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中丞。”来人大声答应一声,马上翻身上马,又往前面疾驰而去。
就在这当口,车里又传出了连续的咳嗽声。车边上一位年老的骑士听了叹了口气,他靠近车窗,向里面说话道:“老爷,以后别开窗,有什么事情阿福来做好了。”
过了一会,袁可立止住了咳嗽,回答阿福道:“知道了,传令吧。”
这已是老爷第十六次答应自己了,但过后又食言。阿福满面愁容,转身对袁可立的一位亲卫点点头。
这位亲卫就马上把扎营的命令传了下去,让埋头赶路的步军松了口气。
大凌河城的兵没有动,这些军队全是抽调自山海关、宁远和锦州的军队。他们绕道草原,在袁可立的亲自督促下,在寒风中一路急行,用他们以前未有过的行军速度一直在赶路。
幸亏是建虏对草原的防范不重视,注意力都集中在海州一带,加上天气又冷,因此,关宁军的行军格外的顺利,只遇到了少量的建虏,都被作为前锋的骑军解决了。步军需要做的,只是不停的赶路而已。
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大军终于草草扎营完毕。但袁可立没有下车,而是继续待在车里,毕竟这车是阿福让人改装过,保暖效果极好。并且整个车都在帐篷里,又加了一层避风所在。
阿福并没有趁机休息,虽然年纪也大了,却还手脚麻利地给袁可立煮药。军中只有袁可立的亲卫和高级将领知道袁中丞病了,但病的严重程度就无人知晓了。
之所以瞒着全军,是怕军心不稳。
在阿福服侍袁可立吃药用餐之后,左良玉和吴三桂赶到了中军帐。
阿福在营帐门口对于兴冲冲而来的两位将领吩咐道:“中丞的身体需要多加休息,长话短说明白么?”
两人一听,高涨的情绪稍微收敛了一点,点头答应后唱名而入。
“京营游击左良玉参见中丞大人!”
“宁远参将吴三桂参见中丞大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吴三桂此时已是宁远总兵。但因为蝴蝶效应,吴三桂之父吴襄在支援锦州战事中逃跑而被钟进卫所知,因此再无出头机会。
而吴三桂的舅舅之一祖大乐叛明投靠建虏,造成了登莱明军的严重伤亡。虽然本人被抓获处以极刑,但多少都影响了吴三桂这个外甥。
另外一个舅舅祖大寿,则没有原本历史上在关宁军中的势力,从而使得吴三桂少了一份助力。
种种原因加起来,才使得吴三桂现在还只是参将而已。不过这个参将,是吴三桂自己努力得来的。
他是崇祯皇帝登基之时的武举出身,青年吴三桂,锐气十足,作战勇猛,兵法韬略因为家族关系,都有涉及,在大明年轻一代中,当属翘首之一。
他们两人禀告完了之后,便静待袁中丞说话。
袁可立因为刚吃了饭,喝了药,精神好了许多。因此他马上就说道:“现在离上榆林堡所在的长城已不远,那也就是离沈阳不远了。大军休息之后,明日一早须攻克上榆林堡,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到沈阳北面,堵住建虏北逃的归路。你们有信心么?”
“末将请命先锋一职,必然完成中丞之命。”左良玉待袁可立话音一落,就马上大声回答道。
吴三桂也不甘示落,马上跟着道:“中丞放心,末将定然最先赶到沈阳。”
他们两人之所以互不谦让,争抢先锋。还是因为袁可立的原因。
袁可立使了法子,先是向全军说明此乃对虏最大的战事,不趁此机会立下军功,以后就很难有这么好的机会来赚军功了。
接着他又用言语,使得关宁军中的新锐吴三桂和京营左良玉争抢先锋之位,最后定为两路人马都为先锋,为全军开路,使得两人互相不服气,互相竞争。
这种竞争一形成,这一路明军的势头很猛。加上有袁可立看着,互相之间没有冲突,只有良性竞争,带动了全军的行军速度。正因为如此,全军比事先估计的要早到了两天。
但袁可立并没有打算就在关外歇两天,而是要军队直插沈阳北面,早点挡住建虏,免得建虏逃走。
这么做的原因,一是他不知道其他两路的进军是否也如同关宁军一般顺利,二是如果以围堵建虏为目的,那么早到好过晚到。就算拼着一点伤亡,也不错过把建虏堵在沈阳的机会。
这一点,如果不是袁可立领军的话,恐怕就没人会这么做。
他现在见左良玉和吴三桂还是互不谦让,士气正旺地争取这个先锋,不愿让对方独得。心中笑笑,很是满意,最后还是和之前一样,让吴三桂和左良玉各领所部,一起行动。
吴三桂和左良玉记得阿福所说,领了任务,不敢久待,就回去做准备了。
等他们一走,阿福就连忙劝袁可立休息。其实也不用他说,刚才的精力已经耗得差不多,袁可立吩咐标营统领替他巡营之后,便沉沉睡去了。
就算如此,还不时在梦中,因咳嗽而醒。但袁可立却心甘情愿,最后的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自己在前面做得不错,这接下来几天最为关键,自己一定要做好了,袁可立心中暗想道。
在车里的一处角落,丢着满是血迹的手帕,没人知情,这也是袁可立不让人在车里服侍的原因所在。
他现在只是乞求上天,让他坚持到战事打完。
第七百六十一章 化敌为友
当科尔沁族察罕控制住整个辽阳之时,已到了申时时分。
明军的部分燧发枪兵入城接受城门及周边要害之处,接下来则是举行献城仪式。
辽阳城的城门大开,察罕领着所有头目,包括被他所擒获的那些,出城迎接明军。
所有出城的人,全都不带武器装备,赤手空拳地步行走出去。
此时城外的明军,都以胜利者的姿态,骑在战马上,看着出城的这些人。
为首的当然是中兴侯钟进卫,在他身边则是死营统领曹文诏,至于祖大寿和何可纲则领着步军和车营正在赶路中,还没到辽阳。
明军看着出城的这些蒙古人,特别是死营的将士,特别有感触。
曾经,这些蒙古人为虎作伥,跟随建虏一起侵犯关内,残害京畿之地的百姓。为此崇祯皇帝发怒,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死营将士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出塞,入草原报仇,重创了那些在京畿之地犯下滔天罪行的蒙古部族。
包括眼前这个科尔沁族,也没逃出被大明惩罚的命运。部族所在被明军一把火烧了大半,无数人死于那一晚。连他们的达尔罕王也被死营将士活擒回关,在京师正法。
那个时候,谁也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一天,科尔沁族宁可无条件投降,又要成为大明的一部分。今日更是献上了辽东军事重镇辽阳,作为大明光复辽东的一个见面礼。
不管如何感慨,明军作为胜利的一方,心中都充满了自豪感。
作为京营的一部分,他们是最清楚明军从打败仗为家常便饭,转变为如今常胜军的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有了他,才有如今他们能为之自豪的局面。
想到这里,明军将士不再看这些蒙古人一步步恭敬地走近,都把目光转向了这一切的缔造者中兴侯。
只见中兴侯的护卫成“八”字形护住中兴侯,挺直着上身,注视着蒙古人。而中兴侯则是淡然地看着这一切,仿佛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之事,等着水到渠成而已。
由霹雳大队的人引着,察罕领着所有头目向中兴侯走去。当他看着明军方向,有一杆刺眼的“死”字营旗时,瞳孔不由一缩。
曾经,就是这一杆旗,经常出现在整个科尔沁族人的噩梦之中。每当科尔沁族的孩童不听话时,其父母就会恐吓自己的孩子,再不听话就会招来这杆旗,其效果非常之好。
虽然过去了那么长时间,可这杆旗的阴影还留在每个科尔沁族的心里。他们知道,就算得罪任何人,也不要去惹这杆旗。否则天上地下,这杆旗必然会有一天出现在面前。
察罕的目光下移,看到“死”字旗下有一员威风凛凛地大将。身材修长,虎背熊腰,一看就知道是不能招惹的一员悍将。
但是,就是这么一员悍将,此时却陪在另外一位年轻人的身边,态度恭敬。察罕还发现,这员悍将在看那位年轻人时,眼中满是崇敬之意。
这种情况下,不用任何人提醒,察罕就知道这位年轻人肯定是大明的中兴侯。让大金上下为之忌惮,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的那位中兴侯。
察罕不敢仰视,低着头,快走几步,来到钟进卫的面前十步之远,便领着手下拜伏在地,带着惶恐地心情,一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恭敬地说道:“迷途之人,科尔沁族察罕领族人拜见大明中兴侯。”
一个年轻而又亲切地声音响起:“无须多礼,起来说话便可。”
有着大明的国力为后盾,有着赫赫军威为注脚,威已足够,无须再在言语中显现。
察罕仿佛听见了天籁之音,一股暖意沁人心脾。他仍旧恭敬地行完大礼之后,才站了起来。
“侯爷,这些是顽固不化,不愿投降大明的建虏将领。”察罕说完一招手,他的族人便押着一些捆绑的人,跪到了钟进卫面前。
钟进卫看着这些人的肤色,轻轻一哼,一改之前和蔼之色,沉下脸,冷冷地喝道:“以前都是汉人吧?”
不用他们否认,只要见多了各族人,终归能从细节上分辨出来。
这些都是建虏汉军中的将领,他们已知道大明的政策,凡被抓获的汉奸一律处以极刑。因此他们知道,此时投降已是没用,不如做一回大金的忠臣。
钟进卫看着这些人,在他面前表现的很有骨气一般。心中冷笑,当即命令道:“拖下去,就在城外行刑吧,祭奠那些被他们害死的辽东军民。”
一边的新军士卒一听,如狼似虎地扑过去,从科尔沁族人手中接过后,便拖向一边去。
现在的大明百姓,在朝廷的宣传之下,对于汉奸的态度,都是非常痛恨的。更何况这些新军士卒,在钟进卫的影响下,恨汉奸的程度,只会更甚。因此,他们下手毫不留情。
刚才还表现得铁骨铮铮的汉奸,在面对死亡之时,又没了那股视死如归的气势,当即开始哭爹喊娘,丑态百出地大喊饶命。
察罕在边上看了,心中暗自鄙视了一把。又想起自己和这些人共事了这么久,不由得又鄙视自己。
他为了转移注意力,马上接着向钟进卫说道:“侯爷,科尔沁族为赎前罪,今以辽阳为礼,还请侯爷入城接受。”
“做得不错,我很满意。”钟进卫的脸上又露出了微笑,对察罕点点头道。
察罕心中一喜,便准备按礼制去牵侯爷战马的缰绳,引入辽阳。
没想钟进卫却吩咐道:“来呀,牵马来给科尔沁族的朋友。”
“是,侯爷。”一边的亲卫答应一声,便去牵了一匹战马过来。
察罕心中不由一阵感动,没想能得到侯爷如此礼遇。他的脑中猛然出现了一句汉人的古话:我若以诚待人;人必以诚待我。
看来对于大明,就应该以诚相待,否则就会如同过去一样,招来灾祸。
察罕推辞不得,只好翻身上马,恭敬地给中兴侯领路。
钟进卫一边走,一边问察罕道:“建虏怎么把辽阳重镇让你来统领,而且还一个女真族的都没有?”
察罕一听,便一五一十地向钟进卫说了多铎的理由。钟进卫越听越觉得不靠谱,联系建虏的矛盾一想,忽然心中有所悟,他当即大喝道:“来人!”
第七百六十二章 兵变
盛京城内,多尔衮府邸,多铎一进城就来到了这里,见到了他哥。
“这么快就领大军回来了,难道是明军大举进攻了?”多尔衮有点吃惊地问脸带疲倦地多铎道。
他和皇太极的预计一样,以为明军在今年肯定将会有一次大的进攻,但时间可能会在春暖花开之际。
多铎点点头,向多尔衮说明情况道:“是,明军又在那个中兴侯的统领下大举进犯,来势很猛。鞍山驿堡半天不到就失守了,明军的红夷大炮就有三、四十门,兵力估计在五、六万之间。”
多尔衮一听,眉头就皱了起来,自己这边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明军就这么快进攻了,而且来势还这么猛。
见多尔衮不说话,多铎追问道:“哥,动手吧,可以趁这个机会为额娘报仇!”
现在多铎都领军私自跑回来了,等于和皇太极正式撕破了脸。多尔衮点头答应道:“好,为额娘报仇,我们等这一天已经等很久了。”
传说中自己是汗位继承人,可是以皇太极为首的一群人,却联合起来夺走了汗位,甚至还逼迫自己的额娘活活地为父汗殉葬。
想起额娘临死之前那绝望无助的眼神,想起额娘临时还想着自己,交代自己一定要隐忍。
又想起那生死离别之际,自己带着还小的多铎,强忍着不在乎,就看着额娘在眼前被活埋。多尔衮那天就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皇太极暴毙,传闻是死于多尔衮之手,一个猜测的原因就来自于此。
皇太极一死,多尔衮掌权之后,马上就封了自己的生母为皇后,谥号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从中也可以看出,多尔衮对他生母的感情。
多尔衮和多铎两人坐下,正待商议如何行动之时,索尼派人过来传旨,说登莱明军攻势凶猛,让多尔衮放下顾虑,前去崇政殿开军事会议。
多尔衮一听,明军原来比预估的还要多,几路一起进攻,看来明军这次野心很大。
他不动声色地答应了下来,然后便打发传旨之人回去了。
多铎等来人一走,便从屏风后转出来,大声反对道:“哥,你不能去,小心有危险。”
“我知道,我们和他之间已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他对我也有防范。”多尔衮回答了多铎的话,同时又把皇太极调动驻防部队的事情告诉了他。
“阿济格这厮,身为我们的大哥,却不思额娘之仇,一心抱他大腿。现在好了,人家宁可信蒙古人也不信他。报应!”多铎一听,当即发泄怨气,又有点幸灾乐祸地道。
多尔衮也是恨铁不成钢地点点头,不过说出来的话却是针对皇太极的:“他这昏招出得好,如此一来,我们的实力便能再大一份。”
多铎一听,有点诧yi地问道:“那厮不还是一心和仇人一起么,怎么会壮大我们的实力?”
多尔衮脸上首次出现了一丝笑容,对多铎道:“那个没脑之人,现在被怀疑,肯定心有埋怨。我们再派人去说,就说把皇太极的脑袋献给明国,换取明国的退军之后,我们便推他为主,让他坐大金之主之位。如此一来,十之**,他会心动。”
多尔衮在得到上次明国有关皇太极想议和的答复之后,便已有了这条对策。
如果来日明国再次进攻,而皇太极又无能耐应对,在大金生死存亡之际,便用皇太极的脑袋去平息明国的怒火,把一切罪责推皇太极身上,谁让他是大金的大汗。
然后用更低的姿态来面对明国,去掉国号也无所谓,封不了王也没关系,只要自己和多铎能免罪,大金的兵马在自己的掌控中就成。
凭他在以往对明国的印象,好面子的汉人有了皇太极的脑袋,再在其他方面做些让步,面子就已经足够,必然会同意。
当然,这一步棋走出来,大金的实力就会严重受损。什么时候能再和明国掰手腕,都是一个未知数了。
因此多尔衮不到最后关头不走这一步,可惜的是,他看不到皇太极有任何扭转乾坤的做法。那坚壁清野的对策,在他看来,只是无能的表现,徒耗自己的实力。
不过,他也乐得皇太极强硬实施这个坚壁清野之策。因为原本这两年来,因为连战连败,皇太极之前的威望就不断降低。现在又出了这自损八百的招数,就更是引起族人对皇太极的不满。
也是基于此,多尔衮才开始推波助澜,煽动女真各旗的不满情绪,暴露了他图谋皇太极的野心。
其实多尔衮是误解了大明的回复,因为有钟进卫存在,那回复的意思,其实不是说要皇太极负责,而是所有奴酋都要为他们犯下的罪行负责,这当然也包括了多尔衮和多铎两人。
更何况多尔衮的城府太深,又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的人;而多铎仇视汉人之名声,早已臭名昭著。钟进卫又怎么会因为一个皇太极的人头,就放过了他们两人。
现在大明和建虏的形势早已是一边倒了,就算多尔衮不献上皇太极的人头,由大明自己去取皇太极的人头,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但多尔衮却还在洋洋得意,开始和多铎商量这一石二鸟计划的具体实施。
没过多少时间,多尔衮冒着风险,亲自前去见阿济格。
阿济格果然对于皇太极怀疑他之心而有恼怒,正在喝酒发泄。听到多尔衮求见之时,酒已上头,正在打骂他的侍女。
多尔衮很轻松地便把阿济格对皇太极的怨恨之情撩拨了起来,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接着又开始夸阿济格如何英明,他们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事后必然会拥护阿济格为首。
阿济格在酒精的刺激之下,哪还经得起多尔衮如此诱惑,当即便同意了下来。
他原本也是不甘雌伏之辈,在原本的历史上,多尔衮死之后,他就想学多尔衮当摄政王,结果被削爵幽禁赐死。
于是,多尔衮这一方的实力又强了一份。他明白,自己的计划必须在明军到来之前解决,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因此,当天夜里,他便发动了兵变。
第七百六十三章 侯爷到哪里了
局势危急,皇太极强忍着身体不适,来到了崇政殿,准备召开军事会议,看如何让大金度过眼前这场危机。
他虽然知道多铎私自回盛京,甚至不来向他解释原因,但只要多尔衮带多铎来参加会议,同心同德地度过这个危机,皇太极现在可以不计较这次的事情。
他甚至都想好了说词,给多尔衮最近的行为以及多铎私自回来的事情,都找好了台阶。等着他们到来后,能冰释前嫌。
皇太极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明白,如果大金内乱,或者只凭他目前手头的兵力,想在坚壁清野之后打击明军,恐怕还不现实。因此不得不暂时隐忍,借助多尔衮和多铎的人马一起和明军决战。
当皇太极到达崇政殿时,济尔哈朗已经到了。然后,就没然后了,和硕贝勒就到了这么一个人而已。皇太极和济尔哈朗两人见礼之后,忍着不快,等其他和硕贝勒到场。
结果等了半天,还是没有一点踪迹,最后等来了皇太极的亲信鳌拜。
鳌拜看了济尔哈朗一眼,然后到了皇太极近前,用只有皇太极能听到的声音禀告道:“主子,阿济格身边的人禀告说,多尔衮去找阿济格,并准备今晚图谋不轨。”
接着把皇太极安排在阿济格身边的密探所汇报的消息,详细地说给皇太极听。
皇太极听了,身子硬了硬,一张脸原本就耷拉着,现在一下变得极度阴沉。
“再探。”皇太极半响才从牙齿缝里挤出了两个字,仿佛就从九幽地狱中冒出来的声音。
鳌拜答应一声,快步出殿而去。
济尔哈朗没有说话,只是看着皇太极。如果事情他能知道,皇太极自然会告诉他;如果他不能知道,那么他问了也是白问。这些和硕贝勒里面,要说识相的人,济尔哈朗绝对排在前列。
“他们要合起来造反!”皇太极盯着济尔哈朗,忽然说道。
济尔哈朗听得一怔,盛京城内的风云,他很清楚。但没想到,多尔衮会在这个时候动手。
“阿济格也参与了?”济尔哈朗有点忧心地问道。
皇太极冷着脸点点头回答道:“阿济格这蠢材,被多尔衮一说会推他为大金新的大汗,就跳起来了。却不知道他自己,只是被多尔衮当枪使而已。”
说完之后,皇太极盯着济尔哈朗的眼睛,问他道:“你说该怎么办?”
济尔哈朗没有任何犹豫,眼神很坦然,直接建议道:“眼下非常时期,如能斩首就最好。大汗怎么说,臣弟怎么做。”
皇太极很满意,他点点头道:“有你支持朕,朕很满意。”
接着他就给济尔哈朗介绍情况道:“今晚他们就会动手,当是阿济格最先动手,多尔衮和多铎策应。进一步的消息还需等待片刻。”
济尔哈朗其实知道在他们的身边都有皇太极的人,因此对于他这番话并不意外。
“臣弟该如何做,还请大汗示下。”济尔哈朗态度恭敬地请示道。
皇太极沉吟了一下,便抬头交代济尔哈朗道:“你暂时假装保持中立,让他们来打朕。到关键时候,从背后突袭他们,擒贼擒王。”
“是,大汗。”济尔哈朗毫不犹豫,马上答应道。
皇太极再考虑了一会,努力站了起来,情真意切地对济尔哈朗道:“明军这头老虎正向大金扑过来,而如今大金却在窝里斗。这是大金立国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候。今晚务必努力,一举消除内乱。只有如此,等明军几日之后攻到盛京,才有余力去对付他们。”
济尔哈朗看着皇太极一脸的病容,站起来的身体却佝偻着腰,原先肥胖的身材如今却和自己差不多了,而且刚四十岁的年龄,却差不多白头了。
他的内心极为触动,知道皇太极为大金的强盛操碎了心。虽然最终大金还落了如此的下场,可大汗的努力却是有目共睹的。济尔哈朗当即大声而诚恳地回道:“臣弟明白,臣弟定然竭尽所能。”
皇太极也有触动,自己的所有兄弟都不可靠,反而是堂兄弟在危急关头,一直在支持自己。
他也不多说话,冲济尔哈朗摆摆手,让他回去准备了。
此时天色已开始黑下来,但盛京城内却很是热闹。从未有过那么多火把都亮了起来,把盛京城照得很亮。
远处的关宁军看了,开始还以为是盛京城内着火了。
待到再近一点分辨清楚之后,便知道盛京城内肯定有变故,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多火把。
于是,前方军情便急速传回后面的袁可立那边,等待下一步指令。
过了大概两刻钟之后,信使返回,传达了袁可立的命令:“中丞命令,不要打草惊蛇,按原计划绕道城北扎营。”
于是,关宁军便远远绕过盛京,往北而去。与此同时,一队三、四十人的明军夜不收沿着官道,往辽阳、海州方向而去。
大约戌时末,盛京城内终于响起了喊杀声。先是局部地区开始厮杀,然后慢慢地蔓延。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全城都被波及。
此时关宁军骑军早已到了盛京城北,步军的前锋也在和骑军汇合。
袁可立因为之前汇报上来的情况,让车夫加紧赶路,此时也已到了目的地。在左良玉、吴三桂等人的陪同下,远远注视着盛京城内的动静。
“老爷,外面太冷了,您还是进车子里吧。”阿福没忍住,看到袁可立有点哆嗦的样子,连忙请求道。
袁可立没有理阿福,此时他的精神竟然比刚吃完饭时还要好。他一边用望远镜望着远处盛京城内的动静,一边略带兴奋地说道:“真是没想到,建虏此时竟然会起内乱。”
“建虏怕是知道中丞到了,以为谁又被中丞策反了,互相一怀疑,就杀起来了!”吴三桂秉承了其父吴襄的一些优点,恭维起袁可立来。
他知道袁可立最得意,在对虏战事中最重要的功劳就是策反了好多建虏的将领,当然是那些汉人将领。因此就拿这个挠袁可立的痒。
左良玉一听,轻轻地哼了一声。不过声音很轻,显然他不敢让袁可立听到。
袁可立对吴三桂的马屁没反应,只是有点遗憾地说道:“看这情形,明日一早将是我军攻击盛京的最好时候。可惜盛京太大,光靠我部怕难取得大的效果。”
“是啊,不知道侯爷到哪里了!”吴三桂适时附和道。
第七百六十四章 此生无憾
袁可立放下望远镜,看向吴三桂,在月光之下,还是能看清大概的脸色。
他稍微有点担心地说道:“且不说中兴侯是要一路打过来,就算在明日天亮之时赶来了,怕人数也不会太多。因为这次海州方向过来的骑军,终归是有限。”
袁可立身边的这几个人一听,刚才还兴奋的情绪一下降了下来。如果明日一早,要击溃沈阳城内的建虏,怕是没有多大问题。
可这次发动决战的一个最大目的,是歼灭建虏的主力。有关这点,在出发之前,袁可立已经宣布过了。
如果光凭关宁军目前的这点兵力,把一万燧发枪兵拆成两路,堵住盛京的两个门,已是极限。
另外两个门肯定照顾不到,就算分了一点兵力过去,建虏也不是吃素的,肯定挡不住建虏的狗急跳墙。
“中丞,既然堵不住,我们不如直接攻进城去。能杀多少建虏就杀多少建虏吧!”一边的左良玉忽然建议道。
袁可立闻言转头看向左良玉,这听似很正当的理由,在他听来,凭借着对左良玉的了解,袁可立可以肯定,他肯定是想第一个进城,立下首功,顺便还能多一些外快。
但左良玉'@文@'所说得'@人@'这个理'@书@'由也是'@屋@'有道理,到底该如何做,袁可立一时拿不定主意。
忽然一阵寒风传来,使得袁可立又是一哆嗦,当即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夜色之中,格外的寂静。袁可立虽然压抑着咳嗽声,但还是传得比较远。
听到的明军将士不由得又关注起他们中丞的身体,在这关键时刻,可不能有意外。
在阿福和众将的再次劝说下,袁可立同意回车上去。
可他自己回车里已有困难,阿福不顾袁可立的拒绝,坚持把他扶到这里去安顿好。
等袁可立在车里坐好后,阿福倒了一杯热水服侍他喝下,驱驱身上的寒气。
袁可立喝下之后,感觉好了很多,便对阿福说道:“你下去吧,我要想个对策。”
“是,老爷。”阿福答应一声,便挪动身体准备转身下车。
可这时,袁可立忽然又咳嗽了起来。阿福一听,连忙又转回身子,四处一查看,找到挂手帕所在,过去伸手一拿,准备递给袁可立。
可这时,他忽然愣住了。过了一会,他猛地俯下身子,从挂手帕的底下抓出来一堆带血的手帕。
“老爷,你。。。”阿福的情绪一下变得非常激动,大声地想质问袁可立,怎么会这样?
这时袁可立已咳嗽完,缓过气来,见到阿福这样子,连忙伸手摇摇,然后指指车外。
阿福跟了袁可立那么多年,自然知道袁可立的意思。老爷的意思是不要让自己说出声,免得让外面听到了,影响军心。
他知道老爷的身体怕是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情不自禁地带着悲音又轻声叫了声:“老爷。。。”
袁可立闭了眼睛,平稳了下呼吸。然后睁开眼睛,脸色安详,轻声地对阿福交代道:“要是我能坚持到战事结束,亲眼见到建虏的灭亡,死也瞑目了。但万一我要坚持不到最后一刻。。。”
他说到这里,从身边拿出一张早已准备好的纸道:“这是我的手令,令关宁参将吴三桂接替我指挥全军,坚持到中兴侯到来。”
袁可立虽然平静地交代后事,可阿福却听得泪如雨下,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