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巨浪-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甲板上,并且毫不费力的砸穿了只有一百六十毫米厚的水平装甲,然后进入了下方的轮机舱,并且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当时,“南海”号上的了望员清楚的看到,在突然冒出的火光中,“罗德尼”号就像是落在了坚硬地面上的铁球,先是轻微的蹦了一下,接着就发生了剧烈的震动,一团巨大的火球从其尾部冒了出来,几乎照亮了整片夜空。
很快,雷达就测出,“罗德尼”号的速度迅速降低到了零!
也就是说,“南海”号用一枚穿甲弹就让“罗德尼”号瘫痪在了海面上。
对于在战斗中失去动力的战舰来说,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敌人彻底打垮,最终沉入大海。
只是,情况并没有一面倒。
在“罗德尼”号挨揍的时候,“果敢”号的步伐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第六卷 跨洋远征 第十六章 … ~有勇有谋~
发现敌舰队转向逼近之后,白佑彬做出了一个最大胆,也是后来最受争议的决定。
“果敢”号单独迎战一号目标舰,即“纳尔逊”号战列舰。
显然,这是一个能够让任何一名帝国海军将领感到震惊的决定。“果敢”号仅仅只是战列巡洋舰,而且只有六门主炮。“纳尔逊”号不但是当时英国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很多人认为,“纳尔逊”级战列舰还不如之前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还有九门十六英寸主炮。
即便在逼近的过程中,“纳尔逊”号只有前面的两座炮塔的六门主炮能够使用,可是其装甲厚度,抗打击能力都远在“果敢”号之上。再说了,绝不会有任何人认为,战列巡洋舰能够在常规炮战中击败战列舰。
战斗中,白佑彬不会向参谋解释他的决定。
后来,白佑彬也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当初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按照当时的情况推断,白佑彬有三个理由让“果敢”号“独当一面”。
一是尽快干掉二号目标舰,也就是“罗德尼”号,然后集中三艘主力舰围歼一号目标舰。到时候,即便“果敢”号挨了炮弹,“东海”号与“南海”号也能干掉一号目标舰,从而获得海战的胜利。
从战斗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个因素对白佑彬的决策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
二是“果敢”号的灵敏性超过了战列舰,在敌舰逼近的过程之中不一定会被敌舰打来的炮弹击中。另外,根据帝国海军当时掌握的情报,“纳尔逊”级战列舰使用的是十六英寸轻弹,其重量甚至不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十五英寸穿甲弹重多少,其威力很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轻弹因为质量小,在飞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横风地影响,其炮击精度并不是很高。
这一点,德国海军已经“证实”了。
“罗德尼”号在追击“沙恩霍斯特”号地时候。其炮击准确率低得让德国海军都不敢相信。
当时地暴雨天气肯定会对其炮击精度产生很大地影响。
另外。“纳尔逊”级战列舰地搜索雷达安装在后桅杆上。而不是前桅杆上(当时英国正在研制火控雷达。并且准备将火控雷达安装在战列舰地前桅杆上)。因此。在其逼近地时候。后桅杆上地雷达将受到前方舰桥地影响。难以照射到“果敢”号。也就难以指挥主炮瞄准目标。从而大幅度降低主炮地准确性。
最后。就是一直没有出现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按照当时地情况。白佑彬肯定判断出。“反击”号没有与两艘战列舰同时补充燃料。虽然在与第62舰队遭遇之后。英国远征舰队地指挥官有可能让“反击”号返航。避免全军覆没地结局。但是“反击”号有更大地可能正在赶过来。也就是说。那艘拥有六门十五英寸主炮地战列巡洋舰随时有可能到达战场。
在此情况下。只有“果敢”号能够与之抗衡。
这也是陈锦宽将“果敢”号编入第62舰队,并且担任舰队旗舰的主要原因。当时,海军一直认为英国远征舰队会进入印度洋。而且主要任务是破坏帝国在北印度洋上的航线。在破交作战中,战列巡洋舰比战列舰更有价值。
当然,现在已经确定。英国远征舰队根本没就有去北印度洋的计划。
只是,为了全歼英国远征舰队,避免留下后患,就必须干掉“反击”号。到时候,第62舰队就能返回西太平洋战区,参加即将与美国爆发地战争。而不必一直呆在南大西洋上,与英国舰队周旋。
说白了,这也是白佑彬的一点点私心。
留在南大西洋上肯定没有多少前途,要想在海军中干出一番事业来,就必须尽快回到太平洋战场上去。
如此一来,必须尽快解决掉眼前的两艘战列舰。只是,战局地发展多少都有点出乎白佑彬的预料。
随着距离逐渐拉近,一号目标舰的反击打得越来越准。“果敢”号不是皮坚肉厚的战列舰,根本承受不住十六英寸穿甲弹的打击。或者说。白佑彬不敢拿“果敢”号仅有一百四十毫米厚的水平装甲去测试英国海军十六英寸轻弹地穿甲威力。
结果。在“东海”号与“南海”号痛揍“罗德尼”号的时候,“果敢”号却在东躲西藏。规避“纳尔逊”号打来的炮弹。虽然十分钟下来,在肖定邦的指挥下,“果敢”号踏着“凌波微步”,避开了所有打来的炮弹,却没有能够在反击中让“纳尔逊”号尝到苦头,并且渐渐失去了炮战的主动权。
可以说,“果敢”号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
随着距离接近,“纳尔逊”号的炮击准确性越来越高。等其再次转向,C炮塔也投入战斗之后,射向“果敢”号的炮弹数量将增加百分之五十,“果敢”号中弹地机会也将增加百分之五十。
这足以证明,再厉害地战列巡洋舰,在战列舰面前都没有优势可言。
三点四十五分,也就在“南海”号一炮轰掉了“罗德尼”号的动力系统之后一分钟,“纳尔逊”号用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为“罗德尼”号报了仇。
这枚炮弹准确无误打中了“果敢”号尾部丙炮塔地正面装甲。
虽然在第二次大规模改进中,“果敢”号的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提高到了二百七十毫米,并且采用了高强度的装甲钢,其实际抗弹能力与英国海军三百毫米装甲板相差不大。但是对于主力舰来说,三百毫米厚的装甲仍然显得太薄弱了。
“纳尔逊”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厚达十四英寸,即三百五十六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达十六英寸,即四百零六毫米。按照战列舰的标准,其装甲只能抵挡住其主炮从一万六千米外打来的穿甲弹。
也就是说,“纳尔逊”级的主炮能够在一万六千米的距离上打穿至少十四英寸的装甲。
这个厚度远远超过了“果敢”号主炮正面装甲。
结果是悲惨地。丙炮塔内的发射药被穿甲弹引爆,重达数百吨地炮塔直接飞上了天。炮塔内数十名炮手无一幸免,就连附近的二十多名损管人员都被炸死炸伤。更重要的是,“果敢”号上燃起了大火!
从地板上爬起来之后,白佑彬首先就朝敌舰方向看去。
“纳尔逊”号正在转向,炮击暂时停止。
肯定是敌舰指挥官看到了“果敢”号上的大火,知道其穿甲弹足以在这个距离上“教训”“果敢”号,所以才会选择转向。让三座主炮炮塔全部投入战斗。
“肖定邦,快把航向转到三百五十度!”
“三百五十度?”肖定邦也刚从地板上爬起来,脑袋还有点昏沉。
“快下达转向命令!”
没再多问,肖定邦立即下达了转向命令。
这个决定,几乎拯救了摇摇欲坠“果敢”号。
在尾部主炮被摧毁之后,“果敢”号只有首部两座主炮可能作战,因此航向对炮战的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了。
另外,转向之后,战舰的上层建筑能够阻挡住部分火光,让敌人难以瞄准。
最重要的是。转向之后,“果敢”号地被弹面积大大缩小,中弹几率也将大大降低。从而避免承受更惨重的损失。
只是,转向之后,“果敢”号将朝着敌舰驶去,交战距离将继续缩短。
在双方都能打穿对方的装甲时,交战距离只能影响到炮击命中率,双方的装甲厚度在战斗中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问题是。“果敢”号此时只有四门主炮,而敌舰在完成转向后,有九门主炮可以战斗!
打到这一步,“果敢”号几乎在拼命了。
交战距离很快就从一万五千米缩短到了一万四千米,接着又缩短到了一万三千米。幸亏“果敢”号的动力系统没有出问题,而且转向比较灵活。另外,“纳尔逊”号在完成转向之后,需要重新瞄准目标,重新计算射击参数。所以前几轮的炮击都没有多大的见效。
此时。不但“果敢”号在向“纳尔逊”号逼近。
海面上,六艘小型战舰也正在“纳尔逊”号逼近。
很多人都忘记了白佑彬在决定由“果敢”号单独迎战“纳尔逊”号的同时。下达了另外一项命令。
那就是,让在战场东面待机的第62…3驱逐舰编队向一号目标舰发动鱼雷攻击!
结合这道命令,就不难理解白佑彬为什么要让“果敢”号转向,逼近“纳尔逊”号了。在这个时候,他只想吸引“纳尔逊”号地注意力,用“果敢”号为第62…3驱逐舰编队创造机会。
从这也能看出,白佑彬不但没有盲目自信,更没有大意轻敌。
在战场上,只有能够充分,并且合理的利用每一艘战舰,善于掌握机会,更善于创造机会的舰队指挥官,才能用有限地兵力,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获得胜利,并且将胜利果实最大化。
现在,白佑彬就要用六艘驱逐舰来改变局面,并且将战果最大化。
第六卷 跨洋远征 第十七章 … ~无畏雷击~
“果敢”号中弹的瞬间,菲利普斯露出了一丝笑容。
打到现在,Z舰队的两艘战列舰才首开战果,而且这个战果来得相当不易。如果对手是一艘拥有四座炮塔的战列舰,恐怕首先遭殃的将是“纳尔逊”号。
当然,菲利普斯的笑容多少有点苦涩。
“纳尔逊”号只打掉了“果敢”号的一座炮塔,而“罗德尼”号在敌人两艘战列舰的轮番猛轰之下,已经奄奄一息,行将就木了。
可以说,打到这个地步,就算击沉了“果敢”号,就算“反击”号立即赶到战场,Z舰队都输掉了这场海战,并且失去了进军太平洋的机会。毕竟,对方两艘战列舰都“毫发无损”,继续打下去,Z舰队也没有多大的获胜希望。
也正是如此,菲利普斯首次产生了撤退的想法。
只是,撤退需要条件。
如果能够重创敌人的旗舰,敌人就将失去统一指挥,从而无法追击撤退的Z舰队。而现在看来,开始那一炮还不足以使敌人的旗舰丧失战斗力与指挥能力,必须再接再厉,至少要打掉敌人的司令舰桥!
随着“果敢”号转向,菲利普斯看到了希望。
此时,不用菲利普斯下达命令,“纳尔逊”号上的九门主炮都将瞄准“果敢”号的舰桥,或者说,都只能瞄准“果敢”号的舰桥。
与此同时,“东海”号与“南海”号的舰长也是目瞪口呆。
“果敢”号竟然冲向了敌人的战列舰!
在两位舰长看来。舰队指挥官肯定是想缠住一号目标舰。为“东海”号与“南海”号击沉二号目标舰创造机会。
此时。两名舰长做出了同样地决定。
在没有收到舰队指挥官命令地情况下。两艘战列舰同时掉转炮口。开始轰击一号目标舰。也就是“纳尔逊”号战列舰。
这并没有违背帝国海军地军规。在旗舰中弹。无法确认舰队指挥官是否能够继续指挥舰队作战地情况下。舰长有权根据战场上地实际情况。采取最有利地战术。而所有战术都必须以保护旗舰。保护舰队指挥官为主要目地。
两艘战列舰刚朝“纳尔逊”号打出一轮齐射。“果敢”号舰首方向上地四门主炮再次开火了。
这下,成了第62舰队地三艘主力舰围攻“纳尔逊”号。
只是,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南海”号在朝“纳尔逊”号打出了两轮齐射之后,立即掉转炮口,继续炮击“罗德尼”号。因为此时“罗德尼”号上的主炮还没有被完全摧毁,另外“南海”号位与第62…1主力编队的最后面,其默认交战对手就是“罗德尼”号。
随后,“南海”号还将航向调整到了七十度,向“罗德尼”号逼近。
“东海”号也迅速调整了航向,准备逼近“纳尔逊”号,用最快的速度干掉“纳尔逊”号,并且设法将“纳尔逊”号的炮火吸引到自己身上来。
只是,“纳尔逊”号并没有掉转炮口,仍然在猛轰“果敢”号。
显然。这场原本“有次序,有纪律”的战斗变成了一场混战,双方的五艘主力舰都在按照最佳地战术。或者能够最快击败敌人的战术行动。
这也反映出,白佑彬作为舰队指挥官确实稚嫩了一点。
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他能有效的组织舰队火力,将舰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限,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击败敌人,获得最大的战果。可是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或者遇到不太顺利的情况,他缺乏应付危机的经验,对大局控制不够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
幸运地是,白佑彬手下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舰长。
“南海”号与“东海”号的舰长都是在海军服役了十多年地老兵,而且都参加了多次海战,经验与指挥能力不用怀疑。
同样的,正在向“纳尔逊”号靠近的六艘驱逐舰的舰长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应变能力。
距离“纳尔逊”号大概五千米,到达战术守则中规定的鱼雷发射距离时,第62…3驱逐舰编队里领队地“张家港”号驱逐舰没有转向。而是在继续逼近目标。该舰的舰长很清楚。距离越近,鱼雷越容易击中敌舰!
也活该“纳尔逊”号倒霉。
在转向逼近“果敢”号的时候。因为受前方舰桥的阻挡,雷达已经无法探测到“果敢”号,所以“纳尔逊”号的舰长下令暂时关闭雷达。
战斗爆发的时候,“纳尔逊”号的雷达已经连续工作了接近三个小时,而其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只有四个小时。随后又紧急启动,因此雷达随时有可能出故障。为了能够在转向之后用雷达为主炮提供射击参数,所以在这个时候关闭雷达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在关闭了雷达之后,“纳尔逊”号的了望员几乎都在协助主炮作战。
当时,只有后桅杆上的两名了望员在监视战舰东面与西面地情况。而按照正常情况,至少需要四名了望员监视战舰两侧地海域,这才能够保证及时的发现逼近地敌舰,特别是敌人的驱逐舰!如果遇到比较恶劣的天气,夜晚能见度过低,负责警戒的了望员应该提高到六名,甚至八名!
可以说,“纳尔逊”号是自己“闭上了双眼”。
三点五十一分,当了望员喊出“鱼雷袭击”的时候,第62…驱逐舰编队的六艘“江浙”级驱逐舰与“纳尔逊”号战列舰的距离已经不足三千五百米了。
半分钟后,“纳尔逊”号尾部的四座副炮炮塔喷出火舌的时候,驱逐舰又将距离缩短了大概五百米。也就在这个时候,“张家港”号率先右转,另外五艘驱逐舰也紧随其后。只是,六艘驱逐舰并没有立即发射鱼雷。
它们想干什么?
炮火中,六艘驱逐舰如同六头矫健凶狠的牧羊犬,齐刷刷的转到了“纳尔逊”号的左舷方向上。并且以几乎平齐的航向继续向“纳尔逊”号逼近。
这绝对是极为罕见地鱼雷攻击战术。
一般情况下,驱逐舰应该从目标舰的侧舷方向逼近。到达鱼雷发射海域之后,再转向发射鱼雷,而不是从目标舰地舰尾方向逼近,然后转到目标舰的侧舷方向上去发射鱼雷,更不应该在目标舰已经做出反应,在敌人的炮火威胁下继续逼近敌人!
显然,这六艘驱逐舰的战术也让“纳尔逊”号的舰长有点吃不消。
为了避免遭到鱼雷攻击。“纳尔逊”号也被迫右转,并且开始用主炮轰击逼近的驱逐舰。只是,在这么近的距离之内,战列舰主炮地转向速度太慢了,很难打中速度超过三十节,而且还在改变航向的驱逐舰。
在距离缩短到二千米之前,“张家港”号与“金坛”号先后被“纳尔逊”号上的六英寸副炮击中,而且都燃起了大火。只是,两艘驱逐舰并没有停下,也没有转向脱离战斗。仍然在逼近“纳尔逊”号。
显然,第62…3驱逐舰编队的指挥官(“张家港”号驱逐舰的舰长)不但想在更近的距离内发射鱼雷,还想帮助“果敢”号引开敌人的注意力。
三点五十四分。在几乎与“纳尔逊”号平齐,距离只有一千五百米的时候,驱逐舰才射出了鱼雷。此时,“金坛”号已经被打得爆炸沉没,“张家港”号的露天甲板也几乎被海水淹没了,“平湖”号与“海宁”号都先后中弹。
据战后统计。第62…3驱逐舰编队一共发射了四十四条鱼雷!
这是个什么概念?速度达到了五十五节的重型鱼雷跑万一千五百米地距离,速度不到十六节的“纳尔逊”号只能跑出大概四百米的距离,或者使航向偏转四十度。如此一来,四十四条鱼雷保持十米地间隔距离,不管“纳尔逊”号转向还是直线航行,都至少要被七条鱼雷击中!
用四艘驱逐舰对换一艘战列舰,绝对是再划算不过的了。
不说别的,“纳尔逊”号一座主炮炮塔的价值就超过了一艘驱逐舰的价值。
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进行“对换”。
白佑彬就不希望第62…3驱逐舰编队的官兵为了保护“果敢”号去送死。
在他命令第62…3驱逐舰编队发动鱼雷攻击地时候。除了希望用鱼雷重创一号目标舰之外。白佑彬更想抓住机会迫近敌舰,让“果敢”号的主炮发挥威力。另外。只要两艘战列舰能够尽快击沉二号目标舰,也能投入到对付一号目标舰的战斗中来。
也就是说,第62…3驱逐舰编队完全没有必要冒险,在五千米外发射鱼雷就行了。
可是,六艘驱逐舰不但拼命,还在转向的时候替“果敢”号挡住了炮弹。这也同时挡住了“果敢”号的射界。
为此,“果敢”号不得不向左转向,以避开驱逐舰。
虽然当时“果敢”号丙炮塔的火势得到了控制,但是“果敢”号左转向之后,很快就将挡住后面“东海”号的射界。为此,“东海”号要么转向,要么加速,其主炮的命中率都将受到影响。
只是,在这个混乱的战场上,白佑彬也不能奢望出现更有利地局面了。
第六卷 跨洋远征 第十八章 … ~尊重对手~
如果说,“果敢”号挨了“纳尔逊”号这个重量级对手一记重拳,被打得昏头转向,步履踉跄,还丢掉了一条胳膊,那么“纳尔逊”号就被六个身材矮小,行动快捷的刺客捅了八刀,而且刀刀致命。
短短一分钟内,八条鱼雷先后击中了“纳尔逊”号战列舰。
“纳尔逊”号因此获得了两个世界之最。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同一轮攻击中内被数量最多鱼雷击中的战列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先被鱼雷击中,并且因此战沉的战列舰。
别说八条鱼雷,以“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三条重型鱼雷就足够了。
可以说,水下防护性差,是所有“条约型战列舰”的通病。
要在三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之内,装上八门或者九门十六英寸或者四百毫米口径的主炮,并且使其航速不低于以往的战列舰,还得保证其主装甲带,以及关键部位的防护装甲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承受住自身主炮穿甲弹的轰击,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得牺牲一些性能。
早期的“条约型战列舰”牺牲的几乎都是水下防护能力。
“纳尔逊”级就是典型代表,为了控制排水量,其主装甲带没有延伸到舰底。另外,还得利用独特的火炮布置方式减少防护区间,缩短主装甲带的长度。结果,有限的舰体空间不但减少了携带地燃油量。缩短了续航能力,还在设置防鱼雷隔舱方面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即便在后来的改进之中,“纳尔逊”级也没有像“伊丽莎白女王”级那样,在舰体两侧增设防鱼雷隔舱。
当然,导致这一原因的不是排水量超标,而是“纳尔逊”级的主机功率过低,如果加装防鱼雷隔舱,将大幅度增加排水量。增大航行阻力,从而使其原本就不算快的航速降低到无法接受的程度。
当然,从根源上讲。这仍然是限制排水量导致的结果。
正是这些因素,英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其在海军中的地位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因为在规避鱼雷的时候选择了右转向,所以这八条鱼雷全部击中了“纳尔逊”号左舷从舰尾到舰体中部这一段范围之内。
不用说,结果是灾难性的。
集中布置在舰尾地动力系统,以及推进系统最先遭殃。当然,位于舰尾左舷方向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殃及。
最严重地是,舰尾左侧舱室进水之后,即便向舰首右侧舱室注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即便能够使战舰恢复平衡,也会因为进水过多。导致战舰沉没。另外,主机停止运转之后,由主机带动的发电机也就成了摆设,而没有发电机提供的电力。抽水机就无法工作,也就无法将海水抽出去!
当然,在战斗之中,战舰失去动力就意味着灭亡。
只是,“纳尔逊”号的主炮并没有变成哑巴。即便在尾倾超过了十度,舰首几乎被抬离水面的情况下,战舰上的九门主炮还在发出怒吼。
这既是海军英勇无畏的表现,同时也是“纳尔逊”号垂死地挣扎。
只是。这种挣扎多少都显得徒劳。没有主电力供应。炮塔只能依靠备用发电机,而备用发电机的功率相当有限。无法使炮塔全速转动,甚至无法将弹药库内的炮弹及时提升上来。另外,在舰体严重尾倾的情况下,位于首部地炮塔也难以瞄准目标。
“果敢”号上的四门主炮也在不断的开火,不断的将炮弹洒向“纳尔逊”号。另外,“果敢”号上所有能够指向舰首方向的副炮与速射炮也加入了战斗,将那些不足以击穿“纳尔逊”号的装甲,却能杀伤暴露在外的英国海军官兵的炮弹打了过去。
海面上,两头钢铁巨兽支撑着伤残地躯体,用仿佛无穷尽地炮火留下自己的印记。
英国海军官兵是值得敬佩地,即便到了最后关头,他们都没有离开战斗岗位,没有停止战斗,没有向对手低下高贵的头颅。
只是,在战场上越值得敬佩的敌人,越应该消灭!
四点过五分,也就在“纳尔逊”号中雷之后大概七分钟,从“果敢”号甲炮塔一号炮射出的一枚穿甲弹撕开了“纳尔逊”号B炮塔左侧的主装甲带,一路闯过了数道装甲隔舱,最后进入了“纳尔逊”号的主弹药舱。
剧烈的爆炸中,“纳尔逊”号高高抬起的舰首从主弹药舱处整体断裂。
一万多吨重的舰首砸落在海面上之后,仿佛仍然不愿意就此被永远掩埋在万顷碧波之下,又在海面上坚持了数分钟,然后才翘了起来,如同一副巨大的铁棺材,也如同一个致死都在傲视敌人的勇士一般,沉到了海面之下,沉入了数千米深的海底!
被“斩首”之后,“纳尔逊”号的后半截舰体也没有立即沉没。
直到四点二十分左右,这截长达一百二十多米的舰体才翘起了屁股,露出了满目疮痍的舯部,带着数百具英国海军官兵的遗体,以及数百名来不及逃生的英国海军官兵,跟随先行一步的舰首,沉入了数千米深的海底。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沉没之前,“纳尔逊”右舷尾部F2炮塔里的副炮还在开火!
这一幕,也让“果敢”号上的官兵肃然起敬。
数百年来,除了新近崛起的美国与日本海军之外,真正赢得了帝国海军尊重的就只有英国海军。实际上,帝国海军从来不认为日本海军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在更多的时候,帝国海军将日本海军视为跳梁小丑。另外,帝国海军也只是敬佩美国海军,或者是以一种看待暴发户的眼光看待美国海军,而不是打心底尊重美国海军。
可以说,数百年来,英国海军既是帝国海军的“学生”,又是唯一能够与帝国海军抗衡的对手。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就不可能摆脱帝国的控制。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老牌列强就不可能与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强大。
能够赢得帝国海军的尊重,算得上是英国海军最大的“荣誉”吧。
就在“纳尔逊”号遭到“摧残”的时候,“罗德尼”号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四点不到,“南海”号就将交战距离缩短到了一万米之内,而且还在继续逼近。此时,“罗德尼”号上的三座主炮炮塔都被打掉了,就连其左舷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南海”号的主炮一一点名。
没有了动力,没有了主要还击手段,“罗德尼”号变成了一艘“靶舰”。
四点二十四分,在连续挨了至少五十枚四百毫米穿甲弹之后,“罗德尼”号的主炮弹药舱被击中。与“纳尔逊”号一样,大爆炸中,“罗德尼”号从距离舰首大概五分之二个舰长处断裂。
万幸的是,十分钟前,“罗德尼”号的代理舰长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这至少让三百多名英国海军官兵避免了与“罗德尼”号一同葬身大海的结局。当然,这些英国海军官兵必须在战俘营里呆上好几年,直到战争结束,才被陆续遣返。
四点半之前,“罗德尼”号就从海面上消失了。
可以说,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最终沉没的方式,暴露出了其最为严重,也是最有“创意”,最受争议的设计缺陷。
三座主炮全都置于舰首,必然使三座主炮的弹舱集中在一起,结果就是一枚穿甲弹就有可能同时摧毁三座主炮,而集中设置的主炮弹舱不但难以增加防御隔舱,还导致主炮弹舱被击中之后,难以迅速注水灭火,以免弹舱爆炸。
说白了,如果集中布置主炮能够提高战斗力,为什么帝国与美国海军的战列舰从来不采用这一设计,反而是法国海军,这支二流(一般只算得上是三流)海军热衷于这种设计,而英国海军也是因为受到条约的限制,而仅仅只在“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采用了这种设计方式呢?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没有这个致命的设计缺陷,两艘“纳尔逊”级的命运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区别只是沉没的速度而已。如果站在海军官兵,特别是英国海军官兵的角度来看,早沉与晚沉却决定着成百上千名官兵的最终命运。
两艘战列舰上总共二千六百七十五名英国海军官兵,最终只有不到四百人获救!
这其中,有三百八十二人是“罗德尼”号的官兵,“纳尔逊”号上的英国海军官兵只有七人幸免于难。而且,这七人中有五人是了望员,另外二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