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继续狂奔,身后都是宋骑,速度不比他们慢,继续地纠缠在一起。实际到了这里,韩德威部下已不满两三千人了,近半被宋兵斩杀,近半逃散。

就在这时候,忽然前面两个大旗,皆树杨字。

但同样是杨字旗,还有区别的,一个后面有嗣字旗,一个后面有业字旗。

几千宋兵在杨业带领下,渡过黄河,从暖泉峰绕到这里,将辽军活活堵上。

杨业闪出阵前,大喝一声:“投降不杀,反抗者死。”

他真的很老了,花发皆白,但他再老,也是辽国人心中的恶梦。

而且一边跑一边打,跑到这里,早就人困马乏。

韩德威沉默一会,看到后面宋军又追了过来,叹了一口气,放下手中武器,翻身下马投降。没办法打了,只要前面这支宋军一缠,不问是不是杨无敌,马上周边仇恨契丹的部族又会扑上。哪里能逃到黄河边?

此役斩杀鞑靼(指夹山东部与丰州的白达旦各税)号突厥太尉司徒舍利者,多达近三十人,生擒其首领多达十几人,包括韩德威在内的几十名辽国主将全部斩杀或生擒活捉。最后能逃出宋军大范围捉拿下的辽兵不足一成,余下全部战死或者被俘。这便是骑兵的作用,速度快,一旦大捷就是大捷,不至于让辽军从容利用速度优势逃走。

并且恰巧韩德威准备出征时,幽州地震。

消息传到辽国,辽国上下震恐。

一个简单的道理,从此以后,辽国面临的威胁不仅是宋朝的河东与河北,折家与王家也开始走上舞台。

……

“如卿所言。”赵匡义在政事堂大喜道。

西北一役,与西府那个计划肯定有些出入之处,不过大方针没有出现多大误差。当时米信一度怀疑,雍熙北伐正是因为分兵而导致大败,现在仍分兵,恐怕不妥。并且让府州折家顶在第一线,要防御府州城,要在子河汊第一战,折家的兵力也不足。

宋九坚持己见。

首先是分兵,是分兵了,可他们是在小范围内分兵,相互离得并不远,不象雍熙北伐隔了千重山万重水。其次不要怀疑天时地利人和,况且折家兵那是保家卫国之战,士气激昂,战斗力不可小视。对折家宋九不会做半份怀疑的,那才是史上北宋第一武将世家,真正的战功赫赫。

赵匡义又说道:“下诏,追赠崔彦进太子太保之职。”

其实崔彦进计划里根本就没有动用过西北军队的半点想法。

但正是因为这个计划,后来宋九完善它,赵匡义也出了一些主意,西府几个首相与诸参谋老将陆续添加了自己建议,最后才变成由西北来主导第一战。

因此崔彦进有功。

知道真相的大臣不多,其他人面面相觑,西北大捷,与崔彦进有何关系?况且老崔死了好几年。

宋九拱手说道:“陛下,北方胜大臣轻躁,马上北伐,这种精神不可要。战斗发生在我朝境内或边境处,利于我朝,故我朝多胜。若大军深进辽境,又是两样。”

赵匡义额首。

宋九却将话锋一转:“然而一旦失败,马上又有大臣苟和。且不知胜不骄败不妥乎?”

诸人称服。

宋九继续道:“这种苟和臣更痛恨。国家内治重要,然而不能苟且偷安,否则诸将不思进取,三军士气低落,即便国家再富,百姓再安,也是将我朝养成一头肥胖的绵羊,越富越安越肥,到了那一天,人人不知战不习战不思战时,便是被群狼瓜分之日!因此臣以为以内为本,然武备不可松懈。不过内治还是根本所在。特别是我朝用兵成本是辽寇的十余倍,没有充足的内治,就没有充足的财富可战。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承的。内治是外战的根本所在,外战是内治,国家长久,社稷永安的保障,如医之表里,没有表就没有里,没有里表也无从所寄。”

“卿之良言也。”

宋九打断了赵匡义的夸奖,又说道:“国家想要内治,必须有完善的律法,让万民依法守法齐法,这样就减少了一些不好官员对百姓的伤害。然而终是以人为本,以人治为本。所以必须用好官员。近来朝廷用官制度出现种种弊端,如官员冗多。冗官就不能妥善养官,官员不能养家糊口,必然贪墨。想要养好官,国家负担渐渐加重。国家财政没有其他的要决,一为开源,不伤民的开湖,一为节流,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两者做好了,国家每年就会产生大量节余,可以用来养战,可以用来宽民。”

“其次官员迁徙频繁,子产那样的上古贤人,还须三年才能治民,况且寻常官员?因此臣以为朝廷应下诏,各地地方官吏若无大功可迁若无大过可罚,必须期满三年,一些关健所在必须期满五年,再经考核迁徙他处,以便各个官员将精力放在治理自己所辖州县上。”

“地方官员如此,京官更是如此,那怕是两府宰执。宰执任得过久,难免会产生过份的野心,如赵普,本是我朝开国之功勋,因为任宰相时间太长了,权利心过重,成了赵普一生之短。再如前段时间,两府人事几乎全部调动。这个时间也未免太短了。陛下想要用吕蒙正,就要用吕蒙正的大度平和而忽然其掌控能力,想用王沔就要用王沔的敏捷而忽视其苛刻,想用寇准就要用寇准的耿直敢言而忽视其聒噪不休。”

“啊?”小寇差一点尖叫起来。

“卿良言啊。”赵匡义又说道。

实际许多大臣提了“良言”,然而赵匡义未必会听得进去,听得进去未必会执行。

宋九继续说道:“国家选士,渠道有五,功勋子弟与士大夫的子弟荫补得进,建立边功的将士,科举,书院,各地推荐上来的民间奇士与表现不错的胥吏。这五者取士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荫补子弟多看到父亲理政,耳闻目睹之下,实际就有了一些做官员的底子。而且他们家庭情况也不错,不会过份贪婪钱帛。然而过多了,以后国家就会官官相护,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贫者益贫,富者益富,贵者益贵,民间怨气增加,不利于国家和睦,故赵普与太祖皇帝提出齐人之说,也就在于此。”

“建立边功的将士,有功当赏,诸将才肯奋战,有过当罚,诸将才不会懦弱,然而国家也要量才施用,他们长于战争,而短于吏治,可提拨,但非文武兼备者,尽量以其担任武职,以免曹翰贻害颍州之祸发生。”

“科举用人,多是饱读儒家书籍的文士,儒家讲浩然之气,出世,仁爱,忠君爱民,这是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那就是往往书生意气,纸上谈兵,自以为是。赵括纸上谈兵,害了赵国,文人纸上谈兵,贻害也非同小可。因此可以用,但必须让他们多在地方磨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官员,减少浮躁之气。”

“书院子弟教的是物格学,长于技术,却短于治国教育,因此臣以为可以选做辅官,辅官各级官员,共同治理国家或者地方。”

“最后就是民间推荐上来的奇人异士,有,但臣以为象诸葛亮之流终是很少,同样必须磨勘一段时间后,看成效方可重用。提起这类用人,臣都想到了武则天用人,她让各个士子提出请求,要官给官,做得好提拨,做得不好立即黜废。这样用官有优点有缺点,但确实让武则天选出一些好官。那就与臣所说的一样,就是看,不是听,看他们做得如何,才能选用。然后是胥吏,胥吏能得各级官员推荐者,一般都是有能力的,可是胥吏往往又老于世故。因此如何选士,如何用人,要区别对待。”

没有说其他,就专门讲了如何选官,如何用官。

但让一些大臣感到纳闷。

宋九自赵普下去后,略有些避嫌之举,所以很少发话。

然而不代表着他不做事,如这次西北大捷,似乎早就在西府计划好了的。

有人又在臆测,难道前段时间兵力调动频繁,正是为了这次战斗准备的?似乎也不象啊,还有河北那边呢。

但王沔下去了,李沆与贾黄中肯定不会过问这件事,要么李昉,他这次上来,摆明了就是带一带,班还在张齐贤之下。张齐贤是怎么下去的,还不是以前东府带着大家抗议,将张齐贤弄到河东去的?因此继续不大管事儿。

所以有人臆测,但没有人发问。

可这次就奇怪了,为什么宋九忽然进谏那么多?

解释不通啊,难道朝廷想让宋九进入中书?这是进一步上位前的前奏?

赵匡义道:“是啊。”

他也能感受到,这批新进士提拨上来,多少有些浮躁了。

这是宋九临离开京城的良言,不然宋九避嫌,都不会说出来,尽管说得很委婉。

朝廷又大捷了。

全国上下闻之欢腾一片。

谁都不想做一个窝窝囊囊国度的百姓,甚至让大家选择,宁肯做盛唐时的贫困子民,都未必做宋朝的一个小康之家。

但就在这时,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诏潘美以同平章事检校太保宣徽北院使身份回京,而让宋九以平章事判太原尹兼河东路兵马都部署的身份去河东替换潘美。

诏书颁发后,许多人不解。

宋九下去,手中的权利略比潘美大一点,但也就那么一点儿,基本宋九现在拥有的权利潘美以前也拥有了。相比于宋九现在的官职,宋九等于是贬放到河东。

不对头啊,宋九并没有犯错,为何下去?

王化基忍不住,这时不管什么忌讳不忌讳了,便责问赵匡义:“陛下,朝廷无错贬放大臣,是谓让天下人寒心也。”

赵匡义伸了一个懒腰,道:“王卿,非是朕之意愿,而是宋卿之要求也。”

然而他在心中好笑,王化基,你不懂啊,这样朕才能用宋九用得更长远哪。

第四百六十四章 山后

不仅王化基,许多大臣皆上书挽留。

上上下下是不错,可最少得有错才能上上下下,宋九明明没错,为何贬下去?

然而所有上书皆不报。

他们不知道,这次宋九下去很重要,不然风怎能刮起来?

其实宋九临行那番话同样十分重要,象呼延赞,遍身刺字,刺青在宋朝常见,大多数人甚至士大夫也玩这个。然而呼延赞还嫌不够,又作降魔杵、破阵刀,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数十斤;乘骓马,绦抹额。北征太原时,赵匡义看到了,觉得此人十分诡奇。

朕是文明人,帐下不准有妖怪出现……

差一点要将呼延赞斩杀。

后来立功了,事迹广为宣传,甚至一度成为三军与百姓的偶像,赵匡义也想开了,是有些不伦不类,可他是武将,还能要求他什么?但这样一弄,上阵后会对敌人震慑。

保州有功后,赵匡义准备大用,出为冀州兵马总管,然其无统御才,部下军士矛盾诸多,又改辽州刺史,又不能治民。赵匡义准备召以都军头,领扶州刺史。宋九进了一谏,又将他弄到保州去。

因此武将能治民者少之又少。

再看文臣,除了宋九与张齐贤有边功,又有几人有边功?不是不用文人,现在虽不多,开始用了,用了一些,但就是包括寇准与宋绶在下面都没有立军功。

再如书院学子,不少担任知州,做得还不错,但总体而言,他们确实是长于技术,如工农业,商业,养殖业,在政治上未必能火拼过书生意气的士子。

其他几类人分析得同样有道理,而且宋九在论用人上提出了好几种理论,那就是磨勘制度,别说得多好,那没用,先做出来再说。

三到五年守任制度,别迁来迁去,实际许多官员在瞎迁,县级官员容易任命,甚至有的小县一些副职官还空缺了,用胥吏暂代。然而州级别的官员能有多少,上面到京城高官又能有多少?都想升,最后岂不是打破了头。因此现在迁徙制度多是一个县调到另一个县,调来调去未必起多少作用,反而不易出政绩。

齐官制度,不管是那一类的官员上来,各有所长,一样,东华门外榜上的进士也未必那么贵,不过好在是这时,再过几十年宋九提出来,会让人活活喷死。

量才施用制度,用之所长,避之所短。其实宋九在中书时就这么做过,对樊若冰说,你能治理地方,做得不错,这是你的长处,但文学非是你之所长,卖什么文弄什么墨?

但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

那就是军事上人选的任用,适度地用几个对军务略有精通的人到边境州府任上磨练,使之对军务进一步精通,只有这些文官才能进入枢密院,否则象张宏一样,到西府只能向胥吏拱手。或者学习王沔温仲舒,不能处理军务,然后在西府瞎折腾,打压对手。或者大炮乱放一气。朝廷设这个枢密院除分权外能起什么作用?但现在对西府宰相人选慢慢挑剔起来,再辅以参谋司老将的协商,至少西府在决策重大军务上,差错不会太大。

用意很简单,内行人决策内行事!

可能比以前或者史上以后宋朝制度好,然而它还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中央对边境将士用兵的干预,也就是将从中御制度,宋九还没有真正将这个弊病完美地解决。

其实还是宋九的问题,他虽有金手指,严格来说,不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不是思想家哲学家,甚至不是很好的经济学家与科学家。

……

宋家在收拾行李。

大姐抱怨道:“回来一个老的,下去三个小的。”

潘美马上就能回来,可是宋宝去了西北,宋家第二个女婿在河北,宋九又要去河东。

大姐想想这事儿,就觉得心里面很不平衡。

宋九安慰道:“大姐,你想一想那年辽寇入侵,河洲是什么情况?没办法啊。”

那年辽国军队几乎接近大名府,消息传到京城,整个河北与京东路的北方都感到震动。特别是河洲上的商家与住户,河洲无城墙,道路发达,又那么富裕,一旦辽国军队来了,那简直是一顿最丰美的大餐。因此所有河洲商户住户人心惶恐不安,有许多人一度搬到京城里住。宋九无所谓,但三个姐姐产业都在河洲上,在那两个月,无形中受到很大的损失。

因此事后有人提出要在河洲诸坊四周重建城墙,然而整个河洲南北呈一个尖三角形沿伸到东边,这个城墙如何筑?

“就你能。”

“不是我能,是我清醒。”

这句话大姐不是很懂了。

潘怜儿细心地替丈夫将所有行李收拾好,然后叮嘱窅娘。

家中还有一大群孩子,潘怜儿不能随宋九去太原,只好让窅娘去。

大姐不平,潘怜儿不大好说话,一边是年高多病的父亲,一边是丈夫,她能说什么?

宋九缓缓去了太原。

同去的还有一个人,高琼。

此人乃是赵匡义的藩邸旧臣,但不是监督宋九的,若是监督宋九就不是高琼了,高琼与宋九关系不错。甚至潘怜儿有意将宋小鱼嫁给高琼四子高继密。

但宋九以女儿还小,拒绝了。

实际真还小,不过在宋朝人眼中也不小了。

可高琼夫妇闻之大喜,行,俺家等着。管小与大,只要宋九答应,那怕宋小鱼二十五岁出嫁,高家也要等啊。

然而高家还不算真正的权贵。

这也能说明高宋两家的关系。

事实这次去是因为高琼比较稳重,宋九不可能一直真呆在河东。这还是为后潘美杨业时代挑选人才的。

到了太原。

潘美问了一句:“小九,朝廷想经营山后?”

到现在为止,只有两个人提出这样的怀疑,一是潘美,二是李继隆。

宋九笑了一笑说道:“丈人,若真想经营山后,朝廷会放你回京啊?我领兵作战的水平,你能不清楚吗?”

潘美笑了一笑说道:“士别三日,当瓜目相看。也许你现在比老夫更有本事。”

“丈人,自家人,不要说见外话。不过陛下也让我将真相通知一些重要的将领。”

“就是你们在西府鬼鬼祟祟的那些想法?”

“丈人,不能用鬼鬼祟祟啊,还有陛下也参与了。”

潘美笑笑无语,赵匡义也参与了?他参与了又能做什么?

暂时没有让潘美回去,他的经验对宋九也有着重要的帮助,至少肯定比宋九本人强,至少在细节上,以及对河东边防了解上,肯定比宋九强上很多。正好借等人的机会,对宋九指导与交接。宋九开始召集诸将,人数少得可怜,从河东到西北,陆续驻扎以及练兵的军马有十来万之众,将校不知凡几。然而只有几个人,田仁朗、尹宪、杨琼、杨业、杨嗣、尹继伦、高琼以及将要回京的潘美。

田尹三人在西北,但离太原不是很远。

数人到齐,宋九先说了事情的严重性,这个计划还能说分兵,甚至分得比雍熙北伐更漫长,但为了保证它的有效,不是一道分兵,而是陆续的分兵,因此时间很长,可能要延续一年多时间,也可能要延续两年多时间。因此必须要保密。

宋九将真相说出。

所有人张大了嘴巴。

杨业狐疑地问:“这样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

“杨将军,你以来我朝若强行征伐契丹,有能力将燕云收回吗?”

杨业不能回答。

“因此这次象征意义远大于用兵之意,一旦成功,整个燕云都会惶恐不安。那么到时候再用一些手段,将会有更多的汉户向我朝倒戈。朝廷做法以前偏软了,软了,未必是好事,反而让对方不知所以然……”

杨业还是不作声。

宋九笑了笑,杨业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内心处肯定有些抵触这个计划。于是宋九又说道:“每次我看到这个太原新城,心中总有些毛骨悚然,外父将太原城迁徙到汾水之东,虽然不可能再产生什么王者之气,然而它的防御力差了。燕云不收回来,一旦北虏强大,河北是一坦平川,无险可据。河东有险可据,然而太原城却是无险可守。北虏可以轻松地兵发两路,一下河北,一下太原。我朝若那时国家又非是最强时间,君王又不及陛下英明,国家将会瞬间不国矣。到时候所有河北甚至河东千万百姓生灵涂炭也。此才是国家最大的隐患。杨将军,你为何将数子陆续送到战场?以至三郎牺牲。这不是不爱子女,而是大爱子女。失之虽小,得之却大。”

杨业拱手道:“宋公之深思远虑,属下远不及之。”

本来杨业也要召回去的,不过赵匡义考虑到杨业久在河东,对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十分熟悉,甚至对契丹人也十分了解,于是继续将杨业留下来,帮助宋九。

说完后,各将回各自的驻地。

潘美也回去了,事实若无宋九,杨业之死,群臣对潘美夹攻,导致潘美郁郁寡欢,在这一年就去世了。不过北伐失利,潘美心中同样郁闷,加上南下北上,身体也同样每况愈下,时常生病。

宋九换得及时,否则潘美可能还会老死在太原。

冬天也深了。

宋九在太原没有大的军事行动,相反开始担当起文官职责,处理吏政。

可是随后朝廷做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

以尹宪为胜州知州,杨琼为胜州兵马总管,张凝为副总管,田仁朗代替尹宪,知夏州,知延州的还是翟守素。其他人变动不大。但胜州在什么地方?丰府二州上面的那广大的一块河西之地,就是唐朝胜州所在。

再加上宋九无缘无故的去了太原,这份诏书下达,只要有一些长远眼光的人都会想,难道朝廷改变主意了,不经营幽州,而改经营山后!

第四百六十五章 燕南归

道理很简单。

宋朝两攻幽州失败,原因有很多,可有一条,地形的原因,出了燕山后,幽州大部分地形平坦,利于辽国骑兵迅速用兵。然而在山后不同了,除了桑干河与云州附近多是平坦的地方外,大多数是山区地形。这也是耶律休哥岐沟关大捷后,耶律斜轸却花了近三个月时间才将宋朝西路军驱逐出去的原因。这样的地形利于宋军作战。

山后有许多险恶的地形所在,若是宋朝兵力足够多,财政充足,用人得当,那么得到山后,只要及时在几十处险恶的场所连筑象河北那样的坚砦,那么辽军就不易将山后再度收回。

宋朝用了一个阴谋诡计,假意说将西北所练的骑兵全部调到河北与河东,是调了,但没有全调,所以杨琼才调动一万铁骑参战,让韩德威全军覆没。再加上现在宋朝练的新兵,宋朝在西北新老搭配,若是包括蕃羌禁乡兵,兵力超过了五万之众。还不止,折家的兵,王家的兵,以及胜州地区拥护宋朝的自发蕃人兵力,究竟西北宋朝能动用多少兵马,连宋九都算不清楚了。

子河汊一战,辽国也清楚了,宋朝上半年移动的兵力,是不错,但主要是在河东,这才让李继隆产生怀疑,询问朝廷。还有宋朝以前的驻兵,潘美久在河东,也训练了一支勇敢的乡兵,有多厉害,看张齐贤那一战就知道了。

也就是说,若是两处联手,兵力不亚于高梁河之战时的兵力。

再说宋九无缘无故的下放,也不对头啊。宋朝两府正在需要用人之时,宋九无论放在东府或者是西府,都是一把好手,为何下到太原,担当起一名武将的职责?

若是宋朝想谋山后,那就能讲得通。

仿佛是验证了大家的猜测,宋朝将子河汊一战的战俘一一甄别出来,只要是夹山各部的羌蕃,非是契丹人,无论是蕃人还是汉人,无论是普通兵士还是各部酋长首领,全部集中起来,一一训斥。

朝廷待你们不错,甚至举国禁止与辽国通商,但夹山商路一直未曾中断过,给你们带来大量财富,为何进攻宋朝,进攻府州?

几千战俘耷拉着脑袋,羞愧万分。

杨琼与尹宪、折御卿一番喝斥后,居然做了一件事,不管是谁,全部释放回去。

这一放意义非同小可,夹山各部纷纷派人到府州向折家谢罪,向朝廷谢罪。

这才是真正的恩威并用。

可以想像,一旦西北再度进攻,会有多少夹山部族对宋军提供支持?

一时间辽国西南草木皆兵。

但宋朝也有许多人反对。

其实宋朝最想得到的还是幽州,至于山后,感兴趣的人并不多,不仅是宋朝,包括唐朝。道理很简单,一旦得到幽州,有燕山与太行隔阻,易于防守。

至于山后,可河东还有雁门关石岭关等险地,再加上山地多,阻滞了游牧民族的进攻速度。

不过真若占领山后有种种好处的,一旦这里大半百姓是农耕为主,文明上没有冲突。只要派几个良吏,数年下来,百姓就归心了。若是财政许可,甚至可以利用火药与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将山后古长城重新修建起来。没有了山后,幽州就成了孤地,辽国再想防御会变得很困难。

这一政策也与赵匡义雍熙北伐政策相符,然而更稳健,河北防御,河东与西北联手进攻,相互离得不远,容易配合,也不求一时就将山后占领并且让百姓归心,这一点宋九还是很清醒的,因此让宋九去前线,占领后以宋九之能,几年后一定能治理出来。所以它比雍熙北伐之举更保险,风险性小。

然而两次北伐大败,让大家心里头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包括赵普,闻听后都风尘朴朴来到京城。

那怕赵普离开京城前,主动与宋九示好,可是宋九对赵普印象还是不佳。

在这上面,宋九产生了一些误会。

赵普有种种不好的地方,权利心过重,打压政敌手段狠辣,但不能怀疑他对宋朝的忠心。只是无论他手段如何,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每次都想以最稳定的政策使宋朝强大。

包括赵匡胤朝的先南后北。

可能执行柴荣政策,借辽国睡王无能时将燕云拿下,但也可能拿不下,那么中原还会四分五裂,甚至五代故事继续上演。现在不管怎么说,宋朝基本能算是上一统中原了。

又惩五代之乱,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步步拿掉各节度使手中的实权。又实行将从中御制度,让赵匡胤遥控指挥,进一步将权利集中。

又惩黄巢起义之乱,推行齐民政策。尽管因为他自己的贪婪,这个齐民政策大多数时是一个口号,只执行了一部分,不过相比于刘备的以人为本,李世民的舟水论,这个齐民政策说得更具体一点,它为宋朝以后内治打下了基础。

到了赵匡义朝,北伐太原,赵普并没有反对,甚至岐沟关之前都没有太反对。直到岐沟关之后,赵普的思想才明确起来,那就是宋九所说的苟和政策,但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守内虚外。所以让李继捧又回去,以夷制夷。

打不过就不打,燕云俺们不要了,将拿下的地盘经营好吧。再说宋朝地盘不够大吗?物产不够丰盛吗?何必用中原百姓的血汗,一昧开边?

这个说法若无宋九,颇有立场的。

是如此,但没有西北,西北就会有枭雄崛起,就会象李继迁那样入侵,宋朝要不要备陕西的边?

战马又怎么办?

李继捧能对宋朝忠心吗?

幽州不收回,宋朝能安全吗?

守内虚外,对内仁治好,或者凶残治也好,对外软弱,能不给敌人更大的野望吗?

不管宋九怎么说,这种保守赵普并没有改变。

他找到赵匡义,说道:“陛下,难道朝廷意欲开山后的边?”

赵匡义一笑。

赵普他还是相信的,况且赵普替他做那么多事,以至三弟做鬼都没有放过他。

于是将赵普领到西府,将那个风计划,递给赵普看。

然后说道:“赵卿,你临前行再三推崇宋九,宋九不会让你失望的,他同样是一个很小心的大臣,从以前他在广南进攻交趾就可以看出来。”

赵普看后,大半天说道:“然而还是要小心啊。”

“无妨,这个计划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不需要连续性,可以根据情况,分批执行,也可以随时中断一段时间。”

“那就好。”赵普又回洛阳去了。

外人不知道君臣二人谈话的内容,赵普身体越来越差,比潘美还要差,更不会为了重回中书,将消息泄露,打压宋九上位。况且宋九不在两府了,何必打压?

所以赵普一句话也没有说。

但似乎就是赵普的意见起了作用。

春节过后,朝廷连续下了几封诏书,第一道诏书就是免掉两浙百姓欠以前吴越国的利息钱,连本带利,不用你们还了,好好生活吧。

第二道诏书便是宽去年一些灾害州县,包括部分蝗灾州县半年税务,去年灾害不严重,只要不严重的灾害,国家经济就会出现节余,因此时不时宽一些生活不好州县的两税,让百姓进一步休生养息。

它是仁政。

不过也意味着朝廷并没有经营山后的打算,不然朝廷就要准备大量钱帛了。

第三道诏书广择学子来京科举,多达一万七千三百多人。要知道宋朝举子进京省试,所有路费来回花销,全部由朝廷报销的,仅此一项费用就多达几十万缗钱!

读书的士子欢天喜地,这是文治的象征,似乎也不象有北伐的样子。

第四道诏书再扩银监契股,原来叫铺,金铺,不过它的规模太大了,这个名字太不类不伦了,因此改名为银监。

由于盈利丰厚,这次扩股对老契股进行了稀释,增加了一些新契股,又利用去年铸就的铜钱与筹来的铜币,再次发行一千五百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