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派人对田重进说,我们杀死了辽国主将与官员,向你投降啦。

田重进有点儿不大相信,不象啊,蔚州城辽国官兵很顽强的,通过两次反扑就能看出来,难道是诈降。

特别他去年组织了西北战役,曹光实是怎么死的,太清楚不过了。

想来想去,看了看左右,看到了荆嗣。

当然,田重进心中仍在发誓,下次绝对不会跟着这小子跑,不过手下有这个将领,那才叫真好用啊。

便将他喊过来说:“蔚州城中说投降,本官又不知真假,想让你进城看一看,你怕不怕?”

“不怕。”

“真不怕?”田重进忽然大笑起来,这个家伙估计根本就不知道怕字是怎么写的。咱说错话啦。

便让荆嗣率领几十个勇士,用挠钩扔到城头上,顺着绳子翻进城中。

荆嗣见到了李许二人,李许二人将情况一说,并且带着他看萧啜理的死尸与关押起来的耿绍忠,耿绍忠看到李许二人来了,泼口大骂,这大约不会是假的了。至少从那么多死尸上能看到有许多是契丹人,长相多少有些区别的,为了诈降,生生杀死这么多契丹人,想来二人也没那个胆量。

荆嗣带着部下又翻下城头,说是城中真降。

那就准备受降吧。

到了第二天,李存璋将城门打开,放宋军进来。

忽然城中涌出无数敌军,在城门口与宋军激战,生生将宋军阻在城门附近。

田重进感到古怪,因此手一挥,说:“荆嗣,你还借助绳子进城内看一看。”

荆嗣又拿起挠钩,带着部下从城头上翻进城中,一打听明白事情经过,萧啜理与耿绍忠想将想投降的李存璋与许彦钦等人杀死,被李许二人得知,他们先发制人,杀死了萧啜理以及他的近千名部下,但城中还有军队,并且数量不少,大多数是大鹏翼手下的败兵,这些人从山后各州集结来的,不知道蔚州城中的情况,因此观望,并没有插足。

今天李存璋开始放宋军入城,这些人也知道真相了,因此阻止宋军进城,并且围攻想投降的人。

荆嗣带着手下杀了进去,将这些想投降的人从叛军中营救出来,集结到安全地带,然后出城问田重进怎么办。

“继续救人哪。”田重进道。

宋军北伐不是打过了就撤走的,而是来占领的,这些想投降的人以后才是宋朝的忠诚子民,必须救。

荆嗣于是又从绳子上翻进城中。

陆续地将这些将士从叛军中营救出来,送到了安全地带。至于城门口的叛军,还是让主力部队来解决吧。俺们人少啊,再说也不能让俺一个人将功劳全部占有吧。

但一会儿他又呆不住了,看着黑压压的人群,这么多人皆归俺管哎。他的指挥使里也有好几百人,可他只是副指挥使,并不能说是归他管。因此心情雀跃,这么多人得干点事吧。于是想到一件事,正好大军迅速赶到蔚州城下,后勤跟不上,军中缺粮,他将其中一员将领喊出来,问城中粮草在哪里。将领将他带到粮仓。

城门口还在激战,叛军将宋军仍然堵住,于是荆嗣指挥着降军,将粮食先从城头上用绳子放下去。城门口慢慢打吧,我先将粮食送给你们,城门口打,打好了,后面也将饭做好了。

估计做饭的粮食够了,开始收集物资,准备送回军营。

但这时候辽国大部队来了。

蔚州城终不是大城池,大鹏翼还有许多部下逃回了蔚州,城中住不下,许多军士安扎在城后郊外。大部分人在城门口堵截宋军进城,有人却跑到后方将城中消息通知。

这支军队匆匆赶来。

今天荆嗣带进城的人马更多,包括其他六名军校。有的不怕死,有的怕死,副都指挥使江谦便开始胡言乱语,一时半会大军进不了城,不如咱们先撤退吧。

两人都是副职,若不明白,可能认为他们是平职,实际不是,荆嗣仅是副指挥使,就是副营长,江谦多了一个都,实际就是副军头,一都指挥使下辖数个指挥使,若按后世军衔来区分,那就是副军长,不过宋军编制,从指挥使直接跳到了都指挥使,中间少了团旅师三个级别。

说江谦高了一个级别也行,高了好几个级别也行,反正官职远在荆嗣之上。

因此江谦一说,翻进城的宋军就有些胆怯了。

荆嗣也没有多话,手起刀落,将江谦斩杀。

然后带着手下,根本不顾敌众我寡,就迎头杀了上去。

双方惨战,包括荆嗣一共六名军校,其中四名军校壮烈牺牲,看来就是不要命,也要武艺好,武艺不好,学习荆嗣下场很悲催的。

辽军抵挡不住,且战且退,这又是一个很搞怪的场面,明明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偏偏被人数占据劣势的一方死死地压着打,一直逼到了蔚州城后方的大至岭,辽军怂了,一起拨腿逃跑。

这时候田重进也将城门口敌兵打败,率着兵马入城,然后问荆嗣:“本官刚才听到城内传来很多厮杀声,敌人呢?”

“报告田将军,数千敌人被俺打跑了。”

田重进:“……”

大半天后才喃喃道:“原来立功是那么容易啊。”

想立功,手下只要有一个荆嗣就可以了。

……

山后九州,儒妫新武云朔寰应蔚。但辽国改了一部分名字,如新州现在改名为奉圣州,云州改名为西京,为什么宋朝一心想收回这十六州,就因为这里全部在长城以南,北边边缘处有无数高山险谷,险关要塞。只要收回幽云十六州,将古长城略加修葺,就是一道最好的防线。

但不能说它北面就是塞外。如今塞外这一词变得有些模糊了,甚至将西北一些苦寒之地,也认为是塞外,不过过了幽云十六州向北,汉人渐渐少了,多是胡人为主。但在十六州内,那怕是辽国统治,也是以汉人为主。

因此对于幽云十六州,宋朝一直想收回,但对于以外的北面各个地区,就不大感兴趣了,当然,若是游牧民族虚弱,宋朝不会戒意占有一两处地段。但不意味着北面就完全是苦寒之地,阴山南部与幽云十六州之间,仍然有很多好地方,包括辽国的丰州(位于呼和浩特东面)、德州(宣德)以及北河套,此时水土还没有完全破坏,有很多水草丰美的牧场,甚至称为塞外江南……

折王两家出兵的对象就是向辽国西山发起进攻,可能的情况下,兵进丰宣二州。

但不会东向幽州与三路宋军会合,离他们两家大本营太远了,就是宋朝强行下诏,那太过勉为其难,两家也不会答应。

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因此他们两家出兵的用意非是为了占有,而是掳获百姓,尽可能的将百姓掳掠。只不过略有区分之处,对宋朝友好的部族,自发过来的百姓,将他们安排在南河套,特别是地斤泽附近,去年将这一带几乎迁徙了六成以上的百姓。因此将这些部族散布于此,一是填塞真空地带,二这些百姓从异地他乡过来,与银夏宥的豪族没有多少来往,更不会对拓跋李家忠心,用此掣肘定难各个豪族。

不过估计这一类部族并不多,若是在夹山附近还差不多,多是鞑靼党项吐谷浑与汉人,地位低下,契丹十分岐视,加上羊毛商路的打通,会有许多部族对宋朝印象不错。再往东就少了,就算有,又有多少百姓愿意离开家园。

因此后者会更多,那就是不愿意过来的部族与百姓,可能的情况下强迫将他们迁徙过来。

先由两家支配人口与财富,余下的人口若是两州面积嫌小,安置不小,交给宋朝,打散后,转移到内地,充塞人口。

百姓不愿意,想强行迁徙很困难的。

实际意义还是让他们分担宋军的压力。

若辽国不管,大批百姓转移,等于无形中削弱了契丹的力量,而且也给这些部族一种辽国不能保护他们的坏印象,以后对辽国未必那么忠心。

若管,就必须要分兵。

应当前段时间做得不错,辽国那有力量管他们,虽然两家行军速度不快,却掳走了不少百姓。

还有辽东呢。

实际无论此次胜败,已经给辽国带来很大的戗害。

……

宋军有斥候,辽国也有斥候,实际宋朝还未兵伐固安,耶律休哥就急奏请援了。

萧燕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急调南北院,奚,乙室,渤海诸军前去救援。先让宣徽北院使耶律阿没里为南征都统,率先急驰南京。再让耶律斜轸急驰回来,救援山后。再让萧挞凛从上京率渤海军队驰援,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大军继行,林牙萧勤德率军前往辽东半岛,防止宋朝海军大规模从海路发起攻击。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暂时不顾折王两家的各族联军,先行救助幽州。萧太后与辽国小皇帝驻兵驼罗口,统一指挥部署,随后又将近身卫戍军队皮室军与皇家直属军队斡鲁朵全部聚集,准备随时支援参战。

举国应战。

但这几十万各路的援兵现在仍在远方,仍在聚集,仍在天边……

不知道怕字怎么写的荆嗣也不敢直接率领五百兵马向两万多辽军中冲。

耶律休哥更不会这么去做。

而且树的名,人的影。

高梁河大捷,都那样了,潘美还将大部宋军带回涿州。

崔彦进让自己杀得那么惨,还从容地组织了反攻。可现在呢,潘美仅是西路军主将,也就是第二号主将,崔彦进直接变成了副将,这样比较,曹彬岂不是比他们厉害数倍。

不过他是耶律休哥,虽龟缩在幽州城中,但不是不作为,同样继续派出大量斥候打探。

然后就听到一件消息。

宋军的后勤军队正押着大量粮草从固安向涿州出发,除了许多押运粮草的民夫,保护的军队并不多。

“再探再报。”耶律休哥喝道。

他还以为曹彬用了什么计策。

可马上想了一想,机会难得,立即召集军队,同时又派出大量斥候,继续打探,他亲自带领着军队从幽州城杀了出来。

也许曹彬大意了呢,那么自己错过了这个机会,将会后悔终生,甚至导致整个战役走向彻底改变。

大半天后,耶律休哥看着团团大火,在揉自己的眼睛,难道曹彬能犯这种低级错误?这是真的吗,真的让自己捞到了这个大大大的便宜吗?

第四百一十五章 铁血之路(五)

杨业刚率三千大军出城不久,便回来了。

不用他亲自去了,已经有了一些机灵的兵士逃了回来,将消息禀报了杨业。

粮草都烧了,还去干嘛?

涿州城立即阴云密布,这不是开玩笑的,明处曹彬与米信两人一共才十二万军队,但岂止,这次前来带了这几年训练的河北所有乡兵,同时还征召了一些壮丁与弓箭手,两部合在一起,达到了二十万,这还不包括后方押运粮草物资的民夫,仅是在涿州城就聚集了十几万兵马,一天得吃掉三十万斤食物,十天仅是人吃的就达到三万多石,还有战马呢。

宋九脸色阴沉,但不好发作。

无他故,潘曹两家上下与宋九关系都不错,从老的到小的,宋九发迹之前,一道做生意,航海,组成足球队蹴鞠,连自己的大姐都将潘美与曹彬当成了长辈。

自己从辽东回来,赵普权焰滔天,曹彬虽没有替自己反击赵普,不过暗中还略略偏向自己的,就是理政,曹彬做为当时的西府第一号首相,也没有与自己争。

不要说外人会说话了,几十万大将生死,哪里还顾什么外人说话不说话,关健自己若发作,首先在自己良心上说不过去。

要命的是关系亲切本来是好事,可曹彬又不象岳父那样,以为他比自己军事才能高超得多,因此又听不见自己说的话。

实际也是如此。

从履历上看,宋九下了岭南,打过什么战役?王枕将他的小轿子一抬,所过之处,望风来投。高梁河一战,宋九是行在转运使,虽然预料准确,只不过说了大多数明智将领不敢说的话。再到辽东,不要说宋九只是坐镇指挥,未上前线,就是上了前线,天哪,那些小部族打胜了光彩吗?还有西北呢,对付一个草寇,发出十几万大军,闹了半年辰光,这也叫本领?

换一个时空,再推迟几百年,一个是女真人,一个是西夏,不经意间让宋九闹得天翻地覆,虽多少有舞弊的嫌疑,还是有本领的。可这时,谁承认?

也不是发作的时候。

得找出解决办法,三军若无吃的,那就麻烦了。

诸将齐聚,有什么办法,只有两条了,一条就是派大军到后方再催粮草过来,可那样,涿州粮食未必能等到那一刻,万一在路上又让耶律休哥劫了,那才叫好玩呢。十几万军队饿着肚子跑路吧。

所以只有另一种方法,撤!撤回雄州就食。

……

宋九知道出大问题了,可一时半会没有想通,一直到雄州。

他才想明白问题出在哪儿。

曹彬决定退兵雄州就食。

赵匡义闻听大惊失色,立即下诏让曹彬退到白沟河,与米信大军会合就食。

然而这份诏书到前线后,诸将不听。

其实有的将领已经感到赵匡义制订的这个北伐方案出现了无数失误,所以诏书没有威慑力。

而且中西两路累获战功,可是东路呢,手中拥有最多的兵力,并且是最精锐的军队,却没有斩获,一个个不甘心。

于是将诏书抛之脑后,各有各的主意。

曹彬因为粮草失误,又失去了威信,不能制,所以最后只好折衷,三军在雄州等,等手中有了五十天军粮,再去涿州。

但要等,本来有很多粮草的,然而让耶律休哥劫了,雄州城有粮草,可不是太多了,只好从后方调粮,好在要感谢杨广,开了大运河广济渠,前些年又修了一修,水路直达雄州城下。

宋九郁闷地走出营帐。

不远处有人在踢球,宋九走了过去,两伙军士在踢球,杨士全正在教一个青年人如何踢好足球。

看到宋九来了,一起停下行礼。

宋九看着杨士全,又看着那个青年。

杨士全说道:“他是我麾下十将胡安国。”

“安国,好名字啊。”

“宋公,是小的隔壁一个文士取的。”

“你今年多大啦?”

“小的十七岁。”

“杨指使,他球踢得好?”

“凑合,不过他跑步很快,小的营下皆称他为神行小十将。”

宋九呵呵一乐:“所以你才教他蹴鞠?”

“是他请教我的,”杨士安低声说道:“城中朱员外家小娘子看上了他,可是他只是一个十将,家中情况也不大好,我们替符将军他们蹴鞠,符将军平时也给几个赏钱。所以胡安国让我教他蹴鞠,这小子人不错,我便答应了他。”

“哦,胡安国,你过来。”

“喏。”

“只好你作战勇敢,本官这次回京后,让我妻子替你保媒。”

“谢……小的那敢啊。”胡安国反映过来,说道。

“不要拘束,我十七岁时还不如你呢,只是一个书呆子。”

“这个,谢宋公,小的一定英勇杀敌,报效大宋,报效陛下,报效宋公。”

“不要报效我,报效陛下就好了。”

“喏。”

不但胡安国,就是其他兵士眼中也闪过激动的神情。多好的宰相啊。

宋九看着这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孔,脸上渐渐浮现大团阴影。

他们都有家人,父母,妻子,爱人,可这一战,能有几人能活着回去。

不行,我一定要做什么。

不为宋朝,不为玉苹,仅是为了这一群群活生生的士兵。

宋九踱回去,将杨业与符昭寿以及刘知信喊来。

符昭寿与刘知信都是押队都监,但不是押运粮草,主要是配合监军督促兵马,管理军纪,扈从安全。

此次北伐就是刘知信与贺家父子发起的头,宋九并不怪他们,他们只是赵匡义的咽喉罢了,不是他们想打,而是赵匡义想打,有意借他们嘴说出来。并且刘知信虽是外戚,可作战勇敢,胜过符昭寿数倍。还有一个原因,刘知信也是河洲衙内之一,仅是契股少一点,以前与宋九交情不错。

宋九喊他们过来,是看中了他们手中的兵,虽然两人合在一起,还不及杨业手中兵力多,但也不少。若三人听从自己指挥,那么就等于有三万多兵官兵,两万余禁兵能听从自己指挥了。当然,若是曹彬调动,这个兵也不是杨刘符三人的,不过宋九若是有意从暗中操作的话,说不定三人拥有的兵力会增加。

宋九说道:“杨将军,二郎,至诚,你们将手下可信的,有能力的将领指使喊到我帐中议事,但记住了,不要惊动他人。”

到了这时候,杨业与刘知信同样也担心了,只有符昭寿还是懵懂着不大明白。'。。'

三人下去,一会儿带来十几个将领与指挥使,包括杨延昭,以及杨业的三儿子杨延浦,李继宣。

看了看杨延昭与李继宣,宋九心中要定了定,至少这些人当中,杨延昭与李继宣都能打。或者做一个比喻吧,荆嗣能打,但能不能说他胜过了杨延昭,不能!

就是胜过了也不会太明显,做为一个将领,不仅要有个人武力,更多的是需要智慧,统帅能力,军事天赋,就象陈庆之,一个跛子,马都骑不好,然而有多少人比他厉害,恐怕耶律休哥都未必比陈庆之厉害。

杨业与刘知信更不错。

这意味着自己手中有将有兵了。

宋九说道:“这一战我们必败了。”

“啊?”符昭寿惊讶道。

“二郎,听我说,陛下的策略就是东路牵制辽国主力部队,中西二路奋进,然后从蔚州北方桑干河下会师。再顺太行山的外侧挺进到居庸关、得胜口,就是耶律沙自山后援救幽州的那条道路。然后三路兵马,攻向幽州,或攻城,或牵制辽国的援兵,一举拿下燕云。然而曹将军大意,失去了粮草,不得不回雄州就食。这个问题就来了,中西两路兵马一是取山后,最少使西路不会再有援兵来。二是会于幽州城下,可会师合击,可分兵应对。但有一个风险,那就是兵力不多。所以陛下给了曹将军最多的军队,用此牵制。现在曹将军率领大军回来就食,没有了牵制,会出现什么后果?”

“什么后果?”

“辽国是人人皆兵,当然实际是不可能的,可若是举国应战,想召集二三十万军队并不是太难。并且他们多是骑兵,速度不慢。我军不从涿州撤退,这些援兵只好力保幽州,中西两路军队就不会出现问题,成功会师,最终于幽州城下决战。但我军撤退了,还要在雄州呆上几天等粮草,幽州不会那么危急。那么辽国会将军队调向何处?”

“调向山后,正好各个击破。”

“至诚,你说得对。田重进虽然大破大鹏翼,但大鹏翼仅三万兵马,辽军一旦援兵来,那将是十万八万兵马,而且大鹏翼指挥失误,居然将自己陷死在山区交战,用己之短对我之长,能不败吗。可是我们还能指望辽国发生这样的失误?”

十几个人脸色全部阴沉了。

不要击破中西路,只要将他们逼得退回去,辽军专心对付东路军,就是以曹彬原先的表现,还能有什么后果?

必败!

第四百一十六章 铁血之路(六)

“难怪九郎今天上午商议时,力挺陛下诏旨。”

“二郎……”宋九终于未说。

符昭寿来镀金的,根本什么也不懂,以为自己上午力挺赵匡义的圣旨还是牵制。

赵匡义圣旨并没有多高明的地方,不能过于夸大。

第一个靠上米信军队,米信军队是在新城,非是在涿州,离幽州远,威慑力不足。

第二曹彬撤回来就食,就是现在不等后方的五十天粮草到来,及时赶到新城,也让辽国赢得了宝贵的十几天时间。

第三曹彬犯了这个低级错误,说明他无能。一个无能的主帅还值得害怕吗?不要说耶律休哥,就是自己在幽州也不会害怕,这么无能的主将,能拿下幽州吗,不能那就先不管,继续将先期到达的军队调向山后,继续各个击破。

然而赵匡义心不死啊,幽州还未拿下来呢,以驾部员外郎梁裔知应州,监察御史张利涉知朔州,右赞善大夫马务成同知寰州,崇仪使魏震知蔚州,左拾遗张舒同知云州。

实际大军未发就错了。

在京城宋九感觉出现了错误,杨业经自己提醒,同样感到不对劲,说了两条,离得太远,不便配合,担心曹彬能力不够。然而还不是主要的。

直到从涿州撤回来就食,宋九才想了起来。

错在哪里,耶律休哥已给了答案。

就算没有曹彬的失误,耶律休哥龟缩在幽州城中,宋军在涿州佯攻,耶律休哥不用过问,坐看宋军的表演。若是真攻打,倚城坚守,韩德让都能守上好多天,况且耶律休哥。那么同样换来时间,让辽军先将山后的宋军兵力少的中西二路军队击败或击退,从容返回,与后来的援军两军会合,大败宋朝东路军。

除非耶律休哥是一个傻子,主动出城来个大会战,然后三军崩溃,幽州险象环生,否则只有一个结果,中西路军队永远不可能抵达幽州城下,以达到赵匡义想像的三军会合。

但宋九现在就是说出来,管什么用?赵匡义舍得退兵吗?

不过说还是要说的。但先将后路准备好。

之所以宋九赞成赵匡义圣旨,原因很简单,二军会师,力量会更强大一点,不容易击败,就是败也不容易大败。新城离边境较近,附近就是宋朝管辖的容城与满城等要塞。万一局势不妙时,能及时撤退到宋境。辽军若追,首先现在边境因自己提议,增加了一些堡寨,它们多少会起一些牵制作用。其次在自己提议下,边境百姓六七成迁徙到后方,多是屯田,粮草在寨堡里,辽军无法靠掳掠获得粮草,又是匆匆而来营救,所带的粮草不多,又会起一些牵制作用。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就是败,伤亡不会很大。

然而根本就没人听。

没办法,这一行精锐尽出,将星如云,耀眼是耀花了眼睛,然而就象后世的足球队皇马一样,一个个大老爷不听二老爷叫,赵匡义圣旨都不听了,况且是自己。

加上曹彬犹豫不决,所以少数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声音很快淹没在争吵中。

宋九又道:“你们再看上午大家的神态,意见不一,各作主张,就象一团散沙一样,以这种情况,如何是对辽国第一勇将耶律休哥的对手?”

“九郎,这可怎么办?”

“败肯定是败了,就看怎么样败了,不怕小败,就怕大败。一旦大败时,伤亡并不在交战时,而是在崩溃逃亡时,若是能力高超,就象耶律斜轸那样,说不定还能及时整顿军纪,避免过重伤亡,平安地返回。若是没有能力,甚至可能与部下全军覆没。”

实际史上宋军崩败时,做为前行(前锋军队)李继隆却在那种情况下,将自己一万多名部下平安地带回宋朝。这才真正进入赵匡义视野,然后逐步走向名将之路。

当然这个宋九就不知道了,就是知道了,前行也换成了杨业。

符昭寿脸露苦色。

俺只是来混饭吃的,那有什么高超的军事能力。

“二郎,你不用担心。我说出来了就有办法了。从现在起整顿军纪,军纪松弛的军队在崩败时越会惨败,那怕是李广。相反,军纪越严,崩败时就不会散乱,而为敌人所乘。”

“我……”

“我知道你不懂,可你与至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们的官职以及我的官职,我是监军,有权让延昭调为你属下,让他配合你整顿军纪。我再承诺拿出二十万匹棉布,以及十万缗钱,十万匹绢,你可以利用职权,对你们大伙的部下进行奖励,一是刺激他们遵守军纪,加强训练,二是用此来让大家抱成团。若是真到了我所猜想的那种不好地步,紧急听我调动,听我指挥。”

“这也是一个办法,我也拿出二十万匹棉布,十万缗钱,十万匹绢。”符昭寿说道。

金铺也分红了,再加上两家其他的产业,每年都有巨大的盈利。

怕死啊,钱是好,可能买来性命吗。

刘知信也表态拿出一部分钱帛。

这样三家几乎准备凑出近百万缗钱帛,若是收买整个东路大军还是太少了,可是仅三人部下,两三万兵马,一旦分下去,每人所得会十分可观的,那么士气会起来了,也会听调动。

但这件事宋九不能出面,只有符昭寿。

他反正也不大想好,手中钱又多,又是赵匡义的小舅子,无论怎么折腾,只要不犯严重错误,顶多大家伙儿笑话他,但不会有人过问的。

当然,这些钱帛不在手中,不过可以打欠条啊。难道符昭寿还会少这个钱?

大军返回京城时,就可以兑现了。

又谈了好一会,各怀心思散去。

前来讨伐的,想的就是胜利了,可现在却在为失败做准备,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

宋九又找到另一个人,他以前的仇人,史珪。

此人能算是一名勇将。

其实奸臣大多数是有本事的人,奸将也是有本事的将,如王侁与刘文裕,若无才干,能得赵匡义信任?若石汉卿与史珪不能打,能得赵匡胤信任?

此人在开宝年间曾贬到光州,光州灾荒,他不等上报,就削价出售货物粮食,活人性命无数。后又疏浚惠民河从尉氏到京城九十里长的运河,几十天就竣工,百姓认为便利。

因为此人品行不好,于是许多士大夫说他喜用小恩收买人心。

话是一分为二说的,此人操守是不大好,就是宋九现在同样不放心,那怕准备拉拢他,都不打算说多少真话。

可这些政绩确实证明他有一些能力的。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做错了事,就将其对的一面全部否决。

之所以找史珪,是因为此行史珪是押队部署,有数千名手下,其次上午会议时,虽有一些人赞成赵匡义圣旨,然而皆不大坚决,包括曹彬在内,只有史珪与宋九竭力支持赵匡义的圣旨。

“史将军。”

史珪有些尴尬,当时他虽不象石汉卿那样做得过火,也在暗中向宋九施一些小黑手,此一时彼一时,两者如今地位悬殊太大了,若是宋九想报复,史珪前程会很不妙。

“过去的事史将军就勿用记在心上,汝你可读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将相和,国家才能兴盛。”

“宋公,属下惭愧啊。”

“不用,君今年六十有一,仍上战场杀敌,为国效劳,有何惭愧之有?不过我有些不好的预感。”含蓄地说出担心,然而这个人,宋九绝对不会掏心窝的。

“啊,宋公说得有理啊。”没理也有理,宋九主动亲近他,欢喜都来不及呢。

“所以未雨绸缪,若遇到不测时,我望史将军率领部下向我靠近。”

史珪很聪明,这是宋九为防万一的,不知道他拉拢了多少人,但肯定有杨业,仅是杨业作为前行,帐下就有一万多名将士了,况且还有李继宣这样的勇将。

于是额首。

宋九回到帐中开始写奏折。

想不出原因不说,但想出来了,也没有必要过份谄媚赵匡义。

直接在奏折里将他的想法一起说出来,只不过说赵匡义策略失误时,语气很委婉。

一开始就错了,曹彬失误,更将整个北伐推向了深渊,而诸将争功产生分岐,那不是深渊,是准备将宋军从深渊里打入十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