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盗帅-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扁鹊神篇》是千年前的东西,虽说神篇中确确实实有许多让人学习的东西,但毕竟是古老之物,医学在进步,毒药之学也是一样。《扁鹊神篇》成书的时候苗疆还是一片荒芜,并没有关于苗疆毒物的记载。
张氏放弃的放下了书,将它原封藏好,叹了口气,摇头离开了。
杜荷在张氏走后,潜入了屋子,从化妆盒中取出了《扁鹊神篇》。
《扁鹊神篇》是竹简,为了便于藏起来,穿竹简竹片的旧短绳已经除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长软的丝线,能够使得书简竹片如筷子一般,一块一块,整齐的平放在化妆盒的夹层里。
杜荷担心张氏去而复返,静心披览了几章,果真在中间部分发现了关于“血戎果”的记载,仔细看下去,神色顿时觉得莫名其妙。
“血戎果”乃是生于泰山之巅的奇异果子,量少稀奇。水土感极强,非泰山之顶不可存活,因殷红似血而得名。新鲜红果大热,可治肝气疾,镇静降压,活通血脉,大补元气,有延年益寿之效,但切记体热之人不可食用,尤以肺气疾患者为重,用之有生命之危。“血戎果”如常药晒干之后,药性意外大变,改为大凉,不知缘由。可驱热病,能治肝肾阴虚,清肺止嗽,降火生津,治肺气疾,解烦躁不安,痰火壅盛,但体寒之人,切记不可食用,尤以肝气疾为重,用之有生命之危。
若是以往,杜荷会让这一段话搅和的晕天晕地,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以然。
但现在杜荷在这半月个之内,为了“血戎果”认真读了百本医书,这些医书都化成知识,进入他的脑中。
杜荷知道中药分为多种类型,有寒热温凉四气,即四性,是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药性相生相克,又相互对立。其中又以大热、大寒为极端,便如五行中的水火,势不相容。因而热病服食寒药,而寒病服食热药,若反之,将会令病症重上加重。
而气疾也分好几种,最常见的是肺、肝、脾引发的疾病,都统称为气疾,但实际上三种气疾是完全不同的。《周礼疾医》上就有所记载: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性质不同,医治的方式也是不同。
杜荷皱了皱眉,造书上说的李泰求购的晒干的“血戎果”岂不是等于在医治长孙皇后的气疾病?
身为人子,为母求药,无可厚非,但这种事情同必如此偷偷摸摸,又何必那么神秘?
杜荷现在越来越糊涂了,无意间他想起不仅长孙皇后、长乐公主有气疾,李世民也有气疾,长孙皇后、长乐是遗传性肺气疾,也就是哮喘。李世民也患有气疾,但却是肝气疾,也称风疾。
肺气热、肝气凉。
如果《扁鸠神篇》上记载属实,那么李世民应该服用新鲜的“血戎果”长孙皇后则服用晒干的干“血戎果”这样说来。这干“血戎果”对于长孙皇后无碍,但对于李世民的气娄却是致命的……
岂难道……
杜荷神色剧变,心中已经明白了,崔中平对付的根本不是长孙皇后,而是借助李泰的手,对付李世民这个皇帝。
这才是崔中平真正的用意。
世家最大的敌人并非长孙皇后,而是一心想要为大唐除去潜在忧患的李世民,只要有李世民在的一日,就算李泰在他们的支持下,荣登太子宝座,也保护不了他们。
李世民正当壮年,只要无病无灾,离他退位,还有老长一段时间,随着唐朝各项制度的推广,门阀世家的地位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崔中平根本就没有将希望寄托在遥远的李泰即位,但只要李世民一死,他们就安全了。
于是,老谋深算的崔中平用了利用李泰的心思,李泰想长孙皇后死,崔中平便利用这个机会诓骗李泰,说“血戎果”能够帮他这个忙,而且因为“血戎果”无毒,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李泰为了皇位,自然心动,双方一拍即合。
不过,杜荷还没有想明白,李泰害的是长孙皇后,那跟李世民又有什么名关舢他设身处地的李虑,如果他是崔中平,那应该如何布这个局?
想到了,杜荷想通了。
长孙皇后作为国母,想要害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李泰可以,他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亲儿子准备的食物,做母亲的,怎么可能怀疑?同样,当父亲的也是一样。
不过长孙皇后一死,有心人就会查到李泰身上,李泰想逃也逃不了。然而只要李泰光明正大的说买来了一些果子,同时献给李世民、长孙皇后食用。
那一切就不是问题了,李世民、长孙皇后吃了,李泰在那个时候,也吃一些,就算长孙皇后身亡,也没有人会怀疑到李泰的果子上。因为果子不只是李世民吃了,连李泰自己也吃了,事实证明果子无毒。更何况果子并非毒药,而是诱发旧患的药物,一时半刻是不可能发病的。
崔中平只要用这种方式就能够让李泰喂李世民吃下这对他致命的“血戎果”如果计策成功,因为李泰、长孙皇后的无恙,同样没人怀疑“血戎果”的异常,就算李泰察觉出什么,他也不敢说了,毕竟弑父的是他……
到那时,大唐无主,风头浪尖上的李承乾无疑成为最大的嫌疑人……
李泰到最后能否成为皇帝已经不重要了,雄才伟略的李世民只有一个,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压制住他们世族门阙的。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27章 证据确凿
杜荷并没有直接盗走《扁鹊神篇》,也没有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动手,而是停了三天。因为事情过于严重,如果在朝廷还没有发难之前,王家人发现《扁鹊神篇》被盗,及时与崔家人做好了应对准备,将会发生不可预计的后果,危险系数太大。
必须想个法子,既可以盗走《扁鹊神篇》,又能够让王家人安心。
王阶已经恢复,王家的喜宴依旧举行。
等一切风平浪静之后,杜荷再次潜入王家等候。
这天夜里,张氏对着镜子卸妆,就在她站起的时候,杜荷在暗处用一块小泥球,射在了张氏的膝盖麻经,让她整个人不受控制,扑倒在了化妆台上。将化妆台上的东西都打翻在了地上,包括一盏油灯。
“啪”的一声,油灯碎裂,灯中的油火四溅,嘭的一下,烧了起来。
窗外的杜荷趁着张氏摔倒,无暇他顾的时候,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棉球,棉球上吸满了火油,将棉球丢在了床脚蚊帐处。
棉球一下子就化为了灰烬,但火油与那微微的火力却足以点起易燃的蚊帐。
大火轰然而起,很快就蔓延了整个床铺。
张氏一个妇道人家,何曾见过这种场面,吓得大呼大叫,跑出了房间。
杜荷等得便是这个时候,以最快的速度,飞窗而入,取出《扁鹊神篇》,接着又将一本与《扁鹊神篇》相似的书简藏入化妆盒,接着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瓷瓶,将瓷瓶中的液体倒在了化妆盒上。
小瓷瓶里装的是无味易燃的素油,而那本代替《扁鹊神篇》的书简也是在素油中浸泡了三天,遇火即燃。在这双重保护下,只要些许时间化妆盒与盒中的书简就能够化成灰烬。
杜荷做好这一切,没有任何迟疑,将瓷瓶里剩余的素油涂抹在屋内易燃的地方,点上了星星之火。
杜荷观察过这间屋子,知道屋子附近并无水源,只要火势一起,想要熄灭,难如登天。趁着人还未来之前,他从窗外离开了房间,藏身在着火屋舍附近的大榕树上。
为防万一,杜荷还是决定亲眼瞧瞧王固的反应在下结论。
在张氏的呼喝下,三名家丁匆匆赶来,他们手中拿着扫帚,也无多大的焦急。他们听张氏说打翻了油灯,引起了大火,并没有多少重视,还以为是妇道人家惊慌失措,夸大了灾情,来到现场才真正的慌张起来。
因为杜荷的暗做手脚,短短的时间里,整个屋子几乎都要燃烧起来了,火势越烧越旺。
冬季未过,寒风呼啸,火借风势,甚至有蔓延的迹象。
家丁终于意识到事态严重,他们有的大声呼救,有的拿着扫帚,不断的打着蔓延出来的火苗,希望能够阻止火势蔓延。
等到救火队真正到来的时候,卧房里已经让大火裹住,人是无法入内了。
闻讯而来的王固看着已经着火的房屋,将张氏拉倒了一旁,细声询问。
杜荷看着他们,但因距离太远,听不清说些什么,但却能看出王固有些怀疑,但张氏却一直摇头。
王固确实起了疑心,现在面对李世民的打压,门阀世家大多都选择以退为进,求稳为上。可是这几天,王家连续出事,实在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有人刻意针对,或者发现了什么?
不过都没有结果,前些天王阶中毒,群医无策,但当天晚上王阶却神清气爽,不药而愈,好像比以前更加有精神了。最后只能得出一个吃坏了东西闹肚子,这么一个结论。
没过几天,又起了火。详细查问下来,火确确实实是张氏的意外,并非是他人纵的。
王固也只能将这一切归于巧合了,打算选个良辰吉日,去道观烧香问道,去去府上的戾气。
王府人多,火在众人齐心协力下扑灭了。
不过因为救援的不及时,最先燃起的卧室已经塌方了一半,没法子住人了。
王固心系《扁鹊神篇》,让人即刻清理现场。
倒塌的瓦砾碎片,屋梁断壁,尽皆出去。
王固在漆黑的现场找到了那个装有《扁鹊神篇》的化妆盒,此时此刻也只能依稀分辨是化妆盒的影子了,因为屋子倒塌,烧黑的化妆盒被压成了三段,露出了里面藏的书简,书简在烈火中化为了竹炭,更甚至化为竹炭灰,字迹什么的早已分辨不清。
王固呆了半晌,长叹了口气道:“烧了,也好,天意如此,不可强求……”
早在当初,崔中平就让他将《扁鹊神篇》烧了,以防泄密。只是王固舍不得,对于一个爱书爱医之人,让他烧过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他实在是不忍,纠结再三,选择了深藏。
如今因为意外,《扁鹊神篇》化成了灰烬,王固也只能将这一切归为命运。
藏身上树上的杜荷,看到这一幕也放心了,没有《扁鹊神篇》的阻碍,只要告发一切,朝廷便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崔王两家连根拔起。
当天夜里,杜荷离开了王府,回到了客栈。翌日一早,便动身,返回长安。
经过七日急行,杜荷走直道,直抵长安。他先过府与家中的长乐、李雪雁聊了会儿,又逗了逗小宝儿,小百合,直到天色暗下,估摸着杜如晦就快到家了,这才前往蔡国公府。
母亲章氏见到杜荷回来,一阵抱怨,说他太不顾家,出征一两年,回来还没有半月又离家了。
杜荷笑着虚心接受,心中也很是惭愧。他总想着能够空下来,好好的陪陪家人,但实际上忙完了这事,另一事紧接而来。每每想着空闲。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28章 大事底定
俗话说得好,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杜如晦不是老将,但比老将更牛。
作为一国之相,他拥有的手段,人脉都是杜荷远远比不上的。
所以杜如晦说此事交给他处理的时候,杜荷并没有异议,他相信杜如晦能够比他跟完美的处理好这件事情。
事实亦是如此。
具体详情杜荷是不知道了,他只是知道杜如晦在当天夜里就入宫觐见,跟李世民商议了什么一切都是谜。
接下来更是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不过杜荷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丝丝异样,李泰病了,在皇宫里休养,这是休养,还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暴风雨之前的平静,并没有维持多少时间。
只是半个月,凶神恶煞的强兵冲进了崔、王两人,将崔、王两家的主要成员,支助一并缉拿。
此事在士林中立刻掀起了一阵风暴,作为天下士林榜样的两大世家,同时被抓入狱。天下士子迷茫之际,又带着不解。
很快朝廷公布了崔、王两家密谋弑君的公文,并且决定公开审理此案。
如果没有这份公文,经过有心人的挑唆,天下士子必然会为之暴动。他们没有翻江倒海之力,但却握有一杆铁笔,可以写出对朝廷的不满,写出朝廷意图无证无据灭世家的用心,造成一股文化风暴。
但如此这公文一出,情况立刻不同了。
忠孝节义,忠君爱国,这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除了那些正统的五姓世家的人,将世家看的比国家更重要,寻常士人还是更加重视国家的。更何况密谋弑君,这是株连九族的死罪,这个时候帮世家说话,岂不是表示自己也掺和其中?
还没有人这么愚蠢,无端端的将这种大罪自扛在身。
一时间天下士人同时哑火,静静的等候着公开审判的那一日。
公审崔中平、王固的那一天,杜荷也亲临现场,看着已经聚在一起,等候开审的士人,心中颇为惊讶,想不到崔王两家,涉及弑君,依然能够牵动士子之心,足见门阀世家,在这些士人心中有着何等地位。
公审开始,大理寺的官员不断的取证审讯,在如山铁证之下,根本就没有崔中平、王固辩驳的余地,供认不讳的承担了一切罪行。
天下士人失望了,杜荷心中却对自己的父亲生出了无限的敬仰。
那一些证明崔中平、王固的如山铁证大多都是半真半假的,并非是他费尽心思,弄来的密信与《扁鹊神篇》,而是一封伪造的密信和一个莫名其妙的证人,他们的证词证明了一切。
很显然这是一出暗箱操作的戏码,专门演给天下士人看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目的已经很明显了。为了保全皇室的颜面,掩盖李泰意图弑母的丑闻,更为了保住李泰的一条小命。
如果依照杜荷的证据来,主谋将会是李泰,是他为了自己的皇位动了弑母的心思,才会让崔中平、王固所利用。但如今这个处理方式却将一切都推卸到了崔中平、王固的身上,李泰是被蒙在鼓里的棋子。活罪难逃,但死罪可免……
大理寺根据事实情况,下达了判决书。
崔中平、王固处死,籍没崔、王两家,两家直系家属尽数发配岭南。
对于弑君罪,这种判决看似是轻的,但实际不然。
李世民与其他的皇帝在杀伐上有着明显的分歧,并非说他杀伐不果断,而是若非真正威胁到他的存在,他不会无度的痛下杀手。就比如贞观元年时,义安王李孝常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统军元弘善的造反罪。
那时候李世民刚刚即位,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便来了一记当头棒喝,打算借助禁军反叛。一般来说,起兵造反罪大于天,灭九族不足为怪。换做是汉武帝、明太祖之类的人物,早就将这些图谋造反的人诛灭的干干净净了。
李世民却没有这么做,只是处置了元凶,采取了祸不及家人的方式。
因此在贞观一朝,几乎没有诛族的事情发生。(二代没有查到,应该没有,但就怕那百分之一的概率)
崔中平、王固密谋弑君,罪该万死,但李世民没有动刀狠杀的意思。处置了元凶,抄了崔、王的家,将直系崔家人送往岭南劳役,将两大世家打落谷底。
如果一开始就由杜荷来处理此事,杜荷的手段将会很直接,用最直接的方法将崔王两家击溃。但毫无疑问,杜如晦的手段更胜一筹,他不但保住了皇室的颜面,还根据李世民的心里,保住了李泰的一命,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李世民留了一个“仁君”的美名,加重了他在士人心中的地位,可谓一石多鸟。
这种婉转而有效而且全面兼顾的手法,若非官场上的老油条,真使用不出来。
至于李泰也受到了因有的惩处,在崔王风波过去一月之后,李世民找了一个理由,将他贬为了庶民,与李承乾一样了。
两个争斗了多年的同胞兄弟,最后落得同一个下场,不可谓不是一种讽刺。
唐朝最著名的五姓世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崔氏、王氏以亡,卢氏因为家族族长继承人惨死,渐渐的衰落,陇西李氏早已归入陇西世家,受到了朝廷的节制,门阀世家至此也走向了没落。
李世民背上的芒刺也已除去,不过这是喜是悲,只有他心中最清楚了。
但至少在杜荷看来,李世民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精神有些不振。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因为李泰之事,身体本就不适的长孙皇后病倒了,情况异常的严重。
太医二十四小时恭候,长乐也入宫去侍奉照顾,但都不见好转。
这一日杜荷府外出现了一位鹤发童颜,颇有仙风道骨的老者。
杜荷笑着出迎,将他带往皇宫,老者正是久违的药王孙思邈。
因为长乐的病随时随地都可能复发,杜荷个人对于孙思邈这名传千古的神医有着异样的崇拜,认为如果这世上真的有人能够攻克二十一世纪都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这个人必然就是孙思邈这一代药王。他不能限制孙思邈的行动,但却处处留心他的动向。
杜荷常随长乐进宫见长孙皇后,对于她的情况也略有了解,担心她会因为李泰的事情受到影响。正好抄了王家的家,《扁鹊神篇》也藏进了弘文馆国家书库。这种古人的指挥结晶若是失传就太可惜了,杜荷有心将《扁鹊神篇》踏写一份,交给孙思邈,就算不能治好长乐,也可以增长他的医术,用来造福一方,发扬二十一世纪已经走向没落的中医学,便早早的派人去请他了。
想不到好的不灵,坏的灵,长孙皇后真的因为李泰的事,而气坏了身子。
杜荷带着孙思邈入宫。
对于孙思邈的医术,李世民也是推崇备至,直接让他加入御医的行列,一同为长孙皇后诊断医治。
看着焦虑心慌的李世民,杜荷上前劝道:“岳父大人放心吧,皇后娘娘洪福齐天,现在又有神医御医在侧,能够挺过去的。”
李世民眼中布满了血丝,因为长孙皇后的病,他已经三天没有休息好了。白天他尽心尽力的处理好国事,空余时分都陪着长孙皇后,即做了身为皇帝应尽的责任,也做了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他低叹道:“希望如此……”顿了一顿,他又道:“青莲,陪朕走走……”
“是”杜荷应了一声,跟在李世民的身后。
李世民没有说话,禀退了所有人,来到了太极宫左侧的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那里是摆放李家列祖列宗灵位的祖庙。
但凡重大事件发生,李世民都会带着文武祭祖,以求得先人庇佑。杜荷也来过好几次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李世民在此时此刻会带他来这地方。
李世民推门而入,偌大的祖庙空无一人,恭敬的上了三炷香后,他来到了角落的两个灵位前,久久无语。
杜荷站在一侧,能够看清灵位上的字样“李建成”、“李元吉”。
他们也是李家人,自然有他们的位子。
“记得小时候,朕很羡慕我大哥,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一直以他为榜样。我们的关系很好,他懂事听话,朕调皮捣蛋,常常闯祸。每当闯祸的时候,大哥总是第一个替朕扛,替朕求情。至于元吉,他跟朕的关系并不怎么好。他武艺高强,但好勇斗狠,有些残暴,性子一起,就会欺负人。爹爹宠着他,大哥也惯着他,朕担心他闯大祸,时常管他,骂他,甚至出手打他。可一旦朕出了什么事情,第一个站出来为朕出头的就是他。虽说常因此,闯下更大的祸,但他从不在乎。因为我们是兄弟啊,就是关系不好。他也叫我二哥,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是他们都死在了朕的手上,你说现在朕沦落至此,算不算是报应……”
这番话李世民也只有对着杜荷才说的出口,只因在李世民心中杜荷除了是他的臣子女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能够一起把酒言欢的酒友。
杜荷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此刻在他看中的李世民不是什么千古一帝,也不是什么大唐皇帝,而是一个软弱的男人,一个因为儿子的背叛,妻子的命悬一线,引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软弱的男人。
也是啊,就如一首歌说的,在坚强的男人也会有疲惫的时候。
李世民很强,强的离谱,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务上都创造了许多的奇迹,但他这一生经历的事情确是风雨波折,并非常人能够想象的。
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面对那么多的波折,谁能做到永远的坚强?
杜荷道:“是非对错自有后人来评,不管别人怎么看,但在小婿眼中,岳父大人是一个明君,是一个能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君王。正是因为有了岳父大人,天下百姓才能走出隋末动荡,安安稳稳的过上好日子。大舅哥、四舅哥他们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主见,都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他们的错,并非是岳父大人的过。”
“只能说权力的诱惑太大,大的让人无可抵御。”这句话杜荷说在心底,并没有说出来,他还没有愚蠢到跟一个皇帝说权力的诱惑。
如果杜荷说出来,一定会引起李世民的共鸣,他最能体会这话中的意思。
哪个人天生下来就有当皇帝的心思的?
李世民当初为李唐打江山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太子的事情。只是随着他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天下英才,都因为他的个人魅力齐聚秦王府,使得秦王府力压太子府。野心也就为之滋长了有了跟李建成一争之心。
最开始李世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能得天下最好,争不过也无所谓。可是他却万万想不到,这一步迈出根本就没有回头路。最后更是在不自觉中踏入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绝地。
李世民沉默了许久,突地问道:“你觉得稚奴怎么样?”
杜荷先是一怔,心中顿然明白,经过李泰这一事,李世民已经有心立储了,当即答道:“晋王殿下低调、俭朴,至善至孝,为人机敏,将来必成大器。”
李世民道:“以后多跟稚奴亲近亲近,大唐未来的重担还是要落在你们这年轻一辈人的身上。”
杜荷领命,随即一笑道:“岳父大人已经老了吗?小婿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啊,像岳父大人这样年不过四十几就取得如此成就的帝王,古往今来,哪有一人?怎么正当壮年,今日说的话竟像年过古稀的老爷子一样。”
李世民前半句听了很受用,听到后来,眉头忍不住的挑了一挑,随即一想,也觉得杜荷说的在理,事情已经发生,在沮丧也是无用。他历经无数风雨,只是一时想不开,让杜荷如此一笑,也觉得自己过于多愁善感,心底也少了许多忧郁之气。
不知是长孙皇后真的洪福齐天,还是孙思邈有起死回生之能,又或者舍不得挚爱的丈夫,至亲至孝的长乐、李治、小兕子等人,她克服了死神的号召,病情奇迹般的渐渐好转。
这似乎是个预兆,预示着已经清除了内患的大唐,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729章 最幸福的人(全书完)
世家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他们的存在,严重的造成了一种垄断,使得寒门士子难以有一展所长的机会。
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也因如此,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杨坚才会创出科举制度,为了就是遏制门阀世族的成长。只因世族力量过于强大,科举制度并没有改变多少现状。
直到唐朝,情况才有所好转。尤其是贞观一朝,李世民有着不输于杨坚的高瞻远瞩,即位之后就将门阀世家视为肘腋之患,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他做了许多压制世族门阀的事情,重视科举,扶持关陇世家等等,但因门阀世族根深蒂固,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杜荷的出现是改变一切的源头,他最大的长处即是拥有千年的知识,根据种种情况改良了印刷术,改良了造纸术,通过各种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让门阀世族的地位动摇。最后更是随着弑君案的发生,使得门阀世家受到了致命一击。
趁他病,要他命,这个简单的道理李世民还是懂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世民根据那些出至世家的官员,自身的才华,或裁减或调离,将他们打散开来,不能互相依仗。如果他们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下,依旧能够成为一方良吏,则意味着他们却又才能,值得重用。反之,则才能有限,将这个造福一方的机会让给他人。
只是短短的年余间,各种合理的政策,科举中越来越多的寒门士子赢得了一展所长的机会,成功的成为了地方明吏。因为百姓得到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民间也涌现出许多德才不输于世家的大学者大儒。世族的威信,与日剧减,渐渐淡出了士林界,不再受到盲目的追捧与崇拜。
唐朝的肘腋之患,也得到了根治。
至于外敌,唐朝已经没有敌手了,经过长时间的四方征讨,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昌、高句丽、吐蕃、南诏等等能够给大唐带来威胁的敌人,一个个都成了证明唐朝强大的证据,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唐朝都在致力于内部发展。尤其是海上的丝绸之路,更是取代了陆路,成为了大唐全新的经济命脉。
为了稳固海上丝绸之路,杜荷提议组建水师,发展水上舰队。大唐王朝步战骑战,天下无双,但水战却并不盛强,并没有一支能够引以为傲的海上舰队。
高瞻远瞩的李世民同意了这个提议,招募海民,募集工匠,一边着重于水军的训练,一边致力于战舰的研发。
虽然没有强敌,但大唐的经济军力都没有因此而拉下,反而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贞观二十年,平静了五年的大唐王朝终于遇上了愚昧的挑衅者。
远在东方的岛国,眼红于大唐王朝蒸蒸日上的经济,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贪婪,私底下乔装成海盗,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道展开了抢劫屠戮。
同时倭国天皇还自作聪明的派使者出使大唐,表示若能够发展两国邦交,倭国愿意配合大唐全力围剿海盗。
因为杜荷的一直从中作梗,唐朝至今都没有与倭国建立邦交,虽然倭国年年都派出使者示好,但都无果。
倭国使者的态度激怒了好面子的李世民,他还不知道海盗是倭国搞的鬼。不过海盗的出现,无疑是正面挑衅大唐帝国的威严。这自己国家的威严,自然由自己找回,区区一个小小的岛国,想干什么?
李世民直接将倭国使者轰了出去,派专人调查此事,随即动用已经成型的大唐水师,在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巡逻。
杜荷现在已经是军政要员,这种小事还不至于派他出马,但他还是暗地里派出了踏月留香。他的直觉告诉他,此次海盗与历史上明朝遇到的海盗相差无几,应该是岛国人的杰作。就算不是,那又怎么样?只要有足以乱真的证据,一样能够将矛头指向倭国。
一句话,休养了五年,杜荷有心活动活动筋骨,倭国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根本无需什么假证据,在踏月留香的明察暗访之下,证实了一切是倭国所为。他们留下了一条线索给了负责调查此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