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么一来的区别就是,佛郎机的重量必然比后世的大炮要重。

范俊得钟进卫这么明白无误地一说,顿时毫无形象地一拍自己的脑门道:“中兴侯好主意,咱家马上让人实验这种佛郎机。”

毫无疑问,这说说简单,做起来还是有不少技术难题的。比如子铳从后面推进去的平整问题,里面炮膛的内径要一样,否则就很可能在里面就炸了。

还有后面部分的炮膛要做多厚,子铳又要做多厚,点火以及后座力的解决等等问题,都需要重新考虑。

钟进卫听范俊这么说,他就站起来拍拍手道:“如此就拜托范公公了,刚才说得这些最好能尽快实验出来。材料什么的,尽管向工部去要。如果人手不足,还有经验丰富的匠人不足,都可以向皇上奏请调用。一定要尽快做出来。”

范俊听得忙不迭地点头,这么一来,不但他手中所掌握的兵仗局将会大肆扩张,而且还有可能得到别的宦官所梦寐以求的荣誉,他的一颗心比钟进卫都要急。

当钟进卫走出兵仗局时,天色已黑,他只好叹了口气道:“时间真是不够用啊,一眨眼又天黑了,锦衣卫那边就只能明天去了。”

第四百五十四章 重视复社

当天夜里,钟进卫便安排四小读书识字。而他自己则口述一些东西,由阿奇笔录,一直忙到了深夜。

第二日一早,钟进卫便出发前往锦衣卫衙门。

可没想他还没到锦衣卫衙门,在路上就被传旨宦官给追上了,让他即刻前往文华殿觐见。

崇祯皇帝应该知道这几日新军的事情已经全面铺开了,自己忙得脚不沾地,还这么一大早就来传诏自己,估计是有大事情。

钟进卫当即不敢怠慢,先赶去见崇祯皇帝了。

当他到达文华殿时,发现首辅温体仁已经在了,他和皇上的脸色都比较庄重。

“钟师傅,看来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崇祯皇帝一见钟进卫就如此说道。

钟进卫有点晕,根本就想不起来自己有过什么担心。不过他并没有继续晕下去,因为温体仁把他手中的一份奏章递给了他。

钟进卫急忙展开一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复社的事情。

几天之前,复社在应天府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

因为刚好是乡试之后,考生们都还滞留在应天府等待结果。当复社的集会一召开时,士子云集响应,那场面真是千古未见。足有几千士子聚集在一起,听着复社领袖张缚的演讲。

大部分士子当即加入了复社,这里面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官宦家庭的背景。

一时之间,在江南一带的士人之中,相逢不谈几句复社,都会被别人讥讽孤陋寡闻。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张缚宣称只要加入复社,就有资格中举。

复社的骨干有进士,举人等等,能给出范文指点你应试;复社有官府背景,可以通过举荐让你获得考试资格;对复社贡献大的,甚至能包你录取榜上有名。

反正就一句话,只要你进了复社,就比别人更容易得到考试资格,而且考上的几率极大。只要你对复社贡献大的,甚至包你必中。

复社领袖张缚甚至还是内阁辅臣周延儒的座上客,见张缚也是口称西张先生。

在原本的历史上,因为崇祯皇帝废了厂卫,而复社张缚所做之事又对士子有利,当然也包括许多有官宦家庭背景的人,因此声势浩大的复社消息都被瞒了下来。

以致后来京师会试的时候,许多复社中人纷纷中了进士。这时才引起当时任首辅的温体仁所关注,开始打压复社。

但就算如此,当时复社已成气候,许多文官也在暗地支持复社,甚至温体仁最后去职,周延儒重新当上首辅,都有复社在背后操纵的影子。

但在这个位面上就不一样了,在钟进卫的建议下,厂卫得以重新出山。并且还是在钟进卫的坚持要求之下,崇祯皇帝虽然不重视复社,但还是派出了东厂番役前往江南监视复社。

也因此,复社第二次声势浩大的集会内容被摆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

如果只是结社的话,哪怕声势再大一点,恐怕崇祯皇帝此时也不会来操心这个事情。因为在大明朝,结社是一种风潮,是文人雅士经常做的一件事情。

但复社的结社,却触动了封建王朝的一个禁忌,就是企图影响科举考试。

如果单单只是几个人聚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以便大家都能提高,从而增加榜上有名的机会,那也无可厚非。

可复社这声势太大了,人数已经超出了崇祯皇帝的容忍度。更何况从复社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复社好像还用不法手段在影响着科举。

当然,因为复社的排他性很强,在民间也不是没有人反对复社,但都被复社用各种手段给打压掉了。

钟进卫看到这里,也暗暗为复社的声势所吃惊。这要是放在后世,有这么大一个组织能影响高考的,怕也会受到行政干预。

温体仁见钟进卫合上了奏章,知道他已经看完了,就对他说道:“中兴侯,你可知玉绳是否与复社有关联?”

钟进卫一听温体仁问这么敏感的话题,当即吃了一惊。

这时,他才发现文华殿内就只有他们三个人,宫女内侍都已经回避到殿外去了。

钟进卫略微一想,他没有直接回答温体仁,而是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从家乡来了后,历史已经被改变很多了。在这个时候,周延儒是否和复社有牵连,臣不敢说,免得冤枉了他。”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微微点头,钟师傅说得也有道理。

“陛下,这事情涉及大明的内阁辅臣。臣建议派出厂卫,暗中调查,一切以当前的事实为依据,如此才能做到不冤枉于他。”钟进卫继续向崇祯皇帝建议道。

这点其实也是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意思,他们还没有幼稚到听钟进卫一句话后,就拿内阁辅臣开刀。之前问问钟进卫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种担心。

“钟师傅言之有理,朕和温卿也是这么想的。这事还多亏了你事先提醒,否则纵容这复社这么发展下去,其危害就太大了。”崇祯皇帝感叹地说道。

以前的时候,无论是他,还是温体仁都不怎么在意复社。当初要不是钟进卫的坚持,说不定厂卫都不会派出去。

崇祯皇帝当即传诏东厂提督王承恩觐见,命令他派出得力番役速速前往江南,全面调查复社的事情。特别是那个张缚和大明官吏的关系,用什么手段来达到他们宣称的目的等等这些事情。

王承恩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马上就去着手安排此事了。

钟进卫看着崇祯皇帝终于重视复社,认真对待了,心中就放下了一块石头。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复社竟然还闹出了一件让他震惊的事情。

不过因为有东厂的调查报告,和他在后来的建议,让崇祯皇帝没有像他祖父万历皇帝一样,最终选择妥协的方式去解决。

处理完了复社的事情,文华殿内的气氛就轻松起来了。

崇祯皇帝与温体仁都和钟进卫聊了些新军的事情以及卢象升要求关宁配合的奏章,对辽东战事做了一番评估后,便让钟进卫继续去忙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江苏扬州郊外的一处大庄园二楼,也有人在谈论复社之事。和文华殿内不同的是,他们对此非常的高兴。

第四百五十五章 盐商要反击

“哈哈哈,还是陈兄、郭兄有远见啊!”一个大胖子盐商哈哈大笑,站起来向上座的两人拱手称赞道。

他之前一直看不起那个婢妾所生的张缚,可没想还真得被他搞出了那么大的动静。

这江南的科举考试就要全掌握在复社手中了,而江南又是大明最大的人才聚集地,包办了大明科举考试的大部分中榜名额。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大明的各级官员都是出自复社。那么还有谁会再出台什么狗屁新政,妨碍在座的赚钱大计。甚至就依照陈、郭两人所说的,可以出台有利于他们的新政,赚到更多的钱。

这二楼大厅内的其他大盐商也都随着大胖子盐商一起站起来,向陈亮和郭伦表示敬意。

其中一个甚至还大声表态道:“陈兄,郭兄,那张缚以后需要多少银两,尽管开口就是,这种花出去能看到收益的事儿,我绝不吝啬。”

陈亮和郭伦只是笑着看着这些同盟,有些事情,也只有联合起来了才能做大。他们两人虽然不是很看得起一部分同盟的智商,但确实是需要他们的银子。

过了一会后,陈亮觉得差不多了,他和郭伦对视了一会,就伸手往下摆摆,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才说道:“这盐政新政也不能算太差,只是不能由我们独门来吃了而已。老夫问一句,大家手中的仓钞换得如何了?”

“我手中的仓钞所剩无几了,怎么了?”大胖子盐商说了下自己的情况,然后有点奇怪地问道。

“我也是,差不多了。”

“我还有一些。”

“。。。。。。”

陈亮没有马上回答大胖子盐商的话,听着在座众人汇报自己的情况。

当在座的人都汇报得差不多之后,他才说道:“食盐方面,以前有私盐和我们争抢,但他们毕竟是朝廷明令禁止的,因此不敢明目张胆地和我们斗。”

其实他们这些大盐商也是大肆贩卖私盐,而且是把私盐当官盐卖,赚取了相当大的利润。

不过这些陈亮不说,在座的大盐商也不会提,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儿。他们都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头儿,又要说些什么。

“现在朝廷的食盐产量一直在增加,那个巡盐御史张同敞还住在盐使司,早起晚归地巡视产盐的各个环节。依老夫之见,往后这食盐产量只会增加得越来越多。因此。。。”

陈亮说到这里,他环视了一圈在场的这些同盟后,才继续说道:“大家一定要改变过去的观念,把盐价降低了,狠狠地打击那些想趁机从我们手中抢吃的人。”

“陈兄的意思是薄利多销?”有一个人马上问道。

陈亮听了点点头,他怕这些同盟还固执于以前的高利润,因此才提醒他们。毕竟他可以不在乎这些人,但怎么得都要在乎同盟的身家,他们要是没银子了这同盟也会受到损害。

果然,吃惯了大鱼大肉,一下让他们只吃肉丝,还真是不习惯,大部分人都沉默不语。

陈亮一见,就笑了一下,然后拍拍手道:“老夫和郭兄已讨论过了,这盐上的利润降低了,但我们还可以把另外一处银钱来源给做大了。”

听他这么一说,大厅的气氛又活跃起来了,特别是那大胖子盐商,马上就嚷开了:“陈兄快说,我们听你的。”

“是啊,我们听你的。”其他盐商也纷纷附和。

陈亮笑笑,抱拳拱手了下道:“多蒙各位看得起,那我就说说吧。”

大厅内马上就静了下来,都竖着耳朵听着陈亮接下来的话。

“各位和老夫一样都开有钱庄,一则方便我们自己的银钱流动,二则还能赚不少别人的钱。现在老夫有个想法,就是我们在座各位都是共进退之人,为何不把彼此的钱庄给联合起来。如此一来,我们钱庄开出的银票将会有更多的地方可以提取银两,势必会让更多的商人把银钱交给我们的钱庄来保管,诸位应该知道这其中的利润不会少吧?”

陈亮见这些同盟都露出深思的神情,知道要让他们把钱拿出来互通有无,还得加个美丽的前景说明:“你们想想,这大明的天下还有那家钱庄的规模能与我们盐商联合起来的钱庄相比,就是那些海商都不行。当大明商人的钱都存到我们钱庄后,就算把现在的利润降个一半,总的利润又会增加多少?”

如果不是不能坐吃盐上面的利润,陈亮和郭伦还不会走出这一步。毕竟这钱庄要互通的话,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比较不方便,而且更多的好处是给了那些实力较弱的同盟。

大厅内的盐商听陈亮一说后,都意动起来,可还是有不少问题,当场就问陈亮如何处理。

陈亮和郭伦早已讨论过,因此马上就给那些有疑问的盐商一一回复,让他们满意。

陈亮是个会说话之人,他舌生莲花,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最终把大厅内的同盟说得热血沸腾,仿佛已经看到了钱庄上滚滚而来的钱财。

可就在大厅内气氛达到最高的时候,门被人推开,闯进了一人,打断了他们高涨的情绪。

陈亮一看是派驻在金陵的外事联络人,这么不懂规矩就闯进来,就知道有要事。

果然,这人汇报的就是银行改革一事,并且言明大明皇家银行金陵分行已经在组建了,并贴出布告要求核查各票号、钱庄的资产并上缴准备金。

这消息等于是一盘冷水直接浇到了这些正兴高采烈的盐商头上,让他们面面相觑。

脾气比较暴躁地大胖子盐商当场就发飙了:“朝廷欺人太甚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盐政的事情就算了,现在又来搞钱庄的事儿,没完了是吧?”

他向陈亮一拱手道:“陈兄,自古以来,哪有向朝廷报备自己有多少钱的事儿,还要向他们交钱,没门。如果我们不反击一次,任由朝廷乱来,以后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对,不能让朝廷这么干。”

“对,让朝廷知道我们的厉害。”

“养了那么长时间的狗,主人被欺负了就该放狗出去咬他一口。”

“。。。。。。”

大厅内群情激昂,大部分人的脸色狰狞,嚷着不能忍了。

这些人在盐政革新的时候就有意见,只是被陈亮和郭伦压了下去。

虽然他们最终还是赚钱的,但哪有吃独食那么舒服,因此心中憋着一股气。

现在陈亮说动他们,又要多一条发大财的路子。却又晴天霹雳,历朝历代都未有过的事情直接砸到他们发财的路子上,一下就把他们心底原本憋着得那股怨气给激发了出来。

陈亮和郭伦的脸色也不好看,他们也不是好惹的,可以任由别人随便捏,要不也不会布局周延儒和张缚这两条线。

陈亮和郭伦对视了一下,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决定,便互相点了下头。

第四百五十六章 张献忠的观察

再说卢象升带去的部队在皮岛原定计划是休整两日,因为战马、还有那些晕船的士卒都需要一天的恢复时间。

那些从秦地被流放过来的一帮子人也都有晕船,睡了一整天才缓了过来。

他们这辈子是第一次看到大海,看到一望无际的水,船只在海中高低起伏,让他们原本就有点恐惧的心变得更是害怕。

他们也都是经历过刀枪血雨,不知道怕字怎么写,可面对大自然的时候,还是怕了。

标营中的其他人因为得过卢象升的吩咐,倒没有人歧视他们,只是给他们开开玩笑,说什么要遇到暴风雨那才要吓得尿裤子之类的话。

虽是如此,玩笑之类的话却能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何况这些人都是农民军中的领袖,自然也有他们的魅力和交际能力,如此一来,就更是融入了卢象升的标营中。

在皮岛修整了一天后,胜人一等的体质让他们缓了过来,开始和同袍聊起天来。

在登州的时候,他们因为自己是流贼被流放,而同袍则都是跟随中丞大人打过建虏的老乡,因此都有比较强烈的自卑心理。卢象升又把他们编为一旗,使得他们都不怎么和别的人交流。

经过这次的海上旅途,张献忠等人开始和周边的同袍交谈了。

正当他们在听同袍讲那引以为豪地清水明月关之战时,紧急命令传了下来,队伍马上开拔。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张献忠被任命为他们这旗的旗总,接到命令后马上开始整队出发,重新踏上了让他们吐得一塌糊涂地海船上。

张献忠看到港口的船队分为了两拨,自己所在这支较大的船队往西北侧驶去,另外一支较小的船队则直接往北方而去。

从旗帜上区分,张献忠发现往北方而去的多是皮岛上的驻军。

他就有点奇怪了,之前传下的军令是他们要征战朝鲜,可现在看情况,好像又有变化。

张献忠猜测是军情有变,到底是什么,到了估计就知道了。

当夜幕降临时,他们就在獐子岛修整了一个晚上。

张献忠这些人知道大战在即,都开始主动调整心态,迎接这次战事。他们渴望战争,希望获取战功改变他们的命运。

第二日一早就在獐子岛驻军的陪同下,船队往北而去。

张献忠看到有几只小船离开船队在西北岸登陆,下船的夜不收马上就消失在了岸边。

看到这动静,他猜测可能是获得了什么重要的情报,因此由中丞亲自带队,直扑猎物而去。

船队走走停停,并不时放出几只船靠岸,下船的夜不收也很快就消失在岸边。

如此几次后,终于在一处地方有夜不收返回报信。

而后船队开始靠岸,同时军令下传。上岸之后一律不得喧哗,马衔铃,人含草,跟随中丞旗帜行动。

在建虏的势力范围内,两千多骑军一开始只是缓步而行,让战马有个适应的过程,另外一个原因,看不停地有夜不收折返就知道,肯定是在进一步核实军情。

一路上,张献忠看到经过的地区荒无人烟,杂草丛生。能看出一些地方有过人居住的痕迹,但都只剩下了残壁断垣。

他看这片地区的旱情应该不是那么严重,比陕北好多了。可为什么现在如此荒芜,应该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建虏造得孽。

张献忠猜得没错,建虏的大肆屠杀,造成了丹东地域人口的大幅减少。而后从一六一八年起,建虏采取定边政策,在叆河边门和凤凰城边门筑柳条边,禁止在边墙以外地区农牧、渔猎、采伐、采矿,致使丹东地域成为了不毛之地。

当他们深入内陆二个时辰之后,天色黑了下来。命令下传,让所有部队就地修整,不得喧哗,不得生火。

这个命令下传后,卢象升的标营是没什么。但祖大乐的部队却有违规现象发生,刚好被巡查的卢象升给撞见了。

虽然生火的是祖大乐的亲信家丁,却也被卢象升严肃处理了,并且传首各部,如有犯军令者,一律照此处理。

好几个原农民军的首领都觉得卢象升好狠,但张献忠却有不同看法。他一边告诫自己的同乡军令无情,更何况此时还是战时;一边又叮嘱他们不要说话,保持安静。

经过张献忠这么一说,他们又看到中丞也没有生火,和他们一起啃干粮,一颗心就平静了下来。

张献忠的精神很好,在深夜仍未入睡,看到隔段时间就有夜不收出入中军,心中没来由地兴奋起来,肯定是有大目标。

到了后来,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四个义子。虽然让他们恢复了原本的姓氏,可对他们的感情还是抹不去的。

中兴侯的大舅子阎应元在前些天的时候,给他说了四小被中兴侯收为侄儿的消息。让他很是感慨,这四个小子真不知道上辈子积了多少福,竟然能一步登天。

自己的身份低贱,一定要努力才行,否则以后都不好见那四个小子。张献忠想着想着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所有人就被叫醒,稍微吃了点干粮就开始出发了。

张献忠从军队越来越快的速度推断,这是猎人发现前面的猎物,开始快速靠近,准备一击必杀前的最后一段路了。

当他们踏上一条年久失修的官道上,准备战斗的命令下达。全军开始紧张起来,刀剑出鞘,整队备战。

而后全军在“卢”字大旗的指引下,全军沿着官道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大概过了小半个时辰,转过一个山头,眼前的场景霍然在目。

只见远处的官道上正走着几十辆大车,还有几百建虏和一些朝鲜的军队护送着。

卢象升通过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后,就下了一个字的命令:“杀!”。

而后,他一马当先冲了过去。这让张献忠等人为之一惊。他觉得登莱巡抚能上战场已经是极限了,没想到还当先冲杀,这给张献忠的刺激着实不小。

标营紧紧跟上卢象升,杀了过去。而祖大乐的一千五百关宁铁骑却落后了一大截,跟在卢象升标营的后面。

前面的建虏开始好像不在意,后来可能发觉是敌军,而且是大量敌军,这才开始有反应,开始调兵遣将。

战事,一触即发。

第四百五十七章 杀神

张献忠身在卢象升的标营队伍中,当然也是冲锋在前的。

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张献忠学着卢象升,以身作则,冲在本旗的最前面。马蹄声隆隆,直扑前面的车队而去。

只见张献忠伏在马背上,随着战马的奔跑,身子有规律地起伏着,而他的眼睛则紧紧地盯着前面的敌人。

从旗帜上看,应该是传说中建虏的正蓝旗所部。

正当张献忠在认真观察敌情的时候,一件奇异地事发生了。

建虏先是嗷嗷叫地催马向他们反冲过来,但没冲多少路,又转了个弯逃回了车队里,而后车队被横过来乱摆成一个圈。

紧接着有不少朝鲜军队被赶出了车队,然后又是一阵慌乱,把朝鲜军队叫回了车队里面。

建虏的应对明显没有一个章法,让张献忠颇为意外,这是传说中打得大明辽东军队躲在城里不敢出去的建虏?

不过从建虏的行动迹象上推断,张献忠猜测建虏的头目应该先是估计错误,应为是原东江镇那些衣衫褴褛的士卒,所以迎了上来想反冲锋。

可后来发现不对,或者从这支军队一往无前地冲锋势头,又或者是发现东江镇没有这么多骑军,感觉反冲锋是以卵击石,就又缩回了车队里,企图用车队阻止明军的冲锋。

但建虏应该从未有过防御经验,所以慌成了一团。先是把朝鲜步军赶到了对敌第一线,企图用朝鲜步军先消耗明军的气势。

然后马上又觉得面对如此众多的骑军,赶到外面去送死毫无意义,因此又把朝鲜步军给叫回了车队里面。

张献忠看到这里,又稍微侧头看向那面迎风烈烈的“卢”字大旗,想着光凭冲锋的气势,就逼得建虏慌手慌脚了。

他想到这里,心中忽然涌起一股自豪感,在这样的巡抚手下效命,真是三生有幸。

离建虏车队还有一段距离,就听到建虏那边传来了“砰砰砰”的声音,而后涌出一股浓烟,笼罩住了建虏的车队。

张献忠知道是那边的朝鲜步军打火铳,他开始还吓了一跳,连忙把身子尽量伏到了马背上。

可张献忠马上发现已方好像没一个人有事,他立刻醒悟了过来,朝鲜军队中的火铳手怕是被吓破了胆,提前开枪了。

张献忠不由得有点无语,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明军身上。可现在,他却在建虏的队伍中也见到了。

离建虏的车队越发得近了,张献忠忽然发现中军的旗号斜指左右两边,反复三次。

他知道这是通知后面的祖大乐和巡抚标营一左一右包围建虏车队。

果然,前面的“卢”字旗偏离了官道,绕过车队,往车队后面而去。

车队被火枪的烟雾所笼罩,看不清他们的情况,还有不少弓箭从硝烟中射出来,落到了官道上。

不知道是建虏太乱了,还是根本没想过逃跑,当明军的包围完成时,没见有一个建虏逃走。

张献忠马上又观察到“卢”字大旗斜指建虏的车队,知道这是下令攻击了。

不出他所料,卢象升一马当先地冲向了车队。这个时候,硝烟已没有那么浓厚,建虏看到自己被包围,反而镇定了下来,开始有组织地向冲锋的明军射箭。

至于朝鲜步军的火枪,在开始的时候打出一阵响动后,基本已听不到声音了。

当明军冲到建虏的射程之内时,伤亡终于开始出现了。

不知不觉中,张献忠所在的旗跟到了卢象升的身后。这其实也没什么,因为张献忠的旗本身就是卢象升标营的一部分。

他看到卢象升还是冲在最前面,手中握着据说是皇上御赐的青龙偃月刀,不时拍掉射过去的箭支。

张献忠看得心中极为佩服,这还是巡抚一方的封疆大吏么,明显是一位征战沙场的猛将啊!

战马急速冲锋,速度非常快,明军很快就冲到了车队面前。在卢象升的以身作则下,纷纷跳下马,拿着各式兵器,杀入了车队中。

标营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中丞,因此张献忠带着他的旗紧紧地跟在卢象升的后面。

他看到前面的卢象升势如猛虎,所向披靡,面前没有一回合之将。而卢象升的亲信家人卢大、卢二等人就护卫在卢象升身边,替他格挡来自侧面的攻击,使得卢象升心无旁顾地直往前杀。

外围车队被卢象升杀开一个缺口后,明军都从缺口处涌了进去。

有许多明军开始越过停住脚步的卢象升,向车队里面的建虏和朝鲜步军杀过去。

张献忠的旗就护在卢象升的左侧,由他和王嘉胤以及高迎祥为箭头,和面前的建虏厮杀。而号称射塌天的李万庆等人就在他们后面近距离射箭,其他人则护着他们这个旗的侧面。

这个时候,张献忠发现建虏其实也是普通人,面对他们这么凛冽的攻势时,只有一小部分人面目狰狞地主动和他们厮杀,更多的人则脸上也露有恐惧,被动的抵抗着。

张献忠是旗总,在车围里面站稳脚跟后,就放慢了进攻速度,退到了王嘉胤和高迎祥后面。他这时才有机会再次观察中丞的情况。

结果发现卢象升已经又杀向建虏堆去了,看方向,好像是冲着建虏的主将而去。

张献忠不敢怠慢,连忙大声呼喝,率领手下追过去护卫。

一路上,他看到有不少朝鲜步军丢了武器跪地上。这个时候,谁也没空去管他们,都冲那些还在抵抗的建虏和朝鲜步军杀过去。

战事持续了不到半个时辰就结束了,张献忠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看着前面不远仿佛杀神一般浑身血淋淋的卢象升时,他一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不过遗憾的是,最终还是被建虏从祖大乐的防线上逃走了一部分。

此地离建虏驻扎地所在的凤凰城并不远,张献忠非常遗憾地执行卢象升的命令,放火烧那些大车。

这些大车上全部都是粮食,明军没法带走。但肯定也不能留给建虏,因此只有烧了了事。要是那些建虏没有逃走的话,说不得还能把这些粮食运到鸭绿江边,由阎统领的船队运走。

明军简单地打扫了战场,把投降的朝鲜步军放了,就快速离开了战场,消失在天际。

第四百五十八章 又闻卢象升之名

辽东盛京,奴酋皇太极正在崇政殿和一帮子亲信开会。

只见皇太极满面笑容地道:“成立六部的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我们再商讨下如何回复锦州那边。”

原来皇太极在范文程的密奏之下,趁着那些和硕贝勒基本都不在盛京的机会,同意了范文程的建议。

即仿明国官制,成立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各部尚书由皇太极的亲信或者对皇太极亲近的年轻建虏头目当任。

皇太极估摸着反对这事的,到目前为止可能也就莽古尔泰一人了。因此他并不怕莽古尔泰从朝鲜回来后反对,木已成舟,又会是多数和硕贝勒同意,莽古尔泰反对都没用。

建虏的中央集权,在范文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