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臣-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誓言共患难的兄弟了。

“将军,我们该怎么办?”终于有人问出了这个问题。

闵成正勉强挤出一丝苦笑:“诸位有什么意见。”这句话一说出口,闵成正明显的感觉到那些殷切的眼神暗淡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掩饰不住的失望,这很正常,所有人都没有了主意,都把希望寄托在闵成正这个主帅身上,事实也是如此,主帅原本就是大伙儿的主心骨,这是闵成正的责任。可是闵成正却将问题又踢了回去,这就证明闵成正并非是一个决绝果敢的合格主帅,连主帅都靠不住了,还有谁能靠得住。厅堂内漫布着恐慌的情绪,他们因为义愤而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现在想要回头,似乎已是不可能了,只是在热血沸腾之后,等他们现在真正的冷静下来,却现许多事并非是几句豪言壮语就能解决的。

“我们已经没有粮食了,连必须的药材也没有,再这样下去我们全部会饿死的。”一个长鬓汉子愤怒的跺跺脚,直视着闵成正,原先那带有敬意的目光现在满是愤怒:“我的妻子和儿子现在又都落在仁川军的手里,现在想一想,让吴辰这个汉人来统治我们和李熙有什么关系?只要吴辰不横征暴敛,我可以和我的妻儿自己过自己的,谁也干涉不了我,我不愿意家破人亡,李熙大王在的时候,我的税也没有少交一分,现在想起来我真是愚蠢,我每年按时给李熙上缴赋税,还要受他的官员盘剥,现在为了李熙,我竟还要为他去家破人亡,哼,我现在就下山去,要杀要剐悉听汉人尊便吧。”

这长鬓汉子狠狠的将腰间的长刀丢在地上,脸色却轻松起来,转身便要走。

“张良男!”有人爆喝一声,抢身过去阻住这汉子,高声道:“你是要向汉人屈服咯?当时你是怎么说的?现在就要做缩头乌龟?这么多兄弟被汉人杀了,你就没有想过为兄弟们报仇?”

第一百四十七章:保甲制

叫张良男的愤怒的道:“报仇?我们凭什么去给他们报仇?是我们自己要反抗的,这就是反抗的代价,现在粮食没有了,这么多兄弟重伤得不到诊治,难道一定要所有人去陪葬才甘休吗?”

张良男的话音刚落,立即受到许多人的指责,却也有一大部分的头目脸色犹豫,显然觉得张良男的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反抗归反抗,但是现在死路一条,大家不得不为自己多做一点打算了,愿意舍身取义的毕竟是少数。

闵成正一直没有说话,直到这时,才颓然道:“让张良男下山去吧,谁愿意走的都散了。”

许多人惊愕的望着闵成正,闵成正只能抱以苦笑。

“将军,保重!”张良男肃然朝着闵成正行了个礼,返身匆匆而去。

有了张良男带走,一些面带犹豫的头目也纷纷效仿,快步随着张良男走了,原本热闹的厅子里,如今只剩下区区四五个人,闵成正苦笑着对剩余的几个人道:“你们呢?你们不该为自己打算吗?”

先前阻拦张良男的头目傲然道:“将军,我李昊不是懦夫。”

闵成正微微点点头,这时外面一个亲卫连滚带爬的进来道:“将军,张良男几个人带着很多兄弟下山了,我……我们阻拦不住……”

闵成正挥手道:“放行吧,告诉所有兄弟,能走的全部走,重伤的全部抬下山去。”

亲卫犹豫了片刻,最终点点头,去传达命令了。

“你们真的不愿意走了吗?”闵成正看着剩余的几个头目,又问了一句。

“我们不愿意,要死一起死。”几个头目几乎是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

闵成正脸上突然焕出笑容:“都是好兄弟,一个时辰之后,让所有留下来的兄弟做好准备吧,我们恐怕要转移了。”

闵成正并不是个白痴,张良男这些人要走,他求之不得,到了这个份上,闵成正只会嫌这里的人太多,数千人的粮食有问题,可是如果只剩下数百人呢?在这深山,依靠捕猎就能满足几百人的口粮,而且让一群意志不坚定的人下山,对于他来说也少了祸害,既然遭遇了惨败,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潜伏起来,先避过风头,等有朝一日再重新扯起大旗,数千人是不可能潜伏的,而精简到数百人则不同,这些人都是铁了心一条道走到黑的,忠诚上没有问题,只要继续坚持,闵成正相信能保留住这些火种。至于那些动摇的人,留在山上除了浪费粮食和吸引仁川军之外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

天气冷的吓人,一场暴雨过后,不但清洗了天石峡的血腥,也带了阵阵的寒意,王二蛋吸着鼻涕,蜷缩着身子,不满的朝着王秋嘟囔:“王团长,少帅让咱们在这里守着,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是说搜山吗?你咋还不下命令。”

王秋坐在一块湿漉漉的花岗石上,使劲的朝王二蛋翻白眼:“这天气怎么搜山?山路泥泞着呢,能上去吗?若是遇到山崩,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二蛋,你过来。”

王二蛋不情愿的挪了挪身子:“怎么?”

王秋笑嘻嘻的拍着王二蛋的肩道:“你是少帅身边的人,有件事得找你打听打听。”

王二蛋撇撇嘴:“你别想诓我,少帅说了,不该说的不许说,该说的也不能胡乱去说。”

王秋骂道:“什么东西,还是老子的本家呢,问句话就这德性。”随后嘿嘿一笑:“二蛋啊,我和别人不一样,平日里我没少照应你吧,我只问你,少帅不是上了折子要请战去广西打法国人吗?你说说看,少帅到底是想军官团过去还是大胡子那伙杀千刀的土匪。”

王二蛋高声抗议道:“大胡子是土匪,但没有杀千刀子,他对我好着呢。”

王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咬牙切齿的摇摇头,这个时候,有士兵过来道:“团长,有人下山啦。”

“戒备!”王秋一下子吓出了冷汗,难道是山上的敌人来袭?这些人胆子也忒肥了些吧。

山上有人用汉话高声喊话:“我们是来投降的,请官军大人们接纳我们!”

王秋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对王二蛋道:“山上的人说什么来着?”

王二蛋站起来拍怕屁股上的污泥:“他们说是来投降的。”

“投降?”王秋松了口气:“这事得先禀告少帅再说,二蛋,你回去禀告吧。”

王二蛋不满的瞧了王秋一眼,屁颠颠的去了。

四千多叛军归降,这对于吴辰来说倒是好事,截止到现在,这些叛军的俘虏已经高达一万人,吴辰松了口气,虽然领闵成正仍然还在山上,只是山上的那几百人已经不成气候了,吴辰令王秋上山搜捕了一次,可是这莽莽大山,要寻找数百人的踪迹哪有这般容易,那些俘虏的向导带他们到了从前的山寨,如今也早已是人去寨空,一个人烟都没有。

从理论上来说,叛军似乎还没有完全剿灭,可是从实际出的话,吴辰已经不必担心这伙叛军的威胁了,先,津城郡已经开始了保甲制,这种不通人情的制度甚至已经开始向临近各郡进行了推广。

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各保就该管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编定,或并合数乡镇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乡镇一部编入他乡镇之保。大乡镇得编组为若干保,户长基本由家长充任,保甲长名义上由保甲内各户长、甲长公推,但郡守查明不能“胜任”,或认为有更换必要时,得令原公推人另行改推。户长须一律签名加盟于保甲规约,并联合甲内户长共具联保连坐切结,声明如有“为匪通匪纵匪”情事,联保各户,实行连坐。保甲长受郡保长指挥监督,负责维持保甲内安宁秩序。

这种一人通匪,全家连坐的方式确实能够起到足够的震慑效果,再加上这种制度培养出了一群依附于吴辰的新贵,也既是保甲长,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坚决执行吴辰的清匪指令,努力建设民团,防范有人叛乱滋事。

以朝鲜人来治朝鲜人,对于吴辰来说自然是最好的方案,他的心力则可以更多的放进汉人比例越来越高的城市里。

第一百四十八章:人争一口气

春季的汉城显得充满了盎然的生机,漫长的冬季已经过去,几个月之前生的战争也渐行渐远,毕竟人是要生活的,生活需要的是柴米油盐,至于统治者,那不过是满足了衣食住行之后调剂品而已,只要汉人不横征暴敛,让人存有一丝的希望,就没有人再讨论什么正朔,什么外族入侵了。

汉城逐渐恢复了平静,街市也逐渐热闹起来,原本那三步一岗的安保团也消停了一些,吴辰平叛的消息早已传了回来,随后讨伐军也6续回到汉城,吴辰宴请了城内的宾客,算是庆祝,从此便一直呆在郡守府极少出没。

马建忠也来了,在接到吴辰的信后,马建忠确实苦恼了一阵,出使美国他是愿意的,也算是平生的夙愿之一,早年他游历西欧,唯有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度尚没有踏足,若是能走一走,去看一看,自然是求之不得。只是他毕竟是李鸿章的幕僚,吴辰请他担任朝鲜使团的大使,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李鸿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很重要。

不过马建忠最终还是决定将这个事给李中堂去说一说,令他意外的是,李鸿章在看过信之后,竟晒然同意了,临行时还特意拍着马建忠的肩道:“建忠,朝鲜的动静都拜托你了,吴辰的大小事务都报到威海卫去。”

马建忠这才明白,原来是李中堂对这个吴辰有了兴趣,而他这一趟去,恐怕还要将吴辰的动静给李中堂汇报一二,他自然是不愿意做这种勾当,却又有些无可奈何。

只是可惜马建忠刚刚抵达仁川,便得知了吴辰北上平叛的消息,来迎接他的是张謇,随后马建忠便带着张謇的三哥张叔一道扬帆向着大洋彼岸去了,随去的还有张嫣,张嫣是主动要求去的,事实上,张家的几个兄弟都拿捏不住这个妹子的心思,不过好在张家的思维还不算顽固,尤其是张家的几个兄弟开始负责仁川的工程之后,愈来愈觉得原先嗤之以鼻的夷人长技的重要,再加上张家老三张叔亦作为使团副使前去,因此倒也不怕没人照应,执拗不过,也只能千叮万嘱一番让张嫣登上了油轮。

随后便是袁世凯抵达仁川,随后到达汉城,袁世凯的脸上总是带着少许的遗憾,这一次仁川军一举拿下整个北朝鲜,袁世凯却在广州继续做他的人贩子,如今尘埃落定了,像张謇、徐世昌都成了吴辰的左膀右臂,大胡子、王秋、张有德、李宵如今已是将军式的人物,唯有他袁世凯却还没有谋上一官半职。吉林与朝鲜的边界开放之后,大量辽东的汉人源源不断的涌入进来,使得从广州运输人丁到朝鲜的成本比起辽东至朝鲜来说成本高的惊人,而袁世凯自然而然的失去了工作,当然,这对于袁世凯来说并不算坏事,而最惨的自然是那些美国人口贩子,原来袁世凯无差别收购时,所有人只需要管着忽悠就成了,如今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只能黯然离开这个东方的国度,回到大洋彼岸去,只是天知道这些人口贩子们在陷入危机的美国还能不能混到一口饭吃。

袁世凯步入景福宫。这座王宫如今已经挂牌成为了总督府,几乎整个汉城乃至朝鲜的政务,军事机构都搬入了这里办公,门口几个卫兵站的笔直,在确认身份之后,向袁世凯行了个礼,便放行了。

这里的防禁森严,几乎到了三步一岗的地步,袁世凯拐过了一个殿宇,迎面正好王秋正走过来,王秋的脸色不大好,咕哝着不知生什么暗气,垂着头并没有看到袁世凯。倒是袁世凯先看到了他,连忙打招呼道:“王团长。”

其实这个时候袁世凯的心情还是极为复杂的,一年之前,袁世凯算是吴长庆的半个儿子,与吴辰称兄道弟,而王秋原本就是吴家的一个家仆。往公里说,他袁世凯好歹也是整个庆军营的营务督办,掌管着庆军的后勤,哪个千总见到他袁世凯不要笑嘻嘻的打招呼,而王秋只是一个小小的外委把总,连入流的武官都算不上,可是偏偏人家成了团长,而且实打实的掌握着数千新军,再看看自己,袁世凯心里难免唏嘘了一番。

“哎哟,是老袁!”王秋抬头看到袁世凯,热络的走过来,拍了拍袁世凯的肩膀,笑道:“一年不见,长结实了,人也精神了不少,就是黑了点。”

袁世凯笑着道:“怎么?王团长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吗?怎么愁眉苦脸的?”

王秋叹了口气:“是为了去广西的事,朝廷的旨意已经下来了,上个月少帅不是请旨去广西吗,老佛爷亲自下了道懿旨,着实夸耀了一番呢,也同意了去广西的事。”说到这里,他的脸色黑了下来,不忿道:“那个狗娘养的苏克萨也得了大便宜,这家伙算是什么东西,被叛军打的跟落水狗的似的,功劳却全给这狗娘养的拣去啦,据说赏了三眼花翎,还赐穿了黄马褂,加封了个一等镇国公。”

这个事袁世凯到达仁川时就略有耳闻,倒是不觉得有异,心里还暗赞吴辰这手玩的好呢,他在广州也不是白呆的,许多事也都历练起来了,再加上天资又高,事务也看的透彻了许多,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吴辰说到底还是个汉人,立功的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他扑哧一笑:“怎么?我说王团长,就为了这事?”

王秋苦着脸道:“为的是去广西的事,那个大胡子你知道吧,新军团的,一定要和我争,兄弟我是跟了少帅半辈子的,少帅穿开裆裤的时候还拿兄弟当过马骑呢,可是少帅偏偏将这差事许给了大胡子,让他带着新军团随少帅去广西,其实去不去广西倒是其次,兄弟不就是争个脸面吗?”

袁世凯不由得哑然失笑,从前他看王秋时,只是觉得王秋一直以来都是吴辰的跟屁虫,没想到也是个争强好胜的人,或许是人的地位不同了吧。想到这里,袁世凯又是一阵黯然。

第一百四十九章:裁道设省

“哈哈……”袁世凯晒然大笑,如今他也养成了粗犷的性子,一年前他还是个落地的秀才,不得已而投奔了父亲的旧故,因此在庆军营中显得格外腼腆,如今倒也历练出来了,毕竟一开始和一群兵油子打交道,后来去了广州又和一群人贩子混在一起,那股子书卷子气也就暗淡了不少,他拍了拍王秋的肩:“原来是这么个档子的事,不就是去广西吗。”

王秋被袁世凯的不屑于顾的态度激怒了,激动地道:“这军务的事你不懂,说了也是瞎掰,少帅在里头等着和大胡子说话呢,你进去吧。”

袁世凯立即觉得自己似乎说错了话,他当然不懂得王秋已经有了不少的军人荣誉感,尤其是大胡子的新军团出现之后更加强烈,这才会有如此激动的反应,袁世凯连忙笑了笑道:“慰亭绝没有别的意思,王团长,你是少帅身边的人,少帅不让军官团去自然有他的考量。你想想看,对少帅来说,是广西的战事重要还是朝鲜更紧要些?”

王秋倒不是笨人,略略思索,脱口而出:“朝鲜是少帅的根本,自然是朝鲜更重要些。”

袁世凯嘿嘿一笑,露出年龄不相符的精明:“这就对了,若我是少帅,也得让你和你的军官团留在朝鲜,让信得过的人守住自己的根本才是最紧要的,至于去广西,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儿,不多说了,王团长,咱们今日就此别过,袁某人现在最紧要的是去见少帅呢。”

王秋恍然大悟,转怒为喜道:“王某就不相送了,嘿嘿,袁兄弟就是不一样,到底是读过书的,我先走了,回头去仁川的时候到营里去坐坐。”

袁世凯点了点头,与王秋道别,便继续往深处走,迎面又看到大胡子,大胡子一脸喜色,他与袁世凯并不相熟,因此也只是点头致意过去。

“慰亭什么时候来的?来,坐下说话。”吴辰显得兴致盎然,慈禧的懿旨已经下了,自然是先褒奖了吴辰一番,这种褒奖吴辰自然是不感兴趣的,吴辰感兴趣的是慈禧已经默认了吴辰推翻闵妃集团的事,而且也重申了让吴辰这个朝鲜总督继续干下去,其实这也是吴辰意料之中的事,朝鲜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历来是鸡肋之地,对于以农耕为主的王朝来说,这个鬼地方并不适合耕种,而且在朝鲜北部有连绵的崇山峻岭,等于是多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往往得到了这个半岛,最终需要的成本往往是入不敷出,因此自明以来,最多不过勒令朝鲜上贡称臣而已,对这种蛮荒之地,并没有格外的兴趣。吴辰既然把朝鲜李氏推翻了也就推翻了吧,反正这李氏开始有些不太听话了,还经常折腾,糜费朝廷的军饷去维持局面,倒不如甩手给吴辰,由他折腾。

现在日本人占据了朝鲜南部,如果由朝廷直接控制,派驻军队去驻守,早晚可能会因与日本人的摩擦而生战争,朝廷对于任何国家的挑衅是能免则免,倒不如由吴辰去和日本人周旋,占了上风朝廷跟着沾光,出了事你吴辰自个儿去扛,跟朝廷一点儿干系都没有。

吴辰要的就是慈禧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这些日子以来紧张的心情如今已缓解了,心情自然格外的好,他热情的招呼袁世凯坐下,道:“慰亭,这些日子辛苦你了,以你的才干,原本是不能埋没在广州的。”吴辰先是安慰了一番,摊摊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这件事要做的隐秘,就得让你这种干练信得过的人去办,不过此次把你召回来,我就不打算再让你回去了,说说吧,你现在打算做什么差事?”

袁世凯欠着身子,他与吴辰是以兄弟结交的,凭着世交的关系,一直以来也都以平辈称呼,可是随着吴辰地位的逐渐升高,他也就逐渐的转换了对待吴辰的态度,人是会变得,纵然他和吴辰仍有着从父辈遗留下来的友谊,但是聪明的袁世凯也同样明白,他现在只是吴辰的下属,若是再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吴辰相处,早晚有一天会出现问题,袁世凯恭谨的道:“一切由少帅安排。”

吴辰自然捕捉到了袁世凯的变化,只当作没有看见,微微一笑道:“我的构思是裁撤朝鲜的道郡,设立省县,因此许多地方都需要革新,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的,这件事我和张謇先生已经已经在书信中研讨过,想听听你的意见。”

关于行政改革的事吴辰预谋已久,只是害怕会引起反弹而只藏在心里,如今镇压了叛乱,震慑住了那些不安分的份子,此外又得到了慈禧的默认,这才活络起来。

他的打算是将整个北朝鲜五道裁撤为两个省,分别是乐浪省、带方省,带方省管辖的地区为原朝鲜北方三道,那里大多是山区,与辽东交界,境内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铁矿最多,三道的铁矿几乎占了整个亚洲的一半以上,此外,那里还蕴含着世界上最密集的铜矿资源,煤炭的资源亦十分丰富,只是缺乏适合工业生产的焦煤而已,不过就暂时来说,煤炭也足够适合数十年之内的开了。

而乐浪省则管辖原来的京畿、江原二道,这两个道位于朝鲜的中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资源不多,但江原道的土地肥沃,适合耕种,而京畿道几乎是整个朝鲜最繁华的商贸所在。

计划中,带方省主要负责的是资源的开采,而乐浪省则重点展商贸以及新兴的工业,当然,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是便于统治,其二也便于管理,吴辰要做的,只需要任命两个巡抚出来,带方省巡抚只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挖掘矿产,而乐浪省则继续吸引投资和商家入驻,各自分工,也都有明确的目标,也省了许多的麻烦。

第一百五十章:压榨也是一种进步

若是在以往,袁世凯必然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可是经过广东的历练之后,养成了内敛的性子,只默默的倾听,却没有表任何的建议。

吴辰其实他也知道,袁世凯对这种事并不感兴趣,嘴角扬笑着话锋一转:“基于南方日本人威胁,除了必要的扩充军官团和新军团之外,我打算建立一支汉城禁卫团,基层的骨干都是现成的,最大的问题是团长的人选。”吴辰颇感头痛的揉了揉太阳穴,事实上,他的事业可谓是一帆风顺,随着抢掠的资金展在展方面也步入了正轨,只是他的根基毕竟浅薄,身边得力的助手少的可怜,譬如王秋这些人,若按他们的能力和资历,恐怕一辈子也甭想成为统帅,可是偏偏吴辰是无人可挑,只能选择他们硬着头皮上去,再对他们进行锻炼,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

吴辰的言外之意已经很清楚了,纵然袁世凯沉得住气,此时也不由得动容。吴辰笑着拍着袁世凯的肩膀道:“想来想去,也只有你才能胜任,怎么样?慰亭。”

袁世凯屏息点头道:“谢少帅栽培。”

关于即将组建的汉城禁卫团,吴辰交给袁世凯还是放心的,毕竟这支队伍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这么多人眼睛看着,他不怕袁世凯怎么样,再说现在的袁世凯在朝鲜一丁点的根基都没有,恐怕那膨胀的野心也早已收敛了,他笑了笑道:“咱们是义兄弟,称谢的话就不必多说了。对了,你从仁川过来的,仁川现在怎么样?”

袁世凯颇有些忧虑的道:“我在仁川住了三天,才转道汉城的,与张先生聊过一些仁川的事,张先生倒是有些顾虑。”

吴辰淡然一笑,拉过一把椅子坐在袁世凯对面,袁世凯继续道:“现在许多工厂也建起来了,不乏一些有家资的汉商也有样学样,到处都林立着工厂,只是那些工厂里做事的伙计却实在可怜。”说到这里,袁世凯也颇有些不忿:“那些商人也太可恨了一些,往往不把伙计们当人看,每日劳作七个时辰,薪水却只够勉强填饱肚子,为了省钱,那些商人宁愿多招募童工和女人也不愿意招募成年的男人,只因为成年的男人要价会高一些,一些人已经不满了,少帅,这样下去可不成啊。”

吴辰沉默了片刻,道:“英国人强大吗?”

袁世凯不知吴辰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简直根本不需思索,袁世凯已点了点头,对于英国人的强大,袁世凯不止是从英国对大清的两次战争中得出来的,他在广东时,曾看过游弋在珠江海域的英国战舰,这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吴辰笑了笑:“那么你认为英国人的强大是怎么来的?”吴辰的脸色略显得忧虑:“人们没有任何家具,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财产,里面都没有床,有些房子里面甚至连麦秸也没有,八十岁的老头们都睡在光地板上,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脱衣服睡的,因为他们没有被子,一百年前,他们的人均寿命寿命只有三十六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袁世凯忍不住想问人均寿命是怎么回事,但是终究还是忍住了,自己也不难能猜测出名词的意思。

“为了竞争!英国工业初期,一些邻国也开始了工业生产,谁的商品最低廉,所生产的成本越低,才能够脱颖而出,我们现在也一样,你看看日本人,为了建立工厂,他们的农民将八分之八十的收入上缴国库,而往往有大批人因为自己的粮食不足而饿死,他们的工人最高的薪金只有英国人的一成,比广州的工人薪金还要少一半,就是这样,他们才有了咄咄逼人的资本,否则区区一个日本岛国,也敢向朝廷叫嚣战争?”

吴辰苦笑一声:“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既然要维持机器的运转,就必须有丰厚的利润吸引商人将资金投入到机器中去,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那些商人不如去多置办些土地做个地主老财呢,既然走上这条路,这种事是不可避免的,英国人、日本人能熬得住,难道我们汉人就熬不住?”

其实说起来吴辰倒是真有些忧虑起来,英国人和欧洲人在那个时间段生的革命可不少,而日本人在那个时期纵然是天皇的威信足以让底层的人顶礼膜拜,但是仅在1874年,日本就爆了35次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十几万农民参加。从1868~1877年间,农民起义就达到499次。事实上,这也正是日本人四处挑衅的原因,国内已经成了高压锅,若是不能通过战争的胜利来安抚民心,通过掠夺去减轻国内的压力,恐怕天皇内阁政府早就倒台了,当时某个日本外相曾说过:国内形势日益紧迫,政府若不能完成一个惊人的事业,便不能安定骚动的人心。

吴辰最担心的是工业化的同时带来的汉人人心向背,一旦压榨到了极点,那么暴动和起义恐怕会瞬间喷,真要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也只能押上自己的所有资本,寻找日本倾国一战以此来缓解内部的矛盾了。

越是这样想,吴辰便越觉得扩军的重要性,这年头不时兴临时抱佛脚,比别人落后一步就有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他沉默了片刻:“禁卫团现在还在征募新兵进行训练,不若这样吧,慈禧的懿旨是半个月之后派兵轮来接人去广西,这些日子你随我去仁川一趟,就当是走一走看一看,能舒缓一些民怨自然是好。”

袁世凯默默的点点头,其实他现在倒是有些迷糊了,吴辰所描述的那些似老鼠一样生活的英国人和现在趾高气昂、衣着光鲜,彬彬有礼的英国人差距实在太大,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一时间消化不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烂摊子

要凭空建立两个行省,以及总督衙门行政班子的难度可想而知,朝廷也一直没有委派下官员来,也不知是慈禧忘了这一茬还是压根放任不管不顾,毕竟朝鲜现在是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在日本人的冲突下炸开,以慈禧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子想必是不愿意卷入这纷争的。而对于朝廷里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来说更是不敢有任何的非议,这种事真要提出来可是要被人骂断子绝孙的。这时候的朝鲜在京城的老爷眼里一直都是蛮荒之地的概念,你去奏请调任官员过去,那些被分到朝鲜的官儿还不骂你祖宗十八代。

一般情况下,去蛮荒之地当官的基本上和流放差不多,真要让朝廷选人去朝鲜,恐怕定然会掀起一场官场大风暴,所有不管是守旧的,还是革新的,亦或是王爷党的人都当作没有看见,老佛爷不问,他们也心照不宣的不提,得罪人的勾当是没有人愿意做的。

这就等于是朝廷默认了吴辰对官员的任免权,吴辰自然也不会傻乎乎的去奏请什么的,于是令人头疼的‘官员招募’也就开始了,按照架构,巡抚衙门,总督衙门不算,还有河务、盐政、学务、税关等衙门所需要的官吏就需要过一千人以上,这还是保守的估计,统统加起来,最精简的人员也要一千五百人。

此外,那些攀附的各郡郡守吴辰自然是让他们继续当这个官的,不过也不能全然让他们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因此吴辰的构思是每个郡增设一个巡检衙门,官员全部由汉人中选任,平时并不处理民政,却有调令当地安保团,民团等军事机构的权利,主要的任务是监督地方。

官吏的选拔倒是让吴辰犯了难,虽说在朝鲜吴辰对官员的需求比白菜还多,总不能真和捡白菜一样。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