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衣杀明-第3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接近一百五十年来,再次有来自西域的葡萄酒,大量的涌入内地,立刻引来了很多消费者的争抢。葡萄酒带来的,不仅仅是美味的享受,还有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真正统治的恢复。消息传开,就连江南的很多商家,都开始对白衣军刮目相看。本来犹犹豫豫,优柔寡断的他们,基本上都下定了决心了。

本来东林党人,对于白衣军的敌视,都是很深的。他们最忌讳的,就是自身的利益被侵犯。但是,在好东西的面前,他们也无法抵制。再说,他们想要抵制也抵制不了。好东西,从来都是抢手的。就算他们不买,也有大把人买。现在的东林党,早就没有以前风光了。

随着白衣军的不断扩张,南明朝廷目前能控制的,也就只有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四个布政司了。而且,江西目前能不能保住,也很难说。就这么点地盘,这么点财政,想要挡住如日中天的白衣军,白痴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南明朝廷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到现在,无非是徐兴夏不希望动用武力,解决东南半壁而已。

第788章 袁崇焕信心不足

在南京朝廷的眼里,白衣军都是最狡猾的。他们一般都不正面出击,而是通过煽动当地人起来造反,故意将局势搞得非常的混乱。他们故意将一些淘汰下来的,又或者是从明军那里缴获来的装备,暗中送给当地人,助长他们发动骚乱的实力。

当地的官府无法控制局势了,只好向白衣军求助。于是,白衣军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大摇大摆的插手了。事实证明,只要白衣军插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这片地区,彻底的落入白衣军的掌控,和南京朝廷,再也没有丝毫的关系。这个办法,屡试不爽。

甚至,在很多时候,地方官府为了投靠白衣军,主动的争取宽大处理,干脆自己弄点小骚乱出来,然后请白衣军进驻。这等于是变相的投敌,变相的出卖朝廷。但是,朝廷面对白衣军,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就是抗议,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是小小的抗议的声音,都有可能激怒白衣军,从而给南京惹来天大的祸事。

现在的南京朝廷,正借助徐兴夏和朱以蓝的大婚,拼命的维护和白衣军的良好关系,务求不能得罪白衣军。否则,白衣军集中兵力,横扫江南,南明朝廷估计不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要彻底的垮台。到时候,某些人就真的要学陆秀夫,抱着末代皇帝跳海了。

由于南明朝廷的顾忌,白衣军更是肆无忌惮,不断的向四周蚕食。到泰昌元年的七月份,白衣军已经控制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半个西南地区,白衣军都是使用这样的方法拿下来的。作为背后主使的白衣军,几乎没有浪费一枪一弹,就将大量的地区纳入康中。

没办法,白衣军的政策,的确是太具有鼓动性了。明朝末年,贫富分化的情况,已经十分的严重。全国九成以上的财富,集中不在不足一成的人手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乃是普遍的现象。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日子过得是非常艰难的。

这一点,从当初威镇堡徐家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当初的徐家,就是明王朝底层百姓的普遍写照。否则,徐兴夏的横空出世,也不会吸引到这么多的穷苦人了。最初的白衣军,几乎全部都是由饿的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穷苦人组成的。

白衣军的成功,先进的武器装备,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成功的挑起了一整个阶层的怒火,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须知道,这个阶层的人数,可是占据了全国人数的九成以上啊。

在一些遭受了灾荒的地区,当地官府救灾不力,灾民们更是卖儿卖女,易子相食。他们是真正的除了一条烂命,一无所有。可想而知,白衣军的到来,会给当地的穷苦百姓,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已经没有选择的他们,不拿起武器,跟着白衣军干就怪了。

以前,在朝廷的威压之下,那些老百姓不敢起来武力反抗,生怕会被冠上造反的罪名,抄家灭族,只能是忍气吞声,一再退让。现在,有白衣军的撑腰,他们想干什么都行。抄家灭族的罪名,逐渐的转移了主体,转移到了当地官府的身上。

事实上,随着白衣军的插手,当地的官府,也的确不敢对底层的百姓进行欺负打压了。他们生怕白衣军来了以后,会被反攻倒算。话说,白衣军方面,对反攻倒算这四个字,的确是体会的太深刻了。这完全是很有可能的。之前,就有些典型的例子。

某些冥顽不灵的地方官府,对闹事的百姓进行了镇压,着实是杀了一些人,用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当时,杀人的官府大员,的确是过了一把杀人瘾。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血淋淋的屠刀,忽然改变了方向,落到了他们头上。

白衣军来了以后,将这些杀人凶手都全部抓了起来。白衣军也不直接杀人,只是将他们都交给新成立的自治委员会处理。而那些自治委员会的成员,就是那些闹事的百姓。他们都说有亲人死在那些官府大员的手里的。可想而知,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过这样的教训,地方官府是说什么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不要说地方官府,就是南京朝廷,也不敢说什么,更不敢做什么。面对白衣军的步步紧逼,他们只有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什么都没有看到。他们不能和白衣军翻脸。如果和白衣军翻脸,徐兴夏一道命令下来,白衣军就会直接向南京进军。

到那个时候,如果南京朝廷不想学陆秀夫那样,抱着小皇帝跳海的话,就只有投降了。一旦投降,他们就连最后的一点点作威作福的机会都没有了。因此,叶向高和赵南星,都严格约束自己的手下,万万不可去触怒白衣军,以免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其实,很多地方官府,根本就没有抗拒白衣军到来的念头。因为,本地区内的一些商家,对于白衣军的到来,也是持欢迎的态度的。他们巴不得白衣军快点到来,快点推行白衣军的各项政策呢。有他们在背后为白衣军煽风点火,白衣军的阻力,就更加的小了。

对于绝大部分的商家来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能够为他们谋取利益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什么的,在利益的面前,都不堪一击。朝廷可以帮助他们谋取利益,他们就拥护朝廷。如果白衣军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完全不介意让白衣军取代南京朝廷啊!造反是什么罪名?这有什么关系?

一句话说到底,就是谁做皇帝都不重要,谁来主宰天下都不重要,只要能给我带来好处就行了。现在的情况,刚好是朝廷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商家的利益诉求,只有白衣军才能满足,他们当然要主动的投靠白衣军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其他人的情绪如何?”赵南星意味深长的问道。

“都不是很好。”叶向高的语调,有些苦涩,又有些失落。

赵南星提到的其他人,乃是指南明朝廷的其他高层。别看南明朝廷奄奄一息,苟延残喘,随时都有可能灭亡。其实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原来朝廷设置的各种机构,一个不少。所有位置的官员,也是一个不少。有的职位,还有好几个官员是重叠的。光是发放官员需要的俸禄,就足够泰昌皇帝白头发了。

能混到高层的,没有一个是笨蛋。叶向高和赵南星很精明,一直都在谋划自己的后路,根本无心政事。其他的高层,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基本上都是拿着朝廷的俸禄,在日夜的琢磨以后的日子,到底要怎么过。这一点,甚至连泰昌皇帝都清楚。现在的南明朝廷,不过是一个路边的茶棚,最终还是要被风吹雨打湮灭的。

也难怪南明朝廷的其他高层,都有这样的骑驴找马的心理。实在是南明朝廷真的是没有希望了。他们是不能不改变,不得不改变。现在的南明朝廷,要人没有人,要钱没有钱,要粮没有粮,要军队更是没有军队,可谓是要什么就没有什么。如果还不改变自己的话,他们就只有等着白衣军的屠刀降落下来了。

一方面,现在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暴力对抗白衣军。

白衣军的战斗力,已经是有目共睹的,想要在军事上打败白衣军,根本就没有可能。最开始的时候,南明朝廷还一度想要招募大量的明军战兵,在军力上对抗白衣军。在南明朝廷刚刚成立的时候,朝廷曾经发出勤王诏书,希望各地组建军队,前往南京城勤王。当时,南明朝廷,的确是聚集到了五万以上的军队。

当时南京朝廷感觉,原来的明军战斗力不行,都是因为人的问题。没有出色的将领指挥,明军的战斗力才会这么差。他们决心提拔袁崇焕为军队统帅。他们琢磨着,现在人的问题解决了,明军的战斗力,应该会上升的。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样做,不过是加速自己的灭亡而已。而袁崇焕,对自己也是严重的信心不足。

袁崇焕是真的没有信心。不是说白衣军的战斗力太强,而是明军自身的战斗力太弱。勤王诏书的好处,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到大量的部队。在总兵力的数量上,有一个比较好看的数字。可是,勤王诏书的致命弊端也在这里。人是不少,却是乌合之众,各有各的山头,谁也不肯服从袁崇焕的指挥。

那些勤王的军队,来自江南各地,成分非常的复杂。其中,有忠诚度较高的白杆兵。白杆兵的统帅,就是赫赫有名的女将秦良玉。秦良玉对于朝廷,向来是忠心耿耿的。这一点,不需要任何的怀疑。单看她愿意放弃自己在播州的家族安危,主动率军到来金陵,就知道她对朝廷的不离不弃了。换了其他人,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第789章 白衣军发行报纸了

然而,除了秦良玉的白杆兵,其他的勤王军队,就很水了。他们的忠诚度,连朝廷自己都不相信。那些勤王军队,说白了,其实就是某个地方大员的武装家丁而已。所谓的勤王,其实就是他们的主子,派遣他们到来南京城打探消息,给他们的主子望风的。

这些武装家丁,拿的是自己主子的俸禄,自然是只听自己主子的命令。袁崇焕想要指挥他们,根本不可能。一不小心,双方还有可能擦出血的火花。南明朝廷可不敢让这些心怀叵测的家伙,长时间的逗留在金陵的附近,万一惹出什么事端,麻烦就大了。于是,叶向高就找了一个借口,将他们都打发回去原籍了。

没有了这些勤王的军队,金陵城周围的明军,顿时数量剧减。目前,金陵城的周围,只部署有不足三万的明军。其中,有五千就是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兵。除了这五千的白杆兵比较有战斗力,经历过一些战斗之外,其他的二万五千明军,都没有什么战斗力。

因为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南明军队除了保持金陵城周围的治安之外,别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指望他们来对抗白衣军,那纯粹就是找死啊。就算三万明军全部出动,也打不过白衣军一个大队的。到时候,白衣军一个反扑,倒是可以轻易的将金陵城拿下来。

就是秦良玉和袁崇焕中间,其实也是有很深的矛盾的。这时候的秦良玉,乃是世袭的土司,还挂有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头衔,在声望上,要比袁崇焕高得多。她麾下的白杆兵,也是南明军队中战斗力最出色的部分。按理说,她应该得到更多的权力才是。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秦良玉的头衔,都是武将的官职,是不值钱的。哪怕是正一品的左都督,都是摆设。而袁崇焕却是文官。朝廷向来都是以文官制衡武将。因此,袁崇焕的地位,在秦良玉之上。这样一来,秦良玉的内心,当然是不舒服的。

秦良玉的内心,既然不舒服,麾下的白杆兵,自然内心也不舒服。这些白杆兵,都是来自播州地区,很抱团的。他们的排外情绪,也是相当浓烈的。他们和别的勤王军队一样,只认自己的主子。换言之,就是除了秦良玉,谁也指挥不了。

这样一来,南明朝廷就更加的憋屈了。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居然也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还能做什么?幸好秦良玉是绝对不会造反谋逆的,否则,南明朝廷上下,会更加的睡不着。哪怕是以叶向高的精明,也无法解决这个憋屈。

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当然不可能和白衣军叫板。这就是南明朝廷一直不敢对白衣军强硬的原因。他们最怕的,就是惹来白衣军的军事攻击。这可是真正的灭顶之灾啊。就算是再白痴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危险性。脑袋没有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另外一方面,南明朝廷的人,也的确羡慕白衣军获得的利益。

或许,他们无法直接从白衣军那里获得利益。白衣军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但是,通过商业贸易,间接的从白衣军手里获得利益,却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们对于自己在商业贸易方面的操作,还是有经验的。而且,白衣军也没有完全堵死他们的道路。白衣军的政策,已经明确了,就两个条件:诚实经营,依法纳税。

他们已经看到,许许多多原来实力不怎么样的商家,在搭上白衣军这条线以后,都鱼跃龙门,实现了大逆转,今时不同往日了。好像广东商人李宏信,原本不过是岭南地区一个毫不起眼的商家,实力比他强大的商家,至少有十家以上。但是,借着白衣军的势,李宏信的实力连续翻番,已经成为了岭南最大的商家。

原本那些实力比李宏信强大的商家,因为和白衣军建立关系稍微晚了一步,结果,很多先机都丧失了。最终,他们只能是无奈的看着李宏信一步一个脚印的,稳稳的将他们都踩在了脚下。有李宏信的典型例子在前面,想要效仿他的商家,真不知道有多少。

有传言,如果白衣军进入南洋的话,李宏信也会积极的跟随。他是彻底的品尝到跟随白衣军前进的念头了。为此,他还专门在白衣军的指导下,成立一支特殊的护卫队,据说人数有五百人之多,清一色的装备白衣军的大威力火枪。甚至,有人传言,这支护卫队,根本就是白衣军的某个部队假扮的,战斗力十分强大。

外界传言,李宏信的这支护卫队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保护李宏信在南洋地区的商业利益,不受侵犯。这个不受侵犯,不仅仅包括不受明国人的侵犯,还包括其他所有人,包括西洋列强在内。有消息说,徐兴夏已经允诺,如果李宏信受到侵犯,白衣军肯定会插手的。无论对方是谁,白衣军都会毫不犹豫的插手。

有白衣军罩着,李宏信自然是无所畏惧,肆无忌惮了。他的船队,已经在南洋地区,开辟了多个港口,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做生意。原来一艘商船都没有,需要租用别人商船运输货物的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了二十艘以上的大型商船。这支庞大的船队,一次就能够运输超过五千吨的物资,数量十分惊人。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海上贸易的利润,真的是太丰厚了。一船的货物出去,半船的银子回来,真的不是在吹牛皮。好像玻璃、上等瓷器、生丝等货物,的确是可以做到的。特别是玻璃,已经成为白衣军的拳头产品,利润十分的惊人。

李宏信的商船队每次往返南洋,都赚得是盆满钵满的。白花花的银子,据说连大型仓库都要装不下去了。由于商船队的巨大的影响力,李宏信的名字,也很快就在偌大的南洋地区传开了。一些西洋列强也开始注意到了李宏信的存在,纷纷和他拉拢关系。

谁都知道,南洋是一块很大的蛋糕。这块蛋糕的庞大,是现在的明国人,暂时还无法全部消化的。南洋本身的海上贸易,就是非常繁密的,估计有几百个商家或者是商团参与。换言之,就是一个李宏信,是根本无法吞下全部的蛋糕的,其他人还有大把的机会。只要你能够参与其中,一定可以获得丰厚到难以想象的利润。

但是,南洋的这块蛋糕,诱人是诱人了,却是不太好下手。南洋有很多地方都掌握在西洋人的手里,他们的武力还是很强大的。他们有庞大的舰队,有数量众多的火枪手。目前的明国,除了白衣军,根本就没有人可以对付他们。因此,插手南洋地区的唯一希望,就是白衣军。只有得到白衣军的允许,才能品尝蛋糕的美味。

如果白衣军可以将整个南洋地区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那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么一个大蛋糕,全部落在白衣军的手里,肯定是需要有人来分享的。南明朝廷的那些官僚,就想分享这个大蛋糕。他们真的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如果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下一次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两位大人,最新一期的报纸来了。”忽然间,有人蹑手蹑脚的进来,将两份报纸恭恭敬敬的,轻轻的放在赵南星和叶向高的面前,又转身悄悄的离开了。

叶向高和赵南星就低头翻阅报纸。

报纸,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新鲜新奇的事物。

除了作为穿越者的徐兴夏,估计没有别人懂得如何发行报纸了。

其实,以当时的造纸技术,还有活字印刷技术,要发行一些简单的报纸,其实是没有任何难度的。当时有一些塘报、邪抄之类的,就和后世的报纸,有一些相近,只是能接触到的人群很小。塘报、邪抄之类的,在当时,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接触到。普通百姓听到的,都是不知道辗转了多少手的小道消息了。

徐兴夏要做的,其实就是让普通的百姓,能够接触到第一手的,最原始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资料。而发行报纸,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最快捷,成本也最低的办法。报纸传达的信息量大,保存的时间长,可以让人慢慢的研究咀嚼。

当然,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技术,大批量发行报纸的成本还是有点高,想要依靠发行报纸获利,自负盈亏,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这方面,徐兴夏也没有好办法解决。那个时候,还没有广告的概念呢。因此,白衣军的报纸,都是贴钱发行的。

白衣军的报纸,是面向所有人发行的。公开的售价,是一个铜币一份。在当时,一个铜币能买一个馒头,一般的人家,估计是不舍得出钱购买报纸的。不过,对于一般的人家而言,偶尔买一份报纸看看,又或者是三五个家庭,轮流买报纸看看。又或者是某个地方的人,集资买报纸,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从泰昌元年正月初一开始,白衣军正式向全国发行报纸。报纸的名字,就叫做《白衣军要闻》。报纸的名称,乃是朱以蓝题写的。她的毛笔书法,是很有造诣的。报纸的发行地,不是在宁夏城,而是在西安府。西安府的位置得天独厚,从这里发出的报纸,可以较快的到达全国各地,较好的保持信息的新鲜性。

最开始的时候,《白衣军要闻》是每十天发行一份。后来,改成每五天发行一份。后来,改成每三天一份。报纸的页数,也从原来的仅仅一页,逐渐的增加。现在,每份报纸采用的都是后世的A3纸大小,正反面印刷,总共是五张A3纸。如果遇到有比较多的信息量,还会临时增加纸张的数量。最多的时候,曾经有八张。

报纸的内容,主要是白衣军的各种动态,包括军事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科技上的。反正,只要是涉及到白衣军的,都有可能被登上报纸。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宣传。有时候,也会有徐兴夏亲自写的一些文章。他的文章内容,很多时候,都是阐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开拓民众的眼界之类的。

白衣军发行的报纸,乃是各地民众了解白衣军最新动态的最好消息。因为有了白衣军的报纸,普通的老百姓,终于是有希望直接的接触到最上层的第一手消息了。他们再也不需要依靠通过小道消息来判断天下大事了。别人想要蒙骗他们,自然也不可能了。

一些能够独立看懂报纸的人,都成了大家敬仰的对象。毕竟,只有他们,才能看得懂报纸啊!而这些人也往往成了茶馆、酒肆等地方的免费吃喝对象。有他们来解释白衣军的报纸,民众们的消费热情也高,各位老板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当做没看到了。

自从报纸发行以后,送小孩上学的人,顿时多了起来。原因很简单,面前放着一份报纸,上面就有徐兴夏亲笔书写的文章,可是,你却看不懂,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你说,这是多么郁闷的心情?自己看不懂,下一代可千万不能也看不懂了。

普通的百姓除了关心白衣军的军事行动之外,最关心的,大概就是有关的科学技术了,还有就是徐兴夏亲笔书写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文章。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居然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的。

事实上,每份白衣军要闻,最受欢迎的,就是军事和科技两大板块。前者,是普通大众喜欢。后者,则是某些有眼光的人喜欢。在同一份报纸上,能够做到雅俗共赏,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徐兴夏也觉得意外,估计是瞎猫撞到死老鼠了。

第790章 努尔哈赤!无条件投降!

原来的明王朝,在拓展疆土方面,老实说,做的不咋的。普通的百姓,都知道朝廷在对外的军事上,基本上是败多胜少。特别是辽东的女直兴起以后,更是如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如此的羸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受人欺负。

然而,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根本不可能干涉朝廷的政事。他们没有这样的资格,也没有这样的实力。因此,他们只能是将不满都压制在心底。白衣军的到来,刚好弥补了这个缺陷。通过白衣军的白纸,普通百姓了解到很多新的情况,发现白衣军正在不断的向外扩张,他们的自豪感,也就慢慢的被激发出来了。

现在的西安府等地,聚集了不少来自中原的百姓。他们是来讨生活的,也是来参军的。其中,前来参军的人员数量是最多的。白衣军的强大战斗力,良好的待遇,光辉的形象,的确是吸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别的不说,有机会到远方去走走,也是好事啊。

“呵呵,白衣军下一步,只怕是要对叶尔羌动手了吧?看阿布杜拉提甫的架势,应该是要臣服了。只可惜,没有抓到罗莎琳德和玛莎蒂妮,有些遗憾啊!”叶向高不动声色的说道。

“只怕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叶尔羌吧。”赵南星漠然的说道。

“嘿,你还真别说,我们这些老头子,还真是不知道这个徐兴夏,胃口到底有多大?他的军队,到底会停留在什么界线?又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界线?当年的成吉思汗,一路向西,几乎打垮了整个西方。只可惜,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不得不撤退回来。以徐兴夏的年龄,只怕会做的比成吉思汗更好吧。”叶向高饶有兴趣的说道。

赵南星皱眉说道:“我看未必。西域那些地方,可是不好搞的啊!越是向西,越是不好搞。白衣军的根基,本来就是在宁夏镇一带。如果他要向西域进军,只怕在后勤供应上,力有不逮啊!”

叶向高意味深长的说道:“白衣军拼命的为铁路建设造势,吸引大量的商家投资兴建铁路,只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以火车的运输能力,只要将铁路通到西域,后勤完全不成问题啊!”

赵南星还是摇摇头,隐晦的说道:“想要开通西安府到西域各地的火车,只怕没有十几年的时间,做不到吧?”

叶向高含笑说道:“这个估计只有徐兴夏自己才清楚了。”

现在的他们,心态改变了很多,说起徐兴夏的话题,也就没有那么顾忌了。他们对徐兴夏的太俗,也没有那么抵触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已经不得不承认,这个叫做徐兴夏的年轻人,现在已经爬到了他们的头顶上,决定着他们的命运了。

“徐兴夏……”

两人随即默默的看报。

最新一期的《白衣军要闻》,主要刊登的内容,都是白衣军在西域地区的战事情况。最近的焦点新闻,当然是吐鲁番地区的战斗了。白衣军在西域地区的行动,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天朝上国的观念,还是很厚重的。大家都喜欢看到自己欺负别人的新闻,谁也不喜欢被别人欺负不是?

徐兴夏鼓捣出来的这份报纸,正是迎合了普罗大众对于尊崇地位的渴望。就算是对政事不怎么关心的人,也可以花费一个铜板的价钱,给自己带来很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消息。只要不是白衣军的敌人,看了白衣军的报纸以后,心情一定会好起来的。

作为穿越者的徐兴夏,对于后世的报纸宣传,是最明白不过了。报纸的读者定位,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所谓的《白衣军要闻》,其实就是一份通俗易懂的报纸,是给老百姓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它的作用,就是向最普通的百姓,传递最普通的信息。如果可以让老百姓的士气,出现一点点的变化,那都是意外的收获了。

普通的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信息?当然是令人高兴,令人愉悦的好消息了。只要是人,都只想听到好消息,不想听到坏消息。你要整天弄些战败啦,割地赔款啦,全军覆没之类的消息上去,鬼才愿意出钱购买你的报纸。拿来擦屁股还差不多。

至于那些非普通百姓的高层,自然有另外的渠道,可以从白衣军这里,获得更加准确,更加隐秘的消息。好像叶向高和赵南星这样,其实并不需要依靠《白衣军要闻》来搜集白衣军的信息。他们有专门的情报渠道。但是,两人的确喜欢看到报纸上的好消息。哪怕是白衣军的好消息,也会让他们的心情,感觉好一点。

“他们将吐鲁番地区描述的真是诱人啊!葡萄,葡萄酒,哈密瓜,坎儿井,看起来的确是很有诱惑力的。对当地的炎热,干旱,风沙,却是只字不提。只怕不知道有多少人,又要被引入磬中了。这个徐兴夏,果然狡猾。”赵南星忽然意味深长的自言自语。

叶向高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没有说话。对于徐兴夏的狡猾,他其实没有太大的意见。他甚至觉得,徐兴夏这一手,如果操作得好,倒是可以极大的降低人员迁徙的成本。不管你来了西域地区以后,对当地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先将你忽悠过来再说。

至于你被忽悠过来以后,发现情况不对,也已经来不及后悔了。要么,你重新回去原籍。要么,是就地安家。如果是前者,来回的舟车劳顿不说,还得花费大笔的费用,最后一无所得。老实说,这个结果,其实是挺悲惨的。好事没轮到,反而上当受骗了。如果是后者的话,就刚好达到白衣军的龌龊目的了。

须知道,要将中原地区的百姓,吸引到边疆地区,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就算是以前有军户制度的时候,使用军令强行勒令军户迁徙,也经常会出现大问题的。特别是在费用上,很是要命。你强行的将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