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过了几天,这一次朝廷有回话了,老太太亲自做的批语:郑家子年少轻狂,汝亦糊涂,速将那几物送至京城。

一个小孩子恶作剧,并且还是你的后生,你居然当成了四贤者,你是不是一个糊涂官?

第七十三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上)

老太太动怒了,刘知州没有办法,派人向四行首索要四个笔筒。

江杏儿那边比较好办,她虽舍不得,可钻进了宝库啦,犹豫了一会儿,就给了衙差。其他三女都不给,手里有这物事多好,凭空招揽了大量生意。刘知州只好一个个登门劝说。

不是那回事,是我们弄错了,这四个笔筒是一个人制作的,他开了一个小玩笔,有可能太后都生气了。你们放在身上,弄不好惹火烧身。

老太太有没有动怒不知,但老太太肯定生气了。

先不管,将三筒诓来,否则三女不给,又不好用强迫的手段。

几个女子一听太后都生气了,连忙从手中将它拿出来。自己是青楼的小姐,非是郑家子,官宦子弟,又是读书人,朝廷律法会宽容一些。不过还是好奇的问:“是谁制作的?”

“这个你们最好不要问。”

将几个笔筒诓走,送到京城。

其实老太太根本没有生气,这个小家伙鬼鬼祟祟的,才气又好,但有谁能想到?岂止是刘知州,那几首长短句都传疯了,可曾有人看出来?不过虽喜欢小家伙的才气,然而这个小家伙顶得自己差一点下不了台,刘知州是他的半个恩师,自然不轻不淡的说了一句。

东西到了京城,老太太看了也惊奇的说:“好物事。”

不管怎么说,这四样东西往桌上一放,多雅致啊,比那些金啊玉的,好看多了。几首长短句,她早就铭记于心,甚至宫里的宫娥都在传唱。于是就看字,倒底是什么原因,让刘知州都疏忽了。

“咦?”

老太太也脱不了俗,看过发出惊奇的一声。

“太后,怎么啦?”罗崇勋立即跑来问。

“罗卿,你来看这字。”

“咦,好生古怪。”

“这个小孩装神弄鬼……”老太太摇头。不是第一回了,在京城也是,不是弹完琴一声不发就离开了,何来那么多谣传。

罗崇勋也没有听出她话中意思是反感,或者是欣赏,不敢发言。

“你去将小宋与晏学生喊来。”

小宋也就是宋祁。

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才子,天圣二年,因为宋真宗的病,科举好几年没有开了。来参加省试的人特多,但这一年的科考在宋史上可以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科考,也从这一年起,宋朝的文臣进入了文华风流的年代。看看这一年的中榜的一些人,宋痒、宋祁、叶清臣、荥阳郑家隋唐时流落到苏州一脉子弟郑戬、曾公亮、余靖、尹洙、胡宿,那一个不是后来的风流人物?

但宋祁的文才,却独傲于众人之上,只是很苦逼,因为弟兄俩一道来的,老太太将本来属于他的状元,拿掉给了他的哥哥宋痒。

老太太将宋祁喊来,无非就是才子对才子。

那天在内宫,郑朗果断的中止了谈话。不然太深入,那就妖异了。断得及时,几个大佬都认同这是一个天才,也不是没有,晏殊十几岁时,文章就写得花团簇簇了。

但两相比较,好象郑家子似乎还胜过了一筹。胸襟有可能比晏殊小时候大,并且有可能因为考虑到什么“道”,思考过一些国事,有一定的政治才干,敢于创新,可有节有度,不是那种没有节制的人。

这就是几位大佬的印象。

很有可能以后是一个栋梁之材。当然了,现在是天才,若不发奋,以后也不好说。

用两个大天才,看小天才的作品。

笔筒的来历,晏殊与宋祁不知,但两人也奇怪的看着上面的字。

隔着帘子,刘娥说道:“你们坐下来。”

两个大才子坐了下来。

“这几首长短句写得如何?”

小宋老老实实的答道:“写得很好,若让臣来写,臣一定写不出来,只有晏学士的长短句才能与它一决高下。”

晏殊是前辈,不过人家是“四贤者”,两相并论,并没有抹黑晏殊。

晏殊也老老实实的答道:“臣的长短句轻快见长,这几乎长短句,却是雅约与层次见长。虽长短句不是文人正务,但此四老才华也非同小视。只可惜,至今不知他们下落。”

说完了,一脸向往。

老太太在帘后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晏殊是不是只想着四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这才将几首长短句夸大的。不过自己也觉得好,暂且不提,问:“那么这个字呢?”

“字啊,好古怪。”两人大才子又将笔筒子翻来覆去的察看。

“是好是坏?”

“臣恐怕很难评价,不过新意倒是有了,也隐隐的自成一家。”晏殊再次中肯的说道。

“若是这些长短句,这些字,还有这四样物事,是一人所为呢?”

“一个人所为?”两个大才子又看。

“是一个人所为的,并且不是老人,他岁数很小,很顽劣。”

“难怪,臣就觉得那点不对,此字刻意伪饰,于是自创新意,所有略显生涩。不过就字来说,若借着这四体发扬下去,也自可成为一家。此人才华非同小可啊。”

老太太闷哼一声。那是,小家伙天赋有了,又没有经过正统的教育,于是什么事在家里面自己儿琢磨,包括字啊,文章啊,诗余啊,还有那个“道”,因此都很古怪。不过写得最好看的,还是那天在宫里面写的字,那个字与春天在郑州诗社上的字是一脉而下的,可是进步十分惊人。这才恐怕是他最常用的字体。

“这个人是谁?”小宋不管老太太什么想法,心中十分仰慕,这才是大才子嘛。

“他就是前段时间轰动京城的那个郑家子。”

“咳,咳。”两个大才子一下呛着。

不仅是因为词的关系,主要实际的与脑海的印象悬殊太大。本来以为是四个白发苍苍的逸老,那知道突然变成了一个黄毛小孩子。

刘娥再次在帘后,看着两个大才子失态,也气得乐起来。

这个小家伙闹的恶作剧,太过顽劣!居然蒙骗了半个宋朝的文人。那一天怎么就那么轻易的放过了他,该当派内侍将他揪出去,在屁股上狠打几十个大巴掌,然后再赏。这才叫奖罚分明!

好不容易定住了郁气,晏殊道:“此次臣失误大了。”

“晏卿,何来此言?”

“前年此子于郑州城出事后,其泰山孟州崔知州与其亡父十分交好,于是责问。此子自那次后有可能痛改前非,写了一封信给其崔知州自辨。崔知州托臣将他带到雎阳书院进学。臣当时也看了他写的那封信,文也可,只是可能带伤的原因,字没有写好。当时臣犹豫不决,怕他到书院去生事非,于是答复崔知州,说再观察一下。去年时,又听闻他端午与众子斗殴,臣就没有再答复了。后来他在诗社上大放光采,范校理恰好前去观看了一回,回来后对臣劝说。”

“原来他们早就相识!”刘娥不满地道。

“非也,当时还有臣小婿也随范校理前往,小婿都想结交,然而被范校理阻拦,怕他年少成名轻狂,却误了他。范校理认识他,他绝对不会认识范校理。”

“这两人倒有缘。”老太太语气里十分幽怨。

晏殊知道老太太心里还在抱怨着,不敢吭声。

“你继续说。”

“是,后来臣派了家仆前去郑州请他前来雎阳书院,可是被此子拒绝了。随后臣就进京赴职。看来是臣这一回失误,错失了人才。”

“那倒也未必,一旦他进入雎阳书院,以他的性格,有可能雎阳书院,会被他闹得天翻地覆。”

晏殊有些傻眼,硬是没有听出来,老太太这句话仅是嗔怪,还是带着怒气。

第七十四章 老太太的不良嗜好(下)

但晏殊也犯不着在这小事上巴结老太太,再次中肯的说道:“可此子才气是有了。”

虽然失了一些温和,似乎气节也有了。总之,此次是自己失误。

“晏卿,你不用自责,应天府离得远,哪里能得知?倒是刘敬是一个糊涂虫,喊着后生,居然不知。”

这句话说得晏殊很不赞成的。

也不是不知,人家特地上书,连诗带字一起送到你手中,可你不报。他仅是一个小小的知州,没有资历,没有根底,那敢再强行上书你老人家?不过晏殊也不敢辨解。

“那这个字还是不错了?”

“虽是精心伪装,郑家那个小郎也用了心,确似是开一先河。”

宋祁也额首同意。到了他们这境界,又比刘知州高了一分,放在他们手中,不会说字有多好,但新气象是看出来了。两人说完后,又盯着筒子上的字。这也不简单的,想创造一种别出心裁的书体,有多难,他们心中可是很清楚。这个小孩子居然来一个鲸吞,一下子出现了四种书体。不知道他本人写的又是什么书体?

两人趴着看,刘娥说道:“哀家再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是王博文与郑朗的谈话。

知道此事的仅是狱卒,文吏与几位大老,还有附近牢房的一些犯人。狱卒与犯人哪里听得出来,就象在听天书一般,说了,也没说出来所以然。文吏很干练,记录后,心中叹服,但没有多言。几位大佬也没有多说,于是这事儿还没有传出去。

两人接过来看,看完后,晏殊大惊失色,道:“太后,此子心胸广阔,天赋过人,将是我大宋未来之栋梁之材。”

“天赋过人倒有了,气节似乎也有了,可此子却很要强。”老太太有些懊恼,屁孩子,与自己争辨,一句也不让一句的。若不是哀家胸襟同样宽大,你能兜得起吗?

“他是少年,年少轻狂终是有的。并且除了数次是巧合,也没有听到什么他凭借才华,做出张狂的举动。”

“哀家知道了,你们退下去吧。”

但此时晏殊心中后悔,又犯了爱才的毛病,拉着宋祁,来到中书,看到几位宰相,埋怨道:“几位相公,郑家少年如此才华,为什么不将他留下来,放在太学?”

“晏学生,你这是……?”薛奎疑惑的看着晏殊,这事儿都过了好些天,为什么将它翻了出来。

晏殊一五一十的将今天宫里的事说了出来。

这几首词越唱越火,中书里许多官吏还在猜测这四老的来历,闻听后,一起围了过来,就象听传奇故事一样。然后一个个面面相觑。

也许郑朗说了一句大臣可以奢侈,可人君必须俭朴的话,让夏竦满意。反正言者无罪,这非是丑闻,没有必要张扬,也没有必要保密,于是再次将那天宫中的对话说了出来。

一干官吏有些晕,这成了什么,整个传奇故事,纷纷讨要王博文誊写的那篇文章。

到了此时,郑朗在京城那段时间的真相才渐渐揭开,不过传到民间去,还有些日子。

晏殊听完了,也明白了,再想一想,回家让他孝敬几位母亲是假的,当时几位宰相皆摸不清太后的最终想法,奖是奖,罚归罚,留在京城继续惹事,不如让他回郑州,来个清净。

不好说什么,叹息的回去。

宫里面老太太却在沉思,两个大才子肯定了字的价值,让老太太为郑朗的奇思妙想折服,于是想了半天后,对罗崇勋说道:“你派几个人,到郑州秘密查一查这个少年的底细。”

“喏。”罗崇勋下去。

这个比较好查,又离得近,几天消息就带了回来。

将一叠子邸报看完,老太太问道:“罗卿,你说这个郑家子改邪归正,究竟是为了几位母亲,或者是为了那个行首,或者是被高衙内打痛了?”

老太太暂时不想做皇帝了,于是精力比较旺盛,也显得很无聊。在宫里,充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罗崇勋不知道怎么回答,答案也许他心中有,可得观察老太太的反应,小心的答道:“最后一条大约不会,进了开封府大牢都不怕,怎么让高衙内一顿痛打,就打得改邪归正了?”

“罗卿,言之有理,那么前两者那一种可能极大?”

罗崇勋又瞅了瞅老太太的脸色,没有什么怒气,只有好奇,大着胆子答道:“孝顺恐怕也有之,臣也读了邸报,上面写着郑家子几位母亲相处和睦,好象平时,此子对几位母亲也很恭敬。”(注)

“嗯。”老太太满意的点着头。

罗崇勋见老太太首肯,大着胆子说道:“有可能也因为那个行首,所以才写出那些长短句。”

说完了,不由低头笑。

这个小孩子,倒是一个多情种。才多点大?

老太太也感到好笑,复又问:“但哀家却听闻他来到京城后,并没有去什么不好的勾栏。”

罗崇勋沉思了一下,道:“启禀太后,依臣猜测,那时他还小,第一次看到那个漂亮的行首,惊若天下,所以冲动的与高家衙内拼命。后来臣又听说另外两个行首,向他示好。见得多,心就淡了。或者他身边的小婢已长大一起,对他贴心,归真返璞……”

不愧为老太太头号心腹大太监,连返璞归真都说了出来。

“倒有可能,可终改不了风流的性子,于是不顾崔家的反响,又纳了那个行首江杏儿在身边服侍。”

“太后言之有理。”

“还有那孩子,未受过正统教育,才思有了,于是瞎琢磨,居然连儒家大义,都敢篡改,美其名曰悟道……”

“太后……”罗崇勋说不下去,太后这话儿有些贬了,那不是篡改,是真在悟道,自己进宫后,读过很多书,与王府尹对答,很有道理啊。可他敢说太后,你说得不对嘛?

“不过也幸好,家中有几位慈母,有身作则,树立了好榜样,没有使这孩子走上歪路。”

“是。”

老太太权谋之术,绝对在宋朝挂得上号的,然而让她破案子,准得很麻烦。那叫以身作则吗?这叫慈母多败儿!若不是换了一个人,原来的郑朗还不知变成什么样子?有可能郑家此刻都败光了家产,一家人开始家破人亡。

然后老太太又好奇的将邸报重新翻看,有传奇,有香艳,就象看故事书一样,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又说道:“这四个笔筒经过青楼女子之手,倒不便放在大雅之堂,我儿也喜欢书法,送给他赏玩一下,再送到秘阁里。”

“喏。”罗崇勋道。

但心中已经清楚老太太意思了。送给小皇帝,不是这几件物事,是将来的人!虽经过青楼几个女子之手污过,可放入秘阁,也代表着老太太的慎重。心中弄清楚老太太意思了,于是很小心的说道:“难得有这几位慈母,元旦将至,太后是否赐一些布帛做为赏赐,也能为天下做一个表率。”

“罗卿,你此议甚好,不过替哀家传一道懿旨……”

听完了,罗崇勋脸上表现很精彩。老太太,你既然喜欢这个少年,又何必如此折腾呢?

PS:宋朝太监在皇帝面前权高或亲信者自称臣,贱者称奴婢,老奴,对外自称某,与正规臣子差不多,可见宋史宦官以及宋朝小说一些记载。甚至象童贯在皇帝面前也自称某。

第七十五章 幽兰

“郑郎,为何如此待这些字画?”江杏儿看到郑朗将刚刚临摹的一幅画随便的又放在那一大堆纸里,心痛了。

说完,又将这幅画捡了起来。

这是一幅临摹唐伯虎的《落霞孤骛图》。后人所知的是唐伯虎善画仕女图,其实不对的,他是一个全才,仅在绘画上,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落霞孤骛图也是唐伯虎的代表作之一,最巧妙的是布局。要画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但水很少,五分之四的篇幅画了山石树人楼阁,一皴崇岭之外,才是茫茫的湖水。

用山的高,物的实,对了水的虚,细看去,更觉得水色苍茫,长天无际。

郑朗仅是临摹,不过江杏儿也懂一些,察觉出来这幅画的不寻常。

“丢下吧,若不是四儿阻,我早就将它们一起丢掉。”

“为何?”还没丢掉,江杏儿就肉痛起来。

“你还不懂,它们缺少了灵魂,也少了灵气,不值得保留。”现在作画,完全是在临摹各家名作,就算误差不大,也不能说成功之作。无他,是自己的东西,该是一气呵成的地方一气呵成,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但临摹别人,一笔一画,粗看看不出,细看就能看出它的呆板。

后来内行人收藏字画时,也多用这一点判别真假。

临摹是必须的,比如张大千成名后,还多在临摹,先学石涛、张风等人,接着又转向了唐寅、张渥,又上溯到唐宋。可那时候,他已经带有自己风格,如《仿倪云林秋水清空图》,是临摹之作,但比起原图更加完满繁复。抛去年代关系,艺术价值也比原图只高不低。这是第二步转换过程。直到晚年,对泼墨手法更加熟练,信手画出了一幅《山园骤雨图》后,才真正拥有了自己一片天地,接着巅峰之作《幽谷图》跟着出现!

这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郑朗在书法上,努力突破,似乎欲破未破,可在绘画上,至今没有进展。

全是临摹,所以郑朗说,少了灵气。

想要突破,会非常慢,并且如今郑朗分了太多的心思,科考上的一些知识,经义,字,琴,进展更慢。不过郑朗也不急,绘画仅是爱好,不是当务之急。

说着,又将它随手放在那一叠厚厚的字画稿上。

道:“走吧,我们看一看陈四娘去。”

毕竟算是自己的老师,嫁过去也有一个来月了,不知过得好不好。

拉着恋恋不舍的江杏儿与四儿,向沈村走去。

天晴了,但积雪没有融化,田埂上依是铺着一层酥雪,踩上去绒绒的,不时的发出咯吱的响声。

沈村离郑家庄不到三里地,共有五十几户人家,是一个中等的村庄。年关将近,有许多人家开始准备年货了。给小孩子置一些新衣服,买一些酒肉,羊肉金贵,多是准备的猪肉。

当然,猪肉虽贱,穷到没有办法时,苏东坡也只能吃猪肉。

百姓的生活不算太好,尽管北宋大治了很多年,可许多佃农家中,依然很寒酸。只能相对来说,比起唐朝部曲惨无天日的生活要强。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毕竟这时代,就是这种生产力。

看到郑家子难得出门,沈村百姓一起出来围观。

笑了笑,进了沈大郎家中。陈四娘正在替几个孩子缝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沈大郎笨手笨脚的给郑朗沏茶,陈四娘爱嗔的轻啐:“看你的样子。”

沈大郎嘿嘿一笑。

仅是二人的表情,郑朗就无需再问。

还有三个孩子,大闺女十四岁,听说订了一门亲,快到出嫁的时候。郑朗瞄了一眼,羞涩的站在陈四娘身后,看着郑朗,身体半大,肯定没有发育好,这就要结婚?很悲催的年代。

小女儿小,不怕人,用乌黑的大眼睛也瞅着郑朗。倒是与郑朗一般大的男孩子,似乎性格内向,站在角落里,有些紧张,有些畏惧,还有一份好奇的看着郑朗。

“茶水简陋,郑小郎,包涵。”沈大郎端过茶杯,憨厚的说道。

“不用客气,我说几句就走。四娘,我去了一趟京城。”

“大郎,是怎么回事,奴在家中听闻后,心中十分担心。”

“一些误会,没有事,不过刻意去了一些坊市看了一下,有一些琴质很好,开价也不贵,但发生了一些事,只能匆匆忙忙回来。下次,我若再去京城,带一把给你。”

即使不贵,能入郑朗眼的,也不会低于百金。

倒不是暴利,好琴对材料有着严格的要求,而现在取材又十分困难,成本高昂,再加上优秀的斫琴师少,所以能上手的好琴,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大郎,不必。当初奴是为了谋生,又孤苦伶仃,不得己,只能以琴作乐。自入沈家后,奴琴弹得少了。”说到这里,脸上又露出笑容,这种充实的生活,才是她最想要的。又道:“以前只是看到你先父那把琴很好,弹奏时舒服,音色洪亮,倒不是想据为己有。天下好物事很多,又能占得过来吗?”

郑朗不语,不知道陈四娘这样做对不对,若真将琴技放下,他心中还是感到很可惜。

陈四娘又说道:“奴也斗胆说一句,大郎才气天下罕有人能及。不过大朗似乎误了岐途,过于贪婪,贪好字,贪好学问,贪好画,贪好琴,可贪得多,就会分心。其他的奴不懂,比如琴道,无他,一是手熟,手熟了巧就有了。二是心诚,奴听闻古人弹琴前,必须净手焚香,不是对琴敬重,而是要静心,无为才是为,这样才能弹好琴。”

“受教。”郑朗拱手。

但能不能改正,未必。又说道:“四娘,麻烦你将你那把琴拿来。”

四娘将琴抱来,郑朗坐下,弹了一曲《幽兰》,这是陈四娘临出嫁前,才教郑朗弹奏的,此曲手法也很多,有勾(右手中指向内拨弦)、挑(右手食指向外拨弦)、撮、跪(左手无名指屈回,以末关节外侧按弦)、历(连拨两弦或数弦)、轮(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连续向外拨弦)、半轮右手无名指与中指依次向外拨弦)等等。特别是跪指法,指所用之处,皮肤嫩薄,初用时会很痛,只能先做虚按,过了一段时间皮肤适应后,才能实按。

这都是技巧,若没有陈四娘的教诲,纵然郑朗记得再多的曲谱,也未必能将琴弹好。

长达近十分钟的曲子弹完后,将琴递到陈四娘手中,说道:“请。”

这是让陈四娘再弹一遍,观摩并且进行比较的。

“奴献丑了。”说完,陈四娘手搭在琴弦上,弹奏起来。即便她说很少弹琴,也比现在郑朗琴技高明。一曲弹完,郑朗丢下了两缗钱,然后离开。

四儿追上来,奇怪的问道:“大郎,为什么走得那么急?”

“我是来看看她过得如何。刚才一曲高洁而不甘的《幽兰》让她弹得如此的平和安祥,我还能说什么呢?”

“原来如此啊。”

江杏儿跟在后面,不知道是不是陈四娘的境遇,使她产生了联想,走了几十步路,忽然说道:“大郎,让奴替你暖床吧。”

第七十六章 最要得

暖床现象,许多大户人家都有,孩子小,让一个小丫环在天冷时,先将被子暖和了。

对此,郑朗也不排斥,不必刻意追求奢侈,也不用刻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苦逼的主。不过柳儿反感,于是基本交给了四儿。还有柳儿也渐渐长大,自己名声不大好听,继续让她暖床,会影响她以后的出嫁。因此,这两年再也没有让柳儿暖床。

郑朗盯着江杏儿,道:“你是我的学生。”

“奴也是你的小婢。”

“不要胡想,陈四娘过得很幸福,她的性格更是你们都不及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淡如菊的女子,不过虽这样说,想到了她的琴技,马上渐渐转换成一个典型的中国农妇,眼中还有了一些惆怅。

回到了家中,继续读书。

就在这时,刘掌柜送来了四袋子泥。

宋伯狐疑的看着这些泥巴,问:“大郎,你要这些泥巴……”

不懂,也没看出这些泥巴与其他泥巴有什么不同,可居然自家小主人,要客商从江南带来。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宋伯,你不明白。”郑朗爱不释手的看着这几袋子泥,多是紫泥,还有少量绿泥与团山泥,并没有看到红泥。不过做几件赏玩的茶壶足够。

向刘掌柜问道:“为什么他们到这时候才将砂泥带来?”

“江南的丝绸进得少,加上路程又远,这是苏州的绸商今年第一次配货到郑州。”

不发货到郑州,泥巴肯定不会特的派人送过来,自己还没这资格。

“哦,替我向他们谢一声。”

“喏。”

仅有泥不行的,还要经露天摊晒风化,再用小磨磨碎,筛去大颗粒,泥灰搅伴成泾泥,再堆放腐化,将腐泥进行练泥。练泥也就是将泥质放在小水池里浸泡,用木楸不断的翻搅,漂去浮渣,筛以马尾细箩,沉淀后用细绢袋装浆渗水,用石压去水成泥。再用锹反复反转,使之纯精结实。其中的水质也很有讲究的,弄不来太湖的水,最少要用活水。

然后才制壶,烧壶。烧壶温度一般在一千一百摄氏度到一千两百摄氏度之间。在郑州没有这条件,要到巩县去,巩县在唐朝曾经是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后来瓷土资源渐渐枯竭,瓷器作坊少了。但有。

尽管煤炭开始普遍使用,此时还没有出现高达一千三百度以上的高温瓷。大约这个温度相仿佛。大不了到时候给一些钱,让这些小作坊托烧一下。

真不行,多制几把,总有一两个作坊温度比较合适的。

经过浴火变色这道程序后,砂泥里所含的矿物质会出现奇异的色变,虽不上釉,但同样会出现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瑰丽的色彩。并且因为是自然原色,更加质朴古雅可爱。

看了看太阳,将其中一袋泥倒出一半,摊放在院中石台上,摊晒。

还要准备一些东西的,捶打泥片泥条的搭子,琢嘴把、转足、革小平面的尖刀,切削挑挟用的鳑鮍刀,打身筒、拍片子,拍口的木拍子,用开壶口的小规车,用于勒光线条的各种线梗,用于砂壶成型后精加工的牛角明针,起泥条与大片子的泥扦尺,用来勒光口颈、底足、身筒交接处的勒只,用来复脂泥的小腹只,拍身筒、推身筒接头、做嘴的大中小竹拍子,用来挖嘴孔、用粗钢丝制成的挖嘴刀,用来钻大小洞眼的各色筒管,用来做圆眼、圆嘴的独个,用于整形的篦子,用于拖水的水笔帚、不过也可以用毛笔代替。

这是制壶基本工具,还有其他的一些工具,比如工作台,又叫泥橙,打印章的顶柱,木榔头,加工盖子用的多种盖座,小辘轳,木转盘,喷水壶,小车刀,完底石,圆口陀,矩底,水磨布,皮磨布,还有纯棉布,后面的不知有没有,反正他家店中是没有看到纯棉布。

多数工具,肯定买是买不到的,必须进一趟城,让一些工匠制作。

工艺复杂,工具很多,但好在他的嗜好,前世还去过民间手工作坊细细参观过一回,心中有了深刻的印象,比较熟悉。至于仅为这个嗜好,花了多少心血与代价,根本就没有想过。

自己收了一个美徒弟,花了几千缗钱,相比起来,这点用度又算什么呢?

正好给刘知州那个笔筒子制好,一道带了过去。

比起给四行首的笔筒,这个笔筒无论是字,或者是画,都十分简洁,图案少,字也少。但刘知州十分喜欢,玩赏了一会儿,说道:“虽是器物精美,可不能为它分出太多的精力。”

“是,这是后生权当放松用的。若是只顾着学习,天长日久,也会产生疲惫感,反而进步不快,所谓欲速则不达,正是此理。于是学习之余,后生练琴、学画或者弄一些小器物,张驰得法,寓教于乐。”

“那就好。”刘知州额首。

害怕的是郑朗分心太多,偶尔乐一乐,也未尝不可,比在外面与几个狐朋狗友花天酒地的强。

留下来,让郑朗陪他吃了一顿饭,说了一些经义上的学问,心中更加满意,放郑朗回去。

年关将到。

这段时间郑家庄十分平静,郑朗回来的消息,掀起了一个小小的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