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被京师百姓用谣言灭掉的鞑子,正在求见奴酋皇太极。

“诸位一起来见朕,是有何要事么?”皇太极隐隐猜出他们的来意,但还是不动声色地问道。

“大汗,我们见大金收兵一直待在几座城池,不再出去打明军,因此我们想回草原了。”有一个事先被推举出来的代表见皇太极先问,就出来表明来意。

“是啊是啊,大汗,我们待这里也没什么用处,就想回草原。我们的孩儿都还在草原等着我们回去呢。”另外一名代表紧接着补充了另外一个原因。

“你们如果现在就走,很可能会后悔莫及的。”皇太极悠悠地说道。

蒙古部落的首领一听这话,马上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阴谋味道,像是又在诱惑人落他的圈套。

一些蒙古部落的首领忍住了不理会皇太极这话,但还是有几个没有忍住,问皇太极道:“大汗,什么后悔莫及?”

“你们不知道么,朕以为你们知道呢。”皇太极装出一副你们怎么这么孤陋寡闻的样子。

“大汗,出了什么事情?”

“朕现在之所以收缩兵力,是为了让明国昏君不再提防我们。”皇太极把现在的情况向这些蒙古首领们都说了一遍,毕竟到时候要攻打京师的话,这些炮灰还是可能会用到的。

蒙古首领们一听完皇太极的解释,之前淡定的又开始坐不住了,而之前沉不住气的几个则更是热血上涌,幻想着打进明国京师,那还不是金山银山的往草原搬了。

但不管如何,蒙古人中还有几个人的头脑是清醒的,特别是之前在昌黎吃过大亏的几个部落首领。敖汉部的首领问皇太极道:“要是明国昏君不上当的话,大汗是否允许我们先返回草原,我们部落在昌黎的损失太大了。”

皇太极还是不大想放过这些炮灰,略微思考了下,正想说话,忽报范文程紧急求见。

于是,皇太极让这些蒙古首领们少待,自己转身回后衙,召见范文程。

第二百三十三章 鞑子想撤了

皇太极刚回后衙,范文程就匆匆赶到了。双手一甩马蹄袖,一边跪下行礼一边禀告道:“主子,派往京师的细作传回消息了。”

自从他被皇太极留在身边后,所有汉奸都归他统领,因此他最先知道消息。

皇太极一听他的话,神情明显有点激动,他连忙问道:“如何,有几个明军将领愿意归降我大金?”

“主子,有两个联系勤王军将领的细作被那中兴侯碰巧遇到被抓后,大营戒备森严,无法再联系。”范文程回答道,他了解皇太极并不会因为汇报不好的消息而有迁怒之举,因此都是据实回答。

“中兴侯,不是中兴伯么?”皇太极还是了解点明国情况的。

“奴才还有事情未曾禀告完,明国皇帝因昌黎解围之功大封相关人等,而后册封皇太子而大赦天下,所有贪腐的文武百官皆在赦免之列。”

“什么?你再说一次。”皇太极大惊失色,连忙确认道。

范文程知道这个消息太让人意外了,就把消息再给主子说了一遍。

贪腐案是每个正常一点的皇帝 都要严惩地,除非是皇帝本人。没想明国皇帝有如此魄力,赦免了所有贪腐人员,还官复原职,让皇太极的打算落了空。

皇太极听了后,再仔细询问了好多细节,才让范文程起来。

招降明军将领瓦解明国京师防御,从而攻占明国京师的路走不通了,皇太极不由得沉思起来,考虑以后的安排。过了一会,他问范文程的意见,这奴才的见识还是值得欣赏的。

“主子,奴才这几日看到军中士气不是很高,明国的物资丰富,兵卒欢于享乐而忘武备,兼之前段时间在昌黎、抚宁、山海关受挫,兵卒更是不愿再行攻城之举。虽有收滦州之胜,但之前对士气的影响并没完全消除。”范文程把他所看到较低层面的见闻说给皇太极听。

“这个朕知道,大金军队善野战而短攻城。”皇太极点点头,赞同范文程的这个看法。

“现在明国对于细作防范甚严,这次细作被抓就是一例。而且明国各城池也在严查细作,城防甚严,无法混入大量内应配合大军攻城。而京畿之地所有防御薄弱的村镇不是已毁,就是里面的人携财逃入附近坚城,大军待在这里的意义已经不大。”范文程第一个提出了归意。

“你的意思是大军班师?”皇太极微皱眉头。

“主子,春耕时节快要到了。”范文程提醒道。

对于土地的熟悉,对季节的敏感,任何种族包括女真,都没法和汉人比。

皇太极是少数重视农耕的奴酋,听范文程说了这么多原因后,就有点意动了,但又有点舍不得关内的繁华。

范文程看出来了,就出主意道:“主子,大军虽班师,仍可留一部守住蓟镇长城一线,以便大军再次入关。”

皇太极一听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就点点头道:“好,朕再考虑下,还有消息再报于朕知。”

等范文程退了出去后,皇太极开始通盘考虑起班师的各项事宜。

在关内,必须留有攻守兼备的部队才行。但大金的军队善攻不善守,那些蒙古人也一样,甚至连攻都不是很让人放心。

这几座城池要像昌黎那样坚守住就好了,皇太极心里想到这里,忽然有了主意。

这时,前衙的蒙古部落首领们见皇太极迟迟不回来,就有点不耐烦了,互相议论的声音就大了起来,传到了后衙。

皇太极被那些声音吵到,才想起还有那些蒙古人没有打发走。现在自己既然已经决定要班师,那么留这些蒙古人在这里就是鸡肋了。

皇太极想到这里,打定主意,转回前衙。

蒙古诸部首领一见皇太极出来,就停止了议论,看着他。

皇太极扫视了一圈蒙古诸部首领,然后豪气地说道:“蒙古一向是我大金的盟友、兄弟,你们的喜怒哀乐,我大金都能感同身受。这次不少部族损失惨重,特别是敖汉部和扎鲁特部。你们挂念草原上的家人,朕都能理解。因此,朕决定,先放过明国一马,待蒙古兄弟们休养生息后,再来关内和大金共富贵。”

蒙古诸部首领一听,面面相觑,不管是刚才热血的首领还是转变想法,准备再跟着大金捞一票的首领,都是等着皇太极带他们进攻明国京师,再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京师的,没想皇太极反而来了个大转折,不打了。

“大汗,就这么放过这个明国内乱的机会了?”有一个蒙古部落的首领忍不住问道。

皇太极看着这个首领,深情地说道:“为了蒙古的兄弟,为了草原上翘首以待你们回去的家人,朕决定放弃这次机会。”

“那不是很可惜么,要不…”另外一个蒙古首领叹息了下,还想再和皇太极讲讲,他们蒙古人应该能克服暂时的思乡之情。

皇太极直接伸手一按,把他后面的话给按了回去,然后轻蔑地说道:“没什么可惜不可惜的,大金军队天下无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下次来照样打得明军屁滚尿流,望风而逃。”

蒙古首领们听皇太极这么一说,回想大金军队的野战无敌,还有最近滦州的归降,不由得相信皇太极的话,纷纷表示下次大金还来关内的时候一定记得通知他们,然后依依不舍地告别皇太极,回去准备收拾东西回草原。

皇太极打发走了这些蒙古人后,就召集女真头目开会。

在会上,他先是传达了明国京师发生的事情,然后把范文程说的那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了一遍,话语中做了倾向班师的诱导,然后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

皇太极是有把握的,所以之前打发蒙古仆从军回草原,也没有事先和自家将领商量。

果然,他的征求意见刚出,很大一部分头目马上提出班师回辽东。家里还有老婆孩子一堆,现在抢足了东西,又碰了几次壁,早就想回去了。

其他原本还有点留恋关内的人一见这么多人都提出班师,也犹豫着先回去一趟。

所以接下来的议题很自然地就转向什么时候回去,如何回去。

皇太极就先把他的想法说了,班师没问题,但在长城防线打开的缺口不能就这么丢了。

建虏头目们入关之后,对京畿之地的繁华是大开眼界,自然是想再多来几次的,所以都赞同皇太极的说法。

然后皇太极说出了他的担心,这些城池要守住,必须留下来的部队能打能守才行。而大金军队就擅长野战,而不善于守城。这点也是与会人员的共识。

皇太极马上就说出了他的打算,守城是汉人的专长,正好有不少投降过来的汉官可以用。如果再加上一支大金军队的话,就能进可攻,退可守,万无一失了。但要统领这么多城池,要负责关内钉下这颗钉子的重任,既能统领大金军,又能让投降过来的汉官没有异心,就必须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留守。

皇太极这么一说,那么人选范围就缩的很小了,大金国目前最位高权重的就是八大和硕贝勒。而这八大贝勒中,四小贝勒的年龄还不足以让所有人放心,目标自然就只有四大贝勒了。

皇太极是金国大汗,肯定不能留在这里的,那么就剩下三个人员备选了。

这三个人中,代善打了几天昌黎,都打不下来,威望有损;而莽古尔泰的性子鲁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在皇太极的引导之下,很容易就确定了留守关内的人选,二贝勒阿敏。

接下来皇太极说了先把蒙古人送走,以免碍手碍脚,然后大金军再四处出动一次,再掠一些人口,由大军押回辽东。

走的时候不捞一把,不是建虏的性格,所以与会人员都同意了皇太极的安排,散会回去准备,只等蒙古人一走,就准备开抢。

皇太极很满意事情都如自己所料,既解决了大军班师的各项事宜,又把三个和自己作对的贝勒留了一个在关内,到了盛京对付剩下两个贝勒就容易多了。

第二百三十四章 鼠疫

013…12…05

钟进卫果然没有料错,水泥厂来报喜,正是因为新式琉璃实验窑烧制出了玻璃。

从此以后,玻璃不再是西洋人的特产,有国产玻璃了!

钟进卫马上让工匠们在水泥厂边上重新建几座大型的玻璃窑,以应付后续对玻璃的需求。

另外,这座实验窑也要继续烧制玻璃,制作各种玻璃成品。

琉璃和玻璃的区别,其实只是烧制温度的不一样,其他差别不大。以前烧制出来的琉璃多用于建筑装饰,因此建筑装饰用的玻璃成品制作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之前的时候,钟进卫已经画过一份玻璃制品的图案给琉璃工匠们参考,方便他们能做出类似的东西。

现在想到银行马上要开建,就让他们先试着做平板玻璃。

对于现在这阶段的平板玻璃,钟进卫的要求并不高,能多大就多大,先做一批出来用于银行窗户用。等技术成熟后再尽量往大的方向做,可以有很多用处。

钟进卫还想起现在军中望远镜的紧缺,五千骑军中竟然没有一架望远镜,让他大感意外,因此他让工匠同时制作望远镜,以提供对虏作战用。

望远镜的制作原理,现在大明的工匠都已知晓,京师这里也有好几个熟手,能磨制镜片。因此做望远镜没有技术难题,只是倍数的高低而已。

钟进卫当场也考虑了显微镜,但考虑到现在琉璃匠在前期的情况下,既要熟悉玻璃制作又要做自己刚布置的任务,就没有再提出这个显微镜的要求,等过段时间再要求他们来实验显微镜好了。

钟进卫激动之下已经说了一大堆要求,让一边的书办好一阵忙碌,终于都记录下来后,他就和安贵义一起前去觐见崇祯皇帝。

现在几个监察部门在进行改制,各项工作和头衔什么的都有变动,难免要让内阁、崇祯皇帝来决定一些事情,因此,崇祯皇帝很忙。

但他听说钟进卫来找他,还是抽出了时间在文华殿接见钟进卫。

当崇祯皇帝一听说玻璃试验成功了,很是欢喜,大明终于也有自己的玻璃了。

钟进卫看到崇祯皇帝的笑容,就趁机表扬道:“陛下,水泥厂那边真多亏了安公公,要不是他,前些天朝局瘫痪的时候,还真会耽搁进程。”

“朕知道,难得是个干实事的奴婢。”崇祯皇帝点点头赞同,站钟进卫后面的安贵义一听,连忙跪下谢恩。

“你去,好好办事,朕记得的。”崇祯皇帝对安贵义说道。

能让皇上记住自己,这是宫内奴婢的最大梦想,安贵义心中狂喜,唯唯而退,也多了一份对钟进卫的感激。自己先报与中兴侯再一起见皇上,果然是明智,比自己单独来见皇上更有效果。

因为玻璃的烧制是中兴侯提出来的,如果安贵义自己过来报这个喜讯的话,皇上自然就想到中兴侯的功劳,而不是他的付出。正是基于这个想法,安贵义才会主动先给钟进卫去禀告,他知道钟进卫一定会提他的功劳,现在他的小算盘打成功了。

等安贵义退出文华殿后,钟进卫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这玻璃的意义不但在于我们大明实现国产了,而且这玻璃与水泥一样,是一个军用、民用,甚至比水泥还重要的一个最基本的原料之一。”

“哦,钟师傅快说给朕听听。”崇祯皇帝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

“第一,这玻璃能制作望远镜,用于军队侦察之用。臣知道以前也有,但成本太昂贵,不能普及。可现在我们自己有玻璃了,就能做很多出来,不但军中将领可以配备,就是去侦察的夜不收都可以配备望远镜,有利于情报的收集。”

崇祯皇帝点点头,这是一个好处。

“第二,玻璃用于建筑,它透光不透风,是替代眼下窗户纸的最好材料,应该会有不少人家会用,还可以做成各种透明器皿,是以后国企的一个生财之源。”

崇祯皇帝最喜欢听这个了,能来钱的都是好东西。

“第三,用于医学领域,化学领域的实验器皿所必需的材料。”

“钟师傅,朕之前没有听过这个,还请详细解释下。”崇祯皇帝听到两个新名词,就开口说道。

“陛下,这医学领域,在臣的家乡,分为中医和西医两大类。臣以为,这两类各有擅长,能互补长短。”钟进卫解释道。

“钟师傅,何解?”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说郎中还分两大类,有点好奇。

“陛下,我们大明的医生主要是讲望闻问切,讲究阴阳调和,以草药,针灸等手段医治。但西医则不同,它更注重细节,会以各类已发生的具体事物作为治病的参考依据。比如病毒,细菌等。。。”

“钟师傅,朕怎么越听越糊涂了。”崇祯皇帝听得一头雾水。

钟进卫知道介绍一样新事物,涉及到的新概念太多了不好讲,稍微想了一会,才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把它放大看会怎么样,比如说水。”

崇祯皇帝从来没有想过这问题,水放大了还不就是水么?

钟进卫瞧崇祯皇帝的样子,知道他答不出来,就直接说道:“陛下,玻璃能制成一种叫显微镜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我们能看到清澈透明的水里面还会有什么东西,我们的血液里面有什么东西。”

“会有什么东西?”崇祯皇帝一听好奇地问道。

“会有很多微生物,叫做细菌的,这细菌有的对人体有害,有的对人体无害。所以一种卫生的习惯就是水一定要烧开了才能喝,否则容易生病,因为烧开水能杀死水中的细菌。”钟进卫给崇祯皇帝介绍道。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一说,想起自己每天喝的水里面有无数这种看不见东西的尸体,不由得感到有点恶心。

“陛下,我们人类很多生病,都是由于细菌引起的,有关细菌的传播,可以是喝水,也可能是跳蚤,蟑螂,老鼠,哦,对了,臣想起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了。”钟进卫说到这里的时候,终于想起大明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钟师傅,什么重要的事?”刚才一连串新鲜名词冲击着崇祯皇帝,现在已经麻木了,知道钟进卫说出来的事肯定又是自己不知道的。

钟进卫看看侍立在一边的内侍宫女,虽然有过上次的教训,这些人应该是崇祯皇帝选出来绝对可靠的人,但自己要说的话涉及崇祯皇帝的,这些人还是听不到的好。

崇祯皇帝见钟进卫的神情,知道是要说一些不能公之于众的秘密,就让所有内侍宫女都退了出去,文华殿内就只剩下崇祯皇帝和钟进卫两个人。

“陛下,臣刚想起在历史上京师失陷的一个重要原因了。”钟进卫认真地说道。

崇祯皇帝一听,神情一下变得严肃起来,坐直了身子,看着钟进卫,认真地听着钟进卫将要讲的内容。

“陛下,史载流贼攻打京师的时候,刚好遇上了京师爆发大鼠疫,传染了所有京师守军,和大量的百姓。据说城头上没有一个能站着的人,所以才被流贼轻易攻陷了京师。”

崇祯皇帝听得很仔细,钟进卫的话音刚落,他马上发问道:“鼠疫?”

“嗯,是一种瘟疫,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因为这种瘟疫的源头是老鼠身上的跳蚤,所以称之为鼠疫。当年蒙古人进攻欧洲,就带去了这种瘟疫,导致西洋国家的人口死了一半,在他们那里称之为黑死病。”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一说,意识到这瘟疫的严重性,连忙说道:“钟师傅,该怎么防治,是杀了所有老鼠么?”

“是,杀了所有老鼠是一个方面,还要把卫生搞好,如果有人传染上了这种病,必须隔离。”钟进卫说道。

古代如果出了瘟疫,隔离是必然的。这点崇祯皇帝当然知道,现在经过钟进卫这么一说,他就意识到了卫生情况的重要性,虽然中原民族一直很注意卫生,但从来没有人会像崇祯皇帝现在一样,把卫生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钟师傅,那万一有人传染上了这种瘟疫,除了隔离之外,是否还能医治呢?”崇祯皇帝又问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ww.23zw.co

ww.23zw.co高速首发借天改明最新章节,本章节是第二百三十四章 鼠疫地址为如果你觉的本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第二百三十五章 显微镜的重要性

“陛下,如何治这个瘟疫,臣还真不知道。但臣记得有两种途径可以去尝试。”钟进卫并没带百科全书,也不能梦回百度查询,因此只能根据他三十来年的见闻给崇祯皇帝提出一点建议。

“哪两种途径?”崇祯皇帝没听到肯定的答复,心里有点担忧,这万一要真爆发了这种瘟疫,难道只能等死么?

“臣记得在十多年后,瘟疫爆发,然后有个人弃官不做,一心研究这鼠疫,最终好像被他摸索出了方法,还写了一本《瘟疫论》,但这人和事的具体内容就不记得了。”钟进卫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

崇祯皇帝很无奈,钟师傅不是神童,能过目不忘。不过从钟进卫的话中,崇祯皇帝还是听到了一些希望。那就是大明有人去研究,能研究出来对付这瘟疫的办法。

“钟师傅,另外一个途径呢?”崇祯皇帝问道。

“第二个途径就是把这鼠疫研究透彻,这病毒是长什么样的,习性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手段能杀死他。如果说中医是从宏观方面,阴阳相克的理论去研究,那臣刚才所说的这种就是从细微处着手,而这,必须要用到的一个工具就是显微镜。”

钟进卫绕来绕去,最终又绕到了玻璃的使用上了。

崇祯皇帝不大确定地问道:“这就是那西医的做法?”

“正是,臣对中西医了解的并不多,从印象来讲,中医擅长治慢性病,而西医擅长于急性病。”可惜钟进卫并不是医学院或医药世家中熏陶出来的,因此并不能更深入的给崇祯皇帝讲解中西医的特点,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来说明。

崇祯皇帝想了一会,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你尽快做出那个显微镜,朕要亲眼一见。”

钟进卫本来还想这事不急,等其它事情有了眉目再搞,没想崇祯皇帝这么急,回头再想想,这事好像也不能拖,尽早搞出来震撼下明人的视野也是有必要的,而且细菌的研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出结果,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

“陛下,玻璃出来后,还有许多玻璃制品需要马上做出来,这人手可能不足…”钟进卫想先给崇祯皇帝解释下目前的现状,显微镜可能没那么快做出来。

但他的话还未说完,就被崇祯皇帝打断了:“钟师傅,这制玻璃器皿所需的工匠就是原来的琉璃匠是不是?朕从全国给你征招熟练工匠过来,还有什么人手缺少的,都说出来。”

钟进卫一听,还正是,自己的目光短浅了点。自己这穿越不是以前看的那造反小说,找个犄角旮旯白手起家,自己是站在大明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人力,物力是别人远不能比的。

钟进卫想了下,好像目前就缺琉璃、水晶磨制工匠,就向崇祯皇帝说了。

崇祯皇帝记下后,问钟进卫道:“钟师傅,朕记得以前听你说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话,这化学也是离不开这玻璃?”

“是啊,陛下,化学和医学一样,都是研究微观世界的,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有很小的叫分子、原子的物体所构成,不同物体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他们之间如何转换,拆分他们的结构又会变成什么东西,这些就是化学的研究内容,而这离不开查看微观世界的工具显微镜,以及做各类实验所需要的透明器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观察到实验的具体现象。”

崇祯皇帝听得不是很懂,但知道钟进卫说的将会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他有点迫切想了解那一个微观世界。但现在还受限于没有工具去认识,因此,他对钟进卫说道:“既然这样,钟师傅,那显微镜还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先造出来。”

“陛下,可能一开始的时候,这个显微镜的倍数不是很高,看到的东西还不够小,要等以后技术慢慢进步了才能看得更小。”钟进卫怕崇祯皇帝到时候看了失望,就打了一针预防针。

“钟师傅不必担心,朕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崇祯皇帝宽慰钟进卫道。

钟进卫想着皇上能这么想,是最好了。然后他想起银行的事情,就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水泥已经开始量产,水泥建筑所需的技术也有了一个初步的积累,臣想现在可以开建银行了,早点建好银行,就能早点发行纸币。”

“这个就由钟师傅把握吧,可以开始的话就开始动工,需要什么人,什么衙门配合,尽管开口。”崇祯皇帝对于早日建好银行,发行纸币的心思比谁都急,现在钟进卫一说可以了,自然没有二话就支持了。

于是,钟进卫辞别崇祯皇帝,回水泥厂去安排皇上交代的事情。

而崇祯皇帝在钟进卫走了之后,把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传了过去。

有的事情真得很搞笑,骆养性本想借贪腐一案报文官轻视之仇,并能压东厂一头,没想到搞到最后把自己也陷了进去,幸亏爆出来的贪腐数目不多,因为锦衣卫得势的时候,他的地位还不高。

皇上一提出赎罪银并改制锦衣卫时,骆养性积极配合,因此,崇祯皇帝仍然让他担任锦衣卫指挥使。

他不知道崇祯皇帝传他前来,有什么事情,心中有点惶恐。

崇祯皇帝看着战战兢兢地骆养性,心知人无完人,骆养性贪的那点钱和那些文官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换成以前,崇祯皇帝说不定还会计较,现在这么一对比,啥都不是,因此,他先出言安慰骆养性道:“以前的事如何,朕既然已赦免了就不会再计较。今后认真给朕办事,看好那些武官,不要想其它事情,明白么?”

“谢陛下宽宏大量,臣不敢忘,定当做好陛下吩咐的每一件差事。”骆养性做感激涕零状,并准备往下跪。

“好了,好了,不用行礼了,朕有事让你去办。”

骆养性一听,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管上刀山,还是下火海,一定要好好表现。

“春夏之际多雨水,虽这几年干旱为多,雨水相对较少,但也不可不防。锦衣卫务必做好京师水道疏通,顺道督促全城卫生,不得怠慢。”崇祯皇帝认真地命令道。

骆养性一听,整个人愣在那里。专门把自己传来后就是为了这事,皇上是不是闲得慌了,还是脑子坏了。

骆养性抬头瞄了瞄崇祯皇帝,发现他很认真地看着自己,眼神清澈,不像是犯傻得样子。

“是,陛下。”骆养性不敢让皇上等,赶紧答应一声。反正这事在锦衣卫里也专门有人负责这个的,自己回去交代一声便是。

崇祯皇帝看骆养性的样子,就猜出他不重视,没往心里去。于是,崇祯皇帝又说道:“此事关系到京师百姓的安危,瘟疫的防治,不可马虎。”

这还和瘟疫相关,骆养性无论如何都

联系不起来,但皇上如此认真,他也不敢马虎了:“臣不敢,臣马上去安排。”

崇祯皇帝看着骆养性匆匆离去,揉了揉脑门,心里想着,钟师傅所说的微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他虽还没见到钟进卫所说的细菌,但一则是他相信钟进卫,二则报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谨慎态度,把卫生的事情先搞起来再说。

第二百三十六章 水泥商机

崇祯三年二月十日,世界上第一座银行在明国京师开始动工。同时,蒙古鞑子携带着他们在关内抢来的东西动身回草原。

而明国的军队,还一直缩在京师城外的勤王军大营中,孙承宗一直不敢派军队出去,连夜不收都不敢派出去。就怕有居心叵测之人去和建虏联系。

直到崇祯皇帝大赦天下,免了所有武将的罪,而且所有已牵连贪腐案的将领都交完赎罪银之后,才稍微放心。因为担心建虏的动向,孙承宗才开始陆续派出夜不收,但军队还是不敢派出去。

因此,明军对于鞑子们的行动并不是很了解。不过就现在的形势,就是了解也没用。

军中的将领,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天交完赎罪银,第一是人数相对文臣要少很多,第二是他们的赎罪银都是象征性的,交的并不多。清点完毕后汇报到崇祯皇帝手里,并不要多少时间。而在京师城内的赎罪银收取,则在继续,还没有最终的结果。

这天下午,京师西城方向的一条大街上,正匆匆走着三个人,往紫禁城方向而去。

“大哥,如此匆忙拉我俩前去,到底是何事啊?”其中的一个壮汉问一个在前头带路的商贾模样的人。

“是啊,三弟的肉一早就卖完了,现在出来无所谓。我那杂货店此时关了,午后的生意就没了。虽然无所谓,但大哥总要给我们说说是啥情况啊?”矮个子也出声附和道。

那被称为大哥的商贾一听两人都问,不得不站住了转身对身后两人道:“自从我们那日喝出了交情,义结金兰后,我这个当大哥的有没有做出戏弄你们的事?”

“没有没有,大哥一心想让俺俩能多点收入,好扩大门面做大生意,俺俩心里都明白。”壮汉反应快,连忙表态道。

矮个子也点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