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世相随-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宪看了一边的郭荣一眼,两人都有些诧异,这王应居然也跟着一路北上了。
“王先生本是东平人,也许他只是想回乡罢了。”周宪安抚住阿久,笑道。心中却想着要找机会和王应打探一番了。
待阿久听说周宪落水乃是燕王妃所为后,顿时恨恨的骂道:“果真是个恶毒妇人,和李弘翼倒是天生一对。”
周宪叹息道:“你知道什么是天生一对?她不过是所嫁非人罢了。”
郭荣自暗处握紧了周宪的手,自己如今的情形,什么都是空谈了。
因为此时船只还没有出南唐的疆域,所以周宪多日都是躲在房中没有出去,倒是郭荣,见她如此,心中也替她委屈,也不曾出去走动,而是开窗,指着外间一路而过的各州郡说着话。倒是阿久,暗中诧异,阿姐一个人常常自言自语,好似身边有人在一般。这样想着,阿久就觉得身上凉飕飕的。
半月后,商船沿江到了池州渡口时,周宪才和王应见上了一面。
王应上下打量了一番周宪,感到阴风阵阵这才笑叹道:“二娘……不,二郎君果真没事,只是这样一番打扮暗中北上,倒是让人想不到。”
周宪轻笑道:“不过是被逼无奈而已。倒是先生,南唐安宁,怎么会舍了南唐而回北方?”
“南唐虽好,终非吾乡。这天下,北方中原才是正统。”王应看着江上的水鸟,昂首笑道。
郭荣眼前一亮,这个王应,也是个人才。
周宪知道郭荣的心思,冲王应道:“那弟子就祝愿先生能在北方一展所长了。”
王应笑了笑,想到周宪在金陵借死遁走,便道:“你以后做和打算?是不打算再回金陵了?不管如何,一个女子,乱世之中孤身离家,太过危险了。”
周宪点头道:“开弓哪有回头箭?李弘翼此人的心性,相必先生有所耳闻的。外间的危险,比之起来,我宁愿以作一搏。”
王应凝视着周宪,就是郭荣都隐隐不快时,他才开口道:“二郎君可有想去之地?若是可行,不如在下和你们兄弟同行?也好有个照应?”
周宪也不隐瞒,直接道:“我此行想去汴梁开封城。不知道先生去哪里?”
王应笑道:“哦?如此甚好,我本欲自开封回东平老家,正好同行。”
周宪看着郭荣,见他也点了点头,便笑着应下了。
“你前世之时可有听王相公说过他的子侄?这王先生并不是那种籍籍无名之人呀?”周宪好奇问郭荣道。
郭荣沉思片刻道:“当年王相公来投阿爹之时,正是广顺元年,他自东平归来时并无子嗣族人同归……”
周宪也想不明白,便忆起了现今的北方局势。
“也不知道赵匡胤到了何处?可有将我们的亲笔信送到柴荣……你的手中。”周宪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称呼现在还活着的柴荣,她一直将身边的郭荣和未曾见过一面的柴荣当成两个人的。
郭荣心里其实也是很挂念的,但是结果如何却是完全是看天意了。
近一月之后,商船到了鄂州,乃是南北通衢的要镇。
“此处乃是南唐长江一带最重要的门户了。”郭荣看着窗外的鄂州风景道。
周宪点头:“听阿久说,商船要在鄂州停靠半日,明日再启航。”
郭荣看着周宪不大有光彩的脸,认识又深了一层:这个女子,从没有离开过柔软的江南,一直养尊处优,如今离家,扮作男装,吃着难以下咽的食物,不能离开房门半步,也不见她叫一声委屈,心中很是怜惜。
七月底,周宪一行人才到达了荆南。因为鲁家经营茶叶乃是得到了南唐官府专属的买卖权,所以进城时,缴纳给城门官少量的钱财后,很顺利的进了江陵城。但是其他平民百姓却无此等待遇了。而周宪也第一次近距离目睹了乱世流民所受到的对待。
这些流民随身携带着大大小小的包袱,一个个面色憔悴疲惫不堪,老人大多拄着一根棍子,妇女们则或抱或背地带着孩子。孩子们大多都是头大身小,面黄肌瘦的模样。
“他们都是因战乱而来的流民?”周宪看着那些个女人和孩子,不由得鼻子泛酸。
郭荣叹息道:“楚国大乱,一般流民会选择逃去南唐,但是因为南唐也要对楚用兵,所以往南唐的路估计也不大太平。再往南,是南汉,几代都是暴虐嗜杀之君。所以一般百姓会逃来荆南。荆南虽然地小物贫,但是高家几代人经略荆南,还算是安稳的。”
荆南对于楚国流民而言虽然是最好的逃难之地,但是也不过是相对而言好点罢了,荆南的官兵充其量是不杀人而已。
城门处的军人们面无表情地将流民的包袱一一打开,将值钱的金银首饰珠宝器皿等物搜刮出来,而包袱以及包袱中的衣物和流民们身上脱下来的衣物则堆在一边,就是妇人也不例外,一个个被扒下衣物,赤身**的被拉到了大路的一侧,两个兵士不住地在这些身无寸缕的大声哭喊中的女人身上摸摸捏捏,口中发出一阵阵兴奋地□,这些女人们发出或惊恐或屈辱的尖叫和哭泣声……
周宪不忍看向赤身**的流民,身体也因为害怕而发抖——若是自己独身逃离,是否也会受到如此对待?
“没事!”郭荣脸色也极其不好,乱世骄兵,生灵涂炭。
王应和阿久两人也和周宪挤在一辆牛车之上。他们两人的脸色也是不好的,尤其是看到流民私藏金银被兵士发现而被毒打至奄奄一息时。
“这些人,如此行径也没有人管制么?”阿久很是气愤。“他们一个个当兵为将,为何只会欺负妇孺百姓?”
王应叹道:“有兵能为皇。大多数割据一方的诸侯,为了手下兵士的支持,只得放任他们的烧杀劫掠。况且,诸多诸侯自己也是残忍贪婪嗜杀之辈,称雄一方,不过是为权势和享乐,并非为了百姓福祉,更不要说胸怀天下的大志了。”
周宪看着郭荣默默叹息,他胸怀天下,也有为百姓的福祉尽心,奈何天不假年……赵匡胤,之所以能将中原统一,也是因为站在郭荣为君之时立下的基业之上的。
“进城之后,我们还是要和行商一起往北走,不然数人上路太过危险了。虽然北方此时并无大的战乱。”王应毕竟是周宪和阿久的先生,想了片刻后道。
周宪刚刚见到官兵若强盗的行径,自然是满口同意的。
而这个时候,也是赵匡胤刚到达邺城,欲投奔郭威帐下。
此时的郭威,官至枢密使领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并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的。听闻故人之子想见他,想了想便记起,他不过见过禁军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一面而,怎么也称不上是故人,不过见见也无妨。
“赵匡胤见过大帅。”赵匡胤此时并不像初初离开家时那般自轻。一路从南到北,他自认自己的本事不差,也见过世面。因此他站在郭威面前不卑不亢地,礼数周到但绝不谄媚。
郭威看着面前高大的黑瘦青年,问了几句话后,确认了他确实是赵弘殷的长子,便道:“说来你父亲手下也是需要人的,为何不留在开封城里为父翁效力?不仅有父翁的看顾,也避免了离家之苦。”
赵匡胤苦笑了下便道:“实不相瞒,三年前小子离家,便是想凭靠自己的本事闯荡一番的。先是去投奔父亲的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虽然得到董大人的看重,但是却惹来了董大人的儿子董遵海的嫉恨。随后我去投靠父亲的故旧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王彦超,却被王大人客气的拒绝了。再后来小子去了南唐,在宁**节度使周宗家中也不得重用,直到今年二月底,才离开了南唐北归,比前两次更加狼狈,离开南唐时,被人诬赖而背上了窃贼的罪名!如今匡胤只想为大帅效力。”
郭威见赵匡胤并没有愤恨之意,心中很是满意。
“如今军中确实需要人才,你认为你可以担任何职?”
赵匡胤可不认为郭威这是抬举自己,便恭敬道:“小子初来,岂敢肖想高位?但为兵卒就好了。”
郭威点点头:“如今我的牙帐亲兵还不足,你便去亲兵营吧。”
赵匡胤心中松了一口气,面带感激跪下道:“多谢大帅。”
赵匡胤退出之时,恰有一高大青年进屋,两人擦肩而过时,赵匡胤忙恭敬地避在一边——能够不经通传直入郭威牙帐之人,定是其极其亲近重用之人。而且那青年脸上虽然笑容可掬,却隐隐透出一股说不出的威严和气势,给人一种凝重肃杀之感。
待青年进了牙帐,赵匡胤才轻声问带路的小卒道:“敢问兄台,刚才那位将军是?”
亲兵小声道:“你倒是个有眼力的,那位是大帅的养子兼内侄,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柴荣,柴大官人了。”
赵匡胤一惊,想起了周宪所托之书信,虽然不知道周宪一个小姑娘是如何得知远在北方的柴荣的,但是能够得遇柴荣,他确实是松了一口气。向亲兵问了该去何处报到后,便在原地等着柴荣出来。
柴荣自郭威帐中出来时,已经是一个时辰之后了,见到了外面等着的赵匡胤,挑眉道:“你是?”
赵匡胤恭敬行礼道:“拜见柴将军。”
柴荣知道这个人在自己之前从郭威的帐中出来,虽然刚刚不见郭威提到,但是他还是言语温和道:“你有何事找我?”
赵匡胤自怀中掏出周宪的书信,双手奉上道:“此书信乃是他人托付小子定要亲手交到将军手上的。”
柴荣看向那封有些褶皱的书信,微皱眉头不解道:“是哪位写给我的书信?”
赵匡胤想起周宪的嘱咐,有些为难道:“实不相瞒,此书信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托小子转交的。托书信之人乃是南唐之人。”
柴荣看了看赵匡胤,接过书信,拆开看了起来。
赵匡胤看见柴荣看书信时,脸色有了变化,心中也自是忐忑。
柴荣心中确实涌起了滔天巨浪,只因此书信的笔迹同自己的笔迹极度相似,书信中所言,汴梁将要大变,为长久之计,最好早作准备云云。
“这书信是南唐何人所托?”
赵匡胤看柴荣的神情,沉默了片刻才道:“此书信乃是南唐周宗之次女,周宪所托。至于她为何要小子送此书信给将军,小子实在不知缘由。”
柴荣眉间的疑惑更深了,不光是笔迹,就是书信的口吻,也是极其熟稔的,完全不像陌生人。而南唐的周宗,自己也有耳闻,他的次女,怎么会写了这样一封书信呢?
“我知道了,此事你若再想起点什么,可去找我。”
赵匡胤应下,就下去了。而柴荣,拿着书信又看了一遍,想了想又回了郭威的主帐。
郭威看了书信,也是疑惑不解。
“君贵,此事不管真假,我看还是派人回开封打探一番才是。当今陛下先帝留下四名辅政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和我四人的忌讳极深,指不定他做出什么事情来。”
柴荣想起远在开封城的妻儿幼子,也很是同意。
“说到南唐周宗,此人乃是李家父子的重臣,决计不会和我们有牵扯的。这封书信的笔迹虽然是模仿你的,但是笔触间甚是婉转,看得出乃是女子所写。赵匡胤说过,他在南唐时,在周宗家中教授周家小子武艺,同周宗的两个女儿认识了也不奇怪。只是,她如何知道你?”
柴荣对此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自是大惑不解。
当天,自邺城有一队十人的亲兵乔装往开封而去。
周宪一行人到达汴梁开封时,已经是九月底了,北地一片萧瑟秋景。开封城虽然是中原一带极其重要的城池,但是自唐末以来,此城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墙虽高,但是残破中透出几分苍凉,在秋风中,全不似金陵城墙那般的威严。
郭荣看着多年不见的开封城,心中却是难掩地涌起了苍凉之感。
城门前排查极其严格。就是周宪他们同行的商家乃是常来常往的大商家,也被拦在了开封城外。
“城内恐怕是出事了。”王应看着城门外绵延的等待进城的众多百姓,沉着脸道。
周宪看郭荣的脸色极其不好,想起郭柴两家在开封城被屠之事,心里很是担心。
王应见一时半会进不了城,就和阿久一起去找了商队的管事,这才避开了大队贫民,找了农家歇息。
周宪在晚上才能将心中的担心问了出来:“你……你不要太过担心了,也许赵匡胤已经将书信送到了,郭公和柴荣都已经有了防备也不一定。”
郭荣半天才道:“我知道。你早些休息,这些日子,你糟了许多罪,说来也是我的错。”
若是自己没有说动娥皇离家,她如今还在南唐过着安逸的生活,李弘翼再暴虐,但是也不会真的对她怎样的。自己在这里,那个活着的柴荣是谁?一切都是老天爷的玩笑么?
第二天,城中传出消息,汉帝用计使人砍杀了先帝留下的三名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的家眷老小也全部被诛杀。一时间,人心惶惶,城门外等着进城的人少了许多。相对的,周宪一行人很快的进了开封城。
王应看着冷寂而又破败的汴梁城,心中叹息。最终还是对周宪姐弟道:“开封城中之事应该还没有完,我明日便出城回东平去,你们姐弟两人爷早作打算才是。”
阿久自是以周宪的意见为主,见周宪没有说话,只得开口挽留王应:“先生何不多待两天看看再走呢?说不定事情到此就平息了……”
周宪经过一世,知道王应的估计全都没有错,开封城的大乱还在后面。
“阿久,倦鸟思巢,先生离家日久,回去看看也好。过些日子,我们也要离开开封城了。”
阿久这才没有作声。而王应听了这话,才道:“你们有这打算我也放心了。若是实在无处可去,可至山东东平来找我,先生老家乃是东平大族,虽不至于大富贵,但是也能保你们衣食温饱的。”
周宪笑道:“那就多谢先生了,我们定记着先生的话。”
“不行,你明天就和王应一起离开开封。”郭荣听了周宪说她想去郭府报信一事,沉声道。
周宪看着郭荣道:“你不是一直在担心么?既然来了,我们还是要尽力而为的。也许能够改变些什么也不一定呢。”她知道郭荣心中对于亲人惨死的悲哀。
郭荣却知道,这个时候的养父,在得到了皇帝诛杀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的消息后,还抱着等等看的态度,他和王竣不认为小皇帝会杀死远在邺城将帅的家眷——因为这完全是逼反。他见周宪很是坚决,半天才道:“好吧。不过明日里不管能不能劝动人,后天你和阿久必须离开开封。”
周宪看着郭荣叹气道:“离开开封又往哪里走呢?”
就是郭荣也是沉默了,他不是还活着的柴荣,天下之大,自己再有本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入险境,也保护不了自己所爱的女人,一时间心中充满了痛恨之情。
万般挣扎命不由人
王应本是次日要离开的,同周宪及阿久来辞行时,正好听了周宪和阿久商量要去郭府之事,想了片刻道:“二郎君,你就没有想过,你如今在别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半大的小子,并不是什么有名望的大人物,郭夫人岂会听你说的话?甚至很可能不会见你呢?
周宪静默半天,这才道:“先生所说正是我所虑的,但是也得尽力一试的。我想,要不要先送上书信示警,以郭夫人的见识,应该看得比一般人长远,知道我说的不差。想必就会见我了。”
郭荣自然也是在一旁的,他却是不这样认为的。
姑母十三年前过世后,姑父郭威不久就娶了张氏夫人。张氏夫人虽然贤惠,但是在内心深处,她对柴荣是忌讳很深的。在她看来,柴夫人过世,柴荣和郭家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是丈夫依旧看重柴荣,甚至收为养子,处处不忘柴氏夫人。丈夫对于柴氏夫人的看重,她也倒罢了,和一个死人有什么争的?但是柴荣,她再贤惠,心中也是有疙瘩的。不过这种疙瘩在郭威面前是没有显露分毫的,只是,柴荣自小因为郭家家贫,而操持家务,四处奔波,对于他人的恶意好感比一般人敏锐得多。所以郭荣此时才不看好,心存忧虑。
王应虽然不知道周宪为何要如此行事,看她的脸色,便道:“既然如此,不如明日我和你们一起走一趟吧,时候我再离开开封也不迟。”
周宪听了,很是感激。和阿久一起谢过了王应不提。
“你不要太担心了,说不定张夫人会听我们的也不一定呢。”回到房间后,周宪安慰道。
郭荣想想时间,离前世郭柴满门被屠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许是来的及吧。
次日一早,周宪等人草草用过早饭,就出了客栈,一路往郭府去了。
郭荣看着自己曾今熟悉万分的家门,心中着实有些激动,那一瞬间,他没有看到一边周宪有些黯然的脸色。
“这封书信,请奉上给郭夫人。事关重大,还请老家人不要拖延了。”王应气质极好,将书信奉上时,郭家的管事态度很是谦卑。
周宪看着阿久的脸色,心中有些歉然,但是此事却是必须做的,也许这边事情了结,真的可以去山东,曲阜毕竟是孔子故乡,即便是乱世,也应该比其他地方太平才是。
“先生,那边有一个茶铺,不如我去喝杯茶等着?”周宪指着不远处的茶铺道。
王应点头应下,一行人随即进了茶铺。郭荣一进茶铺,就发现茶铺门边长桌边的两人目露诡异神色,甚是可疑。他心中一动,忙拉了周宪一下,在她耳边轻声说了两人也许是监视郭府之人。
周宪心中一紧,看来,汉帝等人私底下已经快要动手了。
郭荣心中虽然有些挂念早逝的妻儿,但是毕竟时隔三百年,此时于他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本不该扯进去的周宪牵扯其中了。
“一会儿,无论张夫人是否见你,你和阿久都随着王应离开。”
周宪看着郭荣的神色,知道他是真心担心自己,心中有着欢喜,也有酸涩。他有了这份心于自己就够了。突然之间,周宪豁然开朗,自己动心的,始终是秘境里那个和自己相伴多年的郭荣,而不是邺城里名为柴荣的青年。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对于自己什么都不会改变的。周宪并没有想到,若是郭柴满门没被屠杀,历史会不会是另一个走向?陪在自己身边的郭荣会不会消失?她只是想到,不管是郭荣还是柴荣,那里都是他相隔多年的结发之妻和孩子以及他的亲人,若是他复生了,定会全力去改变他们被屠杀的命运。
周宪眼中坚定的神色,表明了她的意思,让郭荣心中出现很久不曾有过的酸楚。
“哥哥,那几个家奴,既然不听话,我也不耐烦他们跟着咱们了。打发了他们回家走了,你说他们会不会回家和父母说咱们的事来?”阿久见气氛有些不好,想到那几个不听话的家奴,岔开话题道。
周宪哪里不知道阿久的心思?只是父亲和母亲知道了自己的行踪也不打紧了,自己已经身在北方,父亲是不能拿自己怎么样的,而且他也不会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的,以免为周家惹来祸事。至于周夫人,也只能暗骂几句自己不孝而已了。
“没事儿,咱们再开封,父母他们是没办法拿我们怎么样的。”
阿久点点头,这一路对他而言,着实是开拓了不少眼界,自己从前的日子较之乱世之中庶民百姓,倒似是不错了……
周宪等人喝了两壶次茶,叫了几个饼和两个菜,也不见郭府有人出来,她的心也沉了下去。郭夫人,这是为什么?看见杨邠、史弘肇、王章三家族灭,亲朋故旧全部被牵扯进去,她难道一点也不为郭家担心么?
“夫人,是否要见见门外的三人?”管事的见张夫人读完书信,忙问道。
张夫人沉吟片刻,才道:“不忙。你先使人去看看他们住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他人派来故意蛊惑我们的。”张夫人对于信中所说的形势不是不担心的,但是她却深知,郭柴一大家子,都是皇帝留在开封的人质,有了这一大家子,皇帝才会放心老爷在外带兵。若是自己一家突然背着皇帝的耳目逃出开封城,岂不是让皇帝以为老爷要谋反?就算老爷没有谋反,只怕皇帝也会给老爷安上谋反的帽子呢。所以,这送信之人的用心,到底是好心提醒,还是皇帝或者国舅李业那边派来的人,就得仔细分辨清楚了。
而且这书信的笔迹一看就是模仿柴荣的,张夫人对柴荣素有心结,因此更加不想见来人了。
周宪一心只想着避免郭柴满门被屠杀的命运,因为没有想得太过深远,另外她也不知道张夫人和柴荣之间的情形。所以眼见日头在正头顶了,也不过郭家人出来,她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的。
“二哥,我们还要等下去吗?”阿久有些无聊,看着沉默的周宪忍不住出声道。
周宪看着一边的郭荣,想了想,见之前那两个行迹可疑之人并不在,便轻声道:“我们去见柴荣柴将军的夫人,或许她能听我们所言呢?”
王应皱眉,他此时觉得周宪都有点魔怔了,郭威之名他是北人自然是知道的,但是周宪一个自小生长在南方的少女,怎么会这么挂心郭家之事?
“二郎君,在下心中疑虑,不知道你为何这样挂心郭家之事?按理说,你和郭家事素无瓜葛的。”
周宪见王应和阿久都是一脸疑惑的看着自己,她抬头朝着郭荣露出苦笑,这才答道:“其实,我也说不出原因来。不过你们放心,此事我们尽力了就是了,我不会让你们也陷入危险之中的。”
王应虽然不满,但是听周宪这样说,这得暗叹一声帮人帮到底了。
三人又去了郭府敲门,门边的家奴一开始见又是上午的三人,脸色就不好,但是听三人说见柴夫人刘氏,这才道:“我去通传一下,你们等着吧。”
刘氏正在为小儿子做冬天的衣裳,听了丫鬟的通传,想了想便道:“你是说上午夫人没有见这三个人?她那边是怎么说的?”
一边的丫鬟摇头道:“夫人那边怕这三个人是他人派来心存恶意的。”
刘氏不过是个平常妇人,性子极其温婉,一向只知道照顾好丈夫和儿子,于外间的大事上并没有什么见识。沉吟了片刻才道:“夫人的顾虑未尝没有道理。你去告诉门边的管事,我正忙着,就不见他们了。”
周宪等人在门边听到这样的结果,心中更加的失望了。
晚间,周宪神色黯然的看着郭荣道:“事情为何会如此?”
郭荣心中感情却是复杂的,他摸了摸周宪的头发,叹了口气道:“张夫人和刘氏那里,只怕担心我们是皇帝或者李业派去的人。娥皇,事已至此,只能说天意如此了。明日里。你和阿久就和王应一起离开,不能再拖了。我今天总有一种风雨欲来之感。”
周宪看着郭荣的神情,见他坚持,垂眼低声道:“那里毕竟是你的结发之妻和孩子……他们,要不要明天再想想办法?”
郭荣神色惆怅,半天才道:“我知道是你为了我,但是于现在的我而言,他们是三百年前的遗憾,若能改变,我自然是高兴的。只是我却不能让你再去冒险了。”
周宪看着郭荣,心中柔肠百结,忍住酸涩,紧紧地抱住了他,自己是被他放在心中的。
而此时的皇帝的舅舅李业家中,李业正在听派去监视郭家人的回报,听说有人在郭家门前逗留一天两求不入后,顿时心中警铃大作。皇帝虽然处置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和其三族亲朋故旧,但是还有郭威在。若是他知道了皇帝将四个顾命大臣杀了三个,他会怎么做?肯定会心有警戒的。不行,郭家人也不能放过了。
李业当晚就进了宫,不久之后,刚被任命的开封府尹刘铢就带着兵马将郭威家以及同郭威关系极好的宣徽使王峻家都团团围了起来。
“娥皇快醒醒,出事了。”
周宪被郭荣叫醒后,抬眼便见窗纸外透出的冲天的火光和大队兵马的声音。她匆忙的穿好衣服,边听郭荣说外间的情形。心不禁沉了下去。没想到汉帝居然提前动手了。
周宪往腰间塞进一把匕首,拿着一把轻弓,匆匆去了隔壁屋子叫醒了阿久和王应。此时已经听到了客栈大门外被敲得极响。
“定是白天在郭府外的人盯上咱们了,我们从后面走。”王应想了想道。
周宪看阿久褶褶发亮的目光,不由得失笑,听门外的声音,来的官兵应该不是少数,自然不能让他贸然去和人家打斗的。
三人方从后门出来,便听见后面传来官兵嚷着不能让人逃了之类的话。
大街之上不时有小队的官兵跑过,家家户户的大门都紧闭着。三人藏藏掩掩地爬进了一家的小院子的柴草下藏了起来,这才安了一口气。
“开门!快点开门!”
周宪等人听到敲门声,心又提了起来。
“来了!”少年桀骜的声音里都是不满:“大晚上吵什么啊?”
官兵们似乎是何少年认识,草草看了下,就离开了。
但是周宪却听见有脚步声走近草垛,耳边响起了郭荣的声音:“是赵匡义。”她顿时一愣,没想到自己几人胡乱逃跑,居然这么巧藏进了赵家里。
赵匡义看着草垛,眸色沉了沉,一脚踹了上去,草垛四散倒下,周宪等人披着一头烂草露出头来。
“哼,你们是什么人?让小爷想想,要不要将你们扭送到开封府去?”赵匡义此时近十四岁,正是少年的变声期,声音嘶哑难听。
周宪拍掉身上的稻草,拉住想要动手的阿久,对着赵匡义道:“赵三郎若真是这样做,还真是让人失望呢,我之前时常听赵匡胤赵师傅说,他的三弟是个不错的少年,今日一见当真是失望了。”
王应和阿久这才知道,面前这个少年乃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了。
赵匡义先是一愣,随即冷笑道:“尔等贼人,还敢攀扯阿兄?”话才说完,就动起手来。
阿久想不到赵匡胤的弟弟居然是这样蛮不讲理,随即和赵匡义打了起来。不一会儿,两个少年就你来我往十几招了。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这两人的招数之间颇有些相同之处。赵匡义心中隐隐明白,那个秀气的少年说的只怕是真的了。
“三郎,还不住手?”却是赵家的娘子出来,她手中拿着一根面杖,瞪着赵匡义道。
赵匡义一向是很害怕这个姐姐的,忙住了手,辩解道:“阿姐,我看他们偷偷藏在咱们家中,以为他们是贼人呢……”
“好了,看这个小郎君的身手,就知道是你二哥教的,啰嗦什么?还不快将人请进屋里来?”赵二娘快快说道,看了看周宪三人,虽然有些狼狈,但是神色不见慌乱,气度更不像是普通人,忙笑道:“三位见谅了,我们家三郎自小就被父母给宠坏了。”
周宪听郭荣说想办法先躲一夜后,便笑道:“赵二娘子不用这样的,是我们唐突了。今日里遇到麻烦这才躲了进来,想不到居然是赵师傅家中,不知道赵师傅可在家?我弟弟也算是赵师傅的弟子了。”
赵二娘子性格爽朗,一向和二哥赵匡胤最是交好,便道:“如此也算不得外人了,快进来了。不瞒三位,二哥前些时日去了邺城,此时不在开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