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体仁眉头一皱道:“他不是在天津么,招来也需要时间。”

“不,他现在正在京营学习新军火器的使用。”钟进卫摇摇头道。

既然在京师,那就等一等了。

没有多少时间,郑芝龙就奉旨匆匆赶来文华殿。见到殿内大明高官云集,显然在商议重要事情。

一番礼节之后,他才明白叫他过来的原因。他暗自得意,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

于是,他向崇祯皇帝奏道:“末将知道一些。那虾夷。。。北海道的日本人乃为松前藩,其大名原为羽後安东家的家臣,在其上一代家主松前庆广的努力下,独立了出来。在丰臣秀吉时代,因讨好丰臣秀吉而得到日本天皇册封为虾夷岛主。”

因为钟进卫地图的原因,大明君臣讨论事情,都按照地图上的名称来,因此郑芝龙才把虾夷改口为北海道。

钟进卫听了微微皱起了眉头,还受到了日本天皇的册封,从法理上变成日本的领土了。

他想了一下问道:“如果我大明要把北海道纳入版图,可有何策?”

郑芝龙听了一愣,海外蛮荒孤岛纳入大明版图,好像不划算吧!不过他马上想起了藩王封建北美之事,就醒悟了过来。

不过他也知道,中兴侯这么问,肯定不是说出兵用武力占领。真要这么简单的话就直接动手便是了。问计于他,肯定是想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郑芝龙眼睛一转,想到一事,就回答道:“这松前藩和德川幕府有过过节,或者可以利用。”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才开口问道:“有何过节?”

郑芝龙转向崇祯皇帝奏道:“松前藩以前和丰臣秀吉的关系很好,也因此被日本天皇册封。但德川家康是从丰臣秀吉儿子的手中夺来的权力,对于松前藩并不是很信任。”

钟进卫一听,联想起历史上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就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心中马上就想到了一条计策,脸上不由露出了笑容。

第七百一十二章 流放罪囚要慎重

于是,钟进卫便把他想到的计策说了出来,在郑芝龙进行了一些补充后,完整的方案便出来了。

崇祯皇帝当即拍板确认,马上就派郑芝龙为使者,出使日本而去。

李维在遗忘的角落里暗自大开眼界,大明官员谈笑间,差不多就谋取了海外领土。

自己以前在海上讨生活时,看到的只是面前的利益,斤斤计较。现在想来,却是可笑之极。

这么想着,也坚定了他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崇祯皇帝面向臣子们而坐,自然能看到李维还在。他等郑芝龙出殿而去之后,就对李维道:“你且下去,朕会让人去找你,教你一些说词,回头在藩王会议中须得小心说话,明白么?”

“是,陛下。”李维知道自己过了隐瞒西班牙航线的这一关,连忙回应崇祯皇帝的话道。

自有内侍领着李维退出文华殿,安排他接下来的任务。

文华殿内,内阁首辅温体仁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如今勘探船已经回来,大型补给点也都确认完毕。臣以为,是否可以向两京十三省发出通告了?”

他所说的通告,是指罪囚的处理。

刑部尚书胡应台一听,连忙附和道:“陛下,臣附议,大明疆域辽阔,通告早点发出去,远的省份才能及时把罪囚押解到天津。”

藩王封建北美的事情,在之前就已经开始操作。特别是最近的培训班一开,其内容不可避免地传了出去。

再说,以往的时候,藩王基本都老死在其封地上,很少有藩王会被允许进京。

但现在,不但全体藩王来了一次京师,现在又有不少藩王来京师。这种不寻常的举动,也引起了地方官员的猜测。

因此,藩王封建北美的事情,是瞒不了多久的。现在既然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那就自然而然地到了公布的时候了。

钟进卫是这个国策的始作俑者,他的意见很重要。因此,崇祯皇帝在拍板之前,咨询钟进卫道:“钟师傅,你的意见呢?”

在温体仁说话之时,钟进卫就已在考虑了。此时听崇祯皇帝问自己话,就马上回答道:“陛下,臣以为藩王封建北美之事,暂时还是不先通告的好。但可以先把罪囚流放海外修建大型补给点一事公告天下,就说是拓荒好了。”

“中兴侯可是担心西洋人?”工部尚书徐光启听了心有所思,向钟进卫问道。

钟进卫闻声看过去,对徐光启点点头道:“是啊,在大明水师重建完成之前,大明在海上的力量太过薄弱。不但是西洋人,就连那些海盗都难以应付。如果公布了藩王封建北美的国策,那些人很可能闻腥而动。”

“中兴侯说得也有道理,臣先前考虑不周。因此,臣提议就按照中兴侯所说的做吧!”温体仁的心胸倒是坦荡,马上就承认了自己的不足,改了建议。

现在的钟进卫不但在对虏事情上权威,而且连海上之事也有话语权。对大部分大明官员来说,因为对于海上的无知,他们就只能同意钟进卫的建议,因此都出言附议。

一切有利于藩王封建北美的建议,崇祯皇帝都乐意接受。现在见底下臣子达成了一致,就高兴地道:“好,诸位臣工都如此小心从事,朕很高兴,那就按照钟师傅说得做,暂时就先不公布最终的国策,把第一步先做起来。”

民间要猜测,就由他们去猜吧。至于到时候猜得凶了,也只需要保持沉默即可,不用去搞什么辟谣,免得以后朝廷没了威信。毕竟藩王封建北美,最终是要执行的。

崇祯皇帝说完这话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很多大臣的肚子咕咕响,想着可以散会了。

而崇祯皇帝年纪轻,又坐那不动,整个人沉浸在国策之中,因此并没有感觉到肚饿。

负责他饮食的尚膳监太监早已到了文华殿门外,但见到殿内正在举行高级别会议,不敢进来打扰,候在殿外等着会议结束。

此时听到殿内一下没了声音,看看天色,担心崇祯皇帝的龙体,就准备进殿提醒。

没想到又有人说话了,还是那个皇上面前的大红人中兴侯,就只好又把刚伸出去的脚缩了回去。

只听钟进卫向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关于这第一步的事情,还有一个建议。”

文华殿内的文臣一见,心中暗暗叫苦,不过都没人敢说出来,只能暗自祈祷中兴侯就这么一件事,最好还是一句话的事情。

“钟师傅,你说。”崇祯皇帝一听,眼睛中就只有钟进卫,那还去对其他臣子察言观色。

钟进卫面色庄重地说道:“陛下,虽说各类罪囚因为罪行的不同,流放到海外去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毕竟太远了,万一要有个冤案什么的,实在是太受罪了。因此,臣建议,罪囚发往海外之前,组织人手再认真复核一次他们的罪行是否属实。”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对于这一点,他还是能理解的。因为死囚的名单要到他的手中朱笔勾了之后才能执行,但他也只是走个流程,朱笔随便勾的。

这当然不能怪崇祯皇帝马虎,因为他不可能一个个的去看案卷,查疑点,这些活都是交给下面去做的。

但如果下面的人马虎的话,就是冤杀了。

因此,钟进卫的这个建议也还是有必要的,再进行一遍复核,至少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问题。

“好,准钟师傅所奏。”崇祯皇帝马上同意道。

然后他转向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道:“都察院安排御史巡视两京十三省送过来的罪囚,确认无冤之后,再流放海外。”

“是,陛下。”曹于汴心中暗喜,连忙答应道。

这等于是又给了都察院一份权力,可以行使监督之责。

钟进卫见这事也得到妥善安排,心中一松,肚子顿时响起了“咕咕”声。一看天色,才发现好像过了吃饭点了。

他站得比较近,因此他的肚子响声被崇祯皇帝听到了。

崇祯皇帝不由笑着道:“钟师傅的肚子先有了冤屈,在向朕告御状了!”

第七百一十三章 灯下黑

文华殿内的大臣都蹭了一顿饭,然后才各自回去干活。

钟进卫出了紫禁城后,并没有马上回京营去。他对跟在身后的护卫道:“走,去玻璃研究所看看。”

他其实已经忙得忘记了玻璃镜子的事情,这次在赐宴的时候,崇祯皇帝想了起来,让内侍去皇后处拿了一面镜子出来给钟进卫看,他才想起玻璃镜子一事。

钟进卫开始以为是玻璃研究所终于造出来了,当即大喜过望。

可没想到崇祯皇帝却告诉他,这是葡萄牙人在上次赔罪时送得贡品,还说这镜子堪比黄金。

崇祯皇帝特意让王承恩查了下,这价格虽然有所夸张,但其实相差也不多了。

现在大明境内只有极少一点镜子,都是这些西洋人带来的。因为比铜镜清晰很多,一下成为大明有钱人中极为抢手的东西。

当然了,这东西现在在大明还极为稀少,只有广东和京师一带的大富豪才有可能拥有。

崇祯皇帝眼巴巴地看着钟进卫,希望他过去玻璃研究所看看,到底那边这么久还没研制出镜子的原因是什么,看他是否能够解决。

因为这次不用钟进卫说,他也知道镜子一旦研究出来,将又会是大明的一大经济支柱。

在去玻璃研究所的路上,钟进卫看到京师的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不由感叹,上至国家,下到百姓,皆离不开一个钱字。

想到这里,他忽然脑中出现了一个投资的机会。不由心中暗道,官员其实压根就不用贪腐,只要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事先布局,都能有数不尽的钱用。

在古代这个时候,又有谁会来追究这个呢!

因此,到了玻璃研究所门口,周围没什么其他外人的时候,钟进卫对围在身边的护卫们道:“你们手中要有余钱的,可以去天津早点买地,盖些商铺什么的。”

他这么说,也算是给这些尽心保护自己的护卫们一份回馈。

钟进卫的话,这些护卫都是当圣旨看待的。虽然他们没头没脑地听到钟进卫来了这么一句,但在愣了一下后便明白了过来,一股狂喜从心底涌起。

至于余钱不余钱的,那只是一种说法。跟在中兴侯身边,战功都立了好多次,赏赐自然不少。而且,就是再没钱,不是还有银行可以贷款么!

“多谢侯爷!”

钟进卫就没管他们了,翻身下马往研究所门口而去。

研究所的门房已听到动静,出来一看,连忙迎上去。

研究所系统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中兴侯。因为这一套东西,都是在中兴侯的建议和指点下搞出来的。

钟进卫直接来到研发玻璃镜子的作坊,此时作坊内的匠人都已迎了出来。

钟进卫没等他们行礼,直接就问领头的工匠胡广道:“玻璃镜子怎么还没研发出来?”

胡广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身材高大。听到中兴侯一见面就问出了这个问题,人都好似低了一分,呐呐地回道:“侯爷,小人们正在进行各种试验,还需要时间。”

钟进卫也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偷懒,不说监督的事情,光是其他研究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大卖之后,所得到的分红,都能让这些研究所的人眼红而努力工作。

因此,他也没有进一步责怪他们,从怀中掏出了一块巴掌大的物件道:“这是西洋人进贡的贡品,你们拿去看看,看有什么启发没有?”

胡广一听,定睛一看,发现自己的脸清晰地出现在了中兴侯的手掌中。

原来钟进卫向崇祯皇帝把镜子讨要了过来,给研究所带过来作为样品参考之用。

胡广小心翼翼地从侯爷手中接过,然后当场看了起来。

其他工匠也都伸着头,想看看他们一直努力要做出来的玻璃镜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钟进卫正想让胡广一会再看时,只听他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地“啊”声,然后伸手一掌拍到自己的脑门上。

这动静实在是大,吓得顾百川等人马上闪身挡到钟进卫前面,以为出了什么事情。

其中有两个番役,甚至已经抽刀在手,准备扑向胡广。

一见中兴侯护卫们的动静,胡广反应过来,连忙解释道:“侯爷,侯爷,小人知道怎么做这镜子了?”

这话一出口,宛如施了定身法一般,把准备扑向胡广的两个番役定了身,原来是一场误会。

钟进卫拨开护卫,脸色微喜,看着胡广道:“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怎么做了?”

胡广的脸没有惊喜,而是一脸的懊恼之色,他给钟进卫解释道:“侯爷,小人,小人真是灯下黑啊!”

“哦,为何这么说?”钟进卫很是好奇地问道。

胡广先是看了下自己的同僚,然后马上给钟进卫解释道:“看这镜子,必然是用了锡汞齐所制。虽然小人们一开始就想到了,但却没有去试这种法子,反而一个劲地去试验其他方法了。”

钟进卫听得奇怪,连忙问道:“这是为何?”

胡广苦笑着回答:“侯爷说过这玻璃镜子照人非常之清晰,比之铜镜的效果要好百倍。因此小人在第一时间内便排除了这锡汞齐法来制作玻璃镜子。”

接着胡广就给钟进卫详细说了这个原因,让他大为感叹,这可真是灯下黑。

原来,唐以前的青铜镜上面,都有镀锡汞齐,清晰度更高。也就是说,在很早以前,华夏民族就已经掌握了锡汞齐制镜法。

但从宋开始,因为种种原因,青铜镜的材料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高锡青铜镜。

如果往高锡青铜镜上镀锡汞齐,本已属多余,并且其结果必然会将本来可以实用的铜镜镀成了既不能实用、又没有欣赏价值的废品。除了当废料回炉熔炼外,再不可能有其它用途。

因此,在自身反光率原本就很好的高锡青铜镜表面再镀锡汞齐,纯属多余。一群了解锡汞齐制法的匠人才会放着这个法子不用,去试验其他法子了。

现在看到西洋人进贡的样品,便一下醒悟了过来。

不管胡广等人走了多少弯路,现在能做出来就是好事。钟进卫便不再耽搁他们,让他们去试验锡汞齐制法做玻璃镜子去。

不久之后,大明就多了一样赚钱利器。让崇祯皇帝、温体仁以及毕自严等人高兴地合不拢嘴。他们的印象中进一步加深了这么一个想法:中兴侯一出马,钱财滚滚来!

第七百一十四章 想要釜山

藩王封建北美一事,容不得闪失,这是大明走向世界最强国的关键一步。因此,不但崇祯皇帝非常在意,就连钟进卫,一大半心思也放在了这个国策上面。

这一日上午,钟进卫就坐在京营校场的点将台上,看着新编的新军士卒在进行刺杀训练。

太阳越升越高,光线随之变得强烈起来。新军将士都穿着新式军服,练得汗流浃背。

在校场上巡视的曹文诏看看天色,觉得差不多了。就走上点将台来请示中兴侯,看是否可以让将士们去休息,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

如果是在平时,曹文诏也不用请示,自己就能做主发布命令。

但今天是中兴侯在,怎么也要尊重下领导。

他上得点将台,看到中兴侯就坐在阴凉处,目光平视着,好像看得非常认真。

曹文诏心中暗赞一句,侯爷真是认真!然后他几步走过去,向钟进卫禀告道:“侯爷,是否该解散他们,各自回营了?”

没反应,钟进卫还是直愣愣地看着前面。

曹文诏一见,以为新军将士有什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被侯爷发现了。便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可除了发现那个方向的士卒长得比较帅之外,没发现有什么不正常的。

于是,曹文诏只好等着,让中兴侯自己把发现的东西说出来。

结果左等右等,就是没见中兴侯说话。眼看着过了预定的时间安排,曹文诏便忍不住又问了句:“侯爷,您看这训练时间都过了,是否该把他们解散了?”

没反应,还是没反应,让曹文诏不由得有点尴尬。以为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让侯爷有了意见,故意晾着自己。

正当他想先行请罪之际,一边的顾百川看到这个情况,走到曹文诏和中兴侯的中间。先是对曹文诏微微一笑,小声道:“最近侯爷老是发愣。”

然后顾百川凑近钟进卫,大声禀告道:“侯爷,曹将军有事禀告。”

钟进卫果然又是在发愣,看着前面,想着事情。被顾百川大声一唤,便回过了神来。

“哦,该吃饭了啊!”他一边说一边转头看向顾百川。

曹文诏在边上听得像是有只乌鸦在他眼前哇哇地飞过,他无语地看着侯爷。

听到顾百川又重复一遍后,他才再次禀告道:“侯爷,时辰已过,是否该解散将士们了?”

钟进卫一听,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笑着道:“这些新军士卒都是你在负责训练,自然由你做主。”

曹文诏得了钟进卫吩咐,就走去点将台前下令解散。完了后,又过来陪着钟进卫,并问他道:“侯爷,有什么事情,属下能效劳么?”

钟进卫知道他是见自己刚才一直沉思,才有此一问。想了下,就说道:“这朝鲜半岛真他娘太长了,我大明藩王封建北美,不得不要绕一个大圈。”

顾百川见钟进卫说出了他所想的事情,就插嘴道:“侯爷,大明不是从海参崴出发的么?为何要绕道朝鲜半岛,是因为海参崴还在建虏手中的缘故么?”

他们都是钟进卫的心腹,自然知道藩王封建北美之事。

“侯爷放心,明年出兵占了海参崴就是!”曹文诏也宽慰钟进卫道。

他又训练了一万新军将士,预计到了明年,肯定又都成了新军精锐。加上关宁和登莱两处边军,曹文诏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建虏绝对打不赢明军。

但他看到钟进卫却摇摇头道:“大明这么大,不能只有海参崴这么一个起点出发。有些大件的东西,还必须走海运会比较方便。因此从天津,江南等地出发也将是计划中的事。”

曹文诏和顾百川一听,确实是,大明实在太大了,如果从陆路到海参崴的话,像两广、云南、贵州等省份,就会死人的。

朝鲜半岛确实是比较麻烦,特别是从天津出海口出发的话,要绕一大圈过去才行。这路程就变得很远,中途最好有补给才好。

顾百川想了下,问钟进卫道:“侯爷可是担心补给问题?”

钟进卫点点头道:“到北海道的路太长,虽然中间没有补给,也能凑合,但能有个补给点是最好的。”

“侯爷,这有啥,直接在朝鲜停靠补给不就得了,他们要是敢不让补给,就直接灭了他们。”曹文诏信心爆满地说道。

钟进卫一听,知道曹文诏是在说笑,笑了起来,用手指指了下曹文诏,然后说道:“朝鲜现在肯定是会给补给的,可以后呢?我想得是一条长久之路。以后大明和北美交通往来,朝鲜的补给点必然会繁华起来,要是朝鲜有个什么心思,搞些什么小动作就不好了。”

听中兴侯的意思,就是想把补给点占为大明所有。曹文诏想到这里,就直接道:“一处补给点而已,直接向朝鲜要就是了,他们还敢不给么?”

“这样也可以?我想要的是他们的釜山啊!”钟进卫惊讶地问道。

在后世,釜山是韩国的第一大港口,泛太平洋物流中心,也是世界第三大港口。

另外釜山除是一个天然良港以外,在其海岸线上还有很好的沙滩和美丽的海滨风景。在城市的周围被连绵的群山所环抱,城市中的温泉星罗棋布,旅游价值极高。

钟进卫在后世的时候,有机会去出差过一次,因此知道这些事情。

试问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朝鲜怎么可能同意让给大明呢!

谁知曹文诏听了,不屑地道:“釜山怎么了,一个破地方而已。”

“嗯?”钟进卫听了,不由得很奇怪。

见中兴侯不理解,曹文诏根据他在关宁军中听到的前朝往事,给钟进卫解释道:“侯爷还记得万历年间朝鲜的倭乱么?釜山当时就毁于战火,现在重建,估计也好不到那里去。而且最关键的是,朝鲜时时担心日本人又去侵犯他们。而日本人要打朝鲜,釜山必定是第一站。。。”

钟进卫听到这里,没等曹文诏说完,就打断他,惊喜地道:“那就是说,因为日本人的原因,釜山对于现在的朝鲜来说,只是一个鸡肋而已?”

第七百一十五章 追债

曹文诏听了点点头道:“末将以前听说,釜山被指为朝鲜的商贸港口,最多的是和日本人进行交易。现在朝鲜虽然和日本不是战争状态,但关系估计也好不到那里去,这港口的作用,末将以为并无多大用处。”

钟进卫在听曹文诏介绍的过程中,心中已逐渐形成一个详细的方案。在曹文诏一说完之后,他站起来一拍曹文诏的肩膀,欣喜地夸奖道:“没想到你曹文诏一员武将,竟然还知道这么多!”

“都是军中前辈唠叨的时候,被末将听来的。”曹文诏一听,连忙谦虚地解释道。

钟进卫也不管他的谦虚,直接拍拍屁股道:“走,进宫面圣去。”

次日,一道圣旨出了京师,直往登莱而去。

几日之后,登莱巡抚卢象升接到圣旨,马上放下了手中的军政要务,第一时间渡海前往朝鲜。

当朝鲜国王李溰听说登莱巡抚卢象升已到汉城西门外不远时,慌得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率领文武百官迎出城外。

一见到卢象升的帅旗,便早早领着百官伏在地上恭候大驾。

朝鲜军民对此并不以为屈辱,都跟着一起跪倒。以前在壬辰卫国战争时期,朝鲜国王见大明总兵,也是行跪礼的,更何况现在来的是直管朝鲜的登莱巡抚。

再说如果不是大明出兵,建虏还会继续祸害朝鲜。真得很难想象,继续被建虏祸害下去,朝鲜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朝鲜军民恭敬地看着明军走近,只见卢象升的标营士卒,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散发着朝鲜人为之羡慕和敬佩的彪悍之气。

卢象升老远就已看到城门处的动静,但因为此行的目的,他摆足了威风,并没有催马上前。而是按照正常速度走到近前,才勒住胯下战马。

“小国国王李溰率小国子民恭迎上使。”李溰恭敬地喊道。

卢象升此时才翻身下马,上前扶起李溰道:“不用如此大礼,本官此次前来,乃是奉旨和国王殿下商量一件要事。”

李溰一听,连忙把卢象升恭迎入宫去商量事情。

一路上,卢象升看到朝鲜的都城汉城破破落落的,根本就不能和大明京师相比。或者大明的一个普通城镇都比汉城要繁华。

他也知道汉城之所以会是这个样子,是因为之前被日本人烧毁过一次。重建之后,又被建虏给糟蹋了一次。

国力、军力的薄弱,使得朝鲜每次都保不住自己的都城。每次都需要仰仗大明出兵,才能脱离苦海。

到了昌庆宫的明政殿内,朝鲜国王坐在自己的御座上,侧方设了一座椅,让给大明来的上使,其他文武大臣则按班站位。

李溰难以猜测卢象升的来意,心中微微有点不安,他毕竟年轻,沉不住性子,索性直接问道:“不知上使前来所为何事?”

卢象升并没有马上道出自己的来意,反而问起了朝鲜国内的情况:“莽古尔泰逃出朝鲜已将近一年了,不知贵国现在情况如何?”

李溰一听,马上苦着脸诉苦道:“上使,建虏把卑国祸害惨了啊,这眼看着又要到冬天了,可重建工作缓慢。您应该也看到了,卑国都城都破落成这个样子,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是啊,是啊,国内粮食被建虏搜刮一空,今年的收成又不好,朝廷又无力赈灾,眼看着饥民嗷嗷待哺,王上为此日夜焦虑。”已升为领议政的洪翼汉也插话解释道。

他和尹集以及吴达济因为和朝鲜国王共同患难,原来的朝臣又被建虏祸害了,因此得以重用。他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领议政,尹集和吴达济则分别为左右议政,皆为正一品官员。

朝鲜其他臣子也跟着诉苦,反正他们认识一个理,叫穷,叫苦是不会有坏处的。

卢象升一听,皱起了眉头。被朝鲜国王李溰看到,不由得问道:“上使,您来有何要事,不妨直言?”

“我大明皇帝已经下旨,于明年将和建虏决战。就算不能灭了建虏,也要把建虏赶回极北之地。为此,令我登莱也得出兵。”卢象升这次没再反问,而是直接回答道。

朝鲜君臣一听这么一个重大的消息,当即喜出望外,建虏总算有这么一天!

可没等他们高兴完,卢象升的话锋一转道:“可你们应该也知道,我大明各地也正遭灾,没有多余的钱粮拨为我登莱的军费。为此,朝中有人建议,回收给你们的借款以充军用。如此一来,我登莱就能有足够的钱粮出战,对虏战事的把握也将更多一份。”

朝鲜君臣在卢象升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已知道他原来是来催债来了,一下子又都苦了脸。

在大半年一来,朝鲜不但欠了大明银行巨额债务,甚至还欠了登莱明军不少债务。

登莱明军这部分欠债主要是替朝鲜装备训练军队所致,这是朝鲜官府统治百姓和抵抗建虏的基础,因此还是优先赊账。当然,登莱明军提供给朝鲜的装备是明军换装下来的装备而已。

而朝鲜确实如之前他们君臣所说,穷得叮当响,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这个时候,又哪能还得起钱!为此,原本说好还登莱明军的欠款应该在前两个月还的,也一直没还。

卢象升原本也知道朝鲜的困境,自己的日子还行,就没去催。但朝廷的旨意一到,就只能不好意思了。

对于朝鲜君臣来说,现在债主前来要债,而且是自己也有急用,从道理上来说,也得还一笔才行。

李溰苦着脸道:“上使,您也看到了,小国实在是拨不出银两来还。您看,您看中什么,就拿什么做抵押吧!”

只见卢象升有点为难,沉默了一会才说道:“既然如此,我倒是有个法子,可以做主替贵国免去欠我登莱的债务。”

“哦,什么法子,上使快快说来听听,只要寡人能做得到,就一定做到。”李溰一听,连忙追问道。

单单欠登莱的债务也有不少,如果能减去的话,那是最好了。

第七百一十六章 釜山是大明的了

“日本一向不会安分守己,我大明担心来日倭寇又重新作乱。因此朝廷定了一项国策,要把虾夷地纳入大明版图。现在已经遣使前去和日本商谈。如果他们能答应就最好,否则大明将出兵强占虾夷地。。。”

卢象升的话还没说完,朝鲜君臣就吸了口凉气。大明这是要干嘛,包围日本,看住这群不安份的日本人么?

“为此,大明的水师出发前往虾夷地,只是路途遥远,费用很高。原本以东江镇为中途补给点,可位置不好,徒耗很多钱粮。最主要的是。。。”

卢象升说到这里,环视了下朝鲜君臣,才继续说道:“朝廷拨给我登莱的经费有限,不足以担任这个补给点的重任。因此,如果贵国能把釜山让出来,就能解我登莱之忧。本官就做主把你们欠登莱的钱粮免了,军费另想办法。”

卢象升说完之后,朝鲜国王李溰还没有说话,忽然一个质疑的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