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是从大明之前还是在后世,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都极力想从贫瘠的岛上逃离,找到一块大陆安身。
这一点,让钟进卫换位思考的话,他也会这么做。
现在日本国内的情况也是不了解,如果他们骚扰或者和大明一起去抢占北美的土地,那也会给大明这个藩王宗室封建海外之举带来好多变数。
钟进卫想到这里,觉得很有必要先去了解下日本的情况。
这么一想,他便坐不住了。就先让阎应元回去,他要赶去紫禁城找崇祯皇帝去了解下情况再说。
第四百三十三章 孙传庭出山
崇祯皇帝对于钟进卫的求见总是优先处理的,不过当他听到钟进卫是问日本国内情况时,他也不是很了解,就传首辅温体仁过来询问。
温体仁倒是知道一些,他给崇祯皇帝和钟进卫介绍道:“大明立国之后,日本掌权者足利义接受大明的国王封号,向大明纳贡。。。”
钟进卫听得眉头一皱,打断温体仁的话道:“温大人,你说得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崇祯皇帝听得倒有兴趣,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听听也无妨。”
温体仁向崇祯皇帝作揖回应了一下,然后才对钟进卫道:“中兴侯,你担心的是日本对今后我们大明的北美航线的影响,不妨先听听日本和大明的历史关系,或有一个参考的。”
钟进卫想想也是,就有点不好意思地道:“还是我太心急了,温大人继续说。”
温体仁微微一笑,并不介意,继续讲解道:“后来倭寇侵袭沿海,在永乐初年曾派当时的太监郑和率舰队前往日本,索要倭寇头目并要求其严查之。日本国王源道义当时积极配合,很快抓住并活煮了二十多个盗魁回应之。”
钟进卫听到这里,又吃惊地打断温体仁道:“我一直只听说过郑和下西洋,这还曾经下过东洋啊!”
温体仁点点头,脸上继续保持着之前的微笑,没有丝毫嘲笑钟进卫孤陋寡闻之意:“是的,此次郑和下东洋取得圆满成功,日本对大明也很是顺从。因此成祖便准其十年纳贡一次,每次都给其丰厚回礼。双方礼尚往来,一直保持到嘉靖年间。”
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应该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也因此成就了戚继光的威名。
钟进卫这次反而没有插话,听着温体仁的讲解,免得又有啥是自己不知道的。
“嘉靖末期,日本国内诸侯为抢进贡之权在大明境内大打出手,祸及大明百姓,最后更是酿成了大规模的倭寇之祸。虽最终平息,却让日本国内更是觊觎大明。以致在万历年间更是两次侵朝,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图谋大明。最终被大明和朝鲜联军打败后就偃旗息鼓到现在,未再有任何举动。”
温体仁说到这里后,便住口不说了。
钟进卫听完后,等了一会还未见温体仁继续,就问道:“下面没了?”
“没了。”温体仁点点头。
温体仁说得这些事情,钟进卫除了得到一点日本一直觊觎大明之心的信息外,没有任何一点近些年来的消息,特别是日本国内的局势如何,那么自己之前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答案。想到这里,钟进卫的眉头不由又皱了起来。
温体仁却没理会钟进卫,他对崇祯皇帝总结道:“大明强,则日本顺从;大明稍微露出疲态,日本则生觊觎之心,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一个事实。”
崇祯皇帝从温体仁的这些话中已经明白这个意思,他点点头,感叹道:“大明四周群狼环视啊!”
崇祯皇帝能清楚这点,温体仁很欣慰。只有这样,才不会懈怠;不会因为最近所取得的一点成绩而生自满之心。
温体仁的欣慰不是没道理的,历史上就有一件类似的事情。
唐朝末年,也就是史称后唐的开国君王李存勖,在取得成绩,有中兴唐朝的迹象之后,就开始自大贪逸,终日与伶人为伍,最终也死在了伶人之手。
同时温体仁也知道自己的解答并没有解决中兴侯的问题,只有一个大体上的答案。
他想了一下,又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日本已多年未见声息,但大明东南海商应有往来日本,不妨让厂卫调查之。”
听温体仁这么一说,钟进卫真想拍自己的脑袋,他也在一边提议道:“陛下,那个郑芝龙应该知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马上传召东厂提督王承恩前来觐见。
对于王承恩来说,这种事情倒不难。但钟进卫在一边补充了一句道:“此事越快越好。”
王承恩看看钟进卫,想着中兴侯别再加一句“最好你亲自去”,那就惨了。
他连忙应了下来,就匆匆告辞去安排此事,免得真被中兴侯说出那句话来。
因为他知道,如果中兴侯说出这话的话,崇祯皇帝肯定不会有意见,那就要哭了。
看着王承恩出殿而去,温体仁想了一下,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日本国内的形势如何或许可以从海商那打听到。但日本当权者对于大明的态度如何,是海商不容易得到的消息。”
崇祯皇帝见温体仁如此说,知道他必然有所考虑,就顺势问道:“那依温卿之意呢?”
钟进卫也是看着温体仁,不知道他有什么好主意。
“陛下,臣建议派出钦使质问日本国王,何时恢复朝贡。”温体仁说出了他的建议。
钟进卫一听,也向崇祯皇帝说道:“温大人的这个提议不错,一来可以试探日本对大明的态度如何,二来也可以趁机观察下日本的形势,再和海商提供的信息对照,就更靠谱了。”
崇祯皇帝见两位臣子都这么说,他自然也没意见了,不就是派个人么,小事一桩而已。
但温体仁马上在钟进卫话的基础上又补充道:“陛下,中兴侯说得有理,不过如此一来,对钦使就有比较高的要求了,否则难以完成此次出使的目的。”
这对一个皇帝来也不是问题,他回答温体仁道:“此事就交由内阁,选一个合适的人选作为钦使,前往日本即可。”
他见温体仁躬身领命后,就转头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大婚在即,朝廷之事就先放一放,否则朕就太亏欠你了。”
钟进卫一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回答崇祯皇帝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被钟进卫这句不贴切地回答给逗笑了,不过他们也明白钟进卫的心思。
散会之后,温体仁马上就去办理出使日本的钦使一事。经由底下人的推荐,最终启用一个赋闲在家的人作为钦使前往日本,他就是孙传庭。
在钟进卫的蝴蝶翅膀效应下,历史已经变了。孙传庭提前出山,从未有过的出使日本之事也发生了。
第四百三十四章 大家都来捧场
钟进卫大婚的这一日终于到了,一条街上的两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两家都不是世家大族,其中阎家的人丁稀薄,从通州刚搬来京师,不但没有一个亲戚,连邻居是什么人都不知道。
而钟进卫这边,就更彻底了。钟进卫孤身一人,来自海外,就亲戚家人来说,连阎家都不如。唯一的四个侄儿,还是干的。
因此,钟进卫和阎家的意思,这婚事就不用搞得那么隆重,徒然浪费银子。而且真要搞隆重的话,也没那么多银子。
阎家是普通百姓出身,并无积蓄,置办嫁妆的钱还是钟进卫送过去的。
而钟进卫这边,他一心扑在国事上面,并没有想着替自己捞钱。因此除了俸禄之外,就只有崇祯皇帝御赐的那间铺面有些钱财来源。但因为铺面开张没有多久,所以并没有很多收入。
而且钟进卫打算在把大明皇家银行的普通金融业务拆分出来后,入股那家将要成立的普通银行。这股本可是多多益善,稳赚不赔,是件福延子孙的事儿。
他也偷偷把此事告诉了阎家,两家人都在尽量省着银子。
最最关键的原因,其实和钟进卫的低调性格有关系,否则打肿脸当胖子的事情也是有不少能力不到的人在做着的。
想钟进卫刚来大明的时候,他还想着就在幕后给崇祯皇帝出出主意就得了。可现在最终也跑到了前台,不少事情还亲自赤膊上阵。
可见事情并不会一直如愿,那么钟进卫这婚事呢?
这日午后,迎亲队伍并不大,都是侯爵府里的家人各司其职所组成的。犹如鬼子进村,声张得不要,只要花姑娘的干活。
就算如此,两家人都很欢乐,衷心祝福钟进卫和阎应芳百年好合。要是两家亲戚多的话,说不得就有人对此不合身份的婚礼大发微词了。
但钟进卫没想到的是,刚把阿奇迎进门,还未等到吉时拜堂,就有人上门祝贺了。
钟进卫只好着一身大红的新郎服,去府门迎接。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不论身份,有客来,一律亲迎。
“属下恭喜侯爷新婚大喜,没得请帖也上门来叨点喜气,还望侯爷不要见怪。”锦衣卫百户于海静满脸喜气地拱手向钟进卫祝贺。
他在押解八大晋商进京后就一直留在京师,能有今日,都是钟进卫所赐。因此他一直惦记着中兴侯的婚事,虽没得请帖,还是赶来祝贺了。
钟进卫满面笑容地看着痛改前非的于海静道:“哪里,哪里,我是一个请帖也没发,并不是说忘了兄弟。来,来,来,里面请。”
“侯爷,这就是您的不是了,人生大事,怎么能一个请帖都不发呢!一点薄礼不成敬意。”于海静一边笑着说道,一边把礼单给了钟进卫边上的门房老彭。
钟进卫听了笑笑,幸好还是多准备了几桌酒席。也不怕多来几个意外之客。
他刚准备把于海静迎进府内,门外边传来一个响亮的女声:“中兴侯,大婚咋也不通知下,是看不起我们土司出身么?”
钟进卫回头一看,竟然是秦良玉和她的儿子媳妇,正骑马而来。
他吩咐一声跟在身后的四个侄儿,让他们中的一人把于海静先迎进去。自己则又迎回府门口,笑着看向翻身下马的几人道:“呵呵,秦总兵开玩笑了,我和瑞征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怎么会看不起呢!只是我生性低调,因此没有发一个请帖而已。”
“大喜的日子低调个啥,先恭喜侯爷新婚大喜了。”秦良玉带着儿子媳妇抱拳恭贺道。
“请,请,请。”钟进卫满面笑容地把秦良玉、马祥麟和张凤仪迎了进门。
可他还未来及安排座位,就又报门口来客,不得不向秦良玉等人告罪,然后又迎了出来。
钟进卫对于来人并不是很熟,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亲自过来道贺了。只见他满面笑容地和钟进卫打招呼,仿佛他俩是很亲的那种。钟进卫自得一番客套,又把他迎了进去。
说实话,刚才这些客人能不请自来,过来祝贺自己的婚礼,虽然钟进卫的性子比较低调,但也有一丝自豪感和满足感。
但很快,他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就不是一丝了,而是爆满。
钟进卫再次迎出府外,被一大群人埋怨,连个请帖都没有,让一大群老头子厚着脸皮跑过来蹭饭吃。
钟进卫丝毫没有被埋怨地不满,笑着道:“小子怕是请不动各位阁老的大驾才不敢声张,来来来,各位阁老请里面坐。”
在京的大明内阁所有辅臣一起过来祝贺,这事实在是不常见,当是给钟进卫大大捧场了一把。
钟进卫在陪着内阁辅臣们进府的时候,偷偷问温体仁道:“你们都这么早来了,皇上那边怎么办?”
温体仁一听,看向钟进卫道:“就是皇上特旨允许我们提前散衙,前来恭喜中兴侯的,而且。。。”
他说到这里,还故作神秘地拖了下长音,然后才笑着说道:“而且皇上还言明不得白吃白喝,老夫是把家中的积蓄都拿出来当贺礼了,这次一定要放开肚子吃些本钱回去。”
钟进卫听得哈哈大笑,温体仁就是再能吃,能吃几个钱。同时他心中也暗自感激崇祯皇帝,原本一直见他没动静,心中还微微有点失落,没想崇祯皇帝还让群臣给自己送礼。
没多久,又陆续来了很多客人。除了徐光启、毕自严等人外,其他的六部九卿,各级官员,甚至还有皇亲勋贵,他都不熟甚至不认识。
府里招待不下了,那些级别低的人自觉地送了礼就走,还有很多得到消息晚的人还在陆续赶来送礼。
这些人,一是因为钟进卫是目前皇上面前的大红人,二是崇祯皇帝有意无意地透露了让群臣去恭贺钟进卫的意思,包括他让内阁所有辅臣都去恭贺这事,也是大张声势,因此消息传播地很快。
就在吉时将到,要行拜堂礼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到了。
这让到场的群臣知道,皇上本想亲自过来,但因皇后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就不来了。特赐了一大堆贺礼,其中还有两间旺铺,给中兴侯捧场。
东厂提督王承恩在宣读完圣旨之后,也把自己那份贺礼送了,才告个罪,回宫复命去了。
当崇祯皇帝听到王承恩的回复后,笑着说道:“钟师傅一直操心国事,为国库增收了那么多银两,自己却没钱操办婚事。朕这也算是能让他在银钱上不再窘迫了吧。”
钟进卫的这次婚礼,最终还是没有低调起来,反而成了京师百姓的一大话题,差点就冲淡了事先布局的票号之事,这也是始作俑者崇祯皇帝所没有想到的。
大龄青年的洞房花烛夜,可想而知有多激动,一直闹腾到快天亮,钟进卫才抱着阿奇沉沉睡去。
刚新婚,应该没人会如此不识像的来打扰吧,这是钟进卫睡着前的念头。
可他想错了,天亮没多久,崇祯皇帝就紧急传诏他入宫觐见。
第四百三十五章 急报之议
钟进卫知道肯定发生了大事,才会这么不讲情理地传诏自己。
他当即不敢怠慢,忍受着腰酸背疼赶往紫禁城。
果然,当他进了文华殿之后,发现内阁辅臣,六部尚书全部都在。而且一个个脸色严峻,见到钟进卫进殿,都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要是换作平时,经过昨天的婚礼,至少会问候一下,再恭喜一声。
钟进卫在脑中想着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可实在想不起来在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崇祯皇帝拦住了钟进卫的行礼,先给他介绍道:“钟师傅,前线传来急报,才不得不把你传来。”
钟进卫一听,脑中马上就想到对虏战役,可大凌河战役好像是一六三一年的事情吧。自己也没听说孙承宗那边有行动,他闹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情,就赶紧问道:“陛下,是何急报?”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对首辅温体仁道:“把急报给钟师傅看看。”
于是,温体仁把转了一圈又回到他手里的急报递给钟进卫。
文华殿内的人都看着钟进卫,等待他看完后有什么建议。
在对虏战事上,谁都没有钟进卫所取得战事辉煌。自然地,他的意见在对虏战事上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心中,却还有另一层意思。他们知道钟进卫来自后世,故而想从他这里了解到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因为孙承宗传来的急报中只是说夜不收发现锦州被几万鞑子所围,其中甚至还有两万左右的蒙古鞑子。出动如此之多的帮凶,不知道建虏此次发动战事规模到底有多大,其目的又是如何,在急报中只做诉述并无明确说明。
因为没有底,所以崇祯皇帝对孙承宗在急报中的要求是否要满足,就不好衡量。毕竟援军的远距离调拨,都是需要花费大笔钱粮的。
钟进卫现在看这繁体字已没有困难,标点符号又已在重要公文中强行普及,因此他无障碍地快速看完了急报。[汶网//。。]
看完之后,他的脸色也变得严峻起来,他抬头回奏崇祯皇帝道:“陛下,孙大人派出的援军必败,恐怕也达不到多少牵制作用。臣以为,孙大人的要求必须尽快满足才行。”
兵部尚书梁廷栋一听,有点好奇中兴侯怎么这么肯定,他质疑道:“中兴侯,为何你如此肯定援军必败?”
其他人也有这个疑问,听梁廷栋一问,都看着钟进卫,等待他解答。
钟进卫转身看向梁廷栋道:“因为我对援军将领有所了解,此人胆小如鼠,对虏无敢战之心。只怕建虏对他稍有压力,就会逃回宁远或者直接跑回山海关也不一定。”
温体仁听了,皱着眉头问钟进卫道:“中兴侯,你是指吴襄还是指宋伟?”
孙承宗就是派出了吴襄和宋伟两人领六千兵马前往救援锦州,不要求他们打败建虏,只求他们对建虏实行牵制,并让锦州城知道朝廷会派兵救援,他们并非孤军作战。
宋伟怎么样,钟进卫并不知道。但吴襄可是大大有名的逃跑将军,而且他还有一个大汉奸儿子,就是吴三桂。因此,钟进卫对吴襄这人有印象。
“吴襄。”钟进卫毫无顾忌地直接回答道。一般明军将领此时碰见了兵力比自己强大的建虏,基本都会选择逃跑,更何况是鼎鼎大名的逃跑将领呢!
“吴襄胆小如鼠?他可是武进士出身,和被围在锦州的祖总兵又是姻亲,这不可能吧?”梁廷栋听了有点不相信。
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却是相信,钟进卫事先又没和吴襄接触过,这么直接了当地下结论,显然这吴襄在历史上在这方面是有名的了。
崇祯皇帝当即说道:“如此,朕就同意孙师傅所请如何!”
他的话已是带着肯定的语气,表明他内心已有决断。只是在形式上,既然是开会讨论,自然也要征求群臣的意见了。
“臣附议。”钟进卫躬身赞同。
“臣附议。”温体仁紧接着也同意道。
其他臣子一听,崇祯皇帝,中兴侯和首辅都同意了,他们也不再有意见。
只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微微有点抱怨,这战事一起,钱粮又如流水般往外流了。
崇祯皇帝见群臣都没有异议,就下令道:“传石柱总兵秦良玉觐见。”
秦良玉正在京营训练五军营,离紫禁城并不是很远,听到急诏,当即快马赶过来。
“臣石柱总兵秦良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女中豪杰秦良玉推金山,倒玉柱,跪行大礼。
“秦卿快快请起。”崇祯皇帝按住性子吩咐道。
毕竟没有几个人能有中兴侯的待遇,秦良玉还是个武将,因此在这群臣环视之下,礼仪没少。这也是崇祯皇帝为秦良玉好,否则一帮群臣唧唧歪歪,就会多不少事情。
秦良玉看了殿内情况,就知道有重大事情发生,因此站定之后,就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秦卿,五军营训练得如何了?”崇祯皇帝问道。
这话问得比较空泛,不是很好回答,秦良玉想了一会才回答道“回陛下,此时的五军营比起边军,当为强者之一。就算遇到建虏,也有对阵之心。”
五军营原本就是从勤王军中的有功之卒中选拔出来的,再加上这段时间内的军纪训练,能达到这个效果也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
不过听到久经战阵的秦良玉说出这番评语来,更具有权威,也更能让人安心。
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如此甚好,今有一事,还需秦卿率你白杆军前往。”
“陛下,可是辽东建虏又有进犯?”秦良玉的眉头一扬,问崇祯皇帝道。
她刚才已经做了一番猜测,觉得应该是这个原因。
果然,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建虏携蒙古部族兵困锦州,目前并不知晓战事规模多大。孙督师已派部分兵力前往查探牵制,随后准备组织大军救援,特向朕要求调白杆军前往。”
秦良玉一听,两话没说,直接回奏道:“臣遵旨。”
仿佛她只是接到了一个普通的任务,面对的不是威名赫赫的建虏,而只是一群土鸡瓦狗而已。
秦良玉回答的干脆利落,让崇祯皇帝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户部尚书毕自严道:“毕卿,你即日便给足秦卿的军饷粮草,军情紧急,明日白杆军就得出发。”
“是,陛下。”毕自严领命。
大家以为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可马上又有急报至,推翻了这个应对之法。
第四百三十六章 白杆军归
听闻又是急报至,殿内众人顿时就有种祸不单行的感觉。
果然,崇祯皇帝看完急报之后,一边让内侍把急报给殿内群臣过目,一边说道:“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朱燮元急报,言安氏余孽又在串联鼓动四川诸部土司随他叛乱。需有良将震慑四川,免于叛乱之发生,特请旨调秦良玉部还驻石柱。”
钟进卫听到说是西南土司的事,就不了解了。毕竟在明末历史上,这个好像从来不是热门话题,因为那些土司叛乱最终都被明军剿灭了。
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蝴蝶效应,大明在北部边疆所取得的战绩比历史上要好,但西南土司叛乱却比历史上要严重。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之弟安位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在一六三零年春乞降,反而派人入川鼓动其他土司响应。
因为消息的滞后,朱燮元只知道朝廷已在京畿之战中取得大捷,又听闻白杆军有调往张家口。因此才上奏朝廷,请求调回白杆军以震慑群小,以避免战事再起,生灵涂炭。
温体仁看完后把急报又给其他同僚看,自己则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以为蜀地虽繁华,但已经历过一次奢安之乱,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如若叛乱又起,则西南必然糜烂,再要恢复怕就不是几年能恢复的事情了。”
兵部尚书梁廷栋此时已看完急报,听到首辅的意见,心中并不同意,他也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以为,辽东事急且近,当以辽东战事为先。”
一个是出于民生恢复考虑,一个是出于军情的紧急度考虑,各有各得道理。崇祯皇帝一时也难以决断,他看着其他臣子,等待其他人的建议。
但他没想到得是,支持首辅和支持兵部尚书的人差不多各占一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多嘴杂想法多,一时之间就让崇祯皇帝更是难以决断了。
秦良玉只是个总兵而已,在这文华殿内没有主动说话的份,只有被问到了才有回答的机会。因此,她低眉顺目地站那,一声不响。
另外一个没有说话的就是中兴侯钟进卫,他皱着眉头也在想着这个事情。
崇祯皇帝看着底下的臣子互相争论,忽然眼睛瞄到钟进卫的眉头一舒,马上在心中冒出一个念头,钟进卫有想法了。文人小说下载
于是,他问道:“钟师傅对于此事,有何看法?”
殿内的其他大臣一听崇祯皇帝的问话,才发现中兴侯刚才一直没有发表看法,就都关注起来,看他是什么意见。
而钟进卫刚刚想到一些想法,就听到崇祯皇帝问话了,他就回奏道:“陛下,臣敢请问,锦州坚固否,粮食兵员军械火药充足否?”
锦州这些年来一直是对虏的最前线,其城池坚固,兵员粮饷都很充足,甚至在城里还有一个兵工厂,专铸造火炮用于防城。
如果历史上的大凌河之战,改为围困锦州之战,怕皇太极也未必能取得胜利。
经过无数次证明,建虏在短时间内,只要不是出现特殊情况,根本就打不下锦州。
钟进卫的这一问,让殿内众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发觉自己急躁了,对于锦州的防守,都是有信心的。
崇祯皇帝面色稍缓,对钟进卫点点头,算是回答了他这些问题。
于是,钟进卫又转身对站那边上的秦良玉道:“秦总兵,不是我对白杆军的战力有怀疑。我只是想问下,如果建虏主力尽出,围攻锦州的话,白杆军去了,就一定能解围么?”
白杆军在京师的大概只有五千人左右,这建虏的主力尽出,任谁都没有胆子敢说能把建虏打回去。
秦良玉是个不甘示落的个性,她先是摇摇头,再又回答道:“虽是如此,但事在人为。”
钟进卫在得到秦良玉答复之后,又转回身子,面向崇祯皇帝道:“破坏容易建设难,真要等叛乱起来的话,就算很快平定,也会对蜀地造成巨大的破坏。更何况京师离蜀地甚远,等叛乱一起再回去的话,所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计。因此,臣以为辽东可以少白杆军,但蜀地不能少白杆军。”
梁廷栋虽觉得钟进卫说得有道理,但他却担心辽东战事,问钟进卫道:“中兴侯,按你的意思,锦州之围就不解了么?”
这话说得有点不靠谱,钟进卫听了后看向他说道:“我没说不解,只是相对而言,白杆军回蜀地镇守威慑其他土司所带来的好处会更大。”
温体仁本来就是这个意思,他向崇祯皇帝再次奏道:“陛下,臣以为中兴侯言之有理,还请陛下决断。”
崇祯皇帝这时真是感觉到了手中强兵太少,就这么一支白杆军,而且还是地方上的土司部队而已,朝廷那些军队都不堪重用。
想到这里,他又想起以前钟进卫跟自己说过要练出天下第一强军的说法,说是要实验新军,练出一支和现在这些军队都不一样的强军。
在之前的时候,他觉得其他事情都很重要。因此,崇祯皇帝在钟进卫回京之后,一直是和他在讨论藩王封建海外之事还有那研究院的事情等等,想着等这些事情都告个段落后再来提这事。
但现在让崇祯皇帝感觉到这个想法不对,书到用时方恨少,强兵也是这个理。手中不握着足够的武力,其余的事都将是空谈而已。
他看看底下臣子,都在看着他。思绪就又转回眼下的问题,想着兵事一起,钱粮无数,就决定道:“秦总兵。”
“臣在。”秦良玉上前两步,抱拳待命道。
“你星夜离京,还归蜀地,替朕震慑宵小。”崇祯皇帝命令道。
“是,陛下。”秦良玉也没犹豫,直接领命退下,去安排白杆军还归石柱一事。
秦良玉虽走了,但文华殿内的军议还在进行,商讨辽东战事。
只听崇祯皇帝问群臣道:“锦州虽暂时无误,可长期下去,若无援军,怕会有意外。诸位臣工,可有良策解围之?”
崇祯皇帝在问的时候,忽然有了一丝明捂,如果没有一支可遇敌野战的队伍,光靠据城防守之法,怕是不现实。
在这个时候,他对孙承宗在之前递上来的方案即所谓的筑城推进蚕食之法,有了一丝反对。
殿内的文臣都知道现在孙承宗手里是些什么兵,要是强兵的话,也不会让建虏一直在辽东嚣张,被建虏压在家门口打。
因此,他们一时也想不出办法来,只听兵部尚书梁廷栋奏道:“陛下,建虏围城不克,怕是会退走也不一定。”
正常情况下的话,打不下来自然会退走,可朝廷总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会这么做吧!
崇祯皇帝对梁廷栋的回答微微有点失望,他习惯性地看向钟进卫,不知道他是否有主意。
果然,钟进卫听梁廷栋之话,猛然想起一事,便有了对策。
第四百三十七章 练兵提上议程
钟进卫想起让建虏退走的应对之策,就是登莱发挥牵制之功。在场的这些人里,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卢象升的能力。因此,虽然卢象升才刚上任不久,但以他的能力,钟进卫觉得也能一战。
因此,钟进卫见崇祯皇帝看向他,就奏道:“陛下,可令登莱巡抚卢象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