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玩唐-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另一边加快迁移的速度。[WWW。WrsHU。COM]

第一批迁移的百姓还是很顺利的,正是秋高气爽之季,天气不冷不热,除了少数特殊的地形外,赶路速度很快。

当然,这也得亏吐蕃人现在穷尽了,也想王画这个灾星早点离开西北,所以十分配合。将所有道路一一甄别出来,那一条道路又好走又抄近,就选择那一条道路。

这是吐蕃人自己在找路,如果是王画派人找路,十有八九,根本没有办法顺直线,直到走到墨脱城。这批人在路上速度不但很快,也没有出多少事故,只是在翻过唐古拉山东侧的一个冰雪道口时,因为冰雪凝滑,几个百姓摔下了悬崖,牺牲了。其他的人都平安到达。

但王画听到这个消息,是过了五十天后,第二批百姓都撤离走了。

这条消息让他十分担心,这才是九月份,如果到了冬月腊月怎么办?

但现在不知道,于是听到迁移的速度,在九月十八,第二批百姓再次出发。而且也如数地将俘获的百姓发还。因为冬天就要来临了,因此,提前将答应的棉布先送给了吐蕃人。

这让大家皆大欢喜。

王画的信到了长安时,李隆基不在长安。

他这个皇帝做得很郁闷,连汉献帝都不如,因此,想了一想,将皇子李嗣升立为陕王,因为他的正牌王妃,也就是现在的王皇后没有儿子,于是将李嗣升收养下来,也等于是王氏的养子。

王氏看到丈夫郁郁不乐,说道:“三郎,真不行,出外散散心,要等候机会。当年韦氏势焰滔天,最后还不是让你诛灭了吗?”

李隆基没有答话。

诛灭韦氏,是血营一手遮天,所以迅速将皇宫拿下来。如果没有血营一千五百名勇士相助,根本就没有办法成功。

可现在王画与太平公主暧昧不清,不是与太平公主暧昧不清,而是那个一点大的小表妹暧昧不清,还好,自己的九妹嫁给了他,否则李隆基都能怀疑,王画是不是最后能倒向太平公主。

因此,没有办法诛杀太平。

气苦之下,将政事一丢,跑到新丰骊山下打猎了。

李旦接到王画的信后,啼笑皆非,他不顾朝廷制度,动辄将无数百迁移离开中原,还变成有道理了。

于是将太平公主等人,召进内殿商议。

然而没有一个大臣开口,现在三方大臣,太平公主一方一枝独大,还有中间派,与李隆基一派。现在却没有办法开口,赞成吧,肯定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赞成吧,马上会惹王画生气。

如果将王画逼到对手一方,那就不妙了,现在无论是太平公主,或者是李隆基,想调动一千五百名血营战士进入长安,比去年春天更容易得多。到时候灾难将会降临。

李旦不是李显,立即嗅到其中的味道。

这时候他想到了儿子。虽然这个儿子让他忌惮,可决断能力过人,于是下旨召李隆基回京。

李隆基不敢不回,到了京城后听说了此事,于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王画派来的使者喊进内殿,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又向李旦询问:“父皇,王画有没有派人抚慰百姓,劝百姓留下来这件事?”

实际上他从新丰回来之前,消息就源源不断地送到他手中,怎能不知道此事?

他心中早有了主张,这是故意发问的。

使者走得又很慢,朝廷早将西北的消息完善了。这也是事实,朱仝派了许多原来管理西北的王画手下,劝导百姓,有意将这次迁移的艰难,比他写的《蜀道难》那条道路还要困难十倍。

但是百姓非得要走,听到这个消息,李旦也很是无语。

只要王画在西北,李旦就不敢处执,不过李隆基这句话让他提了一个醒,阻上不了,不如就此让自己下个台阶,于是当着官员的面,将此事说了出来。

李隆基听后想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父皇,儿臣都有一项建议。”

“你说说看。”

“王画这样做,是很不合乎法度的。”先贬后扬,否则就会让李旦起疑心,又说道:“其实主要不合制度的是在韦庶人时期,那些百姓皆是良民,让王画迁移走了,甚是可惜。至于去年到今年这批百姓,父皇不要惋惜。这些都是刁民,王画的死忠,有了他们在,王画始终有不臣之心。就是王画没有不臣之心,这些刁民心中也只有王画,没有朝廷,很难管理。依孩儿的建议,不如让王画将他们迁移离开中原。还有,冬天将要来临,这些称民走的不是吐蕃境内大道,尽是崎岖之途,冰雪充塞,大多又是山道,艰险万分。不如让他们从中原借道,到达偏夷之地。一是物资。为了转移百姓,王画给了吐蕃人大量物资,这是助敌长,除己优。”

“但这些物资放在西北呢?西北是四战之地,虽然王画鼓励耕种,使得灵夏等州县不缺粮食,可是更远的西域百姓依然缺少粮食。有了这些粮食囤积在灵兰各州,西域数年可以不为粮食犯愁。就是布料,也可以做为奖励品,奖励给战士,或者给他们做为御寒的衣服。为什么要送给吐蕃人呢?这是其一。第二呢,当年姜子牙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不臣服天子,也不臣服于诸候,百姓称他为贤人。太公使人召其三,不至,命诛之。周公责怪齐太公,此乃贤人也,为何诛杀。太公说道,失不臣天子,不友诸候,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抚以恩宠,不至,是逆民也。使一国之人效仿他,那么谁能为国家服务,谁人能成为正人君子?为什么太公召之三,抚恩也!昔日,韦庶人所逼,王画情有所愿。后来幡然悔悟,然助父皇得张正义,身临险境,平叛诸韦。所以朝廷先抚以恩,以示天下,朝廷厚遇,感化王画。如果王画不授,失去道义所在,无人所助,他自己也失去存身之所,为朝廷灭一害。况且这些刁民皆一一到了偏夷海外之所,王画自己都灭了自己的羽翼呢?”

不但默认王画移民,反而再进一步,让王画从中原借道,减少百姓的死亡率。

可经李隆基这一说,不是朝廷软弱,而是大义凛然,有理有节。

李旦听了十分欢喜,看着诸人问道:“诸位爱卿,陛下之意,各位看如何?”

李隆基的人自然开口称好,其他的人也不敢说什么,怕激怒王画。

于是通过。

王画正在为冬天到来,第三批百姓如何撤离担心时,就接到朝廷这个诏书。

王画与朱仝先是愕然,然后相视了好一会儿,犹在梦中,不大相信。

这个诏书来得太及时了,就象到了开饭的时候,发现家中没有米下锅,正好有人送来一袋子大米一样。

但听到手下将事情前后说了一遍,两个人都明白,这是李隆基有意送来一份橄榄枝的。现在李隆基十分困窘,更需要王画的帮助。而且这小子做事越来越成熟,明是帮助王画,可是在言语处处贬低王画,责难王画,让太平公主等人都抓不倒话柄。

不管李隆基打的什么主意,反正现在真的很需要,于是立即安排。但这个消息封锁起来,不能让吐蕃人知道,还有七八万百姓正在吐蕃境内行走,如果知道了怕吐蕃人不安好心。不过开始准备船只,让百姓从西倾山的北端进入叠州,然后入蜀,从长江入海。

可到了十月,果如王画与朱仝所料,李隆基秘密写来了一封信。

王画看了信后对朱仝说道:“朱先生,你看象不象《赐尉佗书》?”

汉文帝写了一篇《赐尉佗书》,派陆贾到南越,再赐尉佗金印。尉佗看了这篇文章后,十分感动,于是写了《上汉文皇帝去帝号书》,向汉朝称臣。

这两篇对答的文章写得声情并茂,感人泪下。虽没有入选《古文观止》,但金圣叹在他所著的《天下才子必读书》将两篇全部入选,连用了几十个妙字赞叹佩服,并且将它们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与韩愈的《祭十二郎》两篇感人泪下的文章相提并论。

李隆基这封信,不但文笔相似,连语气内容都十分相似,在信中说了,你命运多粲,我的命运也不好,咱俩同病相怜。虽然你的遭遇,使你很难相信朝廷,九州之鼎一成,十有八九,一走了之。可我想国家强盛,百姓安宁。你同样也有这个想法,对不对?但你一走了之,到了海外,过着世外桃园的生活,可我呢,国家呢,百姓呢?

难道在你临走之前,就忍着看朝廷,国家又要象韦庶人那时候样子吗?为什么不能帮助我,帮助国家百姓,将国家安定下来,创造一个繁荣盛世?

如果总管助我,到大洋洲我会再送一百万人口嘈挤地区百姓给君。但我心中依然很希望你能留下来,为国家为百姓效力,我不惜朝廷再多一个尉佗。

后面落尾处又写了一行字,住笔之时,零涕泪下。

都担忧得哭起来了。

不但信写得很感人,开出的条件也非常好。你走,我还送你一百万百姓,让大洋洲百姓人数增加。你留,除了抛去帝号外,我让你在西北,依然象尉佗那样,逍遥为王。

连朱仝看完信后,也是一脸的古怪。

第一百四十七章 制度

但朱仝也知道李隆基这个请求是不可能的。

王画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有些不清楚,但他知道太平公主与王画的关系不简单。而且太平公主为王画做过一些有利的事,不然那次王画都不可能放过太平公主安派到李重俊身边的门客。

他不是关心这件事,而是说道:“李隆基有了杀太平公主的想法。”

“嗯,应当来说,他们两人,太平公主只是忌惮李隆基,但没有动杀心。可是李隆基却动了杀心。”

王画说道。

这才是最公正的评价,但李隆基现在不得不杀,不杀他就不能上位,不杀他早迟被太平公主颠覆,废去帝位。

其实他在心底里叹息一声,太平公主现在对权利十分贪婪,但也仅于此,对皇位她是没有想法的。这也是她身为女人所造成的,不过如果她是一个男子的话,这一次李隆基会输得很惨,永远也翻不过身。

至于李隆基允许的条件,他不屑一顾。

作为前期的明君,连郭元振为求自保,投机的行为都不能容忍,况且他所作所为。难道真让王国能在西北做一个尉佗?

或者一百万百姓,这可不可能?大洋洲现在百姓暂时性处于饱和状态,这要有一个消化吸纳的过程。就算没有这个过程,李隆基掌握大权,只要他嘴巴动一下,下面大臣建议,李隆基用了什么借口回绝,王画怎么办?

从大洋洲出兵中原?是不是时机?

因此,他依然选择观视。

不过由于这一次李隆基的态度,至少这一封信写得还是很有感情的,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了李隆基,说道,你做了皇帝,这些事情还要问我?

下句话就不好说了。你有皇帝这个名份,都不能做出什么大事,而我呢,当初是什么样子?

这一句话有着浓浓的暗示意味。

这个时代,几千年的沉淀,文明亦是如此,封建年代深入人心。否则大洋洲,父亲的那个小妾一声吆喝,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附各。现在李隆基作为皇帝,而不是作为皇太子,虽然势力弱了,可是最大的优势,这个大义掌握在手中。这是李隆基,如果王画掌握了这份大义,要画方就画方,要画圆就画圆。

王画几乎什么也没有说,但什么都说了。

朱仝看着王画落笔,问了一句:“王大总管,难道你真不顾太平公主?”

“不是我不顾她,如果不是她给了我一些情义,我或者真能听从李隆基的建议,为国家将她铲除。”

也许李隆基后来有宠信李林甫与杨贵妃的患乱,但二十年间,他还是一个千古难得的明君。可是太平公主呢?

现在太平公主欲所欲为,权势滔天。几个儿子先后封为王爷,田产遍布长安城内外,她在家为了奢侈,收买各种珍宝器物,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到达巴蜀岭南地区。为她运送这类物品的人不绝于路。

就连王画这一次为了转移百姓,也冒牌打了太平公主的旗号。

好使唤,即使是假的,可那一个官员敢前去盘问。

扶持了李隆基,也许还有一个开元盛世,扶持了太平公主,什么世也没有。

王画只是将道理简单地说了一遍。

朱仝也没有吭声。无论是太平公主,还是李隆基,这两个人都是一个吃人不啃骨头的主儿。站在王画的立场,最好保持中立,反正九州鼎器一成,都是要离开唐朝,没有必要趟这个混水儿。

不过他说了一句自己心中的疑问,他问道:“我有点儿弄不懂,你说皇权是国家最大的危害,为什么皇权最弱的时候,却是国家最危机的时候?”

看一看史书,东汉外戚专政,宦官当权,或者李显的示弱,或者李旦打太极,打到最后为了平衡,给了李隆基最大的虚权,不得不给太平公主最大的实权,维持着朝堂运转,皇帝的威权都是最虚弱的时候。

王画说道:“朱先生,此言错矣。皇权为什么虚弱?是他们自己没有把握住。但无论是什么形式,是不是还在继续围绕着皇权运转?”

但他说到这里,灵机一动。

实际上自己也陷入一个误会,中原百姓受到几千年的文化影响,皇权思想深植人心。可是大洋洲呢?现在还以中原百姓为主,但他们都是贫困百姓,受的影响不大。自己呢,也培养几年议商的政治体系。这是一块空白地带。自己想画方,也可以画方。想画圆难度也不大。

以前考虑到中原百姓,现在反正已经放弃了,也就没有必要考虑中原百姓。自己十分年青,在这几十年内,只要将这幅图画画得十分美丽,深入人心,也可以返回头,影响中原百姓。

于是一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在他心中形成。

他对朱仝说了出来,朱仝想了一会儿,觉得十分好,但说了两个环节:“第一有能力者,时任短。第二媚于民。”

“人才不缺,也从来不缺人才。在人才与一套能安全过渡几百年,上千年的制度面前,这点损失还是值得的。至于媚于民,我正希望这样的。朱先生,你别以为他们为了自己,会不顾国家整体的利益,求助百姓,鼠目寸光,损害国家。实际上他们最后大多数还继续愚昧百姓。但这样一来,百姓发言机会增大,百姓有了一点儿当家作主的感受,反叛等情况就会减少。或者制度是死的,但不会几十年,两三百年国家换变,朝代更替,百姓兴苦,百姓亡苦。所以说能以一人治天下,不能以天下供一人。”

王画也不能说得没有道理。

但朱仝感到心中的压力,好与坏,因为他先离开西北,也成为大洋洲第一个首相,当然,也是他所希望的,但他自己身体的担子太重了。

这一次两人的会谈,影响深远。

可是两个人都没有在意。到了十月末,就在吐蕃派人,准备迎接西北第三次百姓撤离时,王画突然变卦。

对不起,朝廷允许我们西北从内陆撤离百姓,因此没有必要从你们吐蕃的险道撤离。看到没有,这两次撤离,导致了几百个百姓死于道路之中。你们派使者,到我们灵州开始“结账”吧。

撤离三批百姓有三批百姓的补助,撤离两批百姓有两批百姓的补助。实际上这时候天气冷了下来,如果按路程,第二批百姓还没有离开吐蕃。不过等到吐蕃的人将消息传回逻些城,再等到逻些城作为反应,这批百姓早离开吐蕃,甚至到了船上。

到这时候王画才图尽匕现。

积石山的百姓立即撤离,从叠州进入巴蜀。

吐蕃人一听这个消息,也愣住了,可没有办法,谁让这条道路山高路险,于是派人过来结账。

这能结好账么?虽然王画另有打算,可也不能看着吐蕃太过强大,就象兄弟俩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可遇到外人,还是团结一致的。因此站在王画立场,依然站在唐朝角度的。明显知道这些物资要么给吐蕃人,要么留给唐朝,可是他愿意留给唐朝,也不会送给吐蕃。

于是说了,撤离了一半百姓,就是一半百姓不止,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批,包括血营各个官员,将领,以及朱仝,所以只能算作一半人。还有,俘获的白兰部百姓也要算进去。于是补偿的物资,让王画东一算,西一算,减少了一半还不止。

算完账后,王画又做了一件让吐蕃气得吐血的事。

不管是不是李隆基的主意,或者是朝廷想通了,这最后一批百姓顺风顺水地撤离唐朝。包括朱仝莫贺干在内,以及在西北许多实行上的管理官员,尽数离开。

于是王画回报以李,立即让出积石山、浇河、河州、廓州、兰州、临州、会州与鄯州,包括属于这十一州的血营将士。

这给了朝廷的十足脸面。而且王画手中只剩下灵州,与盐州以及原州,朝廷整个河西走廊,在等于变向封闭数年后,全部再次打通。就是王画手下的血营战士也减少到了九千人,连七军也组合不起来,于是取消了编制,没有七军,只有一个血营。

同时最让朝廷垂涎的将领郭知运,再次接受朝廷安置。

现在吐蕃算账,难道出动全国大军,从积石山打到鄯州,再打到兰州,然后进入原州,再到灵州?那不是找王画算账,而是找唐朝算账。

但是朝廷也不是很喜欢,郭知运来了,还有王君绰、张孝嵩、孔黑子、刘统、公孙云等将领,让王画神不知,鬼不觉,弄出唐朝。不但如此,至少有一万五千名精锐的血营战士,也跟随百姓,一道撤走。

可朝廷也不好说,这些将领,或者是战士,都是王画一手发掘出来的,或者亲自培养的。

于是装聋作哑。

送走了朱仝等人,王画的压力并没有加重,主要管辖的地区减少。别人不说,就是这三个州,凭借沐孜李,也能将政务代理。

说到底,不是没有人才,主要有没有让人才发挥的一个完美制度。

于是他开始安心制器。

冬天来临,北风呼啸,寒雪拍门,为了加快速度,王画在秋末,又做了一件事,将作坊砌上围墙,然后在里面生起火炉,保持温度,冬天继续操作。

这一年的冬天很安稳,李隆基接到王画的信。

他给了一些心腹看了一遍,皆是愤恨不平。就连一直帮助王画说话的高力士,都痛骂王画不识好歹。

但李隆基心中有数,这要得亏他的妻子,看到王画与武崇宁的不对劲,于是在他第三次去灵州时,也就是说王画揪出太平公主亲信时,他暗中仔细的观察,果然也发觉某些不对头的地方。

王画能说出这句话,已经表达了足够的善意。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不能理解,王画就是帮助了没有意思。

自己是皇帝啊,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的。就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出什么。而且王画也透露了另一条消息,就是站在他的立场,不帮助李隆基,也不会帮助太平公主的。

一句话就点醒了他这个梦中人。

于是更加点燃了他胸中的战意,但他沉着冷静,在坐等时机。

因此,在李隆基那次朝堂上发言后,李隆基几乎消失了。

只有一件事,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因为孙佺的大败,王画的袖手旁观,终于让奚族人与契丹人轻视。

默啜开始修身养性,他与王画的想法差不多,突厥人是他的立国之本,大量突厥战士战死疆场,对他的统治地位不利。于是突厥不出兵,却挑起契丹与奚族人出兵,大犯河北。

幽州总督现在是宋璟。

对这项任命,王画一直在嗤之以鼻,不是他看不起大宋。关健是不对口,大宋有很多长处,刚直不阿,能作能吏,能识人,可本身的军事才能很是薄弱。

看到契丹人来犯,宋璟无可奈何,只做了一件事,将所有州县城门一起关上去,只守不攻。

不是他胆怯,关健得知道怎么去开打,他都不知道怎么去打,怎么能知道开城门出战?最少不能象孙佺那样,稀里糊涂进攻,可还没有遇到什么反抗,救援的胆量都没有了,交纳财物逃跑。

于是契丹大劫而去,就是冬天又如何,就是闭门不出又如何,不要忘记了,郊外还有许多百姓。

这件事,以及这项莫明其妙的任命,成为大宋人生的唯一污点。

听到这件事,李旦也感到羞辱。

王画以西北弹丸之地,独抗朝廷几十万大军,同时还将吐蕃人打得丢盔弃甲,默啜打得狼狈鼠窜,可是朝廷呢,以一国之兵,尽然被突厥属于一个臣服的附国所逼。

这一对比,更让人感到耻辱与心寒。

于是发布诰命,派李隆基巡视边境,巡视的地区从河州开始,一直到陇州,燕蓟,这多长的路程,一圈巡逻完毕,一年,或者是两年?李隆基一听就傻眼了,自己在朝中,都被架空了,一旦离开京城,还不知道自己这个姑姑会掀起什么风浪。

不离开京城还好一点,一旦离开京城,说不定回来后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而是迎接的是刀剑。

于是拖拖拉拉的,最后不知道让他使用了什么办法,没有成行。

另外李隆基也聪明,他不肯巡边,于是他自己也下了敕书,不是李旦要巡边吗,于是简便三军,大宋为左军大总管,薛讷为中军大总管,郭元振为右军大总管。

后两个人的任命合乎情理,大宋能做什么左军大总管?

可是李隆基现在也不管了,保住自身要紧。

朝堂上争执也处于白热化。

这导致了另一件事的发生,李日知请求致仕。

这是一个能臣,因为执法宽平无冤滥,在武则天时就闻名天下。

在他担任刑部尚书的时候,从来就不用刑杖责打官吏,但刑部官吏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曾经有一位令史在接到皇帝敕令三天后,竟然忘记执行。李日知十分生气,派人打出刑杖,准备将他揍一顿,可过了一会儿说道:“我如果下令责打你,天下人一定要说你能惹我李日知生气,不容易。再说因延误公务,忘记正职,与受到别人的责罚不同,恐怕你的老婆孩子也要抛弃你。”

于是放过他这一次。

也就是想要李日知揍人一顿,都十分困难。

所以他的下属十分感动,没有人敢违章犯事,一旦有人失职,其他人一起主动替李日知谴责他。

很有声望的一个人,虽然说年龄高了,也不应当在这时候致仕。

是逼的,正因为他的声望,太平公主要拉拢他,李隆基也要拉拢他。如果不致仕,以后无论是谁上台,他都没有好下场。于是金盆洗手。

这一次李日知的致仕,使中立派的官员更加稀少。要么倒向了李隆基,要么倒向了太平公主。

实际上这时候李旦真正已经玩不起来太极了。

就是想玩,得有这个力气。现在真正属于他的大臣很少,没有了大臣听他的使唤,怎么玩得起来。

因此,这一年的冬天很平静,却意味着更大的暴风雨将要来临。

长安这份平静让人感到压抑不安,感到这冬天的死寂。可是另一边的平静,却是悄无声息地给这死寂的世界吹来了一缕春风。

船只出了长江口,这不是第一次看到大海了。

然而朱仝心情十分沉重。

这一次如愿以偿,王画让他担任了大洋洲的首位总理,也就是宰相。但这个宰相的职务比他想像的更大,甚至比王画的权利更大。虽然任期只有八年,真正说起来只有四年是稳定的。

同时王画的这个决议,更好的解决了权利垄断以及权利分散掣肘的可能性,也比尧舜禅让制度更高明,可是这项制度,是这个世界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面临人间。

王画的器重让他十分感动,可是朱仝在心中叹息道:担子啊,这个担子太重了。

想到这里,他回到舱里,将王画写的厚厚长信拿了出来,又细细看了一遍,这封信不是写给他的,而是写给萧亚轩以及宋问、上官婉儿、王涵、李裹儿他们的。

看完后,小心地将它收起来。

又回到甲板上,莫贺干正在兴高采烈地看着大海。

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宽阔的海面,看到朱仝似笑非笑,不管怎么说,他只是一个副总理,担子也没有朱仝挑得重,于是说道:“朱先生,要努力啊。”

看到他幸灾乐祸地语气,朱仝哭笑不得,于是反驳道:“是啊,这可是我名垂青史的大好机会。”

这一回摊到莫贺干不知说什么好了。

远处,船只的行驶,惊起一群海鸥,跟在船帆上刮噪着,海风吹来,吹来了一阵春天的气息。

这一年的冬天就要过去,春天也要快来临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鼎瓷成

在朝堂上风云变幻之时,兰河等州顺利交接。

李隆基依然还是很低调的,尽管他心中野心更大。

但这时,他又在李旦面前建议,说道:“父皇,我听说田单复齐后,迎齐襄王,任为相国。有一次经淄水,见一老人渡河因冷发抖,无法前进,于是脱下自己的裘衣披之。齐襄王对此心怀疑忌,自言自语道,田单广施善行,笼络人心,难道想谋夺我的国家吗?不早图,恐后之。说罢环顾,左右无人,唯山崖下有一贯珠人。他大声问道,你听到我的话吗?贯珠人答道,大王,为什么不因利导势,变为己善。你只要下令说,我忧虑百姓挨饿,所以田单收容养活他们。我忧虑百姓受寒,所以田单脱下裘衣给老人穿。田单广施恩德,大王嘉奖他,他的善行也变成了大王的善行了。齐襄王听了说喏。于是赏赐田单牛与酒,彰显他的德政,并在朝堂上向田单致谢,繁华市井广为宣传,下令寻找饥寒的百姓,收养他们。事后襄王派人到民间打听,听到百姓皆说道,田单爱护百姓,原来全部是我们襄王的恩德啊。”

李隆基突然冒出来这一句,李旦不明所以。

李隆基再次说道:“父皇,儿臣听说王画将兰河等八州尽数交还朝廷。虽然在当初协议之内,但他也能算是遵守承诺,一片丹心。可是儿臣却听到现在朝廷无动于衷,这让儿臣很担心。此人失去西北之地,如猛虎拨牙,悍隼去翼,不退,亦可以为朝中增加一能臣也。去,皆大欢喜。父皇何不给予重赏。一是抚慰王画,二是做出样子,给天下百姓,非不是王画交出西北之地,乃朝廷恩宠,使他感化。第三王画在西北极得民心,抚慰王画,也让血营将士与西北近百万的百姓相看,让他们感到满意,为朝廷重新治理这片地区打下基础。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西北交了出来,王画的影响依然存在,现在朝廷只要一道虚衔,就可以将这片地区真正拿下,何乐而不为?”

李隆基的话很有道理。

别以为现在朝廷收下了西北绝大部分的地区,可如果王画反水,一举大旗,二十三州百姓至少会有十五州百姓遥相呼应。

这一点,李旦确实疏忽了。

不过李旦狐疑地看着自己这个儿子,他心里怀疑,难道这个三儿子与王画有什么勾结?

可就是这样,也不应当求自己下旨,何不在事情成了之后,给王画宠遇?况且自己都封了王画灵夏王,王画依然不授,难道还能给王画什么?

于是很小心地问道:“那么朕应当给予他什么奖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