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匡胤冷冷地问:“赵普,你这是什么意思?”
  赵普答道:“皇上为潘美等人庆功的时候,潘美曾对皇上言起,说刘鋹一把火将自己的宫殿烧了个净光……皇上,才短短几天工夫,你如何便忘了此事?”
  “竟有这等事?”赵匡胤的双眉攒成了两座小山:“看来,朕那天的确是喝多了……”
  人逢喜事,喝酒过量似乎也是正常的,但赵匡胤竟然能将这么大的一档子事忘得一干二净,那该“过量”到什么程度?
  赵匡胤一拍脑门儿,立即召来潘美。潘美言道:“南汉财宝,小半在海上被人偷走,大半被刘鋹一把火烧光……”
  赵匡胤勃然大怒道:“刘鋹狗贼,竟然如此绝情,朕还留他何用?”赵匡胤当即传旨:将刘鋹处绞!
  就在这当口,赵普见着赵匡胤道:“据臣所知,放火焚毁财宝一事,既非刘鋹所为,更非刘鋹的主意……”
  赵匡胤便将刘鋹、龚澄枢、李托三人叫到面前,亲自审问。别看龚澄枢、李托没什么本事,却也诚实,对放火焚烧南汉宫殿一事,二人谁也没有抵赖,都老老实实地承认了。龚澄枢还言道:“此事的确与皇……与刘鋹无干!”
  既然如此,赵匡胤就改了旨令:饶刘鋹不死,将龚澄枢和李托处死。鉴于龚李二人认罪态度较好,赵匡胤决定给他们一个痛快的死法:改绞死为斩首。
  龚澄枢和李托二人的头颅落地的时候,赵匡胤在崇政殿设盛宴款待刘鋹,还召赵普、赵光义等朝中重臣作陪。席间,赵匡胤宣布:削去刘鋹帝号,着刘鋹改穿一品官衣服。据说,听了赵匡胤的宣布后,那刘鋹高兴得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
  赵光义私谓赵普道:“赵兄,皇上如此对待刘鋹,是不是过于仁慈了?”
  赵普点头道:“你说得没错!所以呀,马林之事,我等实不能让皇上再如此仁慈!”
  潘美曾当着赵普的面向赵匡胤禀报:每攻下一座城池,马林就纵容部下烧杀淫掠,马林还喜好滥杀俘虏。
  赵匡胤对潘美言道:“此事朕已经知道,你就不要再到处乱说了!”“乱说”一词,足可看出赵匡胤对马林的态度。
  赵普问赵匡胤道:“不知皇上将如何处置马林?”
  赵匡胤仿佛很惊奇地道:“马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的功劳,朕为何要处置于他?朕应该大大地封赏于他才是啊!”
  赵普言道:“臣以为皇上所言不无商榷之处。马林虽立下赫赫战功,但屠杀无辜、纵容部下胡作非为,也是天理国法所不容!”
  赵匡胤问道:“以卿之见,马林当如何?”
  赵普回答得很干脆:“马林当问斩!”
  赵匡胤莞尔一笑道:“赵普,你开什么玩笑?马林有如此功劳,朕如果诛杀于他,那才真的是天理国法所不容呢!”
  然而赵普不是开玩笑,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将马林置于死地。不过他也知道,要想劝说赵匡胤处置马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马林与那个攻灭蜀国的王全斌何其相似?从某种角度上说,王全斌等人因为纵容部下胡为引发蜀人大规模叛乱,差点使赵匡胤攻蜀的成果毁于一旦,其罪行应该比马林要严重得多,可现在,王全斌等人不依然活着吗?赵匡胤既然能饶过王全斌等人,那当然就更能放过马林了。
  虽然很难说服赵匡胤,但赵普却自信能说动赵光义的心。果然,赵普到开封府对赵光义这么一说,赵光义立刻言道:“赵兄说得没错!马林那小子自恃皇上宠信、无恶不作,如果不尽快将他绳之以法,那发展下去还怎么了得?”
  赵普与赵光义二人真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虽然如此,但如何处置马林终是一件困难的事。赵普言道:“光义兄弟,有皇上庇护,那马林恐就能逍遥法外啊!”
  赵光义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赵普很是吃了一惊。赵光义言道:“赵兄,我等如果假传一道圣旨,岂不可以砍下马林的脑袋?等皇上知道了,马林的人头早已落地了!”
  赵普连忙道:“光义兄弟,假传圣旨可是死罪啊!”
  赵光义不以为然地道:“虽是死罪,但我不相信,皇上真会拿我等去为一个小小的马林偿命!再说了,马林纵然死上一百次,也是死有余辜!”
  赵普苦笑道:“光义兄弟,你乃大宋皇弟,即使你亲手将马林千刀万剐,皇上恐也不会对你如何。但我就不同了,如果我假传圣旨,皇上即使饶我不死,恐也得将我贬出京城……如此,我岂不就从此失去了荣华富贵?”
  “赵兄说得也是。”赵光义挠了挠头:“如果因为一个小小的马林而使赵兄失去了荣华富贵,那就太不值得了!可是,不这么做,似乎又找不着处置马林的方法……”
  “方法总是有的!”赵普含蓄地一笑,“我听说,马林返京之后,得意非凡,常常呼朋邀友到酒馆饮至深夜,且常常暴喝狂饮、烂醉如泥……光义兄弟,这等狂饮烂醉之人岂不极易寻衅滋事?而你这个府尹大人,又岂不就是确保京城一方平安?”
  赵普明显的是在暗示。赵光义心领神会地道:“马林之命休矣!”
  这便到了一天夜里,马林与三四个朋友,正在一家酒馆里饮酒。赵普说马林返京之后,常常与朋友在一起饮酒是事实,说马林与朋友常常在酒馆里饮至深夜也是事实,但说马林常常暴喝狂饮、烂醉如泥却不免有造谣之嫌了,马林并非一无所知的人。他在南征之时可以任性胡为,但在京城之内就不敢过于放肆了,既不敢过于放肆,当然就不会辄饮辄醉了。
  半夜时分,也就是马林与几个朋友喝罢酒准备离开酒馆的当口,突然闯进来十几个蒙面大汉。这些蒙面大汉闯入酒店之后,四处翻箱倒柜,还逼迫马林等人脱衣服,说是马林等人的身上藏有钱财。当时正值盛夏,马林等人根本没穿多少衣裳,身上也不可能藏有什么钱财,但那些蒙面大汉不相信,非逼着马林等人把衣裳脱光,且有几个蒙面人开始剥马林那几个朋友的衣衫了。马林实在忍不住,就与蒙面人动了手。
  马林当时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不想把事情闹大,只想凭自己的拳脚把那些蒙面人打走了事。蒙面人虽多,但马林的拳脚却端的厉害。然而出乎马林意料的是,那十多个蒙面人,竟然个个身手不凡。马林一时间不仅未能将蒙面人打走,自己的那三四个朋友还被蒙面人打得鼻青脸肿的躺在地上直叫唤。
  马林不敢轻敌了,只得屏气凝神使出浑身解数与蒙面人交手。这样一来,蒙面人就不是马林的对手了,但蒙面人似乎都不怕死,好像要豁出性命与马林决一生死。再看这家酒店,早被马林和蒙面人打得一塌糊涂。
  酒店老板慌了神,忙着跑到开封府报告。都更深夜半了,赵光义居然没有休息。听了酒店老板的报告后,赵光义拍案大怒道:“堂堂京城,怎容这等无耻之徒胡闹?”
  赵光义当即唤来一名捕头命令道:“速去将一干寻衅滋事之徒拘捕归案!”
  那捕头领命,带着数十名捕快赶往那家酒店。至酒店时,那十多个蒙面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只剩下马林和他的那个几朋友。那几个朋友都受了重伤,其中一个已经奄奄一息了。马林见开封府的捕快冲进来,刚要解释,却被捕快们一拥而上地缚住了手脚。其中一个捕快还拿什么东西往马林的脸上涂抹。再看马林的脸,黑乎乎的一团,俨然是一个蒙面人。
  马林没有挣扎,也没再解释。他以为,到了开封府之后,一切都会讲清楚的。殊不知,马林去往开封府,便是去了黄泉路。
  马林被押到开封府之后,并未能马上就见到赵光义,而是被那些捕快们利索地套上了枷锁,嘴里还被塞进了一大团破布。这之后,他才被推到了赵光义的面前。赵光义的身边,哆哆嗦嗦地站着那个酒店老板。
  赵光义指着马林问酒店老板道:“你看清楚了,是不是这种人闯进了你的酒店?”
  酒店老板哪里能看清楚?光线那么暗,心里又那么紧张,加上马林的脸上一团漆黑,所以酒店老板只朝着马林的方向瞟了一眼,便马上冲着赵光义点头哈腰道:“是,大人,就是他们这伙强盗闯入小人的店里大打出手……”
  “那好吧,”赵光义吩咐酒店老板,“你在供词上画个押就可以回家了。待本大人将那些强盗都缉拿归案后,再去核实你店里的损失。”
  酒店老板满脸堆笑地走了。赵光义换了一种嬉皮笑脸的表情问马林道:“你这个小毛贼,为何不及时地逃跑啊?”
  马林当然想解释,可嘴里堵着破布怎么也说不出话,只能“啊啊呜呜”地直哼哼。若不是灯光昏暗,定能看见马林的眼珠子都急红了。赵光义愀然作色道:“小毛贼!竟然敢在京城重地杀人越货,难道你就不怕天理国法吗?”
  何来的“杀人”一说?原来,马林的一个朋友在抬进开封府之前就咽了气。再看马林,急得手舞足蹈,可终也摆脱不了枷锁的限制。
  就听赵光义大喝一声道:“来啊!将这个无法无天的小毛贼推出去就地正法!”
  马林就这么被砍下了头颅。不知道马林在临死的时候是否已经悟出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悟出了,他心中又会作何感想?
  马林不知道的是,他刚一被推出开封府,赵光义的身边就多出了一个人,这个人当然就是赵普。
  赵普“哈哈”笑着对赵光义言道:“兄弟办案真是雷厉风行啊!”
  赵光义也笑道:“兄弟本想逗逗那小子玩的,但又怕夜长梦多,还是早点处置了早点省心!”
  赵普问道:“兄弟明日入宫,可需为兄相伴?”
  赵光义思忖道:“依兄弟之见,赵兄就不要相伴了。不然,我那位皇兄定会起疑心!”
  赵普点点头:“光义兄弟,抓紧时间打个盹吧,天就要亮了!”
  天刚蒙蒙亮,赵光义就离开府衙径往皇宫而去。一开始,赵光义的表情十分地悠闲,可进入皇宫之后,他就做出一逼神色慌张的表情来,而待站在了赵匡胤的面前,他的脸上就更是显得惶惶不安了。
  赵匡胤急忙问道:“光义,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赵光义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皇兄,臣弟昨夜误杀了马林……”
  “什么?”赵匡胤大惊:“你把马林杀了?”
  赵光义忙道:“不是臣弟故意杀了马林,实乃误杀……”
  接着,赵光义把那酒店老板的供词呈与赵匡胤。待赵匡胤看完供词,赵光义言道:“酒店老板指着马林,说马林就是蒙面之人,当时天暗,马林的脸上又抹着黑,臣弟一时没能认出,就这么把马林的脑袋给砍了。直到今日凌晨,臣弟才发现砍错了人,便慌忙跑来向皇兄禀告……”
  赵匡胤一时没说话,只紧紧地盯着赵光义的双眼。赵光义多少有点心虚,喃喃言道:“马林为国征战,功劳显赫,臣弟虽是误杀,却也铸下不可弥补之大错,请皇兄降罪于臣弟……”
  “光义,”赵匡胤突然开口道,“朕且问你,在你杀死马林之前,马林就没有向你解释?”
  赵光义回道:“臣弟的手下把马林的嘴给堵上了!现在想来,在臣弟决定处死马林的时候,马林又是摇头又是跺脚,定是想对臣弟解释,可臣弟当时误会了……”
  “光义,”赵匡胤脸色铁青,“朕再问你:你任开封府尹多年,都是这么抓住犯人就立即处死的吗?”
  “那倒……未必。”赵光义小心翼翼的,“不过昨夜是个例外。京城重地,竟有毛贼公然劫财,还犯下命案,臣弟实在按捺不住,就误将马林就地正法了!”
  赵匡胤一拍身边的几案喝道:“光义,你还敢在朕的面前信口雌黄吗?”
  赵光义做出一脸的无辜相:“皇兄,酒店老板的证词,白纸黑字,句句属实,绝无半点虚构!臣弟错就错在不该把马林误当了蒙面人,皇兄因何言说臣弟信口雌黄?”
  “赵光义!”赵匡胤本来是坐着的,现在“呼”地窜起了身,“你要朕把那赵普唤来做证吗?”
  赵光义本能地一愕:“皇兄,此事乃臣弟所为,与那赵普何干?”
  赵匡胤突地纵到了赵光义的近前,并指着赵光义的鼻尖问道:
  “你说,赵普昨夜身在何处?现在是否还呆在你的府里等你的消息?”
  赵光义无言了。他不敢否认,赵匡胤只要派人出宫便会发现赵普确实坐在开封府里。看来,故意杀死马林一事,是瞒不过赵匡胤了。
  赵匡胤冷冷地问道:“赵光义,你怎么不说话啊?”
  赵光义回道:“皇兄既然都说中了,臣弟还有什么好说的?”
  “好啊!”赵匡胤的眼里几乎要冒出了火,“那赵普劝朕将马林问斩,朕没有同意,他便去劝你,而你竟然相信了他的鬼话,真的把马林斩了!你,你眼里还有朕这个皇兄吗?”
  事已至此,赵光义也就不想隐瞒了:“皇兄,臣弟以为,那马林虽有功劳,但又罪恶滔天、罪该万死……”
  “住口!”赵匡胤逼视着赵光义,“你,你就那么听信赵普的鬼话?”
  赵光义急忙道:“不是臣弟听信什么鬼话,而是臣弟觉得赵普所言有理。那马林每到一处,便纵容部下放火、杀人、奸淫、掳掠……皇兄,七年前蜀人叛乱,不就是这样引发的吗?莫非皇兄还想看到南汉的百姓再来一次大规模的叛乱?皇兄,赵普劝臣弟杀掉马林,也是在为皇兄着想、为大宋国运着想!臣弟以为,皇兄应将马林被斩之事晓谕天下,以安抚南汉百姓之心!”
  “赵光义,”赵匡胤直直地瞪着赵光义,“现在站在这里的两个人,究竟谁是皇上?”
  赵光义赶紧道:“当然……皇兄是皇上!”
  “好!”赵匡胤点点头,“既然朕是皇上,那你是听朕的话呢,还是听那赵普的话?”
  “臣弟自然惟皇兄之命是从!不过,赵宰相的有些话,臣弟也不能充耳不闻!”
  “滚!”赵匡胤大吼一声。在此之前,他还从未如此对赵光义发过这么大的火。“赵光义,你不要做开封府尹了,你到宰相府去做赵普的管家吧!”
  赵光义不再说话,脸色铁青地“滚”回了开封府。一见赵普,把入宫的经过大略说了一遍,然后苦笑着言道:“赵兄,我可要到你的府上讨口饭吃了。”
  赵普“哎呀”一声大叫,拔脚就要离开。赵光义连忙拦住问道:“赵兄意欲何往?”
  赵普言道:“你今日遭遇,全是为兄之罪!为兄要面见皇上理论,不然,为兄于心何安?”
  赵光义摇头道:“赵兄啊,皇上气怒如此,你此时入宫,岂不要惹上杀身之祸?”
  赵普回道:“纵然被皇上千刀万剐,为兄也无怨无悔!”
  “算了吧!”赵光义将赵普拉回了座位上,“既然此事是兄弟我出头,那你赵兄就不要去自讨没趣了!如果皇上真要处治于你,那你就是想躲恐也躲不掉啊!”
  赵普叹道:“光义兄弟,我赵普本只想着要把那马林绳之以法,万没料到,竟惹得兄弟你与皇上产生这么大的矛盾!我说马林罪该万死,我这般作为,岂不也是罪该万死?”
  “赵兄言重了!”赵光义居然笑了笑,“其实啊,我俩是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你若是安然无恙,那我就会平安无事,而若我真的到了宰相府去做管家,那大宋的宰相就肯定不是你赵普了!”
  赵光义所言应该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赵光义与赵匡胤之间虽然闹出了矛盾,但赵光义与赵普之间的关系却又大大地加深了一层。这层加深了的关系,对赵匡胤而言,是喜还是忧,是福还是祸?
  不几天,赵匡胤突然当廷宣谕:马林恃宠骄纵、恃功妄为,已着开封府依律正法,以儆效尤。赵匡胤还令赵普代拟诏书,颁布天下。赵光义暗谓赵普道:“看来,皇上是想通了!”
  赵普喟然言道:“在我看来,不是皇上想通了,而是皇上给了我赵普一个天大的面子!”
  从表面上看起来,赵匡胤也的确给足了赵普一份脸面。自马林死后,赵匡胤一直未在赵普的面前提及此事,似乎马林之死,与赵普毫无关系,更似乎,本来就没有马林这个人。
  连那和氏都觉得有些疑疑惑惑的,她问赵普道:“老爷,皇上是不是变了?”
  这回赵普的回答就与在赵光义面前所言有所不同了,赵普回答和氏道:“不是皇上变了,是因为皇上要攻打李唐了!”
  这一年(开宝四年)十一月,大宋都城汴梁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不速之客是谁?乃南唐国主李煜的弟弟李从善(李从善时封南唐郑王)。说来也许不信,李从善竟然独自一人从江宁渡江北上,一直走到了汴梁。
  早有地方官把李从善朝宋的消息报告了赵匡胤。不过,直到李从善进入汴梁之后,赵匡胤才弄清楚李煜派弟弟朝宋的目的。
  李煜让李从善带给赵匡胤一封信。信中,李煜先大大地歌颂了一番赵匡胤的丰功伟绩,接着,便谦卑地向赵匡胤请求去掉其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改“唐国印”为“江南国主印”。李煜还在信中请求赵匡胤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直呼“李煜”的名号,说是这样听来亲切。
  赵匡胤看了李煜的信后,自然是万分的高兴。高兴之余,他设宴款待李从善,赵普、赵光义等人作陪。就在李从善喝得面红耳赤的当口,赵匡胤笑嘻嘻地对李从善言道:“郑王爷,你就不要回江宁了,就留在汴梁吧!”
  李从善大惊,赵匡胤此言,分明是要拘留于他。可还没等李从善开口说话呢,赵匡胤又唤道:“来人啊!送江南郑王去休息!”
  李从善就这么被带走了,在座的宋臣大都很是愕然。按理说,两国交战都不斩来使,大宋与南唐未交战,李从善又是李煜的弟弟,还代表李煜来向赵匡胤讨好的,赵匡胤应该没有理由将其扣下。
  不过赵普没有愕然,因为他觉得赵匡胤有充足的理由将李从善扣留。这理由就是四个字:弱肉强食!在赵匡胤看来,攻灭南唐只不过是小菜一碟。既如此,南唐皇弟主动送上门来,那自然就该叫他有来无回了。
  想当初,赵普与赵匡胤制定统一天下大计时,是把南唐作为南方最强的对手而放在最后一位攻打的。没想到,时过境迁,南唐国竟然变得如此软弱。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赵普的眼里,南唐国也并非一攻即灭的。所以赵匡胤决定将李从善扣押做人质,赵普就很想劝说赵匡胤几句。赵普最终之所以没有去劝说,是因为他想起了马林之事。皇上既然在马林一事上没有找我的麻烦,那我又何必为一个李从善而惹皇上不高兴?反正,南唐迟早是要被大宋所灭的。
  赵匡胤扣留李从善而赵普没有表示异议,这使得赵匡胤很愉快。愉快之下,赵匡胤就在一个夜晚跑到宰相府去吃和氏烧的狗肉了。吃到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乐呵呵地对赵普言道:“爱卿,那李煜主动向朕请求去掉国号,岂不正说明了他心虚国弱?朕就在想啊,如果朕派二万人马过江,是不是就可以把江宁拿下了?”
  不难听出,赵匡胤有轻敌之意了。要知道,当时的南唐国有数十万户人口,赵匡胤想凭二万人就灭了南唐,口气也未免太大了些。
  赵普也“哈哈”一笑道:“皇上如果真派二万人马过江,即使拿不下江宁,也至少会吓得李煜尿裆!他向皇上请求去掉国号,只不过是希望皇上不要派兵打他、让他在江南苟安罢了!”
  “他真是想得美!”赵匡胤冷哼一声,“若让他在江南苟安,那朕又如何能心安?”
  “是啊,是啊!”赵普连连点头,“只有把那李煜捉到汴梁来,皇上方能心安啊!”
  这一夜,赵匡胤和赵普都喝醉了。
  待赵匡胤离去后,和氏走到床前对赵普言道:“老爷,皇上走了,你也别装了,快起来吧!”
  赵普道:“夫人,我没有装,我真的是喝醉了……”
  这年年底,也就是李从善被扣在汴梁之后,没多久,又有一个人从江宁走进了汴梁。这个人叫杜著,是李煜的一个大臣。
  杜著不是李煜派来的,是自己偷跑出来的。他感觉到了南唐已经朝不保夕了,便想着要为自己找一条后路。所以,他在江宁熬了好几个晚上,偷偷地写成了一篇“平南策”,然后又偷偷地渡过了长江。
  所谓“平南策”,就是杜著向赵匡胤献计如何攻打南唐。杜著以为,赵匡胤看了他的“平南策”之后肯定非常高兴,一高兴了,赵匡胤就会封他杜著的官,一封官了,他杜著后半辈子就依然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杜著想错了。确切说,杜著想对了一半又想错了一半。想对的一半是:赵匡胤看了“平南策”之后确实很高兴。想错的一半是:赵匡胤并未封他杜著什么官。
  如果仅仅是不封官倒也罢了,可是,令杜著心惊胆寒的事情发生了:赵匡胤当着大宋群臣的面指责杜著“背叛主子”、“实乃小人”,并立即宣旨将杜著“处绞”。
  赵匡胤如此对待杜著,赵普是很有看法的。虽然,在攻打南唐之前,赵匡胤公开处死杜著确能起到麻痹李煜的作用,但赵普以为,皇上把一个主动投诚的南唐大臣处死,弊实大于利。不说别的,从此以后,哪个南唐大臣还敢主动归降?
  赵普并没有把自己的看法对赵匡胤说,而是对赵光义说了。赵光义颇有同感地言道:“看来,皇上是真的以为李唐不堪一击了!”
  赵普想的却是:皇上并非仅仅认为李唐不堪一击,而是行事变得独断专行了!于是赵普就吞吞吐吐地对赵光义言道:“如果,能有一件事情,使皇上冷静下来,那该有多好啊……”
  赵普的这个愿望居然很快地实现了。
  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正月,南唐江都留守林仁肇率四万兵马从江西九江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驶入湖北境界,将湖北的东南方洗劫一空。这还不算,当时镇守湖北的宋将潘美率军追赶,却中了林仁肇的埋伏,死伤甚众,连潘美都负了伤。那林仁肇满载着胜利果实又返回了九江。
  潘美战败之事很快传到了汴梁,宋廷大震,赵匡胤大惊:本以为攻灭南唐直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万没料到,还没有攻打呢,自己却率先吃了败仗。
  盛怒之下的赵匡胤立即将潘美召至汴梁,并要治潘美的罪。赵普觉得自己不能不说话了,于是就问赵匡胤道:“皇上以为,那潘美在我大宋军中可算得上是一位英勇善战之人?”
  赵匡胤气呼呼地回道:“英勇嘛,可以算得上。但是,朕万没想到,他竟然会败在那林仁肇的手下!你说,他这不是在丢朕的脸、丢大宋的脸吗?”
  “是啊,”赵普言道,“在皇上即将发兵攻打李唐之前,潘美吃了一次败仗,这的确令人扫兴。但不知皇上是否这样想过:潘美如此英勇善战,却败在了林仁肇的手下,这又说明了什么?”
  赵匡胤一怔:“你是说,朕低估了李煜?”
  赵普回道:“皇上从未低估李煜,是皇上低估了唐将。初闻潘美落败,臣便对那林仁肇作了一番调查。据臣所知,那林仁肇不仅治军有方,且颇有谋略,确是我大宋攻唐的一大劲敌!”
  赵匡胤没再言语。不过,他也没再要治潘美的罪,反而赐给了潘美许多钱财。看来,赵匡胤的确是冷静了下来。
  冷静了一阵子之后,赵匡胤找到赵普道:“爱卿,朕听说那林仁肇打了胜仗之后,却被李煜叫到江宁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臣也耳闻了此事。”赵普笑道,“林仁肇虽善战,但李煜却不领情。如此看来,李煜是一心只想偏安而不愿也不敢与我大宋为敌啊!”
  “所以,”赵匡胤言道,“朕就想利用李煜和林仁肇之间的不和,在正式攻唐之前先做点小动作……”
  赵普忙着问道:“莫非皇上想事先除掉那林仁肇?”
  “不错!”赵匡胤点点头,“林仁肇一除,朕在攻唐时就可避免许多的损失。只不过朕虽然想除掉林仁肇,却一时想不出什么有效的方法来……”
  说完,赵匡胤定定地望着赵普。赵普“嘿嘿”一笑问道:“皇上是否想把这个差事交给臣去办?”
  赵匡胤也“嘿嘿”一笑道:“放眼大宋江山,只有你赵普鬼点子最多,既如此,这差事自然由你办是最合适的了!至于你如何才能办好这件差事,那朕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赵普信誓旦旦地言道:“皇上放心,臣若办不成这件差事,你就取下臣的脑袋!”
  赵匡胤大笑道:“朕要你的脑袋何用?朕要的是那林仁肇的脑袋!”
  许多人以为李煜是个风流天子,其实不尽然。比较准确点说,李煜应是个风流才子。他通晓音律,还会画画儿,诗文写得好,尤其擅长填词。他喜欢佛经,也喜欢周易,但更喜欢女色,可就是不喜欢朝政。这不是一个典型的风流才子吗?只不过占着天子的位子罢了。
  这里要特别提出李煜的词。原因有二:一是李煜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填词却有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古代词坛上,李煜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词王”之美誉;二是透过李煜的词,便可看出李煜在南唐宫中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透过这种生活,又可看出南唐国的灭亡其实是一种必然。
  李煜在宫中究竟过的是何种生活?以他所填的《玉楼春》一词为证:“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照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煜在宫中整日整夜地与那些“明肌雪”、“飘香屑”又“鱼贯列”的“嫔娥”们在一起醉生梦死。这还不算,他竟然在宫中与皇后的妹妹偷起情来。
  与李煜在宫中偷情的女人叫小周后。据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著《南唐书》载:“昭惠国后周氏,小名娥皇,通史书,善歌舞,尤工琵琶……”这里的周氏便是李煜原来的皇后,习称大周后。那小周后就是大周后的妹妹,随大周后一同入南唐皇宫的。后来,大周后病死,小周后就填了她的皇后位。
  从《南唐书》所载可以看出,大周后未死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人,这与天性风流的李煜可谓正相般配。然而那小周后又实在是太美了,李煜意欲占为己有。可碍于大周后,李煜又不便与小周后大明大亮地共谐鱼水,没奈何,他只能与她偷情了。
  李煜与小周后究竟是如何偷情的?从李煜所填一首《菩萨蛮》尽可看出:“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看看,李煜借小周后之口,把一桩偷情事情竟然写得如此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