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有什么不可能的?我告诉你,这一定是可以的,而且将来的趋势,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如果你能打造出这种后膛的燧发枪,功劳大大的!”钟进卫一边说一边还学着范俊刚才的样子,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真要说功劳的话,范俊其实已经有不少了。但人心总是不足的,再多的功劳也不会嫌多。他一直没有往上升迁,找着理由长期占着兵仗局掌印太监的位置,就是因为这个位置好立功,他能继续立功。
和钟进卫打了那么久的交道,他也知道中兴侯从不骗他。因此,范俊稍微犹豫了一会后,便答应了下来,准备调拨一部分最有经验的枪匠来研究中兴侯提出的这个要求。
第七百零三章 水泥路成
崇祯四年七月中旬,大明第一条水泥官道修建完毕。
喜讯传到京师,在钟进卫的怂恿之下,崇祯皇帝决定亲自前往京师城外水泥官道的起点,进行落成仪式的剪彩。
这一天的凌晨,京师百姓就早早起床,候在城门处等着开门去看落成仪式。
“大哥,你怎么也来了?”壮汉的身高,让他发现了不远处的商贾身影。
但因为人太多,吵吵闹闹地,那商贾并没有听到壮汉的问话。
于是,壮汉转头对身边的矮个子道:“跟上我,找大哥去。”
说完,他便利用身体的优势,硬是挤到了商贾的身边。
“咦,你们两个也来了啊!”商贾看到壮汉和矮个子,就惊奇地问道。
“是啊,找个好位置瞻仰下皇上的真容。”壮汉笑着道。
商贾一听,露出鄙视的眼神看着他道:“怕是想看看如何收费吧,当初你们可是买了不少修路基金的。”
矮个子在边上听了,笑着道:“都有,都有。皇上要看,水泥路也要参观。大哥,你也一样吧?”
谁知商贾却是摇摇头道:“主要不是为这个。今年的皮货实在是抢手,蒙古人都发了。我东家让我运几车货物去张家口,赚那些蒙古人的银子去。”
壮汉听了,纠正他道:“大哥,以后该说赚钞票了,现在京师都流行这叫法!”
商贾听了一笑道:“以前你还生怕这大明九思宝钞有问题呢,现在怎么就改口得这么快。”
壮汉伸手挠了下自己的后脑勺,微微有点不好意思地道:“那是当初,还不是因为有那通行宝钞的前例。可现在九思宝钞已经流行开了,有朝廷皇家银行可以随时兑换的银两做保证。不瞒大哥,我和二哥的店现在都只要九思宝钞了,现银和铜钱一概不要,实在太麻烦了!”
这纸钞的好处,用了都说好。既然不存在贬值的问题,谁又还会去用麻烦地要死的金属货币。
商贾理解地笑了笑道:“蒙古人都已经用上九思宝钞了,我刚才也只是顺口了,才说了赚银子去。”
像商贾这种做大生意的,特别又是做贸易的,更是觉得纸钞方便。因此他早就用了纸钞来交易了,只是常年累月的习惯问题,还会用上银子的称呼。
“大哥,你东家是贵人。那你这次去张家口,这水泥路收你钱不?”矮个子见到有机会,就问商贾道。
商贾摇摇头,凑近矮个子,低声道:“你以为皇上亲自来搞这落成仪式,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矮个子好奇地问道。
壮汉也低着头,把脑袋凑了过去,方便听得清楚点。
“就是为了告诫大明的官员,不要以权谋私。你们可别忘记了,以前的驿站,被那些当官的当自家开的旅店一样用。”
商贾说到这里,又补充道:“朝廷上已经发了严旨,会有都察院专门盯着这块内容,谁要再有这种占小便宜的事情发生,可以前去举报处举报。另外,还会有一支护路队,巡查路况的同时也将抽查大车,看是否有交钱。”
“那你东家也不敢了?”壮汉开口道。
商贾抬头看了下壮汉的脸,没好气地道:“你以为我东家那么不知轻重,为了一点点过路钱,就被当靶子?”
他说到这里,转头看看周围,发现没有人注意,就再次压低声音道:“我再给你们透露一个秘密。。。”
正说到这里,城门开了,等候着的人群一下蜂拥而出城门。
商贾也就没顾上说话,随人流去占好位置了。
水泥路的起点位置,已经有五城兵马司的兵卒从昨天开始,就在站岗了。
只见水泥路口的边上有一处房子,想必是收费人员临时歇息之用的。
水泥路很宽,分左右两道,中间有一处凸起隔开了两边,以区分来往两个不同方向。
这左右两道分别能并排两辆大车,另外还留了一处行人走的路,称之为人行道。
在车辆所驶的宽敞路面,摆有一处拒马,在其边上则是一个大的箱子,上面挂着锁。
据说这是过往车辆投钱用的,每辆车的过路费是固定的,要走这条水泥路,就自个备好了钱,在道路衙门专员的监督之下,把钱投进去,这样才能得到一张通行证。
当然了,箱子里面的钱是锁着的,钥匙不在专员手中,由另外的人专门保管。
等每日轮值换岗的时候,就会核对箱子中的钱和专员手中的通行证张数,必须要两者符合数目才可以下岗,否则会请喝茶,或者自己补偿差额。
商贾给两位义弟细细解说了一番,让壮汉为之惊叹道:“这法子好啊,免去了徇私舞弊。”
矮个子听了摇摇头道:“真要贪,怎么可能没法子呢。那查数目的人和那专员合伙,不就可以贪其中的钱财了。”
这收到的钱是关系到买了修路基金人的利益,壮汉一听,不满地道:“这还了得!”
商贾倒是在一边摇摇头道:“这种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不要说多人一起贪污这事,风险会很高。就是专员不让过往车辆投钱,或者投少点钱,就会让人抓住把柄。到时候御史一来,就会露馅。就算买通了御史,你说会不会有过往的人不爽他们,直接去举报处一举报,他们不一样完蛋。因此,在这里想贪的风险太高。”
矮个子和壮汉都点点头,好像这套防止**的机制还不错。除非是大明上下又像从前一样,全都贪腐了,这钱才动得。
过一会,壮汉想起一事,连忙问商贾道:“大哥,你刚才不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么?”
矮个子一听,也连忙看向商贾,不知道商贾说得那么神秘,到底会是什么秘密。
商贾得壮汉提醒,才记起这事。
他凑近两位义弟,先嘱咐一句道:“这事虽然在朝中已不是秘密了,但民间还没传开。不过过段时间,应该也会有通告了。但不管怎么样,你们先不要外传。”
被商贾这么一说,壮汉更是好奇,连忙保证了一声,然后追问道:“大哥,到底是什么秘密啊?”
第七百零四章 宣言
“你们还记得前阵子,从江南押来京师的那些人么?就是因南京之乱抓获的那些。”商贾低声问道。
矮个子点点头,也是低声回答道:“记得,有好多人,他们怎么了?”
“对哦,好像一直没有下文了。”壮汉有点疑惑地道。
商贾看看两位义弟,表情显得更是神秘,他又凑近了一点,低声解释道:“他们将会被朝廷流放海外。。。”
“海外?”壮汉没想到会流放到海外去,不由惊呼道。
矮个子一见,连忙打了下壮汉的手臂。壮汉醒悟过来,连忙抬头瞪向那些闻声看过来的人。
等一切回复如初,三个人的脑袋又凑到了一起。矮个子问道:“大哥,怎么流放到海外去了呢,这在以前可是从未有过的啊!”
“是不是搞错了?”壮汉也怀疑道。
商贾看了他们一眼,知道他们不相信。因为他当初刚听到的时候,也不相信。
“不但他们要流放到海外,以后大明所有罪囚一旦定罪,一律流放海外,再没有死刑,除了一种人以外。”商贾进一步八卦道。
这回壮汉记得,不敢大声,小声地问道:“哪种人?”
“汉奸!”商贾低声而坚定地答道。
矮个子一听,当即小声而激烈地赞成道:“不错,汉奸就得死!”
壮汉知道矮个子因为他丈母娘家被建虏灭门的事情,对助纣为虐的汉奸格外痛恨。他看了矮个子一眼,然后问商贾道:“除了汉奸之外,不也还有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人么,这也只是流放海外而已?”
商贾点点头,表示他问得好,然后回答道:“你以为流放海外的惩罚很轻么,有的还不如判个死罪来得痛快。我告诉你,流放海外还分好多种的,最轻地是罚一段时间的苦役,最重地是苦役到死。”
壮汉听了有点愕然,不由地道:“这不是差不多么?”
“当然不一样了!海外很大的,流放的地点不同,吃得苦就不同。现在大概就知道这么多,过不了多久,朝廷估计就会公布了。”商贾解释道。
壮汉还想问,但远处已有动静。所有的人都往那边看过去,他们三人也只好中断了谈话,一起看热闹了。
只见京师城门处,出现了很多五城兵马司的兵丁,一直往这边排过来,隔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这些士卒都很严肃,一个个站得笔直。
接着由内阁领头,六部和都察院等衙门的高级官员先出城门而来。一直到水泥路起点的剪彩点,按官位高低站好。
这边还没就绪,城门处就出现了天子近军,锦衣卫校尉开道而来。在大汗将军之后,便看到了御驾。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等崇祯皇帝一现身,所有人都跪下身子,大声地喊道。
钟进卫没来,他就是不想参与这些繁文缛节。难得趁这个机会,自个在家抱儿子玩。小家伙已经会翻身,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好玩的很。
崇祯皇帝难得出宫来,心情很好。先是打量了下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平整水泥路,然后才站到主席台前,由内侍呈上一把剪子,两名宫女牵了个彩带过来,等着崇祯皇帝剪。
崇祯皇帝看了一眼眼前的彩带,心里不由嘀咕:钟师傅说这么做,真得能财源滚滚而来?
他并没有马上剪,而是抬头环视了在场的高级官员和围观的百姓,然后大声道:“今天,是大明第一条水泥路修成并投入使用。这也就是说,大明免费的幼学即将开始实施。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朕的子民,都能读书识字,不再是睁眼瞎!”
当崇祯皇帝的话由大汉将军传递开来之后,围观的百姓才真正确认,原来传说中免费的幼学是真的。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不淡定了。特别是那些家境不好的百姓,更是激动异常。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读书是有钱人的事情。
普通一户人家,想要读书,基本上很难。如果族里条件比较好,开有族里的免费私塾,说不定还能去学一下。但也有前提条件,一切要听族长的。如学有所成,还须得为这个家族出力。
至于那些贫穷人家,那是想都不用想了,怎么可能去读书,养活自己都不容易了。
但现在不同了,崇祯皇帝当着如此多的人,金口一开,就是板上钉钉,再无更改的事情。
也不知是谁先带头,所有人都跪了下去,大声地表达他们的拥戴之意:“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听得出来,刚才这一呼比之前的那声音,感情要强烈、真挚得多了。他心中不由得很是满足,能做成这样的皇帝,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见礼完毕之后,崇祯皇帝继续道:“水泥路的收益,就是要给大明亿兆子民读书识字用的。谁要是敢觊觎水泥路的利益,想要伸手的,朕绝对不会手软。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文官勋贵,朕一律严惩不贷。”
他当众说出来,就是要借百姓之口,传遍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这里的利益碰不得。
文武百官随侍在场,也是让他们有个警醒,不要动歪心思。
现在的崇祯皇帝,在钟进卫的开导之下,已是明白,强国的根本,是人才。而人才的来源,则是国民开民智。
在历史上,包括英国等国最终强大起来,称霸世界,就是因为他们先实行了普及的教育,国民识字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为基础的。
崇祯皇帝说完自己要说的话之后,便手中用力,剪断了彩带。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震耳欲聋的声音又再次响起,里面包含了对崇祯皇帝的敬仰和对水泥路的期待,以及对将来美好日子的憧憬。
接着是作秀,专门挑选的一辆货车,驶到水泥路起点,投入一张大明九思宝钞到钱箱里。然后专员递给他一张放行证,拒马搬开,货车驶上了平整的水泥路,往远处而去。
崇祯皇帝注视着这一切,心中暗暗在感慨,又是一件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事情,在朕手中完成了。
想到这里,他就自然地想起了始作俑者钟进卫。心中暗暗感慨,这么多的成就,都来自钟师傅。他现在还只是一个世袭侯爵,但比起那些公爵来,对大明的贡献实在是多多了啊!
第七百零五章 张献忠的生活
原本的修路大军,自有朝中官员去处理,不需要崇祯皇帝或者钟进卫去操心。或遣还原籍,或调到其他正在修水泥路的地方去,全凭他们自己的意见。
这一日,钟进卫正在京营处理公务,四小忽然联袂进了他的公事房。他一见,知道他们肯定有事。
因为四小被他安排在新军营地中做百总,每个人都要带着新军士卒训练。如果不是有事,不会一起过来见自己。
他放下了笔,看着四小,和蔼地问道:“找我有事?”
四小互相看看,然后年龄最大的孙可望开口道:“叔父,侄儿们的义父进京了,侄儿们想去看看。”
钟进卫一听,很有兴趣地问道:“张献忠进京了?是来探亲还是访友或是定居?”
他知道张献忠的手被建虏的三菱箭射中而残废了,因此从军中退了下来。
“是定居,顺便做些买卖。”年龄最小的艾能奇抢先回答道。
钟进卫想了下,站了起来对四小道:“老相识了,走,一起去看看。”
李老四在一边听到,暗自鄙视了下自家老爷。肯定是不想办公了,才用这么一个借口想出去走走。不管是谁,都不会认为张献忠是值得中兴侯去探望的老相识。
他不知道,钟进卫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张献忠在历史上的成就。现在因为钟进卫自己的缘故,张献忠的人生轨迹已经完全变了。钟进卫就非常想去看看,历史上的大顺皇帝现在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钟进卫说要去看张献忠,四小自然不会拦着,反而为张献忠感到荣幸。
一群人刚走出衙门口,钟进卫忽然发现,自己这群人穿着官服,前呼后拥地去找张献忠,好像太招摇了。
于是,他们又返回去换了便装,才重新出发。
张献忠的店铺位于一条并不怎么繁华的街上,这也能预料得到。
因为京师的店铺,这可是稀有资源,没有大本钱是盘不下来的。特别是繁华街区的店铺,那就更是天价了。
钟进卫的打算,原本是想低调一点的,因此才换了衣服。但一群都是骑马过去,有这么多马匹的,也肯定不是普通人了。因此,事与愿违,他们一下又吸引了路人的目光,想低调都不成。
钟进卫下了马,由顾百川等人保护着,走向店铺里面,而四小则抢先拥进店去了。
艾能奇刚进了门就大声嚷嚷道:“义父,义父,我们来看您了。”
张献忠刚好在柜台处,听到呼喊声,大喜地抬起头,闻声望了过去。果然是自己的四个义子,都来看自己了。
店内的三个客人一听,也闻声看了过去,发现是四个英姿飒爽地少年。
还没等张献忠说话,李定国就马上提醒道:“义父,叔父也来了。”
张献忠先是一愣,然后马上撇下了那三个客人,出了柜台,赶紧往门口迎去。
这时,李老四等人已先进了店,占据了店铺的四角。张献忠看到钟进卫刚跨进店门,马上单膝跪地道:“属下参见侯爷!”
钟进卫一见,连忙扶了起来道:“你已退出军中,无须多礼。”
店内还有两名伙计,这时才反应过来,也想过来参见。
钟进卫看他们和张献忠一样,都是缺了一支胳膊或者胳膊垂着不能用,就知道他们应该也是登莱明军中受伤致残的将士。
于是,他就拦住了他们,反正这些繁文缛节他也不喜欢。
张献忠看向自己同伴的时候,刚好看到那三个客人目瞪口呆的样子,就连忙引着钟进卫去了后院。
原本显得拥挤的店内一下又变得空旷起来,那三个客人愣了半天后,才支支吾吾地问留在店内的伙计道:“刚才,刚才的可是中兴侯?”
一个伙计一听,自豪地道:“不就是中兴侯嘛!你们不知道。。。”
伙计也不管生意,就开始唠嗑起来。
钟进卫坐定后,让张献忠也坐了,然后问道:“你们怎么想起,来京师做买卖?”
中兴侯问话,张献忠自然全盘告知了。
原来张献忠因伤从军中退下之后,闲得无聊,又想着四小,就打算来京师。可又不甘心这么年轻就当个混吃等死的人,就纠集了同为伤残军士的一群人,凑了钱开了这个店。
“侯爷,现在朝鲜人对我大明是无比的亲近。看到我们明军,比看到朝鲜官府中人,简直亲近百倍。属下在朝鲜进货,价格很是便宜。运来京师之后,所得利润也有不少。”张献忠最后略微有点自豪地说道。
钟进卫一听,来了兴趣道:“这么说,你这家是经营高丽货的?”
张献忠点点头,然后又犹豫了下道:“也不全是,登莱的鱼松也进了一些。”
“生意怎么样?”钟进卫顺口问道。
张献忠也算是钟进卫护卫们的战友,因此对于张献忠这店经营的好坏,他们也比较关心,都看着张献忠,等他回答。
要是普通人问这个问题,一般都不会得到真实的答案。但中兴侯相问,张献忠自然如实回答道:“利润倒是有两倍有余,就是客人少了点,这地段的人气不旺。”
没等钟进卫说话,一个番役忽然进来禀告道:“侯爷,外面那小二在说侯爷的事,店外为此聚了不少人。”
这个番役的意思,原本是想禀告中兴侯,是否要处置那多嘴的小二。
没想到钟进卫一拍大腿,高兴地道:“有了。”
李老四一听,不由得问道:“侯爷,有啥了?”
钟进卫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吩咐他道:“一会出门的时候,你大张旗鼓地买些东西回去。”
然后他又转头吩咐顾百川道:“你回头通知下《明报》的人,让他们过来采访下。写篇报道,主题就是大明登莱军中的英雄将士,因伤从军中退下后却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张献忠已听得明白,中兴侯这是要给他们这店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流过来。不由得很是感激,又想跪下来致谢。
钟进卫拦住了他,转移话题道:“登莱军现在如何?”
“回侯爷,中丞大人挑选了一万精锐,正在日夜训练刺杀之术。朝廷的燧发枪只到了部分,因此很多士卒都在排队用枪。”张献忠逾加恭敬地回答道。
钟进卫满意地点点头,又东拉西扯地闲聊了一阵后,才大张旗鼓地买了东西,告辞而去。
第七百零六章 大明燧发枪的厉害
钟进卫在了解了登莱明军的情况后,又通过兵部的名义,向关宁军也发出训练情况的咨询。
在得到答复之后,经过综合考虑,又以兵部的名义向宁锦一线,海州和登莱三个方向发出命令。要求他们在新军老卒的带领下,分队出城到建虏的控制地活动,和建虏探马展开小规模厮杀,以夺取野外情报控制权。
如果觉得自己实力不足,则可以多派一些士卒出去,目的就是一个,让建虏成为睁眼瞎,同时锻炼新练士卒的胆气和战斗技巧。
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只有几个高级将领知道,是为了给明年的大决战做准备。
因此,不管是辽东巡抚袁可立,还是驻守海州的祖大寿和何可纲,或是登莱巡抚卢象升,都积极地派出了燧发枪队,在辽东大地上掀起了小规模的战事。
这一日,丹东地区的鸭绿江边,靠上了两艏船。没多久功夫,就下来了大概六十来人的明军。不一会功夫,便骑马消失在岸边。
这支明军由新军曹变蛟的亲卫朱元中率领,手下包括二十名新军老卒和四十名登莱新军,奉登莱巡抚卢象升之命,前去查探之前中兴侯下令埋了的野战火炮。
之所以一次出动这么多人,是因为燧发枪兵需要人多才能有威力,否则路上遇到建虏的探马,一对一对着干,除了新军老卒之外,其他人恐怕不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建虏探马的对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明军的人数足够多,能派得出这么多人。
“朱哥,你说我们会遇到建虏探马么?”有一个登莱新军士卒,略微有点紧张地问朱元中道。
他并不是因为害怕建虏探马而紧张,毕竟他也是从登莱明军的老兵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他这么问,只是因为第一次对敌要用上手中的新式武器燧发枪,心中因兴奋而紧张。
朱元中听了笑笑道:“建虏虽然已经撤走了那些无聊的投石车,可他们的探马却还在活动。我们这一路,肯定能碰到建虏。”
“碰到最好,打他娘的,多立点军功赚个酒钱。”一个新军老卒也笑着道。
新军老卒从去年到今年的战事中,已经锻炼出了对建虏的心理优势。在他们的眼里,仿佛建虏就是他们的勋章,只等着他们去摘取。
这其实不能怪他们轻视,因为他们确实有这个优势。
万历年间的战神戚继光在他的兵书《纪效新书》卷六中有要求,鸟铳的训练,要求达到八十步远的地方,打中人形靶子为三发中一为合格,三发中二或者十发中七为精,三发全中为特优。
而书中对弩的要求,只是在六十步远的地方,射中人形靶子为三发中二就是善射。
新军的训练,在钟进卫舍得下本钱的训练下,普通都是三发中二的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手中的燧发枪射程,对上建虏的弓箭射程,要多二十步的距离。
明末这个火枪的射程,西方要到拿破仑时代才能赶上。
大明拥有这样的技术,最终却败在了建虏弓箭的手中。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戚继光早有说明:鸟铳固优于矢,但铳精则胜于用矢。铳具不如式,习之不精,反不如矢,而让敌以长技矣。
也就是说,鸟铳质量好,训练足,那么鸟铳就优于弓箭;但如果鸟铳的质量差,训练又不足,那么就不如弓箭,会被弓箭所克。
历史上的明末贪腐横行,不要说这些火器了,连盔甲、弓箭等等,反正所有的战备物资无不缺斤少两,质量极差。害得后世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热武器竟然会败在了冷兵器手中。
现在因为钟进卫的穿越,新军手中的武器,比起戚继光时代的鸟铳更好。第一是燧发代替了火绳,第二是加装了刺刀。
这些原因一结合起来,这名新军老卒的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朱元中骑在马上,看着自己的手下,特别是那些登莱新军,提醒他们道:“只要你们临敌不要慌,按照训练快速装填,要立军功,那是容易得很!”
登莱新军一听,一个个都高兴得很。他们以前和新军并肩作战的时候,就一直很羡慕新军杀建虏如杀鸡宰羊一般轻松。现在没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用上了手中这个杀虏利器燧发枪。
果然不出朱元中所料,他们行进了没多少路,就遇到了一队建虏的探马,大概有十五人左右。
双方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朱元中一见,当即下令冲锋。
已方的人数比建虏探马多多了,每个人手中的燧发枪又都是装填好的,只要扣扳机就能射击。就算骑在马上射不准,但近了后六十来枝枪一起射击,至少能干掉大半建虏探马。
要换成以往的时候,明军夜不收和建虏探马在野外遇上,哪怕是人数比建虏探马多,明军夜不收的第一个选择也是逃跑。
但今时不同往日,明军现在见了建虏探马,就仿佛是见到了勋章,见到了一张张的九思宝钞,那还会转身逃跑!
这支建虏探马倒也骁勇,虽然看到如此多的明军,却也不惧,催马迎敌。
传说中骑马还能百步穿杨的绝技,可能存在,但至少这支建虏探马中还没有这样的牛人。
双方都是催马靠近了再准备射箭的射箭,开枪的开枪。
战事的胜负不出意外,建虏当场报销了十人,三人受伤被俘,另外两人命好,被其逃走了。
明军中有一人重伤,原因是胯下战马被射中,掉了下去摔的。另外有五人轻伤,拔出了箭后处理下伤口还能继续行军。但其中有两人,因为伤的是手臂,就没法开枪了。
像这种战事,越来越多的发生在辽东大地上。以至于到后来,建虏探马出任务,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只出十来个人一队,而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为一队。否则人少出去,基本就很少有人能回去了。
也因为这样,有的时候,明军偶尔也碰到了几倍于己的建虏探马。免不了会有打败的时候,新军手中的燧发枪就不可避免的落入了建虏手中。
于是,这些被建虏探马缴获的燧发枪就被当作宝贝一样,马上急送盛京。
第七百零七章 再一次打击了建虏
过去了几个月,奴酋皇太极的病情并没有彻底好转,时好时坏。
据他贴身侍卫鳌拜猜测,主子这是心病的原因,才会影响到身体一直不见好转。
他也曾试图劝谏过皇太极,先养好身体再说。但道理皇太极其实也知道,可大金的形势一天比一天不妙,皇太极没法开心得起来。
就这些天,大金临近明国的几个地方,全部传来军情。说明军活动频繁,不但是那支穿着奇怪服饰的明军嚣张,就连以前的关宁军和登莱明军,也都装备上了那奇怪的火枪,跟着那奇怪军队一起,在大金境内纵横捭阖,四处寻找大金探马厮杀。
所有军情汇总到皇太极这里,一下又让他原本刚有点起色的身体又垮了。
这不,都快正午了,鳌拜正端了一碗药往皇太极寝宫而去。
大金国内的形势也随着局势的恶化,而微妙了起来。虽说不清是什么,但皇太极只让鳌拜来负责煎药,送药。
正当鳌拜快到皇太极的寝宫时,急报传来,说是缴获了明军的火枪。
鳌拜一听,端着药碗就跑向皇太极寝宫。就算鳌拜是大金第一高手,但药碗里的药还是洒了不少,可见鳌拜的心情是非常激动。
“主子,明军那种奇怪的火枪被我大金缴获了。”鳌拜一进寝宫,看到皇太极斜靠在床上看书,就立刻欢喜地禀告道。
皇太极一听,马上抬起头,盯着鳌拜问道:“火枪在哪?速速给朕拿来!”
明军那火枪,不用点火就能射击,这个实在太厉害了。而且枪口还有枪头,给大金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一直是大金想搞清楚而不得的武器,现在有了缴获,让皇太极如何不开心!
鳌拜答应一声,把药碗递给了边上的一个宫女,撒开脚丫子,就往外跑。
这消息真比那药还灵,刚才还精神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