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亲卫被他这么一看,连忙转身面对何可纲解释道:“他们太抠门,才吃了两碗饭就推说没了,不给吃。”
这些亲卫也是天天吃干粮,现在难得吃一顿热腾腾的饱饭,饭量个个都很大,感觉吃了半饱就没了,想着自己拼死前来救援,结果连饭都不给吃饱,就火了。
那衙役一听,反驳道:“准备好的两大桶米饭都被你们吃完了,确实已经没了,你们还不信。。。”
左应选打断了衙役的话,对他说道:“快去再煮一些米饭过来。”
衙役没动,只是带着一丝不甘,喊了声:“县尊。”
钟进卫知道事有蹊跷,在这和谐的气氛中不可能因为抠门就不给吃饱饭,左应选应该是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于是,他转向左应选,问他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要糊弄我。”
注:万人敌载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发明时间,制法,威力都有描述,是火炮之外的守城利器。
第二百一十五章 盐商的对策
左应选看着钟进卫认真的样子,想起他之前对钟进卫的不错印象,就据实说了:“昌黎城内逃难百姓众多,被鞑子围城多日,粮食所剩不多,现在这些粮食都是从剩余口粮中挪用出来的。”
“你们吃的这么多粮食都够半个昌黎城吊一天的命了。”那衙役也是豁出去了,在一边大声强调道。
左应选一听,回头准备斥责下这个大胆的衙役,但被钟进卫拦住了,他接着问左应选道:“那我们吃的那些肉是哪里来的?”
左应选看看钟进卫和那些站在钟进卫身后的将领,稍微犹豫了一会,然后说道:“是城中百姓和乡绅为感大军前来救援之情,拼凑出来的。”
左应选说完后,钟进卫沉默了,其他人也没有说话,前衙一下安静了下来。
过了好一会,钟进卫才对左应选说道:“多余的话我也不说了,你把这次昌黎之战的具体情况写下来,附在报捷奏章中一起给我,我来转达给皇上。有功人员名单都要写明,但不得虚构夸张。”
没等左应选回应,钟进卫又转身对站在身后的何可纲道:“我们明日就回京师,把军中多余的干粮挪出来,另外火药之类战备物资也留一些出来,移交给昌黎城。”
“是,监军。”何可纲抱拳答应一声。
钟进卫在何可纲答应之后,又转回来对左应选道:“军中的干粮难吃了点,但你们用水煮开,还是可以将就的。我对战争估计不足,没想过昌黎城内的粮食问题,这次也算是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
左应选没想到钟进卫不但给出军中粮食,还进行了自责,不由得愣住了。一般人都好面子,就是知道错了也不会说出来,更何况钟进卫是位高权重的监军,太意外了。
钟进卫不知道左应选心中所想,继续说道:“建虏已经退去,我们也该回去了。如果以后还有战事,可派人前往京师求援。”
说完之后,钟进卫向左应选抱拳道:“后会有期。”
然后率先领头出门而去,其他将领和亲卫等人随后跟上,刚才还拥挤的前衙一下变得空旷起来。
石国柱见左应选还愣在那里,连忙扯了扯他的衣袖,把他从发愣的状态中扯了回来,赶紧追了出去送行。
前衙就只剩下了几个衙役,他们互相看看,有一个道:“我们得罪中兴伯了?”
“去,什么得罪中兴伯,你有见过被得罪的人还这么为我们考虑的么?”另外一个衙役反驳道。
“我看县尊以后就是中兴伯的人了,谁要敢为难县尊,就把事情告到中兴伯那去,中兴伯准能为县尊做主。”还有一个衙役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天一早,五千关宁铁骑开始收拾东西,钟进卫则带着将领们在监督粮食火药等物资的交接,左应选也在作陪。
大约到了巳时初,所有物资都交接完了,大军也整军待发。
昌黎城的头面人物都在左应选的身后,其他普通百姓则站到了昌黎城头,挤得满满地,要目送这支援军。
钟进卫正在和左应选话别时,有几骑飞驰而来,找到钟进卫,乃是崇祯皇帝传他,让他速回京师见驾。
钟进卫以为是之前歼灭四千鞑子的胜利,让皇上高兴地要招自己回去询问详情,但来使摇摇头,说不是为这事,请中兴伯回京师见了皇上,便知具体的情况。
钟进卫的心一下沉了下去,不知道京师发生什么事情,皇上肯定是遇到了难题,要找自己商量,于是不再耽搁,连忙整军而回。
一直到五千骑军远去,昌黎百姓还在观望不散。石国柱凑近左应选道:“县尊,这个中兴伯好像很受圣宠。”
“天子亲贤臣,远小人,不好么?”左应选反问道。
“属下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觉得由中兴伯转达捷报,县尊必会受到重用。”石国柱连忙解释。
然后,他又道:“属下先恭喜县尊了!”
左应选听了不再说话,一直看到没再见骑军的影子后,才回城开始忙碌战后事宜。
在江苏扬州郊外的一处大庄园,不时的有豪华马车进入,最后都汇聚到里面的一栋独楼前。
独楼四周布满了家丁护院,从马车上下来的人,个个穿着价值不菲的绫罗绸缎,由几个贴身侍婢扶着上去二楼的一处议事厅。
议事厅门口站着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看到有人来就点头哈腰地打招呼:“王老爷,您请里面坐。”
“李老爷,你慢点走,小心门槛。”
“。。。。。。”
他一边说一边示意那些侍婢留下,大家也是熟门熟路知道规矩,那啥老爷的就自己入内,侍婢们就到隔壁房间去侯着。
当最后一位进入议事厅之后,这门口之人就退进厅内把门关上了。
议事厅内左右分别坐了五人,上座坐了两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点都是脸色阴沉,看来心情都不好。
看看人都到齐了,上座的一个半百老头先开口说话了:“诸位知道朝廷的狗屁新政了吧。”
京师的消息已经传到地方上了,甚至离京师比较近的都转运使和提举等人都已经返回,开始着手盐政革新之事。相关的邸报估计也就在这些日子内会传达天下。
“那周延儒到底是干什么吃的?”刚才被称为李老爷的那人愤愤地说道。
“廖彬,你来给各位老爷讲讲京师之事。”那个半百老头对侍立在一边的那个管家道。
“是,老爷。”廖彬上前几步,把他到京师后找到周延儒的前前后后都汇报了一遍,才退回原来站着的地方。
廖彬是这半百老头陈亮的心腹管家之一,在他们这些大盐商联合起来后作为外事联络人而存在。
“陈兄,我们把这周延儒送上了内阁,还是没多大用处啊,这不是白白浪费我们那么多纹银么!”一个大胖子盐商抱怨了。
陈亮之所以被这些大盐商奉为主事之人,就是沉着冷静,诡计多端。
他听了摇摇头说道:“周延儒年纪轻轻,就已是内阁辅臣,虽说已是大明为数不多的高官之一,但根基尚浅,此次他也已经尽力,不好期望过高。”
“那怎么办?我们为他铺路总要给我们回报吧?”另外一个大盐商跟着发言了。
“这两日我想了下,现在朝廷上,比周延儒资格老,威望高的人还有许多,他一个人现在难有作为,还需假以时日才能显出他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两个方面。”陈亮说出了他的想法。
“哪两个方面?只要真的有用,银子不在话下。”大胖子盐商财大气粗地问道。
议事厅内其他盐商也都看着陈亮,想听听他到底是有什么高见。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收买朝官,不管用任何手段打击周延儒的政敌,为他真正掌握权力铺路,因为,前面的投入不能白费。”
“第二,我们还需加紧扶持另外一人,和他遥相呼应,才能真正左右朝局,把大明盐政掌握在我等手里,说不定到以后,还能在其他方面也能获得大利!”陈亮把他仔细思考后要做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陈兄是说那个婢妾所生的张溥?”大胖子盐商有点不屑地问道。
“其人有才学,野心也不少,之前我们都说好了扶持于他,我看是个能成事的人,会有回报的。”陈亮看大胖子盐商还以出身论人,就再次强调了下选择张溥的理由。
说完之后,他看看其他盐商,再次说道:“这是我和郭兄商议后都觉得有必要走的一步棋。”
那些坐在左右两边的盐商就看向上座的另外一个主事之人郭伦。
郭伦点点头道:“朝野上下都掌握在我等手里,天下财富还不都是我等的,诸位把眼光放远点。”
这些盐商见两位主事是一个意见,就不再多言,反正就是出点银子,他们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那眼下这个盐政的新政怎么应付?”有一个大盐商询问道。
“暂时就走一步看一步吧,产量真上来了,和那些管事的说说,先把我们手头的仓钞给兑换了再说。”陈亮解答道。
历朝历代都没干过这事,没有前例可循,其他盐商也没有一个好主意,就默认了陈亮的说法。
他们又接下来商量了一些细节后,才各自散去。
第二百一十六章 撤军原因
013…11…25
代善风尘仆仆地领着大军回到永平时,已是当天夜里。他也不管皇太极有没有睡,就直闯皇太极所在的知府衙门。
凑巧的是,皇太极此时并没有睡,所以代善毫无波折地见到了他。
如果不是皇太极主动招他回来,在没打下昌黎的情况下,他见皇太极还有点心虚,毕竟当初是领军令状的。
现在代善却理直气壮地没有一点心虚,问皇太极道:“老四,明军主力在那里,竟然敢主动寻事,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皇太极这段时间的威望有所下降,代善对皇太极的称呼由大汗改回了老四,显出他的内心并不甘心被皇太极力压一头。
皇太极听了代善的称呼也不以为意,他知道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沾点口头便宜的只能说明实力不如人家。
只是他听代善问起明军主力,稍微有点尴尬,他对代善说道:“大哥先坐了,朕慢慢与你说,形势有点复杂。”
代善一听,又出啥波折了,也不肯坐下,就站皇太极面前问道:“有啥事就直接说吧,就凭明军那个战力,敢在野战中跟我们大金叫板,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皇太极见代善并不肯坐下听他慢慢解释,也就不再墨迹,直接说道:“前些日子明军围攻遵化,被留守遵化的英俄尔岱击退。另外明国兵部侍郎刘之纶率八营兵意图再战遵化,也被朕派出大军击杀。”
代善一听,这不都打赢了么,怎么还说要和明军打大仗,把自己招回永平。
当下,他不满地道:“这不是无事么,我正要打下昌黎,灭掉救援昌黎的明军呢!”
代善的脸皮也真算是厚的,明明打不下昌黎,现在倒好,满口说就要打下昌黎,只是被你皇太极给搅和了。
皇太极听他一说,没计较他话里的意思,而是问道:“昌黎也出现明军了?”
皇太极叫他坐,他不坐,现在皇太极问他话了,他反而找了个座位坐下,然后才回答皇太极道:“大概六千左右的关宁骑军去救昌黎,还灭了四千蒙古人。我正想把这支骑军给包饺子,你火急火燎地把我给招了回来,白白放过了他们。”
其实皇太极就算不把他招回来,他也要回永平的,因为军中差不多没粮了,除非是从永平往昌黎运粮。
皇太极听了,眉头就皱得更紧了,这明军现在不安份,四面出击,是真得准备跟大金决战了?
皇太极思考了一会,才对代善说道:“大哥有所不知,驻扎在明国京师城下的勤王军主力出动了,朕才把你给叫回来的。”
代善一听,也顾不得坐了,站了起来问道:“什么,真来了,现在到那了?”
皇太极苦笑一声道:“他们有进攻永平的迹象,我们的探马和他们的夜不收斗得很凶,规模很大。但就在你来之前一个时辰,忽然就全都退走了,像是又缩回他们京师。”
代善一听,也不知道明军搞什么鬼,自言自语地道:“难不成是知道我来了,就闻风而逃了?”
代善还是有自知之明地,话一出口就知道应该不是这个原因。
皇太极心道,聒不知耻,尽往自己脸上贴金,脸皮的厚度都快赶上朕了。
他之前想过一阵,也没想明白明军忽然退走的原因,现在代善已经回来了,就没必要再派他去打昌黎了,谁知道明军会不会在代善一走,就又做出攻击永平的姿态。
于是,他对代善说道:“大哥,既然已经回来了,你就在永平休整一下再说吧。”
代善对皇太极的这个建议自然不会有意见,当初就是上了他的激将法,才不得不留下来打昌黎的,现在回来了,皇太极就是想让他再去打昌黎,他也会找理由搪塞。
当钟进卫所在的五千关宁铁骑赶到京师城外时,已是深夜了。
来不会这么晚到,只是在路上遇到了好几波大群的建虏探马活动,因为担心其后有建虏大军,所以或避或打了一阵,才耽搁了时间。
这时京师城门已关,钟进卫就随骑军一起回大营去休息。
孙承宗闻报监军安然归来,连忙派亲卫去邀请钟进卫过去一叙。
钟进卫在过去之前,对何可纲和曹诏道:“这些天辛苦你们了,你们救援昌黎的功劳我会向皇上奏明的。”
两人一听,抱拳向钟进卫一礼道:“多谢监军。”
“这是应该的,你们都是大明的热血好男儿,应该让皇上知道。”钟进卫真诚地夸奖一句后就准备走人,忽然想起何可纲在历史上是被祖大寿所杀,这次没得祖大寿同意,响应自己前去救援昌黎,不知道会不会报复,就又对两人道:“我最近可能不在军中,要是有什么人敢为难你们的,尽管派人来京师找我。”
何可纲和曹诏听得心里暖暖的,再次抱拳行礼道:“谢监军。”
他俩知道,他们出于义愤而率性做出的一次行动,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靠山。都说朝里有人好办事,这种好事没人会不喜欢。
钟进卫没啥事再叮嘱,就随孙承宗的亲卫走了。
刚才的这一切,钟进卫都没有避开东厂番役,事实上,他是自从东厂番役护卫他之后,从头到尾的任何事,都没有避开过。
孙承宗看到钟进卫毫发无伤之后,笑着道:“老夫还真怕伤到了你,不好向皇上交代了。你不知道,皇上可是千吩咐万叮嘱的,一定要让老夫保证你的安全。真是羡慕死老夫啊!”
钟进卫一听,心里闪过一句话,好基友,一辈子。然后马上心里暗骂一声自己,啥好基友,前世论坛逛多了。这是好朋友,是君臣相知。
“多谢皇上关心,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钟进卫顺口就说出了这句名言,马上一怔,好像这句话被人说得那么多,果然是有道理。
“多谢孙大人操心了。”钟进卫紧接着又补了句,他知道自己能平安无事得回来,这老头肯定是出了力的。
“还没用餐吧?”孙承宗问了钟进卫,然后吩咐亲卫让火头军去做些吃食来。
说起吃的事,钟进卫就想起护卫自己的东厂番役也没吃,就让他们先去吃东西。
顾百川听钟进卫吩咐,就让其他人先去吃,他护卫着钟进卫。
孙承宗也不管番役,自己吩咐完毕后,就请钟进卫坐下,问了此行昌黎的详细情况,钟进卫都一一做了回答。
之前灭了鞑子四千大军后,返回的伤兵已经向孙承宗汇报过经过,但以后的情况不知道,钟进卫叙述后孙承宗才了解了整个出征情况。
孙承宗不由叹道:“好险,你就差点回不来了。”
“是啊,我们四千骑军正面和四万建虏鞑子联军打的话,是没赢得希望。孙大人,是你这边迫使建虏退军的吧?”钟进卫虽觉得心中所猜是实情,现在见了面,还是想确认下。
孙承宗点点头,然后道:“老夫说得好险,和你所想的还不一样。”
“哦,有什么不一样?”钟进卫觉得奇怪。
“在你出发之后,老夫向永平派出大量夜不收,并让大军佯动,以迫使建虏收缩兵力,减轻你的压力。”孙承宗道。
钟进卫一听,这不就结了么,这边佯动,建虏从昌黎收兵,不但解救了昌黎,也在无形中救了五千关宁铁骑。
“老夫怕建虏不肯收缩兵力,就准备佯动几日再退回来。没想京师发生了好多事情,波及到了勤王军中,各部将领无心再战,只能退回京师。因此,老夫一直当心此次佯动没有效果,救不得你呢!”孙承宗说出了他真正担心的原因。
钟进卫听了一怔,连忙问道:“皇上也是派人让我即可动身赶回京师,现在孙大人也说京师有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二百一十七章 贪腐反逼
孙承宗一听钟进卫问这个问题,看看他身后的东厂番役,犹豫了一会,然后道:“皇上令锦衣卫抓捕贪官污吏之事已不可收拾,现今朝廷各个衙门都已无法正常做事,所有衙门,包括六部、锦衣卫、东厂、宫内十二监全部都有人牵扯进去了,还有军中将领,再加上原本已处置的京营,文武百官都有贪腐疑犯。”
钟进卫一听,吓了一跳,问道:“怎么事情一下搞得这么大?”
他知道大明官员的**,闭上眼睛,随便抓十个,九个不会被冤枉。崇祯皇帝抓这些蛀虫,钟进卫是赞成的,但没想一抓就抓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站在钟进卫身后的顾百川和王鹏等人互相看看,也有点吃惊,怎么自己所属的东厂也有人被抓了,于是,他们连忙聚精会神地听着孙承宗和钟进卫的对话。
“最初是皇上要查无端辞职的官吏,结果出了贪腐大案。锦衣卫根据这个线索使劲抓了一批后,原本声势已趋于缓和,所抓人数开始减少。”
孙承宗就给钟进卫讲解事情的经过,说到这里的时候,略微顾忌了下东厂,不过想着事实就是这样,就继续说道:“没想三司会审那边又审出了很多人,据说是东厂旁听的人提醒遗漏之处得到的新线索。”
“那就变成现在所有衙门都被涉及的情况了?”钟进卫惊讶道。
“那是前几天的事情,那时皇上下令后备官员补上空缺,还没有如今的糟糕场面。”孙承宗把时间段给补充上,免得钟进卫搞不清楚。
“那就几天功夫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情况?”钟进卫疑惑了,这速度也太猛了吧。
“不知为何,锦衣卫,东厂和三法司几处审讯牵连出来的人一下暴增,就像互相比赛似的,几天时间就成了这样了。”孙承宗也是皱着眉头说着。
“是不是刑讯逼供,要不就算是真的贪污也不会招得这么痛快,短短几天就供出了这么多同伙吧?”钟进卫问孙承宗,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孙承宗摇摇头:“据老夫所知,最初有被捕官员控诉锦衣卫使用酷刑,但到后面,特别是这几天,被捕的官员都招得非常痛快。”
钟进卫旁听者清,一下就得出了结论:“哦,我明白了,法不责众!”
其实他在以前的时候,就有和崇祯皇帝说起过这个,当时,他还给崇祯皇帝提了下当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的背景。
孙承宗有一半多的心思是扑在建虏的事情上面,所以一直没有想明白京师事情发生的本质。现在经钟进卫这么一说,才恍然大悟。
但明白了归明白,这局该怎么破呢?历朝历代贪腐案的涉及面好像都没有这么广!
孙承宗根本就没想证据确凿不确凿,有没有人被冤枉的问题,因为他知道,那些人基本都是真的贪。
以前虽然人人都知贪腐,但毕竟没有摆到台面上,没有摆到皇上的面前。现在知道了,处理不处理,处理谁不处理谁,孙承宗想着就头疼。
要是太祖那时代,也就没这么头疼了,超过六十两银子,剥皮充草就得了,谁人敢反抗?
但现在,不说建虏还在京畿之地,还在家门口打仗,光这么大的贪腐官员数,刽子手也杀不过来啊!说不定连刽子手都有**之事,难道让他自己剥自己的皮?
“中兴伯,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么?”孙承宗想的头都疼了,就直接问钟进卫道。
钟进卫也一直在思考,见孙承宗问,就回答道:“有点想法,但还没成型,要仔细想想看。”
孙承宗只是顺口一提而已,根本就没期望钟进卫这个在他看来还是毛头小伙子的人,能有好的解决办法。
因为在他看来,就算钟进卫知道一些比较稀奇的理念,高超的匠意,但在这政治方面,特别是目前的这种死局上面,总不可能也知道吧。
没想钟进卫回答说是有想法,孙承宗听了有点担心,别是什么馊主意,去误导皇上吧,于是他问钟进卫道:“你有什么想法?”
这时,亲卫拎着一盒吃食进来了,钟进卫闻到香味,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抢先回答了孙承宗的问话。
钟进卫冲孙承宗一笑,不好意思地道:“肚子饿死了,我先吃饭。”
然后又转身对顾百川道:“来,一起吃点。”
钟进卫的护卫,要一起和钟进卫吃饭,这种不分尊卑的事情,孙承宗管不着,他就自己想着这朝局。
顾百川算是和钟进卫相处时间最久的人,当然,不算钟进卫昏迷的几个月,阿奇陪伴的时间。
所以他是了解钟进卫的,也就不推辞,告一声罪就上前和钟进卫一起吃了起来。
钟进卫吃完之后,孙承宗刚想再接着问,钟进卫又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孙承宗先说道:“孙大人,不好意思,吃得急了点,要上洗手间,哦,是要出恭。”
人有三急,这可没法拦着,孙承宗就只好等着钟进卫回来再问有什么想法。
可左等,等不到,右等,也等不到。过了正常人出恭的几倍时间还没来,孙承宗有点担心了,不会掉茅坑里了吧,于是,赶紧派出亲卫过去寻监军。
谁知亲卫过了一会后,回来禀告说监军出恭后已回自己的营帐睡着了。
孙承宗一听,咋,找个理由避开自己,难道他的主意非常好,不想让自己知道,或者刚才是胡言乱语,故作高深,没有主意偏说有主意?
孙承宗决定过去找钟进卫问个明白,小子不带这么捉弄老人家的。
监军营帐本来就是孙承宗安排的,就在他的隔壁。当他走到钟进卫的营帐外时,看到两名守在营帐门口的东厂番役,在一个劲地打哈欠。
同时,孙承宗听到营帐里传来钟进卫震天的呼噜声。
他一个老人精,那会分不清这呼噜声的真假。再加上东厂番役的表现,心里明白过来,中兴伯出征这些天都没睡好,累的!刚才吃饱了饭,又解决了内急,困意就上来了,难怪就直接钻进被窝去睡了。
孙承宗猜得一点没错,本来钟进卫还想着先和孙承宗讨论下他的想法,但出恭后感觉眼都睁不开了。顾百川见钟进卫这么困,就直接建议他回营帐休息了。
这些天,算是养尊处优的他,一直随着骑军奔跑,晚上担着心思,睡不好。虽然在昌黎城外睡过一晚,但那天他担心建虏的去而复返,想着昌黎城百姓的口粮等问题,睡得也不踏实。
今天回到勤王军大营,这是真正安全的地方,连日的疲倦一起涌了出来,就格外的困。
孙承宗知道这几个东厂番役也很困,但有护卫钟进卫的任务,所以在强顶着困意履行自己的职责。
虽然他对东厂不是很感冒,但在此情景下,还是有点佩服的。
孙承宗转身命令亲卫去安排人过来顶替这两个番役,让他们也去休息,就说是他安排的,要是出事他来承担责任。
第二天一早,钟进卫刚吃完早餐准备去京师,崇祯皇帝派出的第二波使者就到了,让钟进卫尽快前去觐见。
钟进卫已经知道情况,明白崇祯皇帝等的心急,就没来及和孙承宗讨论下,直接随着使者前往京师去觐见皇上。
第二百一十八章 昌黎战的意义
钟进卫是在文华殿见到的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温体仁也在场。
他发现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精神都不是很好,睡眠不足是一个方面,神态中还透着一股焦虑和担忧。
崇祯皇帝看到钟进卫进殿来,想要行礼,连忙制止道:“钟师傅不必多礼。”
然后看到钟进卫几日不见,消瘦了不少,但精神不错,就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下次不要去冒险,朕这边可是离不得你啊!”
“谢陛下关心,不过说真的,这次出去学到了不少东西。”钟进卫笑着说道。
钟进卫的笑容感染了殿内的人,温体仁笑着出息他:“怎么,中兴伯立了大功回来还这么谦虚?”
“温大人是说灭了四千蒙古鞑子的事?这都是领军的何可纲和曹文诏指挥有方,将士用命的结果,我只是一边看看而已。这打仗的事,口头说和实际做还真不一样!”钟进卫转向温体仁解释了下,然后感叹了一句。
温体仁看着充满阳光的钟进卫,一边捋起了自己的长须,一边在心里想道:“这后世来的人都像中兴伯一样谦虚,豁达么,现在都难得见到不抢功的将领了。”
钟进卫不知道温体仁在暗暗表扬自己,他又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还有一事,得恭喜陛下!”
“哦,喜从何来?”崇祯皇帝最近都要烦死了,除了刚听说钟进卫所在的骑军歼灭了四千蒙古鞑子之外,就没开心过。
“昌黎凭着一群乡兵,抵挡住了几万鞑子的攻城。臣这有具体的捷报和立功人员名单,请皇上过目。”钟进卫说着拿出左应选给他的捷报,让内侍转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一听,还以为是什么喜事呢,原来还是昌黎之事,这不是已知的事情么。
他现在也没心思仔细看这份捷报,随手翻了下就暂时放在了一边,想着朝局,准备让钟师傅说说这件重要的事。
钟进卫一直看着崇祯皇帝,看他好像心不在焉,一幅不重视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忧心反腐的事情。
于是,钟进卫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相信,这昌黎之战会是和京畿之地建虏战役的转折点。所以,臣恭喜陛下!”
建虏也同样是崇祯皇帝的心病,现在听钟进卫这么一说,就来了兴趣,问钟进卫道:“钟师傅,此话怎讲?”
温体仁也很是关心,看着钟进卫,等着他的解释。
“陛下,建虏刚破关时,势如破竹,兵锋无人可挡。我们的重镇如遵化,永平一天就失陷了。如果在当时,有人跟您说,建虏几万大军攻不下一座只有乡兵防守的县城,其领头的县令还只上任了三天,您听到后会信么?”钟进卫采取引导的方式开始论述他的理由。
“不信。”崇祯皇帝摇摇头。
“但现在的事实是昌黎守住了,建虏为攻打昌黎损兵折将却奈何不得。这足以说明建虏的锐气已失,不复进关之勇。”
钟进卫说这话时想起了二战时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很相似。
“那又如何?”崇祯皇帝不是很明白。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现在鞑子士卒不敢拼死,将领爱惜羽毛,士气就不会高。这冷兵器时代的士气是最为重要的。”钟进卫解释道。
“冷兵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