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手大脚的大干一场,让徐家走向大唐,而不是坐拥江南这一隅之地。

徐孝德首先看中便是国都长安。长安作为世界第一的大都会,存在的商机,自是无限。只要能够把握住,开辟一条商业航道,将会拥有数之不尽的财富。就如江南的贺兰家一样。贺兰家手握茶行业,商业航道通往大唐各地,但毫无疑问由杭州到长安这条航线是最赚钱,最暴利的。

江南有许多资源都是位于西北的关中不拥有的,若能在两地开拓一条商业渠道,将会赚取无限利润。

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却是千难万难。

将触手伸向长安,这不可谓不是一个胆大的举动。

贺兰家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贺兰家在长安是有根基的,而且还有杜荷的暗中自持。徐家作为外来商贾,想要在长安打下一片基业,绝非易事。

以徐孝德的从商远见,自不会看不透这一点。

在江南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徐孝德过于狂妄,期待他的一败涂地,然徐孝德却自有算计。

在长安,在这龙蛇混杂之地,没有靠山,将会寸步难行。换而言之,只要有了强力的靠山,就如得到了一张护身符,在长安干任何事情都能得几分颜面。不说万事顺畅,但确实能够畅通无阻。

徐孝德在长安没有任何根基,也没有任何的地位,更不认识任何的达官贵胄,可他有一个如花似玉,国色天香,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的女儿。徐孝德野心很大,他想出人头地,自幼便将女儿作为才女来养,希望她能够嫁入豪门,成为自己事业上的助臂。

徐慧年近二十,之所以至今未嫁,便是因为徐孝德看不上江南的那些望族,打算将徐慧送入宫中,当秀女。他相信凭借徐慧江南第一才女的名号,凭借徐慧的美貌与才气,混个贵妃什么,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奈何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伉俪情深,朝中这几年都没有张罗选秀一事。

徐孝德有些坐不住了,毕竟古代女子二十未婚是异常罕见的事情,于是决定退而求其次,来到长安打算为他张罗一门亲事,给自己换来一个稳固的靠山。

徐慧对此自然是懵懂不知,只以为父亲带自己来长安,纯粹是为了见一见世面,看一看大唐国都是如何的繁花似锦。

徐慧莲步来到那年长的和尚面前,恭恭敬敬的作揖礼拜,这位年近六旬的和尚是江南著名的高僧之一,比起他和尚的身份,他另一个身份更显得注目,他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在他身旁的中年和尚是他的徒弟辩才。

若将智永只看作王羲之的七世孙,那边大错特错了。智永行书书法也是当世一绝,或许比不上王羲之、王献之,这两位名动天下的二王,但在当世胜过他的人不多,即便是长安顶级的书法家之一,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都是智永的徒弟。

徐慧是在北行途中遇上智永的。

徐慧是江南第一才女,才气纵横,智永作为王羲之的后代,文化素养也是极高。两人一老一少,一大一小,如忘年之交一般,一路行来,谈古论今,相处的十分融洽。

“大师,长安在即,在书法上徐慧还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得到教诲。不如随我同住客栈,祈望指点。”

智永呵呵一笑:“你我相逢即是缘分,施主请求,本不因拒绝,但贫僧身怀要事,实在不便打扰,还望见谅……”

这一路上来,徐慧对于智永的才学以是心服口服,听他离去脸上难解不舍之意。

智永笑道:“你我有缘,这卷《舒泰帖》便做见面礼,赠予姑娘吧……”他笑着从辩才手中取了一副字帘,转递过去,随即道:“《舒泰帖》并不怎么有名,但却是在下先辈献之公的得意之作。”

献之公即是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书法承传其父,有小圣之称。他人对于二王的墨宝,求之不得,但智永作为王羲之、王献之的后人,他们手中先辈遗留下来的传世之作,却有不少。

智永眨眼便送《舒泰帖》可见一般,不过这些传世之作虽是精品,然所有的作品聚集起来,价值也比不上王羲之的那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太极宫。

李世民与杜荷这对君臣,一上一下的相互聊着。最初他们聊的是书法,但随着话题的不断转变,也渐渐的离了主题,随意的闲聊。

突然殿外传来了吴王李恪在长安外等候的消息。

在一般的情况下,皇子是不能随意的进京的。李恪是吴王,领安州都督,在江南安州之官。皇子在封地并不直接参与政事,过着地方一霸的日子。想要进京,都必须得到皇帝的允许。一般来说,皇子想要进京,只有两个理由。进京养病,或者拜见父母。

而李恪此次前来,并没有事先表明,故而在长安城外等候李世民的允许。

李世民眼中一亮,笑道:“八成是给朕送《兰亭集序》来了,哈哈……”他乐不可支,忙道:“愣着干什么,快……快传令下去,请吴王来此……”

杜荷见李世民笑得像孩子一样,也暗自好笑,心中也对即将来的吴王充满了期待。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只要是爱好书法的人,没有一个不对这行书垂涎三尺的。

杜荷自然也免不了这个诱惑。在心底他早已拿定主意,只要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那他第一件事便是借来好好的端详,然后依照模型,拓写一份,流传后世。

别小看是拓写的,王羲之离后世实在太远了,相隔着一千多年。面对这一千多年的风霜,他的真迹没有一副流传下来。市面上的那些王羲之真品,都是历朝书法名家,根据王羲之的真迹拓写下来的。

因为已经没有了王羲之的真迹,这些拓写的样本,自然被当作真品了。

不过现在是大唐,较之王羲之所在的年份只有数百年,市面上还是存有王羲之真正亲笔写的真迹的。

若他拓写的《兰亭集序》能够流传到一千五百年之后,相比这幅字,什么毕加索,什么梵高,还有什么蒙娜丽莎的都要靠边站了。

等待是焦急的。

李世民还是第一次发现长安规模宏伟的坏处,杜荷也有些心急,迫不及待。

“贤婿,你看朕这三子如何?”李世民等的焦急,突然找了一个话题。

杜荷怔了怔道:“这……吴王弓马娴熟,颇有岳父大人的风范。”有些不理解李世民这么问的缘由,但李世民曾亲自称赞李恪英果类我,这么回答因不会错。

李世民捻须笑道:“朕几子大多都享福惯了,虽各有能耐,但真正称得上弓马娴熟,文武双全的也只有吴王一人。”

杜荷意外的多看了李世民两眼,他还是第一次听到李世民如此的称赞自己的孩子。

等了大约半个时辰,李恪方才气喘吁吁的来到了甘露殿外,大步走进了甘露殿。

杜荷瞄了李恪两眼,又看了看李世民,两人做了比较,心道:“这李恪应该算是所有皇子中,最像李世民的一个了……两人除了年纪上的差别,五官酷似,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虽说父子相像,稀松平常,但如此相像却不多见。”

“儿臣拜见父皇……”李恪一脸风尘,恭敬一拜,随即也对杜荷点头问好。

杜荷抱拳回礼。

李世民兴奋的就像是即将得到最心爱玩具的小孩子,擦拳摩掌得道:“吾儿不必多礼,此次进京,可是带来了《兰亭集序》?”

李世民此刻的表情就像后世那些追星族,在讨要明星的签名一样。唯一的差别是追星族讨要的都是虚物,精神上的满足,而李世民讨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让人痴迷疯狂的文化……中国书法。

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界的第一人,他所写的《兰亭集序》有着让任何书法爱好者疯狂的资格。

李恪有些尴尬,惭愧道:“儿臣无能,晚了一步,当儿臣赶到云门寺的时候,智永大师已经带着徒弟离去。儿臣一路尾随,多次失之交臂,始终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只是探知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别处,正是长安。”

第十一部 京师内乱 第572章 找上门来

长安?

杜荷、李世民皆觉得讶异。

杜荷完全记不得历史上有过这么一出,李世民更是想不到智永竟然会在这个时候送上门来,想着那《兰亭集序》近在咫尺,那颗心几乎要跳出了口腔,难以自制。并非是李世民自控能力差,而是《兰亭集序》对于酷爱书法的他,实在有着莫大的诱惑力。

“可知他们的下落?两个和尚由南行来,不至于没有任何音讯吧?”李世民心思缜密,衍生出了诸多想法。智永是和尚,有些和尚喜欢徒步修行,假若智永和尚处理完长安的事后,来个漫无目的的游历,大唐之大,如何去找?如此一想,心中不免焦急。

李恪答道:“一路行来,儿臣都在打探智永大师与他徒弟辩才的下落,全无结果。即将抵达长安之前,儿臣突发奇想,会不会是智永他们与他人合流同行,这才失去了踪迹。也顺着这个方面调查,果不其然。智永大师不知何原因,在半途中与江南来的徐家商队汇合在了一起。这才使得儿臣,一路苦苦追寻无果。”说到这里,他一脸无奈。李世民正当壮年,至少还有十几二十年可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太子归属皆是个谜。他有心借此机会,好好表现。一路来苦苦打探两个和尚的下落,却没有料到两个会跟商队走在一起,失去了目标,让他们想象瞎了眼的猫一样,到处乱窜,一无所获。

“江南徐家?”杜荷脑中浮现了徐慧的丽影,漂亮的女人,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徐慧这样,既漂亮,却又有才气的女子,不免问了一句:“难道是苏州的徐家?”

李恪回笑道:“正是苏州徐家。”

李世民问道:“你跟这个徐家有过来往。”

杜荷颔首道:“小婿在苏州治理瘟疫的时候,徐家曾鼎力相助,彼此有过往来。”他还知道历史上的徐家还是皇亲。徐慧更是李世民的妃子,历史上记载的徐妃,就是徐慧。在他的记忆中,徐慧是长孙皇后死后,唯一得到李世民真心对待的嫔妃,也是一位在贤明上能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的后宫女人。不过似乎自己的出现,蝴蝶效应造成了影响,长孙皇后现在活得好好的,而徐慧也没能入宫,徐家自然不是皇亲中的一员了。

话以偏题,李世民这里也不在追问,问道:“那可知徐家商队,现在在哪?”

李恪答道:“儿臣在城外问过城防兵卒,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徐家家主带着商队与一个时辰前进入了长安城。随行中确实有两个和尚,现今他们已经进了长安,正在城中。”

“好”李世民一拍案几,长立而起道:“既然在长安,就绝无放过的理由。恪儿,此事还是交给你来办,不可再次错过……”顿了一顿,又对杜荷道:“你陪恪儿同往,长安你熟,又与徐家人相识,见了面也好说话,务必在智永离开长安之前,找到他。”

李恪喜道:“有妹婿同往,此行必然顺利。”

杜荷也不愿错过一阅《兰亭集序》的机会,欣然同意。

出了皇宫,李恪热情的与杜荷套着近乎。

杜荷有一句没一句的回话,并没有表露太多的热情,当然也没有冷淡应对,而是以与平常人说话的态度应付着。

李恪并不觉得意外,也没有任何的反感,态度如一。

来到宫外,李恪见杜荷的坐骑“雪无影”,眼中散发着了感兴趣的神采,道:“好一匹天马神驹,能够骑如此神驹,纵横疆场,实乃莫大的荣耀。只可惜我身在皇家,只能狩猎自娱。日后若有幸能上得战场,与妹婿并肩而战,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杜荷谦逊的回了一句,脸上挂起了古怪的神色。李恪说这话,有拉拢自己的意思,但那神色间对于功业的向往,却表露无遗。他似乎很向往战场,希望能够在战场上取得一番成就,而不是挂着吴王的头衔,在南方当个太平王爷。

不过似乎不大可能。

李世民当年上战场杀敌,是因乱世必须。现在大唐战将无数,论领兵打仗的本事李绩、侯君集、苏定方这些有哪个不是威震一时的将帅之才,要统兵还轮不到李恪这个菜鸟。

更何况,王爷掌兵,绝对不是什么高明的决定,这一点历史上早已有了定论。

李恪摇了摇头,也知自己有些异想天开,但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向往。

李恪作为李世民的儿子,他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每当听父亲领兵打仗的事迹都会觉得热血沸腾,恨自己生不逢时。小时候什么也不懂,只想着能够与父亲一样上阵杀敌,自幼便苦练弓马骑射,研读兵书韬略。长大了被封了王位,才明白自己是不可能上阵杀敌的,但心中总怀有一丝期盼,苦练不倦。每每言论此事,语气中都难免带有一些向往。

他摇头摒除杂念,问道:“李恪久在南方,对于长安并不熟悉,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妹婿可有什么想法?”

“去迎宾客栈……”杜荷淡然一笑,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如果我没有猜错,徐家应该住在迎宾客栈。”

李恪惊诧的看着杜荷。

杜荷道:“任何事情都是有迹可循,殿下说徐家家主随商队同来。这意味着徐家来长安绝对不是做寻常的生意。不是接了一庄大生意,便是想在长安立足。总之短时间内是不会走的。生意人,出门靠朋友,徐家在长安没有别的朋友,只有贺兰家这个生意上的伙伴。他不大可能找一家不认识的客栈居住,迎宾客栈是他唯一的选择。”

他因为李建成余孽一事,深入的了解过江南所有的名门大户,徐家也不例外。

他知徐家世居江南,在长安没有根基。这远道而来,他没有理由不与贺兰家牵线。

迎宾客栈是根据迎宾楼而得名,武媚娘是一个天才,放在二十一世纪,绝对是一个金融女王。她收购了宾楼楼之后,觉得还没有完全开发出这老字号品牌的价值,于是在隔壁又开了一家迎宾客栈,还办了一个澡堂,施行吃饭住宿洗浴,一条龙服务。

这可不是杜荷指点的,完完全全是那漂亮的小脑袋自己想出来的。

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却容易忽视,想象不到。

李恪经此一点,恍然大悟道:“走,我们速去迎宾客栈……”

如杜荷所言,徐孝德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他早有心将基业扩大,早在江南的时候就刻意的与贺兰家拉近关系。彼此相处的十分融洽,这初来乍到,徐孝德自然要依靠这条线。这一进入长安城,立刻就拿着武顺的介绍信来到了迎宾客栈入住,亲自拜访贺兰家在长安的管事,打算了解一下长安的行情,以便进行卖女儿求富贵的勾当。

贺兰家的管事是原来武家的管家姜宇旭,武土彟曾是富甲天下的大商贾,姜宇旭则是他救下的一个落魄书生,因无以为生,就给武土彟当了一个算账先生。武土彟意外的发现姜宇旭有经商的天赋,加以提拔,最后成了武家的管事,对武家忠心耿耿。

武土彟死后,武家全靠姜宇旭一人支撑,武元庆、武元爽对武媚娘母女百般亏待,姜宇旭暗中接济,让武元庆赶出了武家,武家因此败落。

武媚娘取得成就后,自然不会错过这样忠心耿耿又有本事的人才,多次派人回老家找寻,一年前来到了长安。武媚娘以所有重担托付,自己在幕后当军师,总揽一切。

徐孝德、姜宇旭客厅叙话,徐慧从不过问家中的事情,独自在丫鬟的陪同下在屋中用餐,打算下午逛逛长安这个花花世界。

“小姐小姐,长安可真大,比苏州大多了。这大街就跟我们家乡的广场一样,太宏伟了,下午我们去哪儿……”

徐慧用手绢擦拭着小嘴儿,慢悠悠的道:“去龙井茶轩罢,那里是京师文人的聚集之地,都说长安英才遍地,正好瞧瞧……”她说着脑海中却不由的浮现出一人来……杜荷。

徐慧天资出纵,文采极佳,在江南一代,鲜有可比者,自然有着一股文人傲气。但这股傲气在杜荷面前却无所遁形,那鬼斧神工的杜体字,那一首寓情于景的《初月》诗,那于倭寇搏杀时的英姿,在苏州与天斗,那力挽狂澜的手段。还有……还有救自己时候的怀抱……

想到这里,徐慧俏脸绯红,女人对于第一个亲密接触的男子都怀有这莫名的好感,更别说杜荷还是她以及父亲的救命恩人。若不是杜荷,她早已摔死在船甲板上,若不是杜荷,她父亲恐怕要命丧瘟疫之手。

有这两层关系,徐慧又怎能忘记杜荷的存在。

当然在谈不上喜欢,更谈不上爱,只是对他充满了感激好感佩服而已。

“他也是长安名士,不知会不会去龙井茶轩……应该不会吧,他是朝中重臣,怎有时间在茶轩里消磨?”

便在这时,徐慧忽听吴王李恪与杜荷求见。

第十一部 京师内乱 第573章 可惜啊,可惜

杜荷、李恪在厅中等候。

足音响起,一位容色绝美、颀长苗条的女子,身穿素白的罗衣长褂,步履轻盈,飘然若仙地踏着红色地毯往他们两人走来。她垂着燕尾形的发髻,头戴步摇,姿态优雅美丽。尤其走动间垂在两旁的一对广袖,随风轻摆,更衬托出仪态万千的绝世姿容。她的一对秀眉细长妩媚,斜向两鬓,益发衬托得眸珠乌灵亮闪,俏丽得如同画中人般不可方物。

来人正是徐慧。

李恪有些看呆了眼。

杜荷也是一怔,唐风开放,在北方一代的女子大多都受到影响,衣着暴露。虽然不是电视中演的那种露出大半乳沟,却将自己完美的身材,表露无遗。江南偏远,唐朝的风气,并没有全部让南方人接受。南方的女子大多都是将身材唔得严严实实,让人无法看出究竟。

徐慧的气质不同于长乐的高贵、李雪雁的浪漫、武媚娘的妖媚,那是种江南水乡的温柔细腻、大家闺秀又带几分小家碧玉的感觉。这种美感在北方尤为难得,显得异常珍贵,反给杜荷一种异样的惊艳。

徐慧心中有些忐忑,这刚刚想到杜荷,对方就找上门来,难免让她生出异样的情绪。

“徐慧见过吴王、杜大人……”她轻盈一拜,漂亮而不失大方。

李恪定力非凡,虽为徐慧的姿容靓丽倾倒,却不失王爷身份,从容道:“徐姑娘,免礼……”

杜荷笑着打着招呼道:“徐姑娘当日苏州一别,想不到在这长安还有相见之日,不甚欣喜……明日我抽个空闲,作为东道主,带姑娘在长安转转,游览一下此地风光。”

李恪怪异的看着杜荷,想不到自己这位妹婿如此的大胆,在自己这三舅子的面前调戏女孩子。

徐慧也俏脸绯红,心如鹿撞。她本对杜荷有着感激好感佩服等等情绪,这听他邀请,觉得有些孟浪,但意外的有心答应,却因女性矜持,不知如何回答。

杜荷见徐慧的异样反应,以及李恪的怪异眼光,心知他们误会了。杜荷来长安已有四五年了,早已将自己视为唐人,将这个世界视为自己的家,一言一行,与唐朝人没有二样,但个别习惯却始终难改。

就如此刻,徐慧在江南的时候曾帮过他大忙,尤其是在擒拿下毒疫的冯东羽时,更是做了不小的贡献。在杜荷心中,徐慧已然是他的朋友。这朋友从远方而来,作为东道主的杜荷,抽空请吃顿饭,陪她在家乡玩上一天,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不分男女。

但是在古代这种做法就不那么正常了,年青男女,把臂同游,那是会招人非议的,已婚男子与未婚女子,更是如此。

杜荷想通此点,露出苦笑,这种事情,越解释,越显得心虚,索性也不解释了,直接转移了话题,问起了智永的下落。

徐慧答道:“智永大师确实与我徐家一同来的长安,但进了长安城之后,彼此已经分开道别了。”

李恪见有失去了智永的消息,焦急道:“徐姑娘可知智永大师前往何处?”

徐慧与智永没有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李恪是皇子吴王、杜荷是尚书省的重臣兼将军,两人身份据不一般,一同前来,已让徐慧心存疑虑。此刻她听杜荷、李恪都在追问智永的下落,也存了一个心眼儿,道:“你们找智永大师,可有要事?”

杜荷、李恪皆心思机敏,如何听不出徐慧话中的怀疑。

李恪诚恳道:“徐姑娘,别误会,我们并无恶意。只是智永大师是书圣王右军之七世孙,而我父皇酷爱王右军之书法,有心召见,并无他意。”他绝口不提《兰亭集序》一事,便是怕徐慧多心,有意隐瞒。

杜荷也道:“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智永大师是得道高僧,陛下并非是杨广、纣王之流的昏君,决计不会伤及智永大师毫发,这点我杜荷可以保证。”

徐慧不信李恪,却不能不信杜荷,杜荷的为人,在苏州时,早已深入人心,颔首道:“具体去向,徐慧也没有听智永大师提起。只是听说他来长安有要事在身,要去找一位老朋友。据我所知,智永大师在长安的好友,只有世南先生一人。”

他说的世南先生正是前任唐朝的秘书监虞世南,虞世南博闻强志。少年时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十余年勤学不倦,学到紧要处,累旬不盥栉。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书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传授下,妙得其体,书法圆融遒丽,外柔内刚,继承了二王传统。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是江南出产的大人物,徐慧同为江南人,自然听过此事,知道虞世南与智永的关系,亦师亦友。

“多谢……”杜荷、李恪得到智永的下落,正打算告辞。

徐孝德匆匆从外面赶来。

徐慧不知杜荷、李恪来意,她是家中女子,许多事情做不得主,在见杜荷、李恪之前,已经让人去请徐孝德了。

徐孝德正与姜宇旭把酒言欢,但听李恪、杜荷这两位大人物求见,哪里还坐得住,致歉一声,匆匆赶来。

“徐孝德拜见吴王、杜大人,两位光临,有失远迎。”徐孝德比起商人的身份,他更加重视才学气度,举手投足之间,不卑不亢,不像是奸贪的商人,倒有几分文士的模样。

杜荷、李恪也不得不还礼,但两人急着找智永,也没有空闲与他多聊。只是稍作交谈就匆匆告辞。

徐孝德虽有心与两人搭上关系,但两人执意要走,他也无可奈何,只能笑脸相送。

徐慧远远望着杜荷的身影,心中有些遗憾,又有些期待。杜荷毕竟是大唐著名的才子,书法家,而她也擅长此道,若能得杜荷亲自指点,那将是莫大喜事。今日相见未能请教,确实遗憾,但想起明日邀约,也不知是真是假,心中捉摸不定,竟有些患得患失了。

徐孝德看着两人背景,目有所思,杜荷、李恪两人以李恪身份最高,但他是皇子,不是太子,自古皇子都没有实际权力,甚至在太子登基之后,还会有杀身贬罚之祸,此人可以结交,但不能将女儿托付。

至于杜荷,想到这里,徐孝德低叹了口气,百分百完美的嫁女儿人选。家世出众,有一个当宰相的父亲,个人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是当世名士,领兵大将;地位更是李世民跟前的红人,成就不可限量,徐慧要是嫁给他,徐家完全可以在长安横着走。只是已经让贺兰家捷足先登了。

虽然武媚娘为了嫁给杜荷,早已置身事外,但武媚娘是贺兰家掌权者武顺的妹妹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他野心极大,并不甘心落于贺兰家之后。

这失去了先机,再嫁已经没有意义了。

可惜,可惜啊。

徐孝德一脸遗憾,若不是武媚娘已经嫁给了杜荷,必然想方设法的将女儿嫁到杜家去。

离开了迎宾客栈,杜荷、李恪马不停蹄的赶往虞世南的府邸。

虞世南今年已是八十高龄的老者,告老在家,含饴弄曾孙,不时练字自娱,不时受李世民邀约,入宫相互探讨书法,怡然自得,日子过的有滋有味。这日他在院中逗曾孙,突听老友江南智永来访。

“嚯”的一下,虞世南激动的长立而起,孩子都来不及放下,疾步冲向院外。

虞世南如今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名家,但在少年时,他却不善书法,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学习文化知识,十余年勤学不倦,成为地方上的少年名士之一。他在青年时与智永相交,两人互为知己。智永精王羲之书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传授下,方才大彻大悟,在书法上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继承了二王书法传统,成为大唐顶级书法家之一。

若无智永,虞世南在书法上难有今日成就。虞世南早有意拜师,但当初他们平辈论交,智永并未答应,可在虞世南的心中早已将智永视为师傅了。数十年前,隋朝灭陈朝之后,虞世南便离开家乡,来到了长安。

从此以后,虞世南再无机会踏入江南半步,与智永这位有实无名的师傅已经有近四十年没有见过了。

这突然得到消息,那兴奋喜悦之情,从天而降,迫不及待的冲向了府外。

这分别四十年的好友相见,自然是别有喜悲。

辩才让撇在了一边,两位老家人聚在一起,说着各自的故事。

谈至兴头,杜荷、李恪以找上门来。

虞世南“哈哈”大笑:“永师,今日我便给你介绍一位书法界的奇葩,他的字或许比不上令祖王右军的刚劲有力,入木三分,也不及永师的圆融遒丽,外柔内刚,但在雄健、宽博上却是另辟蹊径,那一手书法气概凛然,端庄雄伟,怕是永师也略有不及啊!”同为书法大家,虞世南也时常与杜荷聚在一起,虽然在年纪上他们有着差异,但在书法上却拥有共同语言,算的上是忘年之交,关系亲于一般朋友。

智永眼中透露着奇异的光芒,若有所思的笑道:“久闻大名,但求一见……”

“李恪、杜荷见过虞公,智永大师……”

李恪、杜荷两人终于见到了一直找寻的智永和尚。

第十一部 京师内乱 第574章 一败涂地

杜荷打量着眼前的智永和尚,脸上露着古怪的神色,智永与虞世南是同一辈人,论年纪只在虞世南之上,绝不再他之下,可虞世南已经是半只脚套入棺材,年华垂暮了,而智永却是朱颜鹤发,精神抖擞,一席僧衣,如松柏一般傲然站立,看上去不想是一个八九十岁甚至将近百岁的人,到有几分六旬老者的风采,某些六旬老者也许还不及他。

杜荷暗思着历史上长寿之人,吕洞宾、孙思邈、张果老、何能嗣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历史上记载的史实人物,他们被传得神乎其神,便是因为拥有常人远远无法想象的寿命。

也许养生之法,长生之术,真的存在也不一定。

杜荷也不免在心中嘀咕。

其实养生之法,长生之术自古有之,只是条件苛刻,并非人人都人习得。通常身兼这种奇术的人,大多都是那种看透世事,心静如水的人物。像李世民、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是无论任何都学不来的。

就在杜荷打量智永的时候,恰好智永也在打量着杜荷。他对于一旁的李恪视若无睹,却将神情都放在了杜荷一人的身上,脸上挂着淡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