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控制军队的后勤,就是把军需官dú 立出来,不受军事主官,就是不受统兵将领管辖,并且再设置监察机构。”
钟进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等着崇祯皇帝来点评,最好是崇拜下自己。
没想到,崇祯皇帝摇摇头,说道:“朕以为是什么好主意呢,你说的这些都有。”
停了停,看看钟进卫道:“朕给你先讲讲本朝的监察情况。”
钟进卫一听,不会吧,那怎么还有跑路,贪污、克扣军饷的呢。
“本朝有宦官监军和文臣监军两种监督机制,其中宦官监军分征守太监,各路复有分守,守备,监枪等;文臣有总督,巡抚,御史,巡按等监军之责。”
“监军太监我知道,那个总督,巡抚之类的不也是统兵的么?”
“有统兵之权,同时也受巡按监督。几类人等都有权向朕弹劾相关失职人员。”
钟进卫摸摸头,好像自己还不是很了解明朝的东西,但明朝军队的冒领、克扣军饷,用国家之饷来养自己的家丁,好像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啊,这些监督机制怎么没有用?
想想自己那个时候具体的情况,于是问崇祯皇帝道:“陛下,这些宦官,文臣等监军人员有多少人,或者说一只军队会有多少人,主要监督的是什么?”
崇祯皇帝知道钟进卫想帮自己解决问题,只是不了解具体的情况,就耐心的跟他解释:“一支军队一般派遣一个宦官作为监军,其主要职责为监视将领是否有不法情况,也可以监督文臣监军,如总督,巡抚的不法情况。”
听到这里,钟进卫有点摸出头绪了,等着崇祯皇帝把话说完,“而文臣起初只有监察军队之权,后来协调各路统兵将领,到最后也有了领兵之权。”
听到这里,钟进卫直接开口了:“陛下,您认为的,监督军队主要是监督领军之将的不法之事,是这样么?”
“嗯?”崇祯皇帝有点困惑,难道不是这样的么?
“陛下,现在这些监军制度可能某个时期会适用,但现在肯定不适宜了,要不也不会有军队私自跑路,半路溃散这些问题了。”
崇祯皇帝表示不同意:“此次关宁军私回宁远,是因为朕之前答应了袁崇焕,不派宦官监军,文臣里面,自从毕巡抚死之后,朕也答应让他兼任辽东巡抚的差事。”
崇祯皇帝还是对袁崇焕太信任了啊!
“陛下,咱不谈这个。我认为这种情况,有以下的难点是死结,无法解开的。”
崇祯皇帝一听,把之前有点失望的心又提了回来。
“一,如果陛下派去的宦官被领军将领收买了,并不是说要一起,一起作乱,他们没有那个胆子,但一起克扣饷银,倒卖军需之类的勾当,恐怕是做的出来的。”
崇祯皇帝自己也知道,不可能自己派出去的奴婢,一个个都是品德高尚的。当下,点了点头。
“二,如果派去的宦官依据陛下给的权力,私自克扣军需军饷,敲诈勒索领兵将领,甚至为抢功劳而乱指挥,这些是不是也有可能发生?”
崇祯皇帝再次点了点头,心里却道:朕不依靠这些奴婢,难道是相信统兵将领的私德?
钟进卫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这两种情况都会极大的影响一支军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其实不但监军是宦官会这样,监军是文臣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更何况现在还文臣领兵了呢,也不是说文臣领兵不好。但目前来说,应该不是大部分文臣都熟悉领兵作战的事情吧?”
“然也,钟先生有何高见?”崇祯皇帝不由得点了点头。
“陛下,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值得信任,那么一群人的人品呢?再加上一个另外的监督机制,那还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
“请钟先生教我。”崇祯皇帝很恳切的对着钟进卫说道。
“不敢当,我就是根据我的一些理解跟您说说。这样的:陛下可以让军队中的军需官dú 立出来,不受领军将领管辖,单独一个系统,什么级别以上就设一个军需官,比如百户单位开始就设一个,这个军需官有二个职能:一是分发军需军饷之类的,直接发到士兵手中;二是兼做士兵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其得明确不能干涉统兵将领的指挥。”
钟进卫看崇祯皇帝在认真的听着,很满意的讲开了:“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军需官不受统兵将领管辖,管着军需后勤,就等于掐住了军队的命脉,就是领军之将有别的心思,比如想克扣军饷,或者那个作乱啥的都很困难了。二是各级军需官直接发饷到士兵手中,就能防止中间被扣军饷或者被冒领军饷。三是军需官兼做士兵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忠君爱国,并让其知道军饷乃是陛下所发,能有效防止将领作乱,因为就是将领想作乱,士兵也不一定会跟随。”
崇祯皇帝觉得钟进卫的说法很新颖,不过也不完美,于是,就道出了心里的疑问:“那如果这些军需官串通了一起克扣军饷军需,则该如何防范?”
“假设军需官如果全部串通起来一起克扣军需军饷的,那么士兵可以给上一级将领反应,最终让统军之将把情况反应给相关部门或者陛下您这里。”
崇祯皇帝钻起了牛角尖:“那要是统军之将和所有军需官一起串通克扣军需军饷呢?”
“陛下不是还有锦衣卫和东厂的么?可以安排进去,或者兵丁里面,或者军需官里,如果有出贪污**等情况,就直接跟相关部门或者陛下您报告。”
钟进卫想了想,又补充了一点:“陛下还可以安排御史,巡按之类的定期巡查,让士兵可以有第二个渠道反应不法之事。”
最后,钟进卫总结道:“如果这些实施了的话,领军之将只管打仗,军需官管后勤和军队思想,配合其他监督措施,就能做到各司其职,打胜仗就不在话下了。”
虽然钟进卫的很多名词是第一次听到,但并不妨碍崇祯皇帝领会钟进卫的大概意思。崇祯皇帝觉得刚才的内容有点多,就在脑海中又开始慢慢的回顾一遍。
钟进卫看着崇祯皇帝沉思的样子,知道他在认真思考自己的方法。他一点也不担心崇祯皇帝会全盘否定这个方法,因为:
第一是这个方法完全是站他的角度上想出来的,只会对他有利。
第二是他知道崇祯皇帝是个开明的人,虽然第一次听到这个内容,但只要认为好的,就一定会同意,比如西方传过来的东西,徐光启一上奏,崇祯皇帝觉得不错,就马上让他修改历法了。唉,把徐光启给忘记了,这个大牛人,还没跟崇祯皇帝介绍呢。等一会给他重点推荐下。
崇祯皇帝想了一遍,又想了一遍,觉得大方向来讲,是个不错的策略,能很好的解决当前军队存在的问题。但有些细节,还是值得考虑;还有,如此重大之事,还得谨慎才行。
“钟先生所言果然高明,朕思之,其策几无破绽。但此事事关军队,不可不谨慎。”
“呵呵,陛下过奖了,就是因为祖大寿的事情,我想了几天想出来,看能否帮陛下分忧解难。”切,其实也不过是参考后世的做法么,只是这个世界没人知道而已。
“你把此策写成奏章,详细些,给朕再看。”崇祯皇帝郑重的道。
我最讨厌写项目周报或者项目月报了,没想来这个世界还得写报告,不过,不愿归不愿,行动还是要做的。
“没问题,回头我写给您。”刚说完,钟进卫想到了啥,马上苦笑着补充道:“陛下,我不会写繁体字,就是您这个世界的字。”
嗯,这是个问题,崇祯皇帝点头,但这个事情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传的到处都是,那就让王承恩来写,钟进卫叙述好了。
“陛下,我忘记了,我有个秘书的,我说,让阿奇写好了。”没想钟进卫首先想出了法子。
阿奇嘛,也好,不用担心她走漏消息出去。崇祯皇帝点点头表示同意了。
这时,外面的王承恩前来禀告:“陛下,中极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前来觐见。”
“哦,孙师傅来找我,想是有要事,那朕先回去,阿奇写好后,把奏章给王承恩本人,让他直接给朕。”说完后,崇祯皇帝带着好心情就去见孙承宗了。
“啊呀!”等崇祯皇帝走了,钟进卫才想起来忘记推荐徐光启了,不由敲了敲自己的脑袋。
也没啥,不急在一时,钟进卫安慰自己,然后向殿外喊:“媳妇,快来扶为夫一把,为夫的腿麻了。”
殿外没有丝毫动静,嗯,阿奇怎么了?不是在殿外的么,难道出事了?
…………
按承诺,加更,感谢各位书友!
第三十七章 标点符号
钟进卫有点着急了,放大了音量,继续喊道:“阿奇,在么,阿奇。。。。。。”没等喊完,阿奇那俊俏的身影出现在了钟进卫的眼帘。
钟进卫心里想到:吓我一跳,还以为你不在呢。问阿奇道:“刚才你走开了?”
阿奇踏着小碎步走了过来,只是脸红红的,俏怪的白了钟进卫一眼,低声道:“奴家还没嫁给你呢,媳妇,媳妇的喊那么大声,你想羞死我啊!”
钟进卫“呵呵”的傻笑两声,也不顶嘴,看着阿奇那羞涩的表情,感到心里美美的。
“公子,喊奴家什么事?”
“没什么,只是想你了。”钟进卫这厮在前世挺木讷的,现在这个嘴还真甜,看来是平时那些网络小说看得太多,被影响了。
阿奇被钟进卫这么一说,本来刚褪色的瓜子脸一下又红透了。
**也有个限度,钟进卫还记得有正事要干,就对阿奇说:“拿文房四宝来,我说,你写,给皇上写奏章。”
阿奇顺从的点点头,没有问东问西的,去拿了文房四宝过来,摆开。
钟进卫看着阿奇的纤纤细手,捏着墨柱优雅地磨着墨,在头脑里构思着刚才跟崇祯皇帝说的事儿。
等阿奇准备完毕,就准备说了,没想阿奇倒先开口了:“公子,奴家不知道奏章的格式。”
哦,还有格式,我也不知道啊,就不在乎的对阿奇道:“没关系,不管格式,我说,你写就成。”
阿奇点点头,表示一切准备就绪。
于是,钟进卫开始说了,没想阿奇还是不动手,钟进卫用眼睛询问阿奇。
“公子,您这个,这个是大白话,能写上去么?”
“没事,你写就是了。”
于是,一个说,一个写,写完之后给钟进卫检查。
首先,阿奇的字写得很秀丽,很好看,我喜欢。但竖着写很别扭啊,特别是还没有标点符号,看的很晕啊。
竖着写,这个可能没办法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这么写,别人习惯,就自己不习惯。但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不能容忍啊。
“我教你一些标点符号,你加上去,要不,分不清哪句是哪句,这样很容易理解错的。”
阿奇眨着眼睛看着钟进卫:“公子可是说断句么?这个是基本功啊!”
钟进卫脸一红,不过马上反驳了:“那你们就没有理解错过文章的意思?”
刚才阿奇也没有说是嘲笑钟进卫的意思,只是很自然的就说了出来而已。听钟进卫反问,阿奇点了点头。
“所以嘛,要加上标点符号啦,来,我教你。”钟进卫一拍手,下了结论。
可阿奇还是眨着眼睛,露出一种奇怪的表情看着钟进卫:“公子,您说的标点符号,就是辅助断句的吧,奴家也会。”
啥,这个时候就有标点符号了?钟进卫觉得不可思议,问道:“你真的会?”
“是啊,公子您看,奴家的符号有这几种,别的姐妹喜欢用另外的这些。”阿奇一边用毛笔描出她说的那些符号,一边认真的给钟进卫解释。
“你们的符号还各不相同?”
“是啊,私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符号就用什么样的符号,只是写文章就不能用这些符号了。”
“你吓我,我还以为现在真有标点符号了呢。来,我教你一套标点符号,比你们这些更容易使文章明白,表达清楚。”
钟进卫喜欢教美女,阿奇喜欢让钟进卫教,两人凑一起,就学上了。
于是,钟进卫开始教阿奇有关标点符号的用法。
阿奇天资聪明,想想看,能在桃核上雕出作品来的,智商是不会低的,很快就领会了标点符号的用法。
于是,阿奇在原有奏章的基础上,加上了刚学到的标点符号,让钟进卫检查没用错后,重新抄了一份。
等阿奇抄完之后,钟进卫让阿奇再写一份奏章,就是有关使用标点符号的意义以及用法,附在第一份奏章里面,准备向崇祯皇帝进言,推广标点符号的用法。
刚好这个时候,王承恩把崇祯皇帝送到地方,就回来看奏章写完了没有。
钟进卫把奏章给了王承恩,然后问道:“老王,哦,王公公,有个事情想问问您,不知道方便不方便。”
王承恩正准备走,一听说话就转回来:“钟先生,有事尽管直言。”
“阿奇的家人在通州,不知道现在如何,能否帮忙查下?”
王承恩转头看看一边的阿奇,也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
“应该没事的,孙阁老就一直在通州看着的,现在刚回来。如果不放心的话,咱家让东厂的番子过去看看,只是地址要给咱家。”
阿奇赶紧上前把家里的地址说了一遍。
“好,等咱家的好消息吧。”王承恩笑眯眯的对他们两个说道,然后告辞而去。
“公子,多谢您了。”阿奇说完,感激的福了福身。
“不要这么客气,那也是我的丈母娘和小舅子呢。”一句话说得阿奇的脸蛋变成了红苹果了。
崇祯皇帝来到主敬殿坐下,就传孙承宗。
孙承宗的步伐还是那么的稳健,只是越加的瘦了,走到近前后对着崇祯皇帝一躬身:“参见陛下。”
“孙师傅辛苦了,来啊,给孙师傅赐座。”崇祯皇帝知道孙承宗自从被诏来京师后,一把年纪了,一直在奔波,尽心尽力,很不容易。
孙承宗坐下后,就开门见山的禀告:“陛下,建虏主力往山海关方向而去,臣派了大量夜不收紧盯其动向,但目前臣还无力追击。”
“山海关可要紧?”崇祯皇帝一听,身子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问道。
“陛下放心,臣已令几路勤王军前往协防山海关,连同原有驻军,又有天地之险,加之建虏已失偷袭之良机,故山海关绝无失陷可能。”
崇祯皇帝一听,已有防备建虏攻取山海关,就放下了心,但对孙承宗说的后半句有疑问:“为何当前无力追击?”
“陛下,建虏之长在于野战,而我军之长在于守城。如若追击,则野战不可免,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胜算不大。如若有失,建虏回攻京师,怕难守之。”
崇祯皇帝点点头,自家知道自家事。
“此其一;其二,各路勤王军匆忙赶来,粮草军械均有缺失,且兵卒良莠不齐,需待补充物资兼整顿士卒;否则数量虽多,一遇建虏,怕是触之即溃。”
孙承宗说到这里,微微一停,大嗓门又道:“其三,还有分散在京畿其他各地的勤王军还需联络,协调统一行动。”
“孙师傅,还有其四否?”
孙承宗看着年轻的崇祯皇帝,知道接下来的话要戳中他的死穴,于是刻意降下了嗓门:“陛下,当前集合在京师之地的勤王之军约莫已有三十五万,远一些行省的勤王军也还在陆续赶来,不知粮草军饷足否?”
崇祯皇帝一阵头疼,又是这问题。想了一会,对着孙承宗道:“孙师傅少待,朕把户部尚书传过来问问。”
很快,户部尚书毕自严就过来了,一听这个问题,也是头疼:“陛下,臣在上次估算过只够三十万大军一个月之用。不知此次战事会有多久?”
这个问题显然得孙承宗来答了,他估摸了下说道:“陛下,臣以为,建虏回去收割自家粮草,兼之掠夺财富人口路上所花时间及安顿所需时间估算,至少还有四个月时间可以滞留关内。”
这样的话,粮草军饷显然不够用了,毕自严无奈的看着崇祯皇帝,想起一事,奏道:“陛下,京师米粮已较前些日子上涨一倍有余,怕是更难以为续大军所需了。”
崇祯皇帝缓缓的坐了下来,无力的把头靠在了御椅背上,皱着眉头想着:粮草军饷不足,唯有提前决战,赶走建虏。但自己的军队野战不足,真打了还不定被对方给歼灭的,两全其美之策是什么呢?
想了一会,没想出来,只好问孙承宗了:“孙师傅可有良策?”
“陛下,臣以为,得练精兵才行,当前首要为整顿勤王军,汰弱留强,一则节省粮草军饷,二则可强战力。”
毕自严在边一听可以节约军需,减轻他的压力,马上附议。
崇祯皇帝想了想,目前也只有这么办了,就同意了孙承宗的提议,只是有点担心的吩咐孙承宗道:“孙师傅,整顿之事还得多多操心,能快则快,建虏肆虐关内,朕的子民尚在受难之中,朕心难安啊!”
“臣尽力为之!”
好,商议到这里,就先这样了,孙承宗和毕自严就告辞而去。
“陛下,钟先生的奏章已写好了。”王承恩进来了,看到崇祯皇帝议事结束,就上前说道。
“哦,快快拿过来给朕看看。”崇祯皇帝一听,连忙吩咐道。
不过,崇祯皇帝一看,就感到很不习惯,这些乱七八糟的符号是干嘛的?很别扭。还通篇大白话,这真是头一次看到这样的奏章。
王承恩在底下看崇祯皇帝那皱起的眉头,就知道是为啥了。你说他为什么知道这点,因为他先偷看过了钟进卫的奏章。
“陛下,钟先生还有一个奏章,是解释那些图标的。”
“哦,拿过来。”
崇祯皇帝看了标点符号的解释后,再对比着先前的奏章来看,一下就明了了。看完后,靠着御椅后背,不过不再是皱着眉头了,只是想着,过了一会,问道:“大伴,这个所谓的标点符号,你怎么看?”
第三十八章 两策之论
主敬殿内,只有崇祯皇帝和王承恩两人,并无外臣在内。
如果有外臣的,就算崇祯皇帝要求,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魏忠贤刚倒下不久,宦官干政的下场啊。
王承恩想了想,回禀崇祯皇帝道:“陛下,奴婢记得陛下刚登基之时,有下诏要求臣工:章奏冗长,不便省览,以后各衙门条陈章疏,务要简明,其字不出一千,如词意未尽,不妨再本具奏。”
稍微停了停,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奴婢以为,陛下之意即为提高效率,而观钟先生之法,却补了断句之误。毕竟凡夫俗子没有陛下之天份,如若官员之间或者官员领会陛下之意的时候,因为断句之误而办错了事,也甚可惜。”
王承恩看看崇祯皇帝微微点头,于是,就做了自己的总结:“钟先生之法,与陛下之要求,相宜得章,此为奴婢的一点浅薄之见。”
“不错,大伴能一下看到钟先生此法之妙。”崇祯皇帝笑着表扬了王承恩,想了想,又道:“大伴去传礼部尚书温体仁前来觐见。朕想推广此法,还得征求下礼部尚书的建议。”
“是,陛下。”王承恩躬身而退。
崇祯皇帝坐在御椅上,把两幅奏章摆开并排放在一起,再细细的看了一遍。脸上露出了笑容:钟先生,胸有大才,想法一个接一个。但其文采,呵呵,笑着不自觉得摇了摇头,这大白话啊,童生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奏章来啊,假如童生有资格写的话。
不大一会功夫,礼部尚书温体仁奉召前来觐见,刚来之前,心里还在琢磨啥事,最近陛下很不开心的,不会有什么倒霉事吧。
到了之后,发现崇祯皇帝脸色舒展,微带笑意,就知道不会是什么坏的事情了。
看到温体仁过来觐见,想起他和钟进卫曾经的对话,一起救驾的事情,不由得有了跟温体仁说笑的想法:“可知朕传卿过来所为何事?”
肯定不是吏治,建虏,勤王军相关之事了,这些事的话,圣上不可能带着笑意的。那么是何事呢,让陛下开心的,也没听到朝中有何喜事。
温体仁一遍想,一遍梳理可能性。忽然想起了难道是钟进卫醒了,刚好和自己也有关联,所以让自己过来了。
“陛下,可是钟进卫醒了?”温体仁试探道。
“呵呵,爱卿果然聪明过人,猜对了一半。”崇祯皇帝笑着表扬了下温体仁,然后继续说道:“钟先生不但醒了,还给朕出了两个主意,其中一个涉及到礼部,故传你过来商议商议。”
哦,这小子竟然醒了,不错,老夫以后应该能多个盟友。
“不知是何主意,陛下,可否让臣一观。”温体仁躬身道。
王承恩一直退在一边看着这对君臣的对话,对于崇祯皇帝现在的好心情也感到开心,主子难得露出笑容啊!
没等感叹完,就听到了崇祯皇帝的说话,忙上前去接过一份奏章,转递给温体仁。
温体仁很是好奇,不知道那个奇怪的钟进卫会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主意。展开奏章一看,一行行秀丽的字体跃入眼帘,不由一愣,怎么写的字像个妇人写的。不过马上醒悟过来了:钟进卫的字当初在那个所谓的黑板上看到过,难看的字体怎么能与此相比,应该是他的丫鬟代写的。
温体仁看起具体的内容来,马上发现是有关文章断句用的一些符号,句子结束,疑问,关联等等都有不同的符号相区分开来。
说真的,这些东西他本人是不屑用的,断句,是自古以来读书人的基本功。但看陛下的意思,是比较看重这些东西,并想推广,要不然也不会叫自己来。
想了下,确实也存在因为断句问题而发生的一些误解事件,或者是故意误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比如对圣人之言的断句,都断句为对自己有利的读法。如果有一套符号来规范的话,或许就减少了很多歧义,与一些重要公文或对应的要紧事项中不止出现传达有误的情况,看来要推广还是有必要的。
想到这里,温体仁把奏章一合,然后对着崇祯皇帝躬身道:“陛下,臣以为钟先生此套符号用于正式公文或要紧事项的传达,能保证意思的正确传达。故臣恳请陛下推行此法。”
嗬,不用崇祯皇帝开口,温体仁就把他的想法先说出来了,真是人精。王承恩在一边如是想道。
“这么说,你们礼部是同意推广这套标点符号了?”崇祯皇帝确认道。
“是的,陛下。”温体仁想着,这套东西对于所有人,并没有切身利害关系,推广并没有难度。
“好,此事就交给卿去做了。推广之后,奏章,公文等官方正式内容,包括布告等都需使用此套标点符号。至于民间诗词歌赋文章之类,无须要求。”崇祯皇帝见温体仁确认没有意见的,就把这事吩咐给了他。
“是,陛下。”温体仁拱手道。
吩咐完这件事,崇祯皇帝低头看向御桌上剩下的那封奏章,一时没有说话。
温体仁等了会,没发现崇祯皇帝有给自己看剩下的钟进卫的主意的意思,于是,就想告退。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抬起头来,开口了:“这些天的事,朕想爱卿应该都有看在眼里,不知有何看法?”
温体仁一愣,以为要给看那第二个主意呢,没想却是问过去几天事情的看法。低头想了一会,然后说道:“陛下,臣以为,钟先生说的一句话可以概括。”
崇祯皇帝一听,来了兴趣,显得更关注了。
“即为岳武穆的一句名言: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则前些天的事绝不可能发生。”
是啊,朕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的话,那还有建虏猖狂的份。崇祯皇帝的心里叹了口气。
不过光叹气是没有用的,崇祯皇帝问温体仁道:“爱卿可有良策?”
“臣以为,位居高位者,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另倡导廉政,打压贪妇,提拔有为官员,严肃大明律,发挥督察院作用,会有好转。”
崇祯皇帝微微有点失望,意料之中,但也是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大部分言论都是老调重弹,大家都这么说。意料之外是说位居高位者,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引导廉洁风气。其他大臣还没有一个敢说的。
“爱卿生活清苦,乃廉洁之臣,朕心甚慰。之前卿救驾有功,朕一直未赏,今次钟先生已醒,并给朕推荐了几个人,朕甚满意,且又给朕出了两策,朕想一并封赏之。”崇祯皇帝站起来,微笑着对着温体仁说道。
“臣之本份,不敢当赏。”
“朕意让你入阁,协助朕做好吏治。可好?”
入阁是每个文臣的终极目标,也只有入阁之后,才有希望当上内阁一把手,那时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能得以施展。想到这里,温体仁躬身拱手道:“陛下,替君分忧乃臣之本份,只是阁臣按规矩,乃需廷推。”
“这个不用爱卿当心,爱卿有一大优点,朕以此提拔爱卿入阁,谅他们也无话可说。”崇祯皇帝很有把握的说道。
温体仁见圣上如此说,也就不再推辞,忽然想起一事,就问崇祯皇帝道:“陛下,刚才所言封赏钟先生,不知如何向群臣宣布其来历?”
崇祯皇帝笑了:“这个,朕已和钟先生商量过,言其乃宋之后裔,来自海外,因思故国,特意回来的。”
“可何以到得宫中,因此得了救驾之功?”温体仁还是有问题。
“哦,这个,朕未深思,爱卿可有主意?”
温体仁没做细想,奏道:“陛下,臣路遇慕名前来京师之钟先生,交谈得知其见识广博,故引见给陛下,因此到得宫中,恰遇刺客行刺,故此有了救驾之功,不知可否?”
“哈哈,爱卿言之有理,事实确是如此!”崇祯皇帝一听,哈哈笑了起来,有此一说,就都圆起来了。
崇祯皇帝解决了又一个事情,心情很好,看到御桌上的奏章,就顺手说道:“钟先生另外一策,爱卿也阅下,看有何想法。”说完,示意王承恩把奏章转给温体仁。
温体仁想着,这个钟进卫又出什么主意,看圣上的意思,这份奏章,应该更为重要,前面如果言谈不欢的话,说不定自己还看不到呢。想到这里,不由有点好奇。
咋一看奏章之下,也是和崇祯皇帝一样的感觉,整一个奏章都是大白话,很是鄙视。不过对于内容,却越看越严肃,越看越认真。
虽然大白话很没有一点文学功底,可胜在直白,加之有标点符号作为辅助,整篇文章的意思一目了然,不会有误解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让人震耳发聩,耳目一新。
自古以来,君主和武将之间一直是防之用之,防甚于用,以致于外敌入侵之时,武将之能力不能十全十的发挥,从而战事糜烂。此策却把监视将领之手段用到士卒军需上,掐将领之命脉却又不限制将领之发挥,且有层层监督,互相监督之手段,防其**。妙啊!妙啊!
不过,马上,他意识到这个奏章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当下就想向崇祯皇帝提出来,可又觉得有点不妥,一时有点两难。
…………
不小心码过了十二点,就把今天的发了吧。
第三十九章 查漏补缺
崇祯皇帝看到温体仁好像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就问道:“爱卿,可有何话想讲?”
“陛下,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