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理也没理杜如晦,长长的吐了口气,囔囔自语,“生了就好,生了就好……是个男孩……”他的语气,竟微微的露出了一些遗憾,随即又听还有一个,而且还是个女孩儿,眼睛都笑眯了起来,低声道:“女孩好,女孩好,一定跟长乐一样,讨人喜欢……”

在重男轻女的古代,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却罕见的是一个重女轻男的异类。

杜荷这时已经接过了两个小生命,一股难以言语的成就感充满了心头……

这就是自己的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宝贝……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52章 名字叫“百合”

两个小娃儿睁开了他们那灵动的双眼,好奇的望着这个崭新的世界,瞧着有些傻样的杜荷,口中“哇哇”大哭了起来,声音洪亮震耳。

产婆纷纷欢喜道:“公子小姐声音洪亮,将来一定不凡。”

杜荷此刻也顾不得她们是不是奉承之言,听的欢喜大方的赏给了她们每人十两银子。

李雪雁、武媚娘以及杜如晦等人纷纷上前。

看着小娃儿,李雪雁欢欣鼓舞的伸出了双手道:“好可爱地宝宝,我要一个,我要一个……”

杜荷将两个小娃儿分别交给了李雪雁、武媚娘,高兴的向内屋走去。

屋内檀香袅袅,如云似雾。

长乐无力地躺在床上,容颜消瘦了许多,脸色惨白,红润的嘴唇毫无血色,头发凌乱,发稍还有这汗滞,足见她生产时所受的苦。

杜荷看了大为怜惜,坐在床前,伸手轻抚发丝,柔声道:“长乐,我赶回来了,辛苦你了……”

长乐本就体虚,因为怀着龙凤胎,第一次临盆便产两子,身体极为虚弱,人在半昏半醒之间,似乎听到了杜荷的声音,脸上挂上了幸福的笑容,疲乏的睡去了。

杜荷询问产婆、大夫,长乐的情况。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道:“暂无危险,不过还需要好好呵护。公主向来体弱,有早产之嫌,又一次产两子,对于身体危害极大,极为虚弱。在她恢复之前,最好不要在染上新患……另外,我开一副补气养血的药,让公主每日按时服下……”

杜荷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妇人是宫里御用的妇科大夫,在这方面的本事,无人可比,将她的话,一字一句,记在心底。

杜荷不打扰长乐,先退出了房间。

在院子外,两个新生的小家伙俨然成了众人眼球注视的对象。

此刻这两个小家伙正万分荣耀的让大唐王朝地位最崇高的两人抱着。

很意外两个小家伙在李世民、长孙皇后的怀中并没有大声的哭闹,而是出了“咯咯”的银铃笑声。

杜荷见了都有些嫉妒了,到底谁才是老子,怎么在自己的怀里,两个小家伙哭的那么响,到了别人怀里,笑得那么开心?

走到近前,杜荷看着两个眼睛眉毛鼻子一样的小家伙,还真的分不出到底谁是大,谁是小,只是凭感觉觉得李世民怀中的这个小家伙是小的,便是因为李世民重女轻男的思想,极为严重。

长孙皇后见李世民舍不得撒手,笑着将手里的小家伙递给了杜荷。

杜荷正不知如何开口从这两位大人物的手中要回自己的孩子,见长孙皇后将孩子递来,忙抱在怀中。

不知为何,小家伙一落在杜荷手中,立刻“哇哇”大哭了起来,惹的杜荷一阵手忙脚乱,哭声传染,顺带李世民手上的小家伙也大哭起来。

李世民连连安抚,怒瞪了杜荷一眼,道:“哪有你这么抱孩子的,像朕这样,微斜着抱,一只前臂托住孩子的头部。另一只手则托住孩子的臀部,这样孩子才会舒服,你小子乱抱一气,怎么做父亲的?”

杜荷被训的欲哭无泪,这不是第一次嘛……不过他一点脾气了没有,有样学样,在李世民的指点下,他学会了做父亲的第一步,如何抱孩子。

果然,在改了抱法之后,原本哭闹的小家伙渐渐的制住了哭声,在挑逗下,咯咯的笑了起来。

长孙皇后也爱怜的看着两个小家伙,喜欢的不得了,笑问道:“作为父亲,荷儿,给这两个小家伙取个小名吧……”

在古代婴儿一般不取名字的,而是冠以小名,也就是乳名,直到懂事之后,才取名,在成年行冠礼之时,才取字。当然取字也有例外,比如说杜荷,他便是在取名之后,就有青莲做表字的。不过在婴儿时期,小孩子确实没有取名的习惯,就连皇家也是一样,就如李泰的青雀、李治的雉奴、晋阳公主的小兕子等,都是小名。

杜荷初为人父,早在长乐有身孕的时候,他已经想好了,笑道:“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就叫小宝儿,小贝儿吧……”乳名只是寄托父母的心情,不需要如何的寓意,好听。

“不成……”杜荷这话音,刚落下不久,李世民竟然立刻反对,“小宝儿,还行,小贝儿,太难听了些……朕的外孙女,怎么能叫小贝儿?”他不满的瞟了杜荷一眼。

杜荷一口气咽在喉咙处,说不出话来……

李世民想了想道:“这小丫头跟长乐小时候一样,长大了一定跟长乐一样漂亮。百合花高雅纯洁,清丽脱俗,就叫小百合吧……百合又有‘云裳仙子’之称,名字这里朕也一并取了,长大了就叫杜云裳……”

杜荷没有听到后面的话,脑中让“百合”两个字给震住了,一个女娃子叫什么不好,叫百合?

“不行……”杜荷哪里还管取这名字的是不是大唐皇帝,你说一个哇哇落地的女娃子,给她冠上“百合”之名,这不是让她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嘛?反对的声音,脱口而出。

李世民见杜荷竟然敢拒绝自己这个自诩绝佳的名字,虎目一瞪,杀气腾腾的道:“怎么?朕这个名字取的不好?”

杜荷这才醒悟,取名的是李世民,大唐帝国的皇帝,灿灿道:“这个……不是不好?”

“那是你觉得朕这个当外公的,没有权力给自己的外孙女取名字?”李世民眼中的杀气又加重了几分。

杜荷尴尬的赔笑道:“自然不是……”

李世民接着道:“那小百合,你认为应该叫什么好?”

杜荷心凉了一半,你名字都叫了出来,还能说些什么。他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这个父亲给女儿取名字的权力都没有了,只能将眼泪往肚里吞,违心道:“就叫小百合,杜云裳……”

李世民这才收起了怒容,一脸的和气,笑道:“就是对了嘛小百合,多好的小名……”

四周的人都觉得杜荷古怪,这李世民赐名是多大的荣幸。

除了皇子皇女,也只有小百合杜云裳有这个荣耀了。

杜荷不谢恩,怎么就傻傻的拒绝呢?

他们哪里知道“百合”在二十一世纪代表着什么。

杜荷瞄了李世民手中小家伙一眼,忧心忡忡的暗道:“叫叫百合也就算了,也别真的玩起百合来……”

便是如此,两个小家伙的名字也定了下来。

小宝儿,小百合……

产后的长乐,身体很弱,哺育两个小家伙的任务交给了请来的奶娘。

杜荷也得到了例假,在府中陪着长乐,悉心照顾。

杜荷抛下一切,充当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亲自陪伴着长乐左右。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养,外加杜荷的细心呵护以及小宝儿,小百合的陪伴。在静养中的长乐,享受到了丈夫的呵护,子女的相伴,心情极为欢快。笑容是医治疾病最好的灵丹妙药,长乐受到了心情的影响,渐渐的康复。慢慢的,她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随着长乐的身子渐渐好转,她有些顽固的让人辞退了奶娘,决定自己亲自哺育。

在大户人家,哺育孩子大多都是请奶娘的。在他们看来,请奶娘是一种很光荣的事情。在皇宫中,甚至专门设有专门储备奶娘的机构,以此哺育皇子皇女。

不过长乐却再三表示,自己的孩子,理当由自己喂养照顾,绝不委托他人。

见长乐态度坚决,杜荷也只能依着她了。

说实话,杜荷也不太适应这种封建习俗,自己的孩子却喝别人家的奶长大,心底隐隐有些排斥。

杜荷抱着小宝儿,哼着后世流行的婴儿歌,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来逗着孩子玩。

以前是不懂,觉得一个大男人,逗着一个屁点大的婴儿,嬉戏玩闹,甚至爬在地上当马,非常丢脸,并且在心中表示,若我有孩子,绝对不干出这么难为情的事情。直到现在才发现,那种想法都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

作为一个父亲,能够逗得自己的孩子笑出声来,那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这种幸福难以形容,只要孩子开心,自己什么的就无所谓了。幼稚有如何?当马骑又如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现在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但杜荷自己心里清楚,只要孩子开心,做牛做马,又如何呢?

杜荷挨着长乐坐下,将小宝儿的脑袋对着长乐道:“你们两个小家伙,为了争个大小,抢着先出来,害的你们母亲受了那么大的罪,长大了可要好好报答你们的母亲……”

小宝儿、小百合似懂非懂,“咯咯”的笑出声来。

突然,晴天落雨,两个小家伙同时放声大哭。

长乐已经有了做母亲的心得,急切道:“一定是饿了……”她熟练的从杜荷手中抱过小宝儿,一手一个,拉开了衣襟,露出了那雄伟的双峰。

杜荷目光落在双峰上,有些呆滞,忍不住咽着口水,竟有股口干舌燥的感觉,目光流离,也想来一口尝尝滋味。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53章 改《律礼》,斗狐狸(上)

在杜荷休息的这段时间,李世民对着草原伸出了自己的魔掌。

他接受了薛延陀掌控的地域,在漠北设立安北大都护府,将唐朝的触手伸向了草原。并在大都护府下设立两个都护府,分别为燕然都护府、瀚海都护府,两都护府所辖之地以独乐河为界,瀚海都护府辖瀚海都督府、卢山都督府、蹛林州、榆溪州、皋兰州。燕然都护府所辖为:燕然都督府、金微都督府、幽陵都督府、龟林都督府、鸡鹿州、鸡田州、高阙州、寘颜州。

这六府七州,预示着大唐对于北方草原的掌控。

现在的草原已经不是原来的草原了,原来的草原就算有薛延陀这个草原霸主的存在,草原上弱肉强食的习俗也不曾改变。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便是夷男这个霸主也无权干涉的。

因为这是草原上千百年来的习俗,夷男能够号令薛延陀为之而战,但无法过问族部中的政务。

而今大唐的介入,意味着唐王朝的霸权已经深入到了草原,也彻底的打破了这个规定。

唐朝是汉族人的王朝,没有草原人的习俗,他们掌控了草原,意味着整个草原都要整改,已经不在是弱肉强食的地方了。

谁也不敢在大唐的威严之下放肆、私斗。

这是弱者的福音,强者的悲剧。

弱者可以在大唐的庇佑下,避免被强者吞噬,强者却不能在倚靠吞噬弱者来壮大自己了。

这一改变,引起草原上强者的不满是一定的,然而他们根本不敢怎么样。

他们确实号称强者,但与大唐王朝一比,那不过就是一只稍微强壮一点的蚂蚁而已。

唐朝府兵遍布天下,仅仅取边境之兵,便能在半年内灭薛延陀。如此强势,谁能匹敌。

就算在怎么不服,也得乖乖的给唐王朝当儿子,卑躬屈膝。

现在北方草原最强的部落便是回纥。回纥部落由三大大族部组成,说他强,人口也不过三十万左右,连长安这一个城池的人数,都是它的三倍以上,族部中有壮男三万可为兵。就这点力量,又如何跟大唐对抗?

鉴于回纥酋长在对战薛延陀时的英勇表现,李世民很通情达理的在草原上选择了一块肥沃的土地让他立足,与唐王朝做了邻居,一举一动,都在唐王朝的监视之内。

得知这个消息,杜荷抱以同情的微笑:这个回纥酋长吐迷度实在太想当然了,他以为当年唐朝扶持薛延陀成为草原霸主,替唐朝统治草原。今日也如昔年一般,会在草原上选择一个亲近唐朝的族部,立他为可汗,为大唐统治草原。

却不知当年李世民扶持薛延陀的举动,有些逼不得已。

杨广败家,致使隋末动乱,人口锐减三千万,唐朝立国,军事实力,甚至不如突厥。尽管大唐经过贞观四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突厥,然实力还是有限,不足以掌控整个草原。

另外草原上的利益,远远比不上西域丝绸之路给大唐带来的利益。

说白了草原是一块肉,西域是一块肥肉,两者之间,唐王朝选择了西域,这才扶持薛延陀。

现在西域安定,大唐实力与日俱增,已经能够完全的制霸草原。在这种情况之下,又有那个傻子会将吃进嘴里的肉,吐给别人?

吐迷度这一次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杜荷再笑吐迷度的同时,也在想有什么办法能够为大唐彻底的除去这草原上的威胁。

毕竟贞观朝能够彻底的压制草原,未来未必能成,就如历史上的高宗一朝。虽然李治打下了号称大唐最大的疆域,然而远远无法如他父亲一样,将所有与大唐为敌的人物结结实实的踩在了脚下。

如果没有李世民留下的李绩、苏定芳、薛仁贵等盖世名将,李治未必就能取得历史上的那般成就。

有些事情,还是防患于未然的好。

不过一时间,杜荷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

毕竟他只是个人,而不是神,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完美解决塞外异族的。

好法子自然也不是说有就有。

最近除了陪家人之外,杜荷手中就捧着一本书,那是长孙无忌写的《律礼》。

这本书在朝野上引起了轰动,大唐王朝的治世法则,也因为这本书的出世而即将面临整改,实在让人无法轻视。

在床笫间,武媚娘便于杜荷说过这本书。

武媚娘为了杜荷,对于长孙无忌的调查可以说的是不遗余力,再三强调,《律礼》面世,长孙无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战,现在满朝文臣在朝堂上都在围绕此书讨论。

长孙无忌的声威,较之以往,更胜一筹。

为此杜荷也从尚书省要来了一本,静心研读。

这些天,杜荷已经将这本书看了不下三遍,每一遍都有全新的感触,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律礼》这一本书,会在聚集天下英才的朝堂上引起了这番轰动。《律礼》已经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了,里面的内容大多都是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以律法约束万民,如何用律法来稳定社会安定,如何以律法维护大唐的利益。

杜荷看了也不得不为之惊叹,长孙无忌除了一肚子坏水之外,在这律法上的见解,放眼整个大唐,确实无人能及。

杜荷也想到了后世的一句名言,西有罗马法,东有唐律。当然这个唐律并不就是指长孙无忌所编写的律法,而是唐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了李渊时期的《武德律》,唐玄宗时期的《开元律》、《大唐六典》等。但毫无疑问,长孙无忌编写的《贞观律》、《永徽律》在唐律中占据了主导的位子,是唐律的根基起源。

《武德律》虽然在《贞观律》、《永徽律》之前,但大多都是沿袭隋朝的律法,并没有做多少的改良。也是因为如此,李世民才在继位之后,让长孙无忌重新编写属于大唐的律法。唐律也是由此而打下基础的。

不管是此后的《开元律》、《大唐六典》还是《大中刑律统类》都是围绕《贞观律》、《永徽律》进行整编。

杜荷不知是因为自己穿越的缘故,还是别的什么。在他的映像中,长孙无忌是在李治朝才开始修正《贞观律》的,想不到现在太子谁属都不清楚,全新的《律礼》意外的出现了。

杜荷即是武将,也是文臣,也不得不重视这《律礼》给大唐王朝带来的影响。

杜荷合上了《律礼》,闭目静思,想着书中的一切。

《律礼》一书,并不是天方夜谭,更不是虚无缥缈的制度企划,而是吸取了唐朝以前所有朝代律法上的优点以及不足,将优点采纳,将缺点改良,是一副贴合实际的政治巨著。

隋朝统治者的暴乱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而长孙无忌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专制统治体系,贯彻“先存百姓”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

《律礼》共计十二篇:分别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等。

这十二篇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政治体系,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又有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民事的管制,还有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等等,规章制度,万分全面。

以唐代人的眼光来看,那是无懈可击,一部千古巨著。

但是……

杜荷眼中闪过一道奇芒,这仅仅是以唐朝的眼光来说……

杜荷本身的存在就是所谓的BUG,有着千年知识的异类。历史在进步,科学在进步,社会进步,律法规章制度一样在进步。

可以肯定天朝的法律,不论细节还是大体,都要远远的胜于唐朝。

当然就如楚留香说的,官府中人虽然未见得如何高尚,但他们所代表的法律和规矩,却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尊重的他们蔑视的,只是少数人立下的规矩,这种规矩自然不值得尊敬,但道德和正义,无论任何人也不该轻视……

天朝制度没有错,错的是那些身为执法者,相互包庇,滥用职权。

杜荷并不是学法律的,详细的律法内容并不知道,也不可能如律师一样,将天朝的规章制度,几百条的律法记在脑海里。但毕竟是成年人,会接触到一些生活上的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恰好是最常见,最实用,也是最利用社会稳定的。

此外他作为历史老师,也接触过唐朝以后个个朝代的律法制度。虽然同样做不到将所有的记载脑海里,但个别的一些超时代的东西,却要胜过长孙无忌编写的《律礼》许多。

杜荷重新翻着《律礼》,心中勇气整改的念头,囔囔自语:“记得听媚娘说过,改一字得一金,不知那老狐狸能够拿得出多少黄金出来……”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54章 小正太与大胖子

一句要改《律礼》说起来确实简单,但做起来可就千难万难了。

并不是杜荷脑子里没有货色,而是需要区分不同朝代的诧异。唐朝是标准的封建时代,虽然名义上说什么,百姓为先,都是屁话。封建社会,皇帝第一,这是谁也不能触犯的主权。

如果杜荷按部就班,说什么民主,说什么自治,那绝对是厕所里点灯……找死。

杜荷好歹也在大唐混了这么多年,这点常识还是知道的。根据一千多年的经验,修改《律礼》不难,真正难得是要避开一些时代的差别,选择其精髓,添入其中。

杜荷发现有好多非常高明合理的制度,因为社会制度的诧异而不能运用,也只能为之叹息,并没有打算强求。

社会进步,需要一步一步的漫长过程。现在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就有封建社会的次序。如果强行更改,生搬硬套的用社会主义社会或者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来发展,便如拔苗助长,反而坏事。

杜荷精心挑选,将脑中的那些合理有效的制度中,将那不合封建社会的制度除去,将同样适合封建社会的制度,在相应的地方,加入《律礼》其中。那些唐后民国前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没有这个顾虑。将这些超时代的东西,就如裴松之助写《三国志》一样,见缝插针的添加了进去。

《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其实并不然。《三国志》由晋臣陈寿私人编绘,当然这里并不是指陈寿写史不公,缺乏写史的公正公德心。而是人力有限,一个人在如何的有能耐,也无法做到将所有的资料一一找全。

南北朝时,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其作补注。裴松之借助国家之力,用心收集遗留下来的史料,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松之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超过原文的三倍。

故而现在的《三国志》都要加上“裴注”两个字,唯有加了这两个字,才能算是真正的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

杜荷如今做的事情便如裴松之相差无几,他将整本书分段整改能够运用到后世知识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用长篇大论来做交代,详细解说。有一些与历史暗合,容易出错,被有心人抓住律法漏洞的地方,也详细的补上。

杜荷休假的时间大多都用在这个上面了。

《律礼》近乎十万字,想要给它逐一注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也不是写小说,能够一挥而就。以长孙无忌之能,十万字的《律礼》,他几乎用了三年,可见每一字,每一句他都经过详细琢磨推敲过的。杜荷自问在律法上,比不上长孙无忌,所依仗的不过是多一千多年的知识,故而修改的格外小心。

大半个月,也不过修改了一万字左右。不过就在这一万字里,杜荷所标注的注解就多达一万两千五百多字,比正文内容还要多。

如果真的改一字,一金。那么杜荷现在已经有一万多金入账了。

不过如此巨额的数字,长孙无忌十之八九是拿不出来的。

这天杜府上下格外热闹,原因无他,杜荷的双生儿小宝儿、小百合满月了,要摆满月酒。

杜荷并不是喜欢排场,若是可能他更希望与家人,在叫上房遗爱、罗通、薛仁贵、李敬业之类的生死好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但是这并不符合实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官场,更是如此。

杜荷混迹在尚书省,假若儿子满月酒这等大事,不请他们过府,显然说不过去,也会在他们心中留有疙瘩,认为自己看不起他们。同样的,请了他们,那一些有过交集的官员,也是要请了。

这样一来一往,要请的官员多达八十六人。

酒宴也不得不摆成一条长龙,分主次入座。这样一来,杜荷的一干好友就必须坐到末尾去了。

这也是杜荷为难的原因之一。

杜荷看着长长的名单,很为难的排着位子。

现代人酒席对于座位,并不怎么重视。但是古代对于位子却是很看中的,因为一个座位大打出手,甚至成为生死仇敌的大有人在。故而对于这排座,非常的讲究,既要排的公证,又要排的合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府中的管事已经将邀请的达官贵人列了一个名单,让杜荷做最后的定夺。

杜荷看着手上的名额,如他所想的一般,第一列是几个王子的席位。虽说杜荷与李世民的儿子没有很深的往来,但长乐毕竟是皇家中人,小宝儿、小百合是他们的外甥,他们的地位是娘舅,不请不行。

第一席位空在哪里,毫无疑问,那是留给代替李世民前来道贺的皇子的。

李世民作为皇帝,如果对于某个臣子过于宠信,会受到谏臣的抗议。李世民对于杜荷已经算是恩宠之极了,如果再亲自参加小宝儿、小百合的满月酒,魏征、马周这些谏臣又会在他耳边说这说那。

上一次李世民以为长乐受到危险,不顾仪态的杀到杜府,已经让魏征、马周一阵说道。

在宴会举行前,李世民就传来了音讯,表示自己不来了,但会让一个王子以他的身份,前来祝贺,言语中也透露了些许的遗憾,表示等长乐身体完全康复之后,让她带着小百合进宫住几天。至于小宝儿,李世民表示君子不夺人所爱,可以让杜荷的双亲含饴弄孙。

对于李世民这个说法,杜荷表示不耻,只要不是瞎子,就能看得出李世民对于外孙女的偏爱。不过,长孙皇后倒是希望长乐能带小宝儿去,这对举世无双的公婆,男的重女轻男,女的重男轻女,一对怪异又无比强悍的组合。

至于第二位则是李泰了。

对于李泰,杜荷实在不情愿请的,只希望他那目中无人的性子,别闹出什么事情来。

接下来则是公卿,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这类关系要好的大唐老将,接下来是苏定芳、薛万彻这类的中期将领与尚书省的一些基层官员,再次才轮到杜荷相熟罗通、房遗爱他们。

看到几乎列于末尾的好友,杜荷实在过意不去,若是可以他真想将这些人排到李泰的前面。这些人都是与他生死与共的至交,又岂是李泰能够相提并论的?

杜荷将几个细节部分做了调整,让管事安排下去。

杜荷进里屋去看长乐,查问她的身体情况。

长乐经过一个月的修养,已经康复了许多,除了脸色有些苍白以外,并没有别的症状。

看着如病西施一般美的长乐,杜荷忧心道:“实在不行,不要勉强,我来就是了……”

长乐脸上洋溢着欢快幸福的笑容,摇头道:“孩子满月是天大的喜事,我这个做母亲的怎么能屈居人后?”她那动人的双眸落在杜荷身上,奇道:“倒是杜郎,你似乎有着心事,难道不高兴?”

杜荷知道瞒不住长乐,将心中的想法细说。

长乐笑了一笑,道:“不如这样,将杜郎所有好友的席位撤去,另开一个小宴,请的都是那些杜郎的知己至交,让他们自我随意。只要杜郎,抽时间过去陪陪就是了,他们都是杜郎的朋友,能够理解杜郎的。”

“好主意……”杜荷眼睛一亮,立刻安排了下去。

宴会的时间即到,杜荷亲自在院中迎接,府内由李雪雁、武媚娘代为打理。

突然府外传来一阵高呼“魏王殿下到……”

杜荷眉头一挑,亲自前去迎接了。

李泰还是那么的胖,估计不下两百斤,坐着软骄,趾高气昂的来到了府外。

假装亲热的与杜荷道喜,太子的位子还没有定论。然而李泰的模样,几乎就以太子自居了。应该是觉得李承乾下台,剩下的只有作为嫡次子的他,才最有资格继任皇储的。

现在李泰已经反客为主,不在受到世族门阀的左右,既想拥有世家的支持,又要拉拢杜荷,希望得到杜荷的相助,故而变现的很亲昵……

杜荷笑颜以待,将他请入右上首。

唐朝以左为尊,李泰见自己仅仅位列右上首,一张脸登时一沉。

宾客渐渐齐聚,这个时候堂外传来了晋王李治消息。

杜荷赶忙相迎,李治今年十三岁,用后世的话来说还是一个小正太,说话奶声奶气的,有些幼稚。他很少出宫,宫里的宴会也没有他参加的份儿,最多也就是过年的一次家庭聚会,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阵容。

眼睛左飘右飘,有些好奇,又有些兴奋。

“见过晋王殿下……”杜荷上前行礼。

李治跟长乐很亲,对于杜荷这个姐夫也很有好感,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