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巨浪-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牢固的控制墨西哥,美国在一战后走错了一步棋,即没有给墨西哥任何好处。

同时,帝国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反省以往的国际战略,并且利用了美墨之间的矛盾。在停战谈判开始的时候,帝国就提出将北马里亚纳群岛转交给墨西哥,而不是直接转交给美国。显然,这个提议不可能被美国采纳。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墨西哥国内的反美情绪再次露头。

当时,利用北马里亚纳群岛的管辖权问题,帝国在宣传上做了很大的文章,给全世界的印象是,帝国准备将这座主要由帝国殖民者后裔控制的群岛转交给同样是帝国殖民者后裔的墨西哥,结果因为美国坚决反对,所以才没有能够成为事实。

当然,一点点的反美情绪根本没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只是,这却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墨西哥总统数度准备参战,以便在战后获得更多的利益。墨西哥没有能够在一战之后瓜分到战利品,一个很大因素就是因为墨西哥没有加入协约国集团,没有直接派兵参战。

因为国内的严重反美情绪,所以墨西哥总统一直没有能够做出参战的决定。

等到美国需要墨西哥参战的时候,美国已经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即便墨西哥那位王聪总督后裔的总统很想参战,也绝不会加入协约国集团,而是要想方设法的加入同盟国集团,因为加入必定战败的一方,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巨大的坏处。

只是,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墨西哥总统并不是墨西哥的真正统治者。

后来,随着阿根廷等美洲国家以同盟国成员国的身份参战,墨西哥国内的反美呼声再次高涨。在七十六年(44年)间,墨西哥各地就爆发了上千起针对美国的暴力事件,导致数百名美国人遇害。

为了稳定墨西哥,美国不但在美墨边境地区集结了数十万大军,还将驻墨美军从一万五千人增加到了三万五千人,并且开始在墨西哥北部地区,也就是美国人集中的地区进行武装巡逻,以确保在墨美国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只是,美国的高压政策并没有起到正面作用。

到七十八年(46年)上半年的时候,墨西哥国内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了。

当时,墨西哥南部地区出现了数十支反政府武装力量,其中规模最大的“墨西哥解放阵线”拥有上万名游击队员,且纪律严明,作风硬朗,作战素质甚至在墨西哥正规军之上。另外,在墨西哥中部地区,也就是墨西哥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还接连爆发了数百起针对政府官员,以及美国机构的暴力袭击事件。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墨西哥总统还不采取措施,其政权肯定会土崩瓦解。

到了这一步,墨西哥总统要想留在总统的宝座上,就必须果断的,且坚决的采取措施,要么镇压国内的反动武装力量,要么就向美国开战,与反政府武装力量同仇敌忾,建立相互信任与相互支持的政治互信。

也就在这个时候,帝国公开表态,欢迎一切反美力量加入同盟国集团。

毫无疑问,这就是对墨西哥总统的最后通牒。如果墨西哥还不向美宣战,帝国就将承认墨西哥的反政府力量,而不是承认现在的墨西哥政权。那么,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墨西哥政坛上将迎来一场血雨腥风。

几乎同时,帝国陆军在墨西哥进行了积极活动。

在帝国的威逼利诱之下,墨西哥总统最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随着墨西哥向美宣战,美国构筑的本土防线彻底土崩瓦解。

五月十一日,墨西哥政府与六支主要的反政府武装力量达成了停火协议,在总统保证将于战后举行全民大选,组建一个符合所有墨西哥人民利益的联合政府之后,反政府武装力量接受政府的改编,成为了正规军事力量。

同日,帝国陆军第一支赴墨军团到达墨西哥西北部的瓜伊马斯港。

到此,已经沉默了一年多的帝国陆军终于再次冲到了战争的前沿地带。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三十七章 … ~关键砝码~

很多人都认为,墨西哥倒戈,是压死美国这头骆驼的最后一要稻草。

在接下来的五天之内,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十多个小国,以及南美洲地区的乌拉巴拉圭等国都先后宣布加入同盟国集团,并且向美国宣战。当时,除了巴西仍然保持中立之外,整个西半球就只剩下协约国集团成功员国的殖民地与海外领地,或者海外属地还没有加入战争了。

到此时,世界上没有参加战争的国家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当时,同盟国集团已经拥有三十二个成员国(当时全世界总共就只有不到五十个国家,除掉协约国集团已经战败的成员国之外,只有大概四十来个独立国家),而协约国集团就只剩下了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后二者名义上分别是英国与美国的海外属地,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主权国性质)。

加拿大虽然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根本算不上大国。

澳大利亚隔着千山万水,且在严密的战略封锁下,连自保都成问题。

也是说,真正还在坚持战斗的就只有美国。

以往,美国还有一点点幻想,认为只要守住了本土,将战争拖下去,不管帝国有多么强大,只要帝国不愿意承受攻打美国本土所带来的惨重损失,就不会进攻美国本土。而随着战争拖下去,帝国迟早有一天会承受不住战争的重压,最终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从而使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得到保护。

现在,问题却不这么简单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同盟国集团,随着战争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小,并且逐渐集中到了美国周边地区,帝国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之前就调整国家战略,并且调整国际秩序,建立一套新的国际体制,从而结束大规的军事行动,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

这样一来,即便战争拖下去,也不会对帝国造成多大的影响,反而只能使美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从而使美国爆发内乱,沦落为三流国家,甚至被肢解成多个国家。

这一点,从当时的帝国战略调整上也能看出一点端倪。

在墨西哥向美国宣战之后,萧鼎昆没有让陆军以墨西哥为基地进军美国本土,而是要陆军尽快稳住墨西哥地国内局势,化解墨西哥政府与反政府力量直接的矛盾,甚至帮助墨西哥进行全民大选,建立新的民主政府。

海军方面,萧鼎昆的态度也很明确,不再继续向美国内地推进。

也是说,萧鼎昆已经全面放弃了攻占整个美国的战略计划,准备通过其他方式来迫使美国投降,从而结束战争。

当时,萧鼎昆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了战后的国际秩序,以及国内矛盾上。

照此情形,即便美国拖上几年不投降,在其海军已经被彻底消灭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对帝国构成多大地威胁,最终只能使引爆美国的国内矛盾。如果看得再长远一点,就能看出,萧鼎昆正是希望利用美国的国内矛盾来击败美国。

按照当时情报部门提供的相关消息,美国肯定坚持不到七十九年(47年)的夏天。

也是说,在美国国内下一次粮食大丰收之前,美国国内地粮食危机得不到根本解决。仅此一点,就足以彻底击败美国了。

由此可见,到此时,美国已无退路,投降是其最好的选择,也是其唯一地选择。

当然,局势的变化确实很出任意料。

五月十七日,驻新西兰的美军最高指挥官福斯特上将通过全球公共广播频道宣布,由他统辖的美国军队正式向帝国投降。

同日,帝国就做出了回应,一方面欢迎福斯特上将的投降决定,另外一方面紧急向新西兰派遣了三个陆战师的兵力,以接管美军的防区,收容投降后的美国战俘,并且向新西兰的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当时,迫使驻新美军投降地关键原因是严重缺乏医疗设施与医疗药品。

与澳洲大陆一样,新西兰有着发达的农业,却没有发达的工业,甚至连基础工业都不健全。

在遭到全面的战略封锁之后,新西兰在美国的军事管制之下,生活物资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可是其他的重要物资却极端匮乏,其中最稀缺的就是药品。

在七十七年(45年)六月份(新西兰为初冬)的时候,新西兰就爆发了一场大流感。

虽然没有办法搜集到确切的相关数据,但是据一些新西兰民间资料的记载,在这场大流感中,至少有四分之一地新西兰人丧命。当时,很多村庄只剩下了不到一半的居民。虽然大中型城市地情况要稍微好一点,但是在必须优先保证美国驻军的医疗下,仍然有很多平民无法得到及时地医疗救助。

到七十八年(46年)初的时候,新西兰又爆发了一场大瘟疫。

据后来考证,应该是新西兰城镇地基础卫生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修缮,结果导致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引发了霍乱。同样因为没有足够的药品与医疗机构,至少有上百万新西兰人死于这场瘟疫。

到此,新西兰的情况已经非常恶劣了。

不但平民的生命得不到保证,就连美国驻军官兵的生命也得不到保证。在大流感与瘟疫中,至少有数千名美军官兵丧命。

随着大批军人死亡,美军的斗志与士气急剧下降。

当时,就算帝国决定出兵攻打新西兰,恐怕也不会遇到多少抵抗。

在随后的救助行动中,帝国向新西兰派遣了大概三千五百名军医,另外还从国内各大公立医院调遣了上万名医务人员。仅在七十八年(年)下半年,帝国就向新西兰运送了数十万吨医疗设备与医疗药品,救治了上百万军民。直到战后的第三年,新西兰的疾病流行情况才得到了基本控制。

不说别的,在救治行动中,就有一百二十七名帝国医务人员死于流行性疾病!

只是,相对于后面发生的事情,新西兰的这点麻烦就算不了什么了。

五月二十三日,驻澳美军总司令卢克上将宣布向帝国投降,并且请求帝国立即向澳洲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当时,澳洲大陆的情况要比新西兰复杂得多。

在放弃了攻打澳洲大陆的作战计划之后,帝国海军开始对澳洲大陆进行全面封锁。为了更好的达到封锁的目的,帝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上各部署了一支由巡洋舰与驱逐舰为核心力量的地区性舰队。这二支舰队除了负责日常的警戒巡逻与战略封锁之外,还会时不时的去炮击澳洲大陆上的港口,以及沿海城镇,以确保没有任何船只能够到达,或者离开澳洲大陆。

显然,这种做法将澳洲大陆上的军民逼上了绝路。

澳洲大陆的腹地都是沙漠与戈壁,不适合人类居住。绝大部分的澳洲居民,以及驻澳美军都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另外,澳洲的主要农业区,工业区与城镇也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持久的封锁与炮击,对澳洲沿海工业区与城镇的影响最大。

到七十八年(46年)初的时候,澳洲的情况已经非常恶劣了。

虽然澳洲大陆的农场众多,能够生产出足够所有军民需求的粮食,但是在饲料与化肥无法运抵的情况下,澳洲大陆的农业产量连年下降。另外,随着主要的城镇被舰队摧毁,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众多的公共基础设施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动荡。

为了稳定局势,美军不得不在澳洲地区推行军事管制法。

仅在七十七年(45年)下半年,美军依照军法处决,或者是就地正法的暴动份子就达超过了三千人。另外,美军的极端管制措施还导致澳洲土著居民的严重不满,在这半年内,至少发生了五百多起由土著人反对白人统治的暴力活动。

新西兰驻军宣布投降,成为了澳洲投降的催化剂。

这也让帝国背上了二个非常沉重的负担。当时,帝国的海运力量已经非常紧张了,而且随着萧鼎昆调整国家战略,新建的船只数量急剧减少,要想为澳洲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新西兰与澳洲地区的美军统帅先后宣布投降,也成为了美国投降的催化剂。

到澳洲投降的时候,除了加拿大之外,美国就没有别的盟友了!

当然,美国是否会按照帝国的意愿宣布投降,还得看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较量。

以当时的情况,似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会投降,但是不会立即投降。

只是,在澳洲驻军司令官宣布投降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五月二十五日发生的一件事情迅速改变了局面。

当日,德国远征军在巴黎正式宣布成立。

同一天,德国元首公开宣布,德国将以同盟国主要成员国的身份,在美洲大陆战场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一消息会让美国继续坚持下去。

可是,更有远见的人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当时白佑彬就断定,德国的表态,将成为敦促美国投降的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砝码!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三十八章 … ~适得其反~

德国元首在战争末期的高调表态。至今都让人觉的匪夷所思。

战后。很多战争史学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即德国元首为什么要在明不可能收到任何效果的情况下。宣布插手美洲战场。从而从根本上损失了德国的国家利益。

只是。至今德国政都没有公布与之相关的文件。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元的高调表态确实突然。也确实很难让常人理解。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高调表态之后的直接后果是。帝国必然会以肢解美国做要挟。迫使美国新任总统。也就是马歇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谈判中。美国最重视的就是国家与领土的完整性。如果真的在战后遭到肢解。美国就将永远的沦落为三流国家。当然。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曾经是欧洲大陆最大国家。也是德国最强大对手的俄罗斯就在战败之后被同盟国三巨头肢成了三个国家(战后帝国与土耳其的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而德国与意大利的占领区合并之后。成立了俄罗斯民主共和国)。如果真让德军进驻美国本土。美国肯定会成为第二个俄罗斯。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反面教材。

英国在向帝投降之后。帝国不但立即向英国提供了战略援助。帮助英国稳定住了国内局势。同时让英国摆脱了战争的困扰。还从根本上保证了英国的独立性完整性,从而使英国很有可能在战后成为欧洲的区第二大强国。继续拥有足以与德国抗衡的强大实力。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为了避免战后遭肢解。美国就必须立即向帝国投降。

也就是说德国元首高调表态最终只能加速美国投降的步伐,而不可能给德国带来任何质性的好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德国元表态之后。停战谈判立即推进了很大一步。

那么。德国元首为么要在这候做适得其反的事情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许德国元根没有选择的余地。

早在七十八年(46年)初的时候德国就组建了远征军,并且将参加过东线战争。与西班牙战争的十多个精锐师(包括五个装甲师)编入了远征军。另外。德国早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开始为远征美洲大陆做战略准备工作。到年初的时候。德国已经在欧洲西部地区的港口中囤积了数百万吨作战物资。

当时。积极做准备的还有意大利。

虽然意大利的动员规模没有德国大。但是作为德国的亲密盟友。作为未来欧洲二大强国之一。意大利也一直希望能够将势力范围扩张到美洲大陆;在美国分一份好处。为此意大利还与德国达成了秘密协议。即合并二国的占领区。当时意大利与德国在俄罗斯的占领区就基本上完成了合并工作。二国正在就成立联合军管政府的事情进行积极磋商。也就是说。意大利将搭乘德国战车。在未来的欧洲拥有关键席位。

问题是。不管是德国,还是意大利。都不具有向美国投送兵力的能力。

整个大战期间。德国几乎将所有国力都投入了地面战争。拿德国海军来说。其仅有的几艘战列舰中。有一半以上是从国外采购的。而不是自行建造的。而且。采购的那几艘战舰都是在战争后期。已经击败了法国。大陆战场上的局面也变的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下达的订单。而在此之前。德国甚至连采购战舰的钱都拿不出来。

在此情况下。德国根本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海运力量。

更重要的是。整个战争期间。向德国提供战略援助的运输工作都是由帝国承担的。而且所有船队都不是直接前往德国。而是在土耳其与意大利的港口靠岸。然后通过陆路将资运送到德国。

如此一来。德国本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运输船队。

即便在俄罗斯战败之后。德国迅速调整了战略。将海军建设放在了首位。甚至不惜提前裁减陆军规模来确保向海军提供足够的资金。问题是。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绝不仅仅是投入资金那么简单的事情。

当时。德国还不得不向帝国订购新的战列舰呢。

即便是建造相对简单的多的运输只。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考虑到德国的舰船设计能力。以及德国造船厂的效率问题。德国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足以为远征军提供掩护的舰队。以及为远征部队提供后勤保障能力的船队。实际情况是。到战后的第四年。德国仍然没有能够打造出一支强大的舰队与船队。

在此情况下。德国向美洲大陆派兵。必须看帝国的脸色。

也就是说。德国的作战部队。乃至作战部队所需要的作战物资,都必须依靠帝国的海运力量。离开帝国的运输船队。德国的作战部队别说渡过大西洋。就连三十多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也无法逾越。

意大利的情况也不德国好多少。

虽然在大战期间。意大利通过出兵北非战场。建起了一支实力相对不弱的海运力量。担起了地中海南北两岸的主要海运工作。但是意大利的这支船队与舰队一样。只是“内海型”船队。大部分运输船只的吨位都非常小。航速非常慢。更适合在海况较好的地中海航行。而不太适合在北大西洋上航行。

另外。这支船队也法为德意远征军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元首确实只高调的表态。而不可能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那么德国元首为什要这么做呢?

难道。德国元首不清楚这些问题?

显然不可。作为国家元首。就算不太精通。也应该得到德军将领的提醒。不可能每一个德军将领都不知道实际情况吧。

那么。这只能说明。元首是故意这么做的。

而德国元首这么做定有原因。

从当时的情况来。只要帝国按兵不动。并且在对美作战问题上不给德意太多的机会。最终肯定能够迫使美国投降。差别只是时间问题。

站在德国的立场上。在面对美国只向帝国投降的问题时。其处境确实非常尴尬。

如果美国向帝国无条件投降。那么美国就将成为第二个英国。随着美国与英国都沦落为了帝国的“被保护国”。整个西方世界的秩序都将被彻底打破。就算德国通过联合意大利。并且扶持西班牙。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德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强国。反而会因为英国与美国的倒戈。从而面临来自西方世界内部的直接挑战。

在此情况下。真正获得好处的就是帝国。

通过挑起西方世界的内部斗争。帝国不但能够确立其世界霸主的地位。还能够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之内不需要考虑西方世界的直接威胁。

其实。纵观数百年来的历史就能现。帝国一直在利用西方世界的内部矛盾来限制西方世界的展。以确保以帝国为核心的东方世界在世界格局中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从而使东方文明在数百年之内凌驾于西方文明之上。成为世界的主流文明。

历史上。西班牙、英国与美国都是西方世界中挑战东方文明的主导。

德国通过依附帝国的方式。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联合西方世界的所有力量。挑战以帝国为核心的东方文明。使西方文明成为主导文明。当然。与英国、美国主导的西方文明相比。不同的只是更换了主角。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国就需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西方文明的统一性。

为此。德国就必须尽量在美国获得实际的利益。

在无法出兵美国的情况下。德国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迫使帝国在谈判中让步。让美国保住其基本利益。从而为西方文明的下一次崛起奠定基础。当然。德国更希望通过在战争末期的行动。来影响到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从而为今后美国倒向德国。跟随德国一同挑战帝国打下基础。

这也正是德国元首高调表态的直接原因与根本目的。

只是。谁也不知道。德国元首的高调表带最后只收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面对德国元首发表的这篇极具挑衅意味的声明。帝国首辅萧鼎昆采用了最简单。也是最适的策略:借力打力。

美国最担心的就是遭到肢解。而德国军队到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肢解美国。

在此情况下。美国别无选择。连国土的完性都不能保证。又凭什么去挑战强大的明帝国呢?

更何况。美国一直就不是亲德的国家。美国更难在短期内倒向德国。

至少。在第二次世大战末期。美国国内确实没有多少亲德势力。当时主导美国政治的是新英格兰人。而德国是英国的传统敌对国。这些人肯定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改变其固有的观念。心甘情愿的接受日耳曼人的领导。

五月二十八日。停战谈判正式结束。

次日。马歇尔在亚特兰大宣布美国无条件向同盟国集团投降。

同日晚上。驻扎在亚特兰大的美军准备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推翻马歇尔政府。结果参加政变的军队还没有集结起来。就被马歇尔调来的军队给镇压下去了。

马歇尔本来就是军人。要想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他。肯定没有那么容易。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三十九章 … ~美国投降~

六月六日。波托马河河口处。

以“陈渊洋”号为首的十多艘战舰缓缓停了下来。战舰右侧的河滩上。五千多名陆战队官兵分成了三道防线。严密的监视着周围的一切情况。“陈渊洋”号战列舰前方不远处。几十艘载着海军陆战队水上安全部队官兵的汽艇正在往返巡逻着。

战舰的舰桥外。白佑彬正在看着北面的华盛顿。

陆战第十军在占领了华盛顿之后。就开始收容汹涌而来的美国战争难民。随即陆战队就开始了华盛顿的重建工作。因为无法调来更多的工程兵。所以陆战队不的不组织一批身强力壮的美国平民参加重建工作。

当时。华盛顿附近五个难民营都修建了新的房舍。

至于华盛顿的重建规划工作。白佑彬没有考虑过。余辉宏也没有考虑过。当时重建的主要内容就是为难民提供安身之处。同时尽量修复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让陆战队能够更便捷的行动。

最让白佑彬意想不到的是。陈锦宽竟然让他主持受降工作。

按理说。有资格前来签署投降协议的至少都的是海军总参谋长。并且几份主要协议应该由内阁官员签署。白佑彬作为战区司令官。只负责为受降工作提供平台。并且代表战区内的参战部队接受美军投降。

实际上。最初也确实是这排的。

虽然萧鼎昆以体康为由。拒绝直接接受美国投降。但是按照大部分内阁成员的意思。应该由陈锦宽。或者卫延年去受降。结果。在六月一日的时候。德国联合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要求也参加受降工作。这下萧鼎昆可不干了。他立即命令海军立即着手准备受降工作。必须赶在德国意利等国的代表到达之前与美国签署投降协议。至于同盟国集团与美国签署投降协议的事情。则由萧鼎昆另外想办法安排。

这下。不管是陈锦宽。还是卫延年。都不可能及时赶到美国。

另外。当时萧鼎昆安排陈锦宽去柏林访问通过向德国提供海军技术的方式来稳住德国的情绪。而卫延年则在忙着组织后方的战略运输。以及向澳洲、新西兰与美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根本无法抽身到美国来参加受降仪式。

最终。则个责任落到了白佑彬的身上。

当然。除了白佑彬外。余辉宏将代表帝国的地面作战部队(包括陆军)接受美国陆军投降。杨定方将代表帝国海军接受美国投降。而帝国驻墨西哥大使则将代表帝国内阁政府接受美国政府投降。白佑彬需要接受的是美国总统。美国三军总司令马歇尔的投降书。只是当时马歇尔还在亚特兰大镇压军事政变。所以将由他的全权代表向白佑彬投降。

选择受降平台的时候。白佑彬也费了一番功夫。

当时。第一批四艘“海洋”级战舰已经服役。并且编成了第44舰队还在五月下旬的时候参加了几次炮击行动。表现出了超乎想像的打击能力。

按照绝大部分人的意思,应该从四艘战列舰中挑选一艘作为受降平台。

当时。包括杨定方在内的很多将领都认为。“太平洋”号是最有资格成为受降平台的战舰。不说别的。帝国海军正是在获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之才为击败美国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艘用“太平洋”命名的战列舰不但能够代表帝国海军。还能够代表那些在太平洋战争中牺牲的帝国海军将士。

白佑彬也基本上赞这一观点。

虽然当时还有人提出让“陈渊洋”作为受降战舰。毕竟陈渊洋是帝国海军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也是拉开了帝国海军数百年辉煌史的元勋。甚至可以说是帝国海军缔造者。由这艘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战舰来接受美国投降。更能体现帝国海军的传统。但是白佑彬总觉得用“陈渊洋”号去受降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当初就是“陈渊洋”号率领第四舰队杀入了切萨皮克湾。将华盛顿轰成了废墟。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另外。陈渊洋本人也拉开帝国在西方世界殖民史序幕的海军将领。其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不是很好。

也就在白佑彬决定用“太平洋”号去接受美国投降的时候。发生了一起事故。

当时。一名炮手在正规训练中因为操作不当。导致A炮塔的三号主炮炸膛,至少有十多名官兵伤亡。在随后的检查中。“平洋”号的枪炮长发现了其主炮炮塔的一个严重设计缺陷。并且很快就在另外三艘妹舰上也发现了类似的设计缺陷。

“太平洋”号与另外三艘姊妹舰在六月三日的时候离开了前线,一同前往英国的扑茨茅斯。准备接受一次小规模的改进。以消除操作中的隐患。

这下。白佑彬手里只剩下了十二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这十二艘分别用帝国历史上的海军元帅。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