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大部分骑卒的精神都从这几天对鞑子的愤怒中恢复过来,显露出兴奋的神情。

他们没有料错,大概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崇祯皇帝就来了。但比上次排场还要大的是,这次是全体内阁辅臣伴驾而来。

这下他们才明白,并不是很大的点将台上是给皇上和内阁辅臣们准备的,因此这些总兵以下将官都站下面就不难理解了。

只是这些骑卒不明白的是,这次是不是太隆重了!

场面越是隆重,骑卒们就越是紧张,感觉这次选拔三千营,不会仅仅只是按照之前的名单论功行赏而已。

临时校场这么多人,却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旗帜地“哗哗”声,有经验的人看这天气就知道这几天内怕是要下春雨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格外响亮,让在营地内的剩余步卒都忍不住好奇,趁着卢象升的民壮军巡视的间隙,往临时校场眺望。

崇祯皇帝看着台前的这几万人,心里微微有点叹气,朕给了他们最好的待遇,却奈何不得辽东建虏。

他对早已注视他的温体仁点点头,示意他开始。

于是,温体仁走到台前,先向崇祯皇帝行了一礼,然后面向骑卒,开始说话:“建虏自崇祯二年十月绕道蒙古,协同蒙古部族一起入侵大明京畿之地。在将近五个月的时间内,京畿之地损失惨重。”

温体仁的声音虽然不大,但由专门的大汉将军传声,因此并不怕有人听不到说话。

“这些天营地中演出的话剧,相信你们都已经看了。被建虏和蒙古鞑子害得家破人亡的悲剧,在京畿之地有无数。下面是京畿之地的损失统计,你们听听。”

骑卒们都是军人,比一般人冷血。甚至他们在打仗的时候,为了财物,强取豪夺,甚至杀人都可能是有的。

但他们同时也是人,也有父母兄弟,当他们在吃饱喝足、放松心情观看话剧的时候,逼真地表演,触动内心的软弱,被勾起内心深处的同情心,许多人因此无不同情话剧中悲惨主角的命运,忿恨那些罪魁祸首。

当然,肯定是有一小部分人根本就没这感觉,左良玉就是其中的一个。但这还是比较少,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

现在,他们听着温体仁报出来的一组组数据,脑中想着一户一户地被灭门,一村一村的被屠光,想起永平城的惨状,不由得对建虏的忿恨又深了一层,愤怒地情绪慢慢地开始在积累着。

温体仁说完之后,深深地看了眼前这几万骑卒一眼,然后转回身子,向崇祯皇帝一躬身,才退回自己的位置。

崇祯皇帝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站了起来,走到台前,注视着这几万骑军。

台下的骑卒一见皇帝走到台前,一个个保持着军姿,一动不敢动,生怕留下不好的印象。

“历朝历代,骑军都是朝廷的精锐。骑卒非马术精湛,武艺纯熟之人不能当。可以说,骑军是朝廷手中的利剑。剑之所向,敌之胆寒。也因此,朕对你们寄于厚望,养骑军之费用,虽几倍于步军,却也再所不惜。”

崇祯皇帝说话的时候脸色严峻,语气有点冷,看不出有一点对他们赞赏的意思。

骑军本身就是优于步军的存在,骑卒们在平时,对于步卒也是有优越感的。但他们在听了温体仁的话之后,再听着崇祯皇帝的说话,却感到有点刺耳。

“这次建虏携蒙古诸部叩关,致使京畿之地损失惨重,你们该听阁老说过了。百姓之苦,朕心甚痛。朕寄于厚望的你们是怎么做的呢?京畿之战,被几千疲惫之极的建虏打得大败而逃,要不是孙阁老押着步军从后赶来,朕怕是见不到你们了。”

左良玉一直认真地听着崇祯皇帝的讲话,目的无它,就是寻求能表现自己的机会。此时听到崇祯皇帝的话,心道果然是来秋后算帐了。

忽然,站在前面的关宁骑军参将曹文诏单膝跪地,大声道:“末将无能,请皇上降罪。”

左良玉是个机灵人,一见之下,马上跟着单膝跪地,大声喊道:“我等无能,请皇上降罪。”

其他人一见有人带头,不管本身愿不愿意,纷纷有样学样,单膝跪地表态。

一时之间,临时校场内所有骑卒都跪了,连站台前的参将以上武将也不得不转身向崇祯皇帝跪了下去。

第一个人总是受关注地,崇祯皇帝循声望过去,认得是钟师傅推荐过的曹文诏,心里暗自颌首。

但他在脸上还是表现出沉痛地道:“你们大概都知道,朕要重新组建三千营。如果直接选拔你们入营,步军怕是不会服气,有失公平之举。因此,朕要你们中的人,表现给步军看,你们做出了功劳,朕给你们的待遇好于步军,才是朕之待军之道。”

这回是祖大寿抢先说话了:“请陛下示下,末将敢不效死。”

漂亮话人人都会说,其他总兵也纷纷表态,此时,骑卒们反而不方便说了,看着大帅们在表演。

崇祯皇帝看着这些总兵,心中有点腻歪。如果不是这些总兵统兵无方,何止于有如此被动局面。

“因为中兴侯的决死阻击,让入侵京畿之地的建虏付出了代价,京师城头奴酋的首级就是一个明证。但是。。。”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停住了。他扫视了一遍单膝跪地的那些骑卒,然后才又说道:“但是入侵京畿之地的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受到惩罚,他们抢了大明的财物,杀了大明的人,安然回去了。中兴侯有句话说得好,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朕很欣赏这句话。你们能帮朕做到么?”

底下骑卒们一听,原来皇上是要远征蒙古部族,这个没问题,只要不是对上辽东建虏,骑卒们对于那些比他们更烂的蒙古人,心理还是有优势的。

临时校场上空整齐地响起一个声音:“愿为陛下效死!”

崇祯皇帝心里暗自鄙视下,然后说道:“但是大明天灾不断,战事不断,朝廷目前没有余力供给大军远征。但蒙古诸部的滔天恶行不能不加以惩治,因此,朕与内阁商议决定,从你们当中征集悍勇之士,效法当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没有后勤,孤军突袭蒙古。”

这一下,刚才还争着表态的将领士卒一下傻眼了。这种打法,是有去无回的打法。不成功,便成仁。有很多情况,会导致有去无回。打仗,最忌讳的就是这种孤注一掷的打法。

高级将领们生活无忧,怎么可能去冒这个险,一下子都哑口无言,呆在那里。

“朕只要五千勇士,替大明百姓报仇,扬我大明国威,得胜归来之后,不管伤残皆入三千营。”崇祯皇帝说完之后,走回自己的御座,坐下看着底下这些骑卒的反应。

临时校场静悄悄地,没有人发出声音。每个人都在紧张地思索着,毕竟这不是儿戏。

崇祯皇帝也是成年人,虽然他很想看到他一说完就有人站出来的情况。但他知道现在出现这个情况不现实,因此他耐心地等着。

出乎意料地,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一个小兵,站关宁军队列里面的小兵。

第三百二十二章 组建远征军

“朱元中要为赵大帅,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愿往。”声音坚决响亮,传得很远。

全场的目光一下全部集中了过去,看着站起来的朱元中置生死于度外,昂首挺胸地站那。

崇祯皇帝看着远处那个站起来的骑卒,虽然听不清他说得是什么,但能看出他是存了死志。

就在这时,点将台前面也忽然站起一个人,抱拳向台上道:“君忧臣死,末将愿为君分忧!”

崇祯皇帝的目光看了回来,发现是曹文诏,暗暗点头,身为参将,为君决死出战,不错。

左良玉单膝跪地上,看到有人开始陆续站起来,参与对蒙古的孤军突袭战。再看看在点将台上的崇祯皇帝和内阁辅臣,心里想道:这次场面如此隆重,是因为那台上的大人物都非常看重这次的对蒙作战。虽然危险,但如果能立下功劳而回的话,比在关宁军中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要好太多了。富贵险中求,不死鸟朝天,拼了。

左良玉下定决心后,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

像他这样纯粹是为了博一把富贵而参与进来的人并不是只有他一个,那些渴求富贵而又有脑子人中,有不少站了起来。

黄闯子常得母教导,食君之禄,当做忠君之事。之前听了崇祯皇帝的话,已有动心,但又担忧老母,因此未曾马上站起来。

接着他发现曹参将站了起来,然后连他一向看不起的红脸汉都站起来了,他的天平倾斜了,忠孝不能两全,唯有尽忠了。而且皇上说过只要得归,不论伤残,皆入三千营。这待遇就没法说了,凭着自己的本事,未必回不来。以后要有了富贵,不但娘的生活无忧,自个的酒钱也会有了着落。

黄得功想到这里,也不再犹豫,站了起来。

崇祯皇帝在台上看着几万单膝跪地的骑卒慢慢地像开花一样,不断的有人站起来,心里不由得点点头,大明军队中还是不乏忠义之士,并不全是混吃军饷的大头兵。

站起来的人数从少到多再到稀稀落落,最后再没人站起来,大约只有一刻钟左右。

崇祯皇帝略微估计了一下,大概就五六千的样子,这和孙师傅事先估算的人数差不多。

虽然组建一支骑军突袭蒙古部落已经足够,可在崇祯皇帝的心里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站起来。

但大部分人还是把自己的命看得最重要,哪怕蒙古鞑子残暴,残害大明百姓;哪怕君父愁白了头发;哪怕有一个锦绣前程在前面等着自己,所有这些加起来,都没有自己的命重要。

孙承宗看看差不多了,就出列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看已经足够多了。再多的话,万一全部失陷在草原,朝廷也损失不起。”

他没有直白地向崇祯皇帝说不用再等,没有人愿意再为君父分忧了这类的话,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向崇祯皇帝禀告,选拔骑军的事儿到此为止吧。

崇祯皇帝心里也是明白这一点,他微微点头算是回应了孙承宗。

孙承宗见崇祯皇帝向他示意,就转到台前,宣布选拔结束,而后恭送皇帝回宫。

等崇祯皇帝带着内阁辅臣离开临时校场之后,留下来的孙承宗命令参与远征军的军卒到左侧台前集合。

临时校场里的人群马上开始动了起来,从各个方阵走出一个、二个人,慢慢地汇聚成一堆、两堆人,在校场左侧台前按官职高低聚集。

等这些人聚集完毕之后,白杆军就把他们和那些还跪地上的骑卒分隔了开来。

临时校场仿佛割裂了一个角,这个角上的人都是站着的人。

然后孙承宗又发布命令,让那些还单膝跪地的骑卒按序前去临时校场入口处领取京畿之战大捷的赏银,而后回营不得外出。

祖大寿一边带着自己的骑军往外走,一边心在滴血。那些站出来的骑卒里面,有一大半是他的手下。

但在这样的场合下,他是毫无办法去阻止那些人站起来。

关宁铁骑中大部分人都是辽东汉人,他们对话剧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得最深,因为他们中很多人曾经也遭受过同样的苦难。

看话剧中积累起来的情绪,在温体仁述说的数据中得到加深,因此崇祯皇帝一说,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站了起来。

当临时校场内只剩下这些愿意孤军出战蒙古的骑卒时,孙承宗下了点将台,准备巡视下这些大明军中的真正精锐。忽然,他发现关宁副总兵何可纲竟然也在。

孙承宗眉头一皱,把何可纲叫到了一边道:“你去干嘛,事先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你另有安排么?”

何可纲忽然单膝跪地,挺直了上身,抱拳向孙承宗道:“本兵,末将愿为君分忧,率这支骑军讨伐蒙古鞑子。而且末将也想趁此机会实现末将的一个心愿,请本兵成全。”

“哦,什么心愿?”孙承宗有点好奇,就问他道。

“督师危在旦夕,末将愿以此功劳换督师出狱。”何可纲语气坚决,掷地有声,好像用命换的功劳就是路边捡来的一样容易。

孙承宗有点无语,这何可纲念念不忘营救他的恩主,三番两次地想用自己的功劳来换袁崇焕的平安,可谓是重情重义之人。

袁崇焕还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人,自己也不想他有事。可到了现在,自己也早已承认当初是看走了眼,忽视了袁崇焕的缺点,才有了今日的结局,也害得他进了大牢。

孙承宗想到这里,叹了口气,上前把何可纲扶了起来。

何可纲一见孙承宗过来扶自己,以为孙承宗答应了,当即喜出望外,他高兴地道:“本兵,您是答应了?”

孙承宗看着何可纲那张期盼的脸,心有不忍,不过他最终还是摇摇头道:“你都说了他现在是危在旦夕,你还要参与进去?”

何可纲听了心一沉,想说话,却被孙承宗罢手拦住了,他继续说道:“大明开国近三百年以来,京师有几次兵临城下?土木堡之变后也先领军来过一次,俺答汗来过一次,然后呢,就是这次了。谁该为此负责?”

孙承宗的嗓门一改以往的响亮,沉声说道:“他或许对你有恩,但东江镇呢,京畿之地的百姓呢?有多少人蒙受了家破人亡的苦难,最关键的是,建虏此次入侵,让多少京师的达官贵人,文臣勋贵,皇亲国戚蒙受了损失,他们能放过他么,这些天来要求处置他的风声有断过么?”

“你知道为什么这次出兵蒙古,没有人反对,因为他们也恨蒙古人,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说到底,就是一个利益问题。不要说你,就是老夫去求情,都不会有用。”孙承宗有感于何可纲的重情重义,就对他多说了点。

“本兵,那么说督师没救了?”何可纲满脸失望地问道,在问出这话的时候,在他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孙承宗并没有回答这个答案很明显的问题,他对何可纲道:“关宁军中的形势很是复杂,时常有闹饷的事发生。你应该知道,朝廷已是尽最大能力照顾关宁军。装备,军饷都是边军中最好的,可辽东建虏却越战越强。”

何可纲一听孙承宗忽然扯到了关宁军的话题,有点意外,却也认真听着孙承宗的话语。

“辽东几大将门互相联姻,互通有无,坐大之势已越来越明显。朝中有人怀疑他们学当年的李成梁,放寇自重,以致出现不可收拾之局面的出现。当初辽人守辽地是没错,错就错在高级将领也都是辽人。上次复宇私自带兵回山海关,朝廷重资所建之关宁军,犹如其私军一般。此事极大地震撼了朝廷,虽然朝廷赦免了复宇此次冒失之举,但也绝不允许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军队只能是朝廷的军队。”孙承宗脸色严肃地对何可纲说道。

何可纲没有说话,当初的事情他也有参与,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就是祖大寿一个人上下一说,护卫京师的一支军队就抛下一切跑了,朝廷的当心还是有道理的。

而且何可纲一直在关宁军中,对于目前关宁军中祖家独大的情况也是知道的,祖家还和另外一个将门吴家结为了姻亲,也是事实。

“请本兵示下。”何可纲想着想着也觉得事情比较严重,就向孙承宗表态道。

“过几天朝廷有新任命,到时候会抽调一部分祖家的兵力出来,而你则要扎在关宁军中做牵制,这也是为什么不让你出战蒙古的原因。朝廷信任你,对你的期望很大。你不会让老夫失望吧?”孙承宗盯着何可纲的脸问道。

“末将一定不让本兵,不让朝廷失望。”何可纲丝毫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在他的心里,朝廷当然是第一位的。

孙承宗其实并没有期望何可纲能一直牵制住祖大寿等其他不是很听话的辽东将门,他只是需要时间,等待着中兴侯那个军制改革出来。到时候,军队就不是将领说了算了。

摆平了何可纲,孙承宗重新检阅这些自愿出兵草原的大明军人。

这些军人中当官的很少,基本都是底层的士卒。曹文诏的官职在这些人中格外显眼,再然后则是曹变蛟、黄得功、左良玉这些中下层军官。

曹文诏其实一早就被钟进卫推荐为这支军队的统领,如果他不出列的话,孙承宗回头会找他谈话。但皆大欢喜地是,曹文诏自己就有这个觉悟,一开始就站出来了。

这支军队一共五千三百六十一人,统领为曹文诏,手下三将为曹变蛟、黄得功、左良玉,各领一千骑军。其余二千三百六十人则为曹文诏亲领。

孙承宗给了他们三天的准备时间,单独安排了营地给他们,一切物资供应从优。不管如何,出了长城之后,这支没有后勤的孤军将会展开不成功便成仁的复仇之战。

第三百二十三章 死营

崇祯三年三月十九日,也就是三千营成军的第二日,原兵部尚书王洽在审讯前急怒攻心,病死在了狱中。另经刑部和大理寺的审判,袁崇焕被处以死刑,并传首九边。

和原本历史不一样的判罚,这还得归功于钟进卫,把爱新觉罗…阿敏给活抓到了京师,让京师上下都发泄了一番,没有了那么多的气。

当一段时间后钟进卫回到京师听到袁崇焕的死讯,他好奇地问东厂番役,袁崇焕在临死之时有没有吟诗之类的。因为他记得,好像袁崇焕在刑前遗言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

这诗充满了一腔报国热血,一心扑在辽东对虏事业上,曾让钟进卫感动过很久。

只是后来,袁崇焕的一些行为在后世网上引起争议,疑点很多,让钟进卫对这诗产生了疑问,因此才有这么一问。

那个东厂番役的回答着实让钟进卫意外,说袁崇焕乃是京师百姓痛恨之人,临刑前看他好戏,痛骂他的人也不少。这种情况下,会有那个罪囚还有心情吟诗。就算他吟诗,别人也听不清啊。

钟进卫一听,觉得有道理。在另外一个历史,那时的百姓比现在更是痛恨于他,都恨到吃肉的份上了。有那个人还会去记袁崇焕可能的吟诗,然后流传下去?

钟进卫想想也不信,很大的可能就是后来被满清的那些史官给附上去的,以此捧袁抑明。

但那个历史已经不存在了,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钟进卫也没再操心这个,把这事丢到了脑后。

袁崇焕行刑同日,内阁辅臣周延儒出京,前往南京,奉旨主持乡试。

他没想有这机会,很是高兴地走了。

在内阁有温体仁压着,他根本就没有多少机会可以为所欲为。到了南京后,就是他说了算,有些事情,对家里人有个交代,也是到时候了。

次日,也就是蒙古远征军成立第三日,孙承宗再一次来到他们的营地。

几个将领当仁不让地陪同孙承宗视察着军队准备的情况。说实话,三日实在太短,士卒们互相有很多都不认识。什么阵型之类的都是扯淡,这几天就只在互相熟悉中。

也幸亏这些原本都是军中精锐,作战技能都是在的。熟悉带队的将领后,还是能打仗的。

到了午后,五千三百多人,都排队由孙承宗带来的书办执笔写遗书,以备万一。

这种仗,如果不是决死之士组成,不是半路跑了,就是一出关就缩回来,根本就不可能达成战略目的。

这仗要打出大明的军威,打出大明的国威,同时打疼他们,打得他们再不敢进关,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孙承宗在曹文诏的中军帐,和他密谈了很久后才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太阳没有照常升起,阴云密布,春雨将下未下,却带动气温降得更低。

虽是如此,勤王军营地里的所有部队,不管是骑军还是步卒,随着“呜呜呜”地号角声,开始整队出营,来到远征军营地门口列队。

京师城门在这一天也早早打开,从城里涌出了无数的百姓,沿官道前往远征军出发之路,给远征军送行。

为了保密,勤王军营地的所有士卒今天才放出了营地。同样,在京师,组建远征军的事儿一直到昨天傍晚,才由朝廷一级一级下传,最后通过里正传达到各家各户。

一个壮汉出了京门之后,就埋头赶路,想着抢到一个路边的位置,可以近距离一睹那支复仇之军。

忽然,他发现前面有个熟悉的身影,当下欢喜地叫起来:“二哥,二哥。”

那人回头一看,见是他结拜三弟,当下停住脚步等壮汉赶上后,一边赶路一边问道:“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这支复仇之军到底是啥样子的。你呢?”壮汉笑笑答他二哥,但他看到矮个子的脸色不是很好,也没有和以往一样跟他说笑。

“婆娘的娘家都被鞑子屠了,我是来给这军队送行的,算是尽一份力,盼他们能多杀点鞑子。”矮个子一边走一边回答了壮汉。

其实壮汉在矮个子开口的时候已经想到原因了,现在听二哥一说,就没再说话,一起埋头赶路。

远征军营地,所有士卒准备就绪,背着几天的干粮,携带各类军械,着盔甲,牵着自己的战马,列成四个大大的方阵,静静地等待着最后出发的命令。

带着寒意地春风吹过,带动各类旗帜不时地发出“哗哗”声,战马偶尔打个白色喷嚏,给这方阵增加了一点点动静。

方阵前面,曹变蛟、黄得功、左良玉手持刀柄,站立在曹文诏身后,一动不动。

在曹文诏的前面,是内阁辅臣兼兵部尚书孙承宗,一身绯袍在这盔甲丛中格外醒目。

“多的话就不说了,今日奉陛下旨意,给你们送来一样东西。”孙承宗说完,手往后招了招,他身后的亲卫马上上前几步,双手捧着一个盒子,捧到孙承宗的身边。

“这是陛下给你们的,还是你打开吧。”孙承宗的神情肃穆,庄重地对曹文诏说道。

曹文诏有点好奇这盒子里装得是什么,金银财宝?不像;神兵利器?盒子不大,也不像。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曹文诏上前一步,就在孙承宗亲卫的手上,掀起了盒盖,稍微愣了下,然后伸出双手把里面的东西捧了出来。

曹、黄、左三将就在曹文诏身后,因此听到孙承宗的说话,和他们主帅一样好奇,全都盯着主帅,看他从里面拿出什么东西来。

很快他们发现曹文诏从盒子里捧出来的是一块折叠的锦缎,开始以为是给曹文诏的战袍,有点失望。不过马上发现这个想法错了,看大小、制式,绝不可能是战袍。

孙承宗看曹文诏已经拿到手里了,就对他道:“展开看看。”

曹文诏已知道这是一面锦旗,他听孙承宗一说,捏住锦旗的两角,然后猛地一抖,双手举高,展开了手中的锦旗。

这面旗帜为红色锦缎,锁金边,中间一个大大的黑色“死”字,几乎占满了旗帜。

孙承宗看到曹文诏露出一丝疑惑地神情,就对他解释道:“陛下决定改京营三大营之一的三千营为死营。存决死之志,方入得这死营。营之所向,片甲不留。这死字旗,就是你们的营旗,你们这死营已是京营三大营中的骑军营了。”

曹文诏身后的三将听见孙承宗的说话,一下激动起来。原本他们以为朝廷只是把他们当作了敢死军,派出去打鞑子,死活不管。

没想皇上却如此重视他们,甚至为了他们而改了三千营的名。无名无份的一支临时拼凑的军队有了它自己的名字…死营,如此一来,就算他们此次回不来,历史也将记住他们。

曹文诏转身招来亲卫,让他们把营旗升起来。然后转身单膝跪地,向孙承宗抱拳道:“此去死战,不胜不归!”

曹变蛟、黄得功、左良玉也紧跟着单膝跪地:“此去死战,不胜不归!”

在他们后面的各级军官也随之跪地:“此去死战,不胜不归!”

接着大方阵也响起一阵巨吼:“此去死战,不胜不归!”

声势之大,让营外的勤王军士卒纷纷转头看向远征军的营地,不,现在应该是死营的营地。

孙承宗点点头,上前扶起曹文诏,小声道:“别让营旗失陷在草原。”潜在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

曹文诏站起来后,用力点点头,然后转向方阵,忽然伸出右手,振臂一呼:“万胜!”

“万胜!”这是三将的声音。

“万胜!万胜!万胜!”方阵也随之发出巨大的吼声,声浪直冲云霄,仿佛要撕裂那些遮挡太阳的阴云一般。

不少战马好像感觉到了战场的萧杀气氛,多了一份躁动,纷纷“咴儿咴儿”地叫了起来。

孙承宗的一个亲卫此时上前几步,禀告道:“吉时已到。”

曹文诏见孙承宗轻轻点头,就再一抱拳,然后迅速转身,往边上由亲卫牵着的坐骑走去,翻身上马后一牵缰绳,面向方阵下令:“上马开拔。”

“咚咚咚”地鼓声随之响起,死营五千三百余人一起上马。

死营的营门随之开启,“死”字营旗和“曹”字将旗在最前面,宛如巨龙的两只眼睛,在前面引路。而死营将士则一排五骑,徐徐跟随前进。

“敬礼。”在军官的口令下,勤王军全体士卒无声地向行进中的死营将士致以军礼。不管自己是不是贪生怕死,军人对于勇者总是会心生敬意的,这礼敬得实心。

死营将士在此情况下更是挺直了腰杆,保持着队列前行,一种自豪在他们心底涌起。

当死营走到勤王军的队列尽头时,曹文诏发现前面的官道两侧是密密麻麻地百姓。

同时,百姓中也有人发现有军队开过来了。个头比较高的壮汉抢先呼喊起来:“来了,来了。大家快看啊。”

矮个子一听,开始紧盯着那支军队,心里评估着到底能不能帮他复仇。

走得近了,曹文诏看这些百姓的衣着,有粗布麻衣的低层百姓,也有穿锦衣貂皮的富家子。从他们的行头上估计,三教九流的人都有。

在曹文诏走近之后,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忽然,矮个子从人群中冲出,站到了官道中间,拦住了死营去路。

第三百二十四章 己巳之变终章

曹文诏不得不勒住缰绳停下了马,不知道这个百姓犯什么傻,竟然敢拦住大军去路。

官道两边骚动的百姓也是一下静了下来,都看着路中间的矮个子。

“兀那汉子,阻拦大军可是大罪!”曹文诏的一个亲卫警告道。

只见矮个子忽然“扑通”一下跪倒在地,直着身子求曹文诏道:“这位将军,对我恩重如山的丈人一家惨遭鞑子灭门,草民恳请将军务必多杀几个鞑子,草民给您磕头了!”

曹文诏听了一怔,还没说话,他看到又一个百姓走上官道,向他跪了下来。

接着,越来越多的百姓跪了下来,纷纷请求他多杀几个鞑子,为他们惨遭杀害的亲人报仇。

大约只有不到一半的百姓还站那,这些人是和壮汉一样,过来看热闹的,顺便见识下这支复仇之军。因此,他们并没有下跪,仍然站在官道边。

曹文诏看着跪满一地的百姓,心里不禁有点惭愧。正是军队的无能,才让这么多百姓的亲人惨遭鞑子毒手。

他在马背上双手抱拳,向着跪地上的百姓诚恳地大声说道:“诸位乡亲放心,曹某在此发誓,一定会让鞑子付出他们应有的代价。现在请各位乡亲让个路,曹某才能领军去给诸位报仇。”

跪地上的百姓见领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