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太极没有说话,就呆呆看着明军又开始缓缓移动。

多铎见自己问话,皇太极没反应,就叫道:“大汗,大汗。。。”

过了一会,皇太极才缓缓地转过头来,看着多铎道:“如果朕手里有一百架投石车,一百辆车楯,朕就能把这支明军灭了。”

言下之意就是,现在手头没有那么多军械,还能有什么办法!

多铎有点不甘心,他再次道:“难道就这么白白地放走这支明军?”

皇太极没有答他,也没有看他,脸上有点落寂地自言自语道:“明国的实力真不是大金能比的!这支火器部队开始只有一千人,现在过去才半年,就有五千人左右了。要是再下去,明国的这种火器部队再多到一万,两万,五万,我大金该怎么办?”

其他奴酋听了,不由得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彼此默默无语。他们心中知道,皇太极描述的前景,并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皇太极收回看着明军移动的目光,看了下身边的这几个和硕贝勒,又有点无奈地说道:“朕也想过建这火器部队,为此还耗掉了许多物资。可打造的火枪比不过明军这种火枪,打造的火炮又比不上明军的火炮。朕要换成了明国的崇祯皇帝,手中有那么多资源,早就平定了四方,让万国来朝了!”

没有人响应皇太极,只是默默地看着远处的明军。

忽然,阿济格转头问皇太极道:“一年之前,明军还不是这样的。我大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何这短短一年以来,明国好像忽然就变了。我大金也开始打败仗,死族人了?”

济尔哈朗和多铎一听,都觉得阿济格说得有道理,不由看向他们的大汗,想听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皇太极握着马鞭的手,缓缓地抬了起来,指着远处的明军道:“朕相信,一定是这支新军的统领,新崛起的中兴侯改变了明国!”

自从皇太极在关内留守军队败回辽东时听说了明国这个中兴侯,以后让大金吃亏的战事中,无不有这个中兴侯的身影。要不是他本人亲自所为,就是他手下的人所为。这些迹象一综合起来,让皇太极百分之百的肯定,绝对是这个中兴侯改变了明国。

皇太极想到这里,忽然心中冒出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

就在建虏的护送下,明军在将近傍晚之时,终于到达了牛庄驿码头。

辽河上停着的船队马上靠了过去,而新军始终保持着防御态势,慢慢地撤向船上,让建虏没有一丝可趁之机。

当新军全部上船之后,钟进卫的心情变得很好,他让手下跟他一起喊:“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回头再来找你们玩!”

其他船只上的新军士卒,听到旗舰上的喊声,纷纷放松了心情,用尽力气,齐声大喊道:“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回头再来找你们玩!”

声音直传九霄,久久回响在这片被建虏侵占已久的土地上空。

第六百七十七章 赶回京师

所有的建虏,不管是女真还是蒙古兵,看着辽河上的明军船队,在夜色中慢慢地往下游而去,都是默默无语。

相比明军的嚣张、欢乐,岸上建虏的情绪无比低沉。不但是士卒,包括最大的几个奴酋,也是一个样。

他们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自己想拼,拼不过明军的火枪,更拼不过明军的火炮。还有面对水上的明军时,更是只能干瞪眼。

良久,皇太极叹了口气,然后对他身边的多铎说道:“镶白旗留五千人马驻扎在海州城外,看着关宁军。”

然后也不等多铎答应,他又对其他几个奴酋道:“收兵回盛京,朕有重要的事情要说。”

最后他又命令一个亲卫道:“传朕的命令,让多尔衮速回盛京。登莱巡抚出兵显然是为了策应海州的战事,这边战事已结束,登莱巡抚自会退去,不用管他。”

再说钟进卫在天津大沽口上岸后,他令曹文诏领军,自己则快马加鞭赶往京师。过了这么多天,不知道江南到底如何了?

黎明前的时刻,是最黑暗,也是最困的时候。京师城门处的兵丁都在偷偷打着盹,缓解身体的疲倦。

可就在这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是被城外急促的马蹄声惊醒了。

有经验的兵丁明白,除非是那种八百里加急的信使,才会如此赶路,而不用担心城门还关着。他们都有点惶恐,不知道是不是江南红毛贼的事。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来的竟然是原本在辽东的中兴侯。而且带了区区十来个护卫,原先出征的军队却没见一个。

原本就人心惶惶,现在看着中兴侯前去紫禁城的背影,守门兵丁不由得议论纷纷,别是辽东的战事又败了吧?

当值的校尉马上弹压了这种言论,要是散布开来,那是大罪一桩。为了防止言论的扩散,他搬出了中兴侯是神仙下凡的传闻,怎么可能会打败仗!

说不定就是知道红毛作乱,中兴侯前来平乱了。这个说法获得了兵丁们的一致赞同,一下使得他们又充满了信心。

当崇祯皇帝和钟进卫两人见面时,都发现对方变瘦了,还一脸的憔悴。

崇祯皇帝没想到钟进卫这么快就回来了,他想起辽东的战事,连忙问道:“钟师傅,辽东战事如何?”‘w…r…w…h…u。c…o…m‘

他希望是辽东战事因耽搁而没打,中兴侯才能那么快回来。因为在他的意识中,中兴侯这么快回来,这种是最好的情况。

“陛下放心,一切顺利,海州已是大明的了!”钟进卫先回答了崇祯皇帝的问题,然后马上反问道,“陛下,江南现在如何了?”

崇祯皇帝一听,心中大是高兴,辽东顺利,算是了了一桩心事。然后听钟进卫问起江南事,就叹了一声,然后又带有一点愤怒地道:“全是废物,一支支的军队开过去,遇到海贼还能打一打,但要是红夷和海贼的联军,就一触即溃。”

钟进卫眉头一皱,他知道明末时候的卫所军队早已糜烂,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都调在北方防御建虏。

另外还有大明西南局势不稳,南方稍微再好一点的军队也都调在那边提防贵州、云南的土司造反。连钟进卫熟悉的白杆军,在去年的时候都被调回去了。

这么一算起来,南方其实真得很空虚。被荷兰人这么搞了一手,也算是他们捡了个便宜。

钟进卫想起一事,就问崇祯皇帝道:“陛下,不是说让澳门的葡萄牙人也出兵了么?”

崇祯皇帝一听,脸上显出怒容,忿忿地说道:“不知道他们搞什么鬼,从广东出发那么久时间,连钟师傅都从辽东赶回来了,但那些葡萄牙人才刚到江西而已。”

钟进卫一听,转念一想,心中便明白。葡萄牙人磨磨蹭蹭,无非是两个原因。要么是实力没有荷兰人强,因此不敢去打;要么就是打着小算盘,让大明和荷兰人先耗着,最后他来摘果子。

他想到这里,当即说道:“陛下,臣回来了,江南就交给臣好了。先把荷兰人打退了,回头再找葡萄牙人算账。”

崇祯皇帝点点头,眼睛微红地叹道:“其他人谁都靠不住,朕就只有靠钟师傅了!”

这段时间,崇祯皇帝的压力很大,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陛下,臣想先了解下荷兰人的具体情况,京师有谁熟悉么?”钟进卫就当没听到崇祯皇帝的感叹,直接问道。

崇祯皇帝一听,马上下旨道:“传福建水师海防游击郑芝龙觐见。”

钟进卫一听郑芝龙在京师,稍微有点诧异。同时他也有疑问,因为自己的出现,让以后东南沿海的实际掌控者郑芝龙落了个如此大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正想向崇祯皇帝问些郑芝龙的事情时,内阁首辅温体仁还有六部尚书听说中兴侯回来了,就纷纷赶来文华殿。

于是,钟进卫见一个,就得回答一句:“海州战事打赢了!”

就这么一寒暄的过程,郑芝龙就到了。

一番觐见礼节之后,崇祯皇帝就对郑芝龙道:“钟师傅有些话要问,你要据实回答。”

虽然郑芝龙在海上,在福建的地盘上是威风八面,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小小游击。因此在一众大佬面前,他一直是低着头回话。

现在听崇祯皇帝这么一说,郑芝龙心中就知道这个钟师傅应该是那个阎应元的妹夫,皇上眼中的大红人,大明官场最耀眼的人物中兴侯钟进卫。

一个年轻的声音在他前面左侧响起:“我听闻你也是海上枭雄,怎么就败给了荷兰人,还搞了个全军覆没?荷兰人到底有多厉害,不要夸张,实事求是的说。”

这个问题,郑芝龙在刚到京师时,已经说过一遍。现在要再说一次,却也不敢有丝毫不满之色。

他抬起头循声看过去,一边回答道:“侯爷,是海贼和荷兰人联手,设计埋伏了末将的舰队。这其实没什么,最主要的是荷兰人的战舰太多,其战力又一艏抵我大明十艏,没法对战,才有此结果。”

郑芝龙在说话时已看清钟进卫的样子,心中暗自有点惊奇。看面相好像不是一个胸有城府,工于心计的人,这和郑芝龙在之前的想象很是有点偏差。

钟进卫也有听说过,这个大航海时期,大明的船只和西方人的船只差距比较大。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差距,他就不知道了。

因此,他听郑芝龙这么一说,就要求道:“你具体给我说说,大明和西洋人的船只到底是什么样个差距?”

第六百七十八章 东西方战船的差距

郑芝龙一生在海上摸爬滚打,和西洋人的交往也不少,以前的时候甚至和荷兰人都一起做过走私生意。因此钟进卫问这个问题,还真问对了人。

于是,郑芝龙就把他所知道的情况都说给了钟进卫听。

原来大明的造船技术在郑和时代都是领先世界的,那个时候,最大的船就有六千料。

这点如果钟进卫在后世看过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不用郑芝龙介绍就知道了。

上面明明白白记载了有:四百料船长约九丈,两千料船长约一十八丈,五千料船长约二十六丈。

当年郑和的帅船,就是五千料的福船,最大六千料的船名为封舟。

而到了最近这些年后,大明的船只,不管战船还是民用船,最大的就只有四百料了。

这个原因其实源自于大明从太祖时期的禁海政策,虽然成祖时期有那么大的船只,但仍然有令不得民间私造大船,原有海船也要改为平底船,不得私自出海。禁海政策时断时续地沿用到明末,大船的打造技术也就基本失传了。

当然了,大明船只也有优点,就是有平衡舵、水密隔舱,这些都利于远洋航行,抗沉没性好。

这个主要是因为大明的船只利用肋板来取代船只肋骨,但是船体结构却受到了限制,使得大明的帆船无法造成像西方帆船那样有两层以上的通甲板。

而西方帆船虽然没有采用水密隔舱技术,但是却大量使用了密集的肋骨,同时加厚了船板的厚度。

虽然抗沉性受到了影响,但是却通过密集粗大的肋骨,加强了船体的结构强度,形成了船体内通长的甲板。使得西方帆船装载货物量更大,同时方便在船上放置更多的火炮,也可以承受住火炮开火时巨大的后坐力。

而大明的主力战船,其实还是以冲角战、接舷战为主。虽有火器配备,却是少的可怜,只是沦为辅助使用。

这点就算后世的人,也能从《纪效新书治水兵篇》中得到印证。

书中记载了戚继光的水师情况,如果把一个水兵营中四艘福船、两艘海沧船和四艘苍山船装备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共计有:大发熕一门、佛郎机炮四十门、碗口炮三十门、鸟铳六十八支等。

更为可笑的是,最具威力的大发熕,不能在船上直接发射,因为其反作用力会震裂船只。要把火炮吊到大船拖着的竹筏上面,然后才能再开炮。

这在战时,会有多大作用?钟进卫都不敢想。

而西洋人的战船,最大的有两千料以上。一般的战船都为五、六百料左右,每艏战船上配有三、四十门炮。

这种船结构坚固,操作灵活、火力强大。相对大明的最大战船只能安放两门大炮和若干小炮,两者火力根本无法比较。

另外大明和西方帆船还有一点区别很大,那就是船帆的应用,最终体现在船速上的区别。

大明帆船无一例外都采用了硬式船帆,这种硬式船帆的好处是调帆方便,升帆和落帆容易。船帆利用风向容易,而且效率高,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以较少的船员,便可以操作船帆。

但也因此要求更高的船桅,船帆也不能太宽。这样一来,就影响到了船只使用更大的船帆,船桅过高会影响到船只的稳定性。

而西方帆船则都是软质船帆,虽然利用风向没有大明帆船方便,效率也不算高,而且升帆落帆都很不方便,要使用大量的水手来进行操作,危险性也比较大。

但是西方帆船却应用三角帆来解决了问题,同时他们可以将船桅造得更高,风帆的面积也可以制作得更大。这样一来,使得西式帆船在速度上便获得了大幅度超越了大明帆船的可能性。

钟进卫听得默默无语,大明的船只不管是在规模,还是航行速度上,或者是火力配置上,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存在。也难怪西洋人能纵横海上,无所顾忌。

郑芝龙之前说要十比一的数量之比,战力才能赶上西洋战船。钟进卫现在知道,这其实还是客气的说法而已。

不过钟进卫还有一个疑问,如果差距真有这么大的话,根本就没法和西洋人打,郑芝龙又怎么在历史上赢得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呢?

他想到这里,不由得问道:“据说你的水师也不弱,如果不是中了敌人的奸计,还是有得一拼。我想知道,你是靠什么来拼的?”

郑芝龙本人都来京师了,又那会有什么保留,一五一十地回答道:“末将向西洋人采买了一些他们的船只,配备了他们的火炮。另外还仿制了一些,加上可以用大明船只作为辅助,在数量上又远超西洋人船只。因此如果明刀明枪地打,末将自然不会惧于他们。”

钟进卫听得点点头,他又问了一些其他问题之后,便转身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荷兰人发起的这次战事,臣以为该让大明的造船业知耻而后勇了,否则必定会影响大明的国策。”

崇祯皇帝知道钟进卫指得是藩王封建海外一事,他点点头道:“朕知道,已和温卿商议过,等红夷的事解决了之后,便全面开海禁。不过具体的事宜,还未有商议。”

钟进卫一听,就马上建议道:“陛下,臣觉得郑游击的方法不错。大明可以先采买西洋人的船只,同时通过仿制来快速缩小和西洋人在战船上面的差距。至于以后,只要加紧蒸汽机的研发,以后蒸汽机船必然会取代帆船。”

有关今后的趋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和钟进卫相比。崇祯皇帝对于这点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

因此钟进卫这么一说,他就更是期待那蒸汽机研发成功的那一日。

文华殿内的人都是大明的最高级官员,基本都知道蒸汽机的事情。当然,郑芝龙除外。他听了钟进卫的话,暗自吃惊这正气鸡到底是什么东西,会有这么厉害?

钟进卫继续建议道:“陛下,臣建议,船舶研究所向全国征召有丰富经验的船匠,凡有杰出贡献者可以参考枪炮伯、微伯之例。”

崇祯皇帝和大明的这些高官已经被江南之事深深刺激了,也知道了海防的重要性,因此对钟进卫的建议都深以为然。

“陛下,臣已了解大明和荷兰人的具体差别在哪了。臣相信,他们的火器必然没有我大明新出火器厉害。等新军一到,臣马上就领军南下。”钟进卫再次说道。

崇祯皇帝一脸激动地看着钟进卫,点点头道:“朕已安排了沿途的快马船只,还望钟师傅能早日到达江南,早日平定红夷之乱。”

第六百七十九章 新军能行么

“那臣打算马上去兵仗局一趟。”钟进卫要求道。

崇祯皇帝先是点点头,马上又摇头道:“钟师傅日夜兼程赶回来,还是先去歇息一下吧!”

钟进卫一听,感激地答道:“此次江南平乱,新军要尽量发挥我大明的军械之长,臣过去兵仗局看了之后才能放心休息。”

既然钟进卫如此要求,崇祯皇帝自然不会阻止了。

当新军赶到京师时,钟进卫已经缓过劲来了。时间不等人,新军补充了军械弹药之后,便通过京杭大运河,日夜兼程地赶往江南。

此次车营没有全部都去,因为车营比较笨重,不适合江南水乡这种河道纵横的地形。并且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也将来临,绝大部分地方又没有修水泥路,车营去了只会是鸡肋而已。

将近三千的燧发枪兵和五百多野战炮兵以及一千的五军营精锐和五百死营将士,组成了这次的平乱部队。

之前的时候,也曾有朝臣提议让京营南下。但没有人保证京营去了就一定能平定红夷之乱,京师空虚,辽东战事不明,建虏动向如何,又不知道。因此,最终京营并没有冒险南下。

但现在钟进卫回来了,之前这些担心就都没有了。钟进卫在新军的基础上,抽调了部分京营,自然是没问题的。

京杭大运河上早已被先一步清理,因此运送新军的船只一路顺风,浩浩荡荡地往江南而去。

当船队经过扬州时,钟进卫站在船头不由微微感叹。这个繁华的城市,有钱人的天堂,著名的扬州瘦马,一掷千金,比排场,显阔气的地方,如今却是显得格外萧条。

京杭大运河两岸,原本应该仗着交通便利的因素,是个格外繁华的地段。如今却是不见有多少行人,除了一部分行色匆匆的路人之外,更多的是巡逻的兵丁衙役。

他们见到如此庞大的船队,满载着稀奇古怪军服的兵丁,从北至南而下,不由得都驻足观看。

甲板上执勤的新军士卒并没有因为到了从未到过的扬州,而四处观望,或者指指点点,说说笑笑。他们都是严格执勤,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就算是不懂兵事的普通人,见了每艏船上都是如此的军士,都能得出这支军队不同寻常,肯定是朝廷从北方调过来的精锐。

而有些走南闯北的路人,或者是那些看过报纸的人,则纷纷大喜过望,惊喜地向同伴及陌生的路人显示自己的见闻广博。

“是朝廷的新军,我们大明最精锐的军队终于来了。”

“不会是那支把建虏伪都都打下来的军队吧?”

“难道还有第二支新军不成?教你一个乖,看那军服,如此奇特,唯有中兴侯的新军一家。”

“中兴侯?难道是那个传说中神仙下凡的中兴侯?”

“不错,专收蛮夷,不但收建虏,还收西夷,这下红夷有难了!”

“。。。。。。”

诸如此类的话马上在京杭大运河两岸传开了,有些沉寂地古老城镇一下又恢复了活力,开始对路过的这支新军议论纷纷。

当然,也有对新军的战力持怀疑态度的。

“怎么现在才来,不会是怕了红夷了吧?”

“你懂什么,北方不是有建虏么,那能说走就走的!”

“你别忘记了,北方来的大都是旱鸭子,来江南怎么打,还记得曹魏南征孙吴么。。。”

“说得有道理,你们是没见过,红夷那船坚炮利,可不是北方的建虏可比的,我说。。。”

“。。。。。。”

慢慢地这些言论甚至还占据了上风,因为江南人没有亲身体会过建虏的厉害,但他们却见识过红夷的强大。因此对于新军能否打过红夷一事,把握都不是很大。

但不管如何,新军的到来,多少提振了他们的信心。看着船队慢慢远去,扬州的百姓无不希望新军能打胜仗,早日把红夷赶走。

他们对新军的期望,也只是如此而已。要说歼灭红夷,那怎么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船队过了扬州,再走了一段路之后,便有当地官府的人在前面拦住了,因为再往前已不安全。

那些西夷的大海船虽然进不来运河,但不少海贼的小船过来却是没问题。仰仗着他们红毛主子的威势,见多了卫所军队的无能,海贼们的胆子很大,已有多次窜入运河打劫。

新军开始整队下船,没喧哗,不慌乱,秩序井然,尽显精锐风范。

早有厂卫侯在这里,一见船队到了,马上就求见中兴侯。

钟进卫听着厂卫汇报军情,眉头不由皱了起来。

镇江在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界处,且处于长江南岸。

荷兰人占领了镇江后,便派海贼的船只封锁了这一带的水域。新军要想攻击驻扎在镇江的荷兰人,必须绕道渡过长江才行。

可一是因为大明在长江的船只基本都被荷兰和海贼的联合舰队炸沉,或者俘获了。二是海贼的船只巡逻的水域很宽。

就算钟进卫要绕道渡过长江,也是一件难事。至于用运河中的船只强行横渡长江,钟进卫是想都没想过。真要那么做了,就是脑子有病。

这时,天色也已不早,钟进卫便先下令择地驻扎,同时派出“霹雳”大队去侦察情况。

可问题又来了,“霹雳”大队的人都是在北方的士卒中选拔出来的。没几个人会游泳,现在在江南出任务,有点抓瞎。

这个时候,把郑芝龙带来的好处就显出来了。他马上向钟进卫禀告道:“侯爷,末将在这一带有些兄弟,可以让他们去做这些事情。”

钟进卫看了郑芝龙一眼,想着他现在和大明是在一条船上,以后也必须仰仗大明,自己打了败仗对他没有好处。

因此就笑着答应了,但同时还是把“霹雳”大队也派出去了,一起行动。理由是“霹雳”大队的人战力强悍,只要不是游泳,一个顶三个都是没问题。

没想到,当天深夜,就有了成果。钟进卫闻报,连忙起床来到前帐。

第六百八十章 快点来吧

已在帐中等待的几个人一见钟进卫出来,便连忙拜见。有敬新式军礼的,也有单膝跪地的。

“侯爷,属下在路上碰见了这位兄弟,名叫顾岱,是锦衣卫校尉,奉命潜伏在海贼中当了个小头目,外号顾三麻子。”胡浩首先开口说明情况道。

钟进卫闻言看向单膝跪地的那人,年纪轻轻,却长得一脸彪悍。要不知道的人,恐怕也想不到他竟然是天子近军的锦衣卫校尉。可能是因为光线的缘故,钟进卫倒没有发现有麻子。

顾岱见中兴侯打量自己,连忙禀告道:“小人去年末才回南方,借机潜伏海贼刘香手下。只是时间太短,尚未能得刘香看重。”

钟进卫先让顾岱站起来说话,然后问道:“你是刘兴祚刘大人训练出来的人?”

“正是。”顾岱连忙答道。

钟进卫记得这回事情,当初自己颇为佩服刘兴祚的潜伏功力,便向崇祯皇帝推荐了他。调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专门训练锦衣卫间谍,派往东南沿海。

没想到当初的布局,竟然在今天用到了。

于是,钟进卫就问顾岱有关荷兰和海贼联合舰队的具体情况。顾岱自然不会有所隐瞒,把自己了解的情况都一一说给钟进卫听。

原来,当初联合舰队把郑芝龙打得大败,并逼到福建水师港口之后。按照原本的计划,就是准备强行攻占港口,然后向大明提条件。

但最大的海贼刘香见普特曼斯有点担心明国还是不肯屈服,白打了这一场战。就向他建议,现在大明沿海已没有力量可以抗衡联合舰队,不如走一趟长江。

因为那个地方是大明的经济重心,如果联合舰队一亮相,必然天下震动。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和福建巡抚去对话了,将直接和明国朝廷,甚至是崇祯皇帝对话。

普特曼斯听了就心动了,因为直接和明国的皇帝对话,就少了好多中间环节,有利于节约时间。对于荷兰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很在乎这个的。

因此,联合舰队才会突然就自个撤了,其实是北上,前往长江水域了。

进入长江后,让普特曼斯大为吃惊,没想到庞大的明国,其经济重心的防御竟然如此薄弱。不但水师不行,连陆上的军队也是一触即溃。

这一下,大大增强了普特曼斯的自信心。又见到大明长江沿岸的繁华,更是刺激得他嗷嗷直叫,当即派人上岸抢猪、抢羊、抢鸡鸭、抢钱、抢女人。

一切都很顺利,不但抢了个饱,而且那些不断出现的明军,还不断地被他们打败。

到了后来,在刘香的唆使之下,甚至还妄想攻占南京,以获取最大的谈判筹码。

不过南京城的雄伟,防御设施的完善,就不是荷兰人和海贼的联合舰队能攻下来的。

普特曼斯都很后悔,要是自己的军队再多一些,说不定就能攻下天堂般的城市了。

还是刘香出得主意,南京打不下来,就转而打下了长江边的镇江,堵住了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以迫使明国屈服。

普特曼斯的心理准备也是有的,知道明国不可能一打就屈服,否则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早就这么干了。

一支支战力为零的明军开过来,一打就溃。就算如此,也没见明国和谈使者过来。他倒是有派人过去主动接触过,但没有任何结果。

最后普特曼斯打定了主意,就这么耗着吧!反正镇江也不错,有吃有喝又有女人玩,就当渡假了。

到最近,好像有风声传来,说是明国要派一个侯爵领军前来平乱。这是明国最后的依仗,好像是很厉害的军队,能和北方的蛮夷打仗。

当普特曼斯一打听北方蛮夷的情况,不由暗自鄙视。就一伙还用着弓箭刀枪这些冷兵器的强盗而已,明军就打成那个鬼样子,把一大片土地都丢了。

早知道明军这么弱,当初刚来东方的时候,就应该集合远东所有的舰队,全力一击,也就不用跑到澎湖又跑去大员了。

这支侯爵的军队既然是明国最后的依仗,那就把这依仗给歼灭了,那么明国就再不可能拖下去了。

基于这样的想法,顾岱就被刘香派到北岸来探听动静。然后遇到了“霹雳”大队,最后就到了钟进卫的中军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至少钟进卫这个时候就很高兴。

他当即传来曹文诏、郑芝龙,把这个情况一说,就一起合计起对策来。

这个会一直开了很久,中间还招了熟悉当地地形的厂卫入内咨询。最后定好了一条计策后,顾岱就在新军营地消失了。

当天傍晚时,大海贼刘香就带着三个人前去求见荷兰舰队首领,驻大员总督普特曼斯。

“尊贵的总督大人,好消息,好消息啊!”刘香一见普特曼斯,就讨好地说道。

普特曼斯看着这个最忠实的汉人伙伴,笑着问道:“明国派来使者了?”

刘香摇着脑袋,学着读书人的样子回道:“非也,非也,但总督大人虽没猜中,却也相差不远了。”

他说完,马上回头对他身后的三个人说道:“你们把看到的情况,一一如实禀告给总督大人吧!”

那三人并排向坐在上首的普特曼斯跪倒,由最左边的一人向他禀告道:“总督大人,小人奉命在北岸探听军情。托总督大人的福,被小人撞见明国侯爵的军队了。。。”

“什么,就是明国那支最厉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