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仅是少许物资,不会使王家过于坐大的。若是西北牵制,我朝又不出兵,乌玄明必灭也。”

宋九所说的茶叶只是一斤几十文钱的普通茶叶。

棉布才出来很贵,而且出来得早,在纺织机械未研发成熟很早之前,就改进了海南的一些纺织机,出现了粗棉布以及与蚕丝混纺的细棉布,才出来时很贵。这些年从岭南到湖南再到北方,棉田大幅度增加,导致粗棉布一匹只有三四百文钱,几乎与麻布价等。混纺细棉布才勉强一匹一缗钱。

去年出现了新式细棉布,甚至出现毛料与蚕丝等多种混纺细棉布,这个价格很贵,其中一些优质布能达到两缗多钱一匹。不过未来它同样会下跌。

宋九所说的棉布则是粗棉布。

实际若没有该死的战争,这几年大治,会家家户户有新衣穿,也不愁温饱,甚至能达到文景之治的盛光。

不过宋九不赞成那样做,赵匡义不同意是其一,而且他坐视李继迁崛起吗?或者说燕云不收回吗?收不回是一回事,能收回为什么不收回?宋九不担心成吉思汗,不担心完颜阿骨打?但若是整个西北与燕云在朝廷手中控制了一百多年,两百多年,完颜阿骨打能不能拿下中原?忽必烈能不能歼灭南宋?顶多这两人成为一个冒顿罢了。

因此宋九是支持战争的,但要打得科学,不能冒进。

然而它们虽不是值钱的那种茶叶与棉布,可是运费在这时代太让人悲催,无论运到辽东海滨,或者运到丰州,代价都很高。

于是在中书又遭到赵普强烈的反对。

西北在筑路,在修寨堡,现在又拿出这么多钱帛,国家经济如何吃得消,老百姓民生又怎么办?

然而赵匡义雄心勃勃,没有同意赵普的说法。

实际这两项举措很及时。

耶律斜轸轻松拿下通州到黄龙府、长春州一线,乌玄明进退两难,他部下多少有些人心涣散。但就在这时候,宋朝大量的武器与物资到达,并且这次出现了更先进的弓弩,士气再次高涨起来。其实就是能将耶律斜轸永远的牵制在辽东,就当抵十万精兵了。

至于王家与西夹山各族的小动作与筑城堡,也让萧燕燕穷蹙,因此又发起了一次进攻。但这要到明年……

同时羊毛商路打通,阻卜人得到大量交换过来的武器与物资,与宋朝关系更进了一步,甚至有的部族公开请求投靠宋朝,这进一步抵消了萧燕燕与韩德让的治理之功。

其实到现在,许多人仍忽视羊毛商路的重要性。

这让宋九苦笑万分,一个羊毛,让欧洲出现工业化革命,并且为它的利润出现过羊吃人的现象。

如果调剂得当,它就当抵在西北驻扎十万雄兵!

现在还是一个开始,最少还有数年效果才能看出来。

吵吵闹闹间,夏天一步步深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汝阴知县孙崇望不顾朝廷制度,偷偷跑到京城击登闻鼓,上诉他的上司颍州通判曹翰。

曹翰在江州做了一回屠夫,赵匡胤未处理,然而赵匡义不大喜欢,可是后来曹翰在讨伐北汉时建下功劳,于是还让他继续留在颍州。

他打仗行,然而指望他做文官来治理地方能成吗?

曹翰在颍州专事苛务酷敛,又不治政事,他的属下孙崇望忍无可忍,来到京城上诉曹翰内为奸赃,又私卖弓弩、枪剑、长矛、铠马、具装。这个问题很严重,有的是军制武器,不得买卖,他卖给谁了,而且他这些武器从哪儿来的。还不止,曹翰将前线的那一套用在颍州,在境内筑烽台,诸县有寇盗,举烽以应城中。这似乎是好事,可这是内地,动不动就点烽火台,然后大军出动,颍州百姓能安心耕作吗。又擅自部署牙吏,克扣官卖盐所得钱银,民岁输租粟,以及丝帛,绢。又擅自加名目添赋敛民侵官地为他自家的蔬圃果园。又让判官元羽掌酒税,取其额外钱五百万,绢百匹。

赵匡义派滕中正查证得实,当所弃市,因有功,派吏护送到登州禁锢。

估计潘惟正会很苦逼。

就是曹翰名为禁锢了,也是一个大爷,潘惟正敢得罪他吗。

赵匡义看着宋九,那意思是说非是朕不信任武将,看看这一出。

宋九举起牙笏道:“武将可掌兵,可练兵,可领兵作战,非长于文治也,治理地方须得文官,行兵作战须得武将,此乃文武之术也。”

不要说文武各负其责了,曹翰本来就是一个屠夫,放在前线还可以,放在大后方用他来治理颍州,颍州百姓能不苦逼吗?

李昉忽然举起牙笏。

宋九提议于西北修路开堡,如果用后来宋朝的发展趋势,宋九做法不是激进,而是太保守了。只要不让西夏再崛起,那怕用一年国家财政投入西北也是值得的。

但现在肯定有很多人认为宋九小题大作。所以宋九十分无奈。例如今年春天李继迁见势不妙,夏州城前一战惨败,也使他清醒过来,于是派使去麟州上书朝廷,俺们投降,永做不侵之臣。

有的大臣便认为可以同意,但赵匡义十分气愤,直接拒绝。

宋九提议,准他投降,但人必须进京城来。

李继迁可能进京吗?

接受诏书后,不答应,然后在南河套戈壁滩上东躲西窜。实际这时若是挟借折王两家的力量,与陕西的驻军,能立即将李继迁歼灭。可正因为大家这种心态,宋九缄默了。让李继迁再蹦达几年,直到危害时,宋九才打算说话。

这次拉拢王家,也是为了以后那一步着想的,可是有苦难言,宋九说不出口。

西北继续在修路筑堡。

朝廷是通过免税免役,或者直接给钱粮等各种手段,半补贴性质征召民夫的。

然而路路克扣,是给陕西百姓带来了一些压力。

这一年河南府又言伊洛瀍谷水皆涨,坏官寺民舍甚众,淹死的百姓达到万计,陕州又言大水坏军民舍千余区。

所以李昉上书,请罢西北诸建设,以宽赋于民。

很难说出他的用意,还是替赵普攻击宋九,还是确实替老百姓着想。然而宋九十分不悦,说道:“明远,若是辽国与学我朝,于西北鼓起一渤海国,这后果你可承担得起?”

“宋公,我未看到西北有何渤海国的可能,相反,因为西北多事,反而让百姓不满,各族也有所怨言。”

“那一族有怨言,你是指横山南山的野利部,还是指地斤泽各部?”

“宋公既担心西北发动大规模的叛乱,为何要扶持丰州?”

这件事宋九不知喷了多少口水,不想再辨,看着赵匡义说道:“这样,陛下可否给臣放开一些权利,让臣到三司看看,与如晦商议一下,也许有开源之举,替国家增加一笔收入。”

“宋公,百姓不能再敛了。”

“开封织造敛民了吗?”

李昉语塞。

说来说去不就是钱吗,但人家有办法挣钱,那还能说什么?

第三百九十四章 雁归来

“王公,我想看一看这几钱铸币账目。”

“稍等。”王明道。他立即吩咐小吏将这些年所铸钱币的所有账目一起拿过来。

宋九翻看着。

“宋公,幸好亏了你啊。”

“王公,这里非是在朝堂,莫称呼我宋公,还是称喟小九吧。”对这个王明宋九很看重的,能文能武,还有相当好的经济头脑,可能因为时运不是很济吧,否则此人之能,可以横跨东西两府与三司,三个重要的部门官职皆可以担任。

王明苦笑。

昔日是称喟小九,但今天还有人喊小九吗?可能只有宋九那个剽悍的大姐才敢喊吧。

“要么,称呼易安吧。”

总之,在宋九心中王明是一个长辈,宋公称喟让他感到很难受。

王明明白了他的心,心中微微一暖,但没有在上面纠缠,说道:“这样下去,不用十年,国家大约不会钱荒了吧。”

“王公,错也,你知道仅是我家里就藏了多少钱币,若是大多数衙内皆与我一样,会出现什么后果?”

宋朝大肆铸币是宋九发起的,但没有宋九,宋朝得到江南诸铜坑后,也会大肆铸币,甚至最多一年曾铸币五百多万缗钱。

宋九没能力将铸币量提高到一千万缗,受掣肘的因素太多,诸多铜坑还没找到,人口还不算多,即便他改进了技术,仍不能称为成熟,因此第一年仅铸币三百来万缗,但不能否认宋九的功劳,冶铜技术改进,铸币技术与流程也改得更先进,因此增涨起来很快,去年曾达到五百七十多万缗。这与史上相比,是相当可观的,赵匡义朝在史上一年均铸币仅是八九十万缗。也就是宋九的出现,生生将宋朝的铸币产量增加了近七倍。

王明不知道另一个时空的宋朝铸币量,但能感到宋九带来的变化,还有一个横向的比较,那就是唐朝的铸币量。

这个量还在陆续地增加,那么以后十年时间,铸币总量能达到六千多万缗。若是加上原先的铸币数量,以及以前的铜币,铜币数量能超过一亿缗。

可能会满足货币流通需求了。

然而宋九说的却是另外一个结果。

以前宋九钱前面进来,后面就花掉了。

后来河洲契股交给朝廷,也就没有再变相支援朝廷了。

道理与弥德超诬蔑曹彬一样。

西门庆大官人可以做好事,朝廷甚至会奖励,但宋九与曹彬做好事就得注意了,你们是当朝宰辅,收买民心干什么?

还是花了一些钱,无外乎在那几个岛上砸了一些钱,还有又多造了一些船舶,可这个资金回笼很快。因此宋家财富越积越多,当然不完全是铜币,有金银,有珠宝,有珊瑚,有香料。

仅是宋九一家蓄钱币问题不大,可若是自宋九发起的河洲开发,这些参与的衙内与商人们,这些钱陆续投资,又赚了多少钱,这些人有的继续在投资,于海外,于岭南,或者于其他地方,还有的人大手大脚,奢侈无度的过日子花掉,总体影响不大。可若是个个学习宋九,花掉一部分,存下大部分,那可能就会出大问题了。

甚至整个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都没有这些人财富加在一起多。他们将钱币全部放在家中,然后造成一个结果,整个国家市面上没有铜币流通。除非宋九有惊人的手腕,让宋朝铸币量一年达到两千万缗。

以后是会再增加钱币数量,但人口在增加,财富在增涨,以这个钱币数量远远不足的。

当然它只是一种假设,有几人财富达到宋九这一步,有几人家中有宋家这么多现钱?再说即便没有足够流通的货币,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但真是如此……

宋九继续看着一本本账册。

好一会,宋九才放下一本本账册,吩咐小吏沏上一杯茶休息,王明走了过来,道:“易安,我给你一样东西。”

宋九接过来迅速扫了一眼,大喜道:“谢过王公。”

……

“何苦?”潘怜儿道。

宋九想找一条不苛民的敛财办法,但出乎大家意料,不是去书院搞研发,而是成天赖在三司了。

然而这时候石熙载年数渐高,身体不大好,时间请病假,西府里还有两个宰相,王显人还不错,可才能太差了,柴禹锡与宋九没什么矛盾,可是才能差而且人品不好。

这让宋九悲催了,于是弄得每天很晚才下值。

“怜儿,就这两天。”

“妾身就怕赵普有想法啊。”

三司有三个主事的官员,王明明处是两不帮,但他暗中给了宋九那个好东西,也是一个表态。

赵普毕竟老了……

而且他与曹彬不同,曹彬上位多半要感谢赵普,没有赵普力保,就没有曹彬今天。赵普也推荐过潘美,可是潘美有今天,那是一大堆战功树立起来的。

王明不同,自后周时就有了政绩,在平岭南治岭南,以及平江南时又立下赫赫战功。以他的资历与政绩,权三司足矣。

只是他个性低调,不会高唱着帮助宋九。给了宋九那个东西,已经算是破例。

第二个大臣陈从信更不用说,以前因得罪过赵普,在赵普攻击赵廷美时顺带着拿下。如今再度起用,实际他比侯陟更恨赵普。

第三个官员郝正,不大引人注意。可在处理张望北案子时也能看出他的动向。

何谓对错?袁崇焕凌迟处死时,京城百姓争抢其肉食之。不管袁崇焕是对是错,也不至于让百姓恨到这种地步。

站在统治者角度来说,王安石肯定是对的,站在平民角度来说,王安石对错不大好说,站在豪门地主角度来说,王安石肯定大错特错。若是站在朝廷角度来看,张望北有对有错。

若是站在那几十户苦主角度来看,张望北就是处死了,也不解他们的恨。但站在盂县其他百姓眼中,张望北做得很好。

但最终郝正站在了盂县其他百姓的角度上报。

看似他公正的反映了张望北的做为,可事实是看好了宋九的“未来”。

赵普终是老了。

宋九是赵匡义的旧人,有功绩,有能力,而且三十几岁,有着无限的未来。

可在赵普眼中,三司终是他的奶酪。

所以赵普十分地不悦,便上书一件事,对李继迁招安,允以同华耀坊四州中任意一州观察使之职,非是虚职,而是真正的实职官。

只要你肯投降,这四州任意你挑其中一州,立授其观察使。

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先进京请罪,不得与诸部再来往联系。

有的武将不屑,难道造反还有理了,当真宋朝无能到窃国者候的地步?

不过一群文人喜欢。

宋朝的民族总的是以和为贵,清静,买安,就象去年发生的一件事。银州蕃落拓跋遇投诉本州赋役苛虐,那时在宋九坚持下,定难四州的杂税与两税渐渐减免,可是当年秋税还是上交了,修路筑寨确实动用了当地百姓许多劳役,尽管朝廷发放补贴,不过这些补贴没有十成十到老百姓手中。拓跋遇虽姓拓跋,但非是拓跋李家这一脉近亲,因此摊派得有些多。

再加上遭到其他一些大部族排挤,于是乞移居内地,咱带着族人搬到内地来能行么?

赵匡义担心西北各族发生误会,诏令各守族帐。

我是经营定难四州的,非是削弱你们党项各部的。

赵普这个决策是符合宋朝民族政策的。

也很有诱惑力,起步价就是一州观察使,而且这几州虽不是西北边塞,但皆在陕西,离夏州不是很远。即便是李继捧都没享受到这种待遇。

不过若是李继迁同意了,没有他带头在西北闹事,再加上种种政策,定难四州很快就能安抚下来,这个代价也值得。

当时宋九缄默不语。

若是史上的李继迁,不用说他是不会同意,然而现在李继迁不大好说,宋朝开的代价足够高,经过自己的链式防御,他想要做一番大事业变得更困难,可能还会不同意,可能就会同意了。

若是李继迁真的投诚,宋九也不排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难道李继迁当真天生的反骨?用得好,此人才干还胜过了杨业。

而且何必非等西北闹得不可开交,自己力挽狂澜来证明,那样无疑是在玩火。一旦出了意外,让李继迁成功了,宋朝将无法再与辽国抗衡时占据上风,玉苹可能再也回不来。

但是若让赵普得逞,自己西北那些举措成了什么?那将是一场天大的笑话。

赵普只是轻轻的一个推手,就让宋九陷入进退两难境界。

“他什么时候才能下去啊?”

“相信不远吧……”宋九说道,可是语气有些不自信。赵匡义的那个大儿子赵元佐也闹够了,可是赵普安如泰山,所以宋九怀疑自己产生了误判。

这就让宋九难受了。

因为两人风格不同,赵匡义不会容忍自己玩弄阴谋诡计,可一味被动的防御,早晚自己准得出事情不可。但就是玩阴谋诡计,自己是赵普对手?

赵普让宋九夫妻两人在家整天愁肠百结。

所以才来了今天晚上的一幕。

窅娘终于从遥远的海外归来。

其实海外也没大家想像中的危险。

如船出事故,海上风险肯定比大江大河里风险高,然而两者不同的,现在航海多等季风,一年就来回一次,甚至时间更长。若是去南海,真正在海上的时间,若是顺水顺风,来回时间不足一个月,余下皆在岸上。江河里船来船往,因时间长,两相比较,加上海船技术渐渐提高,彼此出事故率皆差不多。

其次就是土水不服与虐疾。水土不服,也想出了许多土办法,例如带家乡的茶叶,带家乡的泥土放在饮用水中,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宋九提示,又吃苹果桔橙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实际很早海客也注意到了,在船舱里种蔬菜,养鱼养猪。有,但只要措施跟上,不是很严重。虐疾这更让人头痛,但与大军不同,军队动辄成千上万人呆在一起,容易感染虐疾,并且容易传播。去海外一艘船上顶多两百来人,少者只有几十人,人数少,到了岸上马上散开。因此虐疾虽有,危害不严重。

但因为传言,未来最富饶的江南成了卑湿之所,宋九做了那么多努力与纠正,岭南依然是瘴疠横行之地,况且是海外。

现在宋朝人口又比较少,宋九不敢做得过份,因此才让窅娘去海外避一避,甚至未来还让他几个儿子去海外磨砺一番,也是用家人做示范,纠正大家这一观念。

老百姓去了海外,几百年后会不会认中国,宋九不会去想,他想的是未来宋朝人口多了,有一个疏通的场所。那么宋朝就是存在五百年,都不会存在因人口增涨而产生土地压力。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他在世时,有数万户百姓在海外建设好一个个定居点。

这不仅是为国家做的,也是为他子孙做的。

窅娘去了海外,而那几个岛屿确实也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也有其他衙内佼仿。

但这时宋九仍不想窅娘回来。

回来可以,必须等赵普倒下。

然而赵匡义说过了,宋九只好让窅娘回来。

并且因为朝局,宋九都不敢高调,刻意让窅娘的船只晚上泊到码头上,悄悄地回来。

天渐渐黑下来。

门外有马车到达,窅娘悄生生地从马车上走下来。与以前相比,她变化很大。

南洋太阳的暴晒,她皮肤变得有些黝黑了,可是比以前看上去更健康。若以前是秋风里的一朵残花,带着死气,现在则是春天里的一朵春花,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不过宋九仍没想好如何安排她。

主要不知道她心中的想法,但回来了,总是一个好消息……

潘怜儿不知是欢喜,还是感伤,说了一句:“小燕子,你终于飞回来了。”

窅娘也是极欢喜,眼中闪过晶晶星光与雾气。

第三百九十五章 五十年

窅娘尴尬的回来,宋九不知道如何安置,可几天后上朝时,几乎所有官员都用怪怪的眼神盯着他。

宋九只好装做不知道。

实际他内心忐忑不安,不知道赵普会弄什么妖蛾子。

但马上他就看到转机。

这一年,黄河又出大事了,黄河自滑州房村河堤防发生超大面积决口,汹涌澎湃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扑向南方,沿途淹没澶濮曹济数州无数民田房舍,长途跋涉近千里后到达彭城(徐州),汇入淮河,如同宋九十几年前所说的那样,胜利黄淮会师。

发生了这么大的水灾,朝中上下一起傻了眼。

不管宋朝重民生是真还是虚伪,经过十几年宣传,以人为本已成了全国上下的口号。至少在赵匡义朝,赈灾手段达到了高峰。

然而灾区面积太大了,受灾百姓太多了。

这么多的灾民如何救济,灾后如何重建?这个河道如何治理?

赵匡义将所有重臣喊到政事堂商议。

他先是看着宋九。

宋九摇头。

道理若干年前他就说过了。能治,但又不能治。

黄河为什么在唐朝不出事,无他故,那时候水土还没有破坏的那么严重,关中仍是全国最好的耕种地区,还有黄河下游河床还没有抬高。

宋朝不行了,整个黄河上游水土全部破坏,自东汉以来黄河河段未大变动过,泥沙沉淀,已成了悬河。有方法治理,上游不得滥砍滥伐,载树防沙,中下游兴修若干运河辅助,然后束水冲沙。可是宋朝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力与财力支持这么大的工程。

因此唯独的办法还是兵来将档,水来土屯。若那样,中书就可以办到了,自己是西府首相,无权插足。

那天商议无果。

于是广征博引,群策群力,下面的官员同样没有办法,只好提议征十万百姓修补河道。

赵普将这些意见转交给赵匡义。

赵匡义很不满意,由宋九开始,朝廷也渐渐采纳了用工代赈,不过因为官吏贪墨,发生了种种矛盾,若是小范围用还可以,但是十万灾民用工代赈,准得出大事情不可。而且上哪去立即征来十万灾民,或者征十万民夫来堵塞决口?万一处理得不好,百姓本来因为受灾了,心情不满,发动暴乱,那就会出更大的大事。

因此赵匡义冷声说了一句:“从前韩村河决,征民没起到作用,反而严重扰民。”

于是他发十万军队治理河道,甚至为了表达治河的决心,所用钱帛全部自内库调派,不动用三司国库钱帛。

赵匡义朝时赵普与赵匡胤朝的赵普终是两回事,若是那时,赵普认准了宋九打压,宋九会更悲催的,因此赵普同意了。然后二人商议,得选人领头。选来选去,选了郭守文护其役。

再看郭守文阅历,潘美活捉刘鋹,曾派其进京献捷,宋九也与此人在那时打过交道,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会拍马屁。

李煜进京时,郭守文劝其不要轻生。

安抚过西北。

太平兴国三年,郭守文曾率宋亳二州四千五百丁塞汴水决口。

应当赵普推荐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

郭守文去了前方。

他没有偷工减料,全部用埽填堤。

想要牢固的堤坝,最好是石头水泥坝,现在水泥出来了,可成本太高。还有史上后来发明的鱼鳞塘,这个也让宋九提前弄出来,它代价同样不菲。另外就是钱氏在钱塘江推出的笼石法,这个成本也不低。还有便宜的方法,最便宜的就是硬是用泥土填,这个只要人力成本。要么后世都常见的用沙包加固堤坝。

但在宋朝想要质量好,最常见的便是这种埽。

先用大量编织芦苇绳和超大超长的竹索,芦苇绳用来捆绑加固“埽”,充当编织袋的作用;竹索用来贯穿“埽”,充当纤绳,以便人力将“埽”拽拉牵引到指定区域。

再于宽广平坦的地上密布芦苇绳,接着在绳上铺一层厚树枝与厚芦苇,再在芦苇上倒泥土以及碎石块,接下来按照这个制作次序反复操作,待填充物外形高约十米、长约数十米时,最后用芦苇绳紧紧捆扎,用来堵河的“埽”就这样完成了。

实际它的原理与笼石法、鱼鳞塘、水泥坝是一个性质,就是用这些绳索将整个河堤变成一个整体,增加其牢固。

郭守文没偷工减料,十万呆在京城的大军也不敢偷懒,场面很壮观。

到处是黑压压的兵士,将一个个“埽”拖到决口边缘,栓在巨桩上,然后投河堵决。

可是这一年雨水特别厉害,河水始终如奔马一般汹涌而来。

无论投入多少劳力,还是投入多少石头与大“埽”,皆眨眼之间被河水冲得无踪无影。

不但如此,陕西,河北多处地区同样受到涝灾。

而郭守文从五月折腾到九月,这个决口还没有填上,无论他如何折腾,河水依然向东直入淮河,导致广大的灾区春秋两季颗粒无收。

不能说赵匡义做错了,若是水势能在中途稍小一点,让郭守文堵上,将灾害降低,花费这个代价就是值得的,没有堵上,那就是一个笑话。

当然,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至少赵匡义想做为,也想不扰民,用心肯定是好的。

郭守文在滑州无功,都不敢回京城。

赵匡义也不怪他,痛定思痛,这样临时抱佛脚肯定不是办法,既然今年无辄了,就不让它下回再发生吧。

因此就想到了古代的一个办法,遥堤。

何谓遥堤,就是距离河堤两三里开外,再筑一道大堤,若是汛期凶猛,就可以打开陡门,将水放于这个缓冲区蓄洪泄洪,而且第一道河堤若是破掉,它可以做为第二道大堤拱卫后方。

赵匡义便派两批官员出发,柴成务与葛彦恭顺着黄河北岸,赵孚与郭载缘顺着黄河南岸,西自河阳,东到大海,察看古代遥堤情况。

不久赵孚便上书,是有遥堤,是那一朝建的赵孚也不知道了,但所剩百不过一二,现在重修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不知得用多少钱帛与人力,工程量太大了。其次遥堤与河堤之间的滩地肥沃,以此为生的农户特别密集,一旦滩地用作防洪区,将有多少民户面临迁徙,他们迁到何处,如何谋生,国家将损失多少税赋?

因此建遥堤不是办法,想要解决,只有分水,南北岸仿佼汴水,各开一个陡门,北入王莽河(山东宁津胡苏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

甚至也说了宋九所说的若是分水,会使在水势平缓时更为平缓,导致泥沙沉淀更快的弊端,那就是用陡门调节,仿照朝廷依宋九的提议,于汴黄交界处再置一蓄沙湖之举,水势小的时候关闭陡门,水势大的时候从蓄沙湖泄水于扩疏后的王莽河与灵河,使河水迅速进入大海。同时还能通舟运,灌溉农田。

不管这个提议对不对,可是让赵普尴尬了。

不是分水那么简单。

想要分水,必须扩滩王莽河与灵河,特别是灵河那一段,还要浚通济水,以及从梁山泊通向彭城六七百里长的桓沟水。

钱呢?

本来可能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赵匡义还是将所有重臣喊到政事堂,看着大家,特别是狠狠地盯着赵普,最后盯着宋九说道:“修防决塞,盖不获己,而秋霖荐降,役民滋苦,难道是朕寡德?”

宋九有些晕。

这个黄河越往后越难治了。记得前世一个帖子,说南宋能屹立,还亏得黄河,正是黄河多次泛滥,将金国害苦了,没能力一鼓作气将南宋拿下。这肯定不通,金国崛起时什么样的家底子?最少比那时候强吧。不过也说明了北宋以后的黄河情况。

没办法治。

有办法也没有这个国力去治。

赵普在边上说道:“尧水汤旱,时运使然,陛下劳谦勤恤,过自刻责,下臣恐惧所措,望少宽宸虑,以竣天灾弥息。”

“赵卿,还有诸卿,勿要藏拙也。”赵匡义又不满地看了宋九一眼。

在座的谁对水利最精通,宋九,他就是水利起家的。

宋九只好站起来说道:“陛下,黄河渐成悬河,如何治,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国力无法实现。若陛下只图五十年之计,臣都有一个办法。”

“五十年啊。”

“能保证五十年不出大事就是好的了。如今人口还不算多,若是五十年后以这十几年的人口增涨速度,可能人口数量会番上三倍。那么这些大决堤,可能会出更大的事情,淹死更多的百姓。”

“但是五十年……”

“陛下,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如今国力还是有限,况且还有燕云未平。所以得分清先后,先举应付五十年的办法,五十年后,燕云收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