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看温体仁很关注地样子,就继续解释道:“报纸可以不同邸报的一个地方就是,报纸上刊登的内容,可以由百姓,主要就是那些能读书识字的人来投稿,就是写了文章来刊登到报纸上,使大明百姓都能看到。只要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稿件,自然就能做出导引。”

崇祯皇帝一边听一边想,这种方式又是前所未见,有点类似朝廷布告,但又有很大不同;有点类似邸报,但其区别刚才钟进卫已经解释过了。

他见钟进卫停在那里,没有再说话,就问出他之前那个钟进卫一直还没有回答的问题:“钟师傅,这报纸确实不错,可钟师傅不是说这报纸能赚钱么,这钱从何来?”

钟进卫一听,刚才只顾着讲报纸不同于邸报的好处,一下忘记了崇祯皇帝问得问题了。

于是,他转向崇祯皇帝道:“刚才臣所言报纸上的内容,都为百姓所乐于听的。在这个没有电。。。没有多少娱乐的环境下,报纸将会更受欢迎。。。”

崇祯皇帝敏捷地抓住了刚才钟进卫话中的停顿,打断钟进卫的话问道:“钟师傅,你刚才是想说什么店?”

钟进卫听了笑着解释道:“就是臣家乡的电影电视,臣顺口就说了,不过马上想起现在这东西大家都没听过,就改口了。”

“那是什么东西?”崇祯皇帝有点好奇地答道。

“是一种类似话剧,但却非常真实的故事展现,可以是现代、古代、未来的事情,家家户户都能看到的。”钟进卫试着解释了下。

然后他看到殿内三人,不但崇祯皇帝,包括温体仁和王承恩都露出一种向往的神情,就笑着道:“现在是没法能做到的,需要科技进步后才能看到。我那手机里倒有几部电影,可以摔坏了,而且也没有电了。”

崇祯皇帝听了可惜地叹了一声,然后说道:“钟师傅你那家乡的事,有太多闻所未闻的事情了!”

钟进卫听了笑笑道:“陛下,等大明强大中兴后,臣很乐意给陛下讲讲臣家乡的种种神奇。”

温体仁在一边听了,不由在心底叹了一声,真恨自己的年龄怎么就这么大了。

崇祯皇帝笑着点点头,然后说道:“刚才是朕把话岔开了,钟师傅接着说如何赚钱吧。”

钟进卫笑了,他想了下刚才说到那了,才继续道:“报纸在目前并无多少娱乐的前提下,肯定会比较受欢迎,这个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尽量降低成本,以便百姓能消费得起这报纸,这样每份报纸就算只有一点点利润,大明这么大,汇集起来的利润也不会少。”

这回温体仁又皱眉头了,他插话问道:“中兴侯,大多数大明百姓并不识字,特别是除了江南地区之外,不识字的比例将会更高。你这报纸要卖给普通百姓,也是不现实吧?”

崇祯皇帝一听,好像这是个报纸想赚钱的致命缺陷,都不认识字,你报纸就是白送那也无济于事。

第五百零六章 大明愤青讨伐的对象

不过钟进卫好像一点都不在乎,仍在笑着说道:“没关系,现在又不用达到人手一份的规模。我之前也说过,只需要两京十三省的省会有就可以了。当然了,其他地方也有,那自然就更好。”

他见崇祯皇帝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就进一步说道:“报纸的发行,一开始可以给那些人流密集的地方,比如各酒楼饭店,旅馆客栈等免费发放一段时间,等他们都习惯了报纸这种新事物后,再开始收费。只要价格不是贵的离谱,这些地方自然会买。”

温体仁比崇祯皇帝更快接受了这个方法,因为他更了解中兴侯所说的那些地方。

就是再没有读书识字的人,这些地方总有帐房吧。帐房看着报纸,给顾客念一段,并不需要额外花费多少本钱,让那些住店、吃饭的顾客有一个可讨论的话题,对店里的生意自是一种补益。

“中兴侯,这报纸发行的规模比起邸报就大多了,这速度就会慢上很多。而且如果报纸版面多的话,速度会更慢,价格也会居高不下。要想有效扩大影响。。。”

钟进卫越听越糊涂,他打断了温体仁的问话道:“温大人,等等,你说的这个我怎么听不明白。什么速度会更慢,价格居高不下?”

温体仁一听,就伸手板着指头给他说道:“你看,在京师出报纸的时候,就要雇多少抄手来抄写;等抄完了后再快马分发两京十三省,然后又要多少抄手日益赶工。。。”

“等等,等等,温大人,为什么用手工抄的啊?”钟进卫奇怪地问道。

“邸报不就这么做的么?”温体仁的这话越说越慢,他发现自己好像又错了,然后马上补充道:“就算用印刷也需要雇工雕刻很久。。。”

钟进卫看着温体仁,忽然问道:“温大人,你是不是昨晚没睡好?”

温体仁听了一怔,过了一会,才稍微有点尴尬地问道:“中兴侯何出此言?”

说出口之后,他叹了口气,不等钟进卫回答,就解释道:“为了今日上午之会,老夫操劳很久,确实有点累。”

原来这些天温体仁一直为藩王宗室会议而劳心劳力,晚上也没睡好,一直比较担心。

在早上成功开完会议之后,一颗心就松了下来,疲倦感随之涌了上来。

本以为下午开下总结会,并没有多少事情,算是比较轻松,也可以按时散衙回去休息。

但没想下午又出了南京民变,精神又紧张起来。疲惫加紧张,导致他思维僵化,脑子老是转不过弯。

崇祯皇帝在上面见了这个情况,马上吩咐王承恩道:“快给首辅搬一条软凳,广东进贡的冰镇金丝燕窝也给首辅盛一碗。”

温体仁一听,赶紧谢恩。

钟进卫也是担心温体仁的身体,他对温体仁说道:“温大人,我细细说着,等我说完之后,你再说话,也可省点心。”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说话,就又吩咐王承恩也给钟进卫相同待遇。两位都是他的股肱之臣,可不能少一个。

就这么忙乱了一会后,钟进卫才继续解释道:“报纸在排版之后,就用活字印刷,这并不会费多少时间和本钱,分发到两京十三省后,也用活字印刷,想要多少报纸都可以有。”

邸报一直是用手工抄写的方式在做的,活字印刷用于邸报的时间,在历史上是在崇祯十五年左右才开始的。现在被钟进卫这么一说,不但报纸用起了活字印刷,连邸报也一并用活字印刷了。

钟进卫说到这里,停了下,又对崇祯皇帝说道:“如果还想再节约成本的,可以在报纸上再印一些商家的广告,收取他们一定的费用。”

“广告?”崇祯皇帝又听到一个新名词。

于是,钟进卫又细细解释了一番广告的意思,然后说道:“要可以的话,那鱼松的广告就可以发在报纸上,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增加销售量。”

崇祯皇帝听了,稍微沉吟了一下才说道:“这广告之事暂且先放放吧,等报纸发行一段时间后再看。”

钟进卫对此反正持无所谓的态度,崇祯皇帝怎么说就怎么做好了。

不过有一点,他还是提醒道:“陛下,朝廷所办这报纸一出来后,臣可以断言,民间肯定会出现类似的报纸。”

崇祯皇帝点点头,不过他没想明白钟进卫说这话的目的,就问道:“那钟师傅的意思是?”

“因为报纸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因此臣建议,民间如果要办此类报纸,必须经过朝廷批准才能办。而且其样报必须送交官府进行审核,无不良内容后才能发行售卖。”

钟进卫说完之后,忽然感觉自己好像是以后被大明愤青讨伐的对象。不过对于现在大明的情况来看,这点其实很有必要,等到以后再慢慢放松舆论控制好了。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钟进卫做事考虑得很是周全。

钟进卫并不是超人,他给崇祯皇帝提得很多建议,其实是后世已经有的东西。直接照搬过来,自然不会有多少错漏。

这事说到这里,基本就差不多了。

钟进卫原本还想说说生员的事情,但之前崇祯皇帝已经让王承恩去调查现有生员的情况,就决定等看到具体的结果之后再说。

崇祯皇帝见钟进卫没有再补充的,他就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报纸一事确实需要实施。你回头写份具体条陈上来,朕安排人去做起来。”

“是,陛下。”钟进卫答应一声。

崇祯皇帝看了下温体仁,关心地问道:“温卿是否有什么要补充的么?”

“臣没有需要补充的。”温体仁摇摇头答道。

“好,那两位爱卿就都回去休息吧,今天也够累得了。”崇祯皇帝吩咐道。

他其实也有同感,因为藩王宗室会议实在太重要了,精神一直很紧张。现在松懈下来,疲倦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

但是这个时候,事与愿违这个词又体现了出来。

温体仁和钟进卫刚站起来,准备谢恩告辞。外面就又传来了急匆匆地脚步声,还有声音隐隐传来。

殿内几个人面面相觑,不会又是哪里传来八百里急递了吧?

他们几个人侧耳倾听,想把那声音听得清楚一点,以便知道这回又是什么事情。

第五百零七章 阎应元的请求

过了一会后,殿内几个人都露出了笑容,他们都听清楚了,是个好消息。

没过一会,崇祯皇帝一脸微笑地看起王承恩去转呈上来的捷报,一边看一边点头道:“不错,做得不错!这种打法也是可以的,积少成多,比宁锦一线好多了。”

钟进卫和温体仁都轻松看着微笑着地崇祯皇帝,心情很是舒畅,也感觉精神多了。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好消息还真是治愈精神疲惫的良药。

看完之后,崇祯皇帝把捷报给王承恩,让他转给钟进卫和温体仁看。

然后他笑着说道:“建虏在朝鲜倒行逆施,多行不义。朝鲜义民纷纷群起反抗,求助登莱给了朝鲜的建虏一个狠狠地打击。”

登莱明军能打胜战,钟进卫并不感到意外。也不想想卢象升是什么人,明末自己能带出天雄军的人,岂是没本事的人。

“钟师傅,卢卿还在捷报中提及你家大舅子想去东南水师的事,你怎么看?”

钟进卫并未来及看捷报,听崇祯皇帝这么一说,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有点好奇地问道:“陛下,理由是什么?”

崇祯皇帝冲钟进卫手中的捷报点了下头道:“你先看吧,看完了再说。”

钟进卫无奈,只好先看手中捷报。

他在看完之后,把捷报递给了温体仁,自己考虑起阎应元的请求。

想当初,把阎应元安排去登莱当水营统领,其实是自己的意思。

现在瞧阎应元的意思,他是觉得水战的理论知识已具备了,但登莱一线没有对手,无法实战。而且手下船只多为运输之用,战舰少得可怜。为了防止以后一旦真有大战的时候,临阵出错,所以想往水战较多的东南去实习。

这主意倒也还不错,也亏阎应元自己是个知道轻重之人。自己当初把他安排去登莱,确实没有考虑周全。

钟进卫想到这里,就抬头看向崇祯皇帝,见他就在看着自己,知道是等自己的意见,就奏道:“陛下,臣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不是天生的军事天才,还是先去东南磨练一下为好。”

对于阎应元这个人,崇祯皇帝倒是非常欣赏。且不说当初钟进卫所讲得阎应元在历史上的事迹,光他在京畿之战中,不求名利,只愿自己一步步的立功升迁,就能看出他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型将领。

如若要是一般将领,在阎应元这种情况下,不但不会说自己的不足,还会不懂装懂,赖也要赖在那个位置上,岂会主动要求调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因此,钟进卫说了之后,崇祯皇帝也同意地点点头道:“朕也是这么想的,东南水师自崇祯二年被郑芝龙打败后,其将领都是招安过来的海盗,时有再叛,没有一丝对朝廷的忠心。朕现在忙于北方战事,暂时没空管他们。现在既然你家大舅子愿意去,就正好帮朕看着点东南水师。”

这时,温体仁也已经看完捷报内容了。

对于阎应元这个人,温体仁虽没有像钟进卫和崇祯皇帝那么了解,但就算没有钟进卫这层关系在,因其家小都在京师这点,显然比一般将领会更忠心。

因此,他也开口赞同道:“臣也同意他调往东南。”

殿内三人对于阎应元的请求都同意,那么就商量下一步具体的职位了。

钟进卫对于此时大明水师的情况,可以说不怎么了解,但他知道一点,东南以后会是郑芝龙的天下。

因此,他建议道:“郑芝龙的海战能力不错,可调他过去学一下。”

崇祯皇帝正有此意,他点点头说道:“朕意平调阎应元往福建福宁镇水师任参将,替朕看着游击郑芝龙。”

钟进卫听了有点担心,郑芝龙那货是没有一丝忠义之心,又够心狠手辣,什么国人不国人,同族不同族,结拜不结拜,只要对他不利,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阎应元要是过去管他,会不会被他阴了。

崇祯皇帝看到钟进卫露出担忧的神情,当即笑了起来,对钟进卫说道:“不用如此担心,钟师傅还记得锦衣卫指挥同知刘兴祚么?他已练出一批细作前往东南水师潜伏了。必要时候,会帮到你家大舅子的。”

钟进卫一听,转忧为喜,这就好。他想了下回答道:“陛下英明,不过臣觉得暂时还不宜动郑芝龙,让他把其他海盗歼灭了再说。”

崇祯皇帝点点头说道:“这个朕知道。”

要不是想稳住东南局势的话,朝廷只要一道圣旨,调郑芝龙家属前往京师居住,就可以迫使郑芝龙做出抉择。

之所以一直不这么做,就是担心郑芝龙又叛了去,搞得东南沿海重新陷入动乱。

这件事就暂时这么定下来了,崇祯皇帝想起捷报上的一事,就对钟进卫继续说道:“钟师傅,你流放那些流贼首领前往辽东,果然是个好法子。他们杀虏立功,也算是赎罪了。”

那些农民军首领中,最终张献忠表现最突出,很受卢象升赞扬。

这点对于钟进卫来说,是一点都不奇怪。不说自己有过关照,就凭历史上他能自任一方首领,甚至开国当皇帝,没本事是不可能的。

只是他习惯冲杀在前方第一线,最终被建虏和狙杀了,这点不好。对了,卢象升自凭武勇,也会有这个毛病,得写信去提醒下才行。

一般要是首领没有武力值,就不会冲锋在前,就不会有这个担心。但刚好卢象升和张献忠都是武勇过人,不上阵杀敌估计都手痒,钟进卫很能理解这点。

“陛下,登莱明军现在连战连胜,在朝鲜的形势不错。但臣担心建虏并不是那种无脑之人,接连吃亏之后,肯定会有相应对策,还需提醒九台小心为好。”钟进卫建议道。

对于建虏的军事能力,在殿内的几个人都不会轻视,否则明军也不至于连战连败,辽东的大好河山都沦陷了那么久,也收复不回来。

崇祯皇帝当即点点头道:“朕会提醒他一下。”

“陛下,关宁那边动静如何?”钟进卫谈着登莱明军,也就想起了孙承宗那边。这一主一辅,应该同时并进才行,否则任何一方受到的压力都会大。

崇祯皇帝一听,眉头微微一皱,他在御案上找出一份奏章,让王承恩转给钟进卫看,一边说道:“朕对孙师傅的方略不甚满意,已压了一些天没有批复,你来看看如何?”

第五百零八章 要拨款先出力

钟进卫拿到孙承宗的奏章看了看,发现孙承宗的策略还是筑城递进压缩建虏空间。

奏章上写了首要一步就是重修大凌河城,并言明只要大凌河城建好,宁锦就多了一份安全,那些野外的肥沃之地就可以开垦出来,也能减轻朝廷的负担。

在奏章中,还特别提到了用水泥来修建,不但牢固,而且速度更快。

钟进卫觉得这主意也可以,现在国库在自己的努力下,应该也能支撑这个计划。甚至可以把原本用于天津卫的钱先用于这个计划,毕竟天津卫暂时还没有大规模建设的打算,最多是修一个港口出来。

但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满意,甚至压了好多天呢?

他合上奏章,想给温体仁,却见他摇首示意,显然已经知道奏章的内容。

于是,他就还给一边的王承恩,然后问崇祯皇帝道:“陛下,孙大人这法子也算稳妥,不知为何陛下要压着呢?”

崇祯皇帝见钟进卫没瞧明白,就给他解释道:“关宁前线,未尝有过和建虏野战取胜的战事,甚至非迫不得已,都不敢出城。如此一来,要是大凌河城修建完毕后,建虏围而不攻,然后派兵进入宁锦一线,或到山海关,那么这一片开垦出来的良田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建虏?”

钟进卫一想,崇祯皇帝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历史上好像大凌河重新修好后,就是被围死的。

不过他转念又一想,历史已经被自己改变了,也不一定再会有这个结果。

在历史上,建虏攻下大凌河城也是动员了全国的力量,围了好多个月,直到城里没粮后才打下来的。

那个时候,他们不用担心登莱一线,不用担心后方空虚。

但现在不一样了,甚至可以说,建虏对登莱明军的担心,更甚于对宁锦一线明军的担心。

因为宁锦明军躲在乌龟壳里面,只防守不进攻;而登莱明军却频频出击,让建虏不光是人员,连粮食都损失不少。

钟进卫想到这里,就向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言之有理,不如让孙大人那边证明他们也有野战之力,至少要时常派兵出去骚扰建虏,不能光凭城池坚守,那么就可以同意他以城为跳板,逐步向前压缩建虏的空间。”

崇祯皇帝听了钟进卫的建议,一下沉默不语,思考起得失来。

温体仁歇了一阵,精神好多了,他也开口说道:“中兴侯,筑城递进法虽保险,但花费巨大,这点也不可不考虑吧?”

钟进卫一听,转向温体仁说道:“温大人,费用确实是高,但只要能有效防止建虏再度南下,还是值得的。再说,这些钱最多也是提前用了而已。”

崇祯皇帝虽思考着,但也在听着两个臣子的说话。

此时一听钟进卫的话,有点好奇地问道:“钟师傅为何说筑城的钱只是提前用了而已。”

钟进卫一听崇祯皇帝问话,就转过头来解释道:“陛下,之前已经有计划,北美航线需要大型补给站。而且最好是从海参崴为出发点,省却朝鲜半岛这一大段海路。那么陆上之路也需要补给点,需要建城。因此,大凌河城也可以当沿途的补给点先建了吧。”

虽然钟进卫的这个解释并不是很让人信服,但结合所有因素看起来的话,也还将就吧。

崇祯皇帝想到这里,转头看向温体仁,咨询道:“温卿的意思呢?”

温体仁刚才也一直在考虑,见崇祯皇帝问起,就回答道:“陛下,臣同意让宁锦一线证明有能力依托城池有和建虏野战之力,则可同意其所请。”

崇祯皇帝见温体仁也这么说,就同意道:“如此,朕就按照这个意思回复孙师傅了。”

也就是说,关宁一线要出力证明给朝廷看,然后才会得到军费,朝廷不会再无条件的支持关宁一线了。

这事议完,温体仁和钟进卫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

不过当钟进卫走出紫禁城,刚到午门口时,顾百川呈给他一封信道:“这是登莱信使给侯爷的信。”

钟进卫听了有点奇怪,不过转念一想,以为是阎应元的家信,就笑着接了过来。打开一看,却发现是张献忠给四小的信。

他当即笑着叫过跟在自己后面的李定国和李文秀道:“你们的义父给你们来信了。”

说完,把信递给了一脸惊喜的两小。

两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能自己看懂张献忠托人写的信了。

看完之后,李定国又惊又喜又羡慕地赞道:“义父就是厉害,杀了那么多建虏了!我什么时候也能像义父一样,能上战场为国出力就好了。”

钟进卫听了笑笑,对他俩说道:“去京营把另外两个叫回来,今晚每人都写封信,给你们义父寄去,也汇报下你们的所得。”

看着两小高兴地骑马离去,钟进卫在心中微微点头。他们已为侯爵侄儿,前途一片光明,却仍然由衷地表现出对底层义父的欢喜,这几个孩子不错!

钟进卫想着也给阎应元写一封信,跟他说说东南水师的注意事项,让他多注意郑芝龙这个人。

再说辽东建虏在卢象升的骚扰下,粮食缺口已经显现出来了,对汉奴在原本不多的食物基础上开始再次限制。

此时在汉奸范文程的府上大堂,他正坐在上座看着跪地上的三人说道:“你们要知道,主子我宅心仁厚,你们才能吃得饱穿得暖。”

“主子仁慈,奴才感激在心。”跪地上三人中的一个马上回应道。

另外两人则是唯唯诺诺,嘴上好像也在说,却听不真切。

范文程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说道:“你们的表现,主子我也比较满意。因此暂时府里的活计就不用你们干了,主子我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

还是刚才那人抬头看向范文程,请示道:“主子有事尽管吩咐,奴才一定尽力去做。”

“范大玄,你是最为机灵之人,主子我就给你们一个任务,在盛京附近帮主子我去查探有否会铸造火炮之汉奴。”

范大玄,不,其实是唐大玄一听,一脸惊喜地问道:“可以随处走动?”

他和谷满仓以及猴子三人刚好被奴酋皇太极作为赔偿,赏赐给了范文程,以安慰范文程丧母,夺妻之事。

他们的姓是范文程要求改的,而且要求让他们必须自称奴才,他自己则是一口一个主子我。

看来是平时在建虏面前称奴才久了,就在家里自我慰藉下那颗虚荣的心。

第五百零九章 绑架范文程么

唐大玄、谷满仓和猴子三人出了盛京,往城外的田野而去。

一路上,待到路人少了一点后,谷满仓终于按捺不住道:“要不,我们跑了吧,趁着这个机会跑回大明去。”

“不行,我还没找到我哥。”唐大玄走在前面,听到谷满仓说话,就回头否定道。

“兄弟,是为兄急切了。我的意思是找到你哥后一起跑,怎么样?”谷满仓一听,想起他还有一个叫唐敖的大哥,不好意思地说道。

“别想着跑了,我们每日都得回府里报到。再说,凭咱们这两条腿,能跑出建虏的的控制区?”猴子摇头劝道,他认为这很不现实。

“那怎么地,每日在那范狗府里装孙子,不就是盼着有自由行动的一天么?”谷满仓不满地看向猴子道。

唐大玄回头又看了谷满仓一眼,面露苦涩地道:“装孙子?有我装得多么,你们不愿讨好那范狗,每次都是我豁出了这张老脸去奉承他,想着就愧对祖宗。”

其他两人一听,都沉默不语。之前是靠着谷满仓的力气,维持着三人挨过那段劳作的日子。

现在是靠着唐大玄的卑躬屈膝,又让三人有了自由行动的一天。

过了一会,猴子开口问道:“大玄,要是找到了你哥,有想过接下来怎么做么?”

唐大玄显然有过考虑,他回答猴子道:“我就说他懂得铸炮,让范狗先去把大哥搞出来再说。”

“不现实,范狗要是先去禀告了建虏怎么办,或者先问一些铸炮的问题怎么办?”猴子摇头不看好。

就这说话间,他们边上的一个小林子里突然冲出几条野狗,也不叫,就拿那凶睛盯着他们看。

谷满仓一见,凭借着他的体型,张牙舞爪地疯了一会,另外两人也去捡地上的石头丢它们,才把它们吓跑。

猴子看着那群野狗钻入树林,叹了口气道:“都是吃惯了人肉,还想着吃咱们了。”

唐大玄也恨恨地道:“手头没家伙,要不宰了他们开荤。”

他说完之后,又问道:“猴子,你说该怎么办?”

猴子沉默了一会,才回答道:“其实在我看来,逃是不现实的。辽东被建虏杀得千里无鸡鸣,靠着双腿,又缺少吃食,想逃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个希望。。。”

“把范贼当人质抓了跑?”谷满仓一听,忍不住把心头的想法说了出来。

唐大玄被他这胆大的建议吓了一跳,这也行?

“范贼的功夫不低,我们只怕不是他的对手。”猴子也摇头否认。

“怕什么,他家的几个忠仆不是被建虏干掉就是被明军杀了,只要我们看准时机下手,保管能成。”谷满仓越说越有信心。

唐大玄也不是很赞成,他对谷满仓说道:“不要看表面上他是信任我们了,其实对我们防范着。不但府里好多处地方我们不能进,而且现在派我们出来寻铸炮之人,却只给一餐吃食都嫌少的干粮,每日还必须回府就能知道。”

谷满仓一听,叹了口气,他这法子的前提条件必须是范贼对他们信任,没有防范的情况下才可能成功。

“除非我们找到了铸炮之人,替他立下这份功劳,才有可能获得他的信任。”唐大玄又马上补充了一句。

猴子听了心中一动,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不过他因为走在最后,其他两人没有看到。

这时,到了地头上,前面有不少衣裳褴褛的汉民在地里劳作。

三人互相看看,就向一边的建虏监工走过去,拿出腰牌,点头哈腰得说明理由,获得同意后,就走向那群汉民,大声地用汉语询问是否知道谁会铸炮。

走得近了,唐大玄看这群人都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的样子,但却拿仇恨地眼光看着自己三人。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自己的那份吃食,然后说道:“谁要知道有个叫唐敖的下落,我这份吃食就给他。”

这群人的眼睛瞬间就转到了他手中这份食物上面,一动不动地盯着。可惜没有人说话,说明他们都不知道唐敖的消息。

猴子在一边看着这群人,心里想着要是自己到了这一步,会不会就坚持不住而向建虏说明自己的身份去换口吃的?

过了一会后,三人无奈地离开了这群人。在走得较远的时候,耳尖的猴子听到那群人里面有人在说:“待到王师到来之日,就是这群汉贼授首之时。”

“看来王师打了胜仗之事,都已传遍辽东了。”猴子突然说道。

谷满仓转头看看猴子,有点好奇他为什么突然说出这话。

于是,猴子就把刚才听到的说了遍。一边的唐大玄听了,恍然大悟地说道:“怪不得建虏死活找不到那铸炮之人,原来是其他汉人都和我们一样,对王师存在希望。现在让咱们汉人奴才也出来找,怕是以为这样会比较接近汉奴。”

猴子一听,心中暗暗点头,不就是有那份希望在嘛!

蒙古鞑子的大规模出现,还有限粮的开始,无不是因为明军打了胜仗的原因。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建虏们无聊闲谈被懂虏语的汉奴听到了,消息也就迅速传了开来,给了辽东的这些汉人一个希望,盼望着王师早日到来。

有了这个希望在,稍有廉耻之心的汉人都不会向建虏出卖自己的尊严,背弃自己的祖宗。

三人不约而同地站住身子,望向大明所在的西南方,心中想着何时才能看到那火红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