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巨浪-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大不列颠王国的疯狂扩张没有引起大明帝国的注意,那肯定是假的。
即便大明帝国需要的只是欧洲的市场,而不想卷入欧洲的战乱,可是大明帝国也不会容许一个对自身构成了威胁的强大国家出现,更何况是一个以海洋立国,对外疯狂扩张的国家呢?
只是,在整个对外扩张中,大不列颠王国一直小心翼翼的处理着与大明帝国的关系。
即便发生过几次误会,大不列颠王国都迅速表态,并且赔礼道歉,甚至不顾国家尊严,按照大明帝国的要求交出了肇事者。如此一来,大明帝国找不到对大不列颠王国下手的理由与机会。
同样的,大不列颠王国的疯狂扩张只是填补了大明帝国在世界殖民地体系中的漏洞,并且通过贸易等方式向大明帝国输送利益,从而避开了大明帝国的资本家与商人,没有正面与大明帝国争夺海外市场。
也就在大不列颠王国疯狂扩张的同时,美洲最早的殖民地也在迅速发展。
北美洲东部地区就是欧洲国家在美洲大陆上最早开辟的殖民地,从第一批殖民者随同哥伦布的船队来到这里,到明历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已经过去了近三百年。三百年,足够一个国家从强盛走向衰亡,同样也足够诞生一个新兴的国家。
此时,生活在现美国东部地区的移民已经达到了五百五十万!
在这五百五十万移民中,有六成以上来自大不列颠王国(其中又有一半是来自被大不列颠王国占领的爱尔兰)。最初的时候,这些移民都是被贫困所逼迫,或者被新世界的财富所诱惑,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其中,也不乏一些被流放的囚犯,或者是逃亡的罪犯。
经过近三百年的生息繁衍,这些人逐渐产生了国家意识。
当然,这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大不列颠王国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大不列颠王国对外扩张的目的是获取海外资源,占领海外市场。
问题是,全世界大部分殖民地与海外市场都掌握在大明帝国的手里,根本没有大不列颠王国染指的机会。
如此一来,要想维持本国的工业发展,让本国的资本家赚取高额利润,除了从其他欧洲国家手里夺取海外殖民地之外,大不列颠王国只能变本加厉的从控制下的殖民地,以及海外市场获取利益。
新英格兰地区(现美国东北部地区,大不列颠王国在美洲大陆最早的殖民地,一般情下,泛指整个美国东部地区)成为了大不列颠王国进行盘剥的重点对象。
为此,大不列颠王国成立了专门用来收刮北美殖民地民脂民膏的“东印度公司”(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的时候,以为到了印度,因此将其发现的群岛称为东印度群岛,将其发现的土著称为印第安人。在欧洲,“东印度”一般指的是美洲大陆大西洋一侧,而非亚洲的印度东部地区)。
疯狂的掠夺终究会产生暴力反抗。
明历四百零六年(公元1774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北美殖民地反抗大不列颠王国统治的独立战争的序幕就此拉开。
次年,随着“列克星敦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爆发。
同年,北美十三州(由大不列颠王国控制的十三块殖民地)在费城举行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共同签署《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大不列颠王国,成立美利坚合众国,既现在的美国。
战争初期,美军基本上没有得到外界的支持,单独对抗大不列颠王国的军队。
直到明历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美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之后,一直隔岸观火的法兰西王国才参与了进来。
次年,法兰西王国宣布承认美国独立,并且与美国签订同盟条约。
随后,法兰西王国向大不列颠王国宣战。很快,西班牙王国也以美国同盟者的身份,向大不列颠王国宣战。
毫无疑问,法兰西王国与西班牙王国都想借助美国独立战争削弱大不列颠王国。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没有大明帝国的支持,法兰西王国与西班牙王国很难在海上战胜大不列颠王国。如果无法取得海上战争的胜利,也就难以扭转北美大陆战场上的局面。
明历四百一十一年(公元1779年),大明帝国的态度突然出现转变。
当年,大明帝国正式颁布《海上自由通行法案》。按照该法案,大明帝国的舰船有权力在世界上任何海域自由航行,并且自由通商贸易。另外,帝国海军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帝国船队的航行与贸易权。
说白了,这份法案本身就是针对大不列颠王国的。
就在头一年,大不列颠王国颁布了《封锁法案》,开始对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以及暗中支持美国的荷兰进行海上封锁,并且授权海军舰队检查一切进入美国港口的船只,并且有权扣留运送违禁物品的商船。
同时,大不列颠王国还大肆鼓励“私掠船”,并且与私掠船分享战果。
所谓的私掠船,就是打着国家旗帜的海盗。说白了,就是在海上拦截与窃取商船,以及商船运载货物的海上抢劫行径。
毫无疑问,这从根本上触碰到了大明帝国的利益。
随着《海上自由通行法案》在帝国议政院以高票通过,帝国海军的南洋舰队,以及常驻直布罗陀的欧洲舰队开始为航行在大西洋,特别是前往北美洲的船队提供护航。
为了避免与大明帝国发生直接冲突,同年,大不列颠王国办法紧急令,要求海军所有舰船不得拦截大明帝国的船队,更不得登船检查。
很快,法兰西王国与西班牙王国与帝国商人达成协议,由帝国商船将美国军队急需的物资送往北美洲。
美国也与大明帝国的商人达成协议,用茶叶与棉布市场换到了大量军械物资。
如此一来,美国独立战争的局面迅速扭转。
一方面,美军需要的各类物资可以通过大明帝国的商船远远不断的送到北美大陆。
另外一方面,法兰西王国与西班牙王国的海军舰队可以集中行动,打击分散行动的大不列颠王国的海军舰队。
到明历四百一十五年(公元1783年)的时候,美国独立战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同年九月,美国与英国代表在法兰西王国首都巴黎签署和约(《巴黎和约》),大不列颠王国承认美国独立。
这也就是开篇的那一幕。
虽然,大不列颠王国并没有放弃消灭美国,恢复在北美洲地区的殖民统治,二十九年之后,大不列颠王国(当时已被称作英国)再次出兵攻打美国,从而引发了“第二次独立战争”。但是,从《巴黎和约》签署的那一天开始,一个崭新的国家出现了。
诞生之初的美国并不引人瞩目。
当时,在大明帝国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有“美国”这么一个新兴国家。
正是如此,新生的美国并没有引起大明帝国的注意,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美国不过就是大西人在美洲大陆上建立的一个国家而已,其性质与欧洲国家并无多少差别。因此,在对待美国的方针上,大明帝国直接套用了对待欧洲国家的政策。
不干预,也不放松警惕。
可是,美国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而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包袱,没有拖累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充满了开拓精神,充满了扩张意识,从娘胎里带来了侵略与掠夺思想的新兴国家,一个注定将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国家。
谁也无法预料到,一百多年之后,正是这个得到大明帝国的帮助,摆脱了殖民统治,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国家将成为大明帝国世界霸主的最大威胁,也是最有力的挑战者。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十一章 … ~大工业时代~
无锡城外,成千上万的居民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来到了郊外新建的“车站”,将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
太阳升到天顶中央的时候,一名中年人脱掉了身上的礼服。
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个中年人的身上。
来到铺设在地面上的铁轨旁的时候,中年人从旁边随从的手上接过了一只巨大的铁榔头。
随着榔头砸下,将铁轨旁突出的铆钉打进下面木制轨枕里面。
明历四百四十九年(公元1817年)帝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从无锡出发,经苏州,最终到达松江黄埔港的铁路正式竣工了。
鞭炮炸响了。
横躺在地面上的两幅巨大的标语也竖了起来。
在鞭炮声中,一台冒着黑色烟尘与白色水雾,有着圆柱形脑袋的“大家伙”沿着地面上的两条轨道缓缓驶了出来。
这一刻,围观的群众都瞪大了眼睛。
巨大的车头左侧,一名热泪盈眶的中年人正在朝四周的群众挥手,看得出来,他非常激动,比在场的所有人都要激动。
他就是帝国伟大的发明家,工程师:查维壅。
历史记住的不是他在工程方面的伟大成就,而是他对人类,特别是工业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因为,他发明,并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从此,人类告别了人力、畜力、风力与水力的时代,首次获得了一种强大的,并且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强大力量。
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查维壅只是将这种力量投入到了实际的生产活动中。
真正发现,并且掌握这种力量的人并不是他,而是远在世界另外一端的,出生在大不列颠王国(英国)格拉斯哥的,一个叫詹姆斯·瓦特的发明家。
时间倒推八十一年。
明历三百六十八年(公元1736年),当瓦特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他将成为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家。
直到三十八年之后,也就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前一年,瓦特都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也就在这一年,瓦特成为了世界名人,因为当年四月,大不列颠王国政府正式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发明专利证书。
从此“蒸汽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实际上,瓦特并不是第一个研制蒸汽机的发明家,但不可否认的,欧洲人在开发新能源,新动力方面比大明帝国更加积极。
早在公元前,古希腊人就制造出了第一台利用蒸汽喷射反作用的发动机。公元1690年,法兰西人巴比制造出了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机,只是没能投入实用。八年后,既公元1698年,大不列颠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实用的无活塞蒸汽机,并且在矿山中大量使用。
从此可见,欧洲非常热衷开发新动力,探索新能源。
归根结底,这仍然是大明帝国对全世界商业市场的高度垄断造成的直接后果。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大明帝国的工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为机器提供动力的主要是水力。因此,大明帝国水利资源最为丰富的江南,湖广(现湖北),广东,四川等南方地区的工业最为发达。
虽然欧洲并不缺乏水力资源,但是欧洲大部分国家都相对弱小,缺乏足够的劳动力。
毕竟,在水力为工业主要动力的时候,人力资源仍然是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包括纺织,造船在内的众多产业,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另外,河流季节性的旱涝灾害也对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明帝国国土广袤,即便某处地区受灾,其他地区也不会受到影响。欧洲国家却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其狭小的国土面积决定了,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旱涝灾害,其国内工业生产必然受到灾难性的打击。
综合这些因素,寻求与获取新能源,新动力是欧洲国家超越大明帝国的唯一途径。
至少,这是欧洲国家在贸易与商业上赶超大明帝国,打破大明帝国商业与贸易垄断的最好办法。
正是如此,欧洲国家特别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相反,大明帝国的商人拥有丰富的资源,庞大的劳动力,广大的市场,并且可以坐享其成的获得超额利润,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制自然缺乏足够的动力。
欧洲人瓦特发明蒸汽机既是一个偶然现象,也是必然结果。
从偶然上看,很多人都在研制蒸汽机,结果只有瓦特的发明具有实用价值。
从必然上看,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随着科学探索逐步扩大,即便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也会有其他的发明家来完成他的工作。
蒸汽机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物。
要想制造出合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需要大量的基础投入。
比如,高精度水力镗床就是蒸汽机的基础制造设备。当年法国人没能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就是在制造技术上不过关,准确的说,是无法制造出足够好的汽缸。另外,大型铸造设备,以及先进的冶金技术都是必要的。
同样的,要想将蒸汽机投入实际生产,还需要相关的传动设备,即把蒸汽机的往复运动转化为其他各种运动形式,从而代替水力与人力,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大明帝国并不会故步自封,也绝不会骄傲自大。
随着蒸汽机出现,帝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也加快了在新动力,新能源方面的研究速度,并且开始考虑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首先,蒸汽机可以替代水车,为纺车,机床等工业生产设备提供动力。
仅此一项,就足以改变人类前进的步伐了。
蒸汽机不受气候影响,不受地理条件影响,而且能够长期运转。毫无疑问,蒸汽动力是比水力、风力、畜力更加理想的工业动力。
正是如此,蒸汽机的出现,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标志。
在这场工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中,大明帝国紧起直追,并没有被欧洲国家甩在身后,而是凭借其强大的国力,丰富的资源,以及充足的资本,在短短十年之内,超越了所有的欧洲国家,包括诞生第一台蒸汽机的英国。
明历四百零九年(公元1777年),松江机械厂制造出了帝国第一台蒸汽机。
到明历四百一十六年(公元1784年),短短七年间,帝国江南地区已经有二十八家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另外,帝国的资本家首先将蒸汽机应用到了纺织业以外的产业中,比如冶炼,铸造。
到明历四百三十二年(公元1800年)时,帝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也就是说,仅仅花了二十三年,帝国就初步完成了工业革命,蒸汽动力成为了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
同期,欧洲的工业革命才刚刚起步!
大明帝国并没有停止前进,新到来的“大工业时代”也不会让帝国停下前进的脚步。
随着蒸汽动力的大规模应用,相关行业,特别是运输业成为了工业革命中下一个发生剧变的产业。
实际上,运输业一直是帝国工业生产的瓶颈。
工业革命的二十三年间,帝国国内物资运输总量激增四十五倍,远远超过了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
比如,当时产自江西与湖南的钢铁需要运送到江南地区的钢铁厂,而钢铁厂生产出来的钢铁需要运送到造船厂,机械厂等等制造工厂,而制造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还需要输送到帝国的各个城市,乃至世界各地。
以往,水运起到了关键作用。
问题是,内河水运的总运量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提高运输能力,大量生产原料与工业成品都无法及时的销售出去。同样的,如果不能改变以内河航运为主的运输方式,就无法摆脱将工厂建立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地区的问题。
新的,更高效的,运能更强的运输方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这时候,蒸汽机成为了唯一的解决方法。
当然,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欧洲人。
公元1810年,英国工程师斯蒂文森提出了“轨道运输”的概念,即开发一种以蒸汽机为动力,在特制轨道上运行的车辆,从而大幅度的提高陆路运输的效率与运能,改变以水路为主的运输方式。
当这个想法传到大明帝国的时候,立即引起了一个人的“共鸣”。
他就是查维壅。
经过三年的努力,查维壅制造出了第一台试验型蒸汽机车。随后,他又花了一年的时间论证修建铁路的方案。
明历四百四十六年(公元1814年),查维壅带着他的设计方案前往帝国京城。
三个月后,帝国内阁政府采纳了查维壅建造铁路的方案,并且由中央政府拨款一百万,江苏地方政府拨款五十万,民间筹集五十万金元,总共投资二百万金元,修建从松江(当时松江还没有成为直辖市,属于江苏省)到无锡的货运铁路。
当然,比起几百年后四通八达的铁路来说,这条铁路根本算不了什么。
其最大设计运行速度仅仅每小时五十里(约合每小时二十五公里),正常运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十八里,也就是说,不比人步行的速度快多少!
可是,这却是划时代的进步。
经过三年的勘察与施工建设,到明历四百四十九年(公元1817年),松锡铁路正式通车。
当时,很多人都抱着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个新生事物,甚至有很多人相信,这只是帝国政府搞的一个“面子工程”,会像以往修建的那些皇陵一样,逐渐被人们淡忘。
可是谁又能够想到,在未来的一百多年内,铁路将取代公路,成为陆上主要运输方式?
从此,人类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历史以不可阻挡的滚滚之势将人类文明带上了一个时代的巅峰!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十二章 … ~明欧战争~
波澜壮阔的海面上,一支悬挂着金色腾龙旗,由四十多艘战列舰,六十多艘巡洋舰组成的庞大舰队乘着东南风,向北快速航行着。
北大西洋上,五月分就刮起了东南风,确实非常反常。
难道,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
旗舰舰桥上,一名身着海军蓝将领服的中年人抬头看了眼桅杆顶端的“风兜”,目光再次回到了前方雾气笼罩的海面上。
三天了,整整三天,仍然没有追上!
中年将领的神色极为严峻,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说,三天的时间足够改写历史。可是,他却率领舰队在大海上浪费了这宝贵的三天时间!
“将军,快看!”
大雾中,一艘只有一层火炮甲板的三等巡洋舰(按照帝国海军对战舰的分化,装备能够发射五十斤炮弹,且火炮数量超过八十门的为战列舰,装备能够发射三十斤炮弹,火炮数量在六十到八十门之间的为一等巡洋舰,四十到六十门之间的为二等巡洋舰,二十到四十门之间的为三等巡洋舰,少于二十门的为驱逐舰。一般情况下,三等巡洋舰只有一层火炮甲板)快速穿出,朝着舰队方向驶来。
“是‘宁波’号!”
中年将领微微点了点头,虽然还有好几里的距离,但是他早就认出了那艘巡洋舰,正是昨天派出去的,寻找敌舰队行踪的“宁波”号。
按照当时帝国海军对战舰的命名原则,战列舰中,一等战列舰都以帝国历史上的名人,特别是海军将领的名字命名;二等战列舰以帝国各省省会,或者重要地名命名。巡洋舰则主要以帝国的大中型城市命名,其中又以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为主。
随着旗舰减速,“宁波”号巡洋舰迅速靠了上来。
一名年轻军官等不到巡洋舰放下帆板,直接抓住缆绳,从巡洋舰荡到了旗舰上。看起来,情况相当紧急。
“禀将军,发现敌舰队!”
中年将领的眉头微微一皱。
“主力舰队?”旁边的副官更是焦急。
“主力舰队,就在前方约莫三十里处,大约有五十艘战列舰,上百艘巡洋舰与驱逐舰。”
“可否见到远征舰队?”
“没有……我们也不太清楚。”
“将军……”副官抬起头来,朝中年将领看了过去。
“你先回去吧!”中年将领朝传令军官挥了挥手。
“是!”
等到传令军官离开后,中年将领才转过身来,朝着前方的大海看去。
显然,一切都迟了,来得太晚了!
想到这,中年将领闭上了眼睛,捏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
“将军——”副官的神色也差不多,只是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
“继续前进!”中年将领长出了口气,“以牙换牙,以血还血。不管远征舰队是否被敌舰队歼灭,现在该我们登场了!”
命令迅速传达了下去,庞大的舰队重新列队。
速度较慢的战列舰组成了战列舰编队,位于舰队前方。速度较快的巡洋舰编队组成了两列编队,分别位于战列舰编队的侧后方。
北面不远处,雾气蒙胧的海面上,另外一支庞大的舰队也在做着同样的准备。
两个小时后,当两支庞大的舰队遭遇时,轰隆的炮击声响彻天宇。
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的第一场全面战争,也是海军风帆战舰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就此爆发。
交战双方分别是:
从帝国本土出发的,编有十二艘一等战列舰,三十三艘二等战列舰,二十艘一等巡洋舰,二十四艘二等巡洋舰,三十九艘三等巡洋舰,总计五万七千八百三十四名官兵的帝国南洋舰队。
联合了英国、荷兰、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编有十艘一等战列舰,二十四艘二等战列舰,三十三艘三等战列舰,二十八艘一等巡洋舰,三十二艘二等巡洋舰,五十六艘三等巡洋舰,总计七万八千八百五十六名官兵的欧洲联合舰队。
交战海域在英吉利海峡南端的根西岛与奥尔德尼岛之间。
战斗从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傍晚。经过夜间短暂的休整之后,次日清晨,战斗继续进行,最终持续到了当天下午三点四十五分。
从实力上看,双方相差无几。
帝国海军南洋舰队的战舰更加庞大,且火炮威力更大。欧洲联合舰队则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其巡洋舰更适合北大西洋的海况。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交战第二天的中午,另外一支舰队突然杀到。
这就是常驻欧洲的帝国“远征舰队”。
虽然该舰队只有八艘二等战列舰,二十四艘巡洋舰,但是对交战双方来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受到夹击之后,欧洲联合舰队迅速崩溃,舰队官兵的士气也受到严重打击。
正在苦苦支撑的帝国南洋舰队则士气大振,并且转守为攻。
接下来,不到四个小时之后,欧洲联合舰队溃散,输掉了这场海战。同时,联合起来对抗大明帝国的欧洲国家也彻底的输掉了这场战争。
获胜的一方并没有什么好值得嘉奖的。
是役,帝国海军总共损失了四十六艘战舰(其中三十四艘失去航行能力,在战斗结束之后被舰队自行销毁),另外还有二十八艘战舰在返回帝国的途中损毁。阵亡官兵一万八千五百四十四名,伤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二名。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虽然帝国海军彻底粉碎了欧洲国家挑战帝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梦想,但是帝国海军也元气大伤,导致帝国国力一落千丈,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被大大削弱。
导致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爆发全面战争的基本动力正是——蒸汽机。
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大量廉价商品涌入市场,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新兴的欧洲工业国,都需要大量资源,以及庞大的海外市场。
也就是说,争夺海外资源与海外市场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
实际上,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有人预料,大明帝国不可能永久霸占欧洲市场,更不可能永久控制庞大的海外领地,霸占全世界的资源,随着欧洲国家的兴起,大明帝国与欧洲列强的战争将在所难免。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明欧战争”前夕,大明帝国已经控制了几乎所有的资源产地与海外市场,包括朝鲜、日本、南洋、南亚次大陆、新大陆(大洋洲)在内的整个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地区成为了帝国的后院。琉球王国更是举国内附,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一个海外行省。
另外,存在了数百年的奥斯曼帝国也逐渐走向衰落,其周边地区纷纷独立,并且成为了大明帝国与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与海外领地。比如,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几乎全在大明帝国的控制之中,北非地区则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只剩下了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以及欧洲东南端的一小部分领土。
在此情况下,欧洲列强需要扩大海外领地,就必须得与大明帝国为敌。
此时,蒸汽机成为了推动战争的必要因素。
如果蒸汽机没有诞生,欧洲国家永远不可能在生产力上超越大明帝国,更难以在国力上与大明帝国媲美,也就没有资本与大明帝国竞争。
当初,西班牙的惨败足以让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感到胆寒。
随着蒸汽机推广,蒸汽动力的普及,工业生产效率以难以想像的速度提高,工业产品极大丰富,工业产能也远远超过了之前任何人的预料。
工业正是现代化战争的基础。
随着工业生产能力提高,欧洲各国的军事实力也随之提高。
虽然欧洲国家之间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有大不列颠王国的前车之鉴,几个主要的西欧国家首先认识到,要想提高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就必须团结一致,对抗强大的大明帝国。
英国,法国与西班牙,这三个欧洲元老级别的海上强国首先联合了起来。
随后,荷兰,葡萄牙,以及位于地中海,刚刚完成统一的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个秘密联盟。
除了意大利在战争前期退出联盟之外,另外五个西欧国家全头参与了与大明帝国的全面战争。
当然,引发战争的只是一起微不足道的小事。
对当时的欧洲国家,以及大明帝国来说,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消耗过剩的工业产能,并且打垮最强大的对手,无疑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战争爆发之后,西班牙首先向直布罗陀要塞发动了进攻,以期夺回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门户,同时洗刷历史上的耻辱。
当欧洲国家向帝国开战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帝国议政院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帝国进入战时状态的法案,同时将帝国的军政大权交于帝国内阁首辅,首辅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击败敌人,获取战争的胜利。
随即,帝国三大舰队进行整合。
东洋与北洋舰队分别抽调部分战舰加强到了南洋舰队。并且由南洋舰队统帅袁飞泓上将(当时,帝国海军率先确立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军衔制度)率领舰队远征欧洲。
可是,帝国的行动仍然晚了半拍。
等南洋舰队跨越重洋,来到佛得角群岛(帝国前往欧洲的最后一站)时,设在该岛的港口已经被焚毁,大量军事设施也被摧毁,就连生活在该岛上的数千名帝国移民都不见了踪影,更别说驻扎在此的那支用来对付海盗的小舰队了。
随即,南洋舰队以最快的速度开赴直布罗陀要塞。
结果,迎接他们的是西班牙军队的炮弹。因为无法突破西班牙设在海峡西侧的防线,南洋舰队最终放弃了前往直布罗陀要塞的打算,准备北上寻找欧洲舰队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