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他此时正在午门。”钟进卫见崇祯皇帝不再纠结历史上的事,松了口气,连忙回答崇祯皇帝的话。
“好。”崇祯皇帝说完之后,转身对殿外喊道:“来人。”
当值的锦衣卫闪身进来。
“传午门的阎应元前来觐见。”崇祯皇帝命令道,然后就转身回御座上去了。
大约过了一刻钟不到,阎应元报名进入文华殿。跪倒行礼,声音洪亮:“草民通州阎应元,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一直盯着阎应元,等他行礼完毕后就让他平身近前。
只见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右手臂上包扎伤口的布料还印着血迹,更是添了一份武勇见证。果然是豪杰人士!崇祯皇帝心里暗暗称赞道。他想重重奖赏阎应元,但总不能说,因为你在未来会领导江阴的大明子民英勇抗清吧。
想了一下,有了,于是,崇祯皇帝对阎应元道:“你是通州武举?”
“草民于去年取得通州武举。”阎应元没想到能见到大明皇帝,回话中带着一丝激动。
“好,你这次护卫中兴伯有功,斩马贼十多人,朕赐你为锦衣卫千户,你可愿意?”崇祯皇帝高兴的说道。
一出手就是一个锦衣卫千户,这份赏赐要说出去,估计会让很多人眼红了。钟进卫明白崇祯皇帝赏赐的原因不是护卫之功,而是江阴八十一日。
没听到阎应元的谢恩之声,钟进卫以为阎应元来京师一次就取得了锦衣千户之职,激动坏了,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于是,使眼色给阎应元。没想阎应元压根就没看钟进卫。只是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草民不想当锦衣卫千户。”
“哦,你不想为朝廷效力?”崇祯皇帝有点不解了,按道理不应该啊。
“陛下,草民不是不想为朝廷效力。只是护卫中兴伯,其实也是保护自家妹夫而已。草民觉得以此得锦衣卫千户之职,别人不服,草民也不愿。”
崇祯皇帝不禁对阎应元另眼相看,开始还只是因为未来之事对阎应元有好感,毕竟不是自己亲眼所见,所以印象不是非常深刻。他见多了求官求财的,眼下看阎应元能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不由得有点动容,真有钟师傅所说历史中的气节。
于是,崇祯皇帝问道:“那按你的意思呢?”
阎应元看向崇祯皇帝,用坚定的语气道:“陛下,草民愿往勤王军中效力,誓杀鞑子,还百姓一个安宁。”
钟进卫在一边听他们对话,心里也暗暗佩服自家大舅子,换成自己,会不会拒绝,还真不好说。
现在听阎应元的意思,就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在他家的时候,问过他以后的打算,他当时对臣说:大丈夫功名马上取,灭建虏,镇蒙古鞑子,除海河之寇。还大明百姓一个安宁!”
崇祯皇帝一听,把手一拍,激动道:“好,不愧江阴典史。”话刚出口,发现自己漏了天机,忙又改口:“不愧是中兴伯的大舅子,哈哈。”崇祯皇帝说完,觉得自己也比较机智,就哈哈大笑起来,心情很是畅快。
钟进卫看着哈哈大笑的崇祯皇帝,也呵呵的笑起来,皇帝用自己将来的大舅子称呼来掩盖他的口误,也不咋得嘛。
阎应元被笑的莫名其妙,不过也不敢问。
崇祯皇帝笑了一会才收住,然后对阎应元道:“好,朕满足你的要求。你想去那支勤王军,是不是关宁军?”崇祯皇帝想阎应元应该会挑一支强军吧。
没想阎应元却道:“之前中兴伯推荐草民前往卢知府军中效力。”
崇祯皇帝愕然,看向钟进卫,意思是你怎么把你家大舅子推荐到杂牌军中去效力,能出头么。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看过来,就点点头道:“陛下,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崇祯皇帝不知道钟进卫葫芦里卖什么药,又不好当着阎应元的面问,不过钟进卫应该无论如何都不会亏待自家大舅子吧。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就问阎应元道:“那你想当何职,朕去跟卢象升说。”
“陛下,草民想去卢知府手下过过招,由卢知府掂量下草民的本事,能胜任何职,草民就任何职。”阎应元还是对钟进卫说自己不是卢象升的对手,有点不服气。
“好,朕赐你武进士出身,前往卢象升军中效力,能当何职就靠你自己本事了。”崇祯皇帝说完后,又转向钟进卫道:“钟师傅,朕的安排可还满意?”
“满意,满意,陛下英明。只是臣答应了阿奇让大舅子回去过年,现在受伤了,刚好回家养伤,伤愈了归队,好不好?”钟进卫这时顺溜着拍下崇祯皇帝的马屁,然后提出了之前说好要让阎应元回家过年的事。
崇祯皇帝点点头,这个可以有,就答应了钟进卫的要求。然后喊来当值锦衣卫,让他带阎应元前往京师城外卢象升军中。他也很期待阎应元到底能不能被卢象升所赏识。
钟进卫看着阎应元出了殿门,忽然想起来顾百川也是在午门等着的。于是,他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这次臣之所以能脱险,最主要的是靠了东厂役长顾百川,他非常精明,臣想东厂所派六人护卫中,能有他,还有番役王鹏。”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没问题,这两人护卫有功,朕已让大伴重赏他们。”
“陛下,顾百川现在在午门侯着。”钟进卫提醒崇祯皇帝道。
第一百零一章 论盐政
“哦,好,朕让御医去给他看看伤势,然后早点回去养伤,伤好了再给你来当护卫。”崇祯皇帝说完,就吩咐下去,免得顾百川一直在午门等着,耽搁了养伤。
解决了顾百川的事情后,崇祯皇帝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也累了吧,好好休息,明天看情况,新居暂且不迁也行,就继续住在偏殿好了。”
阿奇不在了,自己一个人住偏殿不自在,钟进卫赶紧道:“搬,搬,明天还是按照计划搬家。”
话音一落,想起一事,又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路上想起几个事情,要跟陛下汇报。”
哦,钟师傅又有啥点子了。崇祯皇帝很好奇,正想问的时候,王承恩拿着一份奏章进来了。
“陛下,今天京师义捐的摘抄到了。”
崇祯皇帝很关注难民的安置情况,而难民的安置,又取决于京师中的富户捐助的程度,所以崇祯皇帝让王承恩每日一报。
崇祯皇帝一听,才发现天已经暗下来了,是每日一报的时间。于是,他让王承恩把奏章给他看。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让钟进卫也看看义捐的情况。
钟进卫从王承恩手中接过一看,这个奏章写得很清楚,今日捐助现银多少,物资折价多少,登记用工多少,以上几项累计多少。然后还有难民数多少,义捐用工够难民支撑到什么时候,这些全部都一目了然,特别还有注明粮食,衣物,火炭的数目,这些是难民当前的必需品来的。
钟进卫看完后,笑着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能支撑十万余难民耗过一个多月,现在义捐才进行七天左右的时间,有这么多,也算是可以了。”
“钟师傅,你不知道,现在每天捐助的总数已是下降趋势了,后续情况不容乐观。”崇祯皇帝的脸上丝毫没有因为钟进卫的宽慰而有一丝笑容。
“现在马上是一月了,待到天暖起来,至少还要两个月之多,如果有倒春寒,说不定持续寒冷的时间会更长。”王承恩也在一边帮崇祯皇帝解释形势的严峻。
“哦,这样啊,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这么长的时间缓冲,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钟进卫安慰道,忽然想起自己路上想到的事情,就又对崇祯皇帝道:“陛下,朝廷可以以工代赈,来缓解难民的压力。”
“钟师傅,以工代赈,也得要有钱啊。”崇祯皇帝叹道。
“陛下,臣或许有办法,有些事,臣正想跟陛下汇报呢。”
崇祯皇帝想起之前钟进卫就说有事,只是被王承恩打断,于是,赶紧道:“钟师傅,有事速速道来。”
“陛下,是这样的,臣在阎应元家住了两天,了解了一些民间的情况,臣想跟陛下说说。”
崇祯皇帝听了,略微有点失望,以为是有什么好主意,不会是一些鸡皮蒜毛的事情吧。
钟进卫看出崇祯皇帝脸色的变化,知道他可能有点不重视,于是,他对崇祯皇帝强调道:“陛下,这个事情关系到臣后面想说的改善百姓生活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先讲一下。”
崇祯皇帝一听阎应元家里的事情能改善天下百姓生活,这可是大事,坐直了身子,竖起耳朵,想听听钟进卫到底要说什么。
王承恩也感到很好奇,不过,他对钟进卫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他不会无的放矢,于是,也竖着耳朵听。
“陛下,臣在阎应元家了解到一组百姓生活的数据:一个平民大概一两五钱银子左右过一年,一个人一年大概需要盐五十斤才能维持身体不会虚弱。而平时的盐价不定,五十斤盐,贵时需银五钱多,贱时也要四钱不到点。盐钱占了普通百姓生活成本的百分之二十七到百分之三十七,剩余的大半部分用于购买粮食。一年下来,基本上没有银钱再买其他物品。所以,老百姓一年到头,过年的时候如果有一身新衣裳,都是欢天喜地的事情。”
钟进卫一口气把阎应元家了解到的信息都传达给了崇祯皇帝,但崇祯皇帝和王承恩都没有特别的反应,没听出非常重要的东西啊。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眨眨眼睛,有点迷惑,不知道自己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只好开始细细讲解:“陛下,首先,盐钱在百姓的生活中,所占的支出是不是多了点,这是必须的生活物品,占了这么大的支出,百姓还有钱买其他物品么,他们的生活能好么?”
“钟师傅说的有理,但盐税自古以来都是朝廷的一大收入来源,如果价格太低的话,朝廷就收不到多少税了。”崇祯皇帝解释道。
“陛下,朝廷收税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钟进卫追问道。
从大道理来讲,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往往不是。崇祯皇帝一下不知道怎么跟钟进卫解释。
钟进卫也不等崇祯皇帝的解释,直接道:“陛下,盐价定的高,其实收的税也不一定就多。”
“此言何解?”崇祯皇帝不明白了,很浅显的道理,怎么可能会是错的呢。
“陛下,您听说过私盐么?”
这个,当然听说过,只要是当皇帝的,就没有不知道私盐的。
“官府的盐价定高了,就会有私盐的买卖空间。说句实话,陛下,官盐要定的太高,老百姓承受不起超出购买能力范围的必需品价格之后,无论朝廷怎么禁止,都会有人去购买私盐,因为私盐便宜啊,而且,据说私盐比官盐的品质还要好。”
崇祯皇帝正在考虑这种百姓算不算刁民的时候,钟进卫继续讲述他的理由:“陛下,如此一来,私盐这部分内容,朝廷是不是就没有征税,这部分税就白白的没了。”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一讲,觉得官盐定的太高,私盐就越猖獗,私盐越猖獗,朝廷收的税就更少了,是这么个道理。
钟进卫说到这里的时候,转身问一边的王承恩道:“王公公,你们东厂是否有对全国主要地区盐价的调查报告?”
王承恩看看崇祯皇帝,这种情报也是绝密之一,在皇上面前,可不敢私自的说。
崇祯皇帝显然对钟进卫没有什么想隐瞒的,而且他自己其实也是不知道。于是他也问王承恩道:“大伴,可有这个报告?”
“陛下,是有这么一份报告,是天启年间时为调控两淮盐价所做的查探。”王承恩据实回答道。
崇祯皇帝问出结果来了,就看向钟进卫,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钟进卫见王承恩说有,他也不想让王承恩拿过来看,那个奏章肯定是没有加标点符号的,才懒得看呢。
钟进卫直接问王承恩道:“王公公,您应该看过那个报告,我想请问下,一般来讲,私盐和官盐价格的比例是多少?”
“私盐和官盐价格之比约是一比二到一比四左右。品质相差大的比例就少一点,品质相差不大的,价格就相差大一些。”王承恩如实回答道。
“好,我再问您,全国的人口一年所需的食盐约需多少斤,官盐的销量是多少斤?”钟进卫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王承恩沉默了下,心里快速进行估算,然后答道:“大明一年所需食盐大概在十八亿斤上下,官盐销量基本是固定的五亿斤左右。”
也就是说,私盐一年大概的销量是十三亿斤,占了官盐销量的三倍左右。
钟进卫问明白了情况,就转身向崇祯皇帝道:“陛下,您应该可以看出来了,朝廷一年,要损失多少盐税。而这,就是因为官盐定价太高,给了私盐售卖空间的结果。”
钟进卫又给崇祯皇帝算了一笔账:“假定官盐降价一半,销量上升一倍,收税就和现在相差不多,但百姓付出的生活成本就降低了一倍,朝廷还有三亿斤的盐可以再收税。百姓和朝廷都能得利。这就是降低官盐价格的好处。”
崇祯皇帝越听到后面就越是吃惊,要按照钟进卫的算法的话,降低官盐价格,挤掉私盐,好处有这么多啊。
其实还不只这点好处,崇祯皇帝不知道而已。还有因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比如拿原本买盐的钱又去买其他物品,或者买多点盐去腌鱼之类,促进其他行业的繁荣等等。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又有点疑惑,就问钟进卫道:“降低官盐就可以实现了?”
第一百零二章 袁世振盐政
“陛下,我知道每个朝代对私盐贩子都是决不手软,严厉镇压的。但不管如何镇压,也还是有私盐贩子的存在,是不是?”钟进卫反问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他知道钟进卫是有想法,所以才会引出这个话题,很是期待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出来。
钟进卫见崇祯皇帝点头,就继续道:“陛下,武力镇压不行,就可以用市场手段来挤压,管叫以后一个私盐贩子都没有。”
什么,一个私盐贩子都没有,这怎么可能。崇祯皇帝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他马上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何为市场手段,真有如此厉害?”
“其实很简单,还是之前臣说的,把官盐价格定到私盐的价格上,这么一来,就算私盐质量再好,又还有多少人还敢冒风险去买私盐?又还有多少人,会为了一点点贩私盐的利润,去冒杀头的风险。看是官盐价格降低,收的税会少,其实量上来了,收的税一点都不少,还能让老百姓少掏点买盐的钱,用我那个世界的一句广告语: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钟进卫看大殿内只有他和崇祯皇帝以及王承恩三人,就没有顾忌的说我那个世界了,只所以又重复这个内容,就是想给崇祯皇帝灌输市场观念,灌输经济战模式。
崇祯皇帝颇为意动,王承恩对这方面却比崇祯皇帝了解的多,他对钟进卫道:“大明自嘉靖以来,采取增加引目,提高引斤等手段想增加官盐销量,但竞争不过价廉质优的私盐,所以朝廷有心无力。倒是前些年的袁世振盐政革新,多收了许多盐税上来。”
“切,朝廷还怕比不过私盐的价廉质优?人家是冒着杀头的风险,朝廷有技术,有人力,随便玩玩都能玩死他们。对了,你说这个袁世振的盐政革新,是怎么个回事?”
王承恩看看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也颔首示意,他也不清楚这个事情,毕竟当皇帝的时间太短,事情太多,不可能顾及到方方面面的。
王承恩见两人都想当他的听众,就略微清了下嗓子,根据记忆介绍道:“这个袁世振,字抑之,号沧孺,万历二十六年第三甲进士,任山东司郎中时,提《盐法十议》,后任疏理两淮盐法道、山东按察司副使,推行纲法。”
“什么纲法?”崇祯皇帝问道。
“奴婢正要解释。”王承恩向崇祯皇帝躬身道,“纲法内容就是把持有大量盐引的盐商编为十纲,每年官府向其中一纲的盐商兑换二十万张旧盐引,同时,向其余九纲的盐商征收合计一百八十万张新盐引的盐税。以后只有纲册上有名,才能依据纲册上旧引之数来买新引,才能到指定地区经营食盐业务,还可世袭,纲册上无名的则不能再经营盐业。”
钟进卫听的眉头皱了起来,但王承恩没有说完,他也就不说话,继续耐心的听着。
王承恩继续介绍道:“袁世振还废除过去三种不合理的附加税,招募兵勇与盐场灶丁结营联防,采用连坐法专门扑捉私盐贩子。”
说到这里,王承恩看看崇祯皇帝和中兴伯,最后总结道:“他在任四年,共入太仓二百八十六万三千六百四十二两,边仓一百五十六万三千六百二十四两。盐商还交助辽饷银二十三万余两,国库存钱利息也有十一万余两。”
看来历史上有名的人,智力都不是盖的,银两的零头都记得清楚。
崇祯皇帝听到银子,两眼发光,朕缺的就是银子啊!
钟进卫却在一边冷笑,道:“我看这个人不怎么样,这里面有猫腻。”
王承恩一怔,有点不服气的道:“何以见得,昔年魏忠贤党羽诬陷袁世振贪赃,将其送入扬州府大牢,但查无实据,最后给袁世振扣个募兵、建准提庵靡费银二万两的罪名,强迫袁世振还款。两淮盐商感激袁世振的功德,还代缴了这笔冤枉钱。”
“哈哈哈。。。”钟进卫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崇祯皇帝和王承恩都看着他,难不成这样都会发疯?
钟进卫觉得王承恩证明袁世振的功德,在他看来,刚好又是一个罪证,真是搞笑。
“钟师傅,你笑什么?”崇祯皇帝皱着眉头问道,倒不是怪钟进卫御前无礼,而是觉得钟进卫笑得莫名其妙。
钟进卫见崇祯皇帝发问,就收住笑声,回禀崇祯皇帝道:“陛下,臣觉得王公公的论点,恰巧又是他的一大罪证。或许臣理解错了,臣把所想的都说出来,陛下和王公公都可以看看,臣说的有没有道理。”
“好。”崇祯皇帝颌首。
“在臣分析之前,有一个前提,臣先问下王公公。”钟进卫说完,也不待崇祯皇帝同意,就转向王承恩问道:“王公公,我想问你下,大明天下,最富有的一类人,是什么人,有没有两淮盐商的份?”
王承恩没想钟进卫会问这个问题,不过要真说富有的话,基本上人人都知道,盐商有钱。有名的扬州瘦马产业,就是盐商斗富的一个产物。王承恩点点头,表示肯定钟进卫的问题。
钟进卫又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您可能不服气,臣以为那些盐商比您还有钱。”
不能说钟进卫是挑拨,那时候的盐商真的比皇家还富,更何况是这个穷的叮当响的崇祯皇帝。到崇祯后期,据说崇祯皇帝的衣服都是让自己的皇后补的,免费的那种。不像满清道光和咸丰两位奇葩,爱穿有补丁的衣服,一个补丁在五两银子到数百两银子之间的成本。
不等崇祯皇帝有所表示,钟进卫按着自己的思路说道:“盐商有钱,而且是很有钱,这点大家都没意见。那么我们接下来分析这个袁世振的政策。”
钟进卫伸出左手,握成拳头,然后伸出一个指头道:“第一,把大盐商变成十个部分,轮流给盐并缴税,这个盐和税的关系我们不说,就说他接下来的,只有纲册上有名,才能依据纲册上旧引之数来买新引,才能到指定地区经营食盐业务,还可世袭,纲册上无名的则不能再经营盐业。这是什么,这是垄断。”
“什么叫垄断?”崇祯皇帝问道。
“垄断就是只有这几家可以卖,别人都不允许卖。”钟进卫略微解释了垄断之后,继续道:“这样一来,这些盐商有了这个垄断的特权,价格想定多少就多少,反正只有他家有,而食盐又是民之必需品,非买不可的。这就造成了盐商愈来愈富,钱多得花不完。”
崇祯皇帝一听钱多得花不完,两眼直放精光。
钟进卫继续伸出第二个指头,道:“所谓的废除不合理附加税,对朝廷来说,合理不合理,我们不知道;但对盐商来说,只要是收税的,一定是不合理的。这废除税收,肯定是对盐商有利的,这点可以肯定,结果是他们会更富。”
钟进卫伸出第三个指头,道:“结营联防,抓捕私盐贩子,表面看起来是正常的一种朝廷行为,但结合上面的两点来看,却又是对盐商有利的一种措施,强化了他们的垄断地位,结果又是盐商会更富。”
钟进卫最后伸出第四个指头,道:“两淮盐商感激袁世振的功德,代袁世振还款两万两,如果说用此举来证明袁世振得民心,还不如说他更得盐商之心。能给盐商带来如此财富之人,要换作我是盐商,不但会替他还钱,还会出钱替他活动关系,让他留任。”
最后,钟进卫晃晃左手的四个指头道:“这四点,就是我的看法。”
王承恩听的汗流直下,原来还可以这样想,不过王承恩不得不承认,中兴伯说的也有道理。
崇祯皇帝恨不得把那些富的流油的盐商一个个全部抄家,自己也能缓口气,说不定朕的户部尚书比朕还高兴呢。
钟进卫忽然又来了句:“再说,这些盐商平时卖盐,说不定还会掺进私盐来卖,更是赚钱。”
崇祯皇帝霍得一下从御座上站起来,对钟进卫道:“钟师傅,那你有何办法来解决这个盐税问题,把盐中利润从那些盐商手中夺过来?”
第一百零三章 开中法
这个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王承恩自觉的去把大殿内的灯点亮了,没有让别人插手。
钟进卫没有等王承恩,他呵呵一笑,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在之前已经说过,就是用市场手段来做,降低官盐价格即可。”
王承恩在一边听到,不由得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伯,您可能不知道,经袁世振革新盐政之后,两淮一代盐业已全部由商人经营,即不再由官府售卖。中兴伯的意思是让那些商人强行降低价格?”
崇祯皇帝在上面接道:“朕看可以,他们富的流油,让他们降低价格,让利一点给大明百姓,也算是一件功德。”
钟进卫却摇摇头,道:“陛下,强行压价不好,他们必然不甘心利润减少,肯定会想出其他招数来把利润赚回去,只要他们的垄断地位不变,这种现象就不会改变。”
“那钟师傅的意思,朝廷也要卖盐来打破垄断?”崇祯皇帝只好求教钟进卫了。
“这样也不好,朝廷最好当裁判,当规则制定者,让商人去卖。按照惯例,有什么办法能增加卖盐的商人?”钟进卫先否决了崇祯皇帝的想法,然后又问了一个问题,他对明朝的盐政并不是很了解。
崇祯皇帝拿眼睛看看王承恩,王承恩知道皇上是让他来讲,于是,他答钟进卫道:“朝廷除正常渠道之外,还用过开中法,开中法又分为两个阶段。孝宗弘治前,是以粮换盐引;孝宗弘治后,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
王承恩简略的说了明朝特有的开中制度。
“为什么要分为两个阶段,用粮换盐引不是很好么?”听王承恩这么一说,钟进卫也想起开中法这个东西,只是了解一点而已,并不清楚这个演变。
“因为用粮运到所需之地换盐引,所换到的盐引又可能换不到盐,常要排队等候,运粮之人等不起,常亏损,所以此法日渐少人运粮,迫不得已,只好让他们直接用银买盐引,朝廷收到银两之后,再拨给所需之地自己买粮。”王承恩细心的解释道。
“我晕,你们是怎么想出来这招的,这些脑子都有病。”钟进卫对这些明人的行为感到有点无法想象。
“钟师傅,何出此言?”崇祯皇帝不解的问道。
“陛下,我敢断定,这个户部尚书叶淇;肯定是盐商代理人,他是哪里人?”钟进卫转身问了王承恩一个问题。
“山阳人氏。”王承恩答道。
“山阳?没听过,是两淮的么?”
“是的,在江苏北部,江淮平原东部。”
“这就是了,他是为他家乡的人谋福利,良心大大的坏。”也许是抗日电视剧看多了,钟进卫不小心用上了一句鬼子的台词。
崇祯皇帝已经问了好多问题,都不想再开口了,用眼睛示意钟进卫解释。
”陛下,这个户部尚书只是因为盐引积压,就改了法子,这个法子明显有问题。他完全可以增加食盐产量来消化这些盐引,但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折成现银直接买。这对朝廷其实一点好处都没有,对他们这些当官的,那些盐商却都有好处。”
“有何好处?”王承恩主动接过配合钟进卫的角色,问钟进卫道。
“第一,盐商少了收粮运粮的不可控风险,直接用盐买,让他们节约了成本。”
“第二,粮食变成银两之后,有关负责的官员可以伸手贪点,大家都有好处。”
“第三,朝廷收到银两后,拨到所需之地去买粮的时候,有关官员又可以漂没一点。”
“第四,银两到了所需之地后,到底会用多少银两去买粮,又是一个问题。”
钟进卫最后总结道:“所以,看似国库银两多了,但其实对于朝廷来说,用银换粮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崇祯皇帝震惊于钟进卫的分析,这么一说,便宜了盐商和所接触的官员,最后百姓,或者军队与朝廷当了冤大头。难怪那些官员对于此次革新个个称颂不已。
“钟师傅,你快快把你的想法都说出来吧,朕等不及了。”崇祯皇帝眼睛泛着红光,就像盯住了一个将要开采的金矿一样期待着。
“陛下,臣听了王公公的话之后,是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想法,臣说出来,陛下看看是否合理。”钟进卫谦虚的道。
“钟师傅,你再拖延,朕扣你俸禄。”崇祯皇帝假装吓钟进卫道。
钟进卫呵呵一笑道:“陛下,可别啊,臣和陛下一样也是穷鬼,手头就几百两银子了。”说到这里的时候,脑中冒出是不是也要想点法子赚赚小钱的想法。
不过不敢让崇祯皇帝等太久,直接说道:“陛下,臣以为,加大食盐产量,重新启用以物换盐的开中法,把价格定低点,让商人有利可图,对了,东北不是有战事,西北有灾情么,就让商人往这些地方运粮,然后换取低价盐引,要让小本钱商人也能用粮换盐,这个度可以具体衡量,反正就是要打破目前那些大盐商垄断就成。当然,价格不能一下放开,要慢慢的冲击现在的售盐格局,直到没有私盐的空间为止就差不多了。”
“中兴伯,您可能不知道,现在灶户经常逃亡,盐量提升不上来。”王承恩偷眼看看崇祯皇帝,见他没有一丝对自己说的话有责怪的意思,就又说道:“以山西解州盐池为例,盐丁最多时为两万余人,可现在差不多只有四百来人了。”
崇祯皇帝知道一点情况,不但灶户有逃亡,还有军户,民户都有这个现象,但没想,逃亡的情况如此严重,不禁大吸一口冷气。
谁知钟进卫却呵呵一笑道:“这个没关系,他们逃亡肯定是活不下去了。只要我们改变政策,不但让他们活下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