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兴宋-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旁的褚素珍听了崔姑娘的话,不知怎么,心情一阵子烦闷,她低下头来浅浅吸了口气以掩饰自己的心情,一直注意她的时穿赶忙起身,接过褚素珍手里的菜盘子连声谢了对方。

双方彼此一阵客套之后重新坐下,崔小清立刻温柔的端起酒壶,轻巧的给时穿斟满杯子。

时穿则伸过筷子,轻轻夹了一筷子褚素珍亲手调的凉拌菠菜,但他尝过一口后却微微皱了皱眉头,马上又若无其事的把筷子伸向另一盘莼菜……

当然,他又轻轻皱了一下眉,张嘴夸奖说:“褚姑娘好手艺,这两盘菜我包圆了。”

崔小清手中的扇子停了一下,她眉毛扬起,瞥了一眼褚素珍做的那两盘菜,嘴角浮出一丝微笑——褚素珍在厨房摆弄的时候她明明就在旁边,那两盘菜是什么滋味她心中有数。

不过……崔小清低下头来,继续给时穿摇着扇子,还拿起帕子柔声说:“别急,看你吃的浑身是汗。”

新来的郑氏瑞芯与瑞秋姑娘坐在那里有点拘谨,等褚素珍回座之后,她们才敢举筷子,可她们刚把筷子举起来,崔小清发觉时穿端起酒杯大大的喝了一口,赶紧温柔地端起酒壶给时穿满上。面对崔小清的温柔,两位瑞姑娘只好尴尬的举着筷子,等待时穿继续。

但时穿似乎不想继续,他喝完酒,举着筷子犹豫半天落不下去,崔小清连忙解围,她柔声说:“再喝一盅,你家的山楂酒酸酸甜甜,甚是中吃。”

崔小清这话说得婉转,但习惯婉转的古人都听明白这话的意思了,褚素珍明白自己做的菜出了问题,两位瑞姑娘低头一笑,赶忙把筷子伸向了别的盘子,褚素珍则面红耳赤,嚅嗫的说:“若是菜不中吃,大郎就……”

这话一说,已经由不得时穿犹豫了,他伸手再夹了一筷子菜,送进嘴里大口咀嚼,连声说:“谁说不中吃,好着哪。”

说完,时穿举起酒杯,猛猛的灌了一口,崔小清立刻举起酒壶给时穿斟满,稍后,她摸了摸酒壶,大声吩咐:“重新换水来,酒已经不烫了。”

崔小清倒酒的手很稳,酒盅就在时穿面前,那双倒酒的手温润如玉,指甲光洁整齐,指肚丰腴光滑,有着美丽的弧度,而腕部却纤纤秀秀,玲珑可爱……时穿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

才说了几句,时穿猛然醒悟,他赶紧刹住话头,但崔小清脸上已飞出一丝红晕,瑞芯瑞秋抬起眼来,满是崇拜的望着时穿——原来,在座的全是诗人啊,好崇拜啊!

褚素珍神情振奋,两眼闪亮的催促:“好词啊好词——长卿,你接着说,接着说。”

时穿挠挠脑门,他这个动作又把帽子碰歪了。崔小清看时穿态度有点尴尬,赶紧打岔:“在这园子里还带什么帽子,长卿觉得不方便的话,不如把它解下来,嘻嘻,看你把这官帽戴得,实在是……嘻嘻!”

褚素珍又感觉一阵烦闷涌上来,但马上她又穷追不舍的问:“长卿,下面的句子呐?什么……怎么会忘了呢?呀,我跟伯涛议论过长卿兄的来历,看长卿兄那双不劳动的手,想必以前也是钟鼎玉食的。嗯,刚才起首两句词很有味道,长卿接着,把它续下来。”

时穿摊开双手:“我真忘了。”

褚素珍四处望了望,兴趣盎然的继续说:“那么长卿兄现在就想……今日夜色如画,我弹琴,帮助长卿兄思考,快拿琴来。”

时穿哀叹:“坑爹啊,别说弹琴了,你就是弹棉花,我也想不起来啊这种诗句,是我能续上的吗?”

褚素珍并不管的时穿的哀叹,她招呼自己的女使送上早准备好的瑶琴……当琴声响起的时候,院内一片哀鸿,院外却喝彩连连。围在崔小清院门口的大将们眼里全是星星,齐声赞叹:“不愧是海州第一才女啊,这琴棋书画上面,没的说,海州城独一份!”

琴声下,时穿抓耳挠腮——他不是想不出来,那首词他记得,但却不敢说出来。

夜色如画,萤火虫飘来飘去,给草坪增加了一丝朦胧色彩,两名农家女眨巴着眼睛,满脸期待,褚素珍衣裾飘飘,宛若画中人,而崔小清看时穿抓耳挠腮的样子,几次想开口岔开话题。却又欲言又止……男人都好面子,聪明的女人,知道怎样不让男人难堪,崔小清就是这样的女人。

终于,终于时穿长出一口气,双手一摊,开始耍无赖:“我脑中现在只剩一团浆糊,只觉得眼前一切,真让人心中宁静,哪里想得出什么词句?”

褚素珍的手指从琴上划过,满脸欣喜:“真的,你也觉得现在心情宁静,我还以为就我这么感觉……但是,越是心情宁静,岂不越是灵思泉涌……啊,我续了几句,我念给你听——”

褚素珍念完,时穿仰头喝完杯中酒,郁闷的说:“褚姑娘,你的才华仿佛天空中月亮,在你面前,我实在自惭形秽。”

褚素珍听了这话,嘴角才浮出一丝得意,但马上情绪低落下来,低声说:“女儿家的,要才华有什么用。”

同座的两位农家女,此刻已把崇拜的目光转向了褚素珍——这才是大家闺秀,这才是书香门第,这才是万众敬仰。

门外大将的欢呼声加重了渲染,在褚素珍耀眼的才华面前,两位农家女无法睁开眼睛。

琴声中,崔小清轻轻举起酒壶,重新给时穿斟满酒,并低声说:“大郎待我的情谊,嘻,我记下了,回头你把诗签悄悄送来,我一定不让别人看。”

似乎,崔小清以为时穿的诗词是称赞她;似乎,崔小清以为时穿绝对有完整的诗句,只是不愿让别人看到而已……当然,崔小清的误会也是有道理的——作为一名男子,写诗夸奖一位女子,除非这男子成了那女人的丈夫,那才被人称赞为“闺阁之乐”,否则,那就是毁人名誉。

刚才时穿坚持不把词句说完,留下一个断章,纯粹是为了保全她崔小清的名声,这让崔小清更加感激莫名。

祸事了,小清姑娘以为那是情诗了,我怎么这么悲催。我简直成了一头长颈鹿,上吊都死不了。

褚素珍续的词句,当然比不上陆游的原词有味。陆游原词那是酝酿了十几年的郁闷,这才倾泻而出,而褚素珍一位十六岁的小姑娘,一派天真,哪里有陆游的那种饱含深情。这种区别,等词写好了,褚素珍也回味过来——啊,原来这首词是称赞崔小清姑娘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褚素珍心中觉得微微一痛,她手按到琴弦上,琴音发出咯棱一声,这声响立刻提醒了褚素珍,她捋了捋鬓发,恢复了仪态,平静的问:“长卿兄,我弹得琴怎么样,你还想听什么曲子?”

时穿哑着嗓门回答:“哥就一俗人,啊,你还不如胡乱来个《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没听说过……嗯,听这名字肯定是种壮怀激烈的曲子,这种曲子也没多少,长卿大概说的是《淮阴平楚》吧?也是,楚汉争雄,淮阴为最后一战,《十面埋伏》这个名字更贴切点……但这个曲子过于激烈,体力稍弱的人弹不下来的,奴家也没这个本事,长卿,换一个曲目如何?”

崔小清一声轻笑,建议:“如此月夜如此凉,长卿,此刻大家都一派宁静,似乎更适合清雅一点的曲子,来个《春江花月夜》,或者《临江仙》,如何?”

时穿的回答更粗鲁了:“啥《临江仙》的,哥不懂……嗯,哥觉得曲子要热闹点,吹吹打打的,听着喜庆。”

两名农家女眼中露出笑意,褚素珍猛的一拍琴,让琴发出一声怪叫:“大郎说什么,当我是沿街卖艺的吗?”

月光下,一位梳双环髻的小女孩薄怒轻嗔,啊,虽然她是海州第一才女,但也不过是十六岁的初中生。时穿想扮粗鲁把刚才的词句掩饰过去,但也不敢真煞风景,他赶紧解释:“哥已经酒喝上头了,这月下饮酒,对酒当歌的,不禁觉得豪情万丈,觉得非铁板铜琵琶这样的乐曲,那才够味。

褚姑娘不要发怒,我正有一首歌适合——你听:‘沧海一声笑,两岸浪滔滔……”

月光下,时穿扯着嗓子唱起这首沧海曲,起初是为了敷衍,为了安抚发怒的小女孩,唱着唱着,时穿不觉悲从中来,心中暗想:“我再也回不去了,那海公子笑眯眯的,把我当成他的时空锚标固定在这个时代,如今,无论我怎么努力,也再见不到我的亲人、见不到我的朋友,我空有一身本事,只能在这个时代折腾下去了。”

想到这里,时穿的嗓音沙哑起来,他泪流满面。

不知什么时候,褚素珍的琴音跟了上来,她弹着琴给时穿的歌唱配音,第一遍的时候,她弹奏的还生涩,时穿唱第二遍时,褚素珍的琴声已经跟上来了,等时穿唱到第三遍的时候,他的嗓音沙哑起来,而褚素珍的琴音变得高亢而娴熟。

雅这首《沧海曲》本身就是模仿古曲那种阳春白雪的味道谱写的,琴音中充满一尘不染的孤傲。让才经大难的褚素珍弹奏起来,配合海州第一凶人时穿的嗓音,真个是……

第179章 争风吃醋

夜风之下,这琴音听的人两肋生风,只想站起来,舞之蹈之。

庄园外传来一片应和声,那是大将们荒腔走板的嗓音。于是,小小的村庄整夜都飘荡着这首歌,唱着唱着,那一群宋人终究把这首歌演绎成充满宋代本土味道的宋曲。

第二天,满庄游荡的大将还在哼唱着这首曲子,他们的嗓音已经沙哑,也因此这首歌更充满一种沧桑的味道,翠园内,褚素珍听着大将哼唱这首歌,满脸的得意:“终于把他逼出来了,崔姐姐,我就说嘛,像他那样的人还有装粗鲁,谁信?”

崔小清敷衍:“是呀是呀……这个,其实他有时候蛮粗鲁的,你见过我屋门口的巨型花石了吗?你没见他跟那群无赖子打交道的经过,真是要多粗鲁有多粗鲁。”

“英气!”褚素珍纠正说:“那不是粗鲁,是英气。”

崔小清笑着敷衍:“你说啥,就是啥……人呐,只要看顺眼了,粗鲁也能成为英气。”

“不对!”褚素珍抿着嘴唇想了想,果断的补充说:“装的他昨天说要听壮怀激烈的曲子,他是怎么说的——想听‘铁板铜琵琶’的曲子。这句话是评价苏学士词句的,原话是: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笏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崔姐姐,你知道这里说的那幕士是谁——现在的‘开府仪同三司’、殿帅高俅。高俅评价苏学士的话,一个粗汉怎么会知道?知道柳词、苏词风格区别的人,会是个粗汉吗?”

崔小清咳了一下,捏了捏袖中的绢帕,那张绢帕上写了完整的“红酥手”一词,是今早时穿悄悄派人送来的,这首词让崔小清心里寡寡的,她不知道原词不仅仅是对美丽的赞美,它竟然是这样凄楚——“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中,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怨交织,衬托出词人极度孤寂冷清的心境。情切切,恨绵绵,千言万语,无限惆怅。凝成一句“莫,莫,莫”。这三字如同几声闷鼓,连连敲打在人心上。是悲叹,更是叩问!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一别一世界,从此活在各自的天堂。

不错啊,时穿身边一群女孩,他但凡有半点踏错,那群女孩的名声全毁了。在这种敏感环境下,俩人一时的出轨,可不是“错,错,错”——所以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时穿不是粗汉,绝不是。

可在这种处境下,他必须扮演一个讲义气、守信用、脾气暴躁的粗汉,才能杜绝他人的闲话,而我,只能将他的形象维持下去,等待有那么一天云开雾散,峰回路转的到来。才能挽救“别离”的命运。

这大约就是他写这首词的寓意吧!

这是一个嘱托,这是一个约定,我必须完成它。崔小清黯然的想着。

“时长卿嘛,我现在犹记得桃花观那遍地鲜血,一个文弱书生,能做到这些吗?褚妹妹,你抬头看看我院子门口的巨型花石,当初,我就站在这里,眼看着他像拎小孩一样,把那块花石拎出了门口,全海州的无赖子此后纷纷回避他,你说,这样的人是书生吗?”

崔小清的话里回避了时穿对文学的造诣,她这么一说,褚素珍倒是被绕晕了,虽然蒙哥马利、巴顿不见得没有文学才能,丘吉尔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褚素珍不认识他们仨,而按当时的评话小说描述,武人都应该是粗鲁不文的——既然时穿有这么一把子力气,那么按小说中的观念,他就应当大字不识。

“也是啊!”褚素珍回忆说:“我隐约听说他写的字很丑……不对,说这话的人同时还说,时长卿画画得非常不错,没准他就是失踪的名家时光。”

崔小清见话越说越对不上缝,赶紧打岔:“呀,我听说时长卿今天一早出门了,他要在几天内把四周团练组织起来……这么早就出门,也不知吃了早饭没有?”

一向的热心肠褚素珍立刻被这话转移了注意力:“啊,我记得他还带着几位姑娘呐,这厮,这么早上路了,那些姑娘也不知安置好了没,四处兵荒马乱的……走,我们去安慰一下那群姑娘。”

崔小清张了张嘴,她本想说“论保安严密来说,四处没有比得上崔庄的,我们崔庄早早下手,已经组织好了团练”,但转念一想,她嘴角擎着微笑,随着褚素珍走向时穿的宅院……

如此悠闲的时光又过了两三日,这两三日以来,时穿四处出击,领着大将们随王小川四处宣抚,并以崔庄为中心,开始编练附近村落的团练组织,每日的白天他都很繁忙,只有傍晚的时候,偶尔有空来崔小清院子坐一坐,几人一起吃顿晚饭,谈一谈风花雪月。

忽一日,夜宴的时候谈到周围的局势已经平息,光是崔庄已经编练出了二百名团练……崔小清摇着轻罗小扇问:“我听说你除了团练,还招募三五百流民,并拿出十亩地来准备盖新作坊,噫嘻,我可是庄中的首户,郎君有什么需要帮衬的,只管言语一声。”

时穿刷拉一声展开扇子——如今他也学会了拿折扇当道具,所以他故作风雅的摇着折扇,回答:“这次,随我们安抚队伍前进的流民有上千人,许多人已经错过了夏收,即使现在回乡去,也难熬日子——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保马法……他们从哪里找钱支付这些税法?

嗯,恰好我作坊准备扩大,正需要大量的劳力,便就随手招募一些廉价人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这叫做双赢,只可惜,哥手里的土地太少。”

崔小清把头低了低,马上又说:“我手中有六十亩土地闲着,那片土地恰好被方家、余家的田地隔开,孤零零的连不成片,大郎没有地盘开工厂,不如把这六十亩土地拿去。”

时穿一拍膝盖:“你说的那六十亩土地我知道……太好了,这六十亩土地,不知道你要折算成现银,还是入股作坊呢?”

崔小清轻轻一笑,摇着小扇回答:“海公子的手段我曾见识了,大郎是海公子重视的人,想必手段更加了得,再说,咱俩……嗯,不知大郎能否给奴家一个机会,让我入股你的作坊。”

“这样啊——崔姐姐说的有道理!”旁边的褚素珍绝不肯放过这个机会,赶紧插话:“我看这几天忙前忙后的,打点家务事的都由尾随你来的六位小娘子做主,啊,你新开的生意,该是赚女人钱的吧?我手头恰好还有些零花钱,不如让我也凑一股吧。”

时穿很爽快:“难得你们如此信任我,好吧,我虽然不缺资金,但人多好帮忙,我来者不拒。”

正说着,村外响起一声牛角号,这声牛角号在夜晚格外嘹亮——这是团练们规定的报警声。时穿立刻跳起来,侧耳倾听了片刻,纳闷的问:“这兵荒马乱的夜晚,也有人赶夜路?”

崔小清缓缓起身,不慌不忙的冲号角声响起的地方望去,一旁作陪的两位郑氏农家女神色茫然,褚素珍依旧坐在椅子上,神态自如:“崔庄有时长卿在这里,该不会有匪徒胆敢觊觎吧——号角声传来的地方,大约是崔庄哨位?。”

时穿点点头:“我在村落四周搭建了四处木楼,派人轮流守夜,刚才吹号那个方向,应该是由城里来的人……几位姑娘安坐,我过去看看。”

不一会,时穿重新返回,带来了急急火火的施衙内,这施衙内一见褚素珍,咋咋呼呼的要上前问候,崔小清一挥团扇,扇子从施衙内鼻尖掠过:“站着——行,就这个距离!”

稍作停顿,崔小清既像表白又向解释地说:“时长卿与我们相处三日,仍是守礼君子,从不会与人单独见面,见面也不会凑到人跟前,施衙内,你可不要莽撞。”

衙内停住了脚步,他望了望草亭上摆的四张凳子。其中,两张凳子挨得很近,旁边还放着烫酒的小瓮。

施衙内眼睛眨巴眨巴,发觉如今这亭子上只空着两张凳子,而没坐凳子的唯有崔小清与时穿两人……顿时,衙内一身轻松。他目光紧盯着褚素珍,嘴里仍不忘随口调侃:“保持距离?好啊好啊,我看某人与某人的距离,可并不远啊?”

一向以来,崔小清的座位总是紧靠着时穿,她为时穿布菜、斟酒、递毛巾、擦汗、弹琴、唱歌……,简直把时穿伺候到了牙齿,可大家都习惯的这种宴请——崔小清是主人,不是吗?主人对客人殷勤点……一向善意待人的褚素珍,以及农家女郑氏,并不觉得另类,现在,这疮疤被心宽体胖的施衙内揭开了。

第180章 将黑锅往自己头上扣

崔小清脸一红,她轻巧的收起扇子,稍稍把身子挪开了点,时穿倒没表现出太多尴尬,他脚一拨拉,将一张空凳子踢给施衙内,等施衙内坐好之后,却顾不上继续跟时穿较真,他紧张地上下打量褚素珍。

褚素珍面对衙内灼灼的目光,不好意思的垂下眼帘,这个细微动作让衙内一阵愧疚,察觉自己冒犯了素珍姑娘,他赶紧拍拍胸膛,转而对时穿欣慰地说:“我就知道,把事情交托给时兄,一定稳当。”

褚素珍站起身来,冲衙内盈盈一拜:“多谢十一郎挂念,幸亏十一郎派人救援,否则,素珍我……也许不在人世了。”

衙内一惊,褚素珍称呼他“十一郎”,这个称呼……似乎太见外了,他立刻从凳子上跳了起来,焦急的吼着:“怎么回事……不对,大郎,你做事好不爽利,刚才的话什么意思?你怎么让褚姑娘……濒临死地?遭遇危险?”

褚素珍福了一礼,插话:“不关大郎的事,是我不小心路途遇匪,幸亏大郎赶到的及时……”

时穿赶紧冲施衙内使眼色:“过去的事不谈了,这两位是郑姓瑞芯、瑞秋姑娘,褚姑娘的马车损毁后,是她们挤了一挤,拿自家马车给褚姑娘乘坐。”

施衙内赶紧起身,一本正经的向两位姑娘鞠躬:“不知道郑伯父在哪里,我好过去拜谢。”

两位农家女没有回答,崔小清赶忙解围:“如今道路不安宁,郑伯父伯母自己先回家安顿去了,留下两位姐妹暂居在我这里,说是等他们安顿好了家,再过来接两位瑞姑娘回乡,这几天,两位瑞姑娘随着大郎的女孩每日学习,倒也没闲着。”

稍停,崔小清悄悄把烫酒的壶传给褚素珍,示意后者给衙内添酒——这是让褚素珍用具体行动表示对衙内的感谢。

褚素珍接过烫酒工具时,心中微微有点刺痛。仅仅给施衙内吗?为啥崔小清刚才霸着给时穿烫酒的机会,此刻却不愿为衙内烫酒?

可是,考虑到施衙内对自己的关切,褚素珍默默的坐下,开始向娴熟的添加热水,烫起了新酒。

一番纷扰后,众人重新落座,施衙内左右东张西望一番后,马上又问:“我进庄的时候没见到我的家丁,难道他们已经被打发走了吗?”

时穿回答:“不错,你的家丁已经出发了,随身携带你要的酒,以及那幅‘古画’。”

“这就好!”施衙内举起酒杯嗅了嗅,尝了一口,立刻夸奖说:“我现在知道,你至少有一项本领比我姐夫出色——今年新酿的酒。比我姐夫往年酿的要好,味道奇特不说,喝起来真是回味无穷。”

时穿举起杯子,跟施衙内碰了一下,感谢对方的恭维:“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呀,只不过是手头器具比你姐夫齐全,但如果没有你姐夫设计的那些酿造器械,恐怕酿不出这么好的酒——为了建造那座蒸馏釜,你姐夫可是花了三年时间。”

衙内一饮而尽:“这说明我姐夫有眼光,连送东西都选对了人。哦,我现在,啊,父亲需要的酒送出去了,书画也送出了,就等父亲的结果了。

你知道么,高老爷叛乱之前,海州知县听到风声,提前卸任,跑路了,等高老爷正式举起之后,邻近州县官员跑了一大半。

如今通州有个钤辖的空缺,我父亲准备去蔡相公那里寻寻路子,看看能不能调动——如果父亲调任通州,那通州水军可是把持长江口的啊……”

时穿马上识趣的补上一句:“那条江可是通向大海的。”

施衙内与时心领神会,相顾而笑,看俩人狼狈为奸的模样,就差掏出黄纸,彼此结拜了。

褚素珍眨巴眨巴眼,给施衙内添上一杯酒,诧异的问:“你们两个,打的什么哑谜?”

崔小清轻摇小扇,含笑不语。她年龄比褚素珍大,父亲也曾是一任县官,这里面的名堂多少清楚一点……可既然施衙内与时穿都不愿明说,她何必做那个恶人?

旁边的两位农家女,其家中也就是一个土财主,以前未曾接触过像衙内这样的官宦子弟,听到衙内毫无顾忌的在这里谈论买官,她们已经惊心动魄了,此刻听到褚素珍犹问个不停,她们赶紧把眼睛垂下,只盯着脚尖前的三寸地盘。

对于褚素珍的问话,施衙内过去是有问必答的,但现在的问题,牵扯面太广,所以他哼哼唧唧有点不想明说,气的褚素珍跳上前来,狠狠的拧一把:“鬼鬼祟祟的,有什么话不能明说。”

施衙内哀求的望向时穿,时穿迫不得已,只能将黑锅往自己头上扣:“官家喜欢书画,也喜欢制作赝品,我刚好有那么一点小技巧,衙内便让我帮忙,制作了一幅假画……”

话从开头说,那故事就长了,时穿在讲述时特意将旁枝末节用浓重笔墨描述,结果褚素珍马上注意到时穿也善于仿制赝品,她顿时两眼发亮,打断时穿的叙说:“当今官家特意在宫中设置金石局,仿制古代玉器,你也擅长这个吗……对了,你也算我的朋友了,我的双鬟礼,黄公子与衙内都送了礼物,似乎就你袖手旁观——拿来,与我补上一份礼物。别的我不要,就要件假古董。”

“我哪能与官家比?”时穿苦笑着瞪着施衙内,施衙内双手在桌子底下抱拳,一副哀求的神情,时穿只好苦恼的继续说:“当今官家,那是动用国家的力量,搜罗天下最高明的工匠,专门研究制假、造假,这是‘国家造假’行为,这样制作出来的,已经不能算单纯的假古董了。

我一个人的力量,怎能跟一个国家相比?我的水平,怎能与官家相比较?当今官家,那是全方位造假,而我只会其中一个类别——我擅长的不是制造假古董玉器,是制作书画……”

时穿扫了一眼两位瑞姑娘,又用目光暗示一下崔小清,接着补充说:“……也许还擅长制作金器。这样吧,我曾经搜集了一些宝石,恰好我们当中有三位姑娘要出嫁,我索性帮你制作一件首饰如何。”

崔小清得到时穿的暗示,轻轻地用脚尖一踢,而后向褚素珍歪了歪嘴,团扇轻微的向两位瑞姑娘一扬,褚姑娘这才回味过来——有些事情,不方便当着农家女的面谈论。

其实他们谈论的话题,已经吓得两位瑞姑娘直发抖——刚才他们谈论的是:糊弄宰相以及当今官家。可怜两位农家姑娘,这辈子见的最大的官是乡长、里长,现在这群官宦子女,谈论的居然是……两位姑娘想起身告辞,可惜这时她们两腿发软,嘴唇哆嗦,说不出话来。

褚素珍拿眼一扫,又犯了那无可救药的慈悲心肠,赶紧责备:“十一郎,瞧瞧你们,帮两位姑娘吓得,什么话题不好谈,偏谈论这个。”

其实,话题拐到这里全怪褚素珍,时穿刚才与衙内谈论通州水军的时候,谈论的是俩人将来的计划,是褚素珍非要问个清楚,使得时穿与施衙内不得不把话岔的越来越远,好在如今也算成功了,时穿不想把话题再拐回去,马上打圆场:“我们刚才在谈论制作金饰啊,褚姑娘,你还没见识过我的手艺那——衙内,这活儿资金你出,材料你出,我只出手艺,两位姑娘见者有份。”

说罢,时穿一手揪住衙内,话里有话的提醒:“都是你惹来的灾祸,你必须掏这个腰包。”

施衙内乐呵呵:“好啊好啊,你刚才说见者有份,我人胖体宽,份量不免大一点,多与我几份,需要的费用我全包了……有好的宝石吗,没有我可以支援你一点。”

时穿看了一眼衙内,随口问:“你姐夫……算了,有好的宝石,快点拿来。”

施衙内一把抢过时穿手中的折扇,呼哧呼哧的大力扇着:“那我可就赚了。说起来,这趟出门,真是开心,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还白得一套首饰——别给我省钱,反正我是每样都要一份。”

褚素珍急忙插话:“你这次出来,城中平静了吗?”

衙内猛烈地摇着扇子:“褚姑娘放心,你家里我已经去看过了,一切平安。城中现在也平静下来了,知州大人正在四处号召富商捐助,筹集粮草与炭薪,准备赈济接下来涌到的流民——这位知州大人不错,未雨绸缪的,想必海州也乱不到哪去。

我出来的时候,海州城刚刚解除戒严。我因为要躲避知州的捐款,打算在乡下住几天……褚妹妹也无需着急回去,明天一早,我把你平安的消息送入城中;你放心,伯母那里,我已经安排了人手照顾。”

施衙内安慰完褚素珍,继续笑呵呵的,没心没肺的说:“今年以来,四处不平静,知州大人不停的索要捐助,我施家虽然愿意捐献,但也不能毫无止尽吧?且待我出来躲几天,等管家打听好了捐助的额度,再回城不迟。

哈哈,巧了,我这趟出城,居然还遇到一位茶商,也是冲你们崔庄来的。当时我急着赶夜路,他却在前方的村落歇宿下来……据说那人是从杭州方向来的,姓方名云,我瞧着,他那随从挺令人不自在,目光充满仇恨,特别是提到崔庄的时候……时兄,没准你的麻烦到了。”

第181章 身带杀气

时穿眼前立刻飘出一个虚影,这虚影一晃而过,快速地消失。他眯了一下眼睛,站起身来告辞:“夜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