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光启听着介绍,心中恍然大悟,原来提高温度这么简单。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徐光启对这个冷热气交换热量的管道提出了改进方法,建议改为折叠型的,来回多绕几道,而不是现在这样直直的通道。

那不就是增加接触面积么,钟进卫想着,对徐光启的反应速度也是暗暗佩服。不过这座新式炉就先不改,先用了再说,如果温度不够,再试着改进。

钟进卫在这边想着的时候,徐光启好像忘记了自己正三品的身份,已经在那边跟吴胜大沟通上了。

钟进卫回过神来后,也适时地插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钟进卫,徐光启和吴胜大三人开始互相讨论起来。总得来说,是徐光启和钟进卫的讨论,遇到事情,问吴胜大的时候,他才说话。

在新式窑里转了一圈出来,钟进卫和徐光启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吴胜大跟着一起出来,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伯,这窑炉现在开始小火各处烧至明早,如果未见损坏的话,就可以正式烧制那水泥了。

钟进卫也很是期待那一刻,叮嘱吴胜大好好照顾这新式窑。然后就和徐光启回到大堂。

此时,天已近傍晚,光线暗了下来。送完王承恩回来的安贵义主动去点亮了烛光。

徐光启坐定身子后,双手抱拳对钟进卫一拱,真心实意地道:“下官对中兴伯的见识之广博,实在佩服,难怪当初皇上会让中兴伯前去宫内授课。”

“哪里,哪里,咱们大明朝,要论学识渊博的话,徐大人是当仁不让的。”钟进卫也真心实意的捧徐光启。

徐光启听了当然不会不高兴,他知道钟进卫是要让自己在这水泥制造上分一份功劳。但他一把年纪了,要不出一点力,白白得一份功劳总是心里过不去,就向钟进卫详细问起水泥制造的流程。

这几天,钟进卫都泡在陶瓷厂,向吴胜大了解到不少烧制陶瓷方面的知识。现在听徐光启问起,他就结合自己和吴胜大那边了解的知识,给徐光启讲解起水泥的烧制过程及关键所在,所说话语显得很专业。

徐光启不自觉地捋着自己的额下长须,认真地听着。

待钟进卫讲解完毕后,他皱着眉头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伯,下官觉得如果按此法烧制出水泥的话,产量太低,而且颇费人力,恐水泥本钱太贵而不能大用。”

钟进卫一想也是,不过产量的事情还不急,现在是要先把水泥烧出来再说。

钟进卫还没有说话,徐光启已经在那边建议开了:“如若此窑烧制水泥可行,下官觉得一些地方可以用水力或者风力来进行。如原料的细磨与混合,鼓风也可以由人力改为水力持续不断的进行。”

钟进卫一听,徐光启这么上道,已经有主意来改进一些细节。当下大喜,不负责任地道:“好,那这些事情就托付给你了,等水泥烧制出来后,要你帮忙改进下流程,尽量提高产量。”

徐光启当仁不让的接下了任务,然后,他喝了口刚换上的热茶,有点犹豫地问钟进卫道:“中兴伯,下官想求证一事,不知可否否?”

“请说。”钟进卫好奇地看着眼前这个老头,不知道他想问什么东西,竟然还带着一丝犹豫。

“皇上向下官索要《农政全书》,说是听中兴伯所言下官著有此书。下官想问的是,中兴伯从何得知下官有此书?”徐光启盯着钟进卫,想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事。

“啊,这个,我猜的。”钟进卫耍无赖了,看徐光启这神情,好像这本书还没有出来。

徐光启无语,心道,你猜的,就告诉皇上,这可是欺君啊!这事你也敢做,真够大胆的。

“难道你没有么?”钟进卫试探着问徐光启。

“下官唯实没有这本书。”徐光启无奈地摇摇头。

“那你一共写过那些书或者文章之类的。”钟进卫估摸着徐光启应该是没有整理出书稿。

其实徐光启到死都没有出过一本叫《农政全书》的书,这本书是他的门生陈子龙整理了徐光启留下的书稿后,在徐光启死后六年才出版的。

徐光启捋着长须,想了一会,然后才回答钟进卫道:“下官写过或译过一些东西,按照次序给中兴伯说说吧。”

“好,好。”钟进卫连忙答应。

“万历三十一年,出《毛诗六贴讲义》四卷,万历三十五年,译《几何原本》六卷及《测量发义》一本,万历三十六年,有《测量异同》、《甘薯疏》。。。”

“等等,刚才你说什么?”钟进卫一听,好像有个敏感词,连忙打断了徐光启。

徐光启被打断,有点意外,不过还是按照中兴伯的要求再说了一次:“有《测量异同》、《甘薯疏》”

“对,就是这个《甘薯疏》,你说的这个甘薯,是不是就是长在土壤里面,大块根茎可食,土上面的是藤状枝叶生长,也可食。”钟进卫说着激动起来了,自己记得后世的红薯,也叫蕃薯,甘薯的名字。这东西可是粮荒必备之物啊。

“中兴伯也知道此物?”徐光启见钟进卫准备地描述出甘薯在地里的情况,不由问道。

钟进卫再也坐不住了,站了起来,走近徐光启,惊喜地问道:“这甘薯在那里可以拿到?”

徐光启有点诧异钟进卫的表现,想了下对钟进卫说道:“下官好吃这蕃薯,来京师赴任的时候带了一些,早已吃完了。”

钟进卫一听,有点失望,怎么能吃完呢。

“听闻中兴伯自海外归来,这甘薯也是传自海外,难不成中兴伯也和下官一样好吃这甘薯不成?”徐光启自动脑补钟进卫刚才激动的原因。

第一百四十五章 推荐甘薯

“不是想吃,是想向皇上推荐这种甘薯。”钟进卫无奈解释道。

“哦,中兴伯以为这甘薯可以推广到大江南北?”徐光启一听,心里一动,连忙询问。

“岂止大江南北,大明全国各地都可以种。不但可以种,而且还是耐旱高产作物,是百姓粮食补充必不可少之物。对了,你不是写过这《甘薯疏》么,你不知道?那你的《甘薯疏》都写了什么?”钟进卫有点疑惑。

徐光启有点惭愧,老脸微红,对钟进卫道出了《甘薯疏》的前后来历以及为什么最终没有向皇上推荐的原因。

原来,这甘薯,原是海外吕宋之物。当地西洋官府严禁甘薯出口,万历二十一年闽人陈振龙密携薯藤,避过出境检查,带回福州试种。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甘薯可以救荒。金允试种,俟收成后呈验。当年,试种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

万历三十六年,长江以南发大水,稻麦都没有收获。徐光启的门客莆田徐生多次给他送了甘薯种子。徐光启试种成功,遂写《甘薯疏》意欲推广。

《晏子春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观念在明人中根深蒂固,徐光启在甘薯疏序中对这种观念提出了质疑,以甘薯为例,倡导不同地区的作物不一定就不能互相引种。

老百姓没文化,看不到徐光启的《甘薯疏》。士大夫不愁吃喝,加上长江以南地区,次年麦稻丰收,基本不愁吃,所以没几个人操心甘薯是否能在当地引种,甘薯的引种就极为缓慢。

徐光启后来又忙于科学研究,中外交流和宦海生涯,也就没有向淮河以北极力推广,更是没有向朝廷推荐,怕万一有问题被政治对手弹劾。

甘薯这种产量极高的农作物,就以极缓慢地速度在民间传播着,一直到清初才推广到全国。

钟进卫听完不禁哑口无言,要是明朝就有专门的农业研究院研究农作物产量的话,甘薯早就会被推荐到研究院进行全国范围的试种推广,这样的好处是有用则推荐人有功,无用也没关系,多了研究院一道缓冲。

甘薯推广到大明全境的话,就能缓解明末的农民起义,说不定满清也入主不了中原,后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真是可惜。

今日天色已晚,钟进卫和徐光启当场商定,明日一早,徐光启带《甘薯疏》与钟进卫一起,联名向皇上推荐甘薯,务必全国推广试种。

当晚,徐光启回到自己府邸,找出自己当年写的《甘薯疏》,又看了一遍,唏嘘不已,要不是中兴伯的极力推荐,自己当初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就被埋没了。

次日,天刚亮,徐光启就早早来到陶瓷厂,汇合钟进卫,前去觐见崇祯皇帝。

此时,崇祯皇帝已经在文华殿处理政务了,他的心情并不怎么好。

昨日下午,刑部接到他的指示,又有东厂听审,加上证据确凿,二个御史全部被判抄家流放。

从这几个御史家里抄出了六十多万两白银,其中历次贪污受贿所得就有四十万两之多。御史以清廉自居,承担朝廷监察百官之职责,自己却已有如此严重之贪污,可见其他官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吏治烂到何种程度,崇祯皇帝不敢去想像,因此心情沉重。

他听到中兴伯并礼部左侍郎徐光启求见,以为水泥已经试验出来了,心中一喜,冲掉了刚才的郁闷,连忙召见。

钟进卫一进文华殿,也顾不上向崇祯皇帝行礼,就先开口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大喜啊!”

钟进卫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话,听起来有点像喜得贵子的贺语。

跟他身后的徐光启一听,心中不禁有点无语,这万一甘薯在北方推广有问题,你中兴伯这么嚷嚷不怕皇上降罪?

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的恭喜,连忙从御座上站起来,总算有好消息了:“可是水泥烧制出来了?”

“啊,没有。”钟进卫一听崇祯皇帝会错意了,连忙否认。

崇祯皇帝一听,失望地坐回御座,埋怨钟进卫道:“钟师傅待在陶瓷厂,水泥没有烧制出来,还有什么事情能值得朕大喜。”

钟进卫冲崇祯皇帝笑笑,也不说话,侧过身子,向徐光启努努嘴。

徐光启走上一步,站钟进卫左侧后方一点,向崇祯皇帝行礼:“臣,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参见陛下。”

崇祯皇帝看钟进卫那样子,难道真有喜事,和徐侍郎有关?于是,连忙问道:“徐卿不用多礼,有事快说。”

“陛下,臣有本上奏。”徐光启看了下钟进卫,然后向崇祯皇帝说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让徐光启说。

“臣在万历三十六年,写过一份《甘薯疏》。臣惭愧未及时向朝廷上书。中兴伯昨日听闻之后,极力愿与臣一道联名推荐甘薯。”

崇祯皇帝一听,难道钟师傅说的大喜就是这个甘薯。钟师傅如此重视,一定不是凡物。不由生了兴趣,也不让内侍转递徐光启拿出来的《甘薯疏》,自己走了下来,接过之后当场看了起来。

崇祯皇帝先是看了序,从中隐约看到了徐光启以前没有给朝廷推荐的原因,然后又看了内容,是这种甘薯的好处和种法。其中还进行了产量对比,一目了然。

北方夏麦秋粟合起来亩产约为两石,江南亩产稻谷四石左右,而这甘薯,据徐光启在上海试种,亩产能达到六石左右。崇祯皇帝看到这里,眼睛都亮起来了。

《甘薯疏》的内容不多,他很快看完,然后抬头问钟进卫道:“徐侍郎所说甘薯的产量如此之高,可是事实?”

崇祯皇帝心中有着一种期待,虽然钟进卫刚才说了大喜,但他还是想亲耳再听一次。

钟进卫知道崇祯皇帝的意思,他问的是,后世是不是能证明此种甘薯的益处。

钟进卫点点头,然后向崇祯皇帝道:“是的,并且甘薯在全国各地都能成活,据说,吃了对人体还有不少好处。”

徐光启一听,在一边证明:“神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说甘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之功效。”

“能解西北灾情?”崇祯皇帝马上联想到西北的灾情,期待着钟进卫的肯定答案。

“应该能缓解吧,全面解决恐怕不行。”钟进卫想着要甘薯能彻底解决饥荒,后世就不会有饿死的人了。

虽然崇祯皇帝没有听到满意的答案,但甘薯如此之高的产量,还耐旱,刚好能解决大明现在越来越严重的旱情。

不过甘薯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如果贸然推广所有田地都播种此类作物,万一有个意外,怕是后悔莫及。但现在西北的灾情又特别严重,缓慢试验则有可能延误灾情,西北地区已有多处地方出现饥民造反,延绥巡抚洪承畴为此已经连上几道奏疏催赈灾粮。

崇祯皇帝就在钟进卫和徐光启面前,来回踱步了几圈,然后站定,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你说朕先试种一下,然后再下令所有田地播种甘薯,是否会更好?”

钟进卫晕倒,看来崇祯皇帝果然是没有出过门,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咨询。

于是,他点点头,对崇祯皇帝道:“臣有两个建议,供陛下参考。”

“钟师傅,快说。”

“一,陛下当调集闽浙一带的甘薯种子,尽快往灾区推广。甘薯的一个好处是,可以不占有原先的田地,直接在贫瘠荒山种植,都没问题,今年能种出多少是多少。”

崇祯皇帝点点头:“其二呢?”

“二,成立研究院,研究甘薯品种,培植出高产甘薯。据臣所知,甘薯的亩产绝不止六石,在臣的家乡,再翻一翻都嫌少。”

钟进卫来大明已有一段时间,单位换算差不多知道,此时的一石约为一百八十斤,后世甘薯最少都是2000…3000斤,因此他能夸这个口。

徐光启在一边听得一怔,中兴伯当真能有如此把握,甘薯亩产在大明能有如此之高?中兴伯在海外的经验怕不一定能适合大明吧,这大话说出去,恐非中兴伯之福。

他却不知道,钟进卫所说的地方,就是大明的地方,只是时间上有差异而已。当然,崇祯皇帝是知道这点的。

所以,崇祯皇帝的注意点不和徐光启一样,而是在钟进卫说的研究院这个名词上。

第一百四十六章 农业研究院

“钟师傅,你说经过这个什么研究院研究之后,能提升如此之高的甘薯亩产?”崇祯皇帝带着一丝不相信,问钟进卫。一亩十二石,这在古代还真是不能想象。

“是的,陛下。”钟进卫肯定地点点头。

然后他自然地就想起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心里一动,就又开始诱惑崇祯皇帝:“陛下,臣家乡的研究院,还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和这个甘薯一样有很多优点,耐活,亩产也大。这几样东西研究出来之后,您知道我家乡养活了多少人么?”

“多少人?”崇祯皇帝很关心这个话题,见钟进卫的神态,好像能养活不少人,他心里暗暗地估计了下,如果不是连年低温干旱,大明的粮食产量养活现在的人口绰绰有余,江浙一带甚至都改稻为桑,种经济作物,也没见有多少饥荒。这么算起来,后世有两倍大明人口就差不多了吧。毕竟人口可以翻倍容易,耕地和产量要翻倍是很难的。

“大明现在有多少人口?”钟进卫没有直接揭开谜底,而是关心起现在的人口数目来了。

“大约为一亿五千万人左右。”崇祯皇帝带着点自豪回答钟进卫。历朝历代,当以大明人数为最。

“那臣现在可以告诉陛下,臣家乡,有十三亿人还多,从没出现过饥荒。甚至有地方的田地都已荒芜不种,也无事。”钟进卫说出这话,心里带着点恶趣味,想看看有没有人被吓傻。

“钟师傅,当,当真?”崇祯皇帝盯着钟进卫的眼睛,有点不可思议。

徐光启更是想不通了,下巴掉到了地上。他是大明了解海外最多的人,但据他所知,好像海外的国家都很小,有的甚至没有大明一个行省大,哪怕最大的国家,人口也不如大明。中兴伯的家乡到底在哪里,有十三亿人之多,那是多大的国家,徐光启不能想象。

“陛下,臣怎么可能欺君。不知道陛下是否记得,臣住的那房屋有多高,一个房子可以住多少人应该可以猜得到吧。”钟进卫提醒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想起在钟进卫手机上看到的那一座座高楼大厦,想想那么多人住在一起,那该是多大的一个城市啊。想着想着不禁神往起来。

徐光启听钟进卫和崇祯皇帝的对话,很是摸不着头脑。据他所知,皇上应该没有出过京师,他怎么可能知道中兴伯海外的房屋高度。如果要是从画中所知,那徐光启是不会信的。要是中兴伯把房屋爱画多高就画多高,根本没有实际参考价值。

没想,他看到崇祯皇帝回过神来后,点点头,肯定了中兴伯的说法。徐光启不由大奇,难道是真的?

崇祯皇帝现在压根就忘了徐光启还站在一侧,他两眼放光地对钟进卫说道:“朕记得,还真是有那么多人。钟师傅,你快跟朕说说,这研究院有什么法力,竟然能变出养活如此多人的东西。”

钟进卫就是要勾引崇祯皇帝问出这个问题来,现在果然如愿,就回答道:“陛下,这个研究院,其实没什么法力,一点也不稀奇。就是集合一些有经验的人,研究作物的习性,专门搞各种实验,培养出高产,耐活作物。”

“好,朕马上下旨给两京十三省,让各地把经验丰富的老农挑选一些送到京师来搞研究。”崇祯皇帝一听,马上就准备行动了,原来解决饥荒是如此简单,亏了朕以前殚精竭虑了这么久时间。

“陛下,等等。”钟进卫连忙打断崇祯皇帝的意吟,真要这么简单的,估计大明自己早已搞出来了,而不需要自己来提点。

崇祯皇帝疑惑地看向钟进卫,咋,还有什么事?

“陛下,这研究院,说简单,就那么简单,但说难,也是很难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来的。”钟进卫苦笑着向崇祯皇帝解释。

崇祯皇帝心里听得“咯噔”一下,看来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他正相面对钟进卫,请教道:“朕觉得也不会那么容易,刚才是朕激动了。钟师傅,如何搞这个研究院,还请详细说说。”

“陛下,这个研究院,不是随便找几个老农就可以的。如果陛下只是想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点点产量,那只需让有经验的老农去各地互相交流传授经验,说不定就可以,而无需这个所谓的研究院。但如果陛下想让粮食作物的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那就必须要研究院,花大精力去投入才行。”

钟进卫注意到崇祯皇帝和徐光启都在认真听,就接着讲道:“首先,研究院的人必须会写字,能记录各种遇到的问题;其次,他们必须对各类农作物都很熟悉,比如,对于农作物的成长过程,气候影响,病虫害影响都有了解,对农作物为什么长得好,为什么长不好的原因都知道;第三,研究院的人还必须会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总之,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基础设施。”

钟进卫一口气把自己理解的内容都说了出来,后世的研究院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吧,钟进卫不负责任的想到。

崇祯皇帝听着有点迷糊,就直接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朕听得不是很明白。但总体感觉这个研究院的人需要懂很多东西,是不是?”

钟进卫点点头:“是的,陛下。我家乡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都是相当于进士出身,或者就是所在行业的顶尖者才可以。”

崇祯皇帝记得,钟进卫曾经说过,他差不多是举人出身。这么一衡量,对建立研究院的信心一下遭到了打击。

他沉吟了片刻,基于对钟进卫的信任,请教道:“钟师傅,朕想搞这个研究院,该怎么一步一步的做,哪怕朕搞不出来,朕的儿子就接着搞,也一定要搞出来,让大明子民不再有挨饿的事发生。”

钟进卫用力点点头,对崇祯皇帝道:“陛下不用气馁,臣家乡的研究院是经过那么多年发展,属于顶级的了。现在大明当然不能和臣家乡去比,但只要一步一步的做,臣相信会很快有一些收获的。”

“好,钟师傅,你说。”

“陛下,现在应急的做法是召集全国经验丰富的老农,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分别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农作物经验的互相交流,并推荐各自地区好的农作物进行试种。如果成功,则推广全省。而后两京十三省的老农代表带着各自省份的优势作物,汇合到京师进行全国范围交流,试种,推广。臣以为,这么做,在几年内必有所获。”

这种应急的做法花不了朝廷多少精力和经费,做起来简单,应该没有问题。崇祯皇帝点点头,表示认可。然后他关心地问道:“有应急,那么长远的做法呢?”

第一百四十七章 数理化

“长远的做法虽然麻烦,但是最稳定,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知识传承,而后创新。”

钟进卫先给崇祯皇帝一个总结,然后开始细说:“第一,开展全民教育,首先都要会读书识字。这是基础。只有这样,经验才容易累积,才容易传承。”

全民教育这个事情,之前已经提过一回,而且崇祯皇帝已经答应从国企利润中拨出教育经费。所以,这个没有问题。

但在徐光启听来,却是一个天大的消息。他想插话,却见钟进卫在滔滔不绝,只好先忍住不说。

“第二,在全民进行基础教育后,再进行细类教育,农民就专注学习农业类的知识;商人就学算账,记账;木匠就学木匠的知识;铁匠就学习铁匠的知识等等。”

钟进卫知道这里要强调下,就说道:“陛下,这些学习不是言传身教,那样知道的太少,万一师傅有个好歹,很可能就来不及传给徒弟。陛下可以想一下,如果上古以来,没有发明文字。只靠言传身教的,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由此可知知识通过文字来传承的重要性。”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按照这个说法,能显而易见地知道各类手艺通过文字传承的必要性。

钟进卫并没有停下来让崇祯皇帝发表意见,继续说道:“另外,臣所指的是,这些学习是系统的学习,不但要传授怎么做好,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些就必须去学堂才能学到,毕竟一个老农不可能懂那么多。”

强调完这个内容后,钟进卫就接回刚才的思路:“这个细类教育分阶段,从基础到复杂,每一个阶段之后,就进行选拔,把里面的佼佼者选取出来进行深造,学习更深奥的知识。如此反复,最顶尖的那批人进入研究院进行研究,就事半功倍了。”

崇祯皇帝根据钟进卫的描述想象起来,大明一亿五千万人中层层选拔出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一部分人,然后出来做事,那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呢,真的很期待。

“好,等国营企业成立后,朕一定会抓全民教育。”崇祯皇帝答应钟进卫。

“陛下,臣有一事。”徐光启终于忍不住了,打断了崇祯皇帝和钟进卫的对话。

崇祯皇帝这才想起边上还站了个礼部左侍郎,转向他,笑着问他:“徐卿,你有何事?”

“陛下,如果在大明进行全民教育,臣恳请陛下加入数学这课。”徐光启满脸庄重,诚恳地请求道。

没想徐光启也会来凑热闹,崇祯皇帝很有兴趣,问他道:“全民都学数学,徐卿的理由是什么,说给朕听听。”

徐光启在去年上《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的时候就想说了,但因为刚好遇到崇祯皇帝遇刺,就没写上,现在终于有机会说出来了:“是,陛下。”

接着,徐光启就向崇祯皇帝分析起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利用数学,可以计算日月无星的运行,从而推测晴雨水旱,此其一。”

“第二,精于度数,能造作机器,力小任重,制作各种机械,以供民用,以利民生。”

崇祯皇帝听徐光启说了两点,觉得很有道理,就认真的听了起来。

“第三,天下舆地,其南北东西,纵横相距,纡直广袤,山海原野,高深广远,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测绘,道里尺寸,悉无谬误。”

徐光启看崇祯皇帝在认真听着,就说得更起劲了:“第四,数学可以用于兵家营阵器械及筑治城台等,精于其法,有裨边计。”

钟进卫见徐光启就一个数学就说了这么多好处,比自己说的头头是道,暗道惭愧,也在一边认真听着。

“第五,营建屋宇桥梁等,明于度数者力省功倍,且经度坚固,千万年不圮不坏。”

“第六,数学对官司计会,颇有用处,理财之臣,尤所急需。”

“第七,用数学,度数既明,可以测量水地。一切疏浚河渠,筑治堤岸,灌溉田亩,动无失策,有益民事。”

“第八,使用数学,因而药石针砭,不至误差,大为生民利益。”

“第九,明于度数,即能考正音律,制造乐器。”

“第十,造作钟漏,以知时刻分秒,使人人能更分更漏,以率作兴事,屡省考成。”

徐光启一口气说了数学十个用处,然后静静地看着崇祯皇帝,等待他的评价。

崇祯皇帝没有马上说话,一直在回味徐光启刚才说的这些,有生以来,他第一次觉得,原来数学竟然有这么大的用处。

钟进卫一边听徐光启讲述,一边在暗暗的归纳。发现徐光启竟然总结了数学是天文学,气象学的基础,是机械工程学的基础,是测绘学的基础,是军事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的基础,是财政、会计学的基础,是水利学的基础,是医药学的基础,是音律学的基础,是计时的基础。

崇祯皇帝转身看向钟进卫,用眼神咨询他。

钟进卫已经对徐光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说的这么清晰全面,不是对数学有深刻了解的人,是不可能说出来的。亏自己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都还不如四百年前的古人。

他见崇祯皇帝看着自己,连忙表态道:“陛下,臣的家乡有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意思是学会了数学,物理,化学,天下之事,基本都懂了。这数学在三门学科中,就排在第一,可见徐大人所言非虚。”

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又牵扯出了物理,化学,而且说的也是如此重要。不由问道:“物理,化学又有何用处?”

钟进卫听得挠挠后脑勺,有徐光启对数学的解释在前,自己怎么解释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基础学科呢。

想了一会,实在想不起如何像徐光启一样头头是道的说,只好换个方式解释:“陛下,物理告诉世人为什么鸟能在空中飞,而人不能的原因。传说中仙人是腾云驾雾才能飞,那么物理能告诉世人怎么腾云驾雾。而化学就是告诉世人,这个云和雾用什么原料来做才可以飞。”

能像鸟一样飞翔,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万户的人甚至用生命去实践了自己的梦想。

崇祯皇帝一听物理和化学的用处如此之大,不禁问道:“钟师傅可懂得物理,化学?”

钟进卫笑着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只记得一点皮毛。其实现在的人应该也都听说过的。物理,在于如何制造各类器物;化学,在于认识物体的构成,并进行各类物质的转换。对了,水泥烧制,其实就用到了化学知识,由一种物质变为另外一种物质。”

钟进卫的话语要放到明朝以前,可能会被当疯子。要被其他人听到,可能会认为他胡言乱语。可现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