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不知道王继恩是怎么想的,难道他挟功望赏?这不是在犯糊涂吗,赵匡义急了,他都下诏将成都府再度改成了益州。

赵匡义说道:“卿言之有理,实际朕早诏辛仲甫,可是辛仲甫病重,朕也不知用那个人选。”

苏易简道:“臣推荐虞部郎中张咏,他此行必能替陛下分忧。”

“张咏?”赵匡义讶然道。

宋九忽然笑了起来。

大家都有故事,包括宋九。然而这个张咏故事很多。

首先是急性子,他年轻时在吃馄饨,头巾带子长,连续几次垂在碗中,他大怒地将头巾扯下来,塞到碗中,喝道:“但请吃。”

后来做知县时,一个管钱小吏藏了一文钱出库房,被张咏发现,于是笞打惩戒,小吏不服,你有本事杀我啊。张咏写了四句判词,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拨剑将他斩杀。

一文钱不能杀人,然而我抓住你是一文钱,这么多年你做小吏又偷了多少文钱,由此可杀!

实际就是急性子。

虽然为后人留下一个水滴石穿的成语,赵匡义却不放心哪。

这人放在自己身边写写文章还是不错的,或者做做事也可以,若放在四川,那还了得,不知得杀多少人。

“臣可以替张咏担保。”

赵匡义没有立即答应。

人事权是中书的权利,宋九未作声,等他们说完了,宋九又说:“背嵬军练了近三个月,初具雏形,渐至八月,可以放去巴蜀了。”

“是啊。”赵匡义道。

几支重骑太猛了,然而缺点也明显,速度慢,如今轻重骑搭配,又是从数万骑兵中挑选出来的一万兵马,提供最好的待遇,平时是最强的训练,会出现一个什么怪胎,赵匡义也想看一看。

第四百八十八章 几千年的话题

王枕骑着马奔跑。

七月下旬天气仍然很热,但非是象上个月那样酷气难挡。

高大的夏州马一边听从主人的指挥,一边兴奋地看着它一万多名同伴,风不时卷溅起它劲脖间的汗珠。

这是一个速度也悲催的年代。

但就是在这个年代里,也出现过一些奇迹般地速度。

如史上高继宣支援府麟,曾经创造过以一天平均五程多的速度从开封到达麟州,成功狙击了李元昊攻克麟州城。

还有快的,比如王继恩带着数万大军从开封到达剑门,前后不过四十余天,一天行程达到两程多,很快了,高继宣速度快是只几千人,轻装前进。王继恩那是几万名禁兵,一路必须要携带行李辎重粮草,其中还有许多险山峻岭以及悬在崖壁上的栈道。但还不算快,赵匡义与曹彬带着几十万军民速度也达到两程多,那是操蛋的,特别曹彬为了速度,将粮草队丢在后面。

马速度快。

侬智高叛乱,宋朝曾用五天将消息从广州传到开封,若是史书没有错的话,那个速度一天是一千多里,四十程路!尽管换人换马。尹继伦与田钦祚率领数千骑,两三天从开封抵达河北前线,这个无法换人换马,每天行程却接近十程路!

但也非正常速度,还是轻装前进,若是几万兵马,又带着辎重,即便是骑军,每天行程普遍也不过在五到七程。霍去病第一次远征大漠,速度便是如此。

然而那次霍去病兵马很少,尽管有战斗,供给是来自敌人,又是在大漠上狂驰。

但眼下这一万铁骑每天正是以这样的速度,在迅速向巴蜀推进。

王枕骑马在奔驰。

他与其他人不同,还要注意着手下几名兵士。

背嵬军福利条件好,不仅伙食好,不吃还不行!薪水也高,同时因为他们专注于训练,不能屯田,还有很多补贴。

这个福利背后是魔鬼般的训练。

不但练,还有种种规矩,如战场上主将死了,副将顶上,军头死了,副军头顶上,指使死了,副指使顶上。三军必须无条件听从主将指挥,只有一个前提,必须忠于大宋,不得谋反。只要不谋反,主将的命令就必须要服从。

从指使开始到以下的军官,进必须在兵士前面,退必须在兵士后面。

进入背嵬军,以死铭志!等等……

从都头起以下者,位置都不稳定。

每月要考核,考核的内容一是根据训练成果,考举重、负重跑、攀爬、潜行、骑术、骑射、马上格斗,若是十将以上的低给军官,还要比统帅指挥能力,整体带队成绩……二是根据战斗表现,其中最优者才能担任十将。若是五次连续性第一,那么就可以对大队的军职发起挑战。若是都头不能服众,可以在指使见证下,向都头发起挑战。优胜者同时还能获得大量奖励。

还有。

若是各小队表现最逊色者,十将必须撤掉,若是各都表现最为逊色,都头立即撤掉,若是每军各营表现最为逊色,指使必须撤掉。

若是兵士表现最逊者的,扣掉当月所有福利与薪水,若是十人当中第二逊色者,扣掉所有福利。

逼迫大家去拼命的操练。

练疯了。

背嵬军组建时间不长,但已看到训练成果。

一万名骑兵从大地上驰过,除了一些军官发出低低的喝声,马匹偶尔的嘶鸣,几乎鸦雀无声。

就象一道飓风突然从平川上刮过,又突然消失。

王枕是一个奇怪的名字,在拒马河畔有一个人也叫王枕……

相信有一天,我比你更闪亮,王枕眼中闪着无尽的亮光……

……

“陛下,西府递来札子,说是背嵬军已到了剑门。”

“哦,坐吧。”赵匡义拍了拍池边的青石说道。他在高梁河畔可耻的怂了,但实际身体素质很好,不亚于宋九,平时也喜欢运动,打猎。只是高梁河过后,箭伤发作,越来越重,于是运动就少了,偶尔来到御苑钓鱼作乐。

这个习惯还影响了他的后代,宋真宗宋仁宗他们都是如此,甚至自己一个人钓不过瘾,还将大臣请进宫中,宴席,钓鱼,写诗,作赋。

李神福坐下。

赵匡义又说道:“神福,你说朕要不要立皇太子。”

“啊!”李神福差一点滑至荷花池里。

“不要惊讶,朕知道,后宫中妃嫔在议论,内侍也在议论,外面的官员在议论,百姓也在议论。”

李神福不敢说话。

“朕也为难啊。”

“要么陛下问宋公……”

明处上李神福提议是不错的,宋九淡泊,又一直是赵匡义的人,位高权重,私心又少,有发话权。不问,为了避嫌,宋九不会说的。但问了,相信宋九一定会提出好意见。

至少你不能问我一个奴婢啊。

“神福,你自小就随朕……”

“这是奴婢的福气。”

“唉,你不懂啊,背嵬军进入西川,叛乱相信指日可平。”

“那是,若连一群盗贼都无法平定,如何担当重任。”

“朕不是说这个,原先宋九还有一个计划,叫驱……”

赵匡义将宋九那个计划说出来。

李神福茫然道:“那为何不执行呢?”

当时不敢放,现在不一样啊,石普回来,已带回辽东的消息。辽国虽将渤海国拿下来,然而损失惨重,没有三五年,都休想恢复。实际不是三五年,加上燕云大半地区打残了,辽国十年也休想恢复到原先的盛况。在这三五年内,辽国是没有办法出兵报复了,即便报复,也不敢象以前那样大规模的用兵。

但宋朝是一样的,这一折腾,没有三五年,也休想恢复元气。

那么索性不如执行这个驱计划。

而且李神福越想越妙,夔峡那块有些头痛,安抚吧,朝廷给其自治权,送礼封赏封官,难不成真让他们一个个做皇帝?可是越抚越坏。若是用武吧,越杀仇恨越多。除非将所有蛮人杀死,可群山苍茫,就是派一百万大军过去也未必能实现!国家有没有这个能力?但现在却是一个好机会,几万十几万乱民一下子涌过去,没得吃没得喝,难道象那样蛮奴讨要,只会抢夺那些蛮主。基本上乱军所过之处,蛮首会扫荡一空。朝廷随后安抚蛮奴,均分耕地,实行仁义政策,那广大的一片地区不但正式纳入朝廷管理范围,还杜绝了后患。

因此李神福又说了一句:“这主意好啊。”

“是好主意啊,但现在呢?”

李神福脸色更是惊惧,心里想,难道皇上要对宋公下手了?这个下手不是贬放那种的下手,一旦皇上这么做,那无疑是场超级大地震。

“神福,你在想什么!朕只是生气,朕对他一向器重,给他首相又不做,偏偏为了自保,又不敢担当……”

“这样啊……”李神福心中才松了一口气。

“神福,朕听说你弟弟一向敬重他。”

“没有……若他敢,奴婢第一个建议……”

“得,他的一些作为是让人容易敬重的,就是朕也对他欣赏万分。”

李神福心中叫苦。

他有一个弟弟也是内侍,潘美南下时,曾随军管控钱帛封赏,因为当时李神佑岁数小,地位还比较低,一个或有或无的军职。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李神佑对宋九十分有好感。然而说交往,倒是没有的。

然而李神福明白了。

赵匡义对宋九开始不满了。

他是赵匡义最亲近的大太监,知道更多的内幕,赵匡义的身体越来越差。若不然,今天又不会提出何人为太子。

赵匡义在的时候没事,若是他不在,新老交替之时,宋九可能是功臣,也可能就是罪臣。是不错,刘备有一个诸葛亮。但古今往来不就是这个诸葛亮吗?

曹家学刘家,结果养了一个司马。

恐怕宋九不久要下去了。'。。'

难道宋九这一辈子真不能做真正的首相?

他在胡思乱想,赵匡义说道:“神福,你老实说,朕数子当中,何人能为皇太子?”

宋九好办,尽管这次宋九想自保,想不让人说闲话,想猜测君心,猜测的结果似乎还是对他不相信的结果,那都好办,因为宋九对权利欲望不强烈。

然而何人为皇太子?

原先看好长子,但长子狂了。

看好次子,次子死了。不仅是死,并且是因为没有管好家,让小妾毒死的,就是不死,也不是一位皇储的好人选。

但还有,三子二十七岁,四子二十五岁,五子二十三岁,六子十八岁,七子十二岁,八子十岁。

他最喜欢的是老八元俨,每有朝会酒宴,都将元俨带到身边,并明确表态,不到二十岁不得封王。不是不封王,而是让元俨不过早出宫。

不过元俨太小了,就包括老六元偓都不行,万一自己有事,十八岁的老六根本来不及成长。就象大哥一样,若非是想载培赵德芳,早早给赵德昭正名,自己能有机会吗?这个错误是不能再犯的。

因此接班人只有在老三元侃,老四元份与老五元杰之间产生。

不一定是老三,老大下去了,老二也下去了,就没有长者为大这回事了。

先是老四赵元份,他与老大一样,性格宽厚。宽厚也行,关健比老二更差。其妻是李汉斌的女儿,李氏悍妒惨酷,宫女小不如意,就被鞭杖或致死。

这样的治家,还能治国吗?

因此只有抛弃老四,在老三与老五之间挑选。

老三运气好,无论是前妻小潘氏,或者后妻郭氏,都贤惠过人。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也说明老三有治家之能。但老三也不能让他满意,因为很早之前他就做了一件事,在未迎娶小潘之前,就买来川女刘娥,并且还是一个私奔的人妾,一个街头卖艺的艺伎。因为是人妾,那方面就比较厉害了,所以让老三留恋不忘,自己三番五次下令,才送出府去。除了这个刘娥,还有一个杨妹妹,当时只有十二三岁。

十二三岁就要那个了……

但在这时,也没有错。

只是赵匡义担心自己这个三儿子以后就象李煜一样,留恋女色,贻害国家。

所以他又开始观注老五元杰。

元杰颖悟好学,会作词,擅长草书、隶书、飞白,还建楼藏书二万卷。这与赵匡义一样,赵匡义也喜文学,读书,藏书,偏爱文章好的官员。

但姚坦假山一案后,赵匡义又犹豫不决了,有文学才能未必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不用宋九提醒,这一条赵匡义也知道。

关健之前赵元杰还顶了一个蜀王的称号。

有蜀王不代表着他治理过巴蜀,但巴蜀大起义,某些方面来说,也是一个很不好的兆头。

也就是几个儿子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

“走吧,朕要下诏让李继隆回来。”

“陛下,不可啊。”

“耶律休哥死了。”

第四百八十九章 干嘛不站队

耶律休哥死讯迅速传开。

尽管在河北李继隆已经两次击败了他,但这个人仍不可小视,是宋朝的第一号心腹大患。

闻听耶律休哥死了,京城就差一点来一个普天同庆。

传来的还有耶律休哥的死因,主要就是尹继伦那一刀砍狠了,随后冒着严寒远征辽东,又遭到石普伏击,渤海国灭掉后,耶律休哥病重,不久前去世。

李继隆调回京城述职。

但也不是解掉兵权,河东有了石普等重将,还有张齐贤,尹继伦又是直接导致耶律休哥死因者,于是让尹继伦前赴定州,担任河北防御重职。耶律休哥调到西北。

随之还有一系列的调动。

但李继隆的调动最为明显。

无他故,他还有一个身份,乃是国家的国舅。

……

八月桂花香。

庭院深深。

张耆府上并不奢侈,但相对于他的官职来说,这个宅子算是比较华丽,四进四出的院落,前后一大一小两个花园,风景幽美。但这不算什么,关健是后宅还有一个很大的书房,里面藏书几达万卷。这才是一笔可怕的财富……

张耆地位太低,否则赵匡义来看一看,便什么都知道了,凭借这个宅子,这个书房,若无儿子支持,张家能治得起吗?那样,刘娥会很惨。

刘娥静静地听着张耆的禀报。

然后皱眉说道:“不好,皇子危矣。”

“娘子……”

“指使,你想一想啊,李将军乃是李皇后的兄弟……”

这中间又有很多弯弯绕绕。

赵元佐“发疯”了两三年,一直没有废,关健是有一个人,李处耘之女李皇后。

李皇后喜欢赵元佐有好几个原因,赵元佐机警,懂礼仪,仁爱。

从他同情堂兄叔叔就能看出来,对李皇后更是尊重有加。

赵元佐与赵元侃之母也姓李,符氏未死之前,一直无子,赵匡义纳了数名小妾,就包括赵元佐兄弟的母亲。

一样的姓李,可能会更亲近一点。

搞赵廷美的人是赵普,李皇后的父亲就是赵普陷害弄下去的,郁郁寡欢之下去世。赵元佐痛恨赵普,这一条能让李皇后与赵元佐走得更近。

可是后来赵元僖用计,刺激赵元佐烧王宫,终于弄下去了。

因此宫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持赵元侃上位,这一派系就是李皇后派系,毕竟赵元侃与赵元佐的同母兄弟。

还有一派系便是支持赵元杰的。

至于赵元份,谁去管。

并且李皇后曾有一子,可惜夭折,以后便无孩子了,于是将赵元佐的长子赵允升抱到宫中收养。

不然为什么姚坦进谏,就迅速传到了宫中。

这中间李皇后功不可没。

官家,看看,这就是你要选择的接班人。还没有上位呢,若是上位了,还不知道怎么奢侈,剥削天下百姓。

但现在李继隆从河北调到西北去,难免让刘娥想入非非。

刘娥一提醒,张耆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喃喃道:“怎么办?”

刘娥也在想。

大半天后,“张指使,只有一个人。”

“谁?”

“宋公。”

“不行啊。”张耆立即摇头。

宋九虽不是首相,但地位超然,其影响力绝对可以与当初的赵普相当。

只要他出面,不要说是赵元侃了,就是抚持老四,都可能将老四赵元份扶上来。

然而宋九不欲生事,不要说赵元侃,当初赵元僖坐镇开封,人称贤王,其妻邀请潘怜儿前去做客,都让潘怜儿拒绝了。

张耆是谁啊,刘娥是谁啊?

“张指使,你让奴家想一想。”刘娥走来走去。

“娘子,勿要异想天开,不要说服宋公了,即便见,你都见不到宋公。”

“也未必!”

刘娥提起笔,写下一行字:宋公忠公爱国,一生任劳任怨,妾身敬仰之。然智者百密一疏,今宋公同尔也,令妾身忧之。可否劳尊驾而屈贵体,容妾身一见而叙乎?

然后将它封好,说道:“张指使,你派亲信将它送给宋公。”

“管用?”

“试一试吧。”

张耆派家中管事将此函送到宋九府上。

不久管事回来禀报:“大郎,大娘子,宋公将信函退回来了。”

“我就说嘛。”

刘娥也失望,盯着信函说道:“他说了什么?”

“什么也没说。”

“算了,你下去吧。”

管事下去,刘娥拿下信函准备放在油灯上烧掉它,但忽然停下来,脸上露出惊喜。

“娘子,为何高兴?”

“看。”

张耆盯着信看,上面除了用他名义的落款外,什么也没有。

“你看封口啊。”

“封口怎么啦?”

封口上又让宋九用火漆封上了,但其他的还是什么也没有。

“火漆。”

“娘子,属下不懂。”

“宋公为何用火漆重新封起它。”

“也许未看。”

“我在指使府上,当真宋公不知道,不管妾身身份如何卑微,总得过殿下的宠幸,宋公傲慢如此,看都不看?”

“也是,但可能他怕泄密。”

“若是怕泄密,烧掉它,让大管事带一句话回来,我们能怪罪他?”

“难道……”

“不管这点,再说我们送信过去,就是拒绝了,难道一句话都不回?”

“让属下打开它。”

张耆小心打开火漆。

信还是那个信,不过后面又加了一句话:某不知疏于何处,娘子若赐,某闻开封寺塔东有伏牛峰,峰峭陡拨,罕有人迹,然别具风景,后日某值假,当于峰顶一叙。

“这个字真不怎的……”

“娘子,人家才华非是字啊。”张耆说话声音都颤抖起来。

这意味着什么。

有戏了。

……

“官人,你当真会这个贱婢!”潘怜儿说道。

非是她看不起刘娥曾经的伎子身份,主要是替她死去妹妹打抱不平的。当初赵元侃在迎娶小潘氏之前,还藏污纳垢,若非赵匡义下令,说不定妹妹还要“退居二线”。

后来赵元侃将刘娥送给了张耆,没有人管她了,刘娥终是妾婢身份。送给了张耆,那就成了张耆的小妾,从此再与赵元侃有关系。

“怜儿,你不懂,当真这个刘氏成了张耆的人?”

“难道不是吗?”

“不是,不但不是,这些年刘氏藏于张耆家中,一直在读书写字,至少那笔字写得比我还要好了。至于在张耆府上,张耆明为收留,实际将她当成了主母。”

但宋九也好奇啊。

平时赵匡义盯得紧,赵元侃也不敢再与刘娥相会。这么年下来,这个小娥娥生理需要怎么解决的?

“就象宋宝,我若不让他下去磨砺,他与其他人家二世祖有何区别?昔年此女胆大包天,居然能迫使龚美放弃其妻,与其出逃到京城,不仅是美丽了,还有房中术,以及心术。”

“那更要不得。”

“又错了,你以为个个都是武则天吗?武则天心狠手辣,乃是身世使然,从小随其母漂泊到四川,然后遭到兄长压迫。母妹先后故去。然后得唐高宗宠爱后,又与宫中萧妃王皇后恶斗。在册立皇后时,又遭到群臣反对。她一直在斗,与天斗,与地斗,与兄长斗,与大臣斗,与后宫斗。因此对权利渴望,手段毒辣。但此女非是。虽胆大包天,到京城也经历了一段时间苦难,然让殿下看中,到了张耆府上,张耆对她尊敬有加。因此经历的不同,不会造就第二个武则天。但这些经历,将会成为她最宝贵的一段经验,然后在张府上苦读近十载,知识又带给她智慧。”

“妾身懂了,但是……”

“你是指我不当与她相见吗?”

潘怜儿点头。

以宋九身份,何必与此女相见。

不见,就算此女如丈夫所说,有了实行的社会经验,有了知识智慧,若是三皇子得掌大位,还会得宠。可有这个必要尊重她吗?反而相见后,若传出去,会对丈夫很不利。

“怜儿,你又不懂。以前我与赵元佐不来往,那是他在与赵普隐形恶斗,并且他那些做法,我也看不好。二皇子上位后,我仍不相互来往,是未定也。二皇子带着几个殿下与大皇子说了什么,你知道吗?”

潘怜儿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道。但说了什么话,能将大皇子激怒到那种地步?背后有没有人唆使?再比如二皇子,当真一个小妾敢将主母毒死?并且李娘子等于是太子妃。”

最后赵匡义处死了张氏,就没有再查了,也无法查下去,越查麻烦越多。→文¤人··书·¤·屋←

“陛下这次调动李继隆,大约有了决定。为什么有这个决定,要知道前段时间因为上书,要求陛下扶立东宫人选,陛下还处罚过数名大臣。这意味着陛下的身体……”

“龙体欠安,这回无论谁上来,变动可能性极小。我可以置身事外,不过随着新君登基,我又有威信,打压是避免不了的。大不了我致仕,不过那样终是不美。因此我这一回要站队了。”

“站队?”

“干嘛不站队?”宋九道。

刘娥他还是知道的。

应当还是不错吧,甚至若无这个女子,丁谓等权臣在位,可能被世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仁爱的那个小皇帝连帝位也未必能保住。

所以他出了一道思考题。

猜出来,那么现在就可以直接投资。猜不出来,无意中看到了,也是她的气运。

无论那两条,也值得去谈一谈!

第四百九十章 不动如山

“刘娘子,你认为陛下与唐太宗相比,谁高谁低?”宋九看着眼前的俏丽小娘子,不等她说什么百密一疏,直接问。

“两相相几吧。”刘娥先是一愣,然后答道。

“若此,我们就谈不下去了。”

“妾身错了,若相比,陛下比唐太宗还稍逊一筹了。”

宋九脸色这才舒缓过来。

宋九开始掺一脚了,可这一脚也不是那么可掺和的,以后这个小女子本领可不小,先斗小寇,后斗权术高妙的丁谓,就差来一个改朝换代了。但凡人有一个成长过程,天知道她现在有没有成长起来?若没有成长起来,合作会很危险的。

这就是逼刘娥说真话。

连两位皇帝高低都不敢评价,下面还怎么交谈?

宋九额首。

“准确地说,只是稍逊一筹。”

刘娥狐疑,若比文治武功,那不是稍逊一筹了,差得也不知是十万八千里。

“我只说两件事,首先是太祖驾崩,权利交替过渡,国家有没有平稳?”

刘娥沉思。

这就是赵匡义了不起的地方。

勿要说毒辣,李世民也毒辣,杀大哥兄弟,逼老子强行退位,而且李建成几个儿子也未捞到好下场,甚至连女人都接受过来了。

区别就是在李世民是大半胡人,敢做敢为,对史官说,记,不用避讳,俺就干了这么多事。赵匡义做了,却不敢承认。一个是真小人,一个是伪君子,一个是东方不败,一个是岳不群,大家会喜欢谁?

用人上也差不多,不要说李世民用人不疑,他所用的敌人真正能拿得出来的只有魏征,其他人,看看有几人不是原秦王府的老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足够李世民挑剔,所以相比起来,李世民“敢用人”。然而为什么将胡人迁于边境,又给突厥两大可汗赐王?牵制啊,用胡人来牵制李靖李绩等功臣,然后往下祸害,安史之乱,五代更替,西夏……

真正拿得出来的,是武功。

论武功,不要说赵匡义了,赵匡胤也不知差了多少。

但也不能完全怪赵匡义,李世民手下能拿得出来的超级打手太多了,赵匡义手下有几个超级打手?

实际若不看赵匡义不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一些亮点。

如这个权利平稳过渡。

翻翻南北朝晚唐或者五代十国历史,象赵匡义这样来历不正的交接,天下能不能平安?或者说那是王朝衰落国家分裂之时。但赵二接手的宋朝,未必是强大的王朝,吴越与闽国北汉仍在割据,定难是国中国,北方有强大敌人威胁,各个精兵猛将手中仍有许多厢兵,赵匡胤在军中威信很高,而赵匡义自己在军中几乎没什么影响,一度还是一个小丑……

况且就是盛唐,翻看史书,那一任皇帝接位,不是掀起了一片血雨腥风?这个政权的平稳交接,得要有多少智慧?

“我再说一件事,刘娘子,我说我朝用兵兵费是唐朝用兵的十倍,你信不信?”

刘娥点头。

唐朝是府兵制,也就是役兵制,宋朝是募兵制,也就是雇兵制度。如果将养兵的费用加上去,何止十倍,百倍也有了。

“太祖征战天下,先是内乱,但那两年国家有些苦,以至扬州有灾,太祖都没有能力去救济,差一点不管不问。后来平荆南湖南巴蜀南汉与南唐,多是以战养战,而且每次皆是休息两三年,百姓稍稍恢复后才行征伐,因此民不苦。唐太宗用兵吐谷浑、东西突厥,多是凭借敏锐的直觉,抓住最好的时机,手下又有一群悍将,故每次以少胜多,又有一些牛羊掳获,用做供给赏赐,由是民也不苦也。但用兵高丽不同了,两次用兵高丽,只能说没成功,还不能说是失败,国家财帛用之一空,百姓怨苦,以至唐太宗本人十分后悔。但陛下呢?陛下与强大的辽国对峙数十年之久,几乎每年战事未断过,还有高梁河与岐沟关大败,灾年又胜于唐太宗之时,虽然经费紧张时,也曾让百姓困苦过,然而时间不长,国家就恢复过来了。贞观之治,前有房杜,后有魏征王珪等名臣辅助。但陛下呢,莫要说房杜,连赵普都不算房杜。真正决事的不是东府宰相,而是陛下本人。文治上,两相比较,孰高孰低?”

但也不能这样说,赵匡义之所以做得不错,也是柴荣与赵匡胤打下的底子,不能将功劳往赵匡义一人身上加。

不过总的来说,内治上赵匡义做得不错。

宋九说这番话意思并不是为了评价赵匡义,只是警告刘娥,赵匡义不简单,莫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刘娥沉默。

久久说道:“不过奴家……”

她有些软了,才开始自称妾身的。

“你是三殿下的人,还是称妾身吧。”宋九挥了挥手。

俺是不要跟你混了,可是子孙还得靠你老人家啦。

“不过妾身还有一言。宋公一生公忠爱国,为社稷多次出生入死,让妾身钦佩有加。然而皇储久悬,终非国家幸事……”

“这就是我的疏?”

“不是宋公的疏吗?”

“那么你接下来是否想说,四殿下与五殿下远不及三殿下?”

“难道不是吗?”

“知道为何陛下仅赐姚坦督教五殿下之权,并没有加官拜爵?”

“妾身不知。”

“皇储未决,五殿下又正好在巴蜀盗贼遍野时有蜀王之爵。当时殿下修假山,实际当真有那么严重么?”

不用说别的,就是赵昌言临行时,赵匡义的赏赐,也足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