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永平飞驰到昌黎,已是累得气喘吁吁,见到昌黎城外的建虏大军,心中又是惶恐,面色就显得有点惨白。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等了大半日,对他们姗姗来迟已是不耐烦,因此根本就不给他们休息的时间,直接让他俩前去昌黎城下劝降。

陈钧敏、王钰无奈,只好遵令而行。由十来个建虏监督着,手执黄旗前往昌黎城下。

昌黎县令左应选已在城东城墙上观望建虏大营多时,见对方营中出来十几个人,手执黄旗而来,有点意外。

待到离昌黎城墙较近之时,监视的建虏放缓了速度,落在了后面。

陈钧敏、王钰虽怕,还是慢慢地靠近,一边靠近,一边努力地大喊道:“不要打,我们找县丞有话说。”

陈钧敏手中的旗子抖着,不知道是他害怕而抖到了旗子,还是说旗子是被寒风吹得在抖。

因为只过来了几个人,还举着黄旗,像是有话要说。因此守城人员都没有开打,看着县令,等他下令。

此时,陪在左应选身边的石国柱已看清来人,向左应选回报道:“县尊,来人虽已剃发易服,但属下还是看得出来,像是与县丞有旧的永平生员陈钧敏和王钰。”

一边的万人杰也点头道:“学生也认得两人,正是永平生员陈钧敏和王钰。”

陈钧敏和王钰的喊话传到昌黎城头后,左应选让人不要动手,且听他们有何话说。

他俩战战兢兢地走到离昌黎城头几十步远的地方,听到城头上询问的声音时,马上停住脚步,再也不敢靠近,大声地向城头表明身份,表示要见昌黎县丞。

左应选直接问道:“你是大明百姓还是建虏鞑子?”

陈钧敏一看,城头上一个七品县令服饰的人问话,顿觉不妙,难道就这几天功夫,昌黎县城就不是原来的县丞做主了?

他有点不甘心,喊道:“你们县丞在哪,请他出来对话。”

昌黎县丞在城中维持次序,并没有上来城墙。而且,有县令在,得看县令的意思,不是城外人说啥就是啥的。

于是,石国柱喊道:“此乃新任昌黎县令,有什么话就直接向县尊说就是了。”

左应选向石国柱一示意,他就补充道:“要不表明身份的,就当你们是建虏鞑子,不要怪我们不客气了。”

陈钧敏和王钰暗暗叫苦,却也不得不说。

第一百八十三章 劝降不成

陈钧敏喊道:“大金大汗说了,只要你们开城投降,荣华富贵大大的有!”

王钰也在一边跟着喊了:“对对对,我们就是一个例子。”

果然是来劝降的,左应选大声喝道:“建虏给了你们什么好处了?”

陈钧敏一听好像有戏,不自觉的向前了几步,大声道:“大汗升了永平白大人为巡抚,我们两个分别为知县县丞,只要县尊开门投降,给个知府都不是问题。”

“什么?听不清!”左应选的声音不似原来那么大了,这么快时间嗓子就不行了?

王钰隐约听清了左应选的话,为和陈钧敏抢功劳,连忙催马上前一些,超过了陈钧敏,对着城头上重复了遍刚才的喊话。

左应选身边的乡绅看县尊和那两个投靠了建虏的败类言来语去的,心里不禁暗暗有点担心。

他们都是拖家带口,有钱有物之人。谁知道开了城门,建虏进来后会不会信守诺言,谁也不敢拿全家的命去冒这个险。

县尊在前些日子,在县衙大堂倒是信誓旦旦的,现在想来,他倒是孤身一人,会不会赌一把还真是不好说。

左应选心里清楚,自己的表现会如何影响周围的人,不过他没有解释,只是低声对站身边的石国柱吩咐道:“有把握射伤这两个败类的时候就出手,别射死。”

石国柱这些天来一直和左应选合作,商议抗虏适宜,根本就没发现县尊有过一丝胆怯。因此,虽然左应选在面对劝降的时候表现的没有那么刚烈,他也不以为意。

现在听到县尊的吩咐,已知用意,就答应一声,悄悄地拿弓箭在手,寻找最佳机会。

只是有一点他不明白,为什么只射伤而不杀了他们呢?两军交战不杀来使是对敌我两文明国而言的,像这种投靠了建虏的败类唯有杀一儆百才是他们应得的待遇。

“大金刚来关内未久,正需千金市骨,如何只给一个知府之位?”左应选说这话时,故意有轻有重。

陈钧敏和王钰只隐约听清了大金,千金市骨,知府这些词。

就算如此,他们也是听得心中大喜。城头知县的称呼都从建虏改为大金了,看来劝降是有戏,现在只不过是想讨价还价而已。

两人觉得为新主子立功的时候到了,就不自觉的往前移,以便能更顺畅的沟通。

后面监视的建虏见此情况,以为劝降有戏,也是心里窃喜。大汗答应过他们,昌黎是不封刀的,只要进了城,就可以爽了。

“县尊,您说什么,学生没有听清楚,请再说一次。”陈钧敏大声喊道,忘形之下又用上了在大明时候的自称。

左应选就控制着声音,又重复了遍。

石国柱看看距离,已有把握,就悄悄地搭弓上箭。

周围的乡绅看他们两人的配合,有点明白了县尊的用意,一颗心就放了下去。

“县尊,您尽管提要求,学生去劝说大汗,定给县尊一个交代。”王钰喊道。

陈钧敏不甘落后,也跟着喊差不多内容的话。

石国柱看了下左应选,然后猛然站直了身子。箭在弦,弓满月,“嗖,嗖”几声,快速射向城下两人。

陈钧敏和王钰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左臂中箭,一个大腿中箭。

石国柱用的是强弓,劲道十足,箭支射穿了王钰的大腿,插到了他胯下马匹的腹部。

马儿吃疼,猛地跑了起来,直往城墙而来。

陈钧敏被箭带的先是向后一仰,而后倒了回来,一股钻心的疼随之传来,他大喊一声,求生的本能使他右手一带缰绳,调转马头逃离城墙。

就在石国柱射出箭的时候,左应选鼓足了中气,大声喝道:“想让本官投降,白日做梦。你们剃发易服,死了如何向祖宗交代,就不觉得愧对列祖列宗么?”

石国柱看王钰的马带着他直往城墙而来,就从城墙上探出身子,准备再射。

左应选看到后对他说道:“留他一条狗命。”然后又对城下喊道:“你去告诉奴酋,我左应选身为朝廷命官,唯有一颗大好头颅,以报朝廷。战死沙场,也好过死后愧对祖宗。”

王钰在性命攸关之际,终于调过了马头,逃往建虏大营。

左应选并没有再多加关注,转身对身边的乡绅和石国柱道:“劝降不成,建虏必定攻城。诸位分班防守各自防区,须得打醒十二份精神,日夜巡防,外御建虏,内防心志不定者。”

“是,县尊。”周围乡绅纷纷答应。

“如此,就拜托各位了。”左应选朝四下抱拳行了一礼。

周围的乡绅纷纷回礼,而后回去安排各类事物。

“万人杰。”左应选忽然叫道。

“在。”万人杰见县尊点了他的名,就应了一声,转身走了回来。

左应选看看周围,大部分人已去做事,剩下周围的几个人都是自己身边的人。

于是,他低声吩咐万人杰道:“你扮仙人韩湘子,让童子手持花篮,跟随你左右,巡视城内各处。可言仙人托梦,京师援军不日即到,建虏必败。谁若敢心生投降建虏之意,祖宗不认,死后落十八层地狱。”

昌黎这边比较相信神佛,八仙过海的传说尤其盛行。左应选到昌黎的时间不长,却已听说了。

而万人杰的体型神态就比较像传说中的韩湘子,左应选心生一计,因此对万人杰面授机宜。

左应选知道城外的建虏还只是来了一小部分,前些天的大军还没有全来。昌黎城里防守人员尽是败卒、衙役、民壮组成,军心不稳。建虏的威势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发生动摇,因此不得不想了这招来鼓舞士气,断绝投降建虏的念头。

万人杰也是见多识广之人,明白县尊的用意所在。因此,并没有疑惑,也没有抵触,领命而去。

左应选看着万人杰远去,又转身看看远处的建虏大营。就这么静静地站了会,过了一会,才把石国柱叫到了身边。

“你派心腹之人盯住县丞,如无异动就算了,否则当场擒拿。”左应选低声嘱咐道。

石国柱抬头看着左应选,心中稍稍有点诧异。

“事关重大,以防万一。”左应选强调了下。

石国柱这才点点头,领命而去。

左应选安排完了一切,才带着随身衙役前去巡查各处城墙。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骑马站在大营门口,等着劝降结果。

这昌黎城只是一个小县城,城墙也并不高。遵化、永平这样的重镇都已打下来,何况昌黎。

在他们的印象中,大部分汉人都是贪生怕死之辈。应该明白所向无敌的大金,不是他们能抵挡的了的,现在由昌黎做主之人的熟人去劝,十之八九会是兵不血刃地拿下昌黎。

他们想到这里,转身看看身后的手下,一个个都很放松,应该和自己是一个心思,准备进城享受了。

他俩并没有责备,转身回来相视一笑,心中有点感激皇太极,把这个入城享受的机会给了他们。

在等劝降结果的无聊中,济尔哈朗和阿巴泰两人互相聊起了皇太极那边的动作。

原来他俩临走之时,皇太极向他俩提过,昌黎这边暂时只有他俩,剩下那些兵将,皇太极决定带着他们再在抚宁周围逛逛,看看有什么机会能打下抚宁的。

两人正聊得有点不耐烦的时候,看见去劝降的那两个汉人远远地回来了,就把手一举,提醒后面,准备入城了。

但很快,他俩失望了,首先跑过来的是陈钧敏,左胳膊上挂着的箭支已经表明劝降失败。

王钰则横卧在监视他们的其中一个建虏的马背上,腿部的箭还挂着,鲜血淋漓。

走到近前,直接就把他抛到地上,然后用虏语叽里咕噜的向济尔哈朗和阿巴泰汇报了情况。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骑向后看看情况,然后做出了决定。

昌黎的汉人既然不肯投降,现在肯定是全力防范了。

为了避免部下不必要的伤亡,所有虏兵下马回营休息,一则调整临战的心态,二则可以多做一些云梯。

明日寅时,趁天色将亮未亮之际,四面攻城,以期一举拿下昌黎。

第一百八十四章 拂晓袭城

当夜,昌黎城里,各处街道,不时巡逻过一队队的壮妇老人。昌黎城小,所以巡逻的人员不需太多,就能照顾周全。

也是多亏了这里的民众多有习武,因此这些壮妇老人来巡逻,大家都很放心。

其余的民壮则在屋内休息,养精蓄锐。

城墙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火把,几只火把之间,还有一根长竿子,头上绑着火把,伸出城墙好长一段距离,照亮了城池外好远的地方。

今夜是守备石国柱值夜,他带着一群兵丁沿着城墙进行巡视。

强敌在外,随时可能攻城。事关自己和一家老小的安危,守在城墙上的兵丁民壮都很尽职,让石国柱暗暗点头。

巡视完一圈城墙,并不需要太长时间,石国柱会略做休息,然后再次巡查,务必保证全城的警惕之心,不让建虏有可趁之机。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色越来越深,一些精神一直紧张的民壮,渐渐地有了困意,打起了哈欠。

如果这样的情况下去,很可能会被黎明时分攻城的建虏得逞。

幸亏被石国柱给发现了这个情况,他是个老兵来的。在边军立功后调回老家县城当的守备,因此他让那些有困意的民壮互相聊天解乏,说什么都可以,荤段子之类的也不会管。精神头很好的那些兵丁则专注城外。

寅时时分,关侯庙的建虏悄悄出了营地,分兵围昌黎县城。

五六千建虏的调动,又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候,难免会发出一些声音。

被那些专门盯着城外的兵丁发觉,迅速报到了石国柱那里。

石国柱一听四面城墙处都有动静回报,心知不是偶然,忙下令戒备。

命令一下去,城头上鸦雀无声,全部专注城外的动静,只是黑乎乎地,远处的地方看不清楚。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已带鞑子潜近昌黎城池,此时正在暗暗叫苦,没想昌黎城头还伸有长长的竿子,把火把送离了城头,照亮了很大一片区域。由于托大,并没有带够盾牌弓箭。

但此时已是箭在弦上,要是这时候还退回大营,别说他们两人丢不起这个脸,手下也不会干,这回去还不被别的旗笑死。

“咚咚咚”,一阵刺耳的鼓声从黑暗中响起,远远地传了开去。

城外的建虏听到进攻的鼓声,纷纷冲出黑暗,抬着云梯,飞奔向城墙。

城外的鼓声同时也给了城头的明军一个提示,示警的钟声马上响起,回荡在黑暗的昌黎城上空。

之前收拢的明军士卒比民壮多了一些战斗经验,此时,正在大声的向身边同伴传授经验,等看到了再打,切忌浪费。

很快,抬着云梯的建虏出现在火光映亮的地方,呐喊着迅速向城墙奔来。紧跟着云梯后面的,则是大批的建虏。

城墙上的弓箭手首先开射,紧跟着,火枪和土枪也跟着响起。几门火炮反而没有多大用处,太近了打不了,太远了看不清。乱打的话,浪费火药,县尊不允许的。

左应选听到警钟响起,很快就往城墙赶过去。路上遇到一些慌乱的民壮,就出声安抚。因此,耽搁了下,等他到达城墙上的时候,双方已经在厮杀了。

左应选迅速登上箭楼,灭掉火把后,在黑暗中观察城墙内外的场景。

城外的建虏正源源不断地从黑暗中涌出来,已经冲到城墙底下的建虏都是身穿几层盔甲。

城头虽有不少箭支射下去,但当场射死的建虏基本没有,基本上都是身上挂着箭还在往前冲。

只有一些倒霉的建虏被射中盔甲缝隙,跌倒在地,然后被其他建虏拖到黑暗中去了。

反而是城头的一些火枪土枪发威,每一枪,总有建虏被打伤,失去了行动能力,偶尔几个则当场毙命。

但是火枪土枪的装填速度太慢了,天黑看得不是很清楚,又加上比较紧张,动作就比平时慢了三倍不止。

城头上防守的身强力壮之士,已经开始搬动滚木礌石往下砸了。

有的是把手中的滚木礌石举过头顶往下砸,有的则是搬到城头上就直接推下去的。

被用力砸中的建虏往往倒地不起,而推下去的滚木礌石,不说有没有砸到,就算砸到了,恐怕也难让建虏失去战斗力,因为有一些建虏手中有盾牌护着。

左应选向楼梯口的衙役命令道:“快让民壮把城内的滚木礌石送上去。再传令,往云梯处砸,先砸断建虏的云梯。”

两个衙役马上领命,分别去传令了。

左应选命令下达后,就再次观察起战场的情况。

此时,已有不少云梯靠上了城墙,建虏开始登城。

身穿厚甲的建虏并没有首先攻城,而是在底下扶住云梯,由后面跟上的穿轻便皮甲的建虏攀登云梯。

守城的人,不管是士卒,还是民壮,都知道不能让建虏爬上来,火力就集中到了云梯边。穿着轻甲的建虏往往爬到一半,不是被砸,就是被射中,掉落了下去。

左应选看着眼前这段城墙应该无事,但现在全城四角都受到了攻击,不知道别处如何,有点担心。

于是,不再在箭楼待着,开始沿着城墙,一边巡视一边大声鼓劲。身后跟着的衙役大声重复县尊的话,使县尊的话能在这喊杀声中传到所有人的耳中。

“不要慌,狠狠地打建虏。”

“你们身后就是父母妻儿,他们都是靠你们护着的。”

“谁要是为昌黎战死,家里的老父老母,由本县来送终,年幼子女由本县抚养。”

“。。。。。。”

沿途听到左应选话的守城兵卒、民壮,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又知自己没有退路,因此也不用军纪约束,努力杀敌。

一些特别勇敢强壮的兵壮,就搬起礌石瞄准了云梯砸,几下就能砸坏云梯,让建虏上不了城。

这时候,东边的天色已经露出鱼肚白,亮光开始打破黑暗的垄断。

守备石国柱也在巡视,碰上了县令左应选。他大声汇报了下自己看到的情况,和左应选这边的情景基本差不多,都守住了。

正在攻城战中,两人也没多少交流,又各自巡视开了。

城下的建虏已开始用弓箭反击城墙上了,但数量不多。在被射伤几个兵壮之后,手持远程武器的人就找上了他们。

城墙上的弓箭和火枪土枪胜在量多,而底下射箭的建虏则是胜在精准,因此,双方基本各有伤亡,谁也没有压制住谁。

当城墙上有伤亡出现的时候,一些没见过血的民壮初始有了恐惧,但随即就记起县尊的话,咬牙坚持着,不为别人,为家人,也不能退缩。

天色已大亮,济尔哈朗和阿巴泰看自己这边因为准备不足,基本就没人能攻上城头。带来的七十余架云梯也折损的差不多了,大批建虏拥在城墙被动挨打。无奈之下,只好鸣金收兵。

城墙上的兵壮看到鞑子退去,有力气的欢呼,脱力的或靠或坐在城墙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脸上的喜气。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是最后撤回大营的,临走之时,因为天色已大亮,看清了城头上并没有多少明国的正规军,全是百姓服饰的民壮而已。

不由得他们两人心中暗恼,要不是太大意了,应该能一举攻下昌黎的。

下回攻城必定要准备充足,认真对待,打下昌黎。

第一百八十五章 昌黎战间隙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收兵回营之后一统计,死了四十二人,伤五百二十三人。

多数是死于枪弹,受伤的则多为箭伤和砸伤。

和明国打了多年的仗,早就料到了这些。两人也不以为意,只是有点可惜第一次攻城太大意。

建虏三更天就摸黑起来饱餐,而后在冬日凌晨潜伏攻城,打到现在已是疲惫不堪,因此纷纷回营帐休息。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命令之前留守营地的兵卒再行打造云梯,只是可惜周围没合适的材料,只能拼凑。

昌黎县衙大堂,领头的乡绅都聚集在这,也不顾身体的疲惫,一个个兴奋地聊着。

没过一会,昌黎县令左应选和守备石国柱从后堂转出来。

乡绅们一见,纷纷上前见礼,没有什么比打胜仗更能让人服气。

左应选笑着抱拳还礼,然后,在案几后坐了下来。用手示意底下众人也坐,这次是给他们每人都备了凳子的。

看大家都坐下了,左应选开口了:“幸赖各位相助,同心同德,没让建虏偷袭得手,守住了昌黎。在此,本官代朝廷、代昌黎百姓谢过各位乡佬。”

说完之后,表情庄重,站了起来作了一揖。众人纷纷还礼。

客套完了之后,左应选脸色沉重,宣布道:“此次守城,兵丁,民壮共计牺牲二十四人,伤一百二十三人。本官都已记下姓名,战后上报朝廷,在昌黎立祠纪念,受百姓香火。”

一说这个伤感的话题,大堂上就沉静下来了。

“诸位,这第一仗,昌黎是守住了。但鞑子必不甘心,还会再来。因此,还请各位乡佬用心守城,不得马虎。”

左应选说完后,看看底下众人,像是都要说话表态,就把双手伸出稍微往下虚按,然后说道:“本官和守备商议之后,对第一仗中暴露的问题,做了归纳,现在由守备进行讲解,而后群策群力,查漏补缺,改进防守。”

守备石国柱闻言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前几步说道:“诸位知道,我们没有盔甲防护,对于建虏弓箭伤害的防护比较薄弱,兼之建虏射得准、狠,因此我军不幸牺牲之兵卒都为建虏弓箭射中头部所致。”

说到这里,他又补充了下:“这次建虏可能是大意,并没有多少弓箭手压制城墙,但下一次就不好说了,因此,我们必须得解决此事。”

“第二,鞑子身披重甲,箭支难以给其致命伤害,如何解决此点,至关重要。另则,下次建虏必携大量盾牌掩护,如何处理,又是一个问题。”

大堂上的乡绅听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脸色都凝重起来。

“第三,给予建虏以杀伤的火枪土枪,装填速度过慢,半响才有一发,如何解决?”

“第四,第一日的滚木礌石消耗甚多,城中供应不上,以致几处城墙短时竟无滚木礌石可用,如何解决?”

石国柱说完后,朝左应选抱拳拱手,而后退回座位。

左应选在石国柱讲解的时候,已坐回座位了。现在看石国柱讲完了,他就补充道:“还有两事,也是迫在眉睫。”

石国柱已经把一堆问题砸到乡绅的头上,他们正在思索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些问题解决掉。

这时,左应选说还有两件事情,一时之间心里都有点沉重,纷纷看向左应选,看县尊还要说什么难题。

左应选看所有人都已注视自己,就说话了:“乡兵们拿命护着昌黎,但县衙库房并没有多少银两,虽说是大义所在,但如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怕其悍勇之心难以持久。”

早上在城墙上,左应选许了不少诺言出去,却没有能力兑换,现在是解决这事的时候了。

乡绅们知道县尊说这话的意思,这件事相对前面的事情来说,很容易解决。

万人杰首先站起来向左应选抱拳道:“学生薄有资产,愿捐白银一千两。”

其他乡绅一见万人杰抢先表态,也不甘落后,纷纷解囊。因为他们知道,帮知县,就是帮自己,他们和知县是一条绳上的蚂咋。

左应选很高兴地看着他们踊跃捐款,心想下一件事应该也没问题。

等所有人都表态完了之后,左应选再道:“第二件事,鞑子围城,必不是一两日之事。朝廷援军何时能到,还是未知数。”

这话说的所有人的心头都是沉甸甸的,孤城不守的道理谁都懂。

“本官先前为什么留下那两个败类的狗命,不是因为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的狗屁道理,而是给他们留一线希望,也为我们能多拖一日是一日。”左应选说出了昨日所做之事的目的。

大堂上的众人,一听,这才完全明白了县尊的用意。心里暗暗佩服,不愧是昌黎父母官,深谋远虑啊!

“今日开始,战兵饱餐,辅兵次一等,其余人等以粥度日。然则就算如此,官仓的粮食也不足支撑多日,还需各位鼎力相助。”左应选说完之后,看着底下众人。

乡绅们都明白一个道理,此时不付出,等到建虏进城的话,就是什么都要付出了。因此他们再次进行新一轮的表态。

集资到了守城必须的钱粮之后,知县左应选主持,把石国柱素所说的事情,一件件的和乡绅们商议,得出结论,然后马上行动起来。

昌黎城中的首脑们在忙,但在靠近城墙的民房中,却倒着横七竖八的乡兵,盖着被子,打着震天的呼噜入睡中。

但有一人,却睡不着。此人中等身材,力气很大,建虏的云梯就是被他砸坏了两架。

他名叫罗霄,益州人士,与父置气,发誓出人头地才衣锦还乡,本想去关外力取战功,却遇到建虏入关,被难民裹挟进了昌黎。

战时的物资太贵,罗霄的盘缠很快用尽,又不屑干出打家劫舍的事情,因此受冻挨饿。

幸亏昌黎百姓信神佛,讲报应,不时接济他,才得以活命。

当昌黎组建民团时,他积极报名,回报昌黎百姓。不过他羞于提及姓名,每逢别人问起,都支吾应付。

也亏得他抗虏积极,又有接济他的百姓见他和善,就为他作保,因此并没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建虏细作。

他躺在炕上想着,在这仗中多立战功,这样战事结束后去求县尊,说不定能得举荐,前往军中效力,应能尽快出人头地,如此也不会负了自己出来的志向。

可谁知世事难料,罗霄最终是出名了,但却不能衣锦还乡。

将近黄昏时分,济尔哈朗和阿巴泰休息过来,正在军中议事,忽报大汗派人前来,急忙召见。

济尔哈朗是和硕贝勒,皇太极亲信;但阿巴泰年龄比济尔哈朗大,是努尔哈赤亲生儿子。因此两人并排而坐,接见来使。

皇太极所派之人大约二十上下,极为壮实,一看就是孔武有力之人。

阿巴泰一见来人,就问道:“鳌拜,大汗派你来干嘛?”

鳌拜没理他,对济尔哈朗说道:“大汗命奴才前来询问战事近况。”

鳌拜不待见阿巴泰,直接无视他,让他感觉很是窝火。

他拍了下桌子,怒道:“狗奴才,如此轻待本贝勒,莫道本贝勒不敢杀你么?”

第一百八十六章 昌黎第二战前夕

阿巴泰虽然是努尔哈赤的亲子,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因为侧妃所生,所以就不受皇太极和其他兄弟待见。

他被那些当权的兄弟屡次羞辱,也就罢了,现在连他们手下的奴才也来羞辱自己,就有点恼羞成怒,准备治一治这个奴才。

济尔哈朗却是一个会做人的人,也是一个有眼力的人,一直积极靠拢皇太极,深受他的信任。

现在瞄见阿巴泰涨成猪肝色的脸,出言威胁大汗亲卫。毕竟是随着自己一起出来打仗的,为免得事情不可收拾,济尔哈朗出声道:“不得无礼,先见过贝勒,我再慢慢跟你说战事。”

阿巴泰一听济尔哈朗给他面子,就冻着脸,不再发作,只待鳌拜来见礼。

谁知鳌拜根本就不鸟他,只当他是空气,仍然对着济尔哈朗,大声道:“大汗只命奴才前来询问战况,其他一概不顾。瞧着昌黎城头的旗帜,怕是有人拖了咱们旗的后腿吧。”

阿巴泰再也忍不住了,一拍桌子喝道:“大胆,奴才有这样和主子说话的么,胆子真的大了,不怕本贝勒砍你的头?”

“主子,谁主子?老子是镶黄旗的奴才,是大汗的奴才,莫非你想当镶黄旗的旗主?”鳌拜丝毫不怕,直接顶道。

济尔哈朗知道皇太极平时不屑阿巴泰,怕是把他的亲卫都给影响到了。这鳌拜武勇是武勇,但脑子一根筋,跟阿巴泰对上了,除非皇太极亲来,否则谁也不能让他低头。

于是,他直接扯开话题道:“今日凌晨打过一仗,未曾打下,乃是大意了,准备明日再战,一举拿下昌黎。”

“昌黎城内多少明军,小小县城竟然攻不下?”鳌拜一听济尔哈朗谈正事,就不再理阿巴泰。

济尔哈朗一听,有点不好意思,但鳌拜询问,是要回奏大汗的,不能隐瞒,因此他回道:“明军不多,大多是乡兵守城。”

“什么?”鳌拜惊诧失声,然后瞄了眼阿巴泰道:“怕是有人不想咱们镶黄旗又得一城吧。明日咱们镶黄旗上,奴才等贝勒进城再向大汗禀告,让别人嫉妒去吧。”

鳌拜是皇太极的亲信,明白主子极力打压所有能染指汗位的对手,包括潜在对手。阿巴泰是个软柿子,就先捏了,否则凭皇太极的英明,就不会多次羞辱他。

“不得乱说!也罢,正蓝旗打的也累了,就歇息下,明日由我镶黄旗主攻。”济尔哈朗先是斥责了鳌拜,然后跟阿巴泰商量。

他想着只要自己认真对待,打下区区县城应该是举手之劳。鳌拜出的主意不错,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