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仅仅是因为赵廷美。

也就是说,这中间真正的弃子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并且只能算是半个弃子。

至于其他人,与弃子无关,虽赵普协助赵匡义打倒赵三,但赵匡义给了赵普首相之权,不可能再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四个大佬下去了,挪出大量空间,让赵匡义提拨他所放心的人进入两府。这才是真相所在。所以赵匡义多次阻止宋九与赵普针锋相对。

将他喊入内宫,含蓄地做了提醒,也释放另外的一重意思。这一切在朕掌控之中,你不懂,所以你不要自做聪明,坏了朕的大事。

宋九又道:“陛下说让我将窅娘带回京城。”

“那就带吧。”潘怜儿道。实际窅娘也无心无肺,李煜死了,让她难过一阵子,随后就好了,呆在南洋,个个将她当成了主母,虽天气热,可她本来就是江南人,比北方人要耐热一点,加上南海的无拘无束,个个又尊重,似乎成了刘禅,在南洋乐不思蜀。

听到这个消息,潘怜儿又安心又郁闷,但终是一家子人,一个在南海,一个在北国,一个在京城,这成了什么?

“再看看吧。”宋九道。

赵匡义刻意让宋九将窅娘喊回来,也是让宋九吃安心丸,他自己似乎也有信心掌控。可是宋九不放心,若是事态发展不妙,纵然是他,也照样会被赵匡义做棋子,顶多比卢多逊结果会好一点罢了。

因此宋九对自己所做的并不后悔。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是如此,国亦如此。

真自己一言不发,赵普与未必会放过自己,而自己一言不发,会给人一种软弱可欺的印象。

到时候王溥也象对付卢多逊那样,带着七十二名大臣向自己狂咬,那时赵匡义想保也未必能保得住。

所以再看一看,若局势有利,才将窅娘接回来。

潘怜儿忽然担心起来:“如你所说的那样,那么曹彬将军与父亲大人那就危险了。”

宋九摇头:“他们不同,陛下一心想收回燕云,但缺少放心的主帅,一时半会离不开他们。”

但接下来发生了数件大事,以至宋九无暇分心他顾……

第三百八十一章 相才

宋九担心不无道理。

论操守,宋九并不是宋朝最好的官员,如沈义伦,虽政务不行,但操守肯定比宋九强。还有一个人要能力有能力,要操守有操守,那便是卢多逊的同窗李穆。

前线战事再度打响。

不过契丹派的兵力不多,前线无数精兵猛将,大战在打响,宋九却在西府谈笑风生。

赵匡义看到宋九的样子,由是心安。此时,无论宋九担任东府或西府首相,都能合格了。

这一天,宋九回到家,一个青年来到他家门口,要求拜访宋九,递了帖子,上面写明是李穆的儿子李惟简。

宋九好奇地让门房将他带进来。

李穆是能臣,操守好,起初大家都没有将矛头对准他,非是不想扳倒他,赵普那会管你是不是能臣,只要不属于他一派的大臣,统统要打倒,然而找不到借口。

赵廷美要去洛阳了,按照惯例,所有京官赴外必须要写一篇辞文,会写文章的李穆便替赵廷美代写。于是成了李穆与赵廷美结交的罪证,接着倒卢多逊时,又加了一条与卢多逊结交的罪证。二罪合一,将他关到大牢刑讯。

李穆还有一个年迈的老母,李穆平时很孝顺,每次晚上回家后,皆侍奉母亲喂药。几天看不到儿子了,便向孙子李惟简打听。李惟简不好回答,只说道,父亲大人奉命审理犯人了。

李母唠叨道,这孩子也不对老身说,还让老身放心不下呢。

李穆在开封府审了数天,怎么可能在他身上发现罪证呢?但还是没有放过,堂堂的中书舍人,贬成了司封员外郎,不是当官,这个官是虚职,而是让他在家待罪。名为官员实为严重嫌疑犯。

这下麻烦大了,李穆为避免母亲害怕,不敢告诉他母亲实情,但白天要当值啊,因此不敢整天呆在家中,于是跟从前一样,每隔一天清早出门,到傍晚回来,向母亲请安喂药。

但李穆儿子知道这件事,看着父亲憔悴的样子,感到心酸,正好有人提醒他,宋公回京了,他耿直敢言,你赶紧求他帮助吧。

李惟简抱着侥幸心理,来找宋九求助。

“李大郎,你勿担心,过几天本官会给你父亲讨一个公道。”宋九听完说道。

他毕竟在中书呆过很长时间,以前知州以上有能力的大臣一一记在心中的,不要说李穆,就是比李穆稍逊一筹的大臣,宋九在中书也关注过,甚至隐形的提拨指点过。

但现在不是说的时候。

不久前线陆续传来佳报。

先是辽国东路军进攻高阳关,未到高阳关,在满城就遇到了宋军,崔彦进在满城设伏,辽军进入埋伏圈,主帅耶律希达里被箭射死,统军使耶律善布也被宋军重重围住,幸好副帅耶律斜轸率领部下,英勇地杀进去,且战且退,将耶律善布从重重围困中救出来。

见势不妙,耶律斜轸率领大军连忙逃窜。

逃跑也是一项本领。

三路大军中就是东路军遇到的情况最危险,然而在耶律斜轸的挽救下,只死了二千余人,但让崔彦进一路追到唐兴口,缴获了羊马数万。

东路先报捷,接着雁门又报捷,这一战与杨业无关,而是潘美与李继隆共同发起的狙击战。非是潘美嫉妒杨业,李继隆在满城表现出色,他又是国舅,这个小马屁潘美肯定要拍的。

最强河东战区!

潘美,杨业,李继隆,能将人亮瞎眼。若这三人齐心合力,恐怕就是耶律休哥亲自前来,也未必讨得了好。

此战是正面迎战,但瞬间就让潘李二人击溃,斩首三千余人,一路追赶下去,破其敌垒三十六座,俘老幼万余口,获牛马五万计。

西路收获最小,然而折家军表现也不俗,面对一万契丹大军前来,折御卿不守反攻,向契丹边境新泽寨发起进攻,斩首七百余人,擒酋长百余人,获兵器羊马万计。

看到折家军如此凶悍,加上中东两路大军先后大败,西路军立即撤了回去。

前线屡屡大捷,终于让高梁河失败后的士气民心,全部弥补回来。

这是好事,好得让宋九担心大家又信心过了头。

但宋九还是未提李穆这件事,而是安心地呆在西府处理前线防务,以及赏恤。

直到另一件事发生。

当初揭发赵廷美谋反有数人之众,包括现在的开封府尹李符。

从揭发起,他们就与赵廷美势不两立了,赵普抓住他们的心理,暗中唆使李符,让李符上书,赵廷美在洛阳不但没有悔过,反而心中怨望,请求朝廷徙远郡以防他变。

于是将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于房州安置。

房州是什么场所?吕不韦、嫪毐、赵王迁、张敖、刘明、刘彭离、刘勃、房遗爱、杜荷、薜灌、李显、柴宗训……除了李显由于狄仁杰暗中帮助,余下的那一个得到好死?

李显也未得好死!

宋九这才开口。

赵普做得很聪明,不管怎么样,赵廷美是赵匡义的兄弟,天知道那一天他们会不会和好如初呢,拍就要拍死了,以免死灰复燃。这一点卢多逊差远了,居然让赵普呆在京城溜达了数年之久,能不出事吗?

到了房州,赵廷美彻底息菜了。

那么赵廷美究竟有没有反意呢?马上赵匡义大儿子的种种表现,便会让人知道真相。

宋九始终不吭声。

如果替卢多逊沈义伦说说公道话,赵匡义还能笑笑,说你小宋九不懂事啊。但替赵廷美说公道话,那纯粹是找抽了。

但这时候他才开口,是因为赵廷美到了房州,楚沈王卢四人下台,这件事好结束,好拨乱反正了。

赵匡义来到西府巡察。

曹彬在西府处理政务能力差,许多事务让东府托管。直到宋九来到西府,他在政事堂说东府的事务非是臣之职责,臣不干涉,但话外之音便是西府的事务,你们东府大臣也少来插手。于是渐渐将西府权利拢了回去。

赵普气得干瞪眼,人家摆明了就要与你做对,拢回西府之权更不用说了。

但这样一来,西府渐渐走上正轨。

赵匡义渐渐来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看着西府井井有条,赵匡义慨叹道:“国家设置东西两府,西府一直摇摆不定,徒劳空名,现在才是真正的西府。”

“陛下,非也,西府人选比东府人选更挑剔。东府尽管选用文官就是了,然西府不同。若是用武将,文跟不上。若是用文臣,又不懂军事。臣侥幸由陛下器重,得以多次勘磨,随潘美大军南下广南,又随陛下征太原,伐幽州,接着得陛下信任,赴辽东。虽军事上不及前线诸将,然也不能称为外行。”

“朕明白了……”赵匡义沉思。

其实这又是宋九一次进谏。

西府不是以前那样玩的。

想要西府得人,必须有意去进行磨勘,选派文臣,亲上前线,呆上数年时间,这还要看表现,不但有文治之能,还要有一定军事天赋,确定能做到文武双全后,再经过磨勘,才能进入西府担任首相。否则就会成为曹彬一样,唯唯诺诺,或者一些文人那样,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反而害了国家。

“不过说到宰相,臣都看到了一个宰相之才的大臣。”

“是谁?”

宋九摸了摸胡子,道:“陛下,若求才若渴,为了国家不拘一格用人才,臣倒可以代陛下引见。”

“是谁?”

“陛下,先主求诸葛亮,亲往隆中三次,此大才陛下仅问是谁,过于怠慢了。”

赵匡义看着宋九嘿嘿乐了起来。

“陛下,若想见,能否便装前往,此人就在京城。”

“行啊。”赵匡义道。

他很好奇宋九保举的这个人才。

宋九看了看天色,带着便装的赵匡义以及多名侍卫,骑马离开皇城,来到西城区,许多达官贵人皆住在西城区,不过他们一行去了西城区的深处,渐渐到了平民区所在。

宋九骑马先行向前,问了几个街坊,又带着赵匡义在小巷子里转了转,来到一户人家。一个小四合院,院子很小,不算太寒酸,但更与奢侈沾不上边,从外表上看仅是一户普通人家。

虽有门,却没有门房,大门随便地敞开着。

天色临近黄昏,一个妇人在淘米洗菜,准备做晚饭。菜仅是一小蓝青菜,还有一卷咸菜,米也是小米,非是大米。看样子生活过得不大好。

看到这一行人,妇人惊讶地抬起头,问:“你们是谁?”

她是李穆的妻子,若是以前最少问一句,你们懂不懂礼貌,但现在哪里敢,不但不敢,反而以为是来问罪的,虽在问,可吓得直哆嗦。

宋九也未解释,反问道:“大娘子,孟雍呢?”

“他在里面给母亲大人喂药。”

那正好,宋九带着赵匡义直接迈进去,到了房中,李穆正跪在地上,用汤勺一口一口替他母亲喂药,同时低声与她说着话。

借着傍晚柔和起来的余晖,这一幕看上去十分地感人。

老妇人问:“你们是谁啊?”

李穆扭头一看,连忙跪下,道:“罪臣叩见陛下。”

“你起来吧。”

“陛下莫急,”宋九将李穆按在地上,说道:“有这么一个人,父亲乃是陕西大都督府司马,出身名门,少就能文,不但是天才,而且很小的时候就有美名传扬。行路若拾得遗物,必访主归之。我朝之初,担任洋州与陕州通判,又颇有政绩。因为三司调拨不当,强行将陕州租输调往河南,然陕州本镇军缺食,此人违令免官。于是此人将母亲迁往兄弟处,兄弟贫困,然相与讲学,意泊自如,传为佳话。”

“你说的就是他?”

“正是他,陛下,用兵之道,正诡相间,治国之道,刚柔相济,恩威并且。但行军诡道为辅,正道才是为主。治国之道,恩道为主,威道为辅。因此夫子多次说仁,国家虽设有律法,但还是以王化德化为主,刑律为辅。做为宰相,日理万机,更要恩威并用,但不能一味以威,还是以德化天下,以仁爱百姓,以忠心君王为主也。与此人相比,臣自小顽劣,一度让陛下头痛万分,即便今天,操守也不及此人。若论理事能力,此人亦不在臣之下也。放于通判,是好通判,放于江南,不辱先帝使命,以至先帝夸曰,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放于中书舍人,是宰相的好帮手。放于民间,以孝悌好学德化乡里。然无论先帝或陛下,还没有用好他。若论相才,此人才是国家之相才也。”

赵匡义啼笑皆非,不知说什么好了。

宋九又问李穆:“孟雍,你无辜待罪,心中可怨恨也?”

“宋公,臣乃陛下之臣子,陛下尤臣之父母,君要臣死臣岂敢不死,岂敢怨恨?”

宋九没有说话,退于赵匡义身后。

接下来是收买人心的活计,这个宋九不能抢着来干。

自从赵普为相后,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官员被罢免或流放,或斩首,以至举国上下阴风阵阵。

为相的啥就别想了,但赵匡义仍走不出这一步,不赦免李穆罪行,国家还不能转好。

但借助自己给的台阶,赵匡义宽恕了李穆的罪行,那么就可以拨乱反正了。

宋九所做的只能如此,如何选择是赵匡义的事。

第三百八十二章 四种官员

赵匡义先是虚扶:“婆婆,你先起来吧。”

李穆可以跪着,李母病老太太一个,不能再跪了,李母起来,看着儿子,她年岁高了,眼睛不好了,耳朵也听不清楚了,然而离得这么近,还是能听到的。

什么无辜待罪?

但皇上在这儿,她不便发问。

宋九看着她,又看着李穆,还有站在外面惶恐不安的李穆妻子,以及李穆儿子,徐徐说道:“陛下,前段时间陛下与我论前几位宰相得失。臣心中都有一个想法。自古以来,对官员定位一直不大清楚,各有各的看法。臣的看法却很简单,官员一概而论,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哦,说说。”

“第一类就是又无能又贪污婪的官员,这类官员最可恨,然而他们最多。即便以陛下多次整顿官场,这类官员所占比例不会低于一半之数。但也要看,有的官员虽贪但贪得不大过份,虽无能但也能努力,这种官员还能勉强用之,还能有药医之。然而有的官员既严重无能,还贪得无厌,他们为官,上害国家,下害百姓。”

宋九说到这里,忽然问李穆:“孟雍,你说这种可恨的官员会占我大宋官场官员多少比例?”

李穆嚅嚅道:“最少在四成以上。”

“诚实君子也,不错,这种官员最少占据四成以上,这还是陛下治下的官场,否则更严重。”

赵匡义脸色难看起来。

“陛下莫要恼怒,之所以如此是有缘故的,自古以来士农工商,也就是官本位思想,做了官就可以大富大贵,但他们在享受这个权利与富贵同时,又忘记了官员要付出的义务。人君给官员富贵,但官员也要上辅君王,下安百姓,武将则要保卫国家,建功立业。想要得到,必须付出。然而太多太多的人想的是……不劳而获。”

“是啊,李穆,你起来吧。宋九,你别按住他,朕还未判他有罪呢。”

“谢陛下。”李穆差一点想哭了。

“李穆,让你家娘子给朕沏上两杯茶。”

“喏。”

李穆吩咐他妻子烧茶水,宋九继续说道:“第二类官员则是陛下所最想的官员,清官。但臣所说的清官,恐怕不是陛下所想要的那种清官。这种清官叫有德无才。”

赵匡义听明白了,若是按照宋九这样划分,四类官员,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有德有才。

宋九所说的比他想的要深刻。

“这种官员还能细划,第一种是如沈公那样,有操守,清廉,但才华不足,然而也自觉,于是将政务多交给卢多逊处理,臣在中书时,也将政务多交给臣来处理。这种官员虽贡献不大,然不会危害国家。”

宋九这样说是不对的,沈义伦非是无才,而是赵大赵二一直没有用好。他的才华是在理财,所以在赵匡胤诸三司使中,算是最出色的一个三司使。然而缺点也明显,那就是缺少明断,所以去了巴蜀,后来到了中书,因为这个缺点却没有作为了。不过宋九不会傻呼呼说出来,而且赵匡义继位后性质不同,那时首先得要大家认可他的皇位,沈义伦几人尤为重要,难道那时不升反贬,将沈义伦从东府贬到三司?

于是宋九将沈义伦划到了有德无才一类。

“这一类官员陛下还可以用之,最怕的是后两种,一种是明明无才,什么都不懂,然而因为有操守,得到大家的敬仰,于是在家闭门造车,想当然,对朝政指手划脚,或者在地方干涉官员处理政务。但这类官员因为清廉名声在外,往往一呼百应,危害往往还胜过第一类官员。”

“说得有理啊。”赵匡义脑海里一回想,他饱读诗书,马上在脑海里就找到几个相似的大臣了。然而从没有一人象宋九这样仔细分析过,于是史官评价时,往往不知所云,甚至为之叹息。

“还有一种,那就是明明无德无才,可因为其掩饰得好,却让外界真误以为是好官,实际这些人包藏祸心,用之危害更大。代表就是王莽也。”

“他们很少吧。”

“当然很少,如果多,那么华夏几千年历史,将不会有一刻会是安稳太平时光。其次是第三类官员,还是贪官,不过这种贪官是有才华的贪官。但也要细分,一是虽贪但贪得不过份,知道分寸,更不会因为贪婪而贻误大的政务。如臣是也,赵普耻笑臣虚名,臣是虚名,实际臣是贪官,明处臣交出数百万缗钱给了国家,实际正是它的掩护,让臣造船出海,谋得大笔财富。若臣不是官员,若陛下不对臣包容,何来这笔财富。因此臣与清官沾不到一点边际。并且臣也重享乐,象李穆这样清贫的生活,臣是忍受不下去的。”

“好吧,你是一个贪官,但不要再说了,”赵匡义哭笑不得地说道:“还有呢?”

“还有一种那就贪得没有分寸,虽然他们才华出众,政务能力强,如王公是也。然而就是这种贪官也不多了。”宋九叹息一声。自古以来,有许多类似和坤的官员,史书怦击,以为国贼,然而正是因为和坤,乾隆国家财力才没有出现严重危机,嘉庆将和坤杀掉,也抄家了,国家财政也完蛋了。但出现这样的失误,非是和坤本人,而是乾隆没有敲打,也就是罪盔祸首非是和坤,而是乾隆。

“最后一种官员就是有能力的清官,一种是有小能力的清官,这些官员要值得表扬,不过若用之进入两府,恐怕未必会让人君喜欢。还有一种,那就是有大能力的清官,这类官员比凤毛麟角还要稀少,若有一个,勿必重用之。”

赵匡义知道宋九说的是谁。

他脸上神情怪异。

“陛下,汉高祖若以韩信曾为项羽手下将领而不用之,会不会得到大汉江山?先主会不会因为诸葛亮长兄为东吴大臣而不用?唐太宗若是因为魏征曾帮助建成太子欲加害他而不用,唐朝会不会有那顶最明亮的镜子?一同窗而,又有何!”

“宋卿,你说服了朕,李穆,你明天回中书吧……不,朕以你为知制诰,望你如宋卿所说的那样。”

“陛下……”李穆又跪了下去。

“孟雍,你勿用感恩,想谢陛下的宽宏大量,努力做陛下大臣吧,那是对陛下最好的谢恩。”宋九在边上说道。

赵匡义又看着宋九。

他心中有些感触,也许在他心中的想法是宋九言行如一,这句话是宋九最好的写照。至少在气骨上宋九胜过了李穆一筹。

也许李穆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大臣,然而在赵匡义心中,仍比不上宋九,尽管宋九是第三类官员。于是说道:“宋卿,去你家坐一坐。”

清官家呆得不舒服,李穆妻子将家中最好的茶饼搬了出来,但那个味道才难吃啊。

一行人又来到宋九家。

其实也没有其他事,是赵匡义在宫中呆得闷得慌,既然出来了,索性来宋家,顺便散散心。

宋家的茶饼好,上等的建州茶。

所用的茶盏更是上等的建窑铁胎瓷盏。

在宋家很少能看到金璧辉煌的布置,甚至琉璃制品也很少,然而仔细观察,便能看出每一个家俱,器皿,包括园中的花草树木,都有来历,这才是真正的豪贵,虽奢侈但不流于艳俗,虽贵但不流于浮躁。

忽然赵匡义又想到刚才宋九的四类官员,不由又笑了笑。

坐了一会儿,张北圆带着夫君看望宋九,这时她都成亲了,不会再象小时候乱喊爹爹,而是称呼叔父大人。

一声叔父让赵匡义感到古怪,宋九解释道:“她就是当年陛下让臣收容的那个女孩张北圆。”

“张北圆,哈哈,好名字,圆了,”赵匡义大笑道。然后感慨:“时光真快啊,没想到如今你也长大成人,并且成亲了。”

然后又古怪地看着张北圆的丈夫。

小姑娘长大成人,潘怜儿替她找夫君,不过宋家开放,让张北圆自己挑选。没想到她在书院挑了一个学子,当时宋九还没有离开京城,便让青衣查了一下此人的底细。

乃是京城人氏,叫苏勋,家中条件一般,乃是书院搬到河洲招收的第一批学子,后来因成绩好被留于高班进修,然后朱洞在潭州建立岳麓书院时,请求书院调拨一批学子过去。他也随这批学子去了潭州,在哪里教了两年书后,才返回京城。

人比较忠厚,肯吃苦,学问也不错。

但让张北圆看中他的与性格学问无关,而是长相,苏勋长相与宋九很相像,块头同样很大。

实际张北圆这种心理就是一种恋父情结。

宋九不大好说出来的,而且他与张家两个孩子关系很古怪,说父亲不象,特别他比张望北大不了多少岁,说兄长更不可能,张北圆那一口一个爹爹喊着他长大的。

张望圆看中他的长相象宋九,宋九看的是性格秉性,还不错,其实以宋九的地位,完全可以替张北圆找一户更好的亲事,然而何必呢?若是官员子弟,三妻六妾的,张北圆未必会幸福。

然后将亲事订下,直到宋九回京,才让他们成亲。

过程赵匡义不知道,不过看着苏勋长相,赵匡义也明白一点。

他心中在笑,嘴上却问道:“还有一个男孩呢。”

“他在书院里苦读了数载,中学结束,考的成绩还好,正好臣当时还未去江州,在家闲赋,于是当时臣问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留在书院,在高学进修几年,再做一个先生,一个是担任胥吏,可能以后会转为官员,可能一辈子仅是一个胥吏。但他受祖母影响,提出想要担任胥吏,对此臣也没有反对。然后他主动要求朝廷将他派往属于我朝的河东地区,于是朝廷将他派到绛州担任一个胥吏。随着又成了稷山县主薄。”

若是进士及第,这个升迁速度并不快,但作为书院学子,这个升迁转正的速度就比较快了,中间有宋九的功劳,但当时河东南部百姓稀少,战乱不休,也是一个苦差事。

有宋九功劳,也属于正常的升迁。

“接着臣去了辽东,他调到灵石县为知县,似乎政绩还可,不久前又调往盂县担任知县。”

这两县还属于河东,一是汾州的中县,一是太原府的次畿县。

然而这似乎与宋九也无关,毕竟当时宋九去了辽东。

但说无关也有关,潘美在河东会多少关照一点,其他官员会买宋九的面子,那么这个官就容易做了,加上河东荒芜,只要努力,就容易出政绩,因此张望北升迁速度一直不慢。

可反过来说,以宋九如今的官员,仅是荫补,也足以让张望北担任一个上县知县。

赵匡义听完后,从腰间解下玉佩对张北圆说道:“张北圆,说来朕与你也有一些缘份,这块玉佩朕就当被你婚礼贺礼吧。”

“谢过陛下,臣妾时常听叔父说过,若无陛下,当年叔父还未必愿意收留我一家人呢。”张北圆高兴地说道。张北圆不傻,小姑娘自小在宋家长大,见多识广,小小拍了一下赵匡义的马屁,拍得赵匡义大乐。

这是一段小插曲,赵匡义又看着宋九说道:“宋卿,你宅第太偏了。”

宫城南东两边是商业区,不适宜做府邸,北面是内宫,也不适宜。一般官员多选择在皇城西侧选择府第,离皇城近,多是官员聚集地。象宋九这样,将府邸选择在东南角,几乎没有一人。

宋九淡淡说道:“陛下,虽臣为官,可做人最好不要忘本,况且这里毕竟是臣长大的地方。”

“做人不能忘本,说得好啊。”赵匡义叹息道。这数年来他大肆提拨进士,特别是糊名制度,让许多寒门学子考中进士,又进入仕途。有的表现好,可有的忘本了,贪起来比谁都厉害。

赵匡义留下来吃晚饭。[汶网//。。]

不是宋家晚饭比皇宫里更美味,赵匡胤生活俭朴,赵匡义却没那么抠门。

它仅是一种象征。

第二天李穆进入翰林院,原来赵匡义准备让他重新为中书舍人的,但考虑到赵普心胸狭隘,必然会继续打压李穆,因此改了任命。

进入翰林院也未必平安,现在几个翰林学士李昉、扈蒙他们,宋九怀疑也先后投靠了赵普。

但这是一种象征,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李穆重新起用,某些时候就能让赵匡义收一收,赵匡义一收,赵普就不大好继续施辣手,打压他看不顺眼的人……

然而接下来他听到一条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李继捧入朝。

第三百八十三章 拓跋

赵匡胤登基后,所做的最大变动就是三分兵权,三分相权。

兵权分为西府,三衙与地方三部分,很难说它是好是坏,若说它坏,纵观宋明,几乎看不到蕃王与重将起兵谋反之类的事件。虽有,却无法使国家陷入南北朝唐朝时的那种混乱局面。

但说它好,无论是宋或明,除了极少数时刻,几乎看不到汉唐那种雄威。

因此好处有,坏处也不少,若往深处想,例如就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主将对部下都不熟悉了,这个仗能打好么?

宋九针对这个局面,在赵匡义彻底将节度使权利拿下时,做了有争议的改革。

先是将禁兵由城市向乡村转移,当时是很麻烦,然而长远看,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一次变革。

养兵成本下降,士兵养家糊口成本也下降,离开京城的繁华与浮华,士兵会更朴实,那么战斗力会提高。

到了边境是屯田,在家也是屯田,生活习惯变动不大,那么就可以延长轮戍时间。通过分批轮戍,至少留守边境的主将会了解部分将士情况,便于指挥。

宋朝才开始执行时,出现了一些混乱与争议,许多兵士将营田租给百姓。实际史上宋朝营田规模也不小,然而同样在犯这个毛病。这不仅是兵士懒散,他们是京城人氏,又哪里会种田?然而一旦七八成兵士转为农村兵,就不会出现这个局面。边境多闲田,只要耕种起来,往往边境就可以实现粮草自给自足,这又节约了大量成本。

实际那次改革就是对赵匡胤三分兵权的良好修正。

只要继续执行下去,宋朝以后困于冗兵冗费的情况就会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