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兴宋-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农夫有可能帮忙,他也懒得细问,接过蒙县尉的海捕文书,连凶犯的名姓都懒得看,直接说:“我不识路。”

蒙县尉大喜:“我给你派一名识路的衙役,再派一名苦主指认,大郎准备什么时候动身?”

时穿扬了扬海捕文书:“简单活,等我收拾完码头区,马上动身出发。”

蒙县尉欣喜的点头,一指远处的码头:“大郎还需要脚力吧?其实东门外码头卖什么的都有,连战马都有,你现在也有资格骑马了,去买几匹马代步吧。”

时穿拱手:“蒙县尉好走,其他的事交给我了。”

蒙县尉告辞而去,马车顶上,正开心的吃着兽糖的环娘踢着腿,指着远处说道:“哥哥,你瞧,段小飘正在远处鬼鬼祟祟,啊,哥哥要管几条街路了,难怪环娘这几天上街,旁人老是塞给东西。”

时穿点点头,问:“环娘,你家乡也有大将吗?”

环娘踢着脚回答:“环娘过去住的是乡下,乡下没有这种大将,倒是听说府城了有……呀,想起来了,环娘幼年的时候,曾有一名大将带着两个伴当追捕凶犯,来过我们村子借宿,只是那时环娘年纪小,不记得后来怎样了。”

时穿上下打量了一下环娘:“你幼年的时候?——你现在就是幼年啊!”

环娘在车顶上大笑,笑的双脚直踢车顶……

少时,段小飘领着十几位铁匠畏畏缩缩的走过来。恰在此时,日光移到了中午,当日晷上的阴影消失的那一刹那,整个东门外响起了一片钟声,各种庙宇都敲起了洪亮大钟,不同宗教的神职人员一起放声歌唱,抒发着他们对神灵的无限赞美和敬仰。

在一片钟声与禅唱、歌颂中,段小飘嘴一张一合,听不清说的什么,不一会儿,钟声渐渐平息,歌声渐渐响亮,路边寺中的和尚们咚咚地敲着木鱼,宝相庄严地诵读着经文;道观敲响罄钯,叮叮咚咚的大声舞蹈歌唱,各种胡寺却展示自己悠长浑厚的男中音,大声祈祷着、赞美着。大批的市民和商旅也在街头驻足流连。

这就是大宋,一个开放自信的时代。

海州并不算大宋数一数二的对外口岸,它仅排在泉州、广州、杭州、密州之后,但即使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口岸,依然充斥着世界各国的不同信仰,他们相互包容,相互礼让的并存着,自信的大宋人从不斥责那些外来信仰多么异端。

歌唱声渐低,段小飘的话也可以听清了,只听段小飘指点着远处介绍:“师傅,听说你今天来接管码头,我左右无事,顺便过来陪陪师傅也好。”

顿了顿,段小飘又补充:“师傅,我刚才还说,咱们的契约已经在衙门上好的档子,炼铁的事情,咱什么时候开始?”

时穿扬了扬下巴,但没等他开口,段小飘闪开前路,指点着东门外介绍:“师傅,这就是码头区……”

东门外码头区绵延十五里,一条长长的大道贯穿始终,横为“道”,竖为“街”,这条长长的大道就被称为“通海(大)道”,与通海道交叉的十八条街,将十五里长的通海道分割成纵横交错的“街道”群,组成了整个码头区。

段小飘看了看时穿手中的街名,那是蒙都头刚塞给时穿的,上面写了两条街的名字,段小飘噗哧乐了:“师傅,你上当了,蒙都头那厮给你的街,一条在路头,一条在路尾的东门边,恰好是通海道最外端两条路。这两条路间距十五里,来回跑一趟就得许久……”

时穿摆摆手:“你怎么知道我上当了,也许这正合我心意。”

段小飘嘿嘿一笑,继续介绍……

时穿承包的治安区,最外面那条街靠近大海,海州城一般的泊位在这条“左斜花膀街”上。另一半泊位在与华邦街相对的“右斜街”上,故此,这条街上多的是茶舍与货栈,当然,码头上装卸工人,就是所谓的“花膀子”也多。而靠近东门外的那条街,有几间酒肆,两间餐馆,三座庙宇……这条街似乎更适合谈生意。

东门边这条街名叫锦绣街,布店、丝绸店最多,街道起手位置被一座佛庙占据,正是这座庙里的和尚,承包了东门区的叫醒服务,每天早晨庙里的和尚会敲着木鱼,沿街叫醒贪睡的市民,顺便向市民进行天气预报……当然,这种服务不是免费的,在他们负责承包的街区,每户居民都要支付几个铜板作为“香油钱”。

两外两座庙宇,一座是道观,一座是大唐景教寺——这是一种中国化的天主教,曾经在唐代短暂的成为国教。

大宋是个开放的时代,除了佛道景教之外,光是胡寺有许多种,有沃教(拜火教)、伊斯兰教、白莲教等等,而码头区是人们告别家乡走向不测的大海地方,这种地方寺庙最多。逐渐的,各种宗教习俗混杂,产生一种奇妙的氛围——比如佛道本没有午祷的习惯,但景教伊斯兰教拜火教有这种习惯,当正午那些寺院鸣响钟声时,佛道寺庙也不甘悄然无声,于是,正午时分来这里,钟声歌唱声便响成一片。

时穿承包的街不巧位于通海道边缘,沿着通海道整齐分布着市舶司衙门,虎翼水军衙门,拔头水军衙门,以及盐监衙门等,可是由于时穿名下的这两条街恰好处于边缘,街头街尾都没有衙门分布,甚至连胡寺、勾栏,都不太在这两条街上跑——它们离中心太远,但却正中时穿下怀。

嗯,最外围的那条街适合建货栈,藏匿走私货;最内侧这条街正处于东门门下,适合做接头地点……蒙县尉大概想着,当时穿把这一头一尾的街道治理好了,那么其余街道正好不费吹灰之力拿到手,分包给其余大将。

“左斜花膀街,大家一般简称左斜街,师傅,我们段氏在那条街上有一间小店,是我三师兄负责,主要出售一些索具以及船上用的滑轮,水龙吊。师傅,左斜街最难管制,那街面上晃荡的,全是身强力壮的花膀子,这些人打架闹事是常态,可我们铁匠也不是吃醋的,师傅看谁不顺眼,只管跟徒弟说……”

其实,现在段小飘算不得时穿的徒弟,两人并没有行过拜师礼,也没有规定好师徒之间的知识产权分成……好吧,段小飘现在并没有承诺把自己的收入拿出一部分给师傅分享,两人到目前为止,只是合作关系……哦,连合作关系都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段小飘这么喊,时穿并不反对——免费的劳力不压榨,那不是傻了吗?

“你去把穆顺给我喊来,这几天他应该在码头上卸货,应该知道花膀子的底细!”时穿站在东门佛寺门口,吩咐段小飘:“清理左斜巷,简单我正打算把码头工人组织起来……哼哼,敢不服管,那就别来我的地盘混饭吃。”

第146章 定下规矩

穆顺赶到的时候,时穿已经和环娘与段小飘巡视完锦绣街。商人都是一群消息灵通之辈,这几天锦毛鼠着急忙慌着撤离码头区,暂避时穿的锋芒,店铺的老板早已获得消息并期盼时穿的到来,结果时穿这次巡视,受到了热烈欢迎,很是便宜了环娘。

往常环娘看到心爱的小东西,总是垂涎的咬着手指头,然后捂紧自己的钱包,左盘算右盘算转身离去,如今她只要在摊子上一停留,眼珠在某件货物上停留超过五秒,立刻有人拿起货物,讨好的说:“小娘子,喜欢就拿去玩几天……嗯,不知时大将打算收多少力钱?”

环娘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她放下咬着的手指,清脆的说:“我哥哥原不指望靠收保护费渔利的,我家自己有店铺的,来码头区收取力钱,不过出于县衙的托请,所以掌柜无须担心,我哥哥不会坏了规矩。”

掌柜的常常顺嘴追问一句:“不知你哥哥的规矩是什么?”

这时候,正在四处查看的时穿常常会走过来,随口回答:“我看这片街道很不干净,杂物四处乱丢,伤了花花草草不好……这样吧,我打算论尺收清洁费,谁家店铺沿街占街道路面即尺,咱们按每尺若干清洁费的标准,收取力钱——嗯,每尺再加上两个铜板,算我的幸苦费。”

往常力钱是力钱,沿街的卫生都是店铺自己负责清洁的——自家店铺的门脸,可不敢糟蹋了。如今时穿说,准备按店铺收清洁费……其实,这清洁费店铺是不额外掏的,都自家的伙计,拿了工资,让他打扫自家门面所在的街道,还用额外付款吗?

店铺的老板对时穿这个说法,既感到茫然又很慌乱,不知道的东西,最让人恐惧啊。

恰好这时,穆顺赶到了。海公子的这位老管家,码头区的老板都认识,毕竟他跟随海公子六七年了。所以店铺老板看到他又跟了时穿,常常背过身去冲穆顺使个眼色。

穆顺领会了店铺老板的意思,但现在还不是他开口的机会,他先拱手向时穿行礼,汇报了飞剪船以及那艘大货船的卸货进展,紧接着,时穿询问他:“穆老大,你在码头区来往六七年了,咱现在在码头区,有多少用得上的人手。”

旁边的段小飘是个话痨,马上絮絮叨叨的向穆顺解释时穿新获得两条街道的情况:“我就说嘛,那蒙县尉坑了时大郎,这街道在通海道一头一尾的,前后相距十五里,等于每条街要雇一拨人手照顾,原本,两条街道挨着的话,咱一拨人手照顾两条街,多好,现在这不是平白无故增加成本了吗……”

“不亏!”穆顺截断段小飘的话:“左斜街是码头区,码头区是一种管理方法;锦绣街是店铺区,又是另一种街道类型,两条街原本需要两套班子。

东主,小老儿在码头区来往多年,也认识几群花膀子;另外,咱们可以通过施衙内调动拔头水军(厢军),如果事态紧急,咱们还可以调动虎翼水军(禁军)——打架的人手咱不愁。东主如果决心整顿,究竟怎么做,还请东主示下。”

时穿挺了挺胸,回答:“市场准入我的意思是说,我原本不指望依靠收取保护费来享福,更不要说从花膀子扛包的辛苦钱里,分润一两个铜板。我可以不收他们的钱,或者把收了的钱花在他们身上,但他们想在我管辖的区域里干活,那就必须得到我的许可。这叫‘市场准入’

你去跟你相熟的几拨花膀子说一声,我打算成立一个行会,所有在左斜街码头上干活的人,都必须加入这个行会,然后由行会统一调拨上工的人员,以避免哄抢及恶性竞争……”

时穿把自己的构想简单的描述了一下,穆老大想了想,小心的问:“是否让那些花膀子也交几个入会钱?”

时穿回答得很快:“那就每人每月两个铜板吧。收了这两个铜板,我会制作一个小铜牌,让他们挂到脖子上,今后没有牌子的,禁止来左斜巷上工。”

穆顺小心的回答:“两个铜钱,倒也不贵。只是如今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码头上的活并不好找,东主将他们组织起来,万一每天他们挣不够养家糊口的钱,日子久了,不免要抱怨。”

时穿轻轻的摇了摇脑袋:“你还没说——这码头上扛包是一项季节性工作,只有每年的信风季节才活儿多,其余时候,花膀子们总是闲着没事儿干,在码头上生事打架……

可是穆老大,咱么现在缺的是人手,码头上这群花膀子各个身强力壮,既然能扛得动包,也能扛得动其他东西,嗯?”

穆顺听懂了时穿话里的暗示,他赶紧拱了拱手,又把话题转到了眼前:“东主既然对左斜街做好了筹划,小老儿就不再多谈,只是这条锦绣街……历来,各家自扫门前雪,店铺打扫门面上的卫生天经地义,也不需要另外掏钱的,东主所说的这个清洁费,不知道该怎么收取。”

时穿一指锦绣街,回答:“我刚才量了一下,整条街道大约有两里(约八百米),按每尺三到五文钱收取清洁费,各个店铺应当承担的起。收了这笔钱,我会雇几个老弱病残,每天早晚来打扫这条街道,此外,我还会雇人将这两条街道铺成青石板路面,再增设路灯,铺设石桌石椅,争取把锦绣街变成东门外最热闹的夜市。

不过,我既然出钱修缮这条街道,那么我要求:今后沿街铺面无论谁想出售,我都有优先购买权;另外,沿街店铺无论大小,我都要占半成(百分之五)的股份——修设路面增设路灯,总是要花钱的,这份钱分摊到各店铺头上,出资比例大约也在半成(百分之五)左右,所以各店铺掏这份钱不亏。”

时穿说的话,不是与各店铺老板商量,而是一种通告——如果各店铺老板觉得做不下去了,那么时穿愿意收购他们的铺面。

如此一来,老板们还有什么说的呢?

大宋是一个商业时代,能在全国六大茶市之一的海州做买卖,各个都不是糊涂人。这些老板听了时穿的盘算,又知道时穿名下三位徒弟乃是海州新崛起的知名建筑师,不禁对未来有了一份期待……如果真把街道建设好了,让每月的收益提高两到三成,那么付出百分之五的收益,也不算亏啊。

想想看,能亏吗?锦绣街就在东城门下,大宋朝是不宵禁的,夜里出入码头,必须经过东门城下。如果锦绣街办成海州城知名的夜市,那等于给沿街铺面增加了百分之二三十的营业时间,进出码头的人总是要经过这里……借助时穿的凶名,想必这条街上敲诈勒索的,会少点吧,如此,老板们的经营成本便降低了很多,加上新增的客人……这笔买卖划得来。

几位首先听到消息的老板都表示绝不搬离锦绣街,时穿趁机要求这几间店铺,每间赞助一名伙计,组成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相应费用,以及参与管理街道……而后他带着刚成立的会计所人员,向左斜街赶去。

现在端午节刚过,正是茶叶大量交易的季节,许多海商都在忙碌的备货,准备秋季到来的时候扬帆南下。只见挑夫们挑着一篓篓用锡纸包裹的茶锭,川流不息的进出各家店铺,那些形似方砖的茶锭,又被各间茶行一块块码放在长条板箱中,这些长条板箱最后都会被送到左斜巷、右斜巷的货栈存放起来,等待装船起运。

大宋朝的茶叶就是这样一块块被输送到全世界,然后换来一块块的真金白银,沉淀在海商家中,再通过海商的享受,分散到大宋平常百姓家中。而这笔占全世界财富百分之七十的金银,最后会被蒙古入侵者搜刮而去,像蝗虫一样吃干喝尽,留下一片财物与文明的沙漠——当然,是“伟光正”的沙漠。

擦肩而过的茶叶担子隐隐的飘出淡淡的茶香,虽然为了防止海水侵蚀以及杂味污染,每块茶锭都用厚厚的锡纸包裹,然而茶叶那股草木天然芳香,即使隐藏在厚厚的锡纸之下,依然那么醉人。

担去码头的不仅有茶叶,还有丝绸、瓷器,这三宗货物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与此同时,正在进港的帆船会卸下一船船的香料以及犀牛角、象牙、玳瑁、珍珠等产品。

宋人喝茶喜欢在茶叶里添加各种香料,所以茶叶是不怕跟香料混杂在一起的,而茶叶与香料都具有同等的特性:都害怕潮湿与异味。所以存放二者的仓库常常是在一起的。

运出去的是茶香,迎进来的则是安息香料,八角、孜然,玫瑰等等。所以这个季节,海州是一座香氛之城,空气中都飘荡着浓郁的香味。当然,也因为它的繁忙,这个季节也是钱币叮当叮当响的流入季节,[小说网·。。]城里每个人的收入都不错,包括码头上的花膀子。

时穿这一行人浩浩荡荡的,环娘加上两个小黑仆在头前走,她的马车周围,是十几名铁匠,再后面是身材高大的时穿,坠尾的是新鲜出炉的三十多位新会计……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码头上的花膀子低声谈论着,隐约有人提到“锦毛鼠”这个名字,当然,也有提到“时穿”这个名头,此时,时穿一身大将官府,穿着这身官服虽然没有品级没有俸禄,但他却有逮捕权的——谁敢出头闹事,把你送到监牢里呆上几天,然后说一声“误会”,你还真没脾气。

第147章 整治码头

穆顺老大上前,召集了自己相熟的几个花膀子团伙,低声商议了几句,将时穿的决定通知他们,然后领着这群花膀子过来拜见时穿,穆顺做完这活儿,时穿已经巡视完左斜巷,正摇着头,失望的对段小飘说:“难怪海州对外贸易额这么小,码头区的格局太小了。”

这一点,走南闯北的穆顺也同意,他拱手回答:“那是当然,海州不能跟泉、广州、杭州比,甚至不能跟密州比,此处的码头残破……关键是港区外,浅滩沙礁太多,不熟悉航道的话,进出一次甚是困难。”

穆顺还没有说的是:如果不是海州港港外水文情况复杂,朝廷在这里的水军能逐年萎缩吗?朝廷的水军以及市舶司力量微弱,这才使得海州的走私贸易猖獗……没有走私贸易的猖獗,你我这些熟悉航道的人,能过的如此滋润吗?

时穿随手在眼前划了一片:“瞧这些泊位,歪七扭八的,街道不竖不横一点不整齐,我有意填海造地,将左斜街好好规整一下,然后让街道横平竖直,嗯,再增设一些可以吊装货物的器械,将左斜巷建设的更适合船只停靠,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手。

我计算了一下,左斜巷的花膀子如果调配得当,有一半人手足够应付,剩下一半人力轮换着去修整码头——这活不是白出力,填海造田,新填出来的的土地就归大家所有。我打算在那块新填出的土地上修建花膀子行会,以及相应客栈与会计所,今后等花膀子老了,干不动活了,也可以靠着货栈以行会的收益安享晚年……”

这块大画饼一丢出来,刚才还对时穿霸道的宣布“排挤不入行会人员”的做法,感到有怨气的花膀子们,立刻两眼闪亮——分钱的事情,自然是排他性的,而且人越少越好。

几名花膀子立刻叫嚷起来,他们的头领各个拍着胸脯,叫嚷着自己手下有多少人,打算带这些人手一起入行会,当然,他们既然有这么多人手,要求点小小话语权,不算错吧?

时穿利诱完了,也不耐烦跟这些人纠缠,他指点了一下身后的那群新出炉的会计,交代穆顺:“穆老大,这事儿由你负责,这些会计你来调配,从今天起,开始登记左斜街人头。

今后,左斜街码头入港的船只,必须由行会出面引水进港,而后通知市舶司,并协助船主与市舶司沟通。装运货物的活儿也要由行会统一指派人手,而出港的船,也要先由行会出面统一安排装运……今后花膀子以十人为一组,一百人为一队,轮流听从行会调遣、上工,工钱也统一支付。

同样的,行会还要调闲散人手整理码头区,先把残破的栈桥修好,而后逐步填海造田,争取把左斜巷码头修理的整整齐齐,再于泊位区安装各种装卸设备……”

眨眼间,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一路目睹这一切的段小飘吃惊的张大嘴,反复问:“就这样完了,这两条街,十几年管不好,师傅半日工夫,就把这两条街捏在手心,竟如此简单。”

环娘今天收了半马车的小礼品,她得意洋洋的插嘴:“还没完呢,那群会计还要分一半人手,明天开始登记锦绣巷的店铺,计算各家店铺该出多少力钱,然后规划左斜街……还有一堆事儿呢,不过,在哥哥眼里,这些点小事不算什么?”

段小飘依旧缠住时穿,追问不休:“师傅,怎么会这样,怎么能这样?”

时穿的马车这时已往回走,远处东门已经在望,到了东门外,也就进入了他另一块领地:锦绣街。

“你知道雪崩效应吗……算了,你没见过雪崩,想象不出来的。那么你知道滚石效应吗?一粒石头从山顶扔下去,它一路下滚,会带动更多的石头滑落,这些石头又会带动更多的石头,而后,就是一场大灾难了。

码头区最有力量的谁?人数最多的是那群花膀子。他们过去不团结,相互抢生意,相互压价,相互排挤,导致随便一个流氓就敢欺负他们,如今我扔一块骨头过去,让码头区最大的势力集团争先向我献媚,而后投靠在我的旗下……再然后呢,锦毛鼠即使回来,他手下能有多少人?面对整个左斜巷的统合力量,他敢捣乱吗?”

段小飘听懂了:“我明白,师傅扔一笔钱出去,承诺整修锦绣街,这就是扔下了第一块石头;然后师傅从锦绣街获得了店铺老板的支持,以及三十多位伙计——这些伙计就是更多的石头,有了他们帮忙,就能将左斜巷的花膀子全部整编完毕——这群花膀子就是最后的石头,当他们编制在一个行会里,别说锦绣街,就是整个码头区也嘘若寒蝉……

哈哈,师傅单身一人在码头区晃了一圈,我还带了十几名兄弟过来,总担心师傅吃亏,原来不用我们这些兄弟帮忙,师傅也能搞定整个码头区啊……居然这么简单?”

时穿努力摆出一副粗鲁样,目中无人的笑着:“是啊是啊,你瞧,我没费多少力气,锦绣街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支持我整修巷道;那群锦绣街出来的伙计,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把花膀子们管理好;那群花膀子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听从我的调配,一边填海造田,一边应付日常装卸,同时还要整修码头。

嗯,锦绣街打扫卫生的,可以雇佣一些年老体衰的花膀子,这样,可以用花膀子反过来制约锦绣街,而我呢,我啥事不用操心,只管等那群会计把钱送到我门上就行了。”

时穿还没有说的是:当他整合完码头力量后,他就是海州城外的“地下之王”。今后别说走私了,大约,小小的违法违纪,只要不太出格,海州县衙役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整个码头区收拾好了,县衙的灰色收益也就上去了。

经过这次同行,段小飘把“师傅”二字叫得更亲热了,没几天,他就催促爹地完善好各种契约,备好工料,而后在一个夜晚,偷偷接时穿过去指导他们“一炼成钢”的窍门,自此以后,段家铁铺的铁器质量直线上升,成本却直线下降……当然,时穿也多了一个躺着收钱的项目。这都是后话了。

傍晚回家的时候,时穿不仅带回了自己的骡车,还牵回了两匹好马。黄娥当时正站在院门翘首企盼,舅舅林翔与老苍头孙伯站在她左右,见到时穿回来,黄娥连忙迎上来:“哥哥,我等许久了,孙伯与舅舅打算接我回去住,说是房间已经整理出来了,以后娥娘必须白天来上学,晚上回去住了……哥哥,你送我一段路吧。”

时穿还没来得及答应,院中跳出来“三星班”的几位徒孙,他们紧着冲时穿喊:“师祖,见鬼了,却有一样奇怪,我们昨天挖的坑突然大了许多,我们不曾……啊,坑里的石墙也砌到……”

时穿打断对方的话:“坑里挖出来的土,都运走了?”

徒孙噎了一下,恭恭敬敬的站好,回答:“事先未曾安排,挖出的土,没能全部运走。”

时穿紧跟着对方的话尾,夸奖道:“你们太能干了——明天继续,另外准备好石料,等石料备足后,继续挖坑……回头我跟你们师傅说一声,一定重赏你们。”

黄娥对于时穿的所作所为最波澜不惊,就是时穿现在从怀里掏出一个神仙来,黄娥也会“哦”的一声,然后上前指鹿为马的帮时穿遮掩……她凑近时穿身边,低声解释:“这三个小子愣头愣脑,已经叮嘱几遍,让他们不得大惊小怪了,却还是憋不住嚷出来了,哥哥放心,他们没对院里其他人嚷。”

时穿挥挥手:“就这样吧,环娘,你赶着马车先回去,我送娥娘回家。”

舅老爷林翔在一旁若有所思,见到时穿翻身上马,他拱手说:“劳累长卿了。”

夜色如水,漫天的萤火虫飞舞,大宋的不夜城,市民们一天的生活并没有结束,许多人甚至刚刚开始——夜市上,耍杂技的人,说书的人,耍口技的人,再加上连续不断的灯火,将整座城市映衬的像一座火炬。

时穿是第一次这么悠闲的观赏大宋的夜生活,他骑着马上,护送着黄娥的马车,随着人流缓缓前进,黄娥趴在车窗边,有一句没一句跟时穿聊着天,管家林伯赶着马车,舅爷林翔缩在马车的阴暗里,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

这一刻,时穿的心情很宁静,他真希望这种宁静直到永远。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第二天,蒙县尉派来引路的衙役,以及海捕文书案子上的苦主赶到,时穿不得不为了生活出门奔波——他稍稍拖延了两天,让穆顺将快帆船上的重要物资卸载下来,至于码头区嘛——石头滚落了,它就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时穿只负责引导,然后躺着收钱而已,操心的事,让专业人士负责吧。

临走前,穆顺汇报说:“东主,船上的货物已经运到崔庄——嗯,就是昔日海公子的那座宅院,船上还有部分贵重物品以及钱财,恐怕要东主亲自押运。行会吗……我们购买了一块闲置地盘,先让行会在那里办公……东主,整修锦绣街的钱财由谁拨管。”

时穿跳上了马,躬身回答:“我看娥娘这几天不高兴,给她找点事吧——资金调拨让娥娘负责。

正说着,豆腐西施端着一碗豆花,急匆匆的出现,她毫不见外的凑到时穿身边,用胳膊蹭着时穿垂在马身上的一条腿,眼波水盈盈的说:“大郎,我刚听说你要去抓曾癞子,可要小心了,这曾癞子从小无父无母,争强好胜,前几天只是端午节上与人口角几句,就动手杀了人全家,可是凶恶啊!”

第148章 不拿俸禄的闲人出手

豆腐西施扭了扭风情万种的细腰,挺了挺高耸的胸器,娇娆的继续介绍:“我还听说曾癞子的姑母怜惜这个兄长的唯一血脉,但凡遇到曾癞子的事从不跟人讲理,他姑母所在的柳村虽然是个小村落,没听说有什么英雄人物,但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大郎可要小心应付……

呀,大郎,奴家这碗豆花还热着,听说古时大将出征都要饮酒的,三娘我一时匆忙来不及备酒,大郎且饮下这碗豆花,祝你旗开得胜。”

虽然是一碗豆花,可总是豆腐西施一番心意。时穿顺手接过豆腐西施递上的碗,西里呼噜的吃着,县衙派来的领路人与衙役则乘这会儿工夫,上前跟时穿交代着案情以及海捕文书……

县里派来的苦主是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名叫周毅。他是死者一家的女婿,与死者住在隔壁村,以前曾见过凶手曾癞子,这次负责带并指认凶犯——毕竟宋代的海捕文书,图像画的并不十分准确,如果无人现场指认,根据海捕文书的描述,几乎无法确定凶犯。比如海捕文书上,对曾癞子这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也泛泛的描述为:面黄、无须,瘌痢头……

海捕文书上的画像也很不靠谱。按徐悲鸿的说法,古代中国的人物绘画艺术,跟埃及画法几乎是一脉相承的,双方共同的特点是:眼珠都是平面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年画阿福(民国前的阿福像)”。

除此之外,宋代不要求写实,画像的要求是“相由心生”——按相术原则画人物像。在这种原则下,黄帝、秦始皇、孔夫子、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