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钟进卫的这个理由,崇祯皇帝能理解,他点头道:“无妨,钟师傅尽管说来便是。”

“一,大明可以开放多个港口城市,进出大明的货物必须通过这些港口进出,这是为了方便管理。”

“二,对进出大明的不同货物要征收不同的税。比如大明现在急需粮食,就可以规定出口粮食要收重税,收得没有商人愿意出口粮食的程度为止;而进口粮食可以降低关税,甚至可以不收,从而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粮食。”

“这第二点还包括向海外倾销我大明的商品。比如玻璃,这种东西应该说还是富人用的多,因此可以提倡向海外倾销,对,就是倾销。西洋人也有玻璃,但我们比他们有优势,打垮他们,占领东南亚的所有市场,为大明赚取尽可能多的钱财。”

崇祯皇帝听得眉开眼笑,仿佛看到了钱财滚滚而来。

“三,建立强大的大明水师,可以按地域多建几支水师。比如说,护航北美必须要有一到两支强大的水师;保护大明沿海安全,也必须要有水师;为大明商人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通商,也必须要有水师。另外,水师打击走私也是一个重要的职责。”

温体仁听得眉头都皱了起来,崇祯皇帝还是青年君主,性子中还有一丝冲动。在刚才之前还说了一下扩编五万新军的事,现在中兴侯这么说,他生怕崇祯皇帝又是手一挥,然后说建他个十支水师出来。

于是,温体仁赶紧插话道:“中兴侯,现在朝廷建不了那么多水师。”

没等钟进卫回答,崇祯皇帝站了起来,大手一挥道:“现在建不了就将来建,绝不再让江南之乱再有发生。朕一定要让大明水师布满大海之上,朕要重现永乐年间大明水师无敌于天下的盛况!”

第六百九十章 建虏求和

钟进卫看着慷慨激昂的崇祯皇帝,他心中也颇为激动。有这么一个有志气的君王,实在不应该亡国啊!

忽然他想起,好像偏题了。之前是在说辽东的事情,怎么说着说着又说到水师去了。

于是,他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还得去尽早准备,及时运输物资到海州去。”

“钟师傅,能否让别人替你去,京师这边有许多事情,都需要你在这里才行。”崇祯皇帝一听,就和钟进卫商量道。

需要钟进卫搭把手的内阁、锦衣卫指挥使等人都看着钟进卫,希望他能留下来。

但钟进卫严肃地摇摇头道:“陛下,恐怕不行。奴酋皇太极此人,绝对不可小觑。之前的时候,建虏大军云集,却硬是被新军从海州走到了牛庄驿。建虏遭此大辱,必然会有针对性的准备。臣估计,这次要一路打过去才行。”

辽东战事,唯有钟进卫最为权威。他这么说,文华殿内其他人也只能同意他的观点。因此,崇祯皇帝就对钟进卫道:“既然如此,那钟师傅早做准备,早去早回。”

事情就这么定了,散会后钟进卫就去准备运送物资之事。

可在当天晚上,当钟进卫和儿子玩了一会后,正准备睡觉之时,宫里忽然来人,传旨钟进卫,紧急觐见。

大晚上的还要招进宫去议事,显然是大事。钟进卫担心什么地方又出乱子,就急急赶去紫禁城。

在路上的时候,他又碰到了早上开会的会友。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唯有进宫了才能知道。

崇祯皇帝早早就在文华殿内等候了,他的身边就只有王承恩伺候着。

被传诏觐见的官员基本就是内阁和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的高级官员,他们一起在午门外碰头,一起进了文华殿。

崇祯皇帝一见他们都来了,就从御案上拿起一份东西。在烛火的映照下,面色有点奇怪地道:“山海关孙师傅八百里加急,说建虏向大明求和。愿仿蒙古例,受朝廷册封,称臣纳贡。”

崇祯皇帝的话,犹如在平静的湖面突然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波澜。

“陛下,不会是建虏的缓兵之计吧?”

“陛下,建虏为何突然会议和,其中定有阴谋!”

“。。。。。。”

文华殿内声音嘈杂,好像忽然之间就变成了菜市场。

内阁首辅温体仁出列,先喝止了嘈杂之音,然后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建虏可有提具体的条件?”

崇祯皇帝把手中那份东西递给一边的王承恩,让他转给底下的臣子看。然后他先说道:“大致的要求是朝廷从海州退兵,并开放边关互市。作为交换,割让盖州卫和獐子岛一线以南地区给大明。”

钟进卫听得暗暗冷笑,皇太极还真想得美。先不说建虏原本就是大明的臣子,聚众造反,抢夺大明土地,杀大明百姓,哪能让他们说和就和了。还想仿照蒙古,要大明皇帝的册封,真是想得美!

不要看建虏一下割让那么大的面积出来,其实这些地区就是渤海湾的突出地带,都是沿着海岸线的。建虏面对大明水师的骚扰,防守很是吃力,直接割了对他们反而是减轻了负担。

另外从去年开始的几次战事,都冲着建虏的粮食等物资而去,特别是沈阳破袭战,更是烧了建虏腹地的不少粮食作物。

现在建虏物资紧缺,要求大明开互市,显然是为了他们自己救灾。

钟进卫想到这里,还是暗暗佩服皇太极的远见。

他知道皇太极应该是看到新军对建虏的优势,虽然现在建虏还有一战之力,但皇太极却预料到了将来会出现的情况,从而采取了这个和谈的措施。

钟进卫不知道,皇太极的出招,还不止他想得这些。

不过他现在只是在一边冷眼旁观,并没有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记得在历史上,是大明被建虏打得想和谈,但最后没有和谈成。现在因为自己的出现,建虏被大明打得想和谈。他想知道,这个和谈如果自己不干涉的话,究竟会不会成功?

朝廷现在手中有几个钱,因此宫中的用度并没有以前那么省了。这次的会议又很重要,因此文华殿内多处地方都点着烛火,把文华殿映得很亮。

也因此,文华殿内虽有视力不佳者,但却没有受到光线的影响,很快就都看完了孙承宗的奏报和奴酋皇太极的国书。

“诸位臣工,尔等是何意见?”崇祯皇帝见底下臣子都已看完了,就马上问道。

“陛下,辽东原本就是大明国土,建虏也为大明臣子。但建虏杀我百姓,占我土地。现在大明强大起来了,就来求和,还妄想册封为王。臣以为,决不能同意。”工部尚书徐光启首先表态,一脸的激愤。

户部尚书毕自严一听,眉头一皱,也出列说道:“话不是这么说,打仗是要费钱的。中兴侯在白天的时候也已说了,建虏的实力很强,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建虏和大明死磕下去,一是能什么时候打赢不知道,二是又要为此牺牲我大明无数的将士,浪费原本不多的钱粮。这些事情,朝廷也必须要考虑才是。”

钟进卫听得无语,他听得出来,毕自严对建虏的和谈是心动了,甚至还把自己之前的说法也搬了出来,作为他的论据。

钟进卫想开口,但转念一想,还是先忍住不说。

崇祯皇帝听到两种意见,也知道这是在情理之中,就再问道:“其他臣工的意见呢?”

温体仁作为百官之首,他是一定要发表意见的。只听他说道:“臣以为,打得赢就打,不用理会这和谈。打不赢,或者打得时间太久的话,再和建虏谈条件,争取一个对大明最为有利的条件。”

崇祯皇帝一听,就把头转向钟进卫,想问他意见,看能否打赢建虏,多久打赢建虏?

可当他看过去的时候,发现钟进卫就盯着地上,老神在在,好像是在想着事情。

崇祯皇帝见此就没有打扰他,转头看向兵部尚书杨鹤道:“杨卿,你以为和建虏的战事能在短期内结束么?”

杨鹤看看周围的同僚都注视着他,好像他的回答将决定和谈不和谈。他也是官场的老油子了,那会轻易就下如此重要的结论,马上就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以为,此事还须中兴侯来答最好。对辽东战事的熟悉,对建虏的了解,都以中兴侯为最。”

第六百九十一章 虽远必诛不是口号

钟进卫见殿内的注意力最终还是集中到了自己身上,要由自己来答复这个关键的问题。他也就不再装思考,抬起头来看着崇祯皇帝,一脸认真而坚决地道:“陛下,臣以为,不管能不能打赢,不管多久时间打赢,都决不能和谈!”

在期待钟进卫能说出几年平辽的殿内众人一听,都有点意外,没想到中兴侯是这样的答复。

“中兴侯,打仗不是儿戏,可不能意气用事啊!”毕自严一幅苦口婆心地口气劝道。

钟进卫一听,也不等崇祯皇帝反应,转头看向毕自严,正色地道:“我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原则问题!”

说完,他重新转回头,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辽东原本就是大明固有领土,建虏原本只是大明的臣子。如若最后和谈,还仿蒙古册封其为王,承认建虏在辽东的统治。那么这种做法就是变相鼓励大明的臣子去造反,去杀大明百姓,占大明领土,反正最后打不过还能落个封王,这是大明想看到的么?”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一说,马上就想起大明西南局势的不稳定。虽然之前的土司造反已经被镇压下去了,可现在仍有其他土司蠢蠢欲动。要是真如钟师傅所说,一旦册封建虏的消息传到西南,必然会促使西南重新爆发战事。

“任何敢造反,敢侵犯大明利益的,哪怕是付出多大成本,都要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钟进卫说到这里,转身面对殿内众人,提醒道,“前几天的布告中写着,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其实就已摆明了大明的态度,只要有侵犯我大明利益的,就是再远,付出再多的代价,也要诛灭了他们。”

钟进卫说完,最后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大明要成为世界上的最强国,就要有这种气势,让宵小不敢觊觎我大明,让万国仰视我大明!”

“陛下,中兴侯说得极是!这是原则问题,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徐光启虽已年老,却激动地站了出来支持中兴侯。

他说这番话时,“虽远”这两个字被他咬得极重,提醒着殿内众人,这当然是要有代价的。唯有如此,才能让大明的敌人胆寒,让宵小不敢觊觎大明,让万国仰视大明!

一时之间,文华殿内原本就主战的臣子纷纷表态,强烈支持中兴侯。

而少数几个有意和谈的人则沉默不语,不再进行争辩。说到底,他们也只是基于成本考虑而已,并不是说他们和建虏有一腿。

崇祯皇帝的面色微红,神情有点亢奋地注视着底下的臣子。他见温体仁等人也都支持了不和谈之后,便一拍御案,站了起来,大声地宣布道:“敢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朕绝不会让此话成为一句空话而已!”

钟进卫也是笑着点点头,他接崇祯皇帝的话道:“陛下,建虏要想活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无条件投降。所有奴酋都要接受大明的审判,为他们杀戮了那么多大明军民而付出代价。而其他建虏可以发配到各地域去修建大型补给站,为他们自己的罪行赎罪。”

“好,就这么答复建虏!”崇祯皇帝已坐了回去,听钟进卫这么一说,当即同意道。

和谈的事情由钟进卫这么一说,大部分文臣拥护,崇祯皇帝拍板,就这么定下来了。

钟进卫想了一下,转身看向毕自严道:“把辽东重新纳入大明版图,也有无数好处的。”

毕自严一听,脸上不由得浮出一丝喜意,连忙问道:“无数好处?”

钟进卫点点头,神情不再那么严肃地道:“据我家乡传闻,辽东地下有宝库,至少有非常大型的油田、铁矿等矿产,而我刚好大概知道在什么地方!”

他指得是鞍钢和大庆油田,这个后世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有中国地图在手,大致范围自然也就不会偏到哪里去。

钟进卫这么一说,那些不知道他真正来历的文臣就纳闷了,怎么中兴侯那个海外的家乡还有辽东的传闻,这可真是奇怪。

而文华殿内的崇祯皇帝、温体仁和王承恩却是知道钟进卫的意思,不由得都是大喜。

不过温体仁有点迷糊,他赶紧问钟进卫道:“铁矿是个好东西,但那油田是什么,也是好东西么?”

钟进卫看向温体仁,微微一笑道:“就是一种黑色的石油,它产于。。。”

温体仁没等钟进卫说完,就恍然大悟道:“原来是石油啊!”

这下反而是钟进卫奇怪了,温体仁怎么知道石油?

温体仁见钟进卫的样子,知道他心中的疑问,就解释道:“《梦溪笔谈》中就有提到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并且言明了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这么一说,钟进卫也想起来了,石油不管作为军用还是民用,从宋开始就已经很普及了。自己一时不记得,还以为温体仁也被穿越了呢!

辽东另外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价值,就不用钟进卫说了,就是良田无数。

钟进卫略微想了下,觉得还是交代一下的好,就对崇祯皇帝道:“陛下,只要新军改编一直进行,能和建虏进行野战的部队一多,那么打下辽东不是问题。现在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臣帮海州站稳之后,就着手收复辽阳。”

“对,对,对,钟师傅说得有理。建虏就是看到打下去没希望了,才想起了和谈。朕就是再困难,也会把新军改编坚持到底!”崇祯皇帝做了表态,然后又道,“海州之事不能拖了,如果不是钟师傅,我大明上下为建虏和谈之事忘了海州急需物资补充,说不定就被建虏给阴了!”

崇祯皇帝说得这个可能性,还真得存在。奴酋这一纸和谈意愿,不但能引起大明朝中争论,而且还在图谋海州,不管和谈最终成不成,都是一着好棋。

其实皇太极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告诉他的族人,他皇太极已经努力过了,但大明不给他们机会。由此断绝建虏内部的不同意见者,把建虏重新拧成一股绳,鼓舞建虏军队的士气。

皇太极当年出兵大明时,也曾用过类似理由。

第二天一早,来自登莱的八百里加紧又进京了,传来了奴酋皇太极的第二招。

第六百九十二章 驱赶海贼搅局东南亚

登莱巡抚卢象升在奏报中称,建虏向朝鲜发出和解意愿,愿意和朝鲜结成兄弟之邦,无尊卑之分。并且双方互市,并要求朝鲜开放港口,供建虏使用。

建虏还向朝鲜表示说他们已向明国议和,以后同为大明的藩国,自当守望相助。

最后威胁朝鲜,如若不从,将以倾国之兵攻之,不灭李氏王朝不摆休。

朝鲜因为之前被建虏坑惨了,就是官府同意,民间也绝不同意。因此朝鲜国王就把这个情况向登莱巡抚做了禀告,请求明国指导。

崇祯皇帝看完之后,微微冷笑。建虏这是痴人说梦,还敢以倾国之兵去攻朝鲜,自己的老巢就不要了么?

不过同时他也从中看出,钟师傅说得对,奴酋确实不能小觑。发现有打不过大明的迹象,就立马要议和,还想办法去改善他的周边关系,寻找缩短和大明差距的方法。

崇祯皇帝心中暗道:奴酋算是能屈能伸,但朕却不是吴差,岂会容忍奴酋去卧薪尝胆。

他在通知内阁和钟进卫之后,便给登莱巡抚批了回复。让他明确告诉朝鲜国王,大明对建虏的态度是什么。并且让朝鲜国王放心,大明已经攻占了海州,并将要攻取辽阳威胁建虏的伪都,因此建虏绝不可能用倾国之兵去攻打朝鲜。

钟进卫对崇祯皇帝的回复没一点意见,此时的他,趁着新军在准备出发的时间内,抽调出了陈玉康等五位最初的锦衣卫政委,组建了锦衣卫政委的高级领导机构。

其中陈玉康的官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位居指挥使骆养性之下,受其管理。但陈玉康也有单独面圣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讲,骆养性更多的只是他名义上的上级。

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陈玉康从锦衣卫校尉升到锦衣卫指挥同知。这个升迁速度称之为火箭般的速度也不过份,因此在被人眼红的同时,锦衣卫政委这条终南捷径,一下变得热门起来。

没有人再去鄙视锦衣卫政委的职责,全都放下了身段,想着去竞争一个锦衣卫政委的名额。

这些事情,钟进卫暂时还不知道,他只是组建好了这个机构之后,粗略交代了一些规则,就让陈玉康自己去摸索了。

而钟进卫自己,正在开一个秘密会议。与会人员是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温体仁,东厂提督王承恩,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以及锦衣卫指挥同知刘兴祚。

只听钟进卫问刘兴祚道:“由你培训并派往江南的锦衣卫卧底,除了顾岱之外,还有多少人,现在情况如何?”

“一共派出了三十五人,多是打进了各处的海贼势力,郑芝龙的水师中也有五人。但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五人联系不上了。”刘兴祚恭敬地回答道。

对于钟进卫,他没法不恭敬。因为他现在的一切,可以说是钟进卫给的。也是因为自己是中兴侯推荐的缘故,自己的顶头上司在平时也没有为难过自己。

钟进卫眉头一皱,那联系不上的十五人恐怕是遇难了。他随即又问道:“打进海贼中的卧底地位如何?”

刘兴祚稍微有点尴尬,他声音不大地回道:“时日太短,都只是小头目而已。海贼讲关系,倚重于亲朋故友。外来人要赢得海贼头目的信任,需要不少功夫才行。”

“这可不行,需要加快这个进度,增加卧底在海贼中的影响力才行。”钟进卫摇摇头,对刘兴祚要求道。

崇祯皇帝听了吩咐骆养性道:“锦衣卫现在的任务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锦衣卫政委的选拔、培养和进军队事宜;另外一个就是这个卧底海贼,刺探东南亚的任务;骆卿要全力扑在这两件事情上面才行。”

“是,陛下。”骆养性连忙答应一声。

钟进卫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这第二件事要加快速度,臣觉得最好有人前往东南坐镇,为卧底提供后援,使他们及早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行。”

“陛下,中兴侯说得有理,早日布局,才是稳妥之举。”温体仁也发表意见道。

崇祯皇帝听了,就微微点头,然后看向锦衣卫指挥使。

骆养性一见,马上说道:“陛下,臣就直接让刘同知前往广州坐镇,不知这样可好?”

“陛下,臣愿往!”刘兴祚一听,马上表态道。

崇祯皇帝看向钟进卫,见他微微点头,就同意道:“那就这么办吧!”

钟进卫又想起一事,就马上说道:“到时候随国企前往东南亚做生意的锦衣卫也要先培训,做好收集情报的工作,必要时候,和海贼中的卧底相配合,完成他们的任务。”

“这些人已经挑选出来,正在秘密培训,不久就能派出去了。”骆养性没等刘兴祚说话,抢先回答道。

钟进卫也无所谓谁回答,他点头表示了解之后,就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等海贼搅乱东南亚后,我大明就可以直接出兵海外,为藩王封建澳洲打开通道了。”

计划中的澳洲是崇祯皇帝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着的,因此他格外用心。如果条件成熟的话,他不介意把东南亚最重要的一些地方也封给他的儿子。

但那些地方基本上都是有主之地,也都奉大明为宗主国。这当大佬的去抢小弟的地盘,不是很好意思。除非出现一些变故,使得大明能名正言顺地把那些地方占了。当然,出兵东南亚的实力也必须具备才行。

因此,当钟进卫提出大明用强大的实力,从北向南缓慢扫荡海贼,迫使海贼逃亡东南亚去搅局的策略后,崇祯皇帝当场就拍板同意,并吩咐实行。

钟进卫在江南之行的时候,原本完全可以把海贼的大部分都消灭。但他却只消灭了荷兰人,而放跑了大部分海贼,甚至让锦衣卫的卧底顾岱接走大海贼刘香,都是因为实施搅局东南亚的策略需要。

崇祯皇帝为了确保东南亚的局势能在大明的掌控之中,又吩咐王承恩也往东南亚派出番子。

这个策略是不能曝光的,否则肯定会在大明境内及东南亚地区引起轩然大波。

几个人偷偷商议完了之后,就散会各做各事。

几天之后,新军准备就绪。可就在钟进卫准备出发之际,崇祯皇帝又派人把他拦了回去,因为有事必须咨询于他。

第六百九十三章 葡萄牙人的妥协

“钟师傅,澳门葡萄牙人派了他们的总督来京师赔罪,并请求觐见。”崇祯皇帝一见钟进卫,便告知他道。

钟进卫一听,心中一算,便笑着道:“来得很快嘛!他们现在人呢?”

崇祯皇帝也跟着笑笑,然后说道:“朕把他们谅在鸿胪寺了。钟师傅,澳门葡萄牙人的事情该如何处置比较妥当?”

钟进卫当仁不让是这方面的专家,当初让葡萄牙人来京师请罪也是他放出的风声。因此崇祯皇帝第一时间就找来钟进卫,问他有什么想法。

钟进卫之前已做过功课,因此他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澳门的葡萄牙人对我大明其实也没安什么好心。现在之所以比荷兰人规矩,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荷兰人的实力强大而已。对于他们,我们大明不能把他们当作友好的客人。”

崇祯皇帝点点头,葡萄牙人在这次江南之乱事件中的表现,就能看出他们的立场了。崇祯皇帝自然不会再对葡萄牙人客气,他就问钟进卫道:“钟师傅,西方的事情,你最熟悉。该如何做为好,你说给朕听听。”

“第一,以前租给他们澳门的租金才五百两一年,实在太便宜了,这个要大大涨价才行。”

钟进卫的说法让崇祯皇帝笑了起来,他现在也明白了海贸的利润,葡萄牙人一年才给五百两,真是比打发叫花子还不如。

“第二,澳门是大明的国土,因此澳门的所有人必须遵守大明的律法,由大明派人管理。”

听钟进卫说这个,崇祯皇帝就笑着提醒道:“钟师傅,澳门是由我大明官员管着的。”

钟进卫一听,知道自己没说明白,就补充道:“陛下,臣指得是葡萄牙人,也必须由大明官员来管理,而不是他们那个什么澳门议事会。”

“钟师傅,这会不会太不近情理了,毕竟他们和大明的风俗习惯不一致。”崇祯皇帝有点不好意思地征求意见道。

钟进卫听了,坚决地摇摇头道:“陛下,这是原则问题,是大明宣示澳门领土主权的需要。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葡萄牙人,这里是大明的地盘,就由大明说了算。来大明就要守大明规矩,安分守己地当良民,否则一样治罪。”

听钟进卫这么一说,崇祯皇帝就明白过来,当即表态道:“钟师傅说得对,朕险些犯错了。”

钟进卫听了一笑道:“陛下,澳门葡萄牙人的军队比较特殊,不允许他们有军队也不现实。毕竟现在海上不安全,他们也要有军队护航才行。臣建议军队就还是他们自己管理好了,但进出澳门必须向当地官府申报。驻扎澳门期间,非大明邀请,就必须缴纳港口的租金。”

崇祯皇帝这回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钟进卫就接着说道:“大明水师学堂的教官,就让葡萄牙人派人过来教。船厂仿照西洋战舰的工作,也要求他们派人过来指导。”

听钟进卫说了这么多对葡萄牙人的要求,这和之前葡萄牙人的待遇是天壤之别。崇祯皇帝就有点担心地问道:“钟师傅,如此多的要求,葡萄牙人能答应么?”

钟进卫一听,笑着道:“以前或许会闹,但他们看过比他们强大的荷兰人下场,臣相信,他们会好好考虑这个事情的。要不然,也可以让兵仗局去打几发炮弹给他们看看。”

崇祯皇帝不由得摇摇头,这个钟师傅,最爱吓人了。

“当然,只要葡萄牙人能答应上述条件,我们大明可以许给他们往各个开放港口贸易的权限。在短期内,只有葡萄牙人和大明做生意的话,利润足够使他们忽略掉内部人的不同意见。当然,这里必须要重申一点。”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问道:“钟师傅,要重申什么?”

“买卖必须用大明九思宝钞结算。”钟进卫提醒道。

“哦!”崇祯皇帝会意地点点头,然后说道,“朕知道了。”

钟进卫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就拍拍屁股,自个出发去辽东了。

崇祯皇帝就把他的意见拿出来和朝臣商议,最后在一些细节上完善了之后,就开始和葡萄牙人摊牌。

先是安排了葡萄牙人去兵仗局的演习场参观,当用铁范铸炮法生产出来的红夷大炮亮相并演习之后,让葡萄牙使者,也就是澳门总督马士加路也大为吃惊。

在那个时候,澳门总督的权力很小,就是只能管澳门军队而已。换句话说,他其实只是一个舰队司令而已。

也因为如此,他一眼就看出这个火炮比起他们正在使用的火炮要更轻,质量也要好。不由得在羡慕之余,直接请求购买这种火炮。

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是大明从葡萄牙人手中买火炮,现在反了过来,葡萄牙人想从大明手中买火炮。

不过,马士加路也并没有如他所意,大明没同意卖给他。

但后来钟进卫从辽东返回听说了这事之后,当即拍板卖,为什么不卖,葡萄牙人买了去也仿制不出来。

最关键的是,军火生意是利润最大的生意。铁范铸炮的成本很低,但因为所铸造出来的炮,质量更好,要价自然就更高了。这利润,让崇祯皇帝和毕自严等人是眉开眼笑。当然,这是后话了。

当朝廷向马士加路也抛出了以钟进卫的建议为主体的要求之后,暂时没有得到答复,说是要回澳门商议之后才能决定。

崇祯皇帝有江南平乱的底气,就给了马士加路也一个期限。过期还没答复,就直接使用武力驱逐,同时会宣布葡萄牙不再受大明欢迎。

虽然葡萄牙人觉得大明开出的条件太过苛刻,而且还要帮他们造船,训练水兵,这以后大明的水师一强大起来,就只能更听大明官府的话了。但要是不答应的话,不用说就是荷兰人的下场了。而且最多还只是耽搁一点大明水师强大起来的时间而已。

经过一番紧急商议后,葡萄牙人最终还是同意了大明的要求。

第六百九十四章 有心无力

辽东盛京,当皇太极收到大明的答复之后,虽然对于这样的答复有心理准备,但心中还是有点失望。

因为对于现在的大金来说,最好的措施就是休养生息,先渡过因为去年明军的捣乱而引起的粮荒。再寻求缩短和大明军力差距的方法,来减少对上明国新军时候的无力感。

从去年关内战败开始,大金的兵力不知不觉已经损失了很多。虽然竭力通过掠夺生女真来弥补兵力的缺失,又整编了蒙古八旗出来,好像数量上不减反增,但皇太极明白,大金整体的战力已经下降了不少。

现在的皇太极,已经不敢随意挥霍兵力了。因此,虽然他一边打着和谈的旗号,一边还在做战争准备,但也只是在牛庄驿布置了大军,而不是沿辽河一路布置军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