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才所言的这种孝道,只要是个汉人,就能做到。当然了,和尚除外。”

钟进卫的话让现场的气氛一下轻松了不少,很多士卒都无声地裂开嘴笑了笑。

“我们军人是个特殊的群体,在有些人眼里,不但伤身之发肤是不孝,而且还说当兵本身就是不孝,因为不能侍奉双亲。对于这些人,我要说,他们错了。”钟进卫说这话的时候,声音很坚决,且带着一丝愤怒。

这五百士卒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当上了大明的士卒,从事了这个并不是很受人尊敬的职业。

他们每个人,除了身边都是军户的之外,或多或少都被人说过,甚至歧视过。

现在听钟进卫这么一说,所有的士卒都收敛了笑容,看着中兴侯,心有戚戚。

钟进卫慢慢地环视了一遍台下这五百士卒,看着他们脸上沉重的表情,心中忽然冒出了后世中学课本中魏巍所写的最可爱的人。

钟进卫在此时才感觉到,当兵是所有职业中最应受到尊敬的职业。

因为别的职业,干不好,或者直接搞砸了活,大不了辞了这份工,或者亏点钱而已。

但军人却是没有退路,他们一定要做好他们的工作,否则代价就是他们的生命。

以前的军队如何,我钟进卫管不了。但从新军开始,一定要努力争取给他们应有的地位。

什么以文制武都去死吧,钟进卫想到这里,就大声地对五百士卒说道:“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当兵的,那么谁来保护我们的父母不受盗贼倭寇的屠杀;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当兵的,谁来维护国家的秩序;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当兵的,外族入侵又谁来抵挡?”

钟进卫一个接一个地大声反问,让台下的五百士卒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所以,那些当兵就是不孝,不能侍奉双亲的话是目光短浅之辈说的。要是你不去当兵,我不去当兵,都待在家里侍奉双亲,谁去抵抗建虏?难道要让建虏杀到我们家门口,才知道当兵的重要么?”

整个小校场内静悄悄地,只有钟进卫的声音在响。

“以后,不管你们走在那里,请昂首挺胸地走,为你们在新军中待过而自豪吧!因为你们会是将来保家卫国的主力,没有你们,就没有父母的安全,没有国家的安宁。”

五百士卒看着台上激昂慷慨陈词的中兴侯,眼中放出炙热的光芒。

不过他们还没有钟进卫所说得那种底气,因为他们没有战绩,不像钟进卫那么自信新军将是保家卫国的主力。

钟进卫仿佛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看着他们,带着一丝挑衅地意味说道:“怎么,你们没有信心么,怕承担不了这份重担么,孬种了么?”

没有人回答,有可能是长期被歧视所养成的习惯,让他们不敢面对上官喊出自己的心声。

钟进卫就继续对他们大声说道:“谁要是孬了,怕了,就不配来我这新军,马上给我出列。我也不处罚你,回五军营该干嘛干嘛去。想回去的现在站出来。”

没有人站出来,一个个一动不动,站如一棵松。

没有出乎钟进卫的意料,他就接着道:“好,既然没人站出来,就说明你们是想当一个好兵,能承担真正保家卫国的兵。那么,你们就要认真训练,勇敢杀敌,听到么?”

“听到。”五百个声音这时才齐声吼了出来。

钟进卫点点头,算是对他们的肯定,不过话锋马上一转说道:“但是你们要是还未上战场就倒了,病了,甚至还把病传染给同袍,那你怎么来担当保家卫国的重担?”

这下五百士卒又摸不到头脑了,这真要病了那有什么办法,又不是自己愿意的。

钟进卫看他们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怎么想了,他面色严肃地说道:“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不要生病,军中的卫生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平时多注意卫生,如此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生病。”

五百士卒中不少人微微点头,心中把卫生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一个档次。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兴侯又说了一句矛盾的话:“但是我们是军人,不是娘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理自身的卫生,比如,你们头上的卫生。”

五百士卒听到这里,才忽然明白过来,敢情中兴侯带来的理发匠是要给他们打理头发,这个可以有。

没想中兴侯根本不提理发匠的事,而是又问了他们一个问题:“没时间洗头打理头发,就会长虱子。当你们面对敌人,正准备厮杀之际,头皮忽然奇痒,你们会怎么办?”

第四百六十三章 孝之大小

没等五百士卒回答,钟进卫又说出了让他们更为吃惊的内容:“而且虱子是一种极其肮脏的东西,本身就是因为长时间不洗头,由汗液,污垢而生的一种虫子。其面目狰狞,以人的头皮,血为食。虱子和跳蚤一样,是人生病的一大病源。”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当虱子是肉,吸食人的精血,因此才有丢尽嘴里不浪费的习惯。

现在听到钟进卫描述虱子的产生,使得五百士卒隐隐有点不舒服了。

再听虱子是一大病源,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更是强烈了。

钟进卫说的话就是想让他们有这效果,他继续说道:“你们不要不相信,人的很多疾病,包括鼠疫,都是通过这种小虫子传染的。只要有一只虱子得了鼠疫,那么被虱子咬中的人就会得鼠疫,然后这个人身上的虱子和跳蚤都会得鼠疫。最后这个人身上的虱子、跳蚤跑到别人身上,就把鼠疫传到了别人身上,瘟疫就这么产生了!”

如果钟进卫的这番话是一个路人所说,可能五百士卒压根就不会信,还会嘲笑对方瞎掰。

但现在这话出自中兴侯之口,无论是他的地位还是他的一些传说,都使得他说的这些话带有权威性,让五百士卒不得不信。

这么一来,五百士卒想象着自己原来吃进了这么恶心的东西,不由得有点反胃了。

钟进卫说这番话,如果是后世的一些专业人士,说不定会驳斥这话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可现在是在大明朝,他相信没人能说出信服的科学依据来驳斥他。他这么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理发,就算以后发现他说得不是很对,至少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军中一旦发生瘟疫,其后果的严重性有时远比你们想象的厉害。”

钟进卫的这番话让五百士卒有点费解,不就是死人么,怎么中兴侯说得好像比死人还要严重似的。

钟进卫看着五百士卒的脸色,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严重性,就继续带点恐吓的目的对他们说道:“你们别不信,我现在给你们说一件发生在古代的事情。”

一听中兴侯要开始讲故事,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护卫都好奇地看着他,听他讲什么故事出来。

“古代的时候,有一匹战马丢了一颗马蹄铁上面的钉子,最终让这匹战马折了马脚。于是,摔死了战马上的骑士,而这事刚好发生在敌我旗鼓相当的交战之时,因为这个骑士的损失,以致敌人从这个地方撕开了缺口,打赢了这场战争。刚好这场战争又是两个国家最为关键的一场战争,丢失一颗马蹄铁钉子的国家因为打输了这场战争而最终导致了亡国。”

钟进卫说完后,听众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呢,一颗马蹄铁钉子亡了一个国家,听着就荒谬。

接着他们想万一要真的有中兴侯说的这种凑巧发生,那后果还真得非常严重。

钟进卫看着五百士卒脸上露出了庄重神情后,他就大声地问道:“一颗马蹄铁上的钉子就有可能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那么军中要是流行开瘟疫的话,岂不是会更严重。你们可以想象,去年建虏攻打京师时,要是军中有了瘟疫,你们能想象这后果么?”

钟进卫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就是想到了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刚好城内流行鼠疫,守城的士卒十之**都被传染上了而无力守城,因此才被农民军不费摧灰之力攻下了坚固的北京城,也因此才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钟进卫的听众,包括五百士卒和他的护卫们,脸色都听得有点白了。

要是中兴侯所说的情况发生,那么后果真得是难以想象的,北京城很有可能就沦入建虏之手了。

钟进卫从现场的气氛就能体会到他们被自己说的情况吓到了,就再接再厉道:“因此,军中一定要严防鼠疫,严防各种瘟疫,严格执行卫生制度,杜绝一切能让人生病的因素,把传播瘟疫的老鼠、跳蚤、虱子统统消灭掉。”

他盯着五百士卒,有意识地提醒他们道:“唯有如此,你们才有能力保家卫国,忠孝才能两全。因此我决定。。。”

在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后,钟进卫才接着道:“新军士卒必须理发,让虱子无处可以藏身,从而杜绝新军中出现虱子,出现可能的瘟疫。”

大部分人都露出了一种理解的神情,但也有一部分人则有点犹豫,杜绝虱子不一定非要理发理到让虱子没法藏身那么短吧。

钟进卫这时才把他前后所说的所有话都连了起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保家卫国为目标。因此军人平时多训练,战时少流血,打赢战场,保卫国家,保护父母才是正事,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军人梳洗长发。如果你们不在新军了,我就不要求你们什么,爱养多少虱子就多少虱子,但在将来大明军队的主力中,也就是在新军队伍中,就必须要理发。”

钟进卫说到这里,往右侧台下一招手,事先得过吩咐的一个理发匠就带着家伙什,有点紧张地走上了点将台。

钟进卫等理发匠站自己身侧后,他又对台下的五百士卒大声道:“古人所云的身之发肤之孝,对于我们军人来说,乃是小孝;我们军人,割发卫国,就是大孝。今日,本侯爷以身作则,就是要行大孝。”

他说到这里,直接往事先已摆好的凳子上一坐,高声说道:“来吧,替本侯爷把发理了。”

五百士卒都吃惊地看着钟进卫,原本他们认为,中兴侯要求理发这事,是针对他们而言的。没想到中兴侯说那么多之后,竟然先拿自己开刀了。

堂堂中兴侯都这么做了,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行大孝呢!

五百士卒一边想着一边看着中兴侯坐那一动不动,任由那个理发匠把头发理成很短,就像刚还俗的和尚一样。

理发匠在理完头发后,收集齐了头发,郑重地交给中兴侯。

钟进卫站了起来,手中提着装有自己头发的袋子,对着台下大声道:“现在轮到你们行大孝的时候了,我,京营提督,中兴侯命令你们,每百人为一排,理发!”

当钟进卫看到新军士卒一个个排队理发时,他才回自己的官衙,心中想着,来大明朝这么久,总算能理成短发了!

他还没到官衙,更谈不上洗掉碎发,就有宦官过来传旨,皇上急诏。

怎么又是急诏,钟进卫心中嘀咕着。也顾不上洗了,赶紧先去紫禁城,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四百六十四章 内圣外王

在路上的时候,四小之一的艾能奇忍不住好奇,还是问钟进卫道:“叔父,您说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啊?”

钟进卫一听,回头看了他一眼,笑了下后答道:“这个啊,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艾能奇等了一会,没听到钟进卫的下文,就又问道:“叔父,发生在什么时候啊?”

“很久很久以前。”

李文秀也忍不住了,他代艾能奇问道:“然后呢?”

“山上有座庙。”钟进卫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了一句。

李定国也听不明白了,加入了这个问话的行列:“叔父,然后呢?”

“庙里有个和尚。”

钟进卫的回答完全和之前的故事没有一点联系,李定国一下醒悟过来,怕是叔父在和他们开玩笑,就拦住了刚也想问的孙可望,喊了句:“叔父!”

钟进卫听了那话里的一丝不满,笑了一下,勒住马,转身看向他们四人道:“你们要记住,人不能迂腐。有的时候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合理性以及能不能达成你的目的,明白么?”

他说完之后,看他们四人好像有点领悟的样子,脸色马上就又变为严肃道:“不过你们要记住,千万别用于歪处,明白么?”

四小一见钟进卫的脸色,连忙认真地点点头。

钟进卫也只是刚才和艾能奇开玩笑的时候,想起可以趁机教四小一点行事准则。因此,他说完之后,并没有再长篇大论,就继续赶路了。

钟进卫是紫禁城的常客,也没有人为难,一路畅通无阻,很快就来到了文华殿。

内阁首辅温体仁、兵部尚书梁廷栋已经在文华殿了,钟进卫一见他们两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气,心道看来是有好事。

果然,崇祯皇帝脸带笑容地对钟进卫道:“钟师傅,锦州的建虏退了。”

钟进卫一听,有点惊奇地问道:“孙大人出动了多少援军?”

崇祯皇帝见钟进卫并没有一下猜中原因,就带了一丝得色问道:“钟师傅你猜?”

这人的心情一好,哪怕他是贵为一国皇帝,也会想着开个玩笑调解下情绪。

钟进卫看看崇祯皇帝那略带得色的脸色,再转头看看温体仁和梁廷栋也笑着看自己。

他心中略微一动,结合自己后世对山海关方面的了解以及之前的商议情况,心中就有了答案。

“陛下,是否是登莱方面的支援让锦州的建虏主动退了?”钟进卫看着崇祯皇帝问道。

没想崇祯皇帝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下让钟进卫搞不明白了,自己到底是猜对了还是猜错了?

“建虏主动退了,但是否是登莱方面的原因,目前还不知道。朕没想钟师傅之前的建议竟然取得奇效,因此传你过来的原因之一,就是想把这事告诉你一下。”

钟进卫听了有点迷糊,自己给崇祯皇帝的建议太多了,不知道他指得是哪一条建议。

崇祯皇帝刚才开了下玩笑,就没再继续让钟进卫猜了,直接说道:“山海关八百里加急传来的消息,言建虏围锦州,乃是追击死营而来。建虏事出不备,围之不克,就只得退了。”

钟进卫一听死营竟然有消息了,也很是高兴,他连忙关切地问道:“陛下,死营情况如何?”

不过他也有点疑惑,这建虏既然事出不备,那么明显打不下来,怎么还围了那么多天?

崇祯皇帝没有直接回答钟进卫的话,他对兵部尚书道:“梁卿把急报给钟师傅看看。”

梁廷栋手中一直捏着急报,到了这时才给了钟进卫。

钟进卫一目十行地看完,死营的伤亡也算是惨重了,但战果也是辉煌的。他先恭喜崇祯皇帝道:“真是托了陛下的福,竟然让死营活擒了建虏最大的走狗回来。陛下,臣有个建议。”

崇祯皇帝看钟进卫拍自己的马屁,正想说道说道他,但听他后面的一句话,就把这想法抛开了,直接问道:“钟师傅,有何建议?”

他现在非常欢迎钟进卫的建议,因为事实证明,钟进卫的建议都会给他、给大明带来很多好处。

“群邀草原各部族,让他们齐聚京师观看达尔罕王的处罚。让他们知道,敢和大明作对者,哪怕实力再强,大明也绝不放过,达尔罕王就是榜样。”

在后世二十一世纪这么文明的年代,东南亚还是有大量屠杀海外华人的事情发生。如果换成是美侨的话,看他们还敢这么做么?

因此,钟进卫在之前的时候,就给崇祯皇帝建议过要内圣外王。如此一来,才会有汉人归心,四夷臣服。

他这个建议,也正是基于此而做出的。

崇祯皇帝还没有反应,梁廷栋就先皱着眉头有不同的看法了:“中兴侯,这恐怕不大好吧。要是草原部族群起反对,特别是林丹汗在名义上还执掌草原部族的情况下,我们这么做,不等于打了他们的脸。到时候,边疆恐不得安宁。”

钟进卫有关注草原形势,还到过张家口,和林丹汗的儿子以及其他部族的头领接触过,比梁廷栋知道的更多。

他是个愤青没错,但他也是三十而立了的愤青,考虑事情当然不会只是意气用事。

钟进卫转向梁廷栋,给他解释道:“草原上现在是一盘散沙,林丹汗这个大汗的名义早已是名存实亡,他自己更是被建虏打得连都城都弃了。更何况这达尔罕王是他的敌人,帮着建虏一起打他。我们大明现在展现了实力,能把林丹汗奈何不得的达尔罕王,从千里之外擒来京师,就足以震慑他们了。”

他说到这里,又露出一丝向往的神情,给梁廷栋,同时也是给殿内诸人听:“想太祖成祖的时候,我们大明打得蒙古人闻风而逃,那是何等的强大,何等的令人向往啊!”

钟进卫的话说完后,文华殿内安静了下来。谁也没有说话,都在缅怀那段让人扬眉吐气的历史。

最后还是钟进卫打破了这个安静地气氛:“而且我们不是在扩大张家口这个贸易点么,和大明交好的蒙古部族,就让他们来贸易,让他们的生活条件好起来。对大明有恶意的蒙古部族,就坚决封锁打击他们。只要是正常的人,我想他们都会知道怎么做吧?”

钟进卫说到这里,记起一事,便不再理梁廷栋,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道路衙门的事如何了,这到张家口的水泥路也该要修起来了。”

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明聚宝盆

崇祯皇帝正待回答之时,忽然有张家口的奏章到了。

殿内的四人互相看看,刚还说到蒙古那边,不会有什么事情了吧?

崇祯皇帝的脸色一下变得严肃,先看起了奏章。

殿内的三人就看着崇祯皇帝的脸色,希望从他的神态变化中得出这奏章是喜是忧。

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的是,崇祯皇帝的神态慢慢地有了一丝轻松,而后有了笑意。

崇祯皇帝看完奏章后,他示意内侍把奏章转给底下的臣子,然后说道:“林丹汗派了他儿子额哲到张家口,请求进京朝贡。”

林丹汗在以前的时候,企图和大明平起平坐。在建虏刚崛起之时,大明就邀请林丹汗一起讨伐。但林丹汗的态度极其傲慢,一定要从大明手中捞足了好处才肯出兵。

但现在,据驻守张家口的白杆军副总兵秦翼明奏报,是蒙古部族联合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一起向一心礼佛的林丹汗施压,要向大明交好,以期能获得来张家口互市的资格。

另外,死营大闹蒙古东部草原,擒获达尔罕王的事已在蒙古草原上传开了。

这让已是流亡处境中的林丹汗下定了决心,接受了尚归于他统领的蒙古部族首领们的要求,派他儿子额哲前来朝贡,以示臣服之意。

温体仁、梁廷栋看完之后,首先向崇祯皇帝道:“恭喜陛下,赫赫威名已让草原俯首。”

他们比钟进卫更重视这个事情,因为草原上的部族一直是大明开国以来最为重视的敌人。而钟进卫来自后世,那个时候的游牧民族早已没落了。

崇祯皇帝笑着点点头,他看向钟进卫,心中想着有关草原的一系列措施。能有这个局面的出现,还多亏了钟师傅。

就套用钟师傅的话说,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把蒙古人调教成了听话的臣子。

他面带笑容,对刚看完奏章的钟进卫说道:“钟师傅,道路衙门的事,朝中大臣有些担心,朕觉得有道理,今日把你传来也正准备说说这事。没想现在好了,没事了。”

钟进卫就听不明白崇祯皇帝这没头没脑地话了,怎么一会有事一会又没事了。

他向崇祯皇帝一躬身道:“陛下,敢问到底是何事有了又没?”

崇祯皇帝向温体仁示意了下,由温体仁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兴侯,之前有人担心我们大明把张家口建好,又花了大力气把路修好了。但蒙古人要是因各种原因而不买账,那岂不是徒劳人力,浪费钱财。”

钟进卫听得点点头,自己以前的时候好像没有考虑到这点。

蒙古人确实想互市没错,可也难保证有其他原因,比如政治原因等而不愿互市。那样的话,成立道路衙门后的第一炮就难以打响。

现在蒙古人已经服软了,表达了期待互市的愿望,还主动派出了汗位第一继承人的额哲来大明京师,那自然就没人有这个担忧了。

钟进卫想到这里,忽然脑中出现了一个念头,当即思考了起来。

殿内的几个人看到钟进卫在听了首辅的解释后,却不发一言,低头当起了泥菩萨。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是了解钟进卫的,知道他可能想到了某些事情,便让他想着而不去打扰他。

梁廷栋本想提醒下中兴侯,但他发现崇祯皇帝和首辅都一脸坦然,毫不介意地样子,也就按下了这个心思,一起等着钟进卫想完事情。

过了好一会后,钟进卫面带着笑容抬起头来,看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对于道路衙门一事,有了新的想法。不但有助于解决道路衙门人手紧缺的问题,还能替朝廷省下修路的银子。”

崇祯皇帝一听,当即大喜过望,还有这么好的主意,他连忙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快快道来朕听听。”

于是,钟进卫在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期盼以及梁廷栋的羡慕之下,把他的想法娓娓道来。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听完后又问了些问题,得到满意的答复后,都满面笑容地点点头。

道路衙门的人手问题还是小事情,能让朝廷不用出钱,这对于四处需要用钱的大明来说,就真得是件大好事。

崇祯皇帝当即在已转回御案的奏章上做了批示,让秦翼明火速安排蒙古使者进京。

然后他又马上传旨,让死营尽快进京献俘。

安排完了这些后,崇祯皇帝才又笑着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这脑袋当真是一个聚宝盆啊,能源源不断地生财。”

钟进卫一听崇祯皇帝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有点不好意思,无意识地用手去摸了下自己的脑袋,结果却不小心碰歪了官帽。

“咦,中兴侯,你的头发?”梁廷栋就站钟进卫的身后侧,眼尖的他发现了中兴侯的头发好像极短,不由惊诧地提醒道。

温体仁也发现了,奇怪地看着钟进卫。

钟进卫看看他们两人的神情,索性直接把官帽给摘了,露出刚理完头发的脑袋给他们看。

崇祯皇帝倒是没有像温体仁和梁廷栋那么吃惊,因为他刚见到钟进卫时,就是这个发型。

钟进卫也不等他们再问,就把理发的事前前后后都说了一遍。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对于钟进卫的话,是没有丝毫怀疑,因为他们知道钟进卫的来历。

他们都是当权者,对于钟进卫所说的孝道之大小的说法,也是赞同的。

而梁廷栋却不知道,他有点怀疑地道:“这虱子、跳蚤、老鼠之害果真如中兴侯所言?”

钟进卫的身份摆在这里,他可不敢直接出言否认。

钟进卫看向他,点点头道:“千真万确地事。”

然后他转头看向崇祯皇帝道:“可惜那显微镜还是达不到效果,大明的细菌学出来后,就会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带点期盼地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这显微镜之事甚为重要。你什么时候过去看看,是否能给那些工匠提点提点。”

在钟进卫点点头后,崇祯皇帝又吩咐温体仁道:“刚才钟师傅所言,不管现在世人信不信,发到邸报上,让世人知道有这么回事。另外内阁拿个章程出来,什么地方可以推行防范措施的,就先做起来。”

“是,陛下。”温体仁躬身回答道。

钟进卫等崇祯皇帝吩咐完了事情之后,他又奏道:“陛下,有关死营之事,臣有个请求,还望陛下能采纳。”

第四百六十六章 大明英烈祠堂

崇祯皇帝看钟进卫的表情神态,很是郑重其事的样子,心中一紧,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连忙问道:“钟师傅,有何事情,尽管直言。”

温体仁也是很少见到钟进卫这样子,因此他也有点奇怪地看着他,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陛下,如今草原形势的改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死营将士拼死厮杀而来的。当初他们为亲人,为大明百姓,为陛下分忧而自愿加入了九死一生的出塞复仇军。”

钟进卫虽然没有见到当时选拔死营出征的场景,但他回京师之后听别人说起,也能想象得到。那些最终加入死营的将士,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可以说是大部分死营将士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加入进来的。

崇祯皇帝被钟进卫这么一说,也想起了选拔死营将士的那一天,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个士卒站起来时那脸上带着的绝然表情。

“陛下,如今死营虽然凯旋归来,但还有那么多的将士战死在塞外。他们中的很多人相信都已没有了亲人,逢年过节也就没有人去祭奠他们。因此。。。”

钟进卫说到这里,他向崇祯皇帝深深一躬身道:“陛下,臣请朝廷出面为他们建一英烈祠堂,供奉其牌位,得享大明香火。”

崇祯皇帝还未回答,梁廷栋先说话了:“中兴侯,他们只是士卒而已,并且此事从未有过,恐怕不妥吧?”

钟进卫一听,刚挺直了的身体“霍”地一下转身看向他,面色肃穆地问道:“士卒怎么了,士卒和梁大人一样,都是为国出力之人。陛下一声令下,他们就把一腔热血洒到了塞外。有多少人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为陛下效命?大明的士卒千千万,站出来成为死营将士的人又有多少?如果任凭他们战死塞外而魂所无归,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还有谁会站出来?”

梁廷栋被钟进卫的连续反问说得哑口无言,一时无从辩驳起。

之前虽然他没有担任兵部尚书,但他也是随侍在御驾一侧的。他也看到了选拔死营的那一幕,那么多士卒里面也只有五千余人站了出来而已。

崇祯皇帝看着面对梁廷栋的钟进卫道:“钟师傅,朕准你所奏。为大明中兴之业,为大明的强盛而付出了生命之人,朕岂能薄待之。以后凡再有此事,都入此祠堂配享大明的香火。只要大明在一天,香火就不断!”

钟进卫听着崇祯皇帝说话时,已转了身子过来。

此时听完之后,他深深地再次躬身向崇祯皇帝行了一礼:“陛下仁慈,臣为陛下,为大明,战死沙场也心甘情愿。”

温体仁接着也拜了下去:“陛下真乃千古仁君!”

梁廷栋也只是觉得此事没有先例,死得又只是士卒而已,才有那一说。

他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那日在校场上,那些响应他的号召而站出来的人,在当时就给了他很大的震撼。

对比更多的那些不愿加入死营的士卒,崇祯皇帝的感觉很是强烈,他太需要这种能为他,为大明效死命的士卒了。

崇祯皇帝给钟进卫表态之后,就转向温体仁道:“温卿,你来筹备此事,就在午门选址建一个,让大明官员进出紫禁城的时候都能看到。警醒他们,努力为朕办事,为大明办事的人,不止是他们而已。”

“陛下,还请示下这英烈祠堂的规格。”温体仁躬身请示道。

朝廷对一些值得宣传事迹的百姓是有表彰的,比如贞洁牌坊,育子有方的嘉奖,还有年初在昌黎保卫战中被封为拽梯君得以立祠的事。

可像中兴侯建议的这么大范围为战死将士立祠堂,按照崇祯皇帝所言还要建在午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