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先是抱怨了一顿皇太极,然后又刻薄了下代善。没办法,人家大金的势力现在如日中天,自己都仰仗着他们才能入关找吃的,所以只能在背后发发牢骚了。

两个首领商量了不能用包围歼灭的战术,应该追在明军屁股后打,而且不能追的太紧。最好是越追越远,等到昌黎被打下之后,再回来。

还留在大营的部族军队,已经留有命令了,谁让他们去攻城都不能去,可以推到自己身上。

两人都为自己英明的想法感到高兴,终于摆脱昌黎那个泥潭了。

他们是看出来了,皇太极之前说昌黎好打是假,那么说昌黎多富的言词也不大可能是真的了。

所以,不参与昌黎战事是一点都不可惜的事情,反而值得庆祝。

就在他们边走边聊了一段时间后,前方来报发现那支明军。

第二百零八章 全军覆没

013…11…21

敖汉部首领和扎鲁特部首领对明军的轻视归轻视,现在遇到明军要开打了,还是比较重视的。当下,催马跑到前面去观察明军。

明军大概不到一千来人,都是骑军,看着明盔亮甲的,装备倒是不错,打着的是“曹”字旗。此时也已发现他们了,正停下来观望。

两人看着明军的装备,很是眼热。蒙古兄弟穷啊,被明国封锁,特别是铁器,更是在严禁封锁之列。然后还有天灾,穷到一把宰羊刀都是几户人家轮流用的地步了。

虽然夸张了点,但真的是很穷,从他们使用的箭头很多是骨制的就能看出来。

两人看着远处的明军,都当对方已是死人,开始就战利品的问题讨价还价起来,简直到了分毫必争的地步。

最后两人决定谁打死的明军,装备就归谁,这样最公平,免得有人偷懒还能拿装备。

两人商量完之后,就回各自军中宣布这个战利品的分配方案。还没说完,就有一些人开始催马前进了。

两边部落的人一看对方要抢先,那肯落后,纷纷开始催马争先,仿佛前面的明军真的已是死人,就等着他们去捡装备了。

这些蒙古鞑子压根就没想过其他的可能性,第一是因为他们跟着建虏攻进关里来的时候,见识了太多外强中干明军一触即溃的案例;第二是他们有四千人,对面的明军一千人都没有,怎么打都是赢的。

“小曹将军,那些蒙古鞑子大概只有四千人,符合要求。”有一个明军百户对着领头的一员小将说说。

“我看到了,走。”这位小曹将军一带缰绳,开始转向,然后又说了句:“不要叫我将军,我还只是千户而已。”

蒙古鞑子看到他们冲锋之后,对面的明军开始转向,然后拖着旗帜逃跑。

果然还是和以前遇到的明军一个怂样,蒙古鞑子们一见前面的明军要跑,那肯罢休,追的就更紧。

就这么一逃一追,马拉松比赛开始了。

大概跑了二十里左右,眼看着就要追上前面的明军。

敖汉部首领年纪比扎鲁特部的首领要大,没跑过他,落到了后面。

忽然,他发现有点不对,四千蒙古大军已追成了长长的一串。前面败逃的明军是带着他们绕山在跑,要是山上埋伏了明军,直接冲下来的话,不说抢明军的装备了,能不能活命都是问题。

但他又觉得会不会自己多疑了,想和扎鲁特部首领交换下意见,却交换不到。气得他心里暗自骂娘,跑那么快干嘛,抢抢抢,抢不死你。

或许老天听到了他内心的话,左侧的山开始动了,或者说开始震动了。

一些正追得起劲的鞑子感觉左侧的山有点不对,就往山上看去。这一看之下,吓得差点掉下马来。漫山遍野地明军,正毫无声息地从山上往下冲,速度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蒙古鞑子发现中了埋伏,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有急停地,有转圈找首领的,有努力调转马头想往回跑的,还有能的想远离明军兵锋往右逃的,乱成了一团。

钟进卫没有参与冲锋,就是他想冲锋,何可纲和曹诏也不敢让他去冲的。

此时,何可纲正陪在钟进卫的身边,站在山上,看着山脚的战斗。

此前,钟进卫还是比较担心的,一是担心这么简单的诈败计策会被鞑子看穿;二是担心引来的鞑子太多吃不下,反而偷鸡不着折把米。

虽然何可纲有向钟进卫解释,曹诏也是和何可纲一个看法,但谁让钟进卫从没经历过战争,更没经历过古代战争,对当时敌我双方将领的心理不熟悉,所以一直有点担心。

现在看到一切都按着计划在发展,一颗心就放了下来。

此时的他,正在认真观察这古代战争,比电影院中看战争大片真实多了。

只见,“曹”字旗引领着山上的明军,成线性队列,攻击鞑子的侧面,迅速地在接近鞑子的队伍。

明军接近鞑子七八十步的时候,最前面的明军士卒纷纷点燃了手中的三眼铳。

在明军士卒冲锋之前,已经传令要求他们把三眼铳的三根引线捻在一起,每个铳管放两到三个铅弹。

距离鞑子还有三四十步的时候,明军士卒手中平端着的三眼铳响了,形成一片弹雨,把正忙着调整队形想垂死挣扎的鞑子放倒了一大片。

这三眼铳的射程短,准头差是它的缺点。但它的优势却是近距离释放威力大,三管铳可连续单放,也可以一起放。最佳射程就是三四十步距离,能破披甲目标。

而现在明军面前的鞑子基上没有多少人是批铁甲的,最多就是一些皮甲。

明军士卒打完之后迅速掉头三眼铳,三眼铳的后面加了一个枪头,这么一掉头过来,就是当长枪用的。

刚才一直被鞑子追赶的明军,也在“曹”字旗的引领下,返身杀了回来。

钟进卫在山上只看到一排烟起,然后听到传来一阵枪响,鞑子包括他们的马,倒了好多,然后第一排的关宁铁骑一下就冲穿了并不厚的鞑子队伍。

紧接着,第二梯队的明军又重复第一梯队的明军动作。每过一个梯队,鞑子队伍就薄了好多。

钟进卫看到这里,知道明军必胜无疑。果然,没过多久,战场就沉静下来了。

何可纲等到山下发来安全的旗号后,才陪同钟进卫下山。

四千鞑子,基上是全军覆没了。

这样的结局,应该是这些鞑子在来之前,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结局。事后,那些争先恐后想来剿灭这支明军而又没有如愿的部落首领们,都暗自庆幸自己没有争过敖汉和扎鲁特部。

钟进卫在何可纲的陪同,顾百川等人的护卫下,兴致勃勃地来到战场。

谁也没想到,刚到战场,一看到那些四分五裂地尸体,鲜血肚肠流了一地的场景,让胜利一方的最高首脑,大明勤王军的监军吐了。

战争,果然是残酷地,生命不会得到任何尊重。

钟进卫虽然知道这些躺在地上的尸体,进关之后不知道造了多少罪孽,现在这下场全部罪有应得。但生理上的反应还是让他把吃得东西吐了一干二净,而且还导致他以后很多天都是吃素的,或者只吃鱼类,反正不吃肉。

何可纲等人知道监军是第一次上战场,都很理解,就算不理解也不敢嘲笑。

钟进卫知道来到古代,特别是明末这个乱世,以后说不定还会经常见到这种场景,就咬着牙,一边吐一边巡视战场,他相信,习惯习惯就会好的,这比晕车应该更容易克服。

之前那员诈败的小将看到监军在巡视战场,就过来拜见,并献上战利品,一顶金盔。言明是一个被他亲手杀死的绿袍鞑子酋长的头盔,经审问战俘得知是扎鲁特部首领。

钟进卫看着这个年纪比自己小的将领,很是欣赏,让他报上名来,这次引来鞑子中伏,该记首功。

“末将曹变蛟,现任曹游击军中千户。”小将的声音洪亮。

何可纲也在一边笑着介绍道:“他是曹游击的侄儿。”

钟进卫其实不用何可纲介绍,大小曹将军,在明末也是有名的战将,了解点明末历史的,都知道他们。

钟进卫刚想夸奖几句的时候,追杀往回逃鞑子的曹诏回来了,过来向钟进卫报告道:“末将未与建虏照面而回,只放走了几个鞑子,里面有个穿绿袍金盔的鞑子酋长。”

看来这叔侄两人和鞑子酋长有缘啊,都能遇到鞑子酋长,不过就是一个杀一个放的区别。

当下,大家也不再废话,按照事先的计划,迅速集合军队,二十来个受伤的士卒绕路返回京师,几个战死的同袍则寻一处地方就地掩埋,等战后处理。其余所有人等马上转移,以防昌黎的鞑子大军围过来。战俘?自己都要逃的怎么可能带着战俘呢。

午时时分,昌黎县令左应选还未听到鞑子攻城的警钟,不觉得有点奇怪,就上城头来看看。

没想刚好看到了几个鞑子丢盔弃甲,从西而来,往鞑子大营去了。

左应选认得刚才回去的那个穿绿袍的鞑子,就是早上时候兴高采烈地带兵西去的鞑子酋长之一。

左应选看到鞑子几千人出去,几个人回来,还如此狼狈,一股狂喜从心底升了起来,朝廷派大军前来救昌黎了。但他也有点担心,这昌黎城外还有四万少点的鞑子,朝廷援军能打赢么?

第二百零九章 看不到的威力

昌黎城的警钟“当当当”的响了起来,不明真相的城中百姓一听,以为鞑子又来攻城,心情马上沉了下去,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抗过去。

但很快,他们的心情就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最初欢呼声是从城头传来的,任谁一听,都能听出那声音里包含着发自内心的巨大的喜悦之情。很快地,喜讯随着欢呼声传到了城中所有百姓的耳中。

“朝廷的援军来救咱们了!”

“几千鞑子被朝廷大军灭得只跑回小猫三两只。”

“孩子他妈,快去给她奶奶报信,七八千鞑子都被朝廷大军灭了,昌黎有救了。”

“朝廷派了十万大军,要灭了城外鞑子,听说这事了吧?”

“……”

当左应选把自己的猜测说给周围的乡兵、衙役、乡绅听,又有同样看到鞑子来去情况有过对比的人做旁证,所有人都相信朝廷大军来救昌黎了。

虽然谁都没看到朝廷大军的影子,但大家就是相信朝廷派来援军了,而且还是真正的大军。

当左应选从城头回到县衙之时,他已经听到百姓在说朝廷派了二十万大军灭了四五万鞑子了,那个谁谁谁亲眼所见。

左应选也不去纠正这些越传越离谱的话,他能感觉出来,城里的士气是前所未有的高,这是好事。

再说蒙古诸部首领和代善讨价还价,终于让代善答应金国的士兵也一起参与攻城,才慢吞吞地回自己大营动员,准备午后动手。

忽然,他们听到昌黎城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不由得有点诧异。这昌黎城离大营也有点距离,还能听到那边的动静,这得有多大的喜事才会激动成这样。

于是,纷纷派人出去打听下情况。

没过一会,出去打听消息的人就惊慌失措地跑回来说,出去剿灭明军的熬汉部以及扎鲁特部的人马,全军覆没了。

各部首领一听,都是大吃一惊,纷纷涌到代善那去探听消息。

当他们到代善的大帐时,代善正在询问保住小命逃回的几个人,包括敖汉部的首领,都是失魂落魄的样子。

这几个人是一发现中了埋伏,看到满山遍野的明军冲锋的时候,就掉头跑了,那还用心去看明军到底有多少人。也因此才跑到了所有人的前面,成为被曹文诏放走的几个人。

他们谁也没能讲清楚明军到底有多少人,说几千的有,说几万的也有,反正说到最后,把代善也说糊涂了。

如果代善知道来的明军只有五千的话,就他自己的兵力就足够对付了。留一部分警戒,其余的可以照样攻城,说不定还可以以此为诱饵找机会把这些明军给围歼了。

但现在没人知道明军的确切人数,能一下就灭了四千蒙古人的明军,肯定不会是少数。按照他们以前对明军的印象能估计出最小值,但最大值就心中没底了。

大帐内的各部首领,和代善一样心里没底,有点惶恐,不知道到底是一只猛虎潜伏在暗处还是只是一只猫而已。

最后还是代善拍案几定下了应对措施,所有人等,暂缓攻城,回去待命,等他派出大金精锐的探马前去查探清楚再定行止。

在这种关键时候,代善是信不过这些蒙古人的,宁可自己派出的探马损失点也要搞清楚这路明军的底细。

很快,大群建虏的侦骑四出,以昌黎为中心,搜索明军的踪迹去了。

在大明京师紫禁城里,崇祯皇帝也和代善一样,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没有底了。

代善是对多少明军没有底,崇祯皇帝是对有多少贪官污吏没有底。

今天从锦衣卫这边递上来的供状看,**官员是比前几日少了,但由东厂王承恩转递上来的三司会审的结果来看,却牵出了更多的人,甚至出现了军中的将领行贿跑官的情况,还有几年前锦衣卫以权谋私的案件。

从这些天来的情况看,**官员已全面扩散到了礼、工、吏、刑、户、兵六部,文官武将都有,就连天子亲军也有了。

到底还要不要查下去呢,崇祯皇帝的内心有点害怕了。但如果不查下去的话,白白放过了那些蛀虫,又很不甘心。

崇祯皇帝想起自己的志向,要中兴大明。自己也一直努力学太祖皇帝,不近女色,勤俭节约,夙兴夜寐,几年来如一日的勤政为民。

可没想有那么多的蛀虫,看来不学学太祖的决心和手段,自己的努力都会白费,志向就不能实现。

他想到这里,就不再犹豫,下了决心,当即对侍立在一边的王承恩道:“大伴,锦衣卫那几个人,由你东厂去抓了审讯。”

王承恩一听,暗自高兴,连忙答应一声,就准备去办事。

东厂抓人,而且抓的是皇帝的内臣,不需要像锦衣卫抓人那么麻烦,王承恩带圣旨直接就能去抓人。

没想他还没走出殿门,又被崇祯皇帝叫了回来。

原来崇祯皇帝想起钟进卫说过最好是东厂和锦衣卫平级,不能一方压倒一方,以免有一方坐大了不能制,都不是好事。

只听他对王承恩说道:“从今后一个惯例,东厂单独的审讯,需锦衣卫派出千户以上官员旁听,你可记住了。”

王承恩一听,愣了一下,不过马上又反应过来,答应一声,见崇祯皇帝不再另外吩咐,才离去。

他并不是要学魏忠贤,只是看不惯锦衣卫最近的嚣张。不管怎么样,两个差不多职能的部门,也肯定存在竞争关系,现在趁这个机会压一压锦衣卫是件开心的事,也仅此而已了。

所以,王承恩对崇祯皇帝的吩咐虽有不满,却也没多大反应。

崇祯皇帝并不是没脑子的人,暂时不查涉及到的军中将领,等解决了建虏再说,所以,有关那几个人的处置就被他暂时搁置了,没让东厂或者锦衣卫去抓人。

不知道到时候处置军中那些将领,会有多大麻烦,崇祯皇帝想着就觉得有点头大。

刚登基时,虽然那个时候魏忠贤的势力如日中天,但自己一点都不慌乱,沉着冷静,潇洒自如地被自己处置掉了。现在想起来,都还有点自豪。

但现在,面对一份份的**供状,却有一股惧意,要再三反复的考虑,还没有把握,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是自己不如以前那么能干了还是对手比魏忠贤更能以对付?

崇祯皇帝坐在御座上思考着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是因为魏忠贤在明,容易对付,贪腐官员在暗,涉及人员太多,很难对付的道理,就被首辅温体仁打断了。

崇祯皇帝有点疲惫,按按自己的太阳穴,问传进来的温体仁道:“温卿是有何事找朕?”

“陛下,**一案,所抓官吏太多,现在吏部已无备选官员可用了。”温体仁这些天也有点操劳过多,看着不是那么精神。

崇祯皇帝一听,顾不得按太阳穴了,有点诧异地问温体仁道:“那么多备选的官员都用完了?”

温体仁苦笑了下,向崇祯皇帝解释道:“那些备选官员中有许多也有问题,已经被抓进牢里。而且现在不但官员缺得厉害,吏员缺地更厉害,好几个衙门,其实已经无法正常处理事务了。”

崇祯皇帝只觉得脑门又痛了,他又问温体仁道:“那些在家备考进士的举人呢,如果有才能就用了吧。”

举人做官不是没有,但一般都是七品以下的官员。现在好多空缺的职位都是七品以上的,温体仁感觉崇祯皇帝是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他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能用到的举人,都已经补进空缺了。”

崇祯皇帝还不信了,连个做官的人都找不到,他对温体仁道:“那就从地方上找,邸报传抄天下,令全国举人全都入京面试,过了就补上空缺。”

温体仁有点无语了,知道崇祯皇帝在赌气,他劝崇祯皇帝道:“陛下,现在**的名单已经牵扯到地方上了,如果陛下还坚持抓下去的话,怕地方上的官吏都不够用了。”

崇祯皇帝听得脑袋一个比两个大,真得要朕就此收手了么?

那怎么处理现在被抓的那些官吏,全部依律入罪?现在已经是个烂摊子了,缺人做事,但又不能把他们都放了吧?不放的话,还有一个可能,他们继续咬其他人出来,怎么办?

是不是咬咬牙把所有供出来的人全部抓了,吏治清明,天下太平得了!

第二百一十章 反腐难啊

013…11…22

“臣理解陛下的用意,也明白吏治不清,万事难成,臣是支持陛下大力整顿吏治的。”

温体仁先是表态支持崇祯皇帝的用意,然后语气一转:“但官员的不是现在才有的,从开国以来,甚至三皇五帝时期就已存在,这种慢性病不是一剂猛药就能治愈的。”

这些话的意思,崇祯皇帝在上一次就听温体仁说过,就是想让自己收手,放过其他蛀虫。

温体仁看崇祯皇帝听了自己的话,并没有马上表态,就继续说道:“臣知道陛下是以太祖为榜样,那陛下应该知道太祖反腐的决心,贪污六十两银子就要剥皮警示下一轮官员,甚至也有几次大的反腐案,涉及官员的人数众多,但就算这样,就没有官员贪腐了么?”

“就算还有,也所剩不多了吧。”崇祯皇帝来想把自己的顾虑说出来,但温体仁这么一问,不由得按照温体仁的话题直接反问了。

“是,陛下,但太祖时期的朝局和现在不一样。太祖时期,刚开国不久,不管朝中还是军中,人心向上,大部分人以贪腐为耻,少部分人就算贪腐也是偷偷摸摸地。可现在呢,陛下应该有所了解了吧。”温体仁耐心地给崇祯皇帝分析。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对温体仁道:“你说。”

温体仁没法,只好打开天窗说亮话道:“陛下,据臣所知,上官出巡地方,地方必须送礼,这是规矩。谁要是不送,就很难在官场立足。什么品级的官收多少礼金,都有一个数,要是低于这个数的,会被别人耻笑。甚至有的官员见面,第一句问候语就是你收了么。”

温体仁说到这里,让崇祯皇帝稍微消化了下,然后又说道:“朝廷所收税银,每过一个官员的手,就会少一分;朝廷所发地方或军队银两,每过一个部门,就会漂没几成。这都是公开的事情,没人认为这有问题。”

几十万银两的进出,贪个一成就是笔大数目了。

崇祯皇帝再也听不下去,一拍御案怒喝道:“这么多银两,他们吃得下么?”

刚说完,崇祯皇帝就想起之前供状上有个御史直接把二十万两库银贪为己有的事。他悲哀地想到,这些蛀虫还真做的出来。

“陛下,臣不是为他们开脱,他们贪进去的这些银两,大部分还是要送出去的,否则,没有这些进项,他们很难维持在官场的关系。”

崇祯皇帝听了,有点不满,对温体仁道:“首辅为什么不早点跟朕说呢?”

“臣要是以前说这些话,陛下会信么?”温体仁反问道。

崇祯皇帝听了一怔,然后想起之前的时候,原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吞吞吐吐的想说又不敢说的事情。原来所有人都知道官场的,就瞒着朕一个人。

韩一良怕说出来得罪了官场上所有的人,又不能得朕信任,落得里外不是人。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无力的靠在御椅背上,开始发呆。

忽然,他像普通老百姓收拾旧衣服的时候,发现口袋里还有纹银一样,对温体仁说道:“大明官场不是还有温卿么?”

“陛下,这是为臣的分,臣不敢忘。”温体仁认真地回答道。

“那就是说,应该还有一些人也记得为臣份吧?”崇祯皇帝带着希望问道。

“陛下,是有,但不多了。”温体仁回答完之后,发现好像话题有点扯远了,就又说道:“陛下,您看这案子是不是该到此为止?”

崇祯皇帝听温体仁又旧话重提,沉默了一会,问道:“那已抓的这么多人,如何处理?他们要是还要牵扯出别人怎么办?”

温体仁一听,崇祯皇帝不再坚持了,心中一喜,就建议道:“陛下,可择一些贪污金额巨大,情节严重的官吏法办,其他人等,还得让他们回去做事,这样打击面缩小的话,大家都不会撕破脸皮。以后有的是机会再慢慢收拾他们。”

崇祯皇帝一听,心里并不满意,想了良久,还是没下定决心,就对温体仁道:“温卿还是让朕再考虑考虑,你先去做事吧。”

温体仁见崇祯皇帝的态度比上次好多了,就没再劝,怕适得其反。于是,回内阁去办事了。

再说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正在自己的衙门办公,东厂番役闯进去奉旨抓人,不由得又惊又怒。

惊得是锦衣卫衙门的不法之事,现在被别人供出来了,怒的是自己都已向官妥协,前去息事宁人了,竟然还敢扯上锦衣卫的人。

东厂的人有圣旨,自个和他们一样,属于天子近臣,皇上说啥就是啥,他也不敢阻拦。

等番役一走,骆养性就去找辅臣周延儒,想问个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好几方面同时收手的么。

没想他去找周延儒的时候,周延儒不见他,说什么内阁阁臣不方便与天子亲军有来往。

骆养性真怒了,他明白自己怕是被周延儒耍了。

好,你们把几年前的旧事都要捅出来,那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还有东厂的人,一个都不要跑,既然都抓到自己头上来了,那就豁出去了,谁也别想好过。

周延儒在暗处看着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气冲冲而走,心中暗暗高兴,这就是他要的效果,把所有人都拖下水,法才不会责众。

再说张同敞,原该离京前去各地巡查盐政,监督新政实施情况。但他去吏部和都察院办理有关手续的时候,相关人员已被抓进牢里了,还没有其他官员来接手这些工作。

而且所有衙门基都人心惶惶地,整天聚在一起讨论接下来谁会被抓,一个个都无心办公。

张同敞很无奈,等到天色将晚之时,才不得不回家。

对于京师这反腐风暴,他是赞成的。他年轻热血,早就看不惯那些办什么事都要收钱的做法。

但现在这反腐风暴,影响到了正常办公,他就觉得朝廷做事有点欠妥了。至少想个完全之策后,再把这些贪官污吏一网打尽,又不会影响正常办公,这样才完美。

他却不知道,皇上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是压根就不知道会有如此巨大的贪腐规模。

不过这些,暂时都和他无关。他的任务是盐政的新政。皇上郑重托付,要办好这件事情,所以,张同敞一门心思都扑在如何办好这新政的事儿上面。

张同敞家不富裕,官又小,因此是走路回家的。

当他走到一处叫醉仙楼的酒楼门口时,刚好碰到有两人迎面而来,大摇大摆的也不避让,擦着他的身子走过,往酒楼而去。

一边走的时候,一边还大声说话,就好象张同敞听不到似的:“兄弟,瞧这些当官的,平时收钱收到手软,现在报应了吧。心情好啊,今天哥哥我请你喝酒。”

“那得多谢哥哥了,我也得多喝几杯庆祝庆祝,让他们收老子的钱,回头再去检举了他们。”另外一人也大声回应道。

“别,哥哥劝你自个乐下就行了,你要去检举,小心官官相护。”那人压低了声音劝自己的兄弟。

张同敞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停下来看着那两人进了酒楼,心中若有所思:皇上此次反腐是顺应民心,但老百姓终究还是怕官的,不敢用实际行动支持皇上的反腐。

京师的风暴再大,也没有影响到钟进卫,此时,他正与建虏在捉迷藏。

第二百一十一章 围剿发泄

钟进卫所在的五千关宁铁骑不停地转移地方,以躲开建虏的搜索。

但不管他们如何转移,想如何隐藏踪迹,都是瞒不了太久,原因有三。

第一,不能离昌黎城太远,这是他们最大的限制。

第二,五千骑军,包括了人和马的踪迹,想要隐藏起来是很困难的。

第三,建虏的探马都是精锐,是追踪的老手,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探得敌军的真相。

因此,建虏的探马很快与五千关宁铁骑的外围夜不收交上了手。其他方向的探马马上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都向交战地区围了过去。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五千骑军不管怎么换地方,都有建虏探马如影随行。

很快,这支明军的大概规模,大致所在就回报到了代善手中。

其实,如果探马迟迟找不到这支明军踪迹的话,代善这种打了多年仗的老手也能猜出来,这支明军的人数不会太多,因为隐藏大军的难度太大了。

代善很快召集蒙古诸部首领过来开会,通报了明军人数大概在六千左右,并在军事地图上大致标出了方位。

等这些蒙古人明白了目前的情况之后,代善宣布:“本贝勒决定把这支明军灭了,由我们大金来动手,你们分两部分,从左右挡住他们的去路。”

建虏对明军野战的心理优势极强,在昌黎城下吃得亏,受到的憋屈,要统统发泄到这支明军身上。

至于这支明军能灭掉之前的蒙古仆从军,被代善归为事出突然,有心算无心,被打了伏击的缘故,并不能说双方的战力真的相差这么多。

再说,这些仆从军的战力能和大金军队的战力相比?不是代善小看他们,五千大金勇士,就能横扫这三万左右的蒙古军队。

这些蒙古首领一听明军的数量不多,又是金**队去打,自己只是去协助,而且不用再去打昌黎城,好事啊!

于是,纷纷表态没问题,听贝勒的话,跟贝勒走,说去哪就去那,绝无二话。

代善心里压根看不起这些蒙古人,欺软怕硬,啃硬骨头就愁眉苦脸,有便宜可占就你抢我夺。

所以他把这些蒙古人的表态直接无视,命令他们各自回营准备开拔。

昌黎县令左应选自从确认来了朝廷援军后,就经常去巡视昌黎的西面城墙,期盼着能看到朝廷大军锦旗林立,密密麻麻地出现在视野中。

但很遗憾地是,每一次怀着希望地望去,最终都是失望地收回目光。

按道理说,朝廷大军离昌黎应该不会很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