则因为那个凶神恶煞的监工而恐惧。
赵石整整三天都没合眼,就算是吃饭也是在矿场吃的,里面的人一个个出来,一直没看到他在等的人,他的心就不停往下沉,以至于到最后看到卫衍扶着个人出来的时候他竟然连话也说不出来。
看到赵石的时候卫衍也万分惊讶,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过来。原来,这一路上,他一直是在被照顾着的。被家人照顾着,被赵石照顾着,也被皇帝照顾着。
〃属下失职,让侯爷受惊了,请侯爷责罚。〃好半晌,赵石终于能够开口,直直跪了下去。
外面的众人更惊恐了,惊恐的对象除了赵石外还多了个卫衍。能让青面獠牙的恶煞下跪请罪,这位怕是更恶吧。
卫衍没有说话,只是走上前去紧紧拥抱了他。劫后余生,如果那人在眼前的话,他也很想紧紧抱住他。
〃关于此事属下会给侯爷一个交代的。〃赵石那时候郑重起誓,不过到最后他给卫衍的交代却是这是一场意外。当然,这世上多意外,所以后来矿场中有人意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从那时候开始,赵石就明目张胆的跟在了卫衍的身边。小小的手工作坊中,经常可以看到袁师傅的两个徒弟面对面雕刻的诡异情景。
第二年新年的时候,皇帝大赦天下,很多人被减了刑罚,卫衍也在其中。到了那年夏末,皇帝嫡长子降生,再次大赦天下,旨意到达幽州后,卫衍开始了第二次长途跋涉。
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江南,同行的还有袁师傅。
第七十四章
天启九年、十年、十一年,皇室在九年夏末嫡长子景琪出生后,相继又有几位皇子公主降生。计有皇三子景瑛,乃周贵妃所出;皇四子景琨,乃郑婕妤所出;皇五子景玳,乃华德妃所出。另有三位公主分别是庄贤妃周贵妃安修容所出。
每逢皇室弄璋弄瓦之喜,自然需要普天同庆,与民共乐。于是在这三年里,景帝因皇嗣之喜共大赦天下八次。不知情的人因皇帝的宽厚仁慈而感激涕零,以为是明君仁君降临;知情者虽然明白景帝如此频繁大赦天下的原因,但是彼时卫家早已被驱逐出了权力中枢,就算那人能回来也于事无补,而且随着皇子们的先后诞生,宫中的局势开始变得微妙起来,早就无暇顾忌那个远在天边的人。
当年太后求皇嗣,皇后也求皇嗣,太后对卫家一门三侯荣宠备至甚感不安,皇后对卫衍蒙受圣宠多年不衰也是非常不安,两者利益一致,彼此利用,便联手摆了皇帝一道。皇帝措手不及之下,为了维护卫衍保住卫家,一退再退,将他们提出的种种条件全部答应下来,而且后来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他并不打算食言。
很快,皇后如愿以偿地有了身孕,但是打击也随之而来。在皇后有孕前,皇帝独宠中宫,冷落后宫,但是皇后被诊出有孕的喜悦还未消散,皇帝就开始流连后宫,沉湎美色,后妃们相继被诊出有孕。
当年淑妃虽得皇帝宠爱,毕竟娘家式微,在宫中并没有多少势力,可以随便让皇后拿捏,而如今有孕的这几位妃子,每一个都背景深厚,娘家根深叶茂,表面上对皇后个个是谦恭有礼,实际上可一点都不好招惹。
而且太后求皇嗣,求的可不是皇后一人的皇嗣,有了多年前的皇长子事件以及后来的某些意外,自然对皇后在这方面的成见已深,那些妃子一旦被诊出有孕,居所饮食各方面的防范就变得异常严密。
〃娘娘不需要过分担忧,只要娘娘生下皇子,地位自然稳固。〃身边的嬷嬷见皇后不仅害喜而且忧心忡忡导致胃口始终不好,便极力开解她。母亲孕中思虑过甚,对未出生的孩子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我怎能不担忧?〃在这深宫之中,没有分出胜负之前,谁敢有丝毫松懈。这些年,那些女人为了她身下的位子暗地里下的绊子又何尝少过。而以后,除了争夺她身下的后位,还要争夺储位,争夺皇帝身下的那把龙椅,各种明争暗斗只会更加如火如荼。
无论皇后心里是多么的不甘愿,在肚里的孩子出生前她的确消停了一会儿,原因倒不是她突然想通了而是因为一个意外。这世上多意外,宫中的意外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背后的原因谁也说不清楚。这一点皇后比任何人都明白,只是没有想到有一天意外会突如其来的落到她的头上。还好她肚里的孩子命大,在太医的努力救治下,并没有因母亲意外滑了一跤而不中用。
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对于这个成形还没多久的孩子来说,却不知道该说是福还是祸。
太后知道此事后,赐药之余还派人来暗中传了一句话,大意是让皇后消停点,好歹为她肚里的孩子积点德。不过,真正让皇后消停下来的却是皇帝暗中对内侍说的那三个字。
皇帝自从皇后有孕后就开始冷落她,就算按例来她宫中也因她有孕在身坐坐即走,先前那般的宠爱就像从来不曾发生过。但是真要说皇帝在什么地方亏待她却也挑不出错来,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按例,都是宫规,冷落她也是为了她肚中的孩子着想。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若皇帝有心,就算不再宠幸她也绝对不会让她生出被冷落的感觉。说到底,还是因为皇帝根本就没把心思放在她的身上。
这里面的原因,皇后当然是心知肚明,无论是多年前还是早些时候的事情,早就让皇后想明白,他们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再有什么郞情妾意举案齐眉,连相敬如宾也是奢望,不过是一个各得所需。只要皇帝肯让步,能让她生下嫡子,后位稳固,她根本就不介意从此以后和皇帝两人犹如这世上最好的戏子,专注的演好每一场帝后伉俪情深的大戏。
只是她没有想到,皇帝那日在听到汇报说她意外摔跤最终无碍后,竟然会对身边的内侍说〃真可惜〃。
听说皇帝对身边人说了那三个字的时候,她的心头掠过一阵寒意,止不住打了个冷战。她原以为虎毒不食子,不管怎么说,她肚中的孩子也是皇帝的子嗣,就算皇帝再不待见她,再对他们谢家的权势有所忌惮,好歹也会对这个孩子心存几分好感。
她没有想到皇帝不但从不曾期待过这个孩子的出生,竟然还会恶毒的希望这个孩子就这样因意外而消失,而且这场意外里面到底有没有皇帝的痕迹也无人可知。
〃母后会保护你的。〃皇后在收到那个消息后独自抱着肚子坐了半夜,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肚中的孩子,从此以后如同竖起颈毛的母猫,事事小心翼翼,一刻也不敢放松地专注于保护肚中的孩子。
这样一来,宫中好歹平静了一段岁月。
不过随着皇子们相继出生,慢慢长大,平静很快又被打破。
嫡长子周岁时,有朝臣上书请求景帝将嫡长子立为储君。嫡长子是当之无愧名正言顺的储君人选。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是亘古传下来的规矩,皇室为天下万民之表率,当然更应该遵守这个规矩。这样一份大义凛然无可指摘的上书,却被景帝以〃如此着急催朕立太子,难道卿觉得朕一定会早死〃这样的诛心之论驳了回去,当廷勃然大怒,要将那个朝臣推出午门斩首。后来在下面的群臣苦苦规劝哀求下,总算网开一面饶了那个上书的朝臣一条小命,就算如此,那朝臣也逃不过被杖责的处罚。
这样的事有了几次,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发生,比如说,皇帝每月只是按例去皇后宫中,但是他去周贵妃宫中的日子却不少,比如说,皇帝在家宴的时候曾经当众夸过三皇子,如此明显的偏颇举动一多,很快就有了皇帝不喜嫡长子更偏爱三皇子的流言传出。
朝臣们多是察言观色小心揣摩之辈,而且这些年,皇帝对后族谢家恩宠备至,谢家权势熏天,依附者众多,但是反对者也同样不少。朝中很多人对后族如此坐大的不安担忧由来已久,此时见皇帝明显是在打压嫡长子抬举三皇子,自然也就纷纷跟上。
一时间,无论是在宫中还是朝中,谢家的压力都很快变大。
有一日,皇后在中轩堂处理宫务,突然有人来报说皇帝驾临坤宁宫。
自打嫡长子出生后,皇后处处小心,日日防范,从不敢给皇帝一丝一毫单独和她的儿子在一起的机会,就怕又会出现什么意外。此时听了这个消息后,也顾不得还有别的宫妃在场,当下就站了起来,宣布诸事明日再议,命人摆驾回宫。
其他的宫妃见皇后如此失态,虽不知何故,恭送她离开后,却彼此对视一番,心照不宣地笑着告别。
宫中不该让人知道的东西绝不会让人乱传,但是皇帝和皇后之间表面情深实则暗地里芥蒂日深的事实到了如今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所有的人都在冷眼旁观着哪日这压抑了数年的怒火就会爆发出来。到时候,有些人怕是会尸骨无存。
有人落,便会有人起,这就是后宫。在这里,无数的女子踩着别人的尸骨上位,这是宫中的生存法则。有些女子在入宫前就明白的道理,另外一部分挣扎着存活了下来也就明白了,至于不明白的,早就消失不见。
皇后心急如焚地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一眼就看到负责照顾琪儿的女官紫砚正候在琪儿的寝殿外面,而其他伺候的宫女嬷嬷等人也被皇帝统统赶到了外面。
此时,皇后早就顾不得皇后该有的行为体态,多年的名门闺阁教养,凤舆还没挺稳就直接下来,甩开外面要来扶她的手,一阵风似的卷进了寝殿。
〃陛下。〃
景帝听到外面急促慌乱的脚步声,不紧不慢地收回刚才放在嫡长子脖子上的手,回头对皇后微笑:
〃朕今日有空,过来看看琪儿,皇后今日怎么这么早就处理完了宫务?〃
皇后一时间也不搭话直接上前去,将儿子上上下下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儿子只是在睡觉并没有什么损伤后那颗始终悬在半空中的心才放了下来,终于有心思应付皇帝。
〃臣妾听说陛下驾临,怕下面的人伺候不周,故急急赶回前来侍奉。〃
〃皇后有心了。〃
〃这是臣妾该做的。〃
这种场面话这些年来他们说得顺畅无比,别说是其他人,就算是他们自己,有时也要忍不住佩服自己,这谎话是越说越顺溜了。
皇后回来了,景帝无事可做,略坐了坐,很快就离开了。
当天晚上,嫡长子开始上吐下泻起来。
景帝半夜收到这个消息,眉头牵动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命人赶紧去宣太医。
第七十五章
陛下,不管怎么说,琪儿始终都是你的子嗣。纵使皇后再不好,对于嫡长子,你也须怜惜几分。〃这些年,太后年事已高,早就隐于后宫吃斋念佛,对朝政不再关心,实际上该知道的事情她还是知道的,只不过皇帝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还是能让她满意的,所以她听听就算数,不需要插手。今夜,发生如此大事,整个后宫都被惊动了,作为后宫真正的女主人,她再也不能对此事不管不问。
对于太后的指责,景帝既没有承认也没有辩解,只是说起了一桩很久以前的事情。
〃很多年前,朕曾经为那件事怨恨过母后,到了现在终于能理解母后的一片苦心。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不吝于牺牲。〃
皇帝话中含糊不清所指不明,太后却很清楚皇帝在说哪件事。那件事,是他们母子生分的开端;那件事,是扎在皇帝心头的一根刺,时不时就会抽痛。
但是,太后始终没有为那件事辩解过事到如今也无须辩解,就如同今夜皇帝根本不需要辩解一样。无论是不是他们下令的有什么区别,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他们的逼迫放纵下发生的。
杀戮总是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将对方逼到不义的地步让己方占据正义的立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举起屠刀。很多年前,太后就是这么做的,如今,皇帝不过是在做相同的事情而已。
太后望着皇帝嘴角淡淡的笑容不再说话。
皇帝苦心布置多年,她此时再说什么也改变不了嫡长子可能被牺牲在这事里面的结果。
到如今,皇帝的意愿已经无人能阻。
或许嫡长子景琪真的是福大命大,或许事情并不是像所有人所想的那样。无论是哪个原因,到了天明时,他还是脱离了危险,如同多年前他在皇后肚中那样,坚强地活了下来。
皇后刚把心放回肚中,就得到了太后为这事训过皇帝,但是皇帝并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消息,显然,这件事与皇帝脱不了干系。
只要皇帝对这个孩子的憎恶之心不改,这样的事情就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在这深宫之中,防不胜防,说不准他们母子两人什么时候就遭了毒手。
〃娘娘,你的手。。。。。。奴婢去叫太医来。〃伺候的宫女在一切终于安定下来,服侍皇后安寝的时候,发现皇后的掌心都是斑斑血痕,忍不住叫出声来。
〃不碍事。〃皇后已经下定了决心,这点小事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