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的进展,并没有太多出乎意料之外的地方。哥萨克和建虏余孽的联军,没有继续南下。但草原上始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年底过冬之前,终于有一些小部族扛不住压力,正式提出归附大明。
大明给出的答复就是仿科尔沁族之列,其首领受册封,进京享受荣华富贵。其部族所在则建城,并由大明野战军团前移,实施防卫任务。政事由大明所派官员主管,蒙古部族中的才智之士为辅。
有人带了头,蒙古草原上就像河堤决了口子,不断地带动其他部族向大明主动提出归附的请求。
大明是来者不拒,统统按照此列办理。让钟进卫没有想到的是,之前很早就和大明交好的四子部落,反而没有动静。
经过在草原上的厂卫回报,四子部落的首领伊尔扎木不甘心就此做个富家翁,仍想着执掌四子部落,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虽然四子部落内部有声音说也要归附大明,但伊尔扎木的威望够高,有他在,始终没有让归附大明的声音在四子部落成为主流。
既然是这样,钟进卫也就不客气了。他当即下令,让伊尔扎木伤势复发,去找他的长生天去。
就在过年之前的几天,草原上的一份急递传到京师,摆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
崇祯皇帝很快召来了他的重要臣子,对他们宣布道:“四子部落首领伊尔扎木伤重不治,其部要求仿科尔沁族之例,归附我大明。”
说完之后,他哈哈大笑起来,底下的臣子也跟着笑起来。因为这么一来,草原上蒙古诸部都已归附大明。也就是说,大明的版图,至少在名义上是囊括了蒙古草原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又添开疆扩土之功!”首辅温体仁首先向崇祯皇帝恭喜道。
其他臣子也纷纷凑趣,不甘落人之后。
崇祯皇帝转头看向钟进卫,笑着说道:“没想到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钟师傅就取得如此成就,朕是深感意外啊!”
“这都是大明的国力所致,陛下的天威所慑,臣才能轻易建功。否则要是臣身为朝鲜人,就算再是绞尽脑汁,蒙古人也不会就范啊!”钟进卫自然不会居功,轻易地转移了功劳。
文华殿内的人一听兴国公把朝鲜拿出来说事,不由得都哈哈大笑起来。君明臣贤而后国强,这就是大明目前的形势。
第八百六十三章 有无学问
崇祯六年的最后一天,所有人,包括崇祯皇帝一家,也是祭拜祖先,然后吃年夜饭。
崇祯皇帝受钟进卫的影响甚多,在其家人面前,并不保持庄肃的表情,而是和和气气、开开心心地过着年。
朝廷一年比一年有钱,皇室的小金库也逐年丰盛,这让周皇后很是感慨。现在的自己,不需要为崇祯皇帝的衣服操心,破损了换件就是。
年夜饭的丰盛,对比以前过年时候的拮据,更是能直观地反应出生活条件的改善。
另外最让周皇后开心的是,崇祯皇帝脸上的笑容,愉悦的心情,也是在逐年增加。
想起崇祯皇帝刚登基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日子,又到后来为帝国的未来担心、发愁,这一切真得恍如隔世!
想到以前的难处,周皇后不由得偷偷擦擦眼角溢出的泪珠,心中一声长叹。
没想到她的这个动作,被崇祯皇帝发现了。他放下筷子,稍微皱着眉头问道:“怎么了,好好的怎么哭了?”
田贵妃和袁贵妃等人,包括太子朱慈烺都听了一怔,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向周皇后看了过去。
周皇后没想到会被发现,有点慌乱,连忙回答道:“没,没事,臣妾高兴!”
但她在说完之后,看崇祯皇帝还是盯着她看,脸上露出不渝的神色,只好坦白道:“臣妾是想起以前了,和现在一对比,不由得很是感慨!”
听周皇后这么一说,一众人都有同感,特别是崇祯皇帝。他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对一众爱妃王子说道:“是啊,朕在之前虽然有想过会变好的那一天,但从没想过,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变得那么好!”
说话的时候,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钟进卫的身影,回忆起了钟进卫那匪夷所思的出场。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了大明的命运。
以前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在一生中遇到自己的贵人,命运就会发生转折。
在以前崇祯皇帝的心里,他是从不相信这句话会与他有关。自己已经贵为皇帝,难道还有比自己更贵的人不成?
可现在,崇祯皇帝就觉得来自后世的钟进卫,就是他的贵人。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忍不住说出声道:“这一切,多亏了钟师傅啊!”
他的这话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包括边上服侍的宫女内侍。这几年大明变强所带来的好处,他们也间接地享受到了。
这个时候,在这样缅怀感慨的气氛中,所有人都停下了吃喝,默默地回想着这几年的变化。
过了好一会,还是由周皇后打破了这个静默地气氛。只见她先看了一眼自己的大儿子,然后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过了年,太子就已经五岁了,臣妾想着是否能让朝中贤能大儒来教导太子?”
崇祯皇帝一听,有点奇怪,不由得说道:“朕不是已让孙师傅来教导太子了么?”
“陛下,朝中还有一人,他的才能无人能及,由他来教导太子,说不得更好。”周皇后见崇祯皇帝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无奈之下只好进一步细说道。
崇祯皇帝一听,涣然大悟地道:“哦,皇后是说钟师傅啊!他这人有点怪,经史子集背不出一点,就算写字,也是一手烂笔字。”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点点头道:“皇后说得也不无道理,虽然他不懂这些,但他也确实有才华,并且这才华是我大明独一无二的。”
他看了太子一眼,接着又转回头,对周皇后说道:“钟师傅在言谈举止之间,就教了朕很多道理。如若由他来教太子,或者确有奇效。朕在年后问问他,如若可以,就让他抽出时间来教太子。”
“臣妾多谢陛下!”周皇后一听,连忙准备起身致谢。
崇祯皇帝一见,伸手摆了摆,阻止了周皇后的行动。他笑着说道:“太子也是朕的儿子,皇后又何须多礼。”
谁说皇室无亲情,只要不妨碍到帝国根基,不图谋权力,皇帝也一样是人,一样会对自己的老婆孩子有感情。
特别是在现在的大明,皇帝的儿子也早已定好了出路,除太子以外的皇子都将封建海外,不会对大明本土皇位交接产生影响,皇室气氛就显得更是和谐。
在年后崇祯皇帝第一次见到钟进卫时,他就向钟进卫提出了这个要求道:“钟师傅,朕想让你在平时教导下太子,如何?”
他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没把握。因此钟进卫的例子实在太怪,说有学问也可以,说没学问又可以。让钟进卫来教太子,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局面产生,还真不好把握。
钟进卫咋一听,先是一愣,然后想了下,却有点出乎崇祯皇帝的意料,他一口就答应了下来道:“臣遵旨,不过臣有一个要求。”
“哦,钟师傅有何要求,尽管说来。”崇祯皇帝听钟进卫有条件地一口答应下来,稍微有点意外,他很想听听钟进卫有什么要求。
钟进卫稍微显得有点不自然,不过马上又恢复了正常,坦然地对崇祯皇帝道:“臣那文学水平如何,陛下是知道的。因此有关经史子集,论语孟子之类的,臣一律不教。臣就只讲故事,教一些管理学的知识。这样可好?”
就是钟进卫想要求教那些东西,崇祯皇帝也不敢让他来教,那是误人子弟。
不过他对钟进卫的其他本事,倒是真心佩服的。现在听钟进卫这么一说,他都想听听。因此他马上同意道:“好,朕都同意。”
这么一定下来,钟进卫就很快走马上任,又担任起太子的老师。
在他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崇祯皇帝悄悄地过去旁听。没想到一听之下,他也入了迷。以至于钟进卫后续的讲课中,出现了皇帝和太子同堂听课的情况。
钟进卫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其实是模仿后世上大学期间,政治课的老师能把枯燥无味的课程讲得无人缺课那种教学方式。
这种轻松、愉快的讲故事方式,加上钟进卫在大明有足够的经历,和他那多了几百年的知识,让崇祯皇帝父子听入迷也就不奇怪了。
第八百六十四章 蒸汽火车
崇祯七年,并没有突发大事发生。朝中大臣的精力,都集中在藩王封建北美之事上。
只有钟进卫,还分出一些精力去干其他事情。比如蒙古各部族已归附大明,但这是去年末的事情。因此天气严寒,很多事情都拖到了今年才得以实施。
大明北部疆域,陆续北移。大明的野战军团和地方军队开始招收蒙古百姓,按照其精锐程度分到不同的军队系统中。而后驻地往北移动,以草原上筑城,布网式的方式缓慢前移。
倒霉的左良玉听到他的同僚都升任了总兵官之后,心中更是懊悔自己当初一时起了贪念,放走了多尔衮。
他的任务始终不变,不追剿了多尔衮,他就无法得胜回京。不过趁着大明吞并各部蒙古部族,重新调整北疆疆域的时候,他彻底休整了半年多。
等钟进卫把北疆的事情理出一个初步的头绪之后,他不得不再次出发,前往更北方去寻找多尔衮的踪迹。
不过因为有哥萨克的搅和,这次出发,他也补充了一部分新军。另外还增加了更多擅长在草原上追踪、适应在北方气候中生活的蒙古族士兵。
钟进卫把草原上的事情忙得差不多时,已是崇祯七年中夏了。
阎应元率领的北方舰队仍然没有影子,朝廷等不及北方舰队返回,再不派出第二批藩王就蕃的话,这年就要耽搁了。
不过幸好第二批北方舰队已经组建完毕,虽然战力比起第一批来说,肯定要有所不如。
但因为已经有先例出发去北美,沿途的补给点经过第一次对路过舰队的补给,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什么物品缺失,什么东西的需求量大,都得到了检验。舰队一过,补给点就有船只返回大明通报,朝廷早已派出补给船进行过调整储备。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第二次的藩王就藩,比起第一次来,心中不慌,诸事皆有条理。
因此,第二个就藩北美的河南洛阳福王,在中夏时分启程前往北美。
沿途的百姓虽然还是出来看稀奇,但已经没有去年唐王封建时候的热情。而福王的队伍,也因为已有唐王就藩在前,心中也淡定了不少。
钟进卫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到藩王封建北美一事上,因为一切皆有定法,由其他官员照章办事即可。
在私底下,他指导着阿奇的化学实验,帮阿奇审核她要发表的文章,使得阿奇的名声开始在大明有志于化学研究的读书人中传了开去。
钟进卫自己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各类研究所的巡视工作之中,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时能给研究所的研究员以点拨,从而加快研究工作的进展。
在研究所的主导之下,大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钢铁产量不断地攀升,特别是各种钢的实验、产出,使得诸多行业得到受惠。
这一日,崇祯皇帝领着内阁成员、六部尚书驾临动力研究所,前来观看兴国公极力推荐的火车原型。
锦衣卫的大汉将军布满了动力研究所的周围和所里的各处要道,而研究所所长方以智则领着研究员们站在研究所的大院子内等候。
这个院子很大,是后来扩建过的。绕着院子的内圈,有一条后世人很熟悉的铁轨铺在地上。
在方以智他们附近的轨道上,停着一辆很简陋的蒸汽火车。原本按照方以智和研究员们的意见,是想打造的好看一些,再画些图像上去,以彰显其不凡,也便于恭迎圣驾。
但是,钟进卫却制止了他们这么做,让他们把心思用在蒸汽机的改进上面,虚头把脑的东西就不要搞。研究员,做得是学问,不是逢迎拍马。
钟进卫虽然没有说得很重,但这意思却是明确的,让方以智等人很是惭愧。也因此,这火车原型并没有进行艺术加工。
崇祯皇帝兴冲冲而来,一到之后,便对这火车充满了好奇。等方以智他们行礼完毕,他便走出走廊,浑然不顾秋日太阳的强烈,来到火车前面细细观赏。
这个时候,自有人上前给崇祯皇帝做介绍。如果换作其他人,可能这个表现的机会就轮不到方以智了。因为对于火车这事物,钟进卫显然更有资格,地位也更高。
但钟进卫和别人又不一样,他早已和方以智说过,让他给崇祯皇帝介绍。这使得方以智非常感激,暗自庆幸有这么一位好国公。不但能指点他研发,还给了他表现机会。
崇祯皇帝听着介绍,看着这个蒸汽机头拉着长长的一串车厢,而且这车厢上面还堆着大量的煤炭。他不由得问道:“这真能拉动这么多满载煤炭的车厢?”
“陛下,请移步走廊一侧,臣让人试验给陛下一观。”方以智恭敬地回答道。
崇祯皇帝很有兴趣,当即对跟在身边的大臣说道:“走,诸卿随朕到一边去看这蒸汽火车!”
当他走回走廊之时,才发现钟进卫竟然一直待在走廊上,并没有一起过去观看。崇祯皇帝当即笑着道:“钟师傅,你这火车是拉出来溜达溜达的时候了,不紧张么?”
“陛下,臣都坐过电力火车,就更不用说这蒸汽火车了!”钟进卫云淡风轻地回答道。
崇祯皇帝听了一怔,转头看看身边的大臣们,仿佛就没听过钟进卫这话。接着他笑着站到钟进卫的身边去,然后让方以智那边开动蒸汽火车给他看。
这些大臣们一看要启动蒸汽火车,不由得都对院子里的情况全神贯注起来。对于他们来说,这开动情况还是非常好奇的。
崇祯皇帝见他们那样子,不由得凑近钟进卫,低声问道:“钟师傅,刚才说得电力火车是怎么回事,更为高级么?”
钟进卫无声一笑,低声回答道:“比这蒸汽火车当然要高级得多了,一个时辰能走一千两百里路。”
他说得是高铁,换算起来就是这么一个速度。让崇祯皇帝听得张大了嘴,惊呆在了那里。
也不能怪崇祯皇帝这么失态,毕竟这种速度对于古代人来说,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第八百六十五章 电
内阁首辅温体仁在刚才其实已经听到了钟进卫说得话,知道肯定又是一种神奇的好东西。不过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崇祯皇帝都没主动问,他也不好过去八卦。
但就算这样,他也一直关注这边。当他看到崇祯皇帝和兴国公耳语几句之后,竟然失态到张大了嘴巴,不由更是好奇。
温体仁暗自决定,找个没人的时候,一定要问问兴国公,这电动火车到底是什么好东西?
那边的崇祯皇帝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正准备再问问钟进卫有关电力火车的细节时,“呜。。。”一声汽笛长鸣,蒸汽机头喷出大量的蒸汽,火车开始慢慢地启动,“哐珰哐珰。。。”的声音也由缓到急地慢慢开始加速。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在大明君臣的关注之下,蒸汽火车轻松地拉动后面挂着的诸多车厢,开始在院子中循环开动。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蒸汽火车的速度慢慢地变为匀速。虽然速度不是很快,却让一众大佬纷纷满意。
因为如果是马拉一个车厢的重物,也不可能快起来,更何况这火车还拉了那么多车厢。
在火车的嘈杂声中,大明的高级官员纷纷在评头论足中,但崇祯皇帝的脑中却记挂着钟进卫所说的那什么电力火车。
因此,等他回到文华殿之后,早早定下了先行试建京师到天津卫的铁路,然后就单留下钟进卫准备问话。
温体仁自然料到了崇祯皇帝的目的,找了个理由也要留下来。
对于温体仁,崇祯皇帝倒没觉得有保密的必要,因为他也知道钟进卫的来历。因此,文华殿内就剩下了他们三人。
“钟师傅,你之前所说的电力火车,能打造出来么?”崇祯皇帝带着期望问道。
让他失望的是,钟进卫摇了摇头道:“陛下,电力火车比起蒸汽火车,对科技要求更高。以目前大明的科技水平来说,还远远达不到,现在甚至连电都还没有!”
温体仁在边上一听,连忙追问道:“何为电力火车?”
崇祯皇帝一脸的失望,见温体仁问话,就给他复述了一遍钟进卫对他说过的电力火车速度。
温体仁一听,便明白崇祯皇帝为何会那么吃惊了。如果这种电力火车真研发出来了,大明这疆域还会怕太大而不能掌控?
他记得刚才钟进卫所回答崇祯皇帝的话,连忙再次追问道:“兴国公,电又是什么?”
“也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闪电一样的电。”
钟进卫的回答虽然比较专业,但上次他讲述蒸汽机的时候,也曾说过类似的概念,因此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差不多都能理解钟进卫所说的意思。
这又让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吃惊了,闪电都能用。而且听钟进卫的意思,好像这电还是个基础的东西。于是,崇祯皇帝吃惊地问道:“钟师傅,这电能造出来?”
钟进卫点点头,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这电要造出来很容易,电磁感应就行,难得是造出来后如何用,涉及到很多东西,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才行。”
温体仁很是敏感,从钟进卫的话中好像还得到另外一些信息,他又问道:“兴国公,这电是不是也会有很多用处,而不单是电力火车?”
钟进卫一听,笑着点点头,转向温体仁说道:“温大人所言极是。这电如果用于我刚才所说的那种快速的电力火车,估计还得几百年的时间,技术难度太高了。但电这种东西却可以用到非常多的方面,非常非常的有用,是很多行业的基础。”
崇祯皇帝从来没听过钟进卫如此强调一样东西,他马上忘记了刚才的失望,向前倾斜着身子,稍微急切地问道:“钟师傅,这用处到底有多大?”
钟进卫略微一想,便提醒崇祯皇帝道:“陛下,还记得臣刚来之时所带的手机么?那手机图片里面夜色下亮着的光,都是电发的光。”
崇祯皇帝一听,仔细一回想,果然有这么一回事。钟进卫的手机上,有高楼大厦,有各种炫色的亮光,虽是黑夜,却如满天星光落地。
他也知道一个时辰能跑一千两百里路的电力火车太过遥远,但如果能达到钟师傅手机中的那些电力应用,也是好的。
“钟师傅,你能把电造出来,让他发光么?”崇祯皇帝这次又是带着期望问道。
让他高兴的是,只见钟进卫微笑点头,回答他道:“臣正有此意,想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大明科技方面。电是基础,只要能应用出来,必然会是蒸汽机之后的又一次巨大腾飞。”
正当崇祯皇帝开心之余,钟进卫又提醒道:“陛下,但此事也不能操之过急。臣在家乡时只是学过一些基础,而且还忘记了很多。现在只能逐步摸索,什么时候能研发出来,这个不好说。说不定要研究个几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崇祯皇帝高兴的兴致并没有因为钟进卫这话而有所降低,他仍旧满面笑容地说道:“没关系,没关系,朕等得起!”
崇祯皇帝等得起,温体仁等不起,他一听钟进卫的话,不由得再次为自己早生了那么多年而感到无比的遗憾。
钟进卫没有注意到温体仁的遗憾表情,他见崇祯皇帝还是那么高兴,就再次说道:“陛下,现在蒸汽机才开始渐渐地实用起来。因此目前最有收益的是把蒸汽机继续研发下去,推广到大明的各行各业。而电力方面,只是先期开始研发,着重摸索,进行技术积累。只有这样的侧重点,对我大明才是最有利的。”
这一下,崇祯皇帝终于收敛了脸上的笑容。不过马上他又重新露出了笑容道:“钟师傅说得对,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朕知道要循序渐进,有关大明科技方面,你来当总师傅,怎么搞你说了算!”
确实,科技方面的发言权,自然是来自后世的钟进卫最有这个权威了。由他来主导大明的科技,自然能少走很多弯路,让大明的科技突飞猛进起来。
其实,大明科技在之前就已经是钟进卫在主导了。只不过他的主要精力并不在这方面,现在大明的事情都已走上正轨,钟进卫就有更多的时间用到科技这方面来了。
钟进卫又说了一些科技方面的事情后,准备告辞之时,忽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第八百六十六章 看稀奇
“陛下,天津卫传来急递,说阎统领率北方舰队返回了。”一名内侍一进殿门,就迫不及待地跪倒在地,然后双手呈上一份急递,一边奏道。
在文华殿内当班的内侍一见,几步向前去取急递,转呈给崇祯皇帝。
文华殿内的几人一听,那还管其他什么事情,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眼前的这事上。每个人都非常好奇,北美的事到底如何,为何到现在才回来,唐王在那边又如何了?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大堆,都是迫切想了解的。
那怕是钟进卫,也是如此,很想知道情况。
只见崇祯皇帝快速地浏览完了急递,然后一边把急递给边上的内侍,示意他转给底下的臣子,一边面带兴奋之色说道:“还算顺利,这次回来,还带了一些印第安人的头领来大明。”
钟进卫第一个拿到急递,虽然听到了崇祯皇帝简要的介绍了下,但他还是先展开急递,快速地看了起来。
在急递中,阎应元只是简要地说了下大概的经过。
在去年前往北美的途中,虽然沿途有补给点,但还是在海上损失了两艏船。并且舰队前往北美的途中,刚巧遇到了西班牙舰队在攻击阿留申群岛上的一个补给点。
因为大明火炮性能的优越,在岸上炮弹打完之前,西班牙舰队倒是无可奈何。正当补给点的明军要耗尽弹药之时,阎应元的舰队出现。所有战舰一起压了上去,让没有防备的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只有少数几艏战舰逃走。
然后就一路顺利地到达了北美的温哥华地域,唐王就在这里开始扎根建国。
因为事先有过多手准备,到达北美之后,虽然有很多困难,但都被一一克服。
唐王所遇到的土著印第安人,不是被抚就是以雷霆之势干掉首领,其他为奴。
相对对付印第安人来说,大自然是唐王最大的敌人。到达北美之后,马上就是要面临过冬的问题。
在阎应元离开之前,唐王已经初步在温哥华站稳了脚跟。他准备在过年之后,也就是今年开始向四周扩散其藩国疆域。
急递中的内容有限,大概也就只有这么多了。更细的方面,要等阎应元到京师之后,才能进一步了解。
文华殿内的君臣就此事商议之后,便先把唐王顺利就藩的事登上邸报和《明报》,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天下。
并且还在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明报》上进行了说明,后续将连载有关藩王就藩北美一事。
在短短一日之内,北方舰队从遥远的北美返回,并带来了那边土著人的消息,一下就在京师传开了。
这么一来,京师上下,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殷切地盼望阎应元的队伍早日到达京师。
当这一日来临的时候,街道上又站满了京师的百姓,准备一睹北美印第安人的模样。
“大哥,你走南闯北多了,不比我和二哥基本上都待在京师。你说这印第安人到底是长得啥模样,会不会和上次被兴国公抓来的西夷一个样?”壮汉有点好奇地问商贾道。
他们三人就坐在临街的酒楼二楼,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聊着天,等着看稀奇。
也是这几年的光景好,又不时得到商贾提点,壮汉和矮个子赚了不少钱。因此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砸钱先预定了座位,这样就不用再站街上去挤了。
这也是有一部分达官贵人并不热衷,否则就算壮汉再有钱,也订不到座位。
商贾听壮汉相问,就放下手中的酒杯,摸着胡子说道:“哥哥我就是再走南闯北,也没去过那隔了重洋的北美洲啊!你这个问题,哥哥还真不知道!”
矮个子自从兴国公灭了建虏之后,性格就开朗了不少。他倾斜着身子,靠近商贾这边猜道:“不会是像黑得像炭一样的昆仑奴吧?”
壮汉一听,马上反驳道:“不可能,昆仑奴来自昆仑,可不是那北美洲啊!”
商贾看看这两个结拜兄弟,好像都不服气对方的观点,准备斗嘴的样子,不由得说道:“到底如何,过会就能看到了,现在瞎猜也没用。”
听大哥说得有理,壮汉和矮个子就息了这个话题,先吃喝起来。
但过一会,壮汉又来了兴致。他的脖子微微一伸,就伸到了桌子中间的上空,凑近两个结拜哥哥道:“听说唐王在北美站住脚了,这里面会不会有发财机会?”
这话题倒是不错,矮个子连忙拿眼看向商贾,准备听听大哥的看法。
商贾一听,想了一下,然后有点遗憾地道:“那边百废待兴,能赚钱的地方肯定很多。可是有国企在,我们也争不过他们。”
他说完之后,伸出两只手开始扳着手指数道:“各类铁器、水泥。。。”
听商贾数着这一件件赚大钱的东西,壮汉眼馋之余却无可奈若。最后只得无奈地叹了口气道:“真是朝廷的亲儿子,好处都让他们占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这些东西都是国企出钱给研究所,然后搞出来的东西。人家要赚这个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难道人家出力,最后让你来赚钱?”矮个子听不下去壮汉的抱怨,就反驳他道。
壮汉被矮个子说得脸色微红,把头缩了回去,讪讪一笑道:“我这不也是说说而已嘛!不过说真的,那研究所要是能让我投资,我绝对会投,而且投大钱进去。”
商贾在那边一听,不由得笑道:“好了好了,白日梦就别做了。就你那几个钱,还想投资研究所?与其做这白日梦,还不如赶紧生几个崽,让他们读幼学,考进研究所去!”
矮个子一听,脸上带着一点自豪地道:“可不!我那两个小兔崽子都上了幼学,成绩还都不错,说不定有希望能考上!”
在壮汉羡慕之余,商贾又说道:“其实北美发财机会非常多,但关键是没船,只有等几年后,看各船厂能不能有余船可卖吧!”
其他两人听得点头,然后就这么东拉西扯地聊着天,忽然听到街上一阵骚动,然后还听到有人说:“来了,来了”
三人也顾不得喝酒聊天了,马上从边上的窗口伸出头,往街上望去。等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刻看个稀奇!
第八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印第安人
虽然楼底下经过的队伍中,全都是穿着大明服饰的人,可所有人都能一眼就看出来,坐在敞篷马车里的一群人,肯定就是那北美的印第安人。
因为这群人虽然和大明百姓穿着都一样,但其动作习惯,神态举止方面全都和队伍中其他人不一样。仿佛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一幅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比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