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围的护卫一听,都笑了起来,心道侯爷好幽默。
钟进卫开了个玩笑后,问卢象升道:“皇太极那些婆娘呢,我倒是有兴趣想见识下那个孝庄。”
钟进卫被后世那铺天盖地的清宫剧所影响,有关孝庄的电影电视剧更是不少,把孝庄吹到了天上去。不管如何,钟进卫没别的意思,真得只想见见历史上真实的孝庄到底是如何一个人。
“孝庄?”卢象升听了一愣,反问钟进卫道。
钟进卫听了不好意思地笑笑,孝庄应该是她死后的称呼,现在还没有这个名字。
但孝庄的名字是什么,钟进卫也不记得了。有点支吾地说道:“就是那个。。。那个。。。漂亮的那个!”
钟进卫急中生智,总算把话说完了。
谁知道卢象升一个大老爷们却罕见地挠了下头,然后苦笑着回道:“侯爷,您这是为难下官了,下官实在挑不出漂亮的。要不下官让人把所有的婆娘都押上来,侯爷您自个看。”
卢象升这么一说,钟进卫忽然想起,在后世的网络上,有流传满清格格贵人之类的照片,实在是惨不忍睹。就是再花痴的男人,都会被治得如法海和尚一般。
钟进卫一下没了兴致,心想你满清的啥皇后格格吹得再牛,爷也没兴趣了。
他看了下天色,正待再说话之时,夜不收首领曹变蛟匆匆入内,向钟进卫禀告道:“侯爷,发现建虏的宝库,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哦?”钟进卫一怔,紧接着马上说道:“走,去看看。”
钱财这东西,没人不喜欢。就算是对钱财没有什么野心的人,听到说有无数的金银珠宝,当然也想着去开开眼界。
一队人在曹变蛟的引领下,匆匆来到建虏的皇宫。其实建虏这皇宫还真不能叫皇宫,和北京城的皇宫根本就不能比。只是几间明黄色屋子而已,还有好多地方还在修建中。
建虏这皇宫在历史上要到一六三六年才修建完成,而后世的沈阳故宫还要包括乾隆时期修建的部分,以及后来为保护文物,又修建了一部分。
此时的皇宫都已经戒严,任何辽民都不得靠近。在发现建虏金库的地方,更是新军在警戒。
此时天已有点黑下来了,曹变蛟让人打着火把在前头领路。一进入金库,就见金银财宝反射着火把的光亮,亮瞎了众人的眼。
钟进卫等人都是头一回看到这么多金银珠宝,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都是建虏从大明抢来的东西。
“马上组织人手装车,告诉弟兄们,等运到了獐子岛后,每人都会有份。”钟进卫迅速给曹变蛟下了命令。
如果不马上装车的话,钟进卫怕会耽搁撤退的时间。这里是建虏的都城,在建虏的腹地,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需要趁早转移。
钟进卫想起这个,忽然就从胜利的喜悦中清醒了过来。现在绝对不是欢庆胜利的时候,要庆祝胜利,也等平安回到獐子岛再说。
他看了下身边的护卫和周围的新军士卒,发现他们个个都很轻松,一脸的喜气,全都沉浸在占领建虏都城的胜利中。
钟进卫没来由得忽然感到一阵害怕,要是有一支建虏军队在这个时候,或者今天晚上反攻回来,后果就严重了。
此时的明军,第一是没有那个思想准备,第二是分散在城中各处,原本的军队就不多,还这么一分散,那会禁得起建虏复仇军队的进攻。还有第三点,就是军队已经松懈下来,这些天的疲惫会释放出来,战力肯定会降低不少。
就在满是金银财宝的金库中,钟进卫转身对跟在他身后的卢象升说了这个担心。
卢象升一听,也紧张起来了。他也和别人一样,沉浸在巨大的占领喜悦中。被钟进卫这么一说,他意识到中兴侯所言不是杞人忧天,这完全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怎么办,侯爷?”卢象升不由自主地问道。
钟进卫带领大家赢得了前所未有之胜利,使得他的威望一下大增,让别人不由自主地信任他。哪怕是历史上的名人卢象升,也不例外。
钟进卫也是锻炼出来了,他脑子一转便有了主意。
“九台,你马上派人去街上抓壮丁,把抓到的汉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去守城门和次要的地方。大明军队全部撤到皇宫这边,除警戒哨兵之外,全部休息,以待可能发生的战事。”钟进卫当即命令卢象升道。
“是,侯爷。”卢象升答应一声,可转眼他还是有疑问道,“侯爷,让那些百姓来守城门,万一建虏攻来,会不会无济于事?”
钟进卫看着卢象升,问他道:“沈阳城那么大,就算新军去守住了城门,建虏就不会找段城墙攻进来?所以派人守城门也只是意思一下,算是一种预警机制吧!”
“侯爷说得是,那下官去做事了。”卢象升信服地点点头道。
所有的士卒在听到军令后,都醒悟过来。自己其实还处在危险之中,而且比破城之前更危险,一下就都紧张了起来。
第五百九十九章 汉民怎么办
当卢象升按照钟进卫的命令忙完的时候,已是戌时末。大部分军队已抓紧时间休息了,但钟进卫等人还未睡,还在开会。
在钟进卫的主持下,在场的每个将领都对如何安全地撤回獐子岛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一直到深夜才算有了个方案。
如果不是考虑解救出来的汉民,如果不是为了那些战利品,大军安全撤回的几率很大,不用商议这么久时间的。
第二天一早,东方的天空才露出一点鱼肚白,大地上刚有点光亮的时候,明军士卒就往沈阳城的各个地方去大声传令,让所有汉民都必须在一个时辰内前往皇宫前的广场去集合,过期不侯。
大部分汉民经过一夜的复仇发泄,都已从仇恨和亢奋中清醒了过来。听到如天兵天将般地王师将士命令,都自觉地赶往皇宫。
也有一部分汉民闹腾了一夜,正找了舒服的房间在呼呼大睡。还有很少一部分既没睡觉,又没听从明军士卒的命令,在干着自己想干的事情。
明军士卒经过一夜的休息,这些精锐又恢复了精神、体力充沛。而他们的坐骑,也基本上都换了新的。不得不说,攻城的突然和迅速,使得沈阳城内的东西基本未被破坏,包括大量的战马。
建虏的金库也早已装车完毕,数量之多让钟进卫一下觉得,之前缴获八大晋商的财物和这个比起来,真的可以忽略。
当然了,这也是一种夸张。不管如何,钟进卫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财物。
广场上的明军士卒以大衙门为中心,向两边成“八”字站立。
钟进卫就站在大衙门的台阶之上,看到汉民已经聚集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说话道:“你们有的是辽东人,有的是关内的百姓,都被建虏所欺压,遭受之苦痛,就是不说朝廷也知道。”
王师中的大官一说话,广场上原有的嗡嗡声一下就消失了,都听着钟进卫讲话。
几乎在场的每个汉人,都有和亲人天人永隔的情况。平时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表露出来,免得被建虏打骂。现在翻了身,又经过一夜的发泄,情绪已缓解,想起自己悲惨的经历,不少汉子都暗自垂泪。
“我,大明中兴侯,奉皇上旨意,拼死前来解救大家。说这个,就是要告诉你们,朝廷没有忘记你们,皇上是记得你们的。”
钟进卫已经很会说话了,所有功劳必先推给崇祯皇帝。这无关于钟进卫和崇祯皇帝的关系是否还和谐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打工仔和公司领导相处的王道。
“以前的时候,朝廷有困难,打不过来。可现在不一样了,我既然能来第一次,当然就会再来第二次、第三次,总有一天,整个辽东都会被光复,建虏将会被消灭,今天我站在这里,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
不管怎么样,有这次的王师突降作为背书,使得原本对明军失望的这些汉人,重新充满了信任。现在听到钟进卫的这番话,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怀疑其能否实现。
“但是这一次,我只是来探路,所带兵马不多。这点我相信你们也已经看到了,因此接下来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们占了建虏的伪都,城里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建虏必将反扑。至于建虏会来多少兵马,会在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因此只能做最坏打算。”
听钟进卫说到这里,广场上的汉民一下清醒了过来,一股紧张的气氛又在他们之中弥漫开来。
如果自己再被建虏抓到,就凭那些不把汉人当人看的建虏德性,下场将会如何,不用想都能知道。
其次,这些汉人都在一个整晚的发泄中,也已经是腰包鼓鼓地了,幻想着以后能过上一个好日子。突然之间他们发现自己的梦想好像还很遥远,小命能不能保住还是个问题。
绝大部分汉民都把目光注视在那个中兴侯身上,现在明军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你们有地方去的,可以现在自行离去,我不会干涉。如果没有地方去的,欢迎回归大明,可以随军队一起返回丹东地区的东江镇。”
钟进卫说完之后,看着广场上的人。等了好一会,才发现只有极小一部分人离开了广场,四散而去。
这些人,大部分是给建虏做过帮凶,对同族下过狠手的人。他们怕秋后算帐,因此选择了离开。
钟进卫一直等到广场上再没有动静,才继续说道:“如果你们都愿意跟随军队返回丹东地区的,就要接受军队的指挥,否则会影响大军行进,对你们、对军队都不利。如果有不愿意的,也请现在自行离开。”
沈阳是在建虏腹地,如果凭自己的能力逃回丹东地区,显然成功率不会太高。不说遇到大队的建虏,就是几个建虏探马,都能把自己永远留在辽东。
因此,这一次走的人也是极少。这一部分人,大多是怀里兜了很多财物,怕明军到时候见财起意,又觉得自己逃生能力不错,就选择了离开。
“好,既然你们肯听从军队的指挥,信任大明的军队,那就欢迎你们和军队一起回归大明。接下来将对你们进行编组,希望大家保持秩序,听从指挥。一旦编组完成,你们暂时也将是军队的一份子,不听从军令,也一样会军法从事。有不愿意地也可以现在离去。”
钟进卫这话一说,又有一部分离开了。他们这些人是以前对明军的印象不是很好,虽对眼前的明军感恩戴德,却害怕万一路上有个什么情况,借口违反军纪,一刀砍了也没处可申冤。
钟进卫遵守诺言,根本就不管那些离开的人,说完之后便让手下开始对广场上的汉民进行编组。
当然了,编组是很多个一起进行,否则这么多人,还不知道要编到什么时候去。
其实所谓的编组,也只是分队而已,让他们在撤回丹东的路上,能有秩序而言。否则乱糟糟地行军,效率会更低,也不利于撤退。
这些汉民,绝大部分都是壮年男子,还有为数不多的一部分是年轻妇女。在编组完了之后,已是将近中午。
此时广场上已不是之前挤成一团的人群,而是排成了一个个队列,每个队列由一名明军士卒领头。
钟进卫看到这个情况,就下令道:“全军饱餐一顿,然后撤退。”
第六百章 到此一游
全军包括汉民都在吃饭的时候,钟进卫在皇太极的几个殿内转,身后跟着他的护卫们。
钟进卫一边走着一边看着,心里有不少感慨。来沈阳才一天,啥风景也没看,就要走了。
仿佛是后世所谓的小长假,还没坐热又得匆匆赶回去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侯爷,一会临走的时候,一把火烧了这伪宫吧?”李老四在钟进卫的身后建议道。
钟进卫转头看看李老四,再看了看殿内四周。他摇摇头道:“要是放火烧了这些房子,以后就少了一个财源了,不妥不妥!”
“财源?”王鹏好奇地问道。他有点没想明白,大军一撤走,这里又会被建虏重新占据,怎么侯爷就说会少了一个财源呢!
钟进卫看向王鹏,理所当然地说道:“是啊,以后等我们解放了。。。光复了沈阳之后,这里可以向百姓开放,谁都可以进来看看建虏的宫殿。当然了,他们进来要收取一点的费用。我想应该会有不少人进来吧?当然了,这事还得皇上同意才行。”
旅游观光,在后世是很普遍的一种赚钱方式。这事在钟进卫想来是很普通的,因此他就随口这么一说。
一众人听得无语,这也行?他们感觉中兴侯不会是被昨晚的建虏金库所刺激,满脑子都是钱了吧!
其实钟进卫的想法很简单,沈阳迟早要重归大明的。如果自己一把火烧了,不但有些人会骂自己野蛮,而且战后重建还会浪费不少钱财。这把火烧起来是容易,但事后又要大量的金钱来重建,太不划算了。
不过要是就这么走了,好像也太对得起奴酋皇太极了!钟进卫眼珠一转,便有了个主意。
“来呀,笔墨伺候!”钟进卫兴致一下变得高起来,大声吩咐道。
众人又被钟进卫搞得稀里糊涂的,不知道侯爷突然要笔墨是要干嘛?不过侯爷既然吩咐了,几个护卫就马上找来了笔墨。
钟进卫挑了最粗的毛笔,蘸了蘸墨水,然后抬头四顾。
此处正是奴酋皇太极经常议政的崇政殿,钟进卫选中了一个地方,走到皇太极坐的龙椅背后,刷刷刷地在墙上写起了字来。
他的护卫都非常好奇,连最矜持的顾百川也凑了过去看,不知道中兴侯想写什么名言警句,会不会是什么“踏破贺兰山缺”、“吃胡虏肉”之类的?
孙可望看着钟进卫写的字,一个个念了出来:“大明中兴侯钟进卫到此一游!崇祯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殿内只有孙可望的声音,其他人都是下巴掉到了地上,看着钟进卫在欣赏他自己的那几个狗爬字。
“写得怎么样,不错吧?”钟进卫看了一会,得意地说道。
没听到有人回应,钟进卫颇为吃惊。他转过头来一看,发现所有人都傻在那里,不由得很是无语。是自己的字太帅了还是太差了,竟然把他们都惊呆成这个样子!
钟进卫大声咳嗽了几声,终于把他们的魂给唤了回来。
“怎么样,还不错吧?”钟进卫再次谦虚地征求意见。
“侯爷,这也行啊?”于长俭傻傻地问道。
“当然,有什么不行?我就是要让皇太极知道,他这个地方,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能奈我何!让他洗净了脖子,等着我下次来砍他的脑袋瓜子。”钟进卫理所当然、大义凌然地说道。
众人暗自鄙视了一把,中兴侯说得冠冕堂皇,其实肯定是听了《西游记》的评书,学那里面的美猴王了。
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都是明朝所著。而明朝中后期的文化事业很发达,这《西游记》一出来,就很受古人的欢迎,早已让大部分明人所熟知。
钟进卫的护卫都知道,中兴侯刚才这做法,完全就是学《西游记》里面那美猴王,在如来佛的手指上题字的举动。
“到此一游”这喜好,不说后世人,古人也是非常喜欢的。不过很多文人墨客喜欢赋诗留名,写不出诗来的就写个“到此一游”了。
“叔父,侄儿能不能也写一下?”四小中最小的艾能奇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向钟进卫请示道。
钟进卫看着他,哈哈一笑道:“行,当然行了,随便写。”
他接着转头看向其他人,笑着道:“大家来一趟都不容易,都给奴酋留点纪念吧,随便写。顾兄弟,别不好意思,看你扭扭捏捏的,像个娘们。写个字怎么了,皇太极还能咬你啊?”
这一下,钟进卫的护卫便放下了脸面,随着自己的性子,抢着去留名了。
钟进卫看着他们在皇太极议事地方的墙壁上到处留爪,他站在一边没心没肺地笑着。心里想着皇太极返回看到这个情况后,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个表情,估计很好看吧!
这个时候,刚好卢象升进来找钟进卫,看到了这一幕,一阵无语。
钟进卫一见卢象升,当即笑着道:“九台来得正巧,你也留一个。什么,不留?别不好意思。不行,我以中兴侯的身份命令你,一定要留名。嗯,对,不准写啥诗,就准写到此一游,要不显得我没文化了,哈哈。。。”
卢象升一头撞到钟进卫的枪口上,被逼着哭笑不得地签下了大名。
接着钟进卫又看到门口的士卒都笑着探头探脑地看着殿内,当即走过去说道:“有兴趣自个也留念一下吧!”
能在建虏的都城,在皇宫里题下自己的大名,确实很让人兴奋。有一个士卒有点不好意思地提醒钟进卫道:“侯爷,笔墨不够用。”
“笨,你不会用手中的刀枪来刻啊,随便那里都行,自己看着刻。”钟进卫笑着骂道。
没多少时间,这股由钟进卫引起的“到此一游”运动,席传到了整个军队中。
得钟进卫允许,所有人都用各种方式在建虏的皇宫留名。有文化的就刻上“啥啥啥到此一游”,没文化地就刻个乌龟啥的,或者请人先写上大名,然后自己刻上独有的符号。
若干年后,一些没有被建虏涂掉而保留下来的“到此一游”,被大明用来当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等到差不多时间,钟进卫便正式下令全军撤退。大军在沈阳城待了也就一天半的时间,便踏上了归途。
当钟进卫离开沈阳城后,回头看着这座城池,心中暗自说道:“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回来的!”
第六百零一章 虚张声势
曹变蛟走在大军的最前面,除了胡浩的夜不收队之外,其他夜不收都由他统领,担任了大军前锋的作用,为大军开路。
因为明军返回时,多了几万民军,这队伍太过庞大,就没法再像来时一样潜行疾驰了。
那几万民军就走在队伍的中间,当然了,这民军是要打引号的。真的遇到建虏精锐的话,这些民军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他们不是走路,而是搬空了沈阳城所有能代步的东西。比如骡、马、驴,甚至还有牛,大大小小的车辆把官道挤满了。
不过虽是有如此之多的车辆、人流,但在每个队所分配士卒的指挥下,都是井井有条地在行进。
当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情况,就是走着走着,车辆坏了,骡马驴等出问题了的情况。一旦发现这种问题,马上就会把车辆或者骡马驴等推下官道,免得妨碍了后续行军。
在民军的后面,则是五百左右的登莱明军和朝鲜军,由卢象升标营的千总张献忠率领,护着后路。
至于卢象升和钟进卫以及剩下的登莱明军和新军,则不见踪影。
大军的行进虽然比来时慢了不少,但比起步军来说,还是要快不少的。
大军在过了浑河之后,就有发现建虏的踪迹了。
朱元中作为曹变蛟的亲卫,表现很好,得曹变蛟信任,领着二十骑走在官道左侧,是他们最先发现了建虏的踪迹。
建虏有五人,出现在朱元中前面的小山坡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远处明军的大部队身上,浑然没有发现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还有一队明军的存在。
朱元中开始有点担心会不会是建虏的前锋探马,他派了一人马上把情况回报曹变蛟之外,下令手下成扇形冲向那小山坡上的建虏。
马蹄声惊醒了那些建虏,他们发现明军竟然到了离自己不足三四十步的距离,人数比他们多几倍。当即吓得魂不附体,赶紧调转马头想逃跑。
但朱元中的队伍已提起了马速,小山坡的坡度又不高,因此很轻松地追上了那些建虏。
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杀了两个,抓了两个,另外有一个被他侥幸逃走了。
朱元中以前是在关宁军的,长期和建虏打交道,对建虏比较了解。他明白这些建虏应该不是建虏正规军,否则不可能那么容易就被他们干掉的。
他一审问,建虏的口供果然符合他的猜想。这些建虏来自前方的奉集堡。听闻盛京遭受明军攻击,特意出来探听消息的。
这个时候,身后传来隆隆蹄声。朱元中转头一看,发现是张立位领着百余骑过来支援了。
事情真相很快汇报到了曹变蛟那里,让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曹变蛟肩上的担子非常重,他必须保证建虏不能接近行进中的大军。
由此他把一百左右的夜不收散得很远,一发现建虏,如果人少的,就直接杀或者驱逐,不让他们靠近大军。而如果人多的话,就报信给曹变蛟,由曹变蛟看情况是否领着主力过来驱赶。
刚才的一场虚惊,让曹变蛟也意识到这一路上并不会太容易。现在离沈阳还没走多远,就已有建虏踪迹了,再往后走下去,不知道还会遇到多少。
曹变蛟当即传令给那些散出去的夜不收,让他们提供警惕,严防建虏探马。
果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又陆续发现了一些建虏探马。只是人数都少,因此并没有劳驾到曹变蛟。
各处情况一报到曹变蛟这里,就使得他了解到了初步的情况。
这些建虏基本都是附近的武靖营、虎皮驿、奉集堡等地派出来的。这些地方的建虏驻军,大一点的都已被皇太极给抽调走了大部分兵力,而小一点的本身兵力就不多。因此,先期发现的建虏,人数都比较少,都无须惊动他自己,就由前方夜不收料理掉了。
这些建虏的任务,都和奉集堡的建虏一样,大都是各地派出来查探情况的。那些及时逃走的幸运建虏把远远看到的情况迅速报告给各自的头目,惶恐地禀告说明军足足有四、五万人,遮天盖地的在行军。
有的建虏头目不信,亲自出来查探,远远看见明军的队伍,当即吓得屁滚尿流,滚回自己的地盘,紧闭寨门或者堡门之类的。并且一边严防死守,一边派人把情况飞报给各自的管辖上级。
为什么建虏探马会说有四、五万明军,并且建虏头目自己也核实了,确实有四、五万明军?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明军在沈阳城内清点战利品时,发现有一座仓库,里面全是明军的盔甲战旗之类的,这些都是历次以来被建虏所缴获的明军装备。
这座仓库里面的这些东西,已经被建虏挑过一回,很好和很坏地装备都已经被挑出去了。剩下这些虽然还能用,但要么就是粗制滥造的东西,还能将就穿而已;要么就是已经用了多年,破旧得很。对于建虏来说,这些东西如同鸡肋一样,瞧不上,弃之又可惜。
因此,这些装备全部存在仓库没有动用。皇太极准备以后成立更多的汉军时,再来动用这批装备。只是没想到,最后还是便宜了明军。
之前在建虏皇宫前面的广场上,那些完成编队的汉民,就由其带队士卒领着,排队从仓库领了盔甲等装备。不过汉民的人数毕竟太多了,还有一小部分人领不到盔甲。
就算这样,也没多大关系,钟进卫就没期望这些民军会打仗,能帮到什么忙。唯一的作用就是虚张声势,吓吓远处的建虏探马和小股部队。让建虏不敢轻举妄动,能蒙混到獐子岛就是最理想的了。
但建虏不是傻子,时间长了肯定会醒悟过来。而且钟进卫怕的是遇到建虏的精锐部队,或者是大队建虏,比如从前线赶回的建虏。这么一来,被那些建虏一个冲锋,估计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了。
为了能尽量解决这个问题,钟进卫和卢象升才会消失在这个队伍中,那么他们去哪里了呢?
第六百零二章 否极泰来
奇袭建虏伪都的明军正开始胜利大撤退的时候,在大明京畿之地的永平城,这个在年初被建虏屠城的城市,宛如春天的小草,又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在永平巡抚左应选的努力下,在朝廷的赈灾支援下,永平城得以在废墟上重建。
新建起来的房屋因为是用了朝廷赈灾提供的水泥,因此永平才恢复的如此之快,另外房屋的质量比起以前来,都是好了不少。
据说京师有很多达官贵人想住这水泥房子而不得,说起来还真是亏了永平巡抚的靠山大,否则这水泥会不会拨下来还真是一个问题。当然了,这只是一些人在八卦而已。
在水泥刚拨下来的时候,也曾发现过有官吏盗卖水泥。结果被永平巡抚左应选狠狠地办了几批人,这种现象才有所好转。
到了后来,都察院、东厂的人都来永平明察暗访,又是揪出了一些胆大包天的蛀虫,这现象才得以灭绝。
永平城原本的百姓不是被建虏掠走,就是已被屠杀。现在大部分的百姓,都是原本在京畿之地的难民。
在城中大街边上一座大宅子的院子里,正摆了三座酒席,在热闹地吃喝着。
此时的永平城物资短缺,因为这家有人考上了锦衣卫,街坊邻居就凑了吃食出来一起给他送行。
在中间那座酒席上,有一位年轻的后生端着一杯酒站了起来,双手捧着酒杯大声说道:“我出去应试这段时间,家里多亏了各位乡亲街坊的照顾,大壮铭记在心,一杯水酒,先干为敬。”
说完之后,他环礼了一圈,便一饮而尽。
“谷兄弟,说这话就见外了。你就安心去吧,争取分到打鞑子的军队中去,为你大哥,为我们多杀几个鞑子。”一个年轻后生大声地回应了谷大壮。
大家都知道,这次锦衣卫招人,都已明确说明以后是分到大明各军之中。因此招人也和往常不一样,有考试,有面试,只要身家清白,皆可参加。谷大壮就凭借着他读书人的实力,一举入选。
这里的每个街坊邻居差不多都和建虏有血仇,因此都非常支持谷大壮的选择。
按一般情况来说,谷大壮家中有个年老多病的母亲,一个年轻守寡的嫂子和一个才五、六岁的侄儿。他应该当起家中重任,养活这个家的。
但谷大壮一直为他大哥的事而自责,如果不是自己的无知,大哥就不用引开建虏而救自己,一家人原本就都可以平安逃过那一劫。
经过大半年的安顿,家里暂时安定了下来。这次看到锦衣卫的招人布告,谷大壮决定弃笔从戎,要为大哥报仇。
而他家的一切,也已得到街坊邻居的承诺。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让谷大壮能多杀些鞑子,为死去的人报仇。
院子里虽然热闹,但在正房的床上,谷大壮的母亲却躺在床上,暗自垂泪。
“婆婆,您要是舍不得,那就别让二叔去了。他为人孝顺,只要您坚持,他会听的。”床前的媳妇给她婆婆擦擦眼泪,一边劝解道。
“不,让他去吧,这是他应该去做的。否则这一生他都会良心难安,我也睡不好。”她婆婆叹着气回答道。
在以前的时候,她一直偏爱小儿子,觉得小儿子以后会有出息。可当她失去大儿子的时候,才发现大儿子平时默默地一直支撑着这个家,毫无怨言。
这样的孝顺儿子就这么没了,一想起来心就在疼。她常责怪自己为什么平时不对大儿子好一些,为什么不一碗水端平。
人就是这样,等到失去了的时候,才会发现有些东西要珍惜。
因此,小儿子这次的事情,她是支持的。只是在感情上,她还是有点难过。
她看着面前这个明显沉默寡言多了的儿媳妇,又叹了口气说道:“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