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不久之后的辽东,还会增加大量人口,就是北方各省淘汰下来的将士和各处卫所的军户。一则是充实辽东汉民,二则减轻北方各省的粮食压力。毕竟这几个省份全都受灾严重,能安置到辽东去是最好的,因为至少那边有大量土地可以分配种植。

事情说着说着,崇祯皇帝的眉头也皱得更紧了,他对钟进卫道:“钟师傅,前几日已经议过,现在是解决北方军队问题的最好时机,因此各项事情又不能暂缓。还有修建各处大型补给点,也缓不得。而这一切,都需要粮食。”

说到这里,他又带了一丝希望,看着钟进卫问道:“钟师傅,你可有收获?”

原定的任务之一,就是让钟进卫去视察新的农作物,因为这个内容,他最为熟悉。

钟进卫看殿内三人都露出极为关注的神态,不由得微微苦笑道:“是有收获,但对于目前的情况帮助较小,大面积的收获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有可能。”

说到这里,钟进卫就拿出自己在昨晚总结的一份奏章,让内侍转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听了钟进卫的话,已露出失望之色。以后怎么样可以先不管,朝廷最需要的是先渡过眼前这几年。

他快速看完之后,让内侍转给其他两个臣子,自己则对钟进卫道:“钟师傅的几条建议很好,朕会马上安排人去做,但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起到作用的。”

温体仁在看完之后,也跟着说道:“是啊,农耕技术的推广,水利设施的修建,都需要时间,才能显出效果。”

毕自严在温体仁说完之后,还雪上加霜地提醒殿内的人道:“这水利设施的修建,还得需要大量钱粮,这也是个问题。”

崇祯皇帝有点头疼,他无奈地道:“要是过了这几年,新型农作物有了大面积的收获,各处补给点修建完了,藩王开始封建北美,能减轻一些国内的压力,水利设施,农耕技术也都能有个结果,朕相信到时候粮食问题会大大缓解,现在难就难在当下了!”

一切矛盾都集中在了眼下的粮食问题,殿内几人在崇祯皇帝说完之后,都没有说话,文华殿一下安静了下来。

第七百九十六章 南行定局

过了一会,还是钟进卫先开口了,他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如今唯有打东南亚粮食的主意了。”

崇祯皇帝听了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但转眼又消沉了下去道:“朕记得钟师傅的这个建议,但现在市舶司才刚成立,前期肯定会有不少事情,不可能那么快出效果。”

户部尚书毕自严看着钟进卫的后背,忽然脑中灵光一闪,当即向崇祯皇帝建议道:“陛下,不如让兴国公出马一趟,前往南方解决粮食问题。臣至少有两条条理由,能说明国公此行的必要性。”

殿内三人一听,都看向毕自严,其中崇祯皇帝问道:“毕卿说来听听?”

钟进卫本人也很有兴趣,看毕自严怎么个说法。

得崇祯皇帝允许,毕自严就说开了:“第一,此主意是国公所出,因此国公最为熟悉。市舶司制度也是国公提议的,就如京师的研究所一般,由国公去转一圈,说不定都会有收获。”

“第二,国公从海外归来,在我大明官员中,自然是最熟悉东南亚各国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最合适的策略,非国公莫属。”

温体仁在边上听了,也插话补充道:“南边海上不太平,西夷、海贼肆虐。综合起来,涉及到市舶司、两广总督、东厂、锦衣卫各方面的协调。最好是由一位高级别的朝廷官员前去统筹协调,如此才能尽最大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从东南亚获取粮食。”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他看向钟进卫,自己又说了一条理由道:“钟师傅,还有交趾事宜,这么大的事情,就厂卫在主持,朕也不放心。”

钟进卫不由得苦笑,这三个人,你一句,我一句,说到最后自己是非去不可了。

他自己倒没什么意见,甚至还有一点盼望。因为他在后世,就是工作生活在广东,能回去看看明末的广东,也是好的。

但现在的关键是阎应芳又怀孕了,之前的时候,忙于对虏战事,没机会好好陪她。现在以为灭了建虏,又卸任了京营提督一职,就有时间陪了。真是没想到,情势所逼,自己又得出差了。

不管怎么样,钟进卫还分得清,陪怀孕的老婆,和为大明筹粮食,孰轻孰重。

只见钟进卫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愿意前往广东一趟,尽力筹集粮食。”

崇祯皇帝一听,当即笑着道:“由钟师傅亲自走一趟,朕是最为放心的。”

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说道:“此去最要紧的还是你自己,不要太过劳累;要注意安全,不要涉险。你要明白,对于朕来说,你比粮食重要百倍、千倍。”

崇祯皇帝已经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当他再一次说出来的时候,钟进卫还是感到有一种激动。因此,他当即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定当尽力。”

一边的毕自严见到崇祯皇帝如此看重钟进卫,心中在诧异的同时,也有一丝嫉妒。

而另外一位旁观者温体仁,却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他知道钟进卫的来历,如果让他来选,也肯定是选择钟进卫这个无价之宝。

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忽然又说道:“钟师傅,此去南边,如果能及时赶回来是最好。否则也不用担心,朕会让御医、稳婆去你府里备着。”

钟进卫听得一怔,自己好像没和崇祯皇帝提过阎应芳怀孕的事。但随即他又释然了,崇祯皇帝知道才是正常。

现在崇祯皇帝表态,他当然愿意,当即谢了。

而温体仁和毕自严则才知道钟夫人又有身孕了,纷纷恭喜钟进卫。

这事情就是一个小插曲,也算是活跃了一下气氛。接着四个人又开始商议钟进卫南行的具体事情,一直商议了好久才算结束。

钟进卫从宫里出来之后,就去了一趟兵仗局。

兵仗局掌印太监范俊听到钟进卫前来,愁眉苦脸地迎了出来。钟进卫一见,就哈哈大笑地对范俊道:“范公公,你别误会,我不是来催你的。”

范俊一听,当即配合钟进卫,夸张地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般地回道:“吓死咱家了!”

然后他又向钟进卫拱拱手,满面笑容地道:“咱家没做出那后膛枪,都不敢过去恭喜国公,这里赔礼了。”

“呵呵,口头赔礼不算,什么时候请客吃饭才是正事。”钟进卫一边调侃着一边在范俊的引导下,往里走去。

“没问题,国公指定一处地方,咱家不二话!”范俊尖着嗓子,一边走一边拍着胸脯保证道。

钟进卫看了他一眼,忽然又变卦了,只听他道:“想了一下还是觉得吃饭太麻烦,折现吧!”

范俊还正准备在脑中想下兴国公接下来会说去哪个地方吃饭喝酒,没想钟进卫却是这么一句话,意外之下,差点被自己的脚绊倒。

顾百川等人在他们两人身后,无声地笑了。国公老是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和言行,他们已经有点免疫了,不会像范俊这样,有这么大的反应。

一行人到了兵仗局的会客大厅,分别就座之后,钟进卫就对范俊直言道:“范公公,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过来兵仗局,就是有几件事情要和你说说。”

“国公请说。”范俊一听,连忙神情正经起来。

钟进卫也不和他客气,直接说道:“第一,后膛枪的研究不能松懈,包括其他改进枪械的进度,都不能松懈。”

“国公放心,咱家不会因为建虏没了就会放松的。”范俊一听,连忙保证道。

钟进卫露齿一笑,点头道:“这样就好!第二,枪械的生产还需加大产能,不但要装备边军,还要把京营手中的旧枪更新换代。”

“兵仗局已经在全力打造燧发枪。如果朝廷想早点装备边军的话,可以把京营换下来的枪给边军装备。”范俊也知道朝廷整编边军的事情,就提了个建议道。

谁知钟进卫却摇摇头道:“京营的旧枪应该会在这几个月内换掉,但并不是用来装备边军,而是卖掉。你这边必要的时候,就再征集工匠,加大产能才行,因为燧发枪的需求很大。”

范俊一听,眉头皱了起来,想着自己都不够用,还要卖掉?

第七百九十七章 李老四的婚事

不过范俊马上就把眉头松开了,自己只是一个兵仗局掌印太监,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成了,无需操心什么国家大事。

兴国公如此个说法,自然是和皇上讨论过的。否则就他自己的意思,也不可能如此明目张胆的提出来。

范俊想到这里,又转头看看兴国公的护卫,有那么番役跟随,国公就是想干下这滔天的勾当,也不可能瞒得过皇上。

因此,他马上就答应道:“国公放心,咱家知道了。必要时候,定然奏明皇上,再从全国调集工匠过来。”

钟进卫听了点点头,忽然又从范俊这话中得到提示,想起了什么。他当即又交代范俊道:“对了,提高产能的方法,除了调集更多的工匠之外,也可以考虑下其他改进的途径。”

范俊一时没听明白,带点疑惑地问道:“国公是指。。。?”

“比如枪管不再是手工打造,而是钻出枪管。可以固定在架子,也就是机床上,用人力、畜力、水力等等来钻。反正你看着办,想着法子来改进枪械的生产方法,提高产量,提升质量。”

钟进卫把自己能想到的概念,一股脑地倒给范俊。至于具体的操作,就让范俊自己去动手实践了,他不操心。

范俊听得若有所思,连声道:“好好好,咱家马上会安排能工巧匠来尝试看看。”

钟进卫交代完了,也就不坐了。他当即站起来道:“那你忙你的吧,我替公公省点茶水,先走了。”

范俊听得无语,随即笑着送钟进卫出去。

对于钟进卫,他是衷心地感谢。如果不是不方便,不说请客吃饭折现,他甚至可以每年,不,是每月都定时给钟进卫孝敬。

因为每一次钟进卫过来,都会有新要求提出来,同时也有新的创意,为范俊再增加一份大大的功绩。

钟进卫从兵仗局出来之后,虽然天色还早,但他却直接回府了。

到达国公府之后,他便对顾百川等人道:“从天津赶过来,也要个几日的时间。这几日我在府里,不会出去。估摸着此次去南方,也要很长一段时间。你们有家小的,也趁这几日时间回家好好陪伴家人吧。”

钟进卫像这样照顾他们,已经有过好几次先例,因此顾百川等人也不客气,当即道谢一声,就安排了几个番役轮值,其他的都安排回家。

而新调过来的那些番役,第一次听到国公如此为他们着想,倒是有一份忐忑,有点不安。但他们见顾百川他们好像心安理得的样子,也就没有推托。

钟进卫虽说在府里,却也没有闲着。长久不在府里待,难得有机会。就先了解了一下府里的财务情况,由管家于叔做了汇报。

钟进卫当初也没客气,早已在天津置办了一些财产。不但如此,还让阎应元那边也出了些钱。

不管是从自家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这种不犯律法的生钱方式,钟进卫是乐意干的。

他看完了家里的财政情况后,笑着对于海宁道:“于叔,天津方面的购置,也不需要太多,可以停止了。咱们要富,但也不能冒头。否则史书上写上一笔,说我是天津的大地主,什么有良田万顷之类的,就不美了。”

于海宁虽然年纪一大把,也算是沉稳之人了,但也被钟进卫这夸张的说法给逗笑了。他明白钟进卫的意思,当即点头答应了。

再说了一会事后,于海宁便告辞出了主房。钟进卫则准备转到后堂去陪老婆、逗儿子玩。

正当他转身之际,外面传来一个压着嗓子的声音:“老爷,小人有个事。”

钟进卫一听,不由得愣了下,听声音是李老四。这家伙平时的嗓门不是很大么,怎么这次压着声音?

“进来吧。”钟进卫当即向外面说道。

门一推开,一个人影闪了进来。果然是李老四,他在进来之后还马上掩上了门。

虽然这天气确实应该掩着门,可钟进卫怎么就觉得李老四有种偷偷摸摸地感觉。

“老四,你干坏事了?”钟进卫坐回位置上后,盯着李老四问道。

李老四一听,马上起了个大红脸,连声道:“啊,没没没!”

稍微缓了一会后,马上就又解释道:“只是有个事情,想求老爷恩准。”

钟进卫看李老四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一幅紧张而惶恐的样子,忍不住笑着道:“你个李老四,有屁快放,有话快说。”

李老四没有马上回答,大堂内静了一会后,他才小声地道:“老爷,我想。。。想取个媳妇。”

“哦,这是好事啊!看你这样子,偷偷摸摸地,我还以为做贼了呢!”钟进卫,一听,当即笑着道。

说完之后,他看着李老四那张大红脸,又有点好奇。这李老四被自己收进府之后,很少外出,不是护卫在自己身边,就是待在府里。

这个年头,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而且李老四还只是识点字而已,还不会写字,也谈不上交笔友。忽然一下提出来想要取媳妇,这对象从哪里来?

“说吧,是不是今天回来的时候,在大街上看到哪家姑娘了,一见钟情?”钟进卫瞎猜道。

李老四一听,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马上摇手道:“不是,不是,我。。。我想娶思敏。”

“思敏?哦,是李思敏?”钟进卫脑中反应过来,马上确认道。

这李思敏是府里的丫头,当初在状元楼吃饭时从原保定侯的儿子手中救下来的一个难民。

现在李思敏是阎应芳做化学实验,整理材料的得力手下。因此在府中也受人尊重,算是一号人物。

钟进卫有点惊讶,笑着问道:“人家同意么?要是人家不同意,我可不会强令她嫁给你的。”

他的话音刚落,李老四就忙不迭地点头,就像小鸡吃米一般,一边回答道:“同意,同意。”

钟进卫看李老四这样子,有点好奇地道:“哦,你们俩啥时候勾搭上的?”

李老四一听,不满得抗议道:“不是勾搭,我俩的事,其实还多亏了老爷您。”

钟进卫听了就更好奇了,自己好像没有做媒过,怎么是多亏了我呢?

第七百九十八章 收名人上瘾

李老四见钟进卫那疑惑的表情,就连忙解释道:“老爷,您还记得前两年的一次过年,您教一二三的时候,我丢脸那一回事么?”

当初李老四可是闹了一个大笑话,钟进卫对此倒是有印象。不过他还是奇怪,问李老四道:“就这?”

“是的,我俩那时对上眼的。”李老四想起以前的事情,没想到因祸得福,他稍微有点得意地答道。

钟进卫看李老四这样子,应该是确有其事。男有情女有意,他自然不会阻止了。

“好,一会再问下李思敏,要是她同意嫁给你,那我就准了。”钟进卫笑着道。

李老四一听,顿时满面红光,连声道谢。

事情不出意料,果然是男有情女有意。钟进卫就把这事和阎应芳说了,让她来操心这事。

李老四跟着自己这么久,上过战场,同过生死,现在娶到自己中意的女子,算是一件大喜事,钟进卫也很高兴。

也因此,钟进卫的这次南方之行,就由于长俭护卫了。李老四选定了良辰吉日,由阎应芳主持完婚。然后会去一趟张家口,找他那好友魏三去。

钟进卫陪了老婆儿子两天,第三天就等到了南行的一个重要人物。

“老爷,府门外有人求见,说是老爷干侄儿的父亲。”于海宁向钟进卫禀告道。

钟进卫正在院子里和儿子玩耍,听到于海宁的禀告,稍微有点诧异道:“这厮怎么来这么快,请他进来吧。”

坐一边椅子上晒太阳的阎应芳一听,又有点好奇地问道:“老公,你又收干侄儿了?”

于海宁还没走,听到阎应芳问,也好奇地看着自家老爷。

“是啊,出征辽东的路上收的。”钟进卫一边抱起儿子,一边回答道。

于海宁得到确认,便去门口迎客了。而钟进卫则凑近阎应芳的耳朵,低声道:“这个干侄儿在后世也是名人,被封为延平郡王,是个民族英雄。”

阎应芳有点好笑地白了钟进卫一眼,自己老公还收名人收上瘾了。不过不管如何,想起后世的名人要叫自己婶婶,统统都是自己的晚辈,好像也不错的样子。

她不再打扰老公会客,让丫鬟接过儿子,转回后院去了。

钟进卫刚在大堂坐下,就听到堂外一个声音传了进来:“末将恭喜国公。”

声到人到,只见郑芝龙快步走进大堂,接着又道:“末将拜见国公。”说完就要跪拜行礼。他身后的一人,拎着大包小包,也跟着要一起行礼。

“起来吧,又不是外人,不必如此多礼。”钟进卫不喜欢这样,直接说道。

郑芝龙一听,便不再坚持,他要的就是和兴国公的亲近。

“国公,这位是末将二弟郑芝虎,此次末将想带他一起南下。”郑芝龙给身后之人介绍道。

原本郑芝龙是只身来京师,为了怕有意外,郑芝虎并没有随行。

结果郑芝龙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得到升迁,因此郑芝虎才北上来见兄长。

原本郑芝虎自己也能南下,但郑芝龙却带自己弟弟过来见兴国公,就是想混个脸熟。如果能和兴国公一道南下,为国公效力,那前途自然无量。

“草民郑芝虎见过国公爷。”郑芝虎见大哥介绍自己,便马上上前行礼。

钟进卫想了一下,并没有想起郑芝虎这个名字。不过不管如何,算是郑成功的二叔,也是自家人。

其实郑芝虎也是一员海上猛将,只是在和刘香火拼中被杀,才没有太大的事迹,以致钟进卫没记住他。[汶网//。。]

郑芝龙等弟弟见过国公之后,便又说道:“成功给他叔叔、婶婶和弟弟都带了一些礼物过来。”

一边的郑芝虎听大哥说起这个,连忙把手中的东西呈上。

郑成功才那么一点大,那会知道送礼的事,而且准备了这么多东西。这肯定是郑芝龙自己送,直接假借了儿子的名义而已。

不过钟进卫对于郑芝龙这个大财主的东西,他没有一点不好意思,全部收下。

在丫鬟上了茶之后,钟进卫便问道:“成功现在如何?”

听到国公询问,郑芝龙便坐直了身子,微笑着回答道:“挺好的,现在他就爱在水师学堂混。喜欢舰船,喜欢舰炮,到处问东问西。”

钟进卫听得连连点头,能成为后世的名人,虽说要有一定的机遇,但其本身的天赋肯定不会差。

他也不吝惜自己的口水,当着人家父亲的面,夸他儿子,夸得郑芝龙两兄弟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寒暄完毕之后,钟进卫有点好奇地问道:“你怎么来这么快?”

“末将接到圣旨之后,不敢耽搁,以最快速度赶来京师。”郑芝龙语带恭敬地回答道。

这道圣旨,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和国公一起往原本自家的势力范围内办差,不但能拉近和国公的关系,还能显示自己的本事,可谓是一举两得。

也因此,他才第一时间就匆匆而来。殊不知,这么一来,钟进卫就不得不启程了。

不过钟进卫却也不会因此就对郑芝龙有意见,他当即稍微透露了此行的目的。

毕竟南部沿海是郑家的势力范围,虽说去年被荷兰人联合海盗狠狠地坑了一把,但其底蕴还是有的,关系网也还在。

此行南下筹粮,如果有郑家相助,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果然,当郑芝龙听钟进卫介绍之后,他当即表示道:“国公请放心,末将虽然在上次一败涂地,可在海贼当中还有不少兄弟。另外末将对东南亚诸国也比较熟悉,都有熟人在,应该会有不少帮助。”

钟进卫一听,心中欢喜。按照这么估算,那此行就相当于是南下广东去观光旅游一趟了。

于是,一行人在次日出了京师,便装前往广东。因为按照钟进卫的个性,还真不愿打着钦差行头,一路招摇而去。

崇祯皇帝给了他极大的权力,赐尚方剑,代天巡查南方诸省军政要务。

要是各地地方官员知道钦差路过,还不赶紧巴结。这可不是钟进卫所愿意看到的,不但耗民脂民膏,还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第七百九十九章 过扬州叹

钟进卫一行人是从京杭大运河坐船一路南下,这比起陆路骑马赶路要舒服得多了,而且还可以日夜兼程也不会太累。

当他们经过扬州之时,是在中午时分。不管如何,这个时候已经是夏天了,就算是小冰河时期,扬州的天气还是很热的。

钟进卫一行人并没有在扬州停留,不过也都上了甲板阴凉处乘凉兼看风景。

比起上一次带兵来回经过扬州,眼下显然要热闹繁华很多。

运河两岸停着许多船只,有运货靠边的,也有客船上下客的。岸上的小贩无数,以这些南来北往的船只为目标,做着他们的小生意。吆喝声不时传来,显得热闹非凡。

钟进卫看着这派繁荣景象,颇有点感慨地道:“没有兵灾,至少老百姓能过些安稳日子!”

郑芝龙就陪在钟进卫的身边,他上次随军前来平西夷之乱,也一样经过扬州。听国公的感叹,也跟着附和道:“这可都是国公的功劳,要不指不定这里被西夷给祸害了。”

钟进卫听了一笑,他倒没想过扬州会被西夷祸害,而是想起了后世历史上扬州悲惨的事件。

被建虏给屠城,这么繁华的扬州城几乎没有多少活人。可笑后世还有人给建虏洗地,编了个故事,说扬州在康麻子初年就如何繁华,还从丽春院中走出了一个龟儿子,如何和康麻子君臣相知。

“这也有你的功劳,如果不是你找来的那些人对付荷兰人的舰队,还是会麻烦不少。”钟进卫看着郑芝龙说道。

郑芝龙一听,马上连声谦虚,说什么都是国公的英明领导,正确指挥下,才会轻而易举地击败荷兰人。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没有国公的日子里,自己和荷兰人争斗多年,始终压不过他们,甚至还被他们给打得差点全军覆没。

王鹏听郑芝龙不断地拍着国公的马屁,有点受不了,走到了船尾去看风景去了。

而钟进卫把注意力从岸上转移到郑芝龙的身上,笑着阻止了他再往下说。自己身上都起鸡皮疙瘩了,再让他吹下去,还不飘飘然地飞起来。

要说起来,不知道的人,见此情景,那会想到这么会拍马屁的人,却是一个纵横海上的大枭雄。

钟进卫看着他,又从扬州的历史想到了郑芝龙的归宿。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家伙赚足了钱,以为改朝换代不关他的事,投靠了满清。结果老婆为了劝谏他而自杀,大儿子和他反目,自己也最终沦落为满清的刀下之鬼,完全是一个悲惨结局。

不过现在显然是不可能了,建虏已灭,再没有了满清。而且这家伙借以纵横海上的舰队也被荷兰人打得全军覆没,没有了历史上独霸南中国海坐地收钱的经历。现在比起历史上,也为大明多做了一些贡献,而且还更是想抱紧自己的大腿。有自己罩着,用其长处为大明效力,不管如何,怎么样都不会比历史上的结局差了。

站钟进卫身后的于长俭看着扬州的繁华,不想让郑芝龙唠叨,也出声赞叹道:“这里不比京师差啊,我还以为京师最繁华了呢!”

“南方很多城镇都不比京师差的,以后有机会,你多出来走走就知道了。”钟进卫没有看于长俭,只是又把目光转向岸边,一边回应他道。

就这么说笑着看着风景,过了扬州,穿过长江,进入了太湖。

等到了太湖之后,天气突变,乌云密布,忽然下起了狂风暴雨。

原本平静地湖面一下变得波涛汹涌起来,船只在随着波浪高低起伏。光线变得很暗,仿佛已到了晚上一般。

虽然他们多次坐过海船,不是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但现在这船不是海船,又要顾及到国公的安全。顾百川便马上请示钟进卫道:“国公,现在已快近傍晚,现在又下起了暴雨,继续赶路不是很安全,属下建议还是尽快靠岸,找地方歇息一晚再走。”

钟进卫也不坚持,点点头道:“好,你去安排吧。”

顾百川得了答复,便去找了船老大道:“现在天色不好,尽快找个地方靠岸。”

他有点担心这天太暗,如何能顺利靠岸也是一个麻烦事。

谁知船老大却爽快地应了一声,当即咨询道:“客官,前面不远有座法华寺,去那边可以借宿,如何?”

顾百川看看天色,眉头微锁,有点担心地道:“这么黑的天,你们能找到地方么?”

船老大一笑,带着顾百川转了个方向,用手指着道:“客官请看,那处地方亮着灯光,专门给太湖上来往船只指示方向的,因此不用担心找不到地。”

顾百川转头看去,发现远处一座山上果然有亮光。不由得赞道:“如此大的风雨,却丝毫不影响那灯光,真是不错。”

“那是,这可是苏州徐巧匠建的山顶亭子。”船老大是苏州人,在运河上讨饭吃,来往太湖时,都受惠于这灯塔,因此颇为自豪地介绍道。

“好,那就靠过去。”顾百川吩咐一句,便回去向国公禀告情况了。

钟进卫一听这事,也有点好奇。如此大风大雨,一个亭子里的灯光却丝毫不受影响,真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才行。

不过他也没多想,这事就这么过了。

大约半个时辰之后,船便在渔洋山靠了岸。此时虽然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大风大雨,但雨却没停。以致于长俭不满地唠叨道:“这雨下个没完,怎么就不往北方分一点,这老天爷也真是!”

北方多旱,南方多涝,就是现在大明的基本天气情况。钟进卫也是暗自摇摇头,要能南北平均,历史上的大明也不会在这个时期灭亡了。

船老大派人引着钟进卫一行人,一直过了这座渔洋山的小山,在后面的法华山找到了法华寺。

作为一名迎客的知客僧,分辨贫富贵贱的眼力是必须要具备的。他见这大队人,个个气宇轩昂,牵着高头大马,显然来历非凡。

于是,一边小心接待,一边派小沙弥飞报主持。

钟进卫倒不想多事,让顾百川捐了些香油钱,和主持闲聊了几句,就早早休息了。

第八百章 何方神圣

夜雨绵绵,一直下个不停。山中的法华寺只有几个大殿还点着油灯,在这夜雨之中显得有点幽暗。

寺庙里的和尚,除了轮值守夜的之外,也都已早早睡了。整个法华寺,除了那批投宿香客的马,偶尔会发出一两声的鸣叫之外,一切显得很寂静,唯有细雨敲打树叶之声。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人一直远远地看着客舍方向,略带急躁地等待着。

不过也没等多久,就见方丈在那些香客的注视下,从客舍出来了。

待方丈走远点,拐了个弯,看不到客舍时,这人连忙迎上去,低声叫了一声;“师傅,弟子有事禀告。”

虽然手持灯笼的光线在这夜色之下,并不能照亮多远,看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