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唐-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没有接到战报,知道凶多吉少,于是在杨国忠的鼓动下,李隆基出逃四川。
……
杨国忠一边准备逃跑,一边还沾沾自喜地说道:“这些年来,我一直说安禄山要反,可是皇上不相信,这不是我的错。”
升殿,百官上朝的不足十分之一二,李隆基为了隐人耳目,说要亲自征讨安禄山,当然也没有人相信。他又任命尹魏方和崔光远留守长安,边令诚掌管宫殿钥匙。天黑以后,让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重赏金钱财帛。天刚发亮,玄宗只与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从延秋门出发,在宫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孙都弃而不顾,只管自己逃难。玄宗路过左藏库,杨国忠请求放火焚烧,并说:“不要把这些钱财留给叛贼。”
李隆基心中凄凄戚戚地说:“叛军来了没有钱财,一定向百姓征收,不如留给他们,减轻百姓的苦难。”
这说明他心中还有一份良心。
李隆基秘密走了,百官还继续上朝,但看不到人在哪里。这一下乱了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争相逃命。一些山野小民,却乘机进入皇宫与王公贵族府中,盗抢钱财。有的还骑驴跑到大殿里面,抢过后又放火焚烧左藏大盈库。边令诚杀了十几个人,将局势稳定下来。于是与崔光远二人投降安禄山。
李隆基一行经过便桥,杨国忠为了断绝敌人的追路,派人放火烧桥,李隆基又说道:“官吏与百姓都在避难求生,为何断绝他们的生路呢?”
派高力士带人扑灭大火。
到了咸阳,让宦官王洛卿先行做好迎接准备。谁知道王洛卿与咸阳官员闻风而逃,丢下李隆基不管不问了。中午了,李隆基还没有吃饭,杨国忠只好自己花钱买了胡饼给李隆基解决温饱。百姓闻听此事,争献粗饭。李隆基按价付了钱,百姓皆落泪。
对李隆基大家感情十分复杂。说他坏吧,就是到了晚年后,他也没有象秦始皇与杨广那样暴虐百姓,甚至时不时给百姓来个免税。说他不坏吧,硬是不管国家,将政事交给李林甫与杨国忠之手,生生将一个大好河山败成这个样子。
但又不明白了,王画在大洋洲做得比他还干脆,为什么疆域开拓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百姓短短几十年内增涨到了四千一百多万人口?
大家很迷茫。
一个叫郭从谨的老人跪在李隆基面前进言说:“安禄山包藏祸心已久,有许多人向陛下进言,可是陛下却将他们杀死。所以先代帝王务求忠直之士以广视听,我记得宋璟做宰相时,敢于犯颜直谏,所以那时天下平安无事。现在我一个老百姓都料到今天局面,但陛下呢?”李隆基只是称错。
车辚辚,马啸啸,车驾继续向前。一路上许多跟随李隆基出逃的官吏都逃跑了,晚上在驿站,人们互相枕藉而睡,也不管身份贵贱。
到了马崽坡,随从将士因为缺少食物,心中愤怒。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至少没有杨国忠的进谗,哥舒翰不会被逼兵出潼关。于让宦官李辅国向太子李亨转告。李亨犹豫不决。正好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了杨国忠的马,向他投诉没有吃的。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这一下点着了火药桶。立即有许多士兵拿出弓箭,射向杨国忠。杨国忠一见不妙,拨马就逃。逃到马崽坡西门内,被士兵追上来活活肢解,将他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示众。然后又乱兵杀了他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说了一句:“你们胆大妄为,竟敢害死宰相。”士兵又把他杀了。
韦见素听到外面大哗,跑出来看,被乱兵用鞭子打得头破血流。韦见素就是韦凑的儿子,虽然在朝中迫于杨国忠的威焰,不敢发言。但为人不算太坏,在地方上多有吏治。有人认出来,急忙说道:“不要伤了韦相公。”
这才侥幸保了一条性命。
士兵又包围绕了驿站,李隆基于是询问是什么事。左右侍从说是杨国忠反。李隆基知道杨国忠是不可能反的,这是士兵泄愤,只好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命他们撤走。但士兵不同意。
于是李隆基又让高力士问话。这时陈玄礼回答道:“杨国忠谋反被诛,但杨贵妃不应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割爱,处死杨贵妃。”
这才是乱兵的目标,为什么李隆基不处理政事,就是让杨玉环迷惑住了。
李隆基进入驿站,拄着拐仗侧首默立良久。几日之间,他苍老了十岁。
过了好一会儿,大臣韦谔才上前说道:“现在众怒难犯,形势危急,安危就在片刻之间。希望陛下早作决断。”
说完了跪下叩头,血流满面。
李隆基说道:“杨贵妃在戒备森严的深宫中,不与外人结交,怎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说了一句公道话:“杨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杀了杨国忠。贵妃却在陛下左右侍奉,他们不能安心。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一下,将士安宁,陛下就会安全。”
李隆基不说话,呆站着,直到外面喧哗声越来越大,他才无力地下旨,让高力士将杨贵妃引入佛堂,用绳子绞杀。
可是听到杨玉环凄楚的喊叫声,李隆基泪如雨下。
就在此时,外面一千多人,从西边骑着马,疾驰而来,领头的一个士兵与中原士兵装束很不相同,但相貌却是中原人的相貌。他一边骑马飞奔,一边大喊:“刀下留人。”
不知道啊,也不知道是用毒药,还是绳子,还是用刀,反正喊刀下留人。
王画回来了!
第三章 我问你
一柱粗香,满室氤氲。
佛堂这上柱粗香,还是杨玉环刚刚为了祈祷点燃的。
可就在这个佛堂中,她眼看就要香消玉殒。
跪了下来,虽然几日奔波,使她面容憔悴,可是浑身上下,无不充满了妩媚妖娆之气。
“阿翁,你真要杀掉我吗?”哀切地说道。美玉一样的肤色,梨花带雨。
对高力士,王画是很有好感的。说句不好听的,这些太监就比如豢养的狗。不管它会不会替主人看门咬人,首先得忠心。但也不能将他夸成圣人。因为他得宠,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皆呼爷,太子呼二哥,也就是王画如果留在长安,也得呼一声爷。
虽然他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还进过一些直言,可为了明哲保身,身得宠幸,看到进谏无果后,立即闭起嘴巴自保。
象后来大权在握的将相,宇文融、李林甫、盖嘉运、韦坚、杨矜慎、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王鉷,甚至高仙芝都是通过他的门路,被他推荐得到重用的。而这数人当中,最少一半人该杀。唐朝后世的急转巨下,这数人当中的某些人要占到一半功劳。
但根底还是在李隆基身上,不能全部责怪他一人。
“贵妃,奴婢也不想杀贵妃,可是为了皇上,贵妃不得不死。”高力士说完,一边掉泪花,一边提着绳子走过来。
现在佛堂中一个人也没有,这个掉泪花,可是真心的。
从内心深处,高力士也不想杨玉环死去。但杨玉环不死,今天之局无法解开,甚至闹下去,士兵能发生更大的哗变,有可能在这里就能危害李隆基。就不危害李隆基,没有士兵保护,难道让李隆基一个人逃亡?
“阿翁,你放过我吧,我来世做牛做马来报答你。”
“贵妃,现在说这些已经太迟了。如果不是你,皇上怎么君王从此不早朝?虽然你没有做过什么,皇上变成这个样子,你也有莫大的关系。皇上为你,马上你国家都快要失去了。你也要为皇上牺牲一下吧。”
高力士说完,忽然象炸雷在心头响起。
这个人能文能武,记性又特别好,因为王画在岭南做的一切,让他心中十分感动,因此王画写的一些东西,记忆犹新。那篇《长恨歌》到现在还能记得。
看到没有,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杨家,杨玉环不是正好姓杨么?只是选在君王侧是不对的,这是从儿子手上抢过来的,不是选秀选出来的。
回眸一笑百媚生……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集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这不正是说杨玉环与她的家人吗?
还有,渔阳鼙鼓动地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马崽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中有一人字太真……
除了杨玉环不可能在马前就被处死的,其他无不预言其中。现在不正是范阳叛军熊熊而来,大军军心不平,六军不发?他们不正是去往蜀地?现在这个地方不正是马崽坡?太真更是指明了是杨玉环。
天啊,怎么没有一个人想起?
不是没有人想起,是因为自从王画不顾李隆基颜面,将太平公主强行带走。就是青年时代的李隆基,一听到王画的名字,也勃然变色。那怕就是后来张九龄拜为宰相,王画也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
连名字都不敢提了,况且他写的文章,作的诗赋?
还有一条,这首诗是写给李裹儿与李持盈的,看到的人很少,无论是武延秀或是武三思,肯定不会替王画宣扬。所以知道的人更少。
如果王画能算到几十年后的今天……
高力士不由地摇了摇头,这个想法也太妖异了,只能是一个巧合。
杨玉环不知道高力士在想什么,反而以为他在下决心,所以脸上阴晴不定,哭声更大。
就在这时候,远远地传来:“刀下留人,刀下留人!”
……
王画是从大食赶来的。
两者积怨很深,大运河的修建取得了比想像中更好的效果,每年带来巨大的税务收入。加上倭马哥王朝后来几位哈利发目光短浅,于是一口将王画的股份配给收入给浸吞了。
但王画没有动。
第一个现在大食十分强大,不是打不过大食,但从大洋洲远征而来,动用的财力人力少了,打不败大食。而且既然是打,那么就是整个将大食奸灭,这才值得。但带得多了,大洋洲的力量暂时跟不上去。
第二当时他在经营美洲。不要以为美洲很落后,一二三就收复了。它不是大洋洲,已经有了自己的文明,国家与军队,还有武器。
特别是玛雅国,人口就有一千多万。南美诸部族,再加上印第安各部,远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
为了征服这一片广大的土地,花了近十年时间,还是制造出原始的后发火枪,才正式将玛雅国征服的。然后消化,又化了十几年时间。他抽不出精力,对付大食。
就到了现在,在两个美洲大陆里面,王画预算了一下,在各种复杂的地形,比如热带雨林,或者高山深林,或者是在大沼泽与沙漠里面,最少有五百万到八百万百姓没有臣服。
不过大局已经定了下来。
所以大洋洲人口膨胀到了四千万人口出头,其中就有近一千六百万人口是来自这两个大陆的。这还是前后击毙了近五百万百姓,否则他们占的比例还要多。
再加上其他的地区,原来的奴隶,又有六百万,其中还同化了不少。否则还会多出五百万。尽管经过繁衍,唐朝百姓数量达到了一千九百多万人,但扣去同化的五百万异族人口。用李红的话来说,比例依然很危险。
因此王画不想过快发展了。如果吃掉大食,将会多出无数人口。还是文明程度很高的百姓。难不成将他们全部杀掉。
不过机会到来,几年前,自称是穆罕穆德叔父阿拨斯后裔的伊拉克大地主阿布尔·阿拨斯推翻了倭马哥王朝,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巴格达。大食发生严重的内战。
王画也不知道大食的内战会越演越烈,还是最后统一?如果越演越烈,他会等待下去。但如果统一,这个到来的机会就失去了。于是联系了波斯的残余政权波桑王朝,以及在里海边上由不肯臣服大食的波斯大将建立的陀拨斯单王朝,对大食发起了猛攻。
这一战就是数年时间,到现在大食还没有吃下来。不过发生在大食南方,加上唐朝将臣对王画避而不谈,并没有引起唐朝多少注意。
本来王画还再等几年进入唐朝,那时候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想法,也正好将大食消化。因此他接到哥舒翰的信了,但没有作任何表态。与这历史的大势相比,个人的生死得失,简直太缈小了。
但这时候,他接到一个恶耗,朱仝终于因病去逝。很高寿,可还是让王画十分伤感。
自己岁数同样也进入老年,天知道那一天立即会死去。
于是在大食留下五万军队,其余十五万大军从大小勃律国进入天山山口,来到唐朝。
之所以唐朝没有接到通知,一是他们行军很快。二是现在西域各国对唐朝十分不满。在他们心中,哥舒翰就是他们的神。哥舒翰被李隆基与杨国忠多次逼迫,让他们感到很不满。而且河西各族都护皆随哥舒翰进入潼关,形势危险。让他们感到十分不安。这还是没有接到哥舒翰战败的事,否则还要乱(王思礼至平凉,闻河西诸胡乱,还,诣行在。初,河西诸胡部落闻其都护皆从哥舒翰没于潼关,故争自立,相攻击)。
还有高仙芝是高丽人,封常清是汉人,但他们在西域经营多年,素有威信。两人冤死,也让西域各族感到十分不满。所以王画大军过处,无一人敢于反抗,反而有许多人涌跃加入。特别是到了原来血营的八州之境。
几十年过后,早已人似物非,可依然有许多当年的青年活在世上,自己出不了力。于是鼓动儿子孙子,随军一行。
其实到了西域后,王画已经带着一千五百人,以及枪支弹药,最好的战马,先行离开。
当初血营十八勇将,自己带到大洋洲的皆老死,或者战死。中原中只剩下封薛哥舒三人。薛嵩身在河北,估计多半已经降于安禄山,身名不保。封常清被李隆基斩杀。只剩下哥舒翰一人。
所以想全哥舒翰一个全终之名。
因此,他的速度不亚于驿使。即使有个别驿使速度比他更快,可到了陈仓后,听到李隆基出逃的事,也犹豫不定,不知道往前去会不会遇到叛军,呆在陈仓不敢向东。
所以,李隆基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但没有想到抢来抢去,李隆基还是丢开长安选择了出逃这条道路。
王画加快了行军速度,但听到李隆基到了马崽坡,于是立即再次赶来。不来便罢,杨玉环是死是活,顶多是一个文人心中的遗憾,与历史无关。但来了,就要想办法将杨玉环救下来。
但哥舒翰估计凶多吉少了。
……
高力士一转身回来,对杨玉环道:“杨贵妃,来了一个人,王画来了。你一会儿说话可得小心一点,今天能不能保住这条性命,就看此人了。”
一转身,他立即走出去,眼中却出现了一丝担忧。
王画什么时候不来,偏偏这个时间出现,再联想到了他写的那首诗,高力士很担心王画对唐王室不利。
他担心是很正确的。
这一次王画前往中原,不但是他带领的这十五万大军。同时北方出动了五万大军,向小海进发。这也是北方几乎总兵力,因为天气寒冷,尽管现在培育了许多适合在寒冷地带生长的庄稼。百姓也从东海岸线发展到了乌拉尔山脉,还不惜代价,以东西纵向修了两条主水泥路,以这个为中心,又修了几十条道路。
这不算,同时广漠的地方,更不愁耕地。为了使百姓能在这里呆住不想离开,连耕地,王画都派人协助开垦出来。
前前后后,为了这里,财政上支出计花费达到上亿贯。
但到现在,这里百姓只有两百五十万人,其中还有一百五十万是转移过来的印第安人,当作奴隶使唤的。
可是有这三万人足矣,人数少了,可是手中武器却很犀利。加上突厥崩溃,回鹘还没有真正强大起来。
这与挽救唐王朝的颓势无关,是为了征服漠北。如果他不做出选择,几年后,唐朝将向回鹘借兵,中原百姓灾难也随着这借兵,到来了!
然后从本土又调来三十万军队,几乎抽调了大洋洲一大半兵力,其他包括两个美洲的三分之一军队,才凑出这些军队的。但这要通过议会同意。不过在他前往大食之前,就通过这项决议。
当然,这是做个样子,虽然这几十年来他几乎隐身背后,但实际威信还远在他设立的政府与议会之上。
这些军队将分成三批,一批由渤海进入,直接攻入范阳安禄山的老巢。第二批由钦州湾登陆,但这部分将分成两批,一批由钦州一路南上,一举将唐朝定落下来。一批由钦州向西,直到六诏。这次安禄山叛乱,六诏趁机壮大,从剑南道抢了许多地方,然后入蜀,掳走几百万百姓。然后一路西上,直接进入逻些城。吐蕃也不是好东西,也因为这一次叛乱,从唐朝手中抢走西域大部地区。甚至最后连渭州到灵州全部丢失。
一次性解决。
但这些军队到达还有很长时间,等到他信到达时,估计最近的地方得要三四个月后,最远的地区最少得半年。军队集合,全部返回,得要一年时间。
先期的还是这十五万主力军队,外加上一路带过来的三四万人马,这是做后勤兵种的。
这样大规模军队出动,在大洋洲这几十年历史是第一次,就是征服玛雅时,也不过出动了二十万大军。
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是消除唐朝周边隐患,而是一举拿下唐王室。
也许还是唐国或者汉国国号,但帝制到此结束了!
他下了战马,看着李隆基问道:“哥舒翰呢?”
也没有行礼,周围的唐军一起看着他。虽然王画离开很久了,虽然朝廷将王画当作禁忌的话题,可是所有士兵都知道王画意味着什么。一个个不敢鼓噪。
李隆基恍然地摇了摇头。
真不知道。
如果朝廷还在,庞大的机构还能继续运转,就包括各地的情报。但随着他这一逃,朝廷崩溃,所有机构轰然倒坍。
潼关哥舒翰被擒,他还没有听到。
王画看到他茫然的眼神,知道问也问不出来。都逃到了马崽坡了,哥舒翰还能有好吗?
他又问道:“那么我问你,当初你为太平公主所逼,是王毛仲不顾危险,率领几百将士发难,一举使你登鼎成功。这个功劳,可以说是盖世之功,他人呢?”
不但是这一次的功劳,在第一次兵变中,陈玄礼等人的归顺,也多与王毛仲结交有功。
因此李隆基不能回答。
高力士小心地说道:“王毛仲欲反,被陛下赐死。”
王画冷冷地看着高力士,王毛仲之死,固然因为其人骄狂,也多与高力士进谗有关。
不过不想多做辨解,他说道:“昔日,尉迟敬德因一言不合,殴打李道宗。王毛仲只是说几句牢骚之言,还没骄纵到尉迟敬德的地步吧。为什么你不能全王毛仲善始善终之功?”
君子手口不动手,尉迟敬德差一点将李道宗眼睛都打瞎了。李道宗是什么人?不过李道宗是智将,论武力确实不是这位门神爷的对手。李世民听说后,规劝道:“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全者少,意常尤之。乃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鼓夷戳,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连李道宗都打了况且其他小事。
这一句话终于使尉迟敬德惊醒。终克善终。
王画提起这件事,李隆基更是无话可说。
“皇上,你不是因王毛仲欲反,是不容人耳。”王画直接点中李隆基的心思。主要是不想他们平安活下去,不然换一种方式,王毛仲非得要走向死路?王画看到有些人眼中不服气,又问道:“不相信,那么刘幽求在何方?”
刘幽求更是李隆基登记基的大功臣,为了保全李隆基,被李隆基出卖,也没有任何怨言,如果不是王晙保护,在岭南就被人害了。回到朝中后,又做了一段时间宰相,后来居然坐怨望,先贬杭州,这还好一点,虽然在东西角,但也算是一个繁华场所。后来又贬郴州。郴州在哪儿了?唐朝时与岭南相差无几。如果是他人贬的,还好一点,但是李隆基贬的。刘幽求活活屈死。
“昔日王琚投靠于你,与你共商大义,让你喜极而泣,终于使你下定决,走上九五之尊的道路。现在他人呢?”
王琚让李林甫所害,贬到江华郡担任一个小小的员外司马,然而李林甫没有放过,派使者重按!王琚这时候都到了暮年了,经不起这个惊吓,特别是害怕酷吏折磨,于是喝毒药自杀。结果没有死成,使者至,要下狱,于是上吊自缢而死。可怜到现在还没有还一个清白。
“我再问你,如果不是郭元振将你父皇稳住,就是你杀死窦唯贞等人,能不能平安无事?郭元振呢?”
这都是李隆基登基的重要功臣,可以说少一个人还好一点,少两人他肯定就登不了基了。然而老郭同样活活屈死,而且死得最冤,李隆基在皇位上呆了没有三月时间,就拿他开了刀。
“还有王皇后。外人不知道,但我怎能不知道。王皇后给了你多少帮助。虽然未必要象中宗对韦氏那样对她,可是你又是如何对他的?”
“就算你喜欢美色,喜欢武惠妃。但李瑁是谁的儿子?”
李瑁正是武惠妃的儿子。因为妻子杨玉环被李隆基所抢。而且还是父亲抢走的,这样的羞侮,使他憋闷委屈之下,含羞忍辱活了四五年就再次屈死。
“虎毒还不食子。就是李承乾与候君集已经准备动兵,太宗也不过将他贬到黔州,死后还为之罢朝,以国公之礼下葬。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与光王李琚呢?”
李隆基在宠爱武惠妃之前,曾经宠幸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她们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后来因武惠妃得到隆宠,这三个妃子也相继失宠。于是李瑛、李瑶与李琚兄弟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多有怨言。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揣摩惠妃的心意,暗中观察李瑛有何短处,向武惠妃报告毁谤。于是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说太子要害她。李隆基怒,想要废去太子,经张九龄劝说,此事才作罢。但不久张九龄罢官,李林甫代之,他揣摩惠妃心意,经常说寿王李瑁好话。于是杨洄再次构陷三位亲王,说他们三人与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共谋异事。惠妃设计派人召三王入宫,说宫中有贼,请他们帮忙。三个人也没有想到其他,答应了。惠妃接著又告诉李隆基:“太子跟另外两个王爷要谋反,他们穿铁甲进宫了!”李隆基派人察看,果真如此,便找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李隆基便下定决心,废三王为庶人,赐薛锈死。不久,三位庶人皆遇害,天下人都为他们感到冤枉。
其后武惠妃梦三人为鬼报仇,几月后害怕成疾,医治无效,趋鬼无效死去。
李隆基同时心中也十分后悔,于是加封几个人子女各为官职。但没有公开承认错误。
王画将这些事情集中起来发问,无疑将李隆基心性刻薄,赤裸裸揭露出来。
李隆基低下了苍老的脑袋,无力地说道:“朕错了。”
王画耻笑道:“你还以为你是皇帝?”
第四章 谁谋反
这时韦谔说道:“王大总管,你不能这样说陛下。汉武帝时有冤杀李陵家人的事,汉景帝逼杀袁盎,周亚夫,太宗也因为候君集的事,冤枉过魏征几十年,同样汉宣帝不能全保功臣霍光一家,以致后人无人再敢做霍光壮举。物无完物,人无完人。陛下现在如此,你何苦再逼陛下?”
韦谔就是韦见素的儿子。
但是王画对他很怀疑,虽然说这批士兵十分骄纵,固然不愿意远离他乡,可先是击杀杨国忠,后是逼死杨玉环,到了岐山后依然不愿意走,直到李隆基将蜀地进贡的十万多匹上等丝绢拿出来让将士瓜分,众将士这才“哭泣感恩”,听从诏令。
可说这中间没有一点鬼,王画不相信,为什么击杀魏方进,没有人阻拦,击杀韦见素却有人在外面大喊,不得伤害韦相公。这个韦谔在中间又起了什么作用?
但王画不想知道,都是一坨臭狗屎,翻它也没啥意思。
他说道:“不错,于是皇上冤杀封常清、高仙芝,逼哥舒翰出战,于是皇上将天下兵马三分之一,河东河北之地交于安禄山一人,于是皇上让李林甫与杨国忠二人掌政多达二十多年。”
韦谔哑口无言。
“其他的我不想说。陛下非为爱人,爱李林甫是他谄媚也,喜媚言顺耳。爱武惠妃、杨玉环,是谓爱色也,亦不是爱人。如果爱人,请问武惠妃方死不久,陛下何夺李瑁之妻?此事不要多说了。你将你父亲、高力士、杨贵妃、太子以及太子妃、李静忠,还有李泌、与陈将军一道请来。”
高力士杨玉环不说了,李静忠就是李辅国,后来改名的,是李亨手下最宠信的太监,甚至在这场马崽坡事变中,也有他的影子。太子妃就是张良娣,出身名门,其祖母就是生下李隆基兄妹的窦氏之妹。现在是一个不错的“好人”,挺着大肚子逃亡,每夜还睡在李亨外面守夜。李亨劝她,她说:“现在多事之秋,如事起仓粹,妾多少可以抵挡片刻,为殿下赢得一些时间。”如果没有变化,到了灵武后,她生下孩子,还为将士缝制衣服。就是这个女人,后来与李辅国勾结,排挤李泌,谗杀建宁王李倓,生生地将唐朝弄得污烟瘴气。
最后一个人让王画颇有些忌惮,他妖异还是侥幸穿越过来的。可这个人天生妖异,李泌!其母怀三年方生李泌,才出生泌发至眉。儿童时代,没有经过修炼的李泌能站在小小的屏风顶上,或在笼上行走。一道士说年十五必白日升天,父母舍不得,于是闻空中有异香之气,音乐之声,一家人必骂之呵退。其年八月十五,笙歌在室,彩云挂去庭树,父亲捣蒜末数斛,及异音奇香至,潜令人登屋,以巨勺泼之,香乐遂散。
这不是记于野史,而是记载在《邺候外传》上的话。
别的不知,几岁大的时候,李泌就曾当面批评张九龄不该喜欢软美者,就是说好话长相好的人,张九龄与之语,佩服得连呼小友。
张九龄是什么人,在李隆基十几位名相当中,他最少排进前五。一身才华更是横溢。让他称为友的人,整个唐朝有这资格的不会超过二十人。后人炮制张九龄与李白有交往,那是不对的,张九龄为人方正,对李白放荡不羁的作风未必能看上眼。比如写庐山爆布,除了李白那首外,还有张九龄的一首: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两首诗极得瑰丽之功,可是张诗是正,李诗是奇。
就是他们相遇,未必李白能让张呼为小友。
不但如此,张九龄还悄悄写过一封信给王画,称他隐然有君之才气。
不管两个政见有何不同,对王画才气张九龄很钦佩的。
实际上没有张九龄这封信,王画对这个中唐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