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必要的时候,一个个的谏官文官会完全无视皇帝的威严,为了自己的意见,不依不饶的进行抗辩。就如李世民畏魏征如虎,包拯唾沫星子,喷了仁宗皇帝一脸,仁宗皇帝都不敢反驳一样。

如今的朝堂上就是这个局面。

大臣与皇帝之间,谁也不妥协让步。

毕国公府。

毕国公就是毕国公阿史那社尔的爵位,当年高昌之役,侯君集私自取走许多珍宝,唐军随即上行下效,使得官兵为盗。但作为侯君集的副将,阿史那社尔却没有与侯君集同流合污,表示未奉诏,秋毫不敢取。三军之中,也只有阿史那社尔所率领的左骁卫军,没有取百姓一分一厘,所有掠夺来的钱财都封存入库,洁身自爱。回长安之后,李世民盛赞其廉慎赐予高昌宝刀及杂彩千段,并令检校北门左屯营,封为毕国公。

此刻的毕国公阿史那社尔却是愁容满面,跟在他一起的是执失思力,也是突厥人,官居右领军大将军是唐朝的十二大将军之一。

朝堂上的争论,他们作为大唐的上层官员,知道的是一清二楚,各自挂心,却也无力辩驳。阿史那结社率这一次袭击事件,早已将他们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无法占据理字。

阿史那社尔请执失思力到自己府上,也是为了此事商议,希望能够得出一个完美的解决之法。

与阿史那社尔一样,执失思力同样是一脸的愁容。

突厥人与大唐最大的不同就是族部群居,他们部落中人吃住一起,一同狩猎,一同保护部落,彼此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们嗜杀,对于其他族部的性命视如猪狗,但对于自己族部中人,却是相亲相爱,视为一家。

如今族中人出事,他们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阿史那社尔没有时间客套,开门见山的说道:“思力,对于当前的形势,你有什么办法。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让族中人迁途至岭南,那里穷山穷水,没有牧草,族人在那里生活,不敢想象。”

执失思力摇头苦着张脸道:“你说的我又何尝不知,只是如此形势,你也知道……若不是天可汗陛下有着大海草原般的胸襟,我们族人的下场早以注定了。”他实在无计,将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了阿史那结社率的身上,暴躁道:“都是那该死的阿史那结社率,天可汗陛下如此善待我们,他居然图谋不轨,实在可恨,我们族人让他害死了。”

阿史那社尔默然不语,他也知一切都是阿史那结社率的错,但想起他的死,还是觉得愧对自己的兄弟突利,叹了口气道:“其人以死,在多追究也无济于事。天可汗陛下依然是那么的宽宏大量,但已经被激怒的朝中诸臣,却不那么友善了。他们生气也无可厚非,天可汗陛下是他们最敬爱的人,自己的君王受到了威胁,生气也是自然的。但牵扯到我们族人身上,却不那么的冷静了。天可汗陛下如今左右为难,作为臣子,我们不能让他因为我们而受到损伤,必须尽快想出解决的办法。”

执失思力点头说是,他痛苦的抓着头发道:“打仗,我是在行,可这动脑子,我实在没辙。”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突然得到了一则消息——杜荷求见。

阿史那社尔眼中一亮,道:“对了,我们可以问问他,杜将军是陛下最宠信的人,拥有超乎年纪的才智,此次能够兵不血刃的瓦解阿史那结社率的阴谋,全是他的主意,不如向他求教,也许他能指点我们一下呢”

病急乱投医,执失思力也想起当初在破吐蕃时,杜荷的表现,点头说好。

第九部 田猎大会 第491章 巧言游说

杜荷看着面前朴实的国公府,心中也生出一丝敬意。果如历史记载的一般,阿史那社尔但在归降唐朝以后,忠心不二,临阵奋勇,屡建功勋。他入朝为驸马,出则为战将,不避艰险,为大唐征战四方。更难得的是他如李靖一样,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功勋卓著,却从不自傲。

连李世民也不得不由衷赞叹:“历代武臣,壮勇出众者有诸,节行励俗者鲜矣,社尔廉慎知足。”

听着府里传来的脚步声,杜荷缓过神来,收敛心神。一切动向皆如他所料,在有心的推波助澜之下,几乎满朝文武都席卷其中,各抒己见。各种针对,层出不穷,若是一一施行,突厥只怕不许几年就会从世上消失。

尤其是魏征的那一招迁途岭南,更是阴险之极。杜荷想不到魏征如此正直的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会出这么一个阴毒的主意。

总之在这阵强烈的讨伐风波中,突厥遗民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一切都往理想中的情况进行,只差最后一步。

府门大开,阿史那社尔与执失思力并肩而出。

杜荷微微一笑,心知成功与否,就在今日。他上前拜见,阿史那社尔与执失思力都是大将军级别的,是带兵武将最高的职位,比他要大的多。

阿史那社尔大笑着抢步上前,这还没弯下腰就让他抢先扶起道:“杜将军无须多礼,走,我们到屋内说话,我阿史那有事情向杜将军请教。”

执失思力同样的露出了一脸友善的笑容。

杜荷心领神会,他与二将虽有过几面之缘,但关系并不深厚,若非有事相求,没有必要对自己如此客气,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如今局势错综复杂,而自己作为擒拿阿史那结社率的功臣,是最有权力发言说话的。求自己何事,不言而喻。

在二将的带领下,杜荷来到了毕国公府的书房。

书房很大,里面藏书近千本,每一本都有翻阅的痕迹,显然并非是摆设,主人家还是经常翻阅的。

无形中,对于阿史那社尔,杜荷又高看了三分。

阿史那社尔请杜荷坐下,命人送上了茶水。

茶水并非是上等的龙井,而是碧螺春,廉价的那一种,但显然已经算是府中最好的茶叶了。

杜荷并不介意的喝着。

阿史那社尔沉声道:“杜将军,如今朝堂上的纷争,你也应该听闻。此事确实是阿史那结社率心存反意,作恶在先。我等也不为他辩解,只是错不及族人。若因为阿史那结社率,他们被罚至岭南,那也太无辜太冤枉了。”

杜荷将茶放在手旁的桌子上,笑道:“这点你们无需担心,我便是为了此事来的。陛下也知如今朝堂上的论言对你们很是不利,他怕你们多心,特地带话给你们。让你们放心,只要他还是皇帝,只要大唐还是他在做主。你们突厥遗民就是大唐的子民,不会受到任何不公正的待遇。这一点,希望你们能够相信陛下能够做得到。”

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都是直肠子,一听杜荷这话,眼眶红了,泪水都要滚落下来。

阿史那社尔感动道:“天可汗陛下……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

执失思力也偷偷抹了抹眼角道:“天可汗陛下多虑了,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曾怀疑过他的诺言。我们相信他的诺言就如北方的雪山,任由风雪吹袭,远远不变。只是怕他为难,无法决断。”

感动许久,阿史那社尔方才道:“杜将军,如今形势你最了解不过了。文武群臣如此坚持,而天可汗陛下也一直拒谏。如此下去,对于三方都不会有好处的。我不愿意见天可汗陛下为难,也不愿意见因为此事而激发朝堂上的矛盾,更不愿意见我的族人被迁途至岭南受苦。但我实在想不出什么万全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矛盾。杜将军才智过人,不知可有什么妙计教我,我阿史那社尔将会永远记得杜将军的恩情。”

“还有我”执失思力也是一脸严肃。

杜荷为难的扰着头,一副非常难办的模样,其实心底早已乐开了花,正是想睡觉就送来热枕头。他正愁着如何扮演一个军师,指点两人一下,想不到他们直接开口要求了。

如此考虑了好一会儿,杜荷方才道:“此事说起来很复杂,这样吧,我详细的说说为什么会造成今日的局面。你们应该会觉得奇怪吧?为什么阿史那结社率个人的行为会在我大唐引起这么一阵风暴,为什么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会造成轩然大波,将陛下、满朝文武还有你们突厥遗民都牵扯进来。”

这一问是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最想不通的事情,他们在大唐生活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细算下来,阿史那社尔已经当了七年的大唐驸马,执失思力更久有十年时光。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们接触的大唐是欣欣向荣的,是海纳百川的,有着气吞天下的大气,有着让人臣服的威势。满朝文武对于他们也没有任何的芥蒂,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下子会成为这样。

杜荷沉声道:“说白了只有一个原因,你们是突厥人,是异族,并非是我大唐人”

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脸色剧变,变得格外难看。自从降唐之后,他们受到李世民的胸怀感染,早已决定要为大唐付出一切,但若因为是突厥人就要受到排斥,那便太伤他们心了。

杜荷减弱了语气道:“两位大将军别怪在下说的难听,自古以来,我华夏就与塞外异族有着永远无法释怀的仇恨。从秦汉时的匈奴,到两晋时期的五胡,再就是隋唐时期的突厥。我们彼此之间的战事数不胜数,之间的仇恨也是越积越深。虽然我大唐取得了胜利,但这长年累月累积下来的仇恨却存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阿史那社尔道:“可是天可汗陛下已经说了,既往不咎。他会像对待大唐子民一样的对待我们,而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十年来,我突厥子民在大唐生活的非常安定,已经融入了大唐。我阿史那社尔更是已经将大唐视为我的祖国,为它征战,为它卖命,仇恨是可以化解的。”

杜荷摇头笑道:“阿史那大将军,你的想法太天真了。仇恨是可以化解的,但绝对不是说化解就化解。在你们眼中,我们大唐占据风水宝地,却时常出兵征伐你们,屠杀你们的族人。但是在我们大唐眼中,你们突厥又何尝不是强盗?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但之间却有仇恨。陛下确实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他接受了你们。可这种心胸不是人人都具备的。那些受到你们突厥迫害的百姓未必接受,那些讨厌你们的大臣未必接受。只是陛下下令了,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遵命,然而心中的讨厌、仇恨不会因为陛下的一句话而化解,只是藏在了心中,没有表露出来。同样的,我相信在你们突厥也有不满我们大唐的百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们一样的想法。如实告诉我,你们的族人就不排斥我大唐吗?”

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默然无语。

过了许久,执失思力才道:“杜将军这一问我无法否认。别说他人,就说我自己,当初在败给大唐的时候心中都有不服,曾经想过反抗。但自从感受到天可汗陛下的广阔胸怀,已然放下仇恨,改变了想法。我族人也是一样,东突厥灭亡之时,反唐情绪确实强烈,但经过十年来的安定生活,大多族人早已看开了一切。”

杜荷接话道:“大将军也知道,这是大多族人,而不是全部,这说明还是也个别偏激人士存有二心。这里我无法否认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包括仇恨。可是这需要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只是十年还远远不够。阿史那结社率一事就是事情的导火索,假若没有阿史那结社率这一事件,那么在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后,漫长的时间会冲掉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可偏偏在这其中发生了阿史那结社率这一事件,让还没有完全忘记仇恨的人重新在记忆深处找到了这段记忆,从而强烈的爆发了出来。完全可以说,阿史那结社率这一事件毁掉了陛下与我们两个民族之间十年来的努力,使得双方的矛盾再一次的激化,这就是此次事情闹大的真正原因所在。”

执失思力叹息道:“说到底,还是你们没有能够接受我们。”

“错了”杜荷严肃的看着他道:“不是我们没有接纳你们,而是你们压根不愿意融入我们。东突厥早已灭了,你们的国家已经不存在,可是你们却依然群居在一起,与我大唐明显的隔离开来。别说是他人,就连两位大将军也是一口一个我族人,这代表什么?代表你们并没有将大唐视为母国……这是很小的事情,但却直接反应了你们的心……试问你们不配合我大唐,不将自己视为大唐人,我们大唐有怎么能放心的接纳你们?”

第九部 田猎大会 第492章 倒打一耙

杜荷最后这一番话就如当头棒喝,将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打蒙了。

他们一直以为造成今日一切的不是他们,而是唐朝人,是唐朝的那些官员小肚鸡肠,容不下他们。可如今让杜荷一说,却发现真正的源头,竟然在他们的身上。并非是唐朝容不下他们,而是他们作为失败者,没有失败者的觉悟,一直在利用李世民的宽宏大量,让突厥这个民族依旧存在于大唐王朝之中。

这也难怪唐朝的那些官员会对他们如此排斥,作为大一统的国家。他们岂能容忍国中之国的出现?

只是因为碍于李世民的颜面,一直没有爆发。阿史那结社率反叛一事,成为了激化矛盾的导火索。让一个个大臣都对突厥这已经灭亡的国中之国,产生了抵触之心。

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久久无言,以不知应该说什么了。

杜荷深深的道:“人不同于野兽的地方在于我们讲‘情’两位大将军都是重情重义之人。这怀念故国是人之常情,并非过错。但是希望两位大将军能够想明白,东突厥已经灭亡了,不存在了。而我大唐现在接纳的你们,对你们一视同仁。原因在于陛下仁德,宽宏大量,不愿意制造杀戮。但是你们始终不愿意并入我大唐,长此以往下去后果如何,谁也无法预料。天可汗陛下不可能保你们百年,他终有去世的一天。大唐帝国的下一任皇帝是否如陛下一样能够容忍你们,谁也不知道。”

“我觉得阿史那结社率的反叛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他的反叛,反而揭露了我大唐与你们突厥所存在的最关键的问题。两位将军都不是蠢蛋,我认为应该从长远的考虑这个事情。我个人觉得如果东突厥一直如此,不融入我们大唐,到最后双方只会出现一个结局——相互敌对。不是我大唐容不下你们,将你们屠杀干净,就是你们无法继续忍受我大唐的统治,从而反出我大唐。”

杜荷这番话并不猜测。

大唐只有一个李世民,同样的东突厥也只有一个阿史那社尔,一个执失思力。

李世民有本事震慑住突厥人,让他们乖的像猫咪一样听话,其他的皇帝未必有这个能耐。同样的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对于大唐忠心耿耿,愿意为大唐抛头颅,晒热血,但其他的突厥首领未必有他们这般忠心。

事实也是如此,杜荷知道历史的进程,知道东突厥人的命运。

在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继位。李治并非昏君,但比之他父亲李世民,那就相差太多太多了。

调露元年,东突厥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虽然其后唐朝大将裴行俭大破东突厥与黑山,取得了大胜。

但因后来李治杀了降唐的突厥人,逼得余下突厥与唐朝为敌,直到一百年后唐玄宗时期,东突厥才在唐朝和九姓铁勒回纥等部的联合攻击下灭亡。突厥也因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也即是说假如突厥在这段时间里没有融入唐朝,在未来二三十年后还会反叛,并且会成为大唐的敌人整整百年。

杜荷心中也早已有了决定,若此次融合不成,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劝说李世民将所有的突厥百姓都赶到岭南去,让他们去开荒为大唐做贡献。失去了马,失去了游牧民族来去如风的特性,突厥人将不堪一击。

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作为大唐统率千军的大将,也不是等闲之辈,杜荷将事情说的如此清楚明白,他们焉能不知危害?

两人的脸色都变得惨白,无任何的血色。

他们作为大唐职位最高的大将军之一,对于大唐的军事力量知道的比任何人都要详细,心底均在想:大唐如此强盛,人才如此众多。若与大唐为敌,那根找死有什么区别?

一时之间,心中忐忑,也没有了注意。

两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落在杜荷的身上,同时起身,对着他深深的一揖,齐声道:“杜将军,您的才智,我们是见识到了。不知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如此问题。”

杜荷沉声道:“办法是有,只是不知两位大将军愿不愿意接受与配合。”

阿史那社尔道:“杜将军当说无妨”

杜荷道:“不知二位是如何看我大唐的,我大唐在你们心中处在什么位置,实话实说”

阿史那社尔毫不犹豫的肃然道:“大唐就如我的祖国,我阿史那社尔愿意为它付出我的生命。”

执失思力也斩钉截铁的道:“我向往大唐的大气,也愿意为大唐流干身上的每一滴血。”

杜荷诱惑道:“既然你们愿意为我大唐牺牲,那么为何不能以你们的威望为我大唐劝说突厥百姓放下一切成见,融入我大唐,成为我大唐的子民?只要你们成功,陛下将不再为难,群臣也不会在刁难你们,你们那些突厥遗民从今以后与我大唐无分彼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三全其美,岂不美哉”

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听了此话,眼中各自一亮,互望了一眼,均相继的点头互通了想法。

杜荷告诉了他们解决事情的办法。

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皆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当即阿史那社尔热情的招待了杜荷。

翌日早朝。

李世民与文武大臣的对持再度上演。

就在双方坚持不下的时候,阿史那社尔站了出来蔑视的望了一眼诸位大臣,高声道:“陛下,依照末将阿史那的意见,这群唧唧歪歪的鸟人都应该杀头处死。”

此话当即捅破了天。

阿史那社尔不急不缓的解释道:“陛下东突厥早在贞观四年,已经灭亡。作为我们这些亡国遗民,陛下以无上的胸襟收留了我们,给我们吃的住的用的。我们自然就是您的子民,大唐百姓。可这些文人却好像巴不得将我们分裂出去,也不知安的是什么心。”

第九部 田猎大会 第493章 真正的幕后黑手

阿史那社尔的这一句话无疑是当着群臣的面,狠狠的扇了他们一个耳光,打的他们找不到北了。

连东突厥的可汗阿史那社尔都亲自承认了东突厥的灭亡,表示融入大唐,群臣的指责刹那间就成了无理取闹。

这要瞒过他人,首先要瞒过自己人。

杜荷的真正用意只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个别位于金字塔尖的大臣知道。其他大臣都是受到挑唆的,一个个都不知道背后的缘由,只是主观的根据阿史那结社率的反叛,对着东突厥发动了浪潮般的攻势。

如今被阿史那社尔如此一说,一个个的都哑了,将目光敲向了推波助澜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让他们吐血的是:这三位领头的大佬,一个个都抬着头,看着屋梁,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情,撇清了一切干系:杜荷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们自然没有理由在对东突厥说三道四。

李世民也在暗笑,想着自己那位女婿究竟用了什么方法,竟然让阿史那社尔做到这一步。

针对东突厥的朝堂争论,就在阿史那社尔这一句话下戏剧性的落幕了。

当然事情还没有完结,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已经让杜荷说服,为了族中人真正的过上好日子,决定顺应时势,坦然的面对突厥灭亡这一事实。他们首先要说服的就是在大唐境内生活的原突厥遗民,让他们融入大唐,成为大唐的一分子。

杜荷起初觉得此事不会那么容易,但事实上他错了。

错的很离谱,原来两个民族的融合比他想象中的更加容易。

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几乎可以算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就说服了让大唐境内的突厥遗民。

这一情况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想不到,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都傻眼了,杜荷也惊讶了半晌。

但很快,他脑中闪过了一个故事,明白了前因后果,知道了为什么。

故事名字记不清了,那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暑假前夕,教授给他们讲述的: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的英国,那个时候航海盛行,有一支船队前往美洲大陆捞金。但途中遭遇了风暴、海盗、断水、断食等等情况。

整支船队近两百号人,锐减至五十二人。但这五十二人在这些考验中成为了一个整体,他们同心协力,情如兄弟,克服了一切困难,活了下来,在一座不知名的海岛上与岛上的居民居住在一起。

半年后,船队再次出海,依旧是情如兄弟的五十二人,可谁也料不到还没有过三个月,五十二人反目成仇,发动了兵变,自相残杀。

原因就是因为这半年的安静生活,让五十二人的心境产生了变化。安详的生活,让他们忘记了纪律,忘记了目的,向往全新的安详生活,不愿意在海上奔波,矛盾也因此产生。

教授说这故事的寓意显然是将假期当作安详的生活,将他们这些学生当作船员,告诫他们不要因为假期,而忘记自己是一个学生。

这个故事,正好解释了东突厥遗民这些反常的行动。

草原上弱肉强食,东突厥作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战争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他们是没有安稳日子过的。

为了生活,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在必要的时候都会上战场,过的是提心吊胆的日子。习惯这种生活的他们,潜移默化之下,已经不觉得这种生活是一种受罪,反而因为生命时时受到威胁,而上下凝聚成了一个整体,有着极其强大的战斗力。

但是因为战败,他们迁途到了大唐境内,在大唐境内安居乐业。

李世民所统治的大唐,只有打别人的份,没有被打的可能。故而迁途至大唐境内的这些突厥百姓,十年都没有见过战火的影子。

比起在东突厥过着那种提心吊胆,有今日没明日的日子,大唐境内的安定生活,自然是他们所向往的。十年的安稳生活,已经让他们忘记了原来的习惯,开始讨厌战争,反感战争,惧怕战争。

所以当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将情况如实的告诉他们族人以后,这些东突厥的遗民很自然的就接受了他们的提议。

李世民也在这个时候,颁布了鼓励双方通婚的政策。

融合比想象中更要顺利的进行着。

也许两族习性上的差异,会为融合带来一些麻烦,但已经展开了心扉,开了先河,融为一体,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也因了一句话,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不敢做的事情。因为困难而不去做,永远不会成功。无视困难,用心去做,也许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就如此次融合,历史上因为彼此双方在关系最融洽的时候,没有尝试融合,才有了日后的反叛,但如今只有一个大唐,再无东突厥的存在,又岂会有三十年后的反叛?

再一次创造历史的感觉,让杜荷全身心都充满了喜悦,同时也生出了一个念头,恶意的想着:阿史那结社率这一次反叛,非但没有给大唐照成任何的危害,反而促进了大唐与突厥的融合,给大唐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不知阿史那结社率在九泉之下,得知这个消息,会不会气得从地府里爬出来,再死上一次。

长安归来客栈。

作为世界最大的都会,长安数十个坊市仅以客栈来说就不下百家。几乎每一个坊,每一个市都有客栈酒楼。

故而杜荷打算建造情报网,首先考虑的就是客栈酒楼。

归来客栈是长安数百家客战中并不起眼的一件客栈,算不上是最差,但也说不上好,只能位于中等。

店东家是一位非常老实的百姓,名字就叫做王老实,做生意不奸不诈。这类人本不适合做生意,但来往于长安的旅人实在太多,在极大的客流量中,蕴涵着数之不尽商机。即便并不出名的归来客栈也从不缺顾客,小日子是过的有滋有味。

尤其是最近归来客栈迎来了一伙儿财神爷,他们是从塞外来的皮货商,一行有三十多人,他们包下了所有的房间,出手阔绰,喜得素来节俭的王老实也连续从迎宾楼买了三坛杜康酒,天天小酌,自得其乐。

客栈门口挂着客满的招牌,王老实一壶酒,一碟小菜,自饮自啄,好是快意。

店小二无所事事,双眼直勾勾的望着王老实手上的酒杯,靠了靠前,低声道:“东家,您不觉得奇怪嘛?这些胡商不让我们干活,给钱却给的那么爽快,这其中有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胡扯”王老实白了他一眼,道:“干活去,你管那么多闲事做什么,我们开门做生意,难道还要将豪客拒之门外不成?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其实他心底也在嘀咕呢。

他在长安做了二十多年的生意,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顾客。

他们不但包下了客栈,还不需要他们帮忙打理房间,唯一的要求只有餐餐有酒有肉,酒要马奶烈酒,肉要最新鲜的羊肉。

他们早出晚归,似乎很忙,对此王老实固然觉得奇怪,但他有着生意人的觉悟,识趣的按照吩咐来做,没有任何越轨的地方。这样即能赚钱,也不会惹祸上身。

急促的脚步声走进了店内,王老实抬头想说:“客满,请找别家”但话刚要出喉,立刻改变换上一副最贴心的笑容道:“大东家,今日怎回来的那么早?需要为你们准备午餐吗?”

来人正是包下他们客栈的胡商大东家,他身长八尺,高大魁梧,脸上长着横肉,看上去不像是生意人,到有几分强盗的感觉。

往常这位胡商东家早出晚归,不到夜幕降临,绝不回来,今日午时未过,便见他回来,满心疑问。

胡商大东家顿住了脚步,露出了一个友善的微笑道:“不了,我只是有些累了,回来休息一下,别来打扰我。”

王老实点头说是,但眼底却有着一丝奇怪。他看出来了,胡商大东家表面故作镇定,言行如一,可眼底却藏有深深的愤怒,不知是何故,他明智的没有多问。

胡商大东家疾步走入后堂。

归来客栈食宿一体,前厅用膳,后堂住宿。

他疾步来到后堂天字一号房,见四周无外人,轻轻的敲了敲门。

“进来”

胡商让两人守在屋外,推门进屋。

屋内上首坐着一位身长九尺,异常剽悍的中年人,假如杜荷在这里,必然会惊骇的叫出声来:“大度设”

薛延陀的少主大度设。

“属下拜见少主”胡商拳头斜架在胸口,恭恭敬敬的对着大度设深深一拜。

大度设神情有些疲惫,眼中布满了血丝,沙哑着嗓子道:“情况怎么样,那个废物有没有出卖我们,将我们说出去。”

胡商肃然道:“经过我多方打探,似乎阿史那结社率还知道一些道义,没有将我们说出去。”

“那就好”大度设竟然长长的吐了口气,脸上一阵轻松,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了。

生擒李世民的决策,并非只有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